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血性脑血管病CT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CT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CT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CT检查

发表时间:2011-04-28T08:48:36.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梦君[导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循环系统脱落栓子的栓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脑疾病。

张梦君 (黑龙江省饶河县中医院 155700)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092-02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 CT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循环系统脱落栓子的栓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脑疾病。本病多见于高龄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脑血流障碍者,亦可发生于伴有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rack)

此病是一种一过性、可逆的脑缺血疾病。常因异常的情绪变化和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局部血管痉挛,造成局部短暂性脑组织缺血、缺氧。临床上可有一过性的单侧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常可自行缓解。由于脑组织缺血时间短暂,不足以引起脑实质密度改变,故检查常阴性。但由于本病好发于患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龄患者,CT检查时常可以找到脑动脉硬化和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证据。这是一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诸如对称性脑沟、脑裂增宽,脑池、脑室扩大,双顶皮层下片状略低密度或脑组织深部的腔隙梗死。

(二)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这是一种最常见且CT检查最有诊断意义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按其发生部位,可以分成脑皮层动脉血栓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深穿支动脉血栓引起的腔隙梗死。其CT表现与脑血流中断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又与发病时间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脑血栓形成后,从神经细胞离子泵失调、细胞代谢紊乱相继出现的脑肿胀和脑水肿,到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细胞髓鞘脱失、细胞坏死液化以及后期的脑组织修复性改变,无不决定着不同时期特有的CT征象。同时急诊诊断应该侧重于脑血栓形成早期的CT征象分析,以争取在脑组织坏死之前进行溶栓治疗。

(三)腔隙性梗死(1acunar infarction)

是大动脉深穿支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小范围的缺血坏死。主要原因是长期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造成的脑内微动脉变性,引起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早期仅表现为小斑片状略低密度且边缘模糊不清,坏死后的脑组织逐渐由结缔组织充填形成软化灶或液化的小囊腔病灶,边界清晰锐利。腔隙大小从直径0.5~1.5cm不等,一般常见的腔隙灶在0.5cm以下,单发或多发经长期随访无明显变化。

(四)大面积脑梗死(large area infarction)

这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危重的脑梗死,它包括了大脑前、中、后动脉,甚至是颈内动脉主干闭塞所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每一支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都具有重要的神经功能,因此,任何一支动脉的闭塞都会引起相应的严重临床症状。一般起病急,患者或家属能提供准确发病时间,一般表现为情感异常、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失明、抽搐甚至昏迷。由于本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死亡率高,所以正确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病“早期”的时间范围与脑动脉溶栓适应期相一致,即发病4h以内,最长不超过6h。该时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肿胀和水肿,但神经细胞尚未广泛坏死,如果此时能得到及时恰当治疗,则有可能恢复神经功能。此时期最重要的CT表现是脑白质密度下降。在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时,患者半卵圆中心区白质低密度范围扩大和密度降低,平均CT值下降为3~5Hu。这一改变必须认真观察方能发现。为了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建议在半卵圆中心区(OM线上65~75mm)进行5mm薄层扫描,并适当降低窗位和调窄窗宽,同时应将双侧白质区密度反复对照,以利于发现细微变化。随着病程发展,白质区低密度越来越明显,发病5~6h后,皮质密度开始下降,并出现轻度患侧占位效应。CT上见脑沟变平和侧脑室变窄,早期较少出现中线移位。皮质密度下降一旦出现则提示病程长,预后差。部分病例可见患侧灰、白质交界模糊,此征象取决于病变区脑组织病理过程。在水肿期,由于白质密度下降明显,CT上灰、白质交界清楚。发病5~6h后,出现显著的神经细胞坏死,此时CT上出现灰、白质交界模糊。脑组织缺血12~24h,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破坏,24h后,水肿加重,并出现明显的神经脱髓鞘改变。CT扫描见到按梗死血管的供血区分布的均匀的大片状低密度区,并有明显的占位效应。脑缺血区的水肿至第7天达高峰,2芎笾鸾ハ 恕S伤 滓 鹁植磕蕴寤 呐蛘统莆 嘉恍вΓ 硐治 疾嗄怨怠⒛粤鸭澳猿亍⒛允沂苎贡湫危 踔林邢咭莆弧T銮可 杓觳椴蛔魑 9妫 诓”淝鳦T表现不典型需与肿物鉴别时偶尔使用。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使造影剂仅在皮层内显影,CT表现为梗死区脑皮层的沟回强化。

(五)出血性梗死

此为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脑梗死形成后,由于病变区部分血管的缺氧性损害而继发出血。所以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量一般不大,出血灶在梗死区范围内,多呈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平均密度一般低于脑出血的血肿密度。出血性脑梗死的梗死范围往往较大,梗死区的出血多迟发。出血性脑梗死应注意与高血压脑出血相鉴别。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6.

[2]周杨杨,吴江.氙-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5):628.

[3]马妍,李萌.氙CT测定脑血流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8):382.

[4]成秋生,潘小平等.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研究[J].临床医学,1998,22:8.

[5]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