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基础货币之比较

中美基础货币之比较

中美基础货币之比较
中美基础货币之比较

传统货币银行学认为,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4条:1.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2.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3.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4.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美国:

美联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三个渠道: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RP & TAC)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形成以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一直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截至2008年 1月30日,美联储共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8143亿美元,其中以持有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约 7184亿美元,占88.2%。与此同时,美联储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上所占所有公开流通政府债券比重达到了 14%,一超独霸。假如美联储直接向美国财政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其意义相当于美国财政部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融资。由于美国财政部通常以新债还旧债,因此只要美联储持续、稳定地购买国债,则美国财政部就可以永远维持相应的债券融资额度,这些基础货币也就会永远保持流通,不被美联储回笼。这个时候,美国财政部实际上是铸币税的真正享有人。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经历了如下阶段:

1、以实物标定的货币发行机制(1953-1978)。这一时期主要是陈云主导的货币发行方式,其基于国家的抗美援朝后的稳定币值的需要,在标定实物黄金的基础上,对照原有第一套人民币以1:10000的比例,进行了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从而也开启了以实物为主要标定物为主的货币发行的开始,但是由于国家生产发展较为缓慢,而且又以计划经济为主,对外贸易较小的情况下,其流动性长期紧张,但物价稳定,而且人民生活相对落后,国家稳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政策目标推行的货币发行机制(1978-1994)。在此期间,其未延续计划经济人民币与流通实物挂钩的做法,也没有回归解放前的银本位,而是听命于政治目标的指令,在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偿还旧债的迫不得已,粮食收购价提高了,城市工人涨工资了,右派平反补发工资,老干部昭雪补偿损失,在短暂的银行经济中则是意识形态较量的牺牲品,形成了严重的国家财政赤字,也导致了94年高起的通货膨胀。

3、美元主义的货币发行机制(1995-至今)。这一机制的施行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95年开始一次性汇率调整到位,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将国家的货币发行绑定在了美国的发展上,这个不排除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后采取的双紧政策导致了国家内部的货币流动性集聚缩小,同时,还有其国有企业改革大量职工下岗,国际低端行业进入中国的原因,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提高货币的流动性,而国家法律规定我国是强制结汇国家,也就是外币不能够在国内流通,所以从国外流入国家1美元就要换成8.2725元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而国家将结汇后的美元进行投资,也就是当前我们看到的外汇储备,外汇可以当成是国家资本,也就形成了国家信用,而这种形式却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受制于美国,如果美元出现问题,将对我国的资本形成极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维持高涨的GDP)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10级数学B班陈俊杰

2010011119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1、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或者说是放款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少,进而商业银行向市场可提供的贷款就会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或者说是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者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具支票,债券出售者会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会将该支票交给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中央银行可直接按照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存款。当中央银行售出政府债券时,情况则相反,但无论买进或者卖出债券,都会引起准备金的变动,而准备金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供给按照乘数发生变动。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总是想把尽可能多的存款放贷出去或者购买债券,但为了应付储户日常的提取存款,所以商业不可能把全部的存款放贷出去,而需要留取一定的金额以作为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准

备金。这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占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定义就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商业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实践中来说,货币政策的三种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显著。 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必须是以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变为前提。 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四,在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受到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 另外,从三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来看,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说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手段。这是因为,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第一,能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率政策那样只能通过变动贷款条件或者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来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 第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上。 第三,操作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的步骤也可以随意安排,从而有利于保证准备金率调整的精确性。 第四,不像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政策那样具有很大的惯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改变调节方向,业务也比较容易逆转。

0012739-中美证券承销制度比较分析证券.doc

中美证券承销制度比较分析_证券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的证券市场准入机制由审批制发展为核准制,证券承销机构将在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在证券承销的管理体系、承销作业时机、承销方式、承销程序、安定操作、信息披露和私募发行制度上都是最成熟的,将美国的相关制度与我国的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之处,逐步完善我国的各种制度。同时,美国的证券承销制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需要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予以避免。 关键词:私募发行制度,中美两国,比较研究 一、引论 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01年12月底,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总数超过1160家,流通市值超过14500亿人民币,证券投资者开户超过6000万户。[1]近5年来,每年新发行和上市的股票超过100

只,历年融资额平均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参见附录一)。从总体上,中国的证券市场为企业的融资,扩大生产,参与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投资者也从中获得了相当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在股票发行上市中权钱交易和一些中介机构不能尽职审查,导致某些上市公司质量低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可以说,中国的证券市场一方面是一个规则过剩的市场, 因为以中国证监会为代表的监管机构有着巨大的权威 ,发行上市的各种文件,包括发行公司与主承销商之间的承销协议都需要经过证监会的批准才能生效,但另一方面, 中国证券市场又是一个规则不足的市场 ,同样以证券承销为例,对证券发行市场的稳定和企业融资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发行方式选择权和安定操作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在中国仍然处于空白状态。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的实施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市场化和规范化带来了契机。从2000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对股票发行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取消了以前指标分配、行政推荐和实质性审批的办法,开始实行主承销商推荐制和股票发行核准制。[2]这一改革的实质,

中美货币政策与货币传导机制对比

中美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对通 货膨胀的影响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中美两国则是处于这个漩涡的影响下。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贸易交流将影响它们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走向。本文主要揭示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别及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了解当代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新方向。 关键字: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合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物价影响 正文: 一、经济结构分析 (一)中国经济结构概况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农业基础薄弱,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纯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等迅速发展。 (二)美国经济结构概况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工农业生产门类齐全,集约化程度高,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首位。美国工业发达,部类齐全,生产集中,垄断程度高,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美国的工业主要由制造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制造业分为耐用品工业和非耐用品工业。汽车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当前美国工业结构

《西方经济学(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基本内容、政策工具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理论与政策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分析比较时包括相同与区别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内容后实施。 分值:满分20分。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 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

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中国货币政策依旧宽松 当前,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于增长回落周期中,2010年前两 个季度经济的高增速在下半年难以为继,于是乎,政府的宏观调控动作在各种影响经济走势的因素中愈发显得令人注目。 近期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一个是中国央行提高了六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随着9月份信贷约6000亿的规模,前三季度信贷规模超出央行年初的设定值,市场普遍预期后续信贷将在一定程度放缓。第二个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中,以主席伯南克为首的六名成员支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成为定局。 这两个央行采取的行动不禁让我们产生两个疑问:第一,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与我国似乎正在收紧信贷的政策态度是否背道而驰?第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立场是否有所改变? 我们知道,如果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步调相反,会带来一些明显的问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汇率的影响。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有贬值压力,也就是说使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而我国如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无疑会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这将带来外贸上的窘境和热钱流入国内加速。 美国当前欲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失业率在9%左右徘徊,居高不下,这是美国政府不能忍受的;二是潜在通胀水 平低于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时的“合意”水平,这是美联储所不能忍受的,因为美联储最近几年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实际名义锚的趋势在逐步加强。这就很容易理解美联储的行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降低利率提高投资水平,扩大经济总需求,以提高产出减少失业率;另一方面,扩大货币供应量以提高潜在的通胀水平,推升资产价格。 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与美国相反,呈紧缩性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目前采取的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甚至比美国更加宽松。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实际利率的角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从表明上看,我国名义基准利率高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2个百分点之多,似乎紧缩性要强得多,但是,考察实际利率后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两样了。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在我国当前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压力渐增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得相当高,因此实际利率处于如此低的水平,可能为负数;而美国预期通胀率则要小得多,因此其实际利率也较高。因为决定企业投资增长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其名义值,因此,对实际利率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自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都是宽松的,这是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共同特征。之所以造成我们对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紧缩的误解是因为我们不能从一次性地上调准备金率或信贷可能的小幅收窄而得出货币政策开始趋紧的结论。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在于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中美两国所处的通胀预期环境是不同的:我国的通胀预期渐强,而美国的物价水平则有下行压力。在央行9月底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中,在管理通胀预期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

最新最全国开(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考任务5(理论对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 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 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 1.双扩张政策。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运用时应慎重,其适用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双紧缩政策。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比较分析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题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理清二者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二者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协调裕兴才能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政策的基本内容; 3.分析比较时既要分析比较二者对经济运行相同作用,也要分析比较不同作用。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容后做本次作业(约第十五周左右)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 2.政策工具;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4. 结合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描述调控的效果; 5.二者的协调运行。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得措施。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和国债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经济增长 4、公平分配 5、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的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 财政乘数是、、的统称。 政府支出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率。政府支出对GDP起扩张作用。增加(减少)政府支出可扩大(缩减)总需求,增加(减少)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对的影响是扩展性的。 其公式表达式为;Kg=△Y/△G 式中:Kg代表;△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额;△Y代表由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 税收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率。税收对GDP起收缩作用。增加(减少)可缩减(扩大)总需求,减少(增加)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该乘数的大小。政府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收缩性的。 乘数的公式为: Kf=ΔY/ΔT

0012735-中美证券承销制度比较分析_证券_2.doc

中美证券承销制度比较分析_证券论文 (4)募集资金的运用;(5)发行价格或决定发行价格的方法;(6)股份稀释(指由于内部人与公众购股价格的差异和期权方案造成的每股净值减少);(7)。出卖证券之证券持有人的基本情况(如果登记证券由证券持有人提供);(8)发行计划(包销的有关情况,主要是承销协议的内容,包括稳定市场价格的方案);(9)应注册证券之叙述(主要是其基本情况,以发行证券的种类不同而有不同规定);(10)在登记表上署名的会计师、律师、承销商方面的专家与该证券的利益关系;(11)有关发行人的信息;(12)证管会对证券法责任补偿(indemnification)的立场的揭示(有固定的内容,表明证管会认为对登记人的董事、经理人和其他主要工作人员由于违反证券法而应承担责任的补偿是不具有执行力的);(13)其它发行费用;(14)董事、经理人和其他主要工作人员的保险和责任补偿(限于其职权范围,出于善意或为维护公司最大利益,包括诉讼费、律师费、判决协调费等支出);(15)过去三年内未按33年证券法注册证券之出售(包括销售概况、主要购买者和资金运用情况等);(16)附件及财务报表、(17)对相关事项的保证。 我国在证券承销信息披露主要在《公司法》、《证券法》指导下,依据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内容与格式准则》第9号、第1号、第7号、第12号予以规范,另外还有一系列针对特定行业的特殊信息披露规则。其中,第9号准

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和第1号准则-招股说明书最为重要。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借鉴了美国等国家的制度,特别借鉴了美国 注册登记S-1申报表和F-1申报表的内容和格式。[9]因而比较两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发现有很多共同之处。当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一方面, 主要表现在美国信息披露制度中的股份稀释,在登记表上署名的会计师、律师、承销商方面的专家与该证券的利益关系,证管会对证券法责任补偿(indemnification)的立场的揭示,董事、经理人和其他主要工作人员的保险和责任补偿。有关股份稀释,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股票期权等制度,所以在披露上也就没有相关的要求,随着股票期权等制度的普及,该方面的信息披露也将越来越重要。对在登记表上署名的会计师、律师、承销商方面的专家与该证券的利益关系的披露是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原因在于这些专业人士及其所服务的中介机构对于发行证券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他们与发行证券的利益关系将极大的影响他们能否中立、客观的履行职责。中国的银广夏和美国的安龙事件使得人们对专业人士和中介机构能否尽到尽职审查的义务产生怀疑,对这

金融危机前后中美财政、货币政策比较

金融危机下中美应对措施的比较2008年秋季,随着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自美国华尔街蔓延开来。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对于全球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许多国家经济陷入低迷。迄今为止,此次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他们如何应对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回复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就来对比分析一下中美各自的危机应对措施。 一、危机起因 要想应对危机,首先要分析一下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于金融创新风险估计不足,滥用金融杠杆 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造就了它极其丰富的金融产品,从各种期货期权到资产证券化,长期以来对于这些产品的风险估计不足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涌入,一旦市场脱离预期,就使

得大量投资亏损。此外,美国投资者普遍采用杠杆投资,举例来说,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假设它盈利与亏损的机会各为一半,那么期望值是45*0.5+(-15)*0.5=15,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决策。但是一旦危险真的来临,投行们是完全没有能力来避免损失的。 2、资产流动性过剩 2000年左右美国的房地产行业相当热门,涌入大量炒房者。炒房者钱不够便向贷款公司借贷,并以住房为抵押。而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于是贷款公司为分担风险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进行融资。投资银行为分担风险发放CDO债券(利率极高)给避险基金,让债券的持有人——避险基金的投资者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中美证券信息披露制度比较研究

中美证券信息披露制度比较研究 2006年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性转折之年。上证综指从年初的1161点起步,迈开牛蹄,一路攀升,年末以2675点收盘,全年涨幅高达132%,居全球第一位。空前的牛市行情中,中国证券市场A股市值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增长:从2005年的31017亿元增长到87992亿,增幅高达183.69%,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了全球证券市场中一支令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与证券市场的走势节节攀升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依然存在。 2006年,中国证监会共发布了38份行政处罚书,而在这38个行政处罚中,与信息披露相关的违规行为多达22个,可见,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还远不能令人满意。证券信息披露制度是指证券市场的相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规则。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确保证券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重要条件,也是对证券投资者权益的有效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和美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比较分析,找出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一些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意见和想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美两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首先,文章的第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信息披露制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对该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动因做出了较深刻的剖析。第二章则主要关注中美两国在证券信息披露体系方面的差异,从证券信息的首次披露、持续披露以及预测性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分别比较两国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异同点,找出我国目前披露体制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笔者则将比较的焦点放在了证券信息披露的民事法律责任上,通过对两国虚假陈述民事责任体系各方面的对比,揭示出我国目前信息披露民事责任中的不足。 基于前文所做出的比较分析,最后一章指出了我国目前信息披露中的一些问题并对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信息披露民事责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期颐能对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0年(金融保险)金融危机前后中美财政货币政策比较

(金融保险)金融危机前后中美财政货币政策比较

金融危机下中美应对措施的比较2008年秋季,随着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壹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自美国华尔街蔓延开来。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对于全球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许多国家经济陷入低迷。迄今为止,此次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他们如何应对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回复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就来对比分析壹下中美各自的危机应对措施。 壹、危机起因 要想应对危机,首先要分析壹下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于金融创新风险估计不足,滥用金融杠杆 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造就了它极其丰富的金融产品,从各种期货期权到资产证券化,长期以来对于这些产品的风险估计不足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涌入,壹旦市场脱离预期,就使得大量投资亏损。此外,美国投资者普遍采用杠杆投资,举例来说,壹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仍欠

15亿。假设它盈利和亏损的机会各为壹半,那么期望值是45*0.5+(-15)*0.5=15,从数学角度来见,这是壹个很合理的决策。可是壹旦危险真的来临,投行们是完全没有能力来避免损失的。 2、资产流动性过剩 2000年左右美国的房地产行业相当热门,涌入大量炒房者。炒房者钱不够便向贷款X公司借贷,且以住房为抵押。而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于是贷款X公司为分担风险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进行融资。投资银行为分担风险发放CDO债券(利率极高)给避险基金,让债券的持有人——避险基金的投资者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避险基金为分担风险,找到AIG为代表的保险X公司购买CDS保险,且且创立CDS基金,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壹路飙升,CDS基金相当赚钱,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仍贷款,然后贷款X公司倒闭,避险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AIG保险X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避险基金的各大投资银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因此货币政策作为各国央行的政策工具箱对于各国调控宏观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方面建设颇有成就。但面对我们的邻国日本同样在面临经济大环境和GDP下行的条件下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内阁政府对内大力推广“安倍经济学”加大力度在QE政策发生作用的同时,促使日元快速贬值。对外加快TPP战略谈判,企图与美国一起在国际贸易上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 经济较量的背后必然会带来货币及财政政策的较量于对比,因此将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中国的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每一时期的介绍中包含经济状况简介、当期货币政策制定、传导,特点及运行效果分析。从横向纵向两方面穿插比较货币政策决策影响,总结货币政策决策中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浅谈几点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中央银行日本中国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之一,对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但货币政策的影响大小及影响方式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还存在很大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日本作为亚洲最具代表性的 经济实体,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几次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的制定背景及实施效果全面地分析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从中得到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 一、日本货币政策的简述及特点 (一)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决策。“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为防止日元过快升值日本还投放大量干预性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长,日本央行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公定贴现率不断调低,从1985年底的5%下调至1986年底的2.5%。1987年到1990年期间,日本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了10%。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1989年和1990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8% 和5.1%。资金过剩的银行和企业为了找到高回报投资项目,纷纷把资金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1986年1月,日本股市进入大牛市,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4年间上涨了3倍;同时地价飞涨,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该项货币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泡沫把日本经济拖入一 个更大的泡沫之中,房市暴跌,银行在巨额坏账、呆账下纷纷破产,相关产业也受到重创,日本经济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进入十年萧条期。 (二)日本迷失的十年。日本90年代迷失的十年期间经济增长持续走低,GDP从1990年的5.2%下降到1998年的-1.2%。该时期,日本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参与货币市场的各种交 易活动来影响货币市场的利息率,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和公众的经济生活。

2018年中美证券行业市场比较投资分析报告

2018年中美证券行业市场比较投资分析报告

中美对比解析证券行业发展空间 (7) 从总量看中国证券业成长潜力大 (7) 证券化程度相当于美国1992年水平 (7) 总资产相当于美国1994年水平 (7) 总收入相当于美国1987年水平 (8) 成长性相当于1980-2000年成长期 (9) 预判行业资产收入有望五年翻倍 (10) 从结构看中国证券业模式升级空间大 (10) 业务模式:美国丰富,中国单薄 (10) 收入结构:美国多元,中国单一 (11) 阶段周期:美国成熟,中国成长 (12) 从竞争格局看中国证券业或将分化加剧 (13) 美国投行寡头垄断,中国证券集中度低 (13) 美国投行差异化发展,中国证券同质化严重 (13) 美国龙头巨无霸体量,中国龙头仍待做大 (14) 从驱动因素看中国证券业ROE阶段 (14) 杠杆是美国投行ROE最强驱动力 (14) 中国证券ROE潜在驱动力在哪里 (17) 立足国情探寻证券行业发展动能 (19) 经济维度:经济结构转型倒逼资本市场改革 (19) 市场维度:资本市场建设撬动券商发展 (20) 制度维度:制度完善蕴育业务成长土壤 (21) 政策维度:监管环境边际改善引导行业向上 (22) 见微知著展望证券行业发展方向 (23) 从坐享红利到稳中求变,转型升级正在路上 (23) 从牌照为王到资本为王,经营模式重资产化 (23) 从业务导向到客户导向,打造金融生态链 (24) 从人力引擎到人力+科技双轮驱动,fintech驱动效能提升 (25) 刨根问底量化证券行业成长空间 (27) 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11% (27) 投资银行业务: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14% (29) 资管业务: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16% (32) 资本中介业务: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15% (33) 投资业务: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15% (34) 海外业务: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20% (35) 业绩预测 (36) 风云际会,五年收入翻倍可期 (38) 长周期大格局,转型跨越在路上 (38) 风起扬帆时,能者立潮头 (38) 风险提示 (39)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中美证券市场规制比较研究

中美证券市场规制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15-10-09T10:24:34.8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5期供稿作者:张秀乐[导读] 天津财经大学西方证券规制理论的研究中两大证券规制理论分别是公共利益理论和法律理论的不完备性。 张秀乐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本文从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健全与完善中国证券市场规制体制,建立适应中国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规制模式。给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国的证券监管当局提供借鉴。 关键词:证券规制;证券市场 证券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因此,广义上的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狭义上,也是最活跃的证券市场指的是资本证券市场、货币证券市场和商品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解决资本供求矛盾和流动性而产生的市场。证券市场以证券发行和交易的方式实现了筹资与投资的对接,有效地化解了资本的供求矛盾和资本结构调整的难题。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由政府主导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对证券市场进行规制的国家,其证券规制经历了长期演变,形成一系列非常有效的规制手段和方法,并积累了相当多的规制经验;而中国证券体制发展时间较短,各方面不太成熟。随着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脚步的加进,证券业作为金融业的一重要领域,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和国外历史较久的证券业相比,我国的证券业发展时间并不长,证券市场规制并不成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的证券市场规制中,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美国证券市场中的政府规制理论、经验,并对我国的证券规制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二)国内外证券规制的理论综述 西方证券规制理论的研究中两大证券规制理论分别是公共利益理论和法律理论的不完备性。我国学者对证券业规制主要从市场监管方面进行了阐述。国内专家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证券市场失灵与政府证券规制关系方面以及在对证券市场进行证券规制中政府角色定位方面,以及证券市场的政府证券规制体制改革和国外政府证券规制经验的介绍与总结,借鉴参考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我国证券市场的证券规制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以此为我国证券市场政府证券规制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二、中美证券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发展完备:美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增速快约为9%,超过同期GDP6%的年均增速。至今为止美国债券市场成为种类齐全的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二、证券市场融资种类齐全:以债券市场为例,在产品结构上,美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主要包括联邦政府公债、市政债券、公司债券以及结构性债券(含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初具规模:中国证券市场自改革开放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中国经济的证券化比率已经超过50%。二、交易主体市场性不完全: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为国企改革服务。长期以来为国有企业筹募资金忽视了对上市公司质量和运作率的考察,并且公司上市并不由市场选择从而导致交易主体市场很不完善。三、机构投资者入市资金有限: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据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证券市场市值为230977.19 亿元,流通市值为199579.54 亿元,总股本为40569.08 亿股,投资者开户数13247.15 万户。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机构投资者历时短、数量少、规模小、入市资金有限、参与公司治理经验匮乏。四、投资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我国的资信评估机构虽然很多,但大多数机构的信誉不足,经营行为不规范,使投资者对这些中介机构失去信心。 三、中美证券市场证券规制体制比较(一)美国证券市场证券规制体制 1.美国证券市场证券规制体制特点 美国是最证券市场证券规制里典型的集中型体制。该体制是政府设立专门的全国性证券规制机构,制定和专门的证券市场管理法规实现对全国证券市场统一管理。集中型体制管理时,显示两大特点:一、强调立法管理。二、设立统一的证券管理机构承担证券规制职责。美国独立于其他国家机关的专职机构作为证券规制主体。 2.美国证券市场证券规制体制层次 层次一:联邦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层次二:各州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层次三:自我监督与管理3.美国证券市场证券规制机构 美国政府为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成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是美国统一管理全国证券交易活动最高管理机构,管理监督全美股票和债券交易的职能。SEC下设四个执行机构:公司财务部、市场管理部、投资管理部和执法部。(二)中国证券市场证券规制体制 1、中国证券市场证券规制体制的特点 中国证监会集中统一政府证券规制为主、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的自律性管理为辅的证券市场规制体制。中国证监会负责全国证券市场,规制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发挥自我管理职能。 2、中国证券市场规制机构 (一)证监会:中国证监会负责全国证券市场规制。区域内上市公司和证券经营服务机构由证监会派出机构一一地方证管办和特派员办事处、证监会专员办事处根据授权和职责分别证券规制。中国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政策、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法律规章。 (二)自律组织:证券交易所及证券业协会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学生姓名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x 分院 xxxxxxxxxx 专业名称 xxxxxxx 班级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x 2013年 4月15日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摘要: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 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 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 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效性比较借鉴金融市场借鉴意义经济增长我国现阶段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onetary policy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has developed financial market and mature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experience,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policy tools attempt stage, has not yet formed the market interest rat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effectiveness;comparison;financial marke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