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5)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

重要组成部分。ERA要求采用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方案,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强调麻醉科医生在围术期所起的作用,使麻醉科医生从提供最佳手术条件、最小化疼痛和保障围麻醉期患者生命安全,向确保患者的合并疾病得到最佳处理、促进术后患者康复转变。麻醉科医生应当在围术期合理调节应激反应(内分泌、代谢和免疫),使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优化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管理等)来降低手术伤害性刺激反应,维持重要器官功能,最小化不良反应(如疼痛、恶心和呕吐等),减少并发症,提高康复质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一、术前评估、优化与宣教

(一)术前评估与优化为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麻醉前应对患者麻醉风险进行评估,对即将实施麻醉的风险做出初步判断。术前评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全面的病史采集;(2)和患者仔细交谈;(3)详细的麻醉前检查;(4)术前测试;(5)麻醉风险评

估;(6)了解手术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麻醉计划;

7)适当的其他咨询。麻醉前体格检查至少应该包括气道以及心肺功能评估。

推荐对贫血情况、术后感染可能、疼痛情况以及凝血功能等进行适当优化。

(i)对贫血的原因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治疗。当Hb w

低至<70g/L时输注红细胞,急诊抢救除外。手术中决定是否输血也应基于病人对其他干预的反应。这里指的其他干预,包括早期液体负荷冲击复苏等。对于具有低灌注证据的患者

(如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低、乳酸酸中毒等),建议纠正Hb 至100g/L,以使组织的供氧最大化。

(2)为预防术后感染,推荐术前输注正确剂量的适宜抗

生素。抗生素应于切皮30min前输注完毕。

(3)术前疼痛评估包括:定向的疼痛病史、体格检查和疼痛

管理计划。对于难以忍受的疼痛建议镇痛治疗,如药物治疗(首选非阿片类镇痛药)、神经阻滞等。

(4)凝血功能的优化

患者可因使用抗凝血药(凝血酶抑制剂、ADf受体抑制剂、纤维

蛋白溶解药)以及合并相关疾病(创伤、尿毒症、肝功能障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可通过血浆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制品或血小板)、维生素K人重组凝血因子

忸a预防相关的围术期急性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原发性危险因素(遗传变异)和继发性危险因素(手术操作、活动限制、组织因子释放),可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的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物理及药物预防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 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23-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格1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要成分。腰围是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

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指标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分,松解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的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三、肥胖的病理生理学 1.脂肪分布腹部肥胖在男性更为常见,髋部、臀部周围的外周脂肪更多见于女性。如脂肪主要在腹部和腹腔内蓄积过多,称为“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更易合并代谢综合征。目前认为腰臀比男性>1.0、女性>0.8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的一项强的预测指标。 2.代谢综合征肥胖患者多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伴有腹型肥胖、血脂代谢异常、血糖升高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以及其他特点,MS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代谢综合征的新诊断标准(表3)。控制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将有益于MS的预防。 表3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快速康复外科

快速康复外科 快速康复外科是围手术期(即指术前、术中、术后)处理的一种全新理念,它革新了近100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的思维和行为原则。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方案,这些治疗措施都是目前国际最新的治疗策略,已经过大量病例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得到循证医学证实的。目前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切除病人中开展的最为成功,但其理念可用于各类手术病人的治疗中。 1.术前准备 通过术前教育可以减少病人的焦虑及疼痛,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传统的大手术( 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在术前要禁食12小时、禁饮8小时,在术前晚予导泻、灌肠准备,病人进手术室前下胃管、尿管,使患者在术前出现口渴、饥饿、烦燥、头痛、脱水,甚至低血糖症状,心里压力大,非常痛苦。放置胃管可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增加肺感染机会,也影响了术后的早期下床活动。快速康复外科主张术前无需严格禁食水,在择期手术麻醉前8小时禁食,2小时进等渗糖水是安全的,在胃肠道手术前,不再常规行肠道准备。实际上,在胃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进固体食物6h后胃可排空,而液体2h内即可排空,术前给予碳水化合物的目的是促进病人体内胰岛素的释放,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对于帮助病人耐受手术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证明进食含糖液90分钟后,胃已排空,所以,术前2小时进等渗糖液,麻醉时不增加呕吐和误吸的危险。肠道准备导致肠道细菌易位,术后

腹腔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因此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主张无需进行严格的肠道准备,只要肠内容物不影响手术操作即可。 2.术中操作 快速康复外科中麻醉尽量少用阿片类镇痛药,采用外科微创技术、保温措施;在全麻时使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麻醉剂,从而保证病人在麻醉后快速恢复,有利于早期活动。手术室的低温环境、麻醉后血管扩张增加热量丧失、手术时间较长、打开腹腔加剧热量丧失所致的低温,抑制了血小板和白细胞功能,导致凝血障碍、感染等并发症增加。同时,术中尽可能减少补液扩容,这样不仅能降低心脏负荷、保护肺功能,还可减少术后肠麻痹的发生。 3.术后治疗、护理术后胰岛素抵抗是分解代谢的一个重要因素,快速康复外科主张早期进食,不单纯是经肠补充营养,更重要的是促使肠蠕动,防止肠内菌群失调,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通过早期下床活动,同样可改善肠功能尽早恢复、减少血栓形成、防止了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传统观点认为,腹腔手术前应常规留置胃管(留置胃肠减压直至肛门排气)、尿管和腹腔引流管(保留近一周),但这些引流管的长时间放置会给病人带来心理负担,影响早期活动,还可能增加感染,延迟进食时间等一系列并发症。还有术后每日输液约3000ml,导致液体过载,加重心脏负荷,出现相应并发症。患者长期卧床(术后不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为这将导致血流缓慢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肌肉丢失,降低肌肉的强度;损害肺功能及组织氧化能力,增加肺不张和肺

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2018版)

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 (2018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近十余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其路径在我国有了较为迅速的普及和应用。ERAS 的临床实践表明,其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学科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加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必要性。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麻醉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合作为模式,以具体术式为内涵制定本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以期在围手术期医学层面进一步推动ERAS在我国临床实践中更为规范、有序地开展,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1总论 1.1 本共识及指南制订方法、过程、证据及推荐等级由腹部外科、麻醉科部分专家组成制定本共识及指南工作组,参与专家分工提出相应章节的核心临床问题及撰写提纲并提交工作组讨论通过。工作组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国内外数据库检索1997年以来相关文献,阅读并根据

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系统评价相关结论的证据级别,结合临床实际起草针对前述问题的推荐意见,评述研究现状。推荐等级“强”一般指基于高级别证据的建议,临床行为与预期结果间存在一致性;推荐等级“弱”一般指基于低级别证据,临床行为与预期结果间存在不确定性。工作组完成本共识及指南初稿,所有工作组专家通过函审及会审方式予以修改并最终审定。 本共识及指南包括总论及各论两部分,前者评述ERAS的共性问题,后者分别针对肝胆外科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胃手术、结直肠手术中ERAS相关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总论部分已有涉及的共性问题,各论部分从简。 1.2 ERAS定义ERAS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减少手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为目的,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这一优化的临床路径贯穿于住院前、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出院后的完整治疗过程,其核心是强调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的诊疗理念。 有研究显示,ERAS相关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病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满意度,可减少30%的术后住院时间,从而减少医疗支出,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住院率。ERAS还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病人的术后5年存活率。

5-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邓小明朱涛李天佐李伟彥李金宝严敏张卫杨承祥姚尚龙胡浩郑宏郭曲练(负责人/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质量,以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以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靠近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缩短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 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 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 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 一、前言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ERAS理念在全球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在此背景下,普通外科、麻醉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文献及ERAS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此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 (一)术前宣教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个体化的宣教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治疗 营养不良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筛查与治疗营养不良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重度营养风险:(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 d;(3)体重指数<18.5 kg/m2;(4)清蛋白<30 g/L(无肝肾功能不全)。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对于此类患者推荐术前7~10 d行肠内营养治疗;若仍无法满足基本营养需求(<推荐摄入量的60%),推荐术前7~10 d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而在评分3~4分的患者中,术前营养支持并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或缩短住院时间。 (三)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 长时间禁食使患者处于代谢的应激状态,可致胰岛素抵抗,不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无胃肠道动力障碍患者术前6 h禁食固体饮食,术前2 h禁食清流质。若患者无糖尿病史,推荐手术2 h前饮用400 ml含12.5%碳水化合物的饮料,可减缓饥饿、口渴、焦虑情绪,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的发生率。

(完整版)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引用本文: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J].中 华外科杂志,2016,54(6):413-416.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 一、前言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ERAS理念在全球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在此背景下,普通外科、麻醉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文献及ERAS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此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 (一)术前宣教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个体化的宣教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1],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治疗 营养不良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2],筛查与治疗营养不良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重度营养风险:(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 d;(3)体重指数<18.5 kg/m2;(4)清蛋白<30 g/L (无肝肾功能不全)。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3]。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对于此类患者推荐术前7~10 d行肠内营养治疗;若仍无法满足基本营养需求(<推荐摄入量的60%),推荐术前7~10 d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而在评分3~4分的患者中,术前营养支持并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或缩短住院时间[4]。 (三)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

6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版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万茹马正良马虹邓小明朱涛严敏天佐(共同执笔人)承祥闵苏洁铁铮欧阳文(共同执笔人)周星光(共同执笔人)周燕丰宏闻大翔,尚龙徐军美徐建国郭曲练(负责人/共同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程智刚潘 1909年英格兰James Nicoll医师最早提出日间手术(ambulatory surgery/day surgery)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 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h。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

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手术医师、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种类 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设备条件、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可开展的日间手术。2015年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首批推荐56个适宜日间手术的术种。 四、日间手术患者的选择 日间手术不同于传统手术模式,手术患者应严格筛查,以确保患者能安全地接受日间手术。 1.适合日间手术与麻醉的患者一般应符合以下条件: (1)ASAⅠ-Ⅱ级患者;ASA Ⅲ级患者并存疾病稳定在3个月以上,经过严格评估及准备,亦可接受日间手术; (2)年龄:一般建议选择1岁以上至65岁以下的患者。但是,年龄本身不单纯作为日间手术的限定因素,6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能否进行日间手术,应结合手术大小﹑部位﹑患者自身情况﹑麻醉方式﹑合并症严重程度和控制情况综合判断;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又称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由丹麦医生Kehlet等在2001年首次提出,指在围手术期运用已被循证医学证实的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术后并发症。ERAS是一种包含多种学科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最后达到加速康复而不影响手术有效性和患者安全的目的。 FTS主要包括内容有:①术前合理的准备,包括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心理及身体状况评估,对手术风险的正确预测;②合理麻醉及手术方式,包括麻醉药物及方式的选择、增加患者手术舒适度、微创手术的实施、术中低温的防止、术中液体的合理管理等;③术后加快康复管理的实施,包括并发症的防治、合理的液体管理(尽量避免脱水及液体过量诱发循环系统疾病)、早期口服肠内营养、多模式镇痛(尽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早期下床活动。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发展迅速,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日益增加,关于快速康复外科在一些手术科室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同时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在欧美地区,关于在胃肠道手术中应用ERAS的文献中,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广泛采用ERAS可导致住院时间的显著缩短(LOS),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医疗费用,以及病人满意度的提高。 相比于传统围手术期护理措施,FTS理念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可以明显增强患者各器官功能的恢复能力。ERAS的应用必须是由医师、护士、理疗师、营养师等等建立一个协作团队来制定计划并共同工作,是一种互相协调才有可能能进行的治疗措施,它结合了现代的病人教育概念、新的麻醉剂、止痛方法以及微创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年版我国麻醉学指南和专家共识)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左云霞,春,金柱,天佐(负责人/共同执笔人),文献(共同执笔人),丽伟,梅,连庆泉,吴震(共同执笔人),旭,诗海,溪英,金立民,胡智勇,蔡一榕,裴凌 一、定义 所有自口或鼻开始至声门及声门以下呼吸径路上的异物存留,都可以称之为气道异物(airway foreign body)。异物位置对于麻醉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共识将气道异物按其所处的解剖位置分为以下四类:①鼻腔异物(nasal foreign body);②声门上(声门周围)异物(supraglottic foreign body) ;③声门下及气管异物(subglottic and tracheal foreign body);④支气管异物(bronchial foreign body)。狭义的气道异物是指位于声门下、气管和支气管的异物。 此外,按照化学性质可将气道异物分为有机类和无机类异物。有机类异物以花生、葵花籽、西瓜子等植物种子多见,无机类异物则常见玩具配件、纽扣、笔套等[1-4]。按异物来源可分为源性和外源性异物,患者自身来源或接受手术时产生的血液、脓液、呕吐物及干痂等为源性异物,而由口鼻误入的外界异物为外源性异物。医源性异物是指在医院实施诊断、手术、治疗等技术操作时造成的气道异物,常见的有患者脱落的牙齿、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配件等。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的“气道异物”一般多指狭义的气道异物。气道异物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所占比例约为70%~80%,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农村儿童发病率高于城市儿童[1-4]。80%以上的气道异物位于一侧支气管,少数位于声门下及主气道,极少数患儿异物位于多个部位。右侧支气管异物多于左侧[1,3,4],但也有文献报道左右两侧支气管异物的发生率相似[5]。气道异物是导致4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国报道的入院后死亡率在0. 2%~1%[4,6],美国报道的入院后死亡率为3.4%[7]。 三、病理生理学 异物吸入气道造成的损伤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直接损伤又包括机械损伤(如黏膜损伤、出血等)和机械阻塞。异物吸入后可能嵌顿在肺的各级支气管,造成阻塞部位以下的肺叶或肺段发生肺不或肺气肿。异物存留会导致不同的阀门效应[8],如双向阀(bypass valve)效应,指气流可进可出但部分受限(图1A);止回阀(check valve)效应,指气流进入多于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B);球阀(ball valve)效应,气流能进入但不能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C);截止阀(stop valve)效应,指气流无法进出,肺气体吸收导致阻塞性肺不(图1D)。间接损伤是指存留的异物导致炎症反应、感染或肉芽形成等。 四、诊断 1. 病史、症状和体征

2014麻醉质控专家共识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2015-02-11 03:22 来源:编辑:麻晓点击: 769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于布为,王保国,田鸣,朱斌,严敏,李天佐(执笔人),姚尚龙,黄宇光(负责人) 麻醉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承担着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临床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其业务场所包括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麻醉科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在医疗安全保障、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平台和枢纽作用,在舒适化医疗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麻醉学科管理的重点内容,涉及制度、规范、流程、硬件、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 麻醉科应设立“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科主任(或负责人)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控相关报表及登记。科室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小组会议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2. 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以此为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技术平台。麻醉科质量控制小组应对涉及麻醉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月年度统计档案,并促进各项指标不断改进和提高。 3.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应涵盖麻醉及其相关的工作场所,包括手术室、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医疗单元、麻醉科门诊、疼痛门诊、PACU、恢复室、麻醉准备室等。 (二)人员要求 1. 人员资质 (1)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和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定期考核合格。 (2)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位麻醉科医师。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应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定期对麻醉科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并有相关记录。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年)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一、前言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 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 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 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ERAS理念在全球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正 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在此背景下,普通外科、 麻醉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文献及ERAS 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此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 进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 治疗、个体化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 一)术前宣教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 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 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 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个体化的宣教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1],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 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 及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 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治疗 营养不良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2],筛查与治疗营 养不良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 意义。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 在重度营养风险:(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 d;(3)体重指数<18.5 kg/m2;(4)清蛋白<30 g/L(无肝肾功 能不全)。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3]。一项随机对照临 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 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对于此类患者推荐术前7~10 d行肠内营养治疗;若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 日间手术(Ambulatory Surgery)的概念最早由英格兰的Nicoll医师提出,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1]。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床位周转、降低院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 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完成的一种手术模式。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由各地区、医院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 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1]。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手术医师、麻醉 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的种类 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设备条件、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2],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可开展的日间手术。 四、日间手术患者的选择 日间手术不同于传统手术模式,手术患者应严格筛查[3,4],以确保患者能安全进行日间手术。 1、适合日间手术及麻醉的患者一般应符合以下条件: (1)ASAⅠ或Ⅱ级患者;ASA Ⅲ级患者并存疾病稳定在3个月以上,经过严格评估及准备,亦可接受日间手术。 (2)年龄:一般建议选择1岁以上至65岁以下的患者。但是,年龄本身不单纯作为日间手术的限定因素,6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能否进行日间手术,应结合手术大小、部位、患者自身情况、麻醉方式、合并症严重程度和控制情况综合判断。 (3)预计患者术中及麻醉状态下生理机能变化小。 (4)预计患者术后呼吸道梗阻、剧烈疼痛及严重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2、下列情况不建议行日间手术:

6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版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万茹马正良马虹邓小明朱涛严敏天佐(共同执笔人)承祥闵苏洁铁铮欧阳文(共同执笔人)周星光(共同执笔人)周燕丰宏闻大翔,尚龙徐军美徐建国郭曲练(负责人/ 共同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程智刚潘 1909 年英格兰James Nicoll 医师最早提出日间手术(ambulatory surgery/day surgery )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 ,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 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h。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 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

术室一致。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手术医师、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种类 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设备条件、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可开展的日间手术。2015年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首批推荐56个适宜日间手术的术种。 四、日间手术患者的选择 日间手术不同于传统手术模式,手术患者应严格筛查,以确保患者能安全地接受日间手术。 1.适合日间手术与麻醉的患者一般应符合以下条件: (1)ASAI - H级患者;ASA皿级患者并存疾病稳定在3个月以上,经过严格评估及准备,亦可接受日间手术; (2)年龄:一般建议选择1 岁以上至65 岁以下的患者。但是,年龄本身不单纯作为日间手术的限定因素,65 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能否进行日间手术,应结合手术大小、部位、患者自身情况、麻醉方式、合并症严重程度和控制情况综合判断; (3)预计患者术中及麻醉状态下生理机能变化小;

加速康复外科措施

加速康复外科措施: (1)术前与病人交谈,告知手术计划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2)适当的术前营养支持,但应避免过长时间的应用:口服缓泻剂行肠道准备饮食控制手术前1d晚上正常饮食至22:00,术前2 hN服10%葡萄糖溶液250~400mE。 (3)选用合理麻醉方法(胸段硬膜外)加全麻: (4)积极采用微创技术: (5)不常规应用鼻胃管、尿管和引流 ;(6)术前应用镇静止痛剂(非鸦片类);术后1~2 d经硬膜外置管止痛 (7)应用持续胸段硬膜外置管止痛:术前一次性静脉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2?4 8 24h疼痛评分,记录有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及术后24h使用镇痛药的次数) (8)术后早用缓泻剂、促肠蠕动剂; (9)术后早期经肠进食;术后第1天经口进食 (10)术后早期病人下床活动。术后6~8小时下床活动 术中: 术中补液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术中保温调节调节室温25度,静脉输入液加温至36度,使用保温毯,监测患者术中体温在37左右。切口采用皮内缝合 2001年丹麦外科医师Kehlet[3,4]等提出加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并 予以实施。”加速康复外科”亦即”快通道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是指尽量降低手术治疗对患者引起的应激反应,加速手 术患者的康复”。与”外科快速康复方法”(fast track rehabilitation in surgery)、”促进外科手术后康复程序”(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的涵义相近。FTS技术的主要措施[8]包括:①术前与患者交 谈,告知手术计划并取得患者的合作;②不再常规行机械性灌肠,避 免导致患者脱水和水电解质失衡。适当的术前营养支持,但应避免 过长时间的应用,患者手术前1d晚上不再禁食,可食用流质,麻醉前 2~3h饮含糖液体,这样不仅可缓解术前口渴、饥饿和烦躁,而且有 利于抑制术后胰岛素抵抗和分解代谢;③选用合理的麻醉方法(硬膜 外麻醉);④积极采用微创技术,缩短手术时间;⑤不常规应用鼻胃 管和引流;⑥术前应用镇静止痛剂(非鸦片类);⑦应用持续胸段硬 膜外置管止痛;⑧术后早用缓泻剂、促肠蠕动剂;⑨术后早期经肠进 食;⑩术后早期患者下床活动。以上措施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术 前患者应有体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准备,二是减少治疗措施的应激性, 三是阻断传人神经对应激信号的传导】,其中FTS的重点是减少患者 术中术后的应激反应。 (20 的错觉与幻想觉,以幻视居多,往往伴有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定向不良,对周围环境不能正确辨认。我们发现,老年结直肠癌手术后的谵妄发生率为12.5%,与文献报道接近谵妄与高龄、全身炎性反应、电解质紊乱、麻醉、手术创伤、焦虑和抑郁等有关。其中,除了年龄是公认的高危因素,全身炎性反应在谵妄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本身的损伤、麻醉、应激等都可以造成全身性炎症。全身性炎症是手术后康复所必需的,但过度的炎性反应会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导致谵妄的发生。炎症还激活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轴,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脑血流加速,氧耗增加,最终诱发谵妄。最近有学者发现,炎性因子IL-6可能参与了手术后谵妄的发生。结果证实,加速康复外科则可以明显降低IL-6的水平。Wang等研究发现,加速康复外科能够降低IL.6等炎性介质的水平。,加速康复外科可能通过抑制全身炎症而达到促进康复、预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三、PACU的功能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五、PACU的设置原则 六、患者从手术室转入PACU 七、麻醉恢复期的评估与监测 八、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九、患者转出PACU 十、转至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 十一、小儿患者的麻醉后监测 十二、非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 十三、质量控制 十四、“共识”适用范围

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是监测疗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疼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测质量,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麻醉后监测治疗(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性:①靠近手术室或其他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减少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之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于布为,王保国,田鸣,朱斌,严敏,李天佐(执笔人),姚尚龙,黄宇光 (负责人) 麻醉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承担着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临床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其业务场所包括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麻醉科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在医疗安全保障、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平台和枢纽作用,在舒适化医疗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麻醉学科管理的重点内容,涉及制度、规范、流程、硬件、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 麻醉科应设立“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科主任(或负责人)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控相关报表及登记。科室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小组会议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2. 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以此为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技术平台。麻醉科质量控制小组应对涉及麻醉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月年度统计档案,并促进各项指标不断改进和提高。 3.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应涵盖麻醉及其相关的工作场所,包括手术室、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医疗单元、麻醉科门诊、疼痛门诊、PACU、恢复室、麻醉准备室等。 (二)人员要求 1. 人员资质 (1)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和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定期考核合格。 (2)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位麻醉科医师。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应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定期对麻醉科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并有相关记录。 2. 技术力量配备 麻醉科医师及相关人员的数量需与麻醉科开展的业务范围、手术医师数量、手术台数、年手术总量和手术台周转等情况相适应。总体上,手术室内麻醉应按照麻醉科主治(含主治)医师以上与手术医师(术者)的数量之比不低于1:3配备,手术室外麻醉及门诊需另外配备人员。每台手术的麻醉均需合理配备有效技术力量以保证麻醉的安全和质量。麻醉科医师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8小时,以免过度疲劳或消耗过大的体力。 3. 岗位职责与人员培训 麻醉科应建立并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应有相应的设施、资金和时间用于专业培训。应有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方案,包括岗前培训、住院医师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新药使用培训、新技术培训、新设备使用培训等。 (三)设备及耗材管理要求 1. 设备管理 (1)麻醉科应设专人(可兼职)负责麻醉科仪器设备的检查、保养、报修和消毒。贵重仪器应建立使用档案,包括购买时间、价格、验收报告、启用时间、使用说明书、维修记录等内容。 (2)所有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查,其中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每日麻醉前均需检查,保证处于完好状态且随时备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