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_杨海珍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_杨海珍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_杨海珍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_杨海珍

引言

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地区,也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证券、期货、黄金市场自由、开放,港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外资金融机构享有与本地金融机构完全平等的待遇,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金融监管体制。

香港开埠之初是一个自由港,资本和人员可以自由出入,金融机构的建立不受限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期间无从谈起金融监管政策及体制安排。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第一次爆发银行危机,在此之后,香港政府的经济哲学从完全不干预主义转为积极不干预主义。之后,香港先后经历了80年代、90年代的二次银行危机,1973年、1987年两次股灾,1983年港元危机。这些危机之后,香港政府不断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大环境调整其金融监管政策,逐步建立和扩充了其独特的金融监管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顺利地渡过了危机。但是从中香港政府也认识到其金融监管体制安排中的问题,适时地提出了“小政府,大市场”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动了监管机构的改革。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金融稳定对我国的政治和经济有着重要的价值,香港在金融监管体制上的探索对内地金融监管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总结了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演变及其成因,其次分析了香港金融监管的现状、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香港目前金融发展状况,提出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一种发展趋势——

—以“风险为本”的统一监管。

香港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及原因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贸易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杨海珍段莎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北京100190)

摘要:香港的金融监管体制问题在近十几年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金

融监管的不完善或者缺陷将影响香港金融的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香港金融监管

体制的过去、现在,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及其每次重大变化的原因。

深入剖析香港金融监管的现状、监管的针对性以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关于未来香港金融

监管体制发展方向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香港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7-09-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3100;70621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研启动基金。

作者简介:杨海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段莎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金融管理

10

管理评论Vol.20No.7(2008)

府架构体制和具有香港特色的经济发展轨迹。为了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香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松到紧的过程。具体可以概括为“行业自律主导”、“积极不干预”、“大市场、小政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行业自律主导阶段(19世纪末——

—20世纪60年代)

在银行、证券(含期货、基金)和保险三大金融领域中,银行业是香港最早发展的也是最为发达的一个部门;证券和保险的发展相对于银行而言起步比较晚,不过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

香港金融市场建立初期,没有中央银行,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缺位,造成了香港银行业的监管真空状态,经营环境宽松,资本自由流动,给香港带来了大量资本,加速了香港银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多家银行发生挤兑、破产。这为香港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香港银行业开始意识到对市场发展适度的监控是必要的,而缺乏监管极易造成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此在银行业行业内部组建了自律性的监管组织,其监管目的主要是控制银行业的内部风险,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管在20年代至60年代保证并促进了银行业稳定发展,60年代是香港银行业快速膨胀时期,由于银行业的监管尚未建立,也为之后的银行危机埋下了隐患。香港证券业管理首个行业监管组织是自律性的组织——

—香港证券经纪业协会。它采用会员制,运用内部的管理机制对其会员进行规范。在这段时期内香港证券业是稳步向前发展的。保险业的情况与证券业基本上是类似的,首个管理机构是保险经纪协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会员发展壮大。

这段时期是香港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自律性监管变化灵活、监管成本低、监管强度松适应了当时香港经济发展状况,促进了香港金融业发展。

第二阶段:“积极不干预”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末)

60年代初香港第一次爆发了银行危机,香港政府意识到完全依靠银行内部自我的风险控制是不能完全有效的应对波及范围广、影响强度大的风险,开始着手制定香港银行业的监管法规,60

年代末《银行业条例》颁布。在此之后,香港开始出现混业经营的萌芽,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业开始出现跨领域产品。产品创新日益活跃,监管对象日益多样化,金融风险日益增加,仅依靠行业内部的自律性监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香港政府开始制定一些法律、法规对金融业进行约束和管理,以求控制香港金融业的风险,实现稳定发展。如1983年颁布的《保险公司条例》,并对《香港银行业条例》作了4次修订以适应新情况的出现。在这30年间,香港先后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证券监管委员会等官方机构对行业进行监管,关注各行业风险状况和业务水平。

但这些监管机构没有像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监管机构对金融业进行过多的直接监管。证监会、金融管理局只是在其认为可能会出现大的危机的情况下,对所监管的领域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协助处理一些纠纷。

这一时期香港的经济、金融运行状况比较良好,政府对整个金融业的运行抱的是“积极不干预”(positivenon-interventionism)的态度,“积极”的涵义是政府会采取积极的态度,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权衡轻重,仔细考虑支持和反对采取干预行动的理据。

第三阶段:“大市场、小政府”阶段(90年代末——

—至今)

90年代末,金融国际化、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来自国际其他金融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至香港,给香港金融业的稳定带来冲击。

自律性监管和“积极不干预”的监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时期香港金融发展的需要。这两种监管体制易造成监管的真空状态,并在金融传导链上形成薄弱环节,为金融风险的冲击提供了可乘之机,要避免这种状况,需要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同时,香港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一旦进行严格的监管,可能会令香港失去其竞争优势,因此,要掌握好监管的度,既不能过分的限制香港自由的经济环境,又要避免产生监管不足与交叉监管的真空等问题。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香港政府提出了“大市场,小政府”的监管理念。实际上这一管理理念在香港已经存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它落实到监管理念当中,其含义就是金融业要坚持以市场为核心,循序渐进

金融管理

11

MANAGEMENTREVIEWVol.20No.7(2008)

的强化政府“管理者”的引导作用。

这一时期,香港政府颁布了《证券及期货条例》。它与《银行业条例》、《保险公司条例》构成了香港金融业监管执法依据,以这三大条例为核心,香港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同时政府对于法律的修订和补充越来越重视,《证券及期货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修订,这种及时的修订能够使法律更富有活力,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政府同时也开始扮演起“协调者”的角色。随着金融创新的活跃,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每个领域都有其各自发展的特色,因此需要一个“协调者”来协调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解决各个领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政府就扮演了“协调者”的角色。

这一阶段,以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小政府”的监管时期,很好地控制了香港金融业的风险,促进了香港金融业新一轮的发展。

香港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地区,这与香港经济、金融发展的特殊性分不开。香港的金融监管是两级结构——

—政府和行业自律协会。政府在监管中充当着“管理者”和“协调者”;行业自律协会的工作重点是自身内部风险的控制和审查。

香港的金融监管架构具体由金融管理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保险业监理处三大监管机构以及相应的行业自律协会构成,分别对三大领域进行监管和协调。

1、香港银行业监管状况与特点

香港银行业监管是由政府监管、行业自律、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三级监管体系构成。20世纪90年代至今,香港银行业的监管重点主要围绕两点展开:一是为了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以金融管理局为核心的银行监管体系;二是适应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变化,建立金融风险的防范系统。香港银行业监管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香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它直接向行政长官及财政司司长汇报,并协同银行业公会对香港的持牌银行、有限制持牌银行和持牌接受存款进行监督和管理。它的主要职责和目标是:(1)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框架内,通过稳健管理外汇基金、货币政策操作以及其他必要的手段,保持货币稳定;(2)通过管理银行业务和其他吸收存款业务,以及监督认可机构,来保持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3)促进金融体系,特别是在支付和清算体系方面的有效性、一致性和自身发展。

香港银行业是香港金融业的核心,也是最发达的一个金融领域,香港的银行监管体系比较完善,能够将金融自由化和风险防范并重。但是在监管中也是存在问题的,比如香港银行一般都是从事混业经营,在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时容易造成银行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损害其顾客的道德风险的发生,而现在的监管体系不能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银行的机构监管者对证券和保险业务的专业程度可能不高,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

2、香港证券业监管状况与特点

香港证券业监管是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两级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监管重点是香港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巩固其亚洲证券中心地位。监管的核心机构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简称证监会)。证监会监管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两个目标:一是维持和促进证券期货业的公平性、竞争力;二是确保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持续获得竞争力。香港证券监管体制主要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的监管对象,包括上市公司、香港交易所、认可股份登记机构、投资者赔偿有限公司以及证券交易活动的所有参与者;(2)针对性的监管方式,证监会针对监管对象的特点实施相应的监管工具,如对香港交易所的监管方式为审查和监察,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方式为查讯和审批。

证券业监管体制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证券

图1香港银行业监管体制结构

金融管理

12

管理评论Vol.20No.7(2008)

及期货监察委员会是香港证券业监管核心机构,需要定期向财政司汇报香港证券业发展状况。证监会下设5个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证监会提供政策建议,另外4个部门分别承担了对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香港交易所和其他交易参与者的监管。

香港证券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监管更侧重事后的补救,对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力度比较薄弱,并且对于认可机构的证券业务的监管也仅限于登记管理,登记以后没有进行适时的跟踪检查。这会造成证券机构和认可机构进行证券交易时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不稳定。同时合规性的监管方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

3、香港保险业监管状况与特点

香港保险业也是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两级监管体制。与银行业和证券业不同,保险业监管核心机构是香港保险业联合会,采取会员制,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其下设三个分支机构,上诉裁判处和保险代理登记委员会下分别设立了两个分支机构,每个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责。香港保险业联合会的监管目标是加强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心,鼓励会员以最高诚信及专业精神从业。《保险公司条例》是保险业监管的核心法律,为保险业的审慎监管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香港保险业监管的特点包括:(1)采用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2)市场准入门槛低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3)香港的保险投资监管对于保险投资的地域有严格限制,要求经营一般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必须在香港维持资产,其数额应不少于其香港业务负债的80%及有关的偿付能力准备金;(4)自律性监管机构发挥核心作用。

香港保险业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不能有效地处理潜在的危机,应变能力差;合作机制不健全——

—与银行和证券监管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有效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保险公司内部统一标准缺失,造成管理困难。

香港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各国每个时期监管的发展,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从严格监管——

—放松监管——

—再监管的过程,在严格监管时期,政府严格地控制金融体系,金融创新不活跃,抑制了金融领域的竞争;当政府意识到严格的监管阻碍了金融发展后,开始放松管制,行业自律组织在监管中起着重要作用,监管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行业的内部系统风险。这个时期,金融创新活跃,金融业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混业经营体制初露端倪;当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使金融行业内部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混业经营已经普遍存在,分业监管已经不能适应混业的经营体系时,各国都开始纷纷进行改革,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统一监管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造成了分业监管造成的“监管真空”、“监管成本过高”等问题,并提高监管的效率,成为世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其中,金融监管变革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是英国。英国成立了一个统一监管部门——

—金融服务管理局(FSA)(金融服务局由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部门、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他金融自律组织合并而来的),统一金融活动标准、统一监管,其监管的核心理念为“风险为本”,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维护金融体系的信心,促进金融业更健康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香港金融混业经营的状况,香港可以借鉴英国成立金融服务局的先进经验,成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负责金融业的监管。统一监管的优势在于,第一,适应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第二,能够消除分业监管中存在的重复监管问题;第三,能够适应金融创新日益活

图2香港证券业监管体制结构

图3香港保险业联合会组织结构图

金融管理

13

MANAGEMENTREVIEWVol.20No.7(2008)

跃的要求。

目前香港金融监管体系中发展最完善的是以香港金融管理局为核心的银行业监管,香港可以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将证券业监管和保险业监管职能纳入这一统一监管机构中。在监管理念方面,将其银行业较为成熟的“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贯彻到统一监管框架中。在建立以“风险为本”的监管体制的同时,香港不能忽视自律监管机构的重要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动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保持香港金融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香港金管局网站:http://www.info.gov.hk/hkma/cindex.htm

[2]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网站:www.fsa.gov.uk

[3]Barth,J.R.,G.Caprio,Jr.andR.Levine.FinancialRegulationandPerformance:Cross-countryEvidence.OCCEconomicsWorkingPaper,1998(11):1-39

[4]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5):88-91

[5]齐志忠.美、英、日和香港的保险监管制度.金融参考消息,1997(10):30-31

[6]吴江鸣.林宝清.新加坡、香港保险监管比较研究及启示.亚太经济,2004(5):65-68

[7]易宪容.美国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演进.世界经济,2002(7):33-40

金融管理

上接第56页

[17]Oswick,C.,KeenoyT.,GrantD.MetaphorsandAnalogicalReasoninginOrganizationTheory:BeyondOrthodoxy.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2,27:294-303

[18]Hatch,M.J.IronyandtheSocialConstructionofContradictionintheHumorofaManagementTeam.OrganizationScience,1997,8:275-288

[19]Bitzer,L.F.TheRhetoricalSituation.PhilosophyandRhetoric,1968,1(1):1-14

[20]张德,刘冀生.中国企业文化——

—现在与未来.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77-90

[21]Aristotle.ArtofRhetoric.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9

[22]Burke,K.LanguageasSymbolicAction:EssaysonLife,LiteratureandMethod.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6[23]Elsbach,K.D.,KramerR.M.Members'ResponsestoOrganizationalIdentityThreats:EncounteringandCounteringtheBusinessWeekRanking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6,41:442-476

[24]Fine,G.A.JustifyingWork:OccupationalRhetoricsasResourcesinRestaurantKitchen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6,41:90-115

14

管理评论Vol.20No.7(2008)

Contents&Abstracts

Vol.20No.7(2008)

MANAGEMENTREVIEW

FinancialManagement

AnalysisofChineseOpen-endFundInvestmentStyle!!!!!!!!!!!!!!!!!!!!!!s

DongTieniu,YangNaidingandShaoYugong3

InthispaperweproposeaninvestmentstyleclassificationmethodbasedonGapstatisticclusteranalysisandSharpemodel,andutilizefunds’andstyleequities’returnstoconstructtheapproximatemethodofmeasuringinvestmentstrategy.Theempiricalresultsshowthatonlybondfundskeeptotheirannouncedstyles,whileothertypesoffundsarecharacterizedmainlybylarge-capitalizationgrowthandarebecomingmoreso.Mostfundsadoptmomentumstrategy,andmedium-capitalizationgrowthfunds'momentumeffectsaremostsignificant,whilebondfundsareintheoppositecase.Thispaperprovidesanewperspectiveofinvestmentstyleclassificationandinvestmentstrategymeasurement.

HongKong’sFinancialRegulatorySystemArrangementandItsFutureTrend!!!!!!!!!!!!!!!!!!!!!!!!!!!s

YangHaizhenandDuanShasha10

HongKong’sfinancialregulatorysysteminthepast10years,particularlyafterAsianfinancialcrisisin1997,isbecomingmoreandmoreincompatiblewithitscurrenteconomicenvironment.DefectsordeficienciesinfinancialregulationwillbeunfavorableforHongKong’sfuturefinancialstabilityanddevelopment.Firstly,thepaperdepictsandsummarizestheevolutionofHongKong’sfinancialregulatorysystem,andexplorestherootreasonsforeachfundamentalchange.Then,thepaperdiscusses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eachfinancialsupervisionbranchinHongKong.Finally,thepaperproposessomeguidelinesforthefutur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HongKong'sfinancialregulatorysystem.

TheArbitrageofPortfolioinChineseWarrantMarke!!!!!!!!!!!!!!!!!!!!!!!!!!!!t

WeiYaqiongandLiuHailong15

Aftergivingabriefreviewofsomewell-knownwarrantportfolios,webegintostudythestrangle,coveredcall,coveredputandbearspreadportfolioinChinesewarrantmarket,whichisproblematicinsomeaspectssuchasshortsellorwarrantcreation.Theempiricalstudieson33warrantsshowthatcoveredputandbearspreadcantracetherisk-freearbitrage.Risk-freearbitrageexistsin2and4tradingdaysinthecoveredputofHuaLingandShanghaiJichang.Beside,Wugang,Yager,Baogangbearspreadhavearbitrageopportunitiesinrespectively76.17%,89.10%and66.48%ofthetradingdays.Thephenomenaindicatethelow-efficiencyofChinesewarrantmarketandtheunreasonablepricingbetweenthewarrantandtheunderlyingequity.

Marketing

TheEffectsoftheConsumptionExperienceonCustomers’Satisfaction:

———ACaseStudyonFreshFoodSupermarketsinWuha!!!!!!!!!!!!!!!!!!!!n

ZhangJuntao,LiChunchengandLiChongguang21

Whichfactorsinfluencecustomersatisfaction?Howdotheyinfluenceanddeterminecustomersatisfaction?Theseareafocusoftheresearchesaboutcustomersatisfaction.Thispaperutilizesthedemonstrationmethodsoffactoranalysis,multivariatelinearregressiontoanalyzethesatisfactiondatabyinvestigatingsomecustomersinthefreshfoodsupermarketofWuhancity.Theanalysisresultsrevealthat:①theconsumptionexperienceistheimportantfactorwhichinfluencescustomersatisfaction;②theconsumptionexperienceisamulti-dimensionconstruct,includingsuchfourdimensionsasproductconsumptionexperience,serviceexperience,convenience,shoppingenvironment;furthermore,thedegreetowhichdifferentconsumption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危机前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一)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 美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制。所谓的“双层”指的是在联邦和州两个层级都有金融监管部门,“多头”是设立了多家监管机构,分别行使不同的监管职责。 具体来说,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联邦一级的金融监管机构有: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或FED)、货币监理署(The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简称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全国信用社管理局(National Credit Union Administration,简称NCUA)、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简称CFTC)。州一级的监管机构包括各州银行业监管机构、证券业监管机构和保险业监管机构。此外,美国还有跨部门的监管机制,主要是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Examinations Council,简称FFIEC)和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简称PWG)。 (二)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基本情况

1、联邦储备系统(FED) 1913年12月23日,美国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储备法》,由此创立了承担中央银行职能的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储备系统的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以及数千家会员银行。 其中,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货币政策,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两大工具,影响市场资金成本与价格,促进经济、就业和物价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实施金融监管,控制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美国支付清算体系。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经济形势,决定联邦基金利率水平,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买卖美国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券,将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目标水平,从而影响长短期利率、汇率走势,继而引导商品生产与价格、就业状况等经济指标,以此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此外, 它还负责决定货币总量的增长范围(即新投入市场的货币数量),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活动进行指导。 联邦储备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一是货币发行职能。各联储区行负责向所在区域银行系统发放和回收现金。二是货

香港金融管理局非现场监管情况及启示

香港金融管理局非现场监管情况及启示 编者按:近期,银监会派工作小组赴香港,对香港金融管理局(文中简称金管局)银行监管法规体系、内设机构及职责分工、非现场监管工作流程及非现场监管数据信息系统等情况进行了考察。本文重点介绍了金管局非现场监管的有关情况,有助于业界同行借鉴参考。 1997年之前,金管局银行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职能并没有分开,所有监管人员兼顾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其弊端在于常常顾此失彼,且不够专业,影响到监管工作的整体计划安排和效率。1997年金管局监管部门实施改革,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职能进一步专业化,由不同的监管人员专门履行其职责,非现场监管人员被称作“个案主任”。在整个日常监管的工作流程中,非现场监管人员要先去发现问题,而且是独立地看问题,现场检查人员完全不介入,非现场监管人员对被监管机构承担最终的监管责任。金管局非现场监管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金管局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职责分工 1、提交每年工作计划:负责非现场工作的高级经理须在每年年末前一个月向上级主管提交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包括不同频度的日常非现场检查、为现场检查而做的非现场检查、审慎会谈、三方会谈的具体时间表。在制定非现场工作计划时要充分与现场检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2、日常非现场监管:分为两种情况的非现场检查,一是与现场检查没有联系的,日常的非现场检查和分析(月度)以及风险评级(年度);二是为现场检查项目而做的非现场检查和分析以及风险评级,在现场检查离场会谈的同时举行审慎会谈,会后完成会谈记录并跟进备忘事项。 3、审慎会谈:确定会谈时间,为审慎会谈做准备工作,完成会谈记录,在会谈后跟进备忘事项。 4、三方会议:根据工作计划安排“三方会谈”,会议之前准备必要的分析和摘要介绍,会后完成会谈记录和跟进备忘事项。 5、与现场检查有关事项:根据检查前的非现场分析结果以及与检查人员沟通情况制定现场检查方案并提交上级主管审定;参加会议讨论检查内容;必要时可以参加现场检查;参加离场会谈(针对那些审慎会谈须独立进行的被检查机构);对现场检查报告提出意见;跟进所有现场检查的整改情况。 6、其他监管事项:收集和分析统计报表;银行条例规定的职责;主管交办的其他任务。 7、其他特别调查任务:针对特别事项对被监管机构的短期走访;基于了解更详细情况的调查。 此外,金管局对于非现场监管领域不同级别的人员,诸如助理经理、经理和高级经理的职责都作了清楚明确的界定。 二、金管局非现场监管的工作流程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银监会设立前,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而中国人民银行兼具监管银行和制定货币政策的双重任务。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性监管模式(中央银行监督银行业、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督证券业、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保险业,彼此相互分离和独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为例。在新的金融格局背景下,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业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负责货币政策的稳定,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通货膨胀指数;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又要注意商业银行的证券交易风险,保证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防止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币值的稳定,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中央银行只注意货币政策而忽视监管银行金融业务的可能,尤其是当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与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由此,我国形成了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格局。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一)监管背景: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及影响 众所周知,导致全球范围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等等。其中,金融创新是根本,金融全球化提出了金融创新的迫切要求,而信息技术现代化则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金融创新的浪潮集中体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为了打破资产价格方面的限制(如美国的“Q条例”)、金融机构地理设置限制(如美国禁止跨州设立分行的法规)、金融机构具体行为限制(如美国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等,出现了许多逃避管制、防范风险、追求收益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这些创新涉及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它们在丰富居民和机构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金融机构为了开展创新业务、谋取利润,纷纷想方设法绕过金融管制、拓展业务领域。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似乎逐渐出现了混业经营的现象。一方面,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无论是金融产品的交易,还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之间的合作与结合都将从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加强。从业务合作到股权重组都将使我国金融与全球金融的联系更加紧密,即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日益深远。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与国外金融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内分业经营

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

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香港金管局顺应监管环境和监管目标的新变化,对银行业监管架构进行了局部调整。一是于2010年设立了两个全新常设部门:银行操守部和银行法规部,专门对银行的操守和行为进行监管。银行操守部主要负责推动及鼓励银行机构采用适当的操守准则,以及稳健与审慎的经营手法;银行法规部主要负责跟进和调查银行不良销售和其他不当操守事宜。二是对银行监理部的内部架构及监管方法进行了调整。为了加强对风险与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经过深入讨论研究,香港金管局于2014年3月初重组了银行监理部。重组后,银行监理部划分为两大组织模块: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和机构管理模块,每个模块分设3个分处,每位监管人员的角色定位和监管任务随模块划分而发生变化,同时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关注重点和监管方法也随之调整。 金融危机后监管环境和目标发生深刻变化 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反思金融监管。香港金管局在总结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时,认为既有全球共同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又有从自身特点出发需要应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宏观审慎监管至关重要。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不同经济体的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相关政策应对系统

性风险。因香港存在大量的境外银行,所以香港金管局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特别关注,该效应不仅有可能削弱宏观审慎政策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实施成效,也可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当经济和金融周期不同步时影响更甚。香港金管局认为,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导致不同的溢出模式,加之资产负债表特征的差异或导致银行的不同反应,从而对决策者实现宏观审慎政策全球协调构成很大挑战。二是金融创新、合约安排、会计制度对金融稳定产生很大影响。在美国次贷危机前,银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包括多样化的证券化资产、金融期货期权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在内的金融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金融创新产品在激励、透明度、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缺乏监管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行为极具风险。三是风险扩散模式异常复杂。以欧债危机为例,欧债危机在国家、市场、部门和相关领域不断蔓延和传导,致使全球避险情绪高涨和跨境资本过度流动,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并通过国际贸易路径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四是风险累积和爆发的时间跨度长。本轮金融危机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虽然已经建立了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体系,但由于在复杂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中缺乏宏观审慎视角的监管,从而致使监管空白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加之市场透明度的缺失,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考验着美国的监管智慧,而且考验着全球的监管智慧,其后许多国家都在反思现有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并且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来遏制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深化。中国虽然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无疑也受到了重创,反思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我们发现有很多不足与值得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中央银行;行业自律 一、我国金融体制现状及问题。 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中国分业经营的模式下,也孕育出了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光大等金融控股公司。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也对本国的金融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分业模式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着很大的制约,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等未来金融发展的监管,将会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还是传统的机构监管,在“一行三会”的分工模式下,以金融机构的类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依据,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机构监管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往往提供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而这些业务却受到不同监管机构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监管,形成不合理的监管差别,导致市场竞争条件出现差别,不利于金融机构间的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机构监管还容易造成监管重叠,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同时还可能导致监管真空,因为相关监管机构可能对于监管对象新兴的金融业务了解不够,监管力度不够,而这些监管真空往往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三)分业监管模式也极大限制了金融的发展,使得机构成长比较缓慢,在尝试金融创新的路上不敢大施拳脚,与国外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很弱,而机构之间的协调不一致也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功能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借鉴意义。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标准,在功能监管模式下,从事同一类业务的不同金融机构会受到统一的监管,功能监管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功能监管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金融创新化和自由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中国金融市场也已经体现了混业经营的态势,机构监管暴露出来的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的问题使得其有效性在如今的金融环境下大大降低,而功能监管的优势将会得到体现。 (二)功能监管有更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为监管对象,使得监管机构能够针对所监管的业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从而能达到更强的专业性,使得监管真空和监管漏洞的问题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同时,功能监管带来的专业性和经验累积也使得监管机构更有预见性,能更好采取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促使创新与监管相协调,从而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 (三)功能监管能更好地促进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以业务为监管对象的功能监管,能保证同一类业务监管标准,监管措施的统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从风险性指标来看,在金融业发展的初期,分业经营相对于混业经营具有很大优势。从效率性的指标来看,混业经营相对于分业经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混业经营模式能够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由于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完全放开,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地参与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而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效率。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性指标和效率性指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要发挥混业经营在效率方面的优势,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营模式是由该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决定的。 我国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格局。 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履行如下职责: ①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④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⑤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⑥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⑦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履行如下职责: ①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并依法行使审批权或核准权。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当代国际金融的主要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模式是一个国家金融监管的有关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统一监管和分业监管两种模式。 (一) 统一监管模式 统一监管模式,又称“全能监管”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由一个统一的机构对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施监管,监管者不仅要对金融安全和稳定负责,还要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商业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管。英国和日本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英国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按各自传统的业务范围进行经营, 实行分业监管体制。80年代以后,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营方式的改变,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经营构成的障碍越来越突出。1997 年工党政府上台以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1988年英格兰银行法》赋予英格兰银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能力。政府将英格兰银行、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它金融自律组织合并,成立了新的统一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AS) 。金融服务局既要为英国的金融服务法制定执行的细则,又要监管银行、住房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是个权力很大的二级立法及执行机构。 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在1988年以前以大藏省为主角,大藏省负责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批准金融机构的准人并对其监管。1998年日本进行了所谓“金融大爆炸”的重大改革,成立了独立于日本银行之外的金融监管厅,统一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财务省( 地方财务局) 以及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行政部门作为金融监管的协作机构,根据金融监管厅授权或相关法律规定对相关金融机构实施监管。日本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只负责对与其有交易行为的金融机构进行财 务检查,其权力来源于双方最初签订的交易合同,与商业银行有权对贷款对象企业进行查账的性质基本相同,与金融监管厅的监管权力来源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 分业监管模式 分业监管模式的特点是,由银行监管部门(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委员会),证券监管部门( 证监会) 和保险监管部门( 保监会) 分别实施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美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联邦、州两级监管。在19世纪上半期以前,美国既无中央银行也很少有在联邦注册的银行,只有依照各州法律登记注册的银行,称“州法银行”( DFI ),对银行的管理属于州政府的职责。1861年,美国联邦政府出于为战争筹资的需要,批准建立了一些在联邦注册的全国性银行—国民银行,亦称“国法银行”。同时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金融监管和金融经营体系不匹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很难顺应金融混业的形势,导致出现了多次流动性危机,金融监管体制亟待改革,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监管框架,从而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国外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在中国金融市场特点与结构的基础之上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合并;金融混业;金融安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2007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均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数量增多且种类多样,金融市场也逐渐国际开放化,金融结构也更加复杂。由此可见,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已经无法完全顺应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 一、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格局的发展沿革 2003年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金融机构,标志着我国“一行

三会”金融监管格局的形成。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监管宏观系统性风险,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资本市场的发展,1998年10月建立了对保险机构进行监督与检查的中国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成立了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代替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其的部分职责。 为了加强各金融机构监管的协调性,2000年9月,监 管联席会议制度被建立;后来,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在2003年6月份签订了文件,明确了三会在金融监管上的分工;2013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 会议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但仍不能完全顺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化的趋势。 二、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需要改变的原因 “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适应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有利于对银行业、金融业和保险业进行分别的专业监管。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应对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狂热发展,金融机构跨行业、金融产品跨领域、金融市场跨国界等现象的出现,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经营混业化趋势的发展。 1.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应对重大的金融风险

香港金融管理局电子银行监管手册

Supervisory Policy Manual TM-E-1Supervision of E-banking Consultation This module should be rea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Introduction and with the Glossary, which contains an explanation of abbreviations and other terms used in this Manual. If reading on-line, click on blue underlined headings to activate hyperlinks to the relevant module. ————————— Purpose To set out the HKMA’s approach to the supervision of AIs’ electronic banking (e-banking) services and to provide AIs with guidance on general principles for risk management of e-banking Classification A non-statutory guideline issued by the MA as a guidance note Previous guidelines superseded Guideline 15.1 “Electronic Banking” dated 07.07.97 Guideline 15.1.1 “Security of Banking Transactions over the Internet” dated 25.11.97 Guideline 15.3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and Lega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nking” dated 07.10.98 Circular “Guidance Note on Management of Security Risks in Electronic Banking Services” dated 06.07.00 Circular “Guidance Note on Independent Assessment of Security Aspects of Transactional E-banking Services” dated 26.09.00 Circular “Overseas Fraud Cases involving Fake E-mails or Websites” dated 19.05.03 Application To all AIs Structure 1.Introduction 1.1 Terminology 1.2 Background approach 2. Supervisory

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 摘要: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等金融实践活动的发展对传统 金融监管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积极进行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希望在最大限度的享受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带来利益的同时,有效地将金融风险降至最低。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必须从金融监管法律的角度,研究国际金融实践活动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这正是本文选题的现实意义之 所在。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律;金融全球化;系统性风险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国内与国际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金融的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 和高级发展阶段。金融全球化的形成是经济、法律、科技、政治乃至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 生产和资本的全球化发展客观上提出了金融服务国际化的要求。对效率的内在不懈 追求与外在竞争压力的加剧, 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业务范围、更新服务方式以及改善服务质量,以更好应对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与此同时, 金融的自由化与一体化必然要求冲破地域性金融管制的藩篱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冲击了国别金融制度壁垒,推动了各国金融政策和法规的调整。此外, 金融的自由化也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加大。为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各国纷纷加快了金融监管法治建设。因此, 在以金融创新为“龙头”的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积极回应与更好促进金融创新, 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自由化的有序进行, 各国纷纷进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重构与改革。因而, 经济领域里的金融创新浪潮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创新的浪潮。 一、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监管法律的影响

试述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试述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摘要:监管始终落后于市场发展,待问题出现后,监管措施才能做出调整。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该文总结出各国金融机构暴露出的若干弊端,观察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动向,并为我国金融监管发展方向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弊端;改革;趋势 1.金融监管在危机中暴露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两次危机。分析我国经历的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在货币政策上都采用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笔者研究发现2008年的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暴露出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诸多问题。 a.重复监管阻碍行业顺畅发展 在金融活动多元化的进程中,对某一监管对象所出现的监管体系机构众多、权限互有重叠、监管标准不一致是很多国家金融监管体制中共有的问题。以金融危机中的美国银行监管为例,由于银行业的监管分散在5个联邦机构中,每个联邦机构都有管理权,但同时没有一个机构拥有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既有联邦的,也有州一级的,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监管的现象。没有任何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拥有监控市场系统性风险所必备的信息与权威,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在应对威胁金

融市场稳定的重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 近年来,一直有业界人士抱怨,金融监管体系不仅机构太多,而且权限互有重叠,在全球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势下,这种过度监管会影响金融业顺畅发展。 b.监管真空影响行业规范发展 笔者认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缺乏统一协调的监管框架。由于对集团没有单一最终监管者,而实行”功能性”监管,集团内职能划分不明确的业务就无人监管,形成监管漏洞和空白。集团内从事类似业务的不同行业的部门之间则可能进行监管套利。而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建立了衍生产品部,大力拓展结构化产品业务。这些结构化产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权、期货或掉期产品,而是多种基础产品与多种基本的衍生产品的复杂混合体。近20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这些产品的运行、风险揭示、投资者保护和运作负有监管责任,监管权力的分散容易导致监管空白。监管部门存在的监管真空,造成风险不断累积,影响行业规范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c.金融监管改革落后于金融业发展的步伐 金融业发展快、创新快,其发展特点要求金融监管体制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调整,并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当前很多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落后于金融市场,末端监管已影响到行业健康发展,甚至会引发行业风险。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解读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解读 近日,全国人大审议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坚持金融业综合经营方向,顺应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集中整合监管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落实功能监管并加强综合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二是分离发展与监管职能、分离监管规制与执行,“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使监管部门专注于监管执行,提高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三是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人民银行落实“三个统筹”,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奠定重要基础。 一、坚持金融业综合经营方向,顺应综合经营趋势,合并银监会与保监会 银行与保险统一监管是顺应综合经营趋势的必然选择。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已成趋势,银行与保险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的特征明显。一是银行与保险产品功能交叉趋同,寿险产品除了传统的保障功能外,发展出与银行存款类似的储蓄功能,成为“储蓄寿险”。二是银保合作

不断深化,我国银行已成为保险销售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业务发展迅猛,促进人身保险业保费规模、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统一银行与保险监管是坚持金融业综合经营方向、顺应综合经营趋势、落实功能监管并加强综合监管的必然要求。 银行与保险统一监管有利于集中整合监管资源、发挥专业化优势。银行与保险在监管理念、规则、工具具有相似性,对监管资源和监管专业能力也有相近的要求。例如,保险业“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偿二代”)以风险为导向,制定不同风险业务的资本金要求,就类似于银行监管中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因而“偿二代”又被视为保险业的“巴塞尔协议III”。在我国金融监管资源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尤其是地方层面保险监管人才匮乏,统一监管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集中整合监管资源,充分发挥监管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分离发展与监管职能、分离监管规制与执行,使监管者专注于监管执行,提高监管专业性有效性 我国近年来暴露的一些金融乱象和微观局部金融风险,身兼发展与监管两职的监管部门目标冲突是重要原因。正如IMF金融稳定评估指出,中国金融乱象与监管和发展不分有很大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

香港金融管理局 组织架构图

香港金融管理局 組織架構圖總裁:陳德霖 副總裁:彭醒棠 ?助理總裁(金融基建):李建英 ?主管(金融基建發展):李樹培 ?主管(支付系統運作):鮑克運 ?助理總裁(貨幣管理):李達志 ?主管(貨幣):陳葉小明 ?主管(金融穩定監察):何漢傑 ?主管(市場發展):馮殷諾 ?主管(貨幣市場運作):黎巧兒 ?助理總裁(經濟研究):何東 ?主管(經濟研究):張麗玲 ?主管(市場研究):許祖愷 副總裁:余偉文 ?助理總裁(外事):李永誠 ?主管(外事)1:尹子輝 ?主管(外事)2:許海芝 ?首席代表(紐約辦事處):張錦堂 ?助理總裁(儲備管理):朱兆荃 ?主管(直接投資)1:伍展恒 ?主管(直接投資)2: ?主管(外聘投資經理):松井馨

副總裁:阮國恒 ?助理總裁(銀行操守):朱立翹 ?主管(支付系統監察及牌照審批):祁能賢 ?主管(銀行操守)1:李夢蘭 ?主管(銀行操守)2:劉紹全 ?助理總裁(銀行政策):簡嘉蘭 ?主管(銀行政策)A:楊雲雲 ?主管(銀行政策)B:朱兆熊 ?助理總裁(銀行監理):鄭發 ?主管(銀行監理)1:譚漢廣 ?主管(銀行監理)2:劉寶運 ?主管(銀行監理)3:張永廉 ?主管(企業信貸風險監理):容渭燊 ?主管(業務操作及科技風險監理):李偉文 ?主管(打擊清洗黑錢及金融罪行):麥敬倫 ?執行總監(法規):戴敏娜 ?主管(法規)1:陳世起 ?主管(法規)2:黎樹仁 ?主管(存款保障計劃):梁靜嫻 ?助理總裁(機構拓展及營運):陳維民 ?主管(行政):黃巧瑩 ?主管(機構發展):劉中健 ?主管(財務):陳景宏 ?主管(資訊科技):陳永華 ?首席法律顧問:簡賢亮 ?副首席法律顧問1:張少慧 ??副首席法律顧問 副首席法律顧問 2:黃敏詩 3:羅承恩 ?總裁助理:區毓麟 ?主管(內部審核):葉茂林 ?主管(風險管理及監察):劉慧娟

浅谈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浅谈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谈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2020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工作方向,互联网金融一时间快速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确保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健康,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然而,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尚缺乏成熟的理念,各方对监管的功能、地位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因此,探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确定各部门在监管中的位置以及监管职能和监管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业界普遍认为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只针对理想的金融市场,这种情景认定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市场价格全面、正确地反映了所有市场信息。然而,现实生活中金融业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并未达到这种理想的地步,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不可控等非有效因素广泛存在,必须实施必要监管。具体来讲,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个体行为的非理性。在P2P平台中,投资者对于借款者信用风险的了解仍不能做到全面、系统,其投资行为仍属于高风险投资,同时,由于P2P门槛较低,一些投资者不具备一定的投资经验,对投资失败对个人的影响也了解不足。2.集体非理性。

在货币市场大幅波动时,个人投资者出于理性可以赎回资金,但如果大部分投资者一致采取理性赎回,整个平台就会遭遇挤兑,表现出集体行为非理性。3.互联网金融创新仍存重大缺陷。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领域,部分P2P平台的客户资金同平台自有资金缺乏有效隔离,使得平台负责人卷款跑路事件频发,多数平台缺乏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管控,将高风险产品销售给不能承担风险的人。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成熟就采取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应以监管促发展,在一定的底线思维和监管红线下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特殊性 1.信息科技风险。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网络金融诈骗、钓鱼网站、客户资料泄露、支付不安全、账号被盗等信息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风险或是由平台工作人员、投资人违规操作造成,或是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性与互联网大环境导致,其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2.长尾风险。互联网金融有效拓展了交易的可能性边界,使以往不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人群也参与到投资中来(即长尾特征)。这部分人投资经验不足,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也相对欠缺,容易受到误导、欺诈,加之投资额较小且分散,一旦出现风险厌恶,极有可能造成挤兑。 二、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一)审慎监管 审慎监管就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取限额监管等一系列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管理世界》(月刊) 2011年第4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提出中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借鉴美、英、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经验,在新形势下积极进行政策调整,重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框架,完善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增强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能力,积极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以保证中国的金融安全。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合作政策选择 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尤其美、英、欧盟金融业遭到重创,暴露出世界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金融监管缺失与低效。于是英国、欧盟和美国纷纷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并通过G20集团金融峰会,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保证全球金融稳定与全球经济增长。因此,加强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 2009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彰显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是(《银行家》,2009,第139~260页):1.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发达国家银行业风险增大。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GDP增长从2007年的3.7%放缓至2008年的2.7%,使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世界银行,2008,第5~11页)。全球1000家大银行利润总额,由2007年的7808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150亿美元,下降了85.3%;一级资本回报率(ROC)由2007年的20%下降到2008年的2.69%,锐减了17.31个百分点,总资产回报率(ROA)由2007年的0.87%下降到2008年的0.12%,下降了0.75个百分点,均达到历史新低。 其中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巨额亏损使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减少,金融风险增大。2008年,全球金融业亏损额为10407亿美元,而美国金融业亏损就占了全球金融业亏损的一半以上,为5826亿美元。2009年,虽然各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政府救市使全球1000家大银行税前利润较2008年增加到4010亿美元,一级资本回报率(ROC)提高到8.2%,总资产回报率(ROA)提高到0.42%,但均未达到2007年水平。同时,从全球千家大银行亏损最多的前几家银行的主要排位看:2008年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亏损593亿美元排在第一位,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仍亏损43.66亿美元排在第八位;2008年美国的花旗集团亏损531亿美元排在第二位,2009年花旗集团仍亏损84.45亿美元排在第三位;2008年瑞士的瑞士信贷集团亏损140亿美元排在第六位,2009年瑞士信贷集团仍亏损24.92亿美元排在第十七位。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利润巨亏,导致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全球金融风险增大(《银行家》,2010,第123~260页)。 2.全球银行业盈利向亚洲转移,中国银行业独树一帜。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巨亏的同时,全球银行业盈利向亚洲转移。2008年中国银行业其税前利润为845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一位。其中中国有5家银行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税前利润25强,并有3家银行进入全球前5位。从资本回报率来看,2008年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的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为24.38%,远高于全球千家银行平均资本回报率21.69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银行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仍有5家银行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税前利润25强。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税前利润为244.94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一位,中国建设银行税前利润为203.16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二位,中国银行业总税前利润占全球千家大银行总税前利润的25.39%(《银行家》,2010,第123~260页)。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在不断提高。 3.全球金融监管缺失与低效,跨境金融机构风险增大。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业造成的损失及带来的国际金融风险,暴露出世界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全球宏观审慎性监管薄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全面实施《巴塞尔新协议》。加拿大、中国香港和日本已于2007年开始推行内部评级高级法,大多数国家也于2008年1月开始推行内部评级高级法,而美国直到2009年中期才开始推行内部评级高级法,可见,美国金融监管滞后其银行业发展(国际清算银行,2008)。同时,美国等国监管部门没有考虑到大型、关联和高杠杆金融机构破产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影响;美国也没有将监管部门统一,加强美联储金融稳定的职能作用,而是将金融监管职责人为分割,各司其责,没有很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从而使金融监管出现漏洞和真空,宏观审慎性监管薄弱。另外,美国金融危机正好从实践检验了巴塞尔新协议中关于资本质量与证券化风险监管框架的有效性,但由于其存在顺周期资本监管问题,没有将一些复杂的证券化产品计入风险资本金计量方法中,也没有将资产负债表外产品向表内转移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并进行有效的信息披露,使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及时有效的作出金融风险预警,从而使国际金融风险增大,产生国际金融危机。 (2)微观金融监管缺失与低效。首先,美国过度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的规模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了传统金融产品。由于现代金融衍生产品、投资银行及对冲基金等类似金融机构具有信息的不透明性、不对称性和交易的高杠杆性、高关联性特点,并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关联,会增大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不稳定性,并通过高杠杆率加速扩大金融风险,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来源。2003~2007年,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扩张了15倍多,达到50万亿美元(王家强,2008)。同时,美国金融监管过松与缺失。过度金融创新使美国金融监管缺失,无论是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框架,还是监管制度、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路妍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新变化与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选择”(10YJA790128)资助。课题主持人:路妍。 - -169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_杨海珍

引言 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地区,也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证券、期货、黄金市场自由、开放,港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外资金融机构享有与本地金融机构完全平等的待遇,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金融监管体制。 香港开埠之初是一个自由港,资本和人员可以自由出入,金融机构的建立不受限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期间无从谈起金融监管政策及体制安排。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第一次爆发银行危机,在此之后,香港政府的经济哲学从完全不干预主义转为积极不干预主义。之后,香港先后经历了80年代、90年代的二次银行危机,1973年、1987年两次股灾,1983年港元危机。这些危机之后,香港政府不断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大环境调整其金融监管政策,逐步建立和扩充了其独特的金融监管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顺利地渡过了危机。但是从中香港政府也认识到其金融监管体制安排中的问题,适时地提出了“小政府,大市场”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动了监管机构的改革。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金融稳定对我国的政治和经济有着重要的价值,香港在金融监管体制上的探索对内地金融监管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总结了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演变及其成因,其次分析了香港金融监管的现状、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香港目前金融发展状况,提出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一种发展趋势—— —以“风险为本”的统一监管。 香港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及原因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贸易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杨海珍段莎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北京100190) 摘要:香港的金融监管体制问题在近十几年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金 融监管的不完善或者缺陷将影响香港金融的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香港金融监管 体制的过去、现在,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及其每次重大变化的原因。 深入剖析香港金融监管的现状、监管的针对性以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关于未来香港金融 监管体制发展方向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香港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7-09-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3100;70621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研启动基金。 作者简介:杨海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段莎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金融管理 10 管理评论Vol.20No.7(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