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

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

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
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

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

汪海粟

目录

一、企业并购概述

二、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动向

三、企业并购对资产评估服务的需求

四、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类型

五、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难题

一、企业并购概述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Mergers)与企业收购(Acquisitions)的合称。

随着并购方式和投资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企业兼并和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都习惯于将二者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并购”或“购并”,英文缩写为“M&A”。

企业兼并又可分为两类,即吸收兼并和新设兼并。狭义上的兼并就是指吸收兼并。

吸收兼并--指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家公司因吸收了另外一家或多家公司而成为存续公司的形式。这类兼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存续公司仍然保持原有的公司名称,被吸收公司从此不复存在;二是存续公司有权获得被吸收公司的资产和债权,同时

承担相应的债务。用公式可以表达为“A+B=A(B)”。

新设兼并--又称创立合并或者联合,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合并同时消失,而在此基础上新设一个公司。新设公司特点在于一方面要接管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全部资产和业务,同时也要组建新的董事机构和下属管理机构等。用公式可以表达为“A+B=C”。

收购是指某一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购买企业资产或转让公司股权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企业接管另一个企业的行为。根据收购的对象不同收购可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

资产收购--指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或主要资产,使对方企业不复存在,从而实际上取得企业的控制权的市场行为。

股权收购--指一家公司通过一定的方式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权从而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

兼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

五次并购浪潮回顾

企业并购的主要类型

*按照并购双方所处行业的相互关系划分:

横向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

纵向并购:双方在生产工艺或经营方式存在前后关联。

混合并购:双方从事不相关类型的经营活动。

*按照并购双方所属国家划分:

跨国并购:双方不属于同一个国家,基于不同视角可分为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

国内并购:双方属于同一个国家。

*按照并购双方所有制差异划分:

同所有制并购:双方的所有制性质相同。

跨所有制并购: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

*按照并购动机划分:

战略并购:出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注重长期利益。

财务并购:利用市场机会谋求短期利益。

*按照是否取得目标公司的同意划分:

善意并购:并购方与目标方事先商量,争得其同意。

敌意并购:并购方在目标方管理层不知情或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强行并购。

*按照并购的实现方式划分:

要约收购(标购):并购方直接向目标方股东发出要约,购买其所持公司股份。标购是西方上市公司并购中最常见、最典型的方式。

协议收购:并购方不通过证券交易所,而是依照法律法规直接与目标方取得联系,通过谈判、协商达成共同协议。

委托书收购:并购方通过征集股东的代理委托书,达到在股东大会上获得足够的投票表决权,从而取得对目标方控制权的行为。

集中竞价收购:并购方通过在股票二级市场上集中竞价,获取目标方一定股份的方法。

*按照并购的出资方式划分:

现金支付型并购:并购方以现金直接受让目标方的股权或资产。

资产臵换型并购:并购方以自己拥有的实物或股权资产支付并购价款。

债务承担式并购:并购方以承担目标方全部或部分债务为条件实施并购。

股权支付式并购:并购方通过增发新股,并以之交换目标方股票,或发行新股取代并购双方的股票,从而实现对目标方的并购。

综合证券支付式并购:并购方以现金、股票、认股权证、可转换证券、债券、无表决权的优先股等多种形式的组合证券为出价方式实施并购。

尽职调查是并购实施的重要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目标公司的组织和产权结构

?债务和义务

?税务情况

?财务数据

?资产情况

?雇员状况

?经营情况

?法律纠纷情况

?政府规定

?环境问题

?知识产权

……

*企业并购趋势

*跨国并购

*跨区域的并购

*跨所有制的并购

*政府推动的并购

案例一:

德国戴姆勒—奔驰兼并美国克莱斯勒

1998年发生的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 AG)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 Corp.)的合并正是超大型跨国并购的代表之作。这桩曾经轰动一时的跨国婚姻前后历经10年,至2007年终未摆脱失败的命运。

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的跨国合并,曾被誉为“天堂里的婚姻”,被众多投资者及业界评论家所看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并购双方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预期。

案例二:

中国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 PC业务案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在2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一批国有及民营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由此产生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跨国并购活动,例如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MG-ROVER)等。其中,联想集团于2004年末宣布收购IBM PC业务的案例当然是中国企业海外并

购活动的典型代表。

收购时间:2004 年12 月8 日至2005 年5 月1 日。

收购金额:实际交易价格为17.5 亿美元,其中含6.5 亿美元现金、6 亿股票以及5 亿的债务。

收购形式:联想以每股2.675 港元,向IBM 发行包括8.21 亿股新股,及9.216 亿股无投票权的股份。

收购资产:IBM 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台式机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 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发中心。

收购后规模:本次收购完成后,联想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PC 厂商,年收入规模约120 亿美元,进入世界500 强企业。

企业领导:IBM 高管沃德(Steve Ward)出任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改任董事长,柳传志退居幕后。

公司分布:联想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员工总数达19000 人,主要生产基地在中国。

股权结构: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 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

收购绩效

2009年2月5日,联想对外公布了2008/09财年第二财季(2008年10-12月)的业绩,净亏损达到9700万美元,这也是联想自收购IBM PC业务以来出现的首次亏损。同时,也宣布了重要的高层人事变动。

“联想教父”柳传志重新出山,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杨元庆重新担任CEO,接替合同到期离职的William Amelio(威廉〃阿梅里奥),联想集团企业运营高级副总裁Rory Read先生被任命为新设立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案例三:

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

达能与娃哈哈本是一对外界眼中的“模范夫妻”,共同走过十多载岁月,并有了如今家大业大的局面,但随着中方董事长宗庆后在2008年3月的一句“中圈套了”,达能与娃哈哈开始反目,合资生活也走向尽头。“

一个要市场,一个要技术。达能方面的人士坦承,“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希望以合资的方式更快地切入中国市场。”而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娃哈哈来说,对资金特别是技术的渴求,则是其愿意将股权拱手相让的原因。娃哈哈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巩固国内市场行业领先地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已成当务之急。各有所需,一拍即合。

1996年3月28日,娃哈哈集团公司宣布和娃哈哈美食城、达能控股的金加公司合资成立了5家娃哈哈合资公司。娃哈哈方面占49%,金加公司占51%。当时娃哈哈集团公司共有10家子公司,当初达能控制的金加是自己选择了5家比较大的子公司进行合资,剩下的5家小公司就是今天非合资公司的雏形。

1998年4月,百富勤将自己在金加的所有股权卖给了达能,达

能100%控股金加,从此变成了达能独家与娃哈哈合作,这时矛盾也开始出现。宗庆后认为百富勤在娃哈哈不知情的状况下将股权卖给了达能,形成娃哈哈合资公司被达能控制的局面。这家注册在新加坡的金加公司,其实在成立之初就被达能控股了70%,香港百富勤只持股30%,意味着达能从一开始就实际控制了娃哈哈,即使后来百富勤不把股份转让给达能,达能控制的局面也不会改变。

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

合资后,娃哈哈迅速壮大,而达能也收获颇丰。根据宗庆后此前透露的信息,达能在10年中分得红利30.77亿元。同时,达能借助娃哈哈获得了中国瓶装水市场23%的份额,成为全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商。

但表面的繁荣之下,暗流涌动。10年之后,宗庆后和达能最终在非合资公司的收购问题上反目。在娃哈哈的眼里,这种合资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圈套”。首当其冲的证据便是达能当年在合资协议中暗埋“机关”,在转让“娃哈哈”商标遭到拒绝后,要求娃哈哈要使用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同意或者与其合资,造成娃哈哈的利益损失。

“由于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宗庆后当时面对媒体“痛心疾首”。而达能则表示,对于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所建立的庞大的私人财富帝国无法容忍。当达能发现自己受到威胁时,分手一触即发。对于如今已经日益庞大的娃哈哈资产,双方都不肯轻易放手,于是一系列法律大

战陆续开打。

案例四:

可口可乐与汇源

1992年,朱新礼从山东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岗位上辞职,下海创办汇源。到2007年,汇源百分之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 2007年2月23日,汇源股票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当日股价上涨66%,当年营业额26.56亿元人民币。从一个小厂到国内果汁老大,总裁朱新礼只用了15年。“虽为行业龙头老大,但汇源果汁近年来的销售额一直徘徊不前。就在大家期待更多辉煌时,他却在公司上市仅一年多之时,就准备闪电般整体出售给可口可乐。

关于为何要出售汇源,朱新礼在2008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汇源的摊子越大,战线越长,风险也越大,担心也越多。品牌小的时候拎在手上,大了就得背在肩上,现在是顶在头上。” 2007年,百事可乐收购俄罗斯最大的果汁公司后,可口可乐也欲大举进军中国果汁市场,目标就是收购中国最大的果汁企业汇源。“我都快60岁的人了,还能顶多久?现在可口可乐愿出24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机会难得,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朱新礼这样解释。

可口可乐与汇源被谁并购、如何并购,本是企业自己的事,但一到汇源身上,却引发了一场关于“民族品牌保护”的激烈争论。更有网友狠批他的“养猪论”,认为他是用民族的饲料养肥了自己的企业,然后卖掉赚大钱。

朱新礼心中有个更大的梦想——当中国最大的“果园主”。因为饮料企业很少介入上游供应,即使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也如此。如今,他已拥有400多万亩的优质果园,30多家水果加工企业,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而这么多年来四处投资积攒下的这些“家底”,并不会因为并购案而易主。

“2008年,中国水果总产量是1亿8千万吨。在欧美,水果的加工量大约占到40%到60%,一半鲜果做加工了。中国现在不到10%。”朱新礼表示,只有加工能力的提升,才能消化掉1亿多吨水果,为果农找出路,这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案例五:

央企走出去的并购

2005年1月,中海油130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2004年年底,优尼科价值约为110亿美元,净负债26.8亿美元。

2008年2月1日,中国铝业以137亿美元(按当日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920亿元)以每股58英镑收购力拓9%的股权。2008年11月25日,必和必拓宣布放弃并购力拓的计划,导致力拓股价大跌37%,当日以每股15.5英镑收盘,相比10个月前中铝公司58英镑的买价,跌幅达74%。所持股权现价约合38.7亿美元。

2009年2月12日,已经拥有力拓9%股权的中国铝业宣布将以195亿美元现金注资澳大利亚矿业另一家巨头力拓矿业公司。中铝这笔195亿美元的投资成为中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

2009年2月10日,五矿集团以17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全球第二大的锌矿企业—澳大利亚资源公司(OZ Minerals)。

三、企业并购对资产评估服务的需求

买卖双方的价格博弈:提供第三方意见

尽职调查与产业分析:发现价值,减少信息不对称

企业并购方案咨询:制定对赌协议

并购后的财务报告:分配并购价格

并购价格博弈:第三方评估的必要性

降低交易成本:独立评估机构、评估师存在的经济学基础

1、通过独立的外部专业人士进行评估有利于避免各种利益主体的直接冲突,减弱原双方相互侵犯性、不信任性的倾向,有利于促进利益协调。

2、外部独立评估有助于减少讨价还价或谈判成本。

3、外部独立有助于降低交易中的低信任度。

有利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

交易者需要考虑向公司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人表明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或需要考虑对外的披露效果。

尽职调查与产业分析:减少信息不对称

独立外部评估有利于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

外部独立评估有利于消除信息阻塞,即减少由于双方不信任、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阻塞。

外部独立评估有利于观察经济、减少信息真实性的调查成本。

案例:中移动并购Millicom幕后

2006年7月2日,中国移动集团在北京召开董事会,对以53亿美元收购总部设在卢森堡的电信运营商Millicom进行最后表决,结果是没有通过。这个结果出乎Millicom的意料之外。对于上半年经营业绩良好,正准备继续抬高价格的Millicom来说,中国移动重新谈价格的要求当然无法接受,第二天即宣布终止与“潜在收购方”即中移动有关资产和股份出售的谈判,并发布公告指出问题在于,“对方没有能力在要求的时间内,向Millicom提供可以接受并具有吸引力的报价”。

迟到的尽职调查。中移动竞购Millicom最主要的“看点”是高达53亿美元的收购价,而无疑这也是交易失败的重要原因。Millicom 方面的公告称:“对方提供的报价,不能充分体现Millicom目前的强劲业绩。”但实际上,Millicom当前市值仅为34亿美元左右,其去年的总收入也不过11亿美元,中移动的报价已经超过其市值的1.5倍和收入的5倍,显然提供了充足的溢价空间。中移动之所以在最后一刻“悬崖勒马”,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签订协议前的“现场尽职调查”。

2006年5月底,在向相关国家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后,基于Millicom运营范围广阔、跨越多个国家的现实,中移动提出在签订协议之前需要对Millicom各国业务进行现场尽职调查。6月中旬,中国移动派出了一个包括15名高级主管、银行家、律师、顾问组成

的小组,到Millicom拥有业务的各个国家市场做调查。“事实证明了这次调查的必要性,中移动的人员发现他们对于Millicom根本就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信息。”

由于Millicom的业务横跨亚非拉16个国家,且其中还有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现场尽职调查相当困难。尽管事到最后关头才突然决定现场尽职调查,但事实证明,亡羊补牢确实为时不晚。在经过艰难到几乎难以推进的尽职调查后,中移动还是感觉当初达成53亿美元的基准价格有些仓促,并购Millicom的实际风险与他们最初想象的并不一样,特别是要在收购后运营并整合这样一家公司相当困难。在向国家有关部门做出汇报后,中移动认为原先达成的53亿美元的初步价格确定不了一个非常好的未来收益。

企业并购方案咨询——制定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也叫估值调整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是指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

近几年,对赌协议在我国企业融资、兼并重组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以蒙牛为代表的一些国内企业成功的运用对赌协议后促进了企业的快速方展。

采用对赌协议定价的基础在于双方一致认为:

企业的价值不在于历史业绩,而在于未来的收益能力;

企业各项有形、无形资产的价值,包括技术、专利、商标、品牌、声

誉、市场地位,集中反映于收益指标;

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和内在价值,事先很难作出精确的判断。

对赌协议的应用和发展:投资方和融资方签署对赌协议,是因为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对于企业未来的前景不可能做100%准确的判定,所以双方往往倾向于在未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交易价格加以调整。

对赌协议核心条款

财务绩效:完成净收入指标、资产净值指标等。

非财务绩效:如超过指定数量的顾客购买、完成新的战略合作等。

赎回补偿:如回购优先股等。

企业行为:新的CEO聘任、采用新的技术等。

股票发行:上市期限、估价水平。

管理层去向:管理层是否被解雇。

国外常用的对赌协议经常会使用一些非财务绩效的软性指标,包括企业上市、新战略合作的完成、新产品的面市以及专利权的批准等,涉及到了企业运营的多个方面,此另外,还常以董事会坐席、二轮注资和期权认购权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赌协议。

国内对赌协议案例

1.蒙牛与大摩、英联、鼎辉案例

2003年蒙牛与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投资签订了“对赌协议”,协议中约定:2003年到2006年,蒙牛乳业每年的业绩复合增长率必须不低于50%,否则管理层应将最多7830万股(相当于蒙牛乳业已发行股本的7.8%)转让给外资股东,或者向其支付对应的现金,反

之亦然。虽然在此之前国内也不乏类似的对赌案例,但大多对赌股权的比例大约在2%左右,而像蒙牛这样超过7%的确实罕见。结果其业绩表现远远超出了预期,摩根等先后投资的4.77亿港元,在2年半后套现共获得高达26.125亿港元,投资回报率高达550%,而管理团队等原始股东却得到了5000%的回报率。最后三家私募投资者于2005年4月以向蒙牛管理层控股的金牛公司支付本金为598.76万美元的可转股票据的方式提前终止了双方协议。

2.无锡尚德案例

2005年1月,无锡尚德为了便于在海外上市,首先成立了“尚德BVI”公司,同年5月,“尚德BVI”与海外投资机构签订了一份股份购买协议,另外双方还签订了对赌协议。约定,在“尚德BVI”截至2005年未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按照美国GAAP会计准则进行编制的财务报表中,合并税后净利润不得低于4500万美元;假如低于4500万美元,则转股比例(每股A系列优先股/可转换成的普通股数量)需要乘以一个分数――公司的“新估值”与“原估值”之比,即“新估值”/2.87亿美元。根据协议,“新估值”的数值是2005年的实际净利润乘以6,也就是外资按照6倍市盈率投资“无锡尚德”。双方在对赌协议中同时约定,一旦上市成功,“尚德控股”将启用第二套《公司章程》,外资的控制力将大大减弱,对赌协议也随之失效。无锡尚德在对赌协议中还为自己的控股权设定了一个保障条款,即无论换股比例如何调整,外资机构的股权比例都不能超过公司股本的40%。

无锡尚德的这种对赌,对外资规避风险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无锡尚德在对赌协议中对自己的控股权所设定的万能保障条款,并为公司的董事、员工和顾问争取到了约611万股的股票期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摊薄了外资的权益。外资之所以对此没有异议,是因为在PE看来,只有能够留住人才的公司股权才有价值。无锡尚德由于在对赌协议的签订过程中,对企业发展的未来前景做出了客观的估计,使得协议设计得比较科学。

对赌协议在并购估值中的作用

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赌协议可以帮助投资者在投资后对投资的价值做出调整,这将对企业管理层将产生约束,迫使他们最初就向投资者提供接近事实的信息,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有效解决估值定价问题

当买卖双方对企业的估值不同时,如果买方底价和卖方底价之间没有交汇点,签订对赌协议可以有效避免买卖双方关系破裂。

定价过程中,卖方强调的是企业的长处和优势,证明未来前景的可观。而买方则指出企业的弱点和面临的困难,对前景表示担忧,双方之间较难达成共识。因此以企业未来的价值作为标准对投融资者都是认可的,双方之所以能够达成协议就是因为它对双方都有好处,至少是任何一方不会因为签订对赌协议而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对赌协议就是赌未来,将成交条件付诸未来裁决。并且双方在交易的时候,只是约定基本对价,事后再根据企业未来的绩效来调整。

并购后的财务报告:分配并购价格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第十三条,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对合并成本进行分配。

第十四条,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除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各项资产,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单独予以确认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单独予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款,要求企业非同一控制合并下,并购后对并购价格需按公允价值在各项资产中进行分配。

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类型

咨询性评估服务

买方投资价值咨询

卖方投资价值咨询

鉴证性评估服务

并购目标的市场价值

五、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难题

企业并购中的无形资产问题

跨所有制并购的产权问题

企业并购中的评估价值与成交价

企业并购的无形资产动因

中国正吸引世界跨国公司将其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通过收购、控股和兼并中国企业迅速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实践表明,并购的对象多为无形资产富集的行业和企业,低成本的取得无形资产成为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动因。

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验、人力资本和市场资源累积成为跨国公司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果的重要基础,

跨国公司又试图利用我国企业体制和产权市场缺陷,在交易中淡化这些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潜力。同时,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量无形资产被掩盖和忽略,而无形资产固有的特性也使得其交易定价面临诸多困难。

企业并购的无形资产动因:在外资并购活动中,企业有形资产只是外资并购活动的一个载体,获取目标企业无形资产才是外资并购的真正动因,也是外资通过并购创造价值的主要来源。

首先,中国的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声誉、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存在,可以加速外资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从而更好地实现协同作用。而且随着政策变化,向外资开放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通常拥有政策倾斜带来的优势市场地位,并在长期的经营中积淀了丰富的本土经营知识和人力资本。

其次,受体制缺陷影响,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导致无

形资产价值被侵蚀和掩盖。

再次,中国转型期的制度和政策漏洞,使得外资在并购中可利用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操控交易定价,获取投机收益机会。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实践上,也表现出获取无形资产的强烈动机和倾向,频繁发生在无形资产富集行业。无形资产成为外资并购最为关注的战略资源并愿意为之支付高额溢价。

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受到多重约束:

1、体制转轨约束

体制惯性导致无形资产意识淡薄,转型期无形资产定价遭遇规制困境,例如证券监管当局对公司上市中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和价值评估的规定脱离实践要求,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当局对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问题处理的大而化之。

体制转换导致无形资产产权模糊,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复杂,易于产生产权关系争议;经济转型的特殊制度设计形成产权模糊;无形资产制约要素的变化引起的要素所有者关于产权此消彼长的争议。

体制缺陷形成对无形资产价值的侵蚀,无效或低效有形资产对有效无形资产的侵蚀;企业超常负担对无形资产贡献的侵蚀;转型期各级政府不当收费转移了无形资产的贡献。例如,外资企业纳税的“非国民待遇”、预算外和体制外收费制度转移企业收益

2、评估理论与方法约束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存在认识误区

国有资产的估值形成“净资产”底线,对评估实践形成误导。

现行会计与评估理论制约了无形资产评估实践,会计准则和评估准则均对无形资产作了模糊处理,未就外延范围较广的如专有技术、特许权和商誉等给出明确定义,难以应对当前无形资产呈现的种类多样化和产权复杂化态势。

我国资产评估实践中存在缺陷

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普遍改用收益法的倾向。在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的条件下,受信息相对匮乏、市场波动较大等特征影响,致使收益和风险均难以确定,被侵蚀的无形资产价值潜力容易被忽视,因此同样存在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可能。

隐性无形资产的价值显性化

企业交购交易的定价是双方判断的过程,定价的主动权通常掌握在拥有优势的一方手中。然而,在外资并购中,国有企业常常由于非经济性目标而失去谈判定价主动。尽管外资看中国有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然而,由于历史和体制制约,使得这些无形资产处于隐性状态,无法在交易中利用和实现这些优势。

尽管专利、商标、版权等常规无形资产是企业非常有价值的资产,但面对外资并购方拥有的更加先进的技术、管理能力和品牌优势而言,这些无形资产并非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最看重的资源,因而也很难形成对外资的无形资产优势。同时这些无形资产通常以显性化形态存在,因而在交易中也相对容易识别和判断。

大量的外资并购案例显示,外资进入中国,其重要诱因是中国的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相关问题(doc 7页)

更多资料请访问.(.....)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问题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问题及政策取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迅猛发展,整个90年代跨国并购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2%,大大超过 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15.1%的平均增长速度;90年代中后期,跨国并购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70%-90%左右;尽管2l世纪初跨国并购投资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份额。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吸收外资离不开利用跨国并购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自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第一起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案例——香港中策公司收购山西太原橡胶厂以来,外资并购的发展并不顺畅。据统计,到2001年,中国吸收的FDI中外资并购额仅占4.96%。自2003年以来,外 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加。 虽然外资并购这种国际上主要的外商投资方式在中国刚刚起步,但外商投资实践中出现的变化,已让许多中国人焦虑不安。 一、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问题 (一)最大的负面效应——市场垄断的威胁

外资控股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就在于它可能导致的垄断,跨国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控股并购我国企业后,凭借其雄厚实力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我国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将可能垄断或图谋垄断国内一些产业。 外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行业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2.28%上升到现在的35%以上。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感光材料行业,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3.75亿美元,实行全行业并购,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2003年10月柯达又斥巨资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全面控制国内数码冲印市场。在移动通讯行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三家企业1999年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基本控制了国内大中城市的饮料市场,国内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的啤酒厂合资率已经达到70%。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便可能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如果外资并购造成垄断,外商不仅控制国内市场,制定垄断价格和瓜分市场策略,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容易制约内资企业成长和技术进步,制约国内幼稚产业发展。 (二)挑战中国的相关政策 我国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了禁止外商设立独资企业和外商控股的产业内容,但可操作性不高,目前并没有单独制定外资并购的产业政策,而是把外资并购的产业政策与其他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等同视之,对于哪些领域允许外资并购、哪些领域鼓励外资并购、哪些领域禁止外资并购,主要靠部门内部掌握,缺乏全国统一、透明、公开、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这使并购的信息搜集难度加大、谈判困难、并购交易成本上升。为了有效推动国有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获得最大利益,必须确定明确的外商并购的产业导向。 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发展动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产业,都应是允许跨国并购的领域:第一,不涉及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二,我国缺乏国际竞争优势、而且产业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利用跨国并购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也要有动态的思维。过去一直被许多国家认为是属于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如电信、交通、运输、电力、公共设施等,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了开放的领域,成了跨国并购的主战场。在电子、制药、航空、新技术等国际化程度高且我国目前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可以大胆参与跨国并购。

企业价值评估--以腾讯公司为例

企业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以腾讯公司为例 学生姓名: 学号: 系 部: 专 业: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五年 十二 月 经济与管理系 财务管理 康翻莲

摘要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高速纵深发展,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价值评估问题,再度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集中点。本文就从企业价值评估的角度出发,对腾讯公司进行了企业价值评估。 在理论上,企业资产评估有很多种方法,譬如收益法、成本法、市场法、期权定价法,本文都有做简单介绍。结合腾讯公司近8年的财务数据,对该企业进行了财务分析。接着,利用收益法中的现金流量法和期权定价法分别对企业进行了价值评估。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评估方法、收益法

目录 摘要 (1) 1 理论综述 (3) 1.1企业价值理论概述 (3) 1.2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3) 1.2.1企业价值评估的含义 (3) 1.2.2企业价值评估的必要性与意义 (3) 2 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方法 (4) 2.1收益法 (4) 2.2成本法 (4) 2.3市场法 (4) 2.4期权定价法 (4) 3 腾讯公司企业概况 (5) 3.1腾讯公司简介 (5) 3.2企业财务状况 (5) 3.2.1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6) 3.2.2营运能力分析 (7) 4 企业价值评估 (8) 4.1收益法 (8) 4.2期权定价法 (11) 4.2.1参数估计 (11) 4.2.2计算过程 (11) 5 结论及不足 (12) 参考文献 (12)

1.理论综述 1.1 企业价值理论概述 效率是企业价值的最好评判指标,企业财产的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可以看成是一种效用,这种效用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企业价值的观点可以分别从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理论分别看待。从劳动价值的观点看,价值等于凝结在生产中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按照经济学的理论,效用决定价值,那么企业的价值就应当等于企业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的最大效用。资本收益的多少,资本结构的变化,资本成本的多少增减,以及政府税收政策的改变,都对企业价值的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1.2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1.2.1 企业价值评估的含义 企业资产价值评估是一种行为,同样也是一种过程。这种行为包括对企业整体价值、股东权益价值等的分析估算以及最终结论的撰写与显现,所谓过程就是说,企业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具有一定的流程,企业要想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就必须经历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流程【1】。企业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系统,企业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利润的引诱下,企业必须从自身资产情况以及整体的获利能力出发,去追求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测算企业资产价值评估。 1.2.2企业价值评估的必要性与意义 (1)为企业产权转让及兼并收购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在企业产权转让及收购的活动中,企业的购买方需要估计目标企业的公平价值,企业的转让方或被兼并企业也需要确定自身的合理价值,双方在各自对同一目标企业价值的不同估计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达成最终产权转让或兼并收购要约。 (2)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为衡量经营者绩效作参考 企业价值是企业在市场中交易的定价基础,投资者根据他们对企业价值做出的估计进行投资决策;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价值是企业管理和决策中最重要的驱动目标,也即价值目标管理的核心。目前企业价值最大化已取代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的更合理的目标。如何提高企业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成为企业管理当局业务活动的中心内

《并购企业价值评估》word版

并购企业价值评估: 包括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并购企业自身价值评估、并购投资的价值评估。而通常评估中说做的只有第一个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后两个并没有做,但是这两方面是评估师的职责范围,而且是最适合评估做的。 (一)目标企业自身价值评估: ?评估方法 ?收益法 ?资产基础法 ?市场法 ?评估思路: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主要是要看目标企业的经营特点、资 产状况以及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认识,从而来考虑使用什么方法评估。 1、市场法:在国内市场上类似的交易案例比较少,应用条件存在限制。虽然 由13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市场没有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上市公司一般有70%的股份不流通,市场价格只是30%流通股的价值,所以简单运用市盈率倍数来修正被评估企业价值,其结论不可靠,而评估追求的就是可靠性,而不是精确性,所以更多的运用是成本法和资产基础法。 2、“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中提出不要单独运用某种方法,所以在未来并 购中更多的是要同时使用两种方法,如果这两种方法的结论存在差异的话,就要检查两种方法路径是否可靠,才能判断其结论是否可靠。如果两种方法的资料和路径是可靠的,那么一般来说两种方法的结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但在过去我们的认识是有误区的,特别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原来提出以成本法为基础,收益法为验证。使用成本法的时候,面对的客体的特征是:多的是资产,少的是效益,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前期不是为了改制,而是主要为获得现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市公司上市后会发

生变化,原因就是改制时就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要解决资产和效益问题的方法无非两条,一是剥离,把上市企业缩小,但部分剥离后就可能存在关联交易,而且即使这样的剥离也会存在着资产和效益的不匹配,就要求评估值不要太高,甚至有一点时间证监会要求净资产增值率不能超过20%,从而在使用成本法评估时,就会出现就低不就高。二是一个企业要改制上市,起初要求是净资产利润率不低于10%,后来是不低于银行的存款利率,而评估值与利润之比还要追求一个高值,因为股票发行价格是每股净利润乘以市盈率,而在市盈率被证监会确定的情况下,只能提高每股净利润来扩大融资量。按这样两种路径来评估,肯定是收益法的评估结果将会远远高于成本法的评估结果,但现象却是收益法评估结果与成本法评估结果是一致的,因为要用收益法验证成本法的结果,所以即使验证了,收益法的结果也是不用再看的。因而目标和路径是存在问题的,在这样的前提和条件下,两种方法的应用是有限的。然而“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的推出,使得在未来的并购企业的评估中,通常会是两种方法,如果两种方法存在差异,就要分析路径、判断、价值取得是否可靠。 3、收益法评估中的问题: (1)预测期的确定:除了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是3-5年,之后采用永续,但是却都没考虑内在约束条件:对并购企业来说,评估的是某时点 目标企业资产规模不变的价值,而在资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企业 未来收益的决定取决于成本减少和收入增加,即影响未来收益的是 产量、价格和成本。而任何企业都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在资产规模 一定的情况现,价格产量实现的规模都有一定的度,不可能无限增 长,而预测3-5年就是预测资产规模不变的度。 (2)简单应用企业发展规划:一般企业的规划比较乐观,特别是作为被并购企业,为了卖得高价,是将所有的想法都溶于规划中,而并未 考虑未来增长是由什么因素造成。如果规划假设未来市场充分实现 等等,这就需要分析收入增长是否是由于投资扩大引起。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其选择

\摘要《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于2005年4月起实施,打破了价值评估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使得收益法、市场法的应用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合理的选择三种方法应用于评估实践这一问题。关键词企业价值资产评估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1 引言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简称“意见书”),从基本要求、评估要求、评估方法和评估披露等方面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意见书明确提出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这一规定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拟促成三足鼎立的评估方法格局。基于此,在具体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方法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期权法较少采用。而在我国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和主要使用的方法,收益法、市场法很少采用,期权法几乎不用。赵邦宏博士对我国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方法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达95%左右,而收益法一般作为成本法的验证方法,不单独使用,市场法很少使用,期权法一般无人采用,而且在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中也未涉及到期权法,基于此,本文中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选择研究中不考虑期权法,仅以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方法为研究对象。3 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比较分析要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以下从方法原理、方法的前提条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进行比较分析。3.1 各方法的原理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建或重置评估对象,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精明的潜在投资者,在购置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建造一项与所购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收益法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这一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费雪认为,资本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折现值,即未来收入的资本化。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是基于一个经济理论和常识都认同的原则,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交易价格。该原则的一个假设条件为,如果类似的资产在交易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则在市场上就可能产生套利交易的情况,市场法就是基于该理论而得到应用的。在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中,市场法充分利用市场及市场中参考企业的成交价格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判断被评估对象的价值。[!--empirenews.page--]3.2 各方法的前提条件运用成本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有三个:一是进行价值评估时目标企业的表外项目价值,如管理效率、自创商誉、销售网络等,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资产负债表中单项资产的市场价值能够公允客观反映所评估资产的价值;三是投资者购置一项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具有相同用途所需的替代品所需的成本。若选择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投资主体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应超过目标企业按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所得的现值;二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够合理的预测,企业未来收益的风险可以客观的进行估算,也就是说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和风险能合理的予以量化;三是被评估企业应具持续的盈利能力。采用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需要满足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公开市场指的是有多个交易主体自愿参与且他们之间进行平等交易的市场,这个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代表了交易资产的行情,即可认为是市场的公允价格;二是在这个市场上要有与评估对象相同或者相似的参考企业或者交易案例;三是能够收集到与评估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时这些信息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3.3 各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

企业并购重组和资产评估

企业并购重组与资产评估 主讲人:程远航 引言: 各位律师朋友好,很高兴今天能够有机会在一起探讨一下企业并购重组与资产评估的一些问题。今天分三部分进行叙述:第一部分,并购重组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资产评估概述;第三部分,牵扯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并购重组的基本理论 一、并购重组的概念 并购重组是两个以上公司合并、组建新公司或相互参股。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公司通过收买其它企业部分或全部的股份,取得对这家企业控制权,并对企业进行重新整合的产权交易行为。 并购重组实质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的资产、股权、经营权或控制权,使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并购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比如

品牌、市场、资金、管理、文化等优势,让存量资产变成增量资产,使呆滞的资本运动起来,实现资本的增值。 二、并购主体 并购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业投资人,一类是财务投资人。 (一)行业投资人,也称经营型并购者、行业并购者,一般体现为战略性并购,通常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或生产经营范围为目的,比较关注目标公司的行业和行业地位、长期发展能力和战略方向、并购后的协同效应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企业一般拥有至少一个核心产业甚至若干个核心业务。 (二)财务投资人,也称投资型并购者、财务并购者,一般表现为策略性并购,通常要求目标公司具备独立经营、自我发展能力,具有比较充裕的现金流和较强大再融资能力,比较关注目标公司利润回报和业绩成长速度,以便于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使目标公司成为公众公司或将其出售,并从中获利。这些企业内部的投资项目之间一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去年中国汽车企业吉利将沃尔沃并购,按照这个定义来讲,大家很容易地可以判断出,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性的并购,还有一些财务公司、资本运作公司,比如说平安资本在资本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 目录: 1.收益法 2.市场法 3.成本法  (一)收益法 收益法,是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来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收益法主要运用现值技术,即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其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回报率。收益法是目前较成熟、使用较多的估值技术。 收益法中的主要方法是现金流量折现法。 1.评估思路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通过估测被评估企业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判断企业价值的一种估值方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从现金流量和风险角度考察企业的价值。 ①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被评估企业未来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大,即企业内在价值与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成正比; ②在现金流量一定的情况下,被评估企业的风险越大,企业的价值就越低,即企业内在价值与风险成反比。 2.基本步骤 (1)分析历史绩效 对企业历史绩效进行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了解企业过去的绩效,这可以为判定和评价今后绩效的预测提供一个视角,为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做准备。历史绩效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历史会计报表进行分析,重点在于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 (2)确定预测期间 在预测企业未来的规金流量时,通常会人为确定一个预测期间,在预测期后现金流量就不再估计。期间的长短取决于企业的行业背景、管理部门的政策、并购的环境等,通常为5-10年。 (3)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使用的现金流量是指企业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扣除库存、厂房设备等资产所需的投入及缴纳税金后的部分,即自由现金流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需要注意的是,利息费用尽管作为费用从收入中扣除,但它是属于债权人的自由现金流量。因此,只有在计算股权自由现金流最时才扣除利息费用,而在计算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时则不能扣除。 (4)选择合适的折现率 折现率是指将未来预测期内的预期收益换算成现值的比率,有时也称资金成本率。 (5)预测终值(企业连续价值) 估计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不可能无限制地预测下去,因此要对未来某一时点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即计算企业的终值。 (二)市场法 市场法是将被评估企业与参考企业、在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产进行比较,以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 1.可比企业分析法 (1)评估思路 可比企业分析法是以交易活跃的同类企业的股价和财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一些主要的财务比率,然后用这些比率作为乘数计算得到非上市企业和交易不活跃上市企业的价值。可比企业分析法的技术性要求较低,与现金流量折现法相比理论色彩较淡。 2.可比交易分析法 (1)评估思路 相似的标的应该有相似的交易价格,基于这一原理,可比交易分析法主张从类似的并购交易中获取有用的财务数据,据以评估目标企业价值。 它不对市场价值进行分析,而只是统计同类企业在被并购时并购企业支付价格的平均溢价水平,再用这个溢价水平计算出目标企业的价值。本方法需要找出与目标企业经营业绩相似的企业的最近平均实际交易价格,将其作为估算企业价值的参照物。这种方法在我国应用较少。 (三)成本法 成本法也称资产基础法,是在合理评估目标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应用成本法需要考虑各项损耗因素,具体包括有形损耗、功能性损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企业并购(或称企业购并)是企业间合并的一种专门形式。属于企业并购 的企业合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独立企业合并为一家企业.第二,提出合并的企业有偿吸取被合并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或提出合并的企业续存,被合并企业消亡;或被合并企业成为提出合并的企业的子公司。第三,并购企业要紧是通过股票市场获得操纵目标企业经营权的股份来实现并购的。如果企业之间的合并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只能称为企业合并;如果具备了前两个条件,则能够称为企业兼并;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够称为企业并购。因此,能够把企业并购定义为:一家独立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获得另一家或多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操纵权的方式来兼并这些企业的行为。企业并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为它融治理、法律、财经等多学科的知识于一体。本文试对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咨询题作一粗浅探讨。为了讨论方便,本文中把提出合并的一方称为并购企业,把被合并的企业称为目标企业。 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的精髓,每一次成功并购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恰当的交易价格。查找成交价格,对买卖双方来讲差不多上极富制造性而又耗时费神的过程。因此,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依据有关的财务理论与模型提出的,而它的艺术性则在于它吸取了有关专业人士深刻的洞悉力与丰富的体会。能够用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模型有多种,而每种往往强调某一方面,适用于某一种情形;在确定价格时,需要针对具体情形,决定选择哪一种模型组合,还要决定在什么程度上考虑其他情形。以下,我们先分析各种定价模型(以下模型是按照用途或重要性的次序排列的),然后再讨论模型以外的阻碍价格的因素。 (一)贴现现金流量方法。 贴现现金流量(DCF)分析方法是一种最差不多的并购估值方法,常常被 认为是最有效的。所谓贴现现金流量方法确实是用以后一段时期内目标企业的一系列预期现金流量以某一折现率的现值与该企业的初期现金投资(即并购支出)相比较。如果该现值大于投资额,即净现值等于或大于0,能够 认为这一定价对并购方是能够同意的或有利的;如果净现值小于0,对并购方来讲,常常被认为是不可同意的。当选择的折现率恰好使净现值等于0,

我国外资并购中商标价值评估问题

我国外资并购中商标价值评估问题 为广大用户整理了经济法论文-我国外资并购中商标价值评估问题,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外资并购商标评估 外资并购是引进外资的重要形式。所谓并购是合并与收购的总称,并购最先在英美国家实践和提出,它泛指以取得的财产权和经营权为目的的合并、股票买入和经营权控制等活动。在我国,外资并购指的是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或者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并通过该协议购买境内资产且运营该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运营该资产。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有了重大改变,那就是与中国的知名品牌合资。外资的进入虽然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但外资进入中国时所采取的所谓商标战略给中国带来的品牌损失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外资并购中商标价值评估状况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为了表明自己、区别他人在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的可视性标志,即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标志。外资愿意并购中方,更多看重的是中方的商标价值,因为对于现代而言,商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标识,更多意义上是代表一个产品的质量、文化和在所属行业中的影响力,更多的是在标识一个的商誉。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价值更是不容小觑。在外资并购中必须要对商标价值进行评估,以便交易双方明晰商标价值,尤其是让被并购清楚知道自身商标的价值。然而由于商标评估存在种种问题,以至于中方的商标的价值被低估甚至不作价拱手让与合资。如1994年,金鸡品牌的持有人天津日化四厂,为了引进外资,与美国莎莉集团所属奇伟日化公司合资组建了中美合资奇伟日用化学(天津)有限公司,当时金鸡鞋油已占据中国鞋油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合资时金鸡品牌却只折价1000万元。又如广州饼干厂与香港一家公司合资时,将其在50年代注册并享有盛誉的岭南商标无偿转让给合资使用,这都造成了中方的巨大损失。 二、商标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价值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企业价值评估核心方法

企业价值评估_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_企业价值评估核心方法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合理评估是在企业并购和外来投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适当的评估方法是企业价值准确评估的前提。本文将聚焦企业价值评估的核心方法,分别从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局限性等方面给予分析和总结。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资产、权益评估,是对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的过程。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三大类。 收益法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至某特定日期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其理论基础是 经济学原理中的贴现理论,即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 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收益法的主要方法包括贴现现金流量法(DCF )、内部收益率 法(IRR )、CAPM 模型和EVA估价法等。 成本法是在目标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从而确定评估对 象价值。理论基础在于任何一个理性人对某项资产的支付价格将不会高于重置或者购买相同用途替代品 的价格。主要方法为重置成本(成本加和)法。 市场法是将评估对象与可参考企业或者在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 产进行对比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其应用前提是假设在一个完全市场上相似的资产一定会有相似的价格。 市场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参考企业比较法、并购案例比较法和市盈率法。 收益法和成本法着眼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不同的是收益法关注企业的盈利潜力,考虑未来收入的 时间价值,是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方法,因此对于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并具有稳定持久收益的企业较适合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则是切实考虑企业现有资产负债,是对企业目前价值的真实评估,所以在涉及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 摘要: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企业并购对于增强企业决策的能力,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防范企业决策风险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价值评估方法 一、我国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体资产或部分资产评估时,按规定仍以重置成本为主,同时辅以收益现值标准,以验证重置成本标准的评估结果。 在我国国有股的转让中,大量采用的方法是资产基础的评估方法。非常多的国有股转让价,都是以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者评估价值为基础,经过一些调整计算得出。净资指标一直是我国国有股权转让定价的主要依据。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在境内很少得到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应用的条件受一定程度的限制,贴现现金流量法运用的前提是对自由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的准计量,而由于境内上市公司大量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导致并购中使用的财务数据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也就难以运用企业的财务报表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同时,资本成本的估算中也搀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此外,贴现现金流量法的应需要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来操作,然而,目前境内中介机构在以贴现现金流量法对上市公司股权进行估值的经验尚 不足。

二、我国企业并购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不真实 目前,我国并购中的最大问题是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信息披露不透明、不清晰。 由此可见,虚假的会计信息使市场处于一种制度风险之中,投资者有可能由于市场制度的缺陷而不是自己的失误而蒙受巨大损失。(二)僵化的政策规定 国资委成立之前,财政部有规定:“国有股权转让给非国有单位时,每股转让价格不得低于经审计的公司近期每股净资产值”。国资委成立后规定:国有股权转让“底价的确定主要依据资产评估的结果,同时要考虑产权交易市场的供求状况、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职工安置、引进先进技术等因素。尽管国资委开始考虑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等动态的市场因素,但是它采取的仍然是以净资产为核心的估值方法。事实上许多国有资产在折股时可能高估不说,企业经过多年的运营,原有的资产有相当部分已不能产生像样的回报,以沉寂的、无活力的“冻结净值”换取同值的现金溢价显得十分的不公平。 (三)企业评估价值往往低于企业实际价值 我国目前的并购交易中,有许多企业的价值估计过低,经常以远低于企业真实价值的价格出售。这种现象可能是下述原因造成的:①代理人出卖所有权的问题;②行政干预;评估方法不当;④关联企业并购中的问题。

三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三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摘要:在传统的理论中,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一直是价值评估的主流,它在解释和评估传统公司价值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现象却无法仅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解释。于是从传统的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引申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指标体系EV A评估指标体系,EV A成了公司价值提升的手段之一。而实物期权将资产价值区分为选择权价值和时间溢价,使人们能够现实地衡量资本价值中的增长机会价值或者机会价值,是一种针对柔性投资决策进行经济评价的有效方法。本文系统分析了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以及现在流行EV A 定价法和期权定价法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实物期权现金流量折现 企业价值是企业管理和决策中最重要的驱动目标,也是价值驱动管理的核心企业价值评估是分析和衡量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改善决策的一种经济评估方法。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折线现金流量模型、实物期权法和EV A法,本文着重三种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现金流量评估方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就是对一定时期内企业整体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并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折现率或适用资本化率,将预测的各期未来收益折现成评价基准日的现值,作为企业价值的评价值。 1.现金流量法及其理论基础 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析是以投资的整个生命期中的现金流为基础的。从继续经营来看,投资的生命期可能是永远的,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计算“终值”,它表示未来某一时间点对目标企业的估价。在使用永久增长模型时,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企业过去或目前的增长率不是必然地要保持到永远。但是,一个高的比率不可能在一个延续的时间内始终保持下去。 2.现金流量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析中使用的折现率必须反映企业的边际资本成本。如果是用来评价高技术企业的投资,那么折现率必须反映高技术企业基础上投资中所固有的风险。净现金流量与以会计为基础计算的股利及利及利润指标相比,更能全面、精确反映所有价值因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价值评价的基本思路是“现值”规律,任何资产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未来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这也是需要研究现金流量折现法的重要原因。 二、EV A价值评估方法

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

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 汪海粟 目录 一、企业并购概述 二、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动向 三、企业并购对资产评估服务的需求 四、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类型 五、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难题 一、企业并购概述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Mergers)与企业收购(Acquisitions)的合称。 随着并购方式和投资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企业兼并和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都习惯于将二者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并购”或“购并”,英文缩写为“M&A”。 企业兼并又可分为两类,即吸收兼并和新设兼并。狭义上的兼并就是指吸收兼并。 吸收兼并--指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家公司因吸收了另外一家或多家公司而成为存续公司的形式。这类兼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存续公司仍然保持原有的公司名称,被吸收公司从此不复存在;二是存续公司有权获得被吸收公司的资产和债权,同时

承担相应的债务。用公式可以表达为“A+B=A(B)”。 新设兼并--又称创立合并或者联合,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合并同时消失,而在此基础上新设一个公司。新设公司特点在于一方面要接管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全部资产和业务,同时也要组建新的董事机构和下属管理机构等。用公式可以表达为“A+B=C”。 收购是指某一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购买企业资产或转让公司股权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企业接管另一个企业的行为。根据收购的对象不同收购可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 资产收购--指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或主要资产,使对方企业不复存在,从而实际上取得企业的控制权的市场行为。 股权收购--指一家公司通过一定的方式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权从而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 兼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 五次并购浪潮回顾 企业并购的主要类型 *按照并购双方所处行业的相互关系划分: 横向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 纵向并购:双方在生产工艺或经营方式存在前后关联。 混合并购:双方从事不相关类型的经营活动。 *按照并购双方所属国家划分: 跨国并购:双方不属于同一个国家,基于不同视角可分为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摘要《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于2005年4月起实施,打破了价值评估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使得收益法、市场法的应用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合理的选择三种方法应用于评估实践这一问题。 关键词企业价值资产评估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 1 引言 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简称“意见书”),从基本要求、评估要求、评估方法和评估披露等方面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意见书明确提出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这一规定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拟促成三足鼎立的评估方法格局。基于此,在具体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方法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 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期权法较少采用。而在我国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和主要使用的方法,收益法、市场法很少采用,期权法几乎不用。赵邦宏博士对我国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方法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达95%左右,而收益法一般作为成本法的验证方法,不单独使用,市场法很少使用,期权法一般无人采用,而且在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中也未涉及到期权法,基于此,本文中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选择研究中不考虑期权法,仅以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方法为研究对象。 3 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比较分析 要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以下从方法原理、方法的前提条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进行比较分析。 3.1 各方法的原理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建或重置评估对象,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精明的潜在投资者,在购置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建造一项与所购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 收益法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这一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费雪认为,资本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折现值,即未来收入的资本化。 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是基于一个经济理论和常识都认同的原则,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交易价格。该原则的一个假设条件为,如果类似的资产在交易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则在市场上就可能产生套利交易的情况,市场法就是基于该理论而得到应用的。在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中,市场法充分利用市场及市场中参考企业的成交价格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判断被评估对象的价值。 3.2 各方法的前提条件

项目并购估值及未来收益

我们应该清楚,当进行一项金融投资时,做好对投资项目的“摸底”很重要。因为如果草草了事,随意投资,很可能导致资金安全性受损。只有对投资对象做好充分的价值评估,才能更好选择有效的项目以及方案。 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资产评估价值类型包括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投资价值、在用价值、残余价值等)两种类型。经评估人员与委托方充分沟通后,根据本次评估目的、市场条件及评估对象自身条件等因素,最终选定市场价值作为本评估报告的评估结论的价值类型。 如何做项目并购估值呢? 在企业并购中,买卖双方谈判的焦点无疑是对目标企业的出价,而目标企业价格确定的基础是对目标企业的估价。 估价是确定目标企业的并购价值,为双方协商作价提供客观依据。在企业的估价实践中,有多种方法与技巧,张雪奎教授在本讲座中主要论述三种常用的估

值的成本模式、估值的市场模式和资产收益法评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各种估价模式只是估价方法与技术,实践中对目标企业的出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双方的实力、地位、谈判技巧及双方出让或受让的意愿等。 1、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专业评估机构对企业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并撰写报告书的行为和过程。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其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的价格和价值。 资产评估日趋显得重要,教授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资产交易的需要。企业间的资产买卖是非常普通的经济活动,不论企业内部的部分资产还是企业的全部资产,对买者和卖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一般来讲,买者总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卖者希望价格越高越好,要使双方都能较满意地接受交易价格,最有效的办

资产评估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 论文_1

资产评估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 论文_1 资产评估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 论文关键字:资产评估并购上市公司重组 证券市场发展10多年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快速发展,数量不断增多,形式日趋多样,涉及金额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无一例外都会涉及到资产定价问题,而资产评估因其客观、公允的立场,在估价方面的专业判断,往往成为交易双方确定交易价格的主要依据。根据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的多年实践,下面就资产评估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所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进行分析。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情况简要介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指上市公司资产结构、股权结构及债务结构变动达到一定比例或一定程度,对上市公司的业务、收入及投资者权益构成重大影响的行为,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上市公司收购、合并、分立、股份回购以及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可以追溯到1993年,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93,96年)。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自发探索为主,经历了从简单的举牌收购到复杂的资产置换,从直接在二级市场收购“三无概念股”到更为复杂的协议收购,体现出市场对并购重组的认识不断加深。 2.高速发展阶段(1997,99年)。该阶段并购重组成为市场焦点,买壳上市和资产重组大量发生,新的并购手段不断涌现,但同时并购重组中不规范问题也较严重。 3、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证券法》发布实施后,针对并购重组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中国证监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公司字,2001,105号)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10号令)及相关配套文件,构建起较为全面的监管制度框架;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鼓励实质性重组,打击虚假重组,并购

公司并购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的常见方法

公司变更注册资本,修改章程,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是否一定经股东会作出决议?对以上事项作出决议时,表决程序应该是怎样的? ①不一定要经股东会决议。根据《公司法》第38条11款,股东以书面形式一致表示同意的,可以不召开股东会会议,直接作出决定,并由全体股东在决定文件上签名 ②股东会对以上事项作出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公司并购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的常见方法? 作者:张文凯律…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318547053.html,论坛更新时间:2008-5-28 字 体:小大 并购是企业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首选方式,也是进行行业内资源整合 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十几年的经济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并购活动日趋频繁,战略 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企业并购的目标更多地着眼于长期发展的目标,以 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短期的投资回报。在企业并 购中,如何对目标公司进行合理定价,以成功地达到收购目的,成为并购中首要 的财务决策问题。根据企业并购类型的不同,本文将分别介绍投资型并购和战略 型并购中的目标公司定价方法。 一、投资型并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投资型并购是指不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取股权或资产让渡溢价的 短期投机行为。企业并购的目的主要是从被并购的载体市场价格的变动中获得利 益。投机性和注重目标公司的本身价值增值这两大特点决定了投资性并购的收购 方只关注目标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收购成本的大小关系,从而决定了投资

型并购的价值评估方法实质上就是财务理论中常见的公司价值评估方法。常见的方法有现金流量贴现法和市场法。 1.现金流量贴现法 现金流量贴现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任何资产的价值等于其未来全部现金流的现值之和。由于在投资型并购中收购方只是短期持有被收购企业的股权,因此该种方法主要是对被收购企业的股权价值进行评估。企业股权价值是使用股权资本成本对预期股权现金流量进行贴现后得到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是扣除了企业各项费用、本息偿付和为保持预定现金流增长率所需的全部资本支出后的现金流;股权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投资企业股权时所要求的必要投资回报率。在计算出被收购企业的股权价值之后,将其与并购价格进行比较,只有当被收购企业的股权价值大于并购价格时,收购行为才是有益的。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比较各种收购方案的现金流量贴现值的大小来决定最优的并购方案。 2.市场法 市场法也称之为市盈率法或收益倍数法,是资本市场对收益资本化后的价值反映,即公司股权价值等于目标企业预计未来每年的每股收益乘以公司的市盈率。在使用市盈率评估的时候一般采用历史市盈率、未来市盈率以及标准市盈率。历史市盈率等于股票现有市值与最近会计年度收益之比;未来市盈率则等于股票现有市值与现在会计年度结束时预计的年度收益之比;标准市盈率是指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的相似市盈率。市盈率法在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它是一种将股票价格与当前公司盈利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直观的统计比率;其次,对大多数目标企业的股票来说,市盈率易于计算并很容易得到,这使得股票之间的比较变得十分简单。当然,实行市场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目标公司的股票要有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从而能评估目标企业的独立价值。 二、战略型并购的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战略型并购是指并购方以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在适度的范围内继续强化主营业务,产生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创造大于各自独立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的并购行为。战略型并购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强调为发展战略所确定的核心业务服务;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通过并购后,往往能获得大于并购前双方收益之和的经营效益,这部分新增的效益称为协同效应。因此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