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点对点攻关训练: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之数轴动点问题(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点对点攻关训练: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之数轴动点问题(一)

七年级上册期末点对点攻关训练: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之数轴动点问题(一)

1.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多项式6x3y﹣2xy+5的二次项系数为a,常数项为b

(1)直接写出:a=,b=

(2)数轴上点P对应的数为x,若PA+PB=20,求x的值

(3)若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移动;同时点N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移动,到达A点后立即返回并向右继续移动,求经过多少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2.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数a、b满足|a+2|+(b﹣8)2=0,AB表示点A、B之间的距离,且AB=|a﹣b|.

(1)a=,b=;

(2)数轴上P点表示的数为x,当x为何值时,点P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B的距离的2倍?

(3)若在原点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乙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

的大小,可看为一点)立即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求甲、乙两只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所对应的时间t(写出解答过程).

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 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点P表示的数是(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后与点Q相距4个单位长度?

(3)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用计算说明,并求出线段MN的长.

4.已知数轴上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在点A的右侧,点C表示的数与点B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

(1)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点C表示的数为.(2)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点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PC=.(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点运动,点Q到达C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当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时,求此时点P表示的数.

5.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线段CE在数轴上运动,点C在点E的左边,且CE=8,点F是AE的中点.

(1)如图1,当线段CE运动到点C、E均在A、B之间时,若CF=1,则AB=,AC=,BE=;

(2)当线段CE运动到点A在C、E之间时

①设AF长为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结果需化简);

②求BE与CF的数量关系;

(3)当点C运动到数轴上表示数﹣14的位置时,动点P从点E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抵达B后,立即以原来一半速度返回,同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秒(t≤8),求t为何值时,P、Q两点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

6.如图,数轴上点A对应的有理数为12,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原点O出发,且P、Q两点同时向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填空:当t=2时,P,Q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PQ=.(2)当PQ=8时,求t的值.

7.如图,点A和点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a和b,且(a+2)2+|b﹣8|=0 (1)线段AB的长为.

(2)点C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为x,且x是方程x﹣1=x+1的解,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

点D.使AD+BD=CD?若存在,请求出点D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线段AD和BC分别以6个单位长度/秒和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点M为线段AD的中点,点N为线段BC的中点,若MN=5,求t的值.

8.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结合.研究数轴时,我们发现有许多重要的规律:例如,若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线段AB的中点M表示的数为.

如图,在数轴上,点A,B,C表示的数分别为﹣8,2,20.

(1)如果点A和点C都向点B运动,且都用了4秒钟,那么这两点的运动速度分别是点A每秒个单位长度、点C每秒个单位长度;

(2)如果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问当这两点与点B距离相等的时候,t为何值?

(3)如果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点B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且当它们分别到达C点时就停止不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线段AB的中点为点P;

1.t为何值时PC=12;

2.t为何值时PC=4.

9.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C表示数c,且|a+20|+(c﹣30)2=0.我们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用表示两点的大写字母一起标记,比如,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记作AB.(1)求a,c的值;

(2)若数轴上有一点D满足CD=2AD,则D点表示的数为;

(3)动点B从数1对应的点开始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同时点A,C在数轴上运动,点A,C的速度分别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每秒3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

①若点A向右运动,点C向左运动,AB=BC,求t的值;

②若点A向左运动,点C向右运动,2AB﹣m×BC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直接写

出m的值.

10.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20,点B表示m,点C表示40,我们称点A和点C在数轴上相距60个长度单位,用式子表示为AC=60,动点P从点A出发,以2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运动到B点停止;同时,动点Q从点C 出发,以1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之后立刻恢复原速,当P停止运动后,Q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问:

(1)BC=(用含m的式子表示);

(2)若P、Q两点在数轴上点O至点B之间的D点相遇,D点表示10,求m;

(3)在(2)的条件下,当PQ=40时,求t.

参考答案

1.解:(1)∵多项式6x3y﹣2xy+5的二次项系数为a,常数项为b,∴a=﹣2,b=5,

故答案为:﹣2,5;

(2)①当点P在点A左边,由PA+PB=20得:(﹣2﹣x)+(5﹣x)=20,

∴x=﹣8.5

②当点P在点A右边,在点B左边,由PA+PB=20得:x﹣(﹣2 )+(5﹣x)=20,

∴7=20,不成立;

③当点P在点B右边,由PA+PB=20得:x﹣(﹣2 )+(x﹣5),∴x=11.5.

∴x=﹣8.5或11.5;

(3)设经过t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由运动知,AM=t,BN=2t,

(法一)

①当点N到达点A之前时,

Ⅰ、当M,N相遇前,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t+1+2t=5+2,

所以,t=2秒.

Ⅱ、当M,N相遇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t+2t﹣1=5+2,

所以,t=秒.

②当点N到达点A之后时,

Ⅰ、当N未追上M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t﹣[2t﹣(5+2)]=1,

所以,t=6秒;

Ⅱ、当N追上M后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2t﹣(5+2)]﹣t=1,

所以,t =8秒;

即:经过2秒或秒或6秒或8秒后,M 、N 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法二)当点N 到达点A 之前时,|(﹣2+t )﹣(5﹣2t )|=1,

所以t 1=2,t 2=

当点N 到达点A 之后时,|(﹣2+t )﹣(﹣2+2t ﹣7)|=1,

所以t 3=6,t 4=8

即:经过2秒或秒或6秒或8秒后,M 、N 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2.解:(1)∵|a +2|+(b ﹣8)2=0,

∴a +2=0,b ﹣8=0,

∴a =﹣2,b =8.

故答案为:﹣2;8.

(2)依题意,得:|x ﹣(﹣2)|=2|x ﹣8|,

∴x +2=2(8﹣x )或x +2=2(x ﹣8),

解得:x =或x =18.

答:当x 为或18时,点P 到点A 的距离等于点P 到点B 的距离的2倍.

(2)8÷4=2(秒).

当0≤t ≤2时,甲球所在位置表示的数为﹣3t ﹣2,乙球所在位置表示的数为8﹣4t , ∴0﹣(﹣3t ﹣2)=8﹣4t ,

解得:t =;

当t>2时,甲球所在位置表示的数为﹣3t﹣2,乙球所在位置表示的数为4t﹣8,∴0﹣(﹣3t﹣2)=4t﹣8,

解得:t=10.

答:当t为或10时,甲、乙两只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3.解:(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8﹣20=﹣12;点P表示的数是8﹣5t;

故答案为:﹣12,8﹣5t;

(2)分两种情况:

①点Q在P的左边时,依题意有,

5t﹣3t=20﹣4,

解得t=8;

②点Q在P的右边时,

5t﹣3t=20+4,

解得t=12.

综上所述,点P运动8或12秒后与点Q相距4个单位长度;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0;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AP+BP=(AP+BP)=AB=×20=10,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AP﹣BP=(AP﹣BP)=AB=×20=10.

故线段MN的长度保持不变,线段MN的长是10.

4.解:(1)如图,点A表示的数为﹣24,点B表示的数为﹣12,点C表示的数为 12.

故答案是:﹣24,﹣12,12.

(2)由题意知,PA=2t,PC=36﹣2t.

故答案是:2t,36﹣2t.

(3)设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时,点Q的运动时间为m秒,

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12+2m.

①当m≤9时,m秒时点Q表示的数是﹣24+4m,

则PQ=﹣24+4m﹣(﹣12+2m)=2,

解得m=5或7,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2或2;

②当m>9时,m秒后点Q表示的数是12﹣4(m﹣9),

则PQ=12﹣4(m﹣9)﹣(﹣12+2m)=2,

解得或,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或.

综上,当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时,此时点P表示的数可以是﹣2,2,,.5.解:(1)∵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

∴AB=12﹣(﹣4)=16,

∵CE=8,CF=1,

∴EF=7,

∵点F是AE的中点,

∴AE=2EF=14,AF=EF=7,

∴AC=AF﹣CF=6,

BE=AB﹣AE=2,

故答案为:16,6,2;

(2)①∵AF长为x,

∴AE=2x,

∴BE=16﹣2x,

②∵CF=CE﹣EF=8﹣x,

∴BE=2CF;

(3)∵点C运动到数轴上表示数﹣14,CE=8,∴点E表示的数为﹣6;

当点P向x轴正方向运动,且与Q没有相遇时,由题意可得:3t+1=2t+2,

∴t=1,

当点P向x轴正方向运动,且与Q相遇后时,由题意可得:3t﹣1=2t+2,

∴t=3,

当点P向x轴负方向运动,且与Q没有相遇时,

由题意可得:1.5(t﹣6)+1+2t=16,

∴t=

当点P向x轴负方向运动,且与Q相遇后时,

由题意可得:1.5(t﹣6)+2t=16+1,

∴t=

综上所述:当t=1或3或或时,P、Q两点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6.解:(1)∵2×2=4,12+2×1=14,

∴当t=2时,P,Q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是14,4,

∴PQ=14﹣4=10.

故答案为:14;4;10.

(2)当运动t秒时,P、Q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12+t,2t.

①当点P在点Q右侧时:

∵PQ=8,

∴(12+t)﹣2t=8,

解得t=4.

②当点P在点Q的左侧时:

∵PQ=8,

∴2t﹣(12+t)=8,

解得t=20.

综上所述,当PQ=8时,t的值为4或20.

7.解:(1)∵(a+2)2+|b﹣8|=0

∴a+2=0,b﹣8=0

∴a=﹣2,b=8

∴线段AB的长为8﹣(﹣2)=10

故答案为:10;

(2)在线段AB上存在点D.使AD+BD=CD.理由如下:∵x﹣1=x+1

∴解得x=14,即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4

∵点D在线段AB上

∴AD+BD=AB=10

∵AD+BD=CD

∴CD=10

∴CD=12

∴14﹣12=2

即点D对应的数为2

故答案为:2;

(3)∵点M为线段AD的中点,点N为线段BC的中点,∴M对应的数是=0,N对应的数是=11

即M、N初始位置对应的数分别为0,11

又∵M在AD上,N在BC上

∴可知M在0处向右,速度为6个单位/秒,N在11处向右,速度为5个单位/秒

运动t秒后,M对应的数为:6t,N对应的数为:11+5t

∵MN=5

∴|(11+5t)﹣6t|=5

解得:t=6或16.

∴t的值为6或16.

8.解:(1)由题意知,=2.5(单位/秒).

=4.5(单位/秒).

故答案是:2.5;4.5;

(2)设运动时间为t秒,此时点A表示的数是﹣8﹣t,点C表示的数是20﹣3t.所以AB=|﹣10+t|,BC=|18﹣3t|.

那么|﹣10+t|=|18﹣3t|.

解得:t=4或7.

(3)1.当0<t≤6时,点A表示的数是﹣8+t,点B表示的数是2+3t,AB的中点P表示的数是﹣3+2t,

PC=|﹣3+2t﹣20|=12,

解得t=;

2.当6<t≤28时,点A表示的数是﹣8+t,点B表示的数是20,AB的中点P表示的数

是|6+|,

PC=|6+﹣20|=4,

解得t=20.

9.解:(1)由非负性得出a+20=0;c﹣30=0;

所以a═﹣20;c═30;

(2)①D在A左侧,则AD=AC;D点表示的数为:﹣70;

②D在AC中间,则D为AC三等分点;D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70或;

(3)①Ⅰ.B在AC中点,则21﹣t=29﹣4t,;

Ⅱ.AB相遇,则50=5t,

所以t=10;

故答案为t=10;

②2AB﹣m×BC

=(21﹣3t)×2﹣m(29+2t)

=42+(6﹣2m)t﹣29m;

∵2AB﹣m×BC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6﹣2m=0,m=3;

故答案为:m=3;

10.解:(1)BC=40﹣m.

故答案为:40﹣m;

(2)(秒),

解得m=30;

(3)当t≤10时,P:﹣20+2t,Q:40﹣t,依题意有(40﹣t)﹣(﹣20+2t)=40,

解得;

当10<t<25时,PQ≠40;

当t≥25时,P:t﹣10,Q:25﹣t,

依题意有(t﹣10)﹣(25﹣t)=40.

解得.

综上: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