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了确保中医诊疗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规范操作流程和标准。以下是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点。

一、望诊规范

1.要求望诊时,患者面部表情自然放松,不应有任何夸张或做作的动作。

2.观察患者面色时,要注意环境光线的自然光照,不得使用人工光源或过亮的灯光。

3.观察患者舌苔时,要求舌面清洁,不得有食物残渣或其他污物,同时要求患者不要食用颜色过于浓重的食品。

4.观察患者五官时,要求清洁整齐,无异味,不得有残留的妆容。

二、闻诊规范

1.用干净的手帕或纱布遮住一侧鼻孔,然后用另一侧鼻孔对着患者的口鼻部位,将气味吸入鼻中。

2.在闻诊时,应注意呼吸的沉稳,不能嗅闻过深或过于频繁。

3.闻诊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生不适感。

三、问诊规范

1.在问诊过程中,要先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表现和病史,然后对病情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询问。

2.图文并茂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包括病因、发病过程、症状等

信息,并按照中医学的分类方法进行整理。

3.在问诊时,要求医生保持耐心和细心,对患者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四、切诊规范

1.术前准备—将患者舒服地安置在切割台上,清洗手术区域。

2.麻醉—使用局部麻醉剂麻醉手术部位。

3.消毒—采用划法进行皮肤消毒,确保手术区域无菌。

4.切诊—进行切诊手术,采用合理的切口方式和手术器械。

5.包扎—在切口处进行良好的包扎,并固定伤口。

五、中药处方规范

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成,确保药物的安全和

有效性。

2.按照中医理论的规范进行药物的配伍,遵循“四气五味”等原则。

3.合理控制药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药物过量和过长的用药周期。

六、针灸操作规范

1.洗手和消毒—医生在进行针灸操作前要进行必要的洗手和消毒。

2.穴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遵循经络和腧穴的定位。

3.针刺操作—采用干净的针具,刺入皮下组织,遵循“一扎到底”的

原则。

4.操纵针灸—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合的操纵方法,如旋转、插拔、提捏等。

5.针灸后处理—等待一段时间,让患者休息和调理,然后拔除针具并

进行适当的按摩等辅助疗法。

总结:

中医诊疗技术在医学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其有效性和安

全性,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望诊、闻诊、问诊等规范要求医生的细致

和耐心,切诊和针灸操作要求医生的技术和经验熟练。药物的配方和用药

规范需要根据中医经典和病情进行选择和调整。通过遵循中医诊疗技术的

操作规范,可以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1.仪容仪表要整洁。中医师应该保持整洁的衣着和仪表,给患者以专 业的形象,增加患者对医师的信任。 2.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中医师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 的病情和就医需求,并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3.患者病史询问要细致入微。中医师应当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 既往病史、现病史、家族病史等,以便为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 4.脉诊应当准确。中医师在进行脉诊时,应当采用正确的方法,包括 选择合适的脉搏位置、正确的握脉力度和速度,以及细心地观察脉象的变化。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掌握病情、判断病位病性具有 重要意义。 5.舌诊应当细致入微。中医师在进行舌诊时,应当注意观察舌质、舌苔、舌体的变化,并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推断。舌诊是中医诊断的又 一重要方法,对于确定病位病性、判断病情轻重有很大的帮助。 6.按摩手法要正确。中医师在进行按摩治疗时,应当采用正确的手法,包括揉、捏、推、拿、推、敲等,以及适当的力度和频率。不正确的按摩 手法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7.针灸需要熟练。中医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当熟练掌握穴位的位 置和插针的深度,以及掌握适当的针刺方法和手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 疗方法之一,正确的操作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8.草药煎煮要严谨。中医师在进行草药煎煮时,应当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和步骤,包括合理的药材比例、适当的煎煮时间和火候。草药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的煎药操作对于草药的药效发挥至关重要。 总之,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是中医师在诊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准确、规范的操作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确保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操作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了确保中医诊疗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规范操作流程和标准。以下是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点。 一、望诊规范 1.要求望诊时,患者面部表情自然放松,不应有任何夸张或做作的动作。 2.观察患者面色时,要注意环境光线的自然光照,不得使用人工光源或过亮的灯光。 3.观察患者舌苔时,要求舌面清洁,不得有食物残渣或其他污物,同时要求患者不要食用颜色过于浓重的食品。 4.观察患者五官时,要求清洁整齐,无异味,不得有残留的妆容。 二、闻诊规范 1.用干净的手帕或纱布遮住一侧鼻孔,然后用另一侧鼻孔对着患者的口鼻部位,将气味吸入鼻中。 2.在闻诊时,应注意呼吸的沉稳,不能嗅闻过深或过于频繁。 3.闻诊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生不适感。 三、问诊规范 1.在问诊过程中,要先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表现和病史,然后对病情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询问。

2.图文并茂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包括病因、发病过程、症状等 信息,并按照中医学的分类方法进行整理。 3.在问诊时,要求医生保持耐心和细心,对患者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四、切诊规范 1.术前准备—将患者舒服地安置在切割台上,清洗手术区域。 2.麻醉—使用局部麻醉剂麻醉手术部位。 3.消毒—采用划法进行皮肤消毒,确保手术区域无菌。 4.切诊—进行切诊手术,采用合理的切口方式和手术器械。 5.包扎—在切口处进行良好的包扎,并固定伤口。 五、中药处方规范 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成,确保药物的安全和 有效性。 2.按照中医理论的规范进行药物的配伍,遵循“四气五味”等原则。 3.合理控制药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药物过量和过长的用药周期。 六、针灸操作规范 1.洗手和消毒—医生在进行针灸操作前要进行必要的洗手和消毒。 2.穴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遵循经络和腧穴的定位。 3.针刺操作—采用干净的针具,刺入皮下组织,遵循“一扎到底”的 原则。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阳江市中医医院

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 (1) 毫针刺法 (2)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3) 耳针技术操作规范 (4)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5) 眼针技术操作规范 (6) 手针技术操作规范 (7)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8)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 (13) 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 (15)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6) 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19) 穴位注射法 (21) 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22)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24) 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 (27) 电针技术操作规范 (38) 针刺麻醉疗法 (40) 口唇针疗法 (41) 浮针疗法 (42)

二、灸类疗法技术 (48)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49)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50) 悬灸技术操作规范 (52) 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53) 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55)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56)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59) 三、刮痧疗法技术 (61)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62) 撮痧技术操作规范 (63) 放痧技术操作规范 (64) 四、拔罐疗法技术 (66) 留罐技术操作规范 (67) 闪罐技术操作规范 (68) 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69) 针罐技术操作规范 (70)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70) 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72)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73)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 (75)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78)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79)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80)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1) 冷敷技术操作规范 (83) 中药湿敷操作规范 (84) 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85)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 (86)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88) 理筋技术操作规范 (89) 复位技术操作规范 (92) 正骨技术操作规范 (94) 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范 (95) 石膏固定术操作规范 (97) 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范 (99) 牵引技术操作规范 (100) 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104) 九、肛肠类技术 (108) 枯痔技术操作规范 (109)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望诊规范 1.望诊时,中医师应保持专注和耐心,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面部表情等情况,并记录在档案中。 2.中医师应准确识别患者的面色变化,包括红色、青紫色、黄色等,以及面部水肿、皮肤病变等情况,确定病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3.对于舌质和舌苔的观察,中医师应注意舌体的颜色、形态、湿润度等变化,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情况。同时,还应注意舌苔的颜色、形态、厚度等情况,以判断患者的脾胃功能、气血状况等。 二、切诊规范 1.切诊时,中医师应提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切诊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2.中医师应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和切口深度,同时注意卫生消毒,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洁无菌。 3.切诊时,中医师应准确切割或刺破相应部位,观察出血情况和分泌物的性质等,记录在档案中。 4.切诊后,中医师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进行适当的包扎、清洗和消毒等操作,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5.切诊后,中医师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指导,告知伤口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复诊计划的安排。 三、闻诊规范

1.闻诊时,中医师应靠近患者的身体,用鼻子或听力仔细观察患者的 呼吸声、咳嗽声、声音的响亮程度等情况,并记录在档案中。 2.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和声音特点,判断患者的肺部功能和 病情的变化。 3.闻诊时,中医师还可使用电子听诊器等辅助工具,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四、问诊规范 1.问诊时,中医师应保持耐心和细致,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情况,并记录在档案中。 2.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回答,进一步追问和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疼痛程度、症状出现的时间和频率等。 3.问诊时,中医师需要注意患者的口音、语速和语调等特点,判断患 者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变化。 4.对于不清楚或疑难的问题,中医师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和指导,帮助其理解和回答。 五、刮痧规范 1.在进行刮痧时,中医师应告知患者的刮痧地点、刮痧方法和预期效果,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2.中医师应选择合适的刮痧工具和刮痧技巧,避免过度刮破皮肤和伤 害患者的组织。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 特的技术。为了确保中医的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医生的资质及职责: 中医医院应该要求医生具备中华中医药学会认证的中医执业医师证书。医生应该经过培训和考核,了解并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熟练掌 握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的技巧。医生需要在患者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询问 和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体质,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治 疗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医疗设备和环境要求: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应该在干净、整洁、安全的医疗环境下进行。医院 应该配备完善的中医医疗设备和药品,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 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性。医院应该做好感染控制,定期清洁消毒,避免交叉 感染的发生。 三、医疗操作的基本流程和要求: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应该按照清晰的流程和标准操作步骤进行。医生需 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询问和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如针灸、艾灸、推拿、中药煎煮等。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医生需要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和可 能的不适反应,并及时处理和解释。

四、操作过程的规范和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应该规范严密,医生需要遵循操作规程和术前术 后的注意事项。医生需要进行正确的消毒和穿戴手套,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医生需要正确插入针灸针和灸条,掌握揉捏、按摩、推拿的力度和方向,注意力的调整和掌握。医生需要对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不适感和疼痛 感进行及时观察和处理,并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适反应。 总之,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是保证中医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 保证。医生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素质,医院需要提供完善的设备和环境,医疗操作需要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并严格注意操作的规范和术前术后的注 意事项。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确保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安全、有效,为患者 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 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中医诊治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中医诊疗技术的操作,以下是常用中医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1.中医望诊技术的操作规范 -望诊前,医生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病情和患者的主观感受。 -望诊时,医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口唇等,准确判断患者的寒热、虚实、气血等病理变化。 -望诊完毕后,医生要及时总结观察结果,与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得出诊断结论。 2.中医闻诊技术的操作规范 -闻诊前,医生要注意消除外界干扰,以确保能够准确听取患者身体所发出的声音。 -闻诊时,医生要仔细听取患者的声音,包括呼吸音、咳嗽声等,了解患者的肺气、脾气、脏腑功能等情况。 -闻诊完毕后,医生要根据听取的声音特征,判断肺气、脾气等病理变化,并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3.中医问诊技术的操作规范 -问诊前,医生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让患者详细叙述病情、主诉及伴随症状。

-问诊时,医生要有条理地向患者询问病情,并注意记录重要信息, 如发病时间、症状变化等。 -问诊完毕后,医生要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根据中医四诊病理理论,初步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机等。 4.中医切诊技术的操作规范 -切诊前,医生要选择合适的切诊部位,并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操 作无菌。 -切诊时,医生要使用专业的切诊工具,轻盈稳定地进行划痕,避免 误伤患者。 -切诊后,医生要观察切口出血情况,并注意患者的感受,如出现疼痛、肿胀等异常反应及时处理。 5.中医脉诊技术的操作规范 -脉诊前,医生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患者感到舒适、放松。 -脉诊时,医生要使用正确的手法,神情专注地触诊患者的脉搏,注 意慢慢地用力,以确保准确捕捉到脉搏信息。 -脉诊完毕后,医生要根据脉象特征,进一步分析患者的脏腑功能及 气血状况,并将脉象与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得出全面的诊断结论。 通过以上的操作规范,可以提高中医诊疗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 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此外,中医医生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中医诊断 技术,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77个治疗技术排版汇编成册) 目录 1 烫熨技术治疗 (1) 2 电针技术 (2) 3 艾条灸技术 (7) 4 妇科疾病推拿技术 (9) 5 耳针技术 (13) 6 耳穴压豆技术 (17) 7 拔罐技术 (19) 8 隔物灸技术 (22) 9 中药热奄包技术 (25) 10 中药熏蒸技术 (27) 11 脐灸技术 (30) 12 八髎灸技术 (32) 13 气血疗法技术 (34) 14 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37) 15 游走罐技术 (39) 16 钩针技术 (41) 17 挂线技术 (45)

19 埋线疗法技术 (50) 20 贴敷技术 (53) 21 痔结扎术 (54) 22 中药灌肠(直肠滴入)技术 (56) 23 注射固脱技术 (60) 24 手法理筋技术 (62) 25 关节脱位整复技术 (64) 26 四肢闭合性骨折整复技术 (67) 27 夹板固定技术 (70) 28 皮肤和骨牵引技术 (73) 29 颈椎和腰椎牵引技术 (76) 30 针灸技术 (78) 31 中药熏洗技术 (82) 32 小针刀技术 (84) 33 中药膏摩技术 (89) 34 灸法技术 (90) 35 艾柱灸技术 (93) 36 内科疾病推拿技术 (96) 37 中药涂擦技术 (100) 38 中药湿热敷技术 (103) 39 中药塌渍法技术 (106)

41 穴位埋线疗法技术 (113) 42 超声雾化吸入技术 (116) 43 刺络拔罐技术 (119) 44 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技术 (123) 45 中药面膜技术 (126) 46 三棱针技术 (129) 47 中药熏洗、中药熏药技术 (131) 48 换药技术 (134) 49 雾化吸入技术 (138) 50 石膏固定技术 (140) 51 (痈)切开引流法技术 (143) 52 箍围法技术 (145) 53 垫棉法技术 (147) 54 擒拿技术 (149) 55 平衡针技术 (152) 56 脏腑推拿技术 (163) 57 毫针法技术 (166) 58 皮肤针法技术 (170) 59 水针法技术 (173) 60 推拿法技术 (175) 61 穴位按摩技术 (177)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

市中医医院

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 (1) 毫针刺法 (2) 头针技术操作规 (3) 耳针技术操作规 (4) 腹针疗法操作规 (5) 眼针技术操作规 (6) 手针技术操作规 (7)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 (8)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 (13) 皮针技术操作规程 (14)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5) 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 (19) 穴位注射法 (20) 埋线疗法操作规 (22)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 (24) 靳三针技术操作规 (27) 电针技术操作规 (38) 针刺麻醉疗法 (39) 口唇针疗法 (41) 浮针疗法 (42)

二、灸类疗法技术 (47)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 (48)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 (49) 悬灸技术操作规 (51) 天灸技术操作规 (52) 温针灸技术操作规 (54)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 (55)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58) 三、刮痧疗法技术 (60) 刮痧技术操作规 (61) 撮痧技术操作规 (62) 放痧技术操作规 (63) 四、拔罐疗法技术 (65) 留罐技术操作规 (66) 闪罐技术操作规 (67) 走罐技术操作规 (68) 针罐技术操作规 (69)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 (69) 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 (71)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 (72)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 (74)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77)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 (78)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79) 穴位贴敷操作规 (80) 冷敷技术操作规 (82) 中药湿敷操作规 (83) 中药熏蒸操作规 (84)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 (85)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87) 理筋技术操作规 (88) 复位技术操作规 (91) 正骨技术操作规 (93) 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 (94) 石膏固定术操作规 (96) 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 (98) 牵引技术操作规 (98) 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 (103) 九、肛肠类技术 (107) 枯痔技术操作规 (108)

15种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十五种中医适宜技术 操作规范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范 2、敷药技术操作规范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4、艾灸技术操作规范 5、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6、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范 8、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12、牵引治疗操作规范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范 14、热熨法操作规范 15、蜡疗操作规范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

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海安一未堂中医门诊部 2016年12月

二、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 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2. 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3. 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4. 挑刺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 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阳江市中医医院

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 (1) 毫针刺法 (2)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3) 耳针技术操作规范 (4)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5) 眼针技术操作规范 (6) 手针技术操作规范 (7)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8)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 (14) 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 (15)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6) 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19) 穴位注射法 (21) 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22)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25) 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 (27) 电针技术操作规范 (36) 针刺麻醉疗法 (38) 口唇针疗法 (39) 浮针疗法 (40) 二、灸类疗法技术 (45)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46)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47) 悬灸技术操作规范 (49) 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50) 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52)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53)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56) 三、刮痧疗法技术 (58)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59) 撮痧技术操作规范 (60) 放痧技术操作规范 (61) 四、拔罐疗法技术 (63) 留罐技术操作规范 (64) 闪罐技术操作规范 (65) 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66) 针罐技术操作规范 (67)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67)

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69)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70)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 (72) 针刀技术操作流程 (73)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75)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76)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7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78) 冷敷技术操作规范 (80) 中药湿敷操作规范 (81) 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82)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 (83)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85) 理筋技术操作规范 (86) 复位技术操作规范 (89) 正骨技术操作规范 (91) 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范 (92) 石膏固定术操作规范 (94) 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范 (96) 牵引技术操作规范 (97) 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101) 九、肛肠类技术 (105) 枯痔技术操作规范 (106) 痔结扎技术操作规范 (107) 挂线疗法操作规范 (108) 注射固脱疗法操作规范 (110) 十、其他类技术 (112) 经穴电疗技术操作规范 (113) 经穴磁疗法操作规范 (114) 揉抓排乳技术操作规范 (115) 脐疗技术操作规范 (116) 割治疗法操作规范 (1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