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三门中学吴辉平

【教学目标】

《项脊轩志》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单元“如泣如诉”模块,单元目标是:通过分析人、事、物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个性化情感。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深入解读文本,体悟归有光特定景境下的“悲”情。

文言文教学,要体现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落实文言基础,更要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质,落实“文以载道”的理念。因而,《项脊轩志》教学要立足于“归有光”、“文言”、“散文”,即以文言的形式解读散文中的“神”――情感,析出归有光的个性化写作风格。

【教学设想】

《项脊轩志》文言难度不大,重点文言知识通过《导学案》检查,更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同时,《项脊轩志》似浅实深。学生能关注到文中“悲”“喜”“泣”“号”等情感关键词,但对“悲”的感悟容易流于表面,难以引起共鸣。

解决办法:一是补充归有光家族兴盛时及没落时的背景资料,加以对比,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结合文本分析,从项脊轩的“小”读出家族的“没落”,从“没落”读出“责任”,从“责任”读出“悲痛”;三是重视诵读,尤其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情感感受之后,对文中流露情感的关键语句的个性化诵读。

一节课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三五之夜”之景的鉴赏,以及“能以足音辨人”中“悲”情的探究,可专题展开。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对亲情之悲、家道之悲的分析,切实打动学生内心,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个星期,我们刚刚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还记得演讲主题吗?

(生应)读书与生命价值。

师:说到生命价值,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读书?

生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笑):太高大上了。(指生2)你呢?

生2:为了找到好工作。

师: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

生2;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师:是的,好好读书,为了我们三年一次的高考。500多年前,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还只是一个学生。不同的是,我们参加高考,归有光要参加的是——

(生应)会考。

师:在古代,首先要参加的是童试,再是乡试、会试。最后,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之后叫进士,这样才有可能授予一官半职。

师:为了这个目标,归有光在项脊轩用心苦读。项脊轩,这地方怎么样?

(生应)又小,又破,又暗。

师:何以见得“小”?

(生读)“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古今异义,一丈见方。因为小,下雨容易把书打湿,所以要移开书桌。“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确实小。那么,“破”呢,何以见得?

(生读)“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师: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说明“破”?

生3:注。

师:是的,一个“注”字,简洁点出项脊轩百年之后的破。说到小,文章还有一段。(投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我读一遍,请大家思考,你从哪些细节里读出了“小”?

生4: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你讲了3点,请你选一点具体分析一下。

生4:客逾庖而宴,客人要通过厨房才能吃饭。

师:这怎么就能说明“小”呢?

生4:君子远庖厨,可是没有专门通道,要从厨房经过。

师: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小”吗?

生5:鸡栖于厅。通常养鸡都是在院子里,但是分家后“内外多置小门墙”,院子里都围成了小房子。另外,厅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但是现在鸡都在大厅里。

师:是的,分家后房间不够,大房间分成几个小房间,这还好理解。连院子都你一间我一间,空间实在太小了。这段话,你就只读到“小”吗?

(师引导)注意,归有光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段落,你能读出“悲”吗?

生6:假设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即使各自为家了,那也不会把墙砌起来。但是现在他们都把墙砌起来,这说明他们家不够团结。

师:很有道理。那你能不能再结合“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句话来说明一下?

生6:庭中始为篱,就是说院子里最初只是树起篱笆。已为墙,然后又把它砌成了墙。

师:说到关键了。由“篱”到“墙”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6:篱笆很矮,不影响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但是,把墙高高地砌起来,人和人之间、家和家之间根本没办法交流。这说明了彼此戒备越来越深。

师:非常好,你的思考很深入。我

们补充一下归有光原来家族的情况。在归有光家族居住的昆山,有这么一句话:“县官印不如归家信”,县官的官印,还不如归家家族的诚信威信。可见归氏家族原来的兴旺繁盛。(投影: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归氏世谱后》)意思是说,从祖先开始从来没有分过家。可是到了我这一代呢?分家了。树大分叉人大分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痛的是,即使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彼此都不怎么交流。所以这一层要表达的是,家族没落后归有光内心浓重的(投影:家道之悲)。

师:如果你是归有光,面对家族这样的变化,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7:一定要重振家族。

师:什么心情,能不能用词语概括?

生7:伤感,无奈。

师:很好,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把“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句读一下。

(生读)

师:请你再把“凡再变矣”四个字翻译一下。

生7:凡,总共。再,两次。

师: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如这专题“如泣如诉”,他是一边流泪一边写的。所以,要静下心来,把自己当成归有光,读出这种无奈、伤感。

师:要想改变家族现状,归有光必须苦读考取功名,那么归有光有没有苦读?归有光自己是怎么描述读书的?

生8:扃牖而居。

师:扃牖而居,是什么意思?

生8:关上窗户。

师:整天都关着窗子读书。这一关,关了多少年?

生8:3年。

师:你怎么知道?

生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男子15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18岁。

师:整整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天天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动力,是坚持不下去的。振兴家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就是他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师:和归有光一样,对家族忧心忡忡的还有——

生:祖母。

师:请结合文中祖母的三句话,感受一下祖母对归有光的期待。第一句是:“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你觉得祖母的话里包含哪些感情?

生9:心疼。看到孙儿这么用功苦读,心里疼惜。

师:除了心疼还有没有别的?(生默然)

师:如果你是祖母,看到归有光如此用功……

生9:欣慰。

师:请看第二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包含什么感

情?

生10:希望归有光快点考取功名,重振家族。

师:只是希望吗?

生10:还有对归有光一定能考取的确信。

师:是的,不只是希望,更是厚望;不只是心疼,更是欣慰。再看第三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持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你能读出祖母对归有光学有所成的信心吗?

生11:能。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生11:他日汝当用之。

师:哪个字?

生11:当。

师:请你具体说明一下。

生11:当,是应当。如果换成“可用之”,这种对孙儿信任的感觉就没有了。

师:非常好,已经学会了替换法,分析也很到位。

师:祖母的三句话,句句渗透着对归有光殷殷的期待。归有光肩负家族的重任,15岁开始用功苦读,然而,整整3年却毫无所成。家族那么没落,祖母那么期待,归有光是这么用功,却偏偏事与愿违,你感受到归有光的悲吗?所以,“瞻顾遗迹”,再看到祖母当初拿过来的象笏,再想起祖母当初开心的眼神,什么感受?(投影:长号而不自禁)

(投影:归有光生平

8岁母亲亡故

15岁束发读书轩中

20岁考中秀才

23岁与魏氏结婚

28岁妻魏氏亡故

32岁续《项脊轩志》

35岁考中举人

43岁长子亡

44岁续妻亡

60岁考中进士

65岁病死任上)

师: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18岁,两年之后,终于通过童试开始漫漫的乡试之途,这一等一直等到15年后的35岁,才通过乡试准备参加会试。会试3年一次,每次都考,连考8次,次次不成功,一直考到60岁,终于考到进士。(生嘘唏)

师:回忆母亲的时候,归有光哭了。(投影:余泣,妪亦泣)想起祖母时,归有光也哭了。为什么回忆母亲只是“泣”,想到祖母却是“号”?

(生默然)

师:表示哭的词语有哪些?

生13:哭、泣、啼,号。

师:这几个词是有区别的:哭,有泪有声;泣,有泪无声;号,有泪有言,哪一个程度更重、感情更深?

生13:号。

师:想起母亲,为什么只是泣?

生13:课前资料告诉我们,母亲死的时候,归有光才8岁,虽然母子连心,但能记起母亲的事情太少,归有光对

母亲的感情不如祖母深。

师:感情深浅是一方面,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14: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当归有光想到自己虽然用功苦读,却辜负了祖母对自己的期待,内心有愧疚。再加上看到眼前的象笏,让归有光不由得想起祖母的期待。我仿佛看到归有光一边伏在桌上,一边哭着写下这些文字……(生感动,哽咽)

师:是啊,振兴家族,这份使命,沉甸甸,对于一个18岁的少年,担子太重太重。

师:在亲情这块,归有光一共写了3个人:母亲、祖母还有妻子。人生三大苦:幼年丧亲、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归有光8岁死了母亲,28岁死了妻子,45岁死了大儿子。归有光一生坎坷。想起母亲“泣”,想起祖母“号”,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想起妻子的时候,却一个哭字的词语也没有,为什么呢?(生默然)

师:后面两段是归有光32岁时补写的,为什么要补写呢?有两种可能,一是前面还不够详细我要补充,补写的内容跟前面一样吗?

(生应)不一样。

师:二是,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还有想要说的话。那么发生了哪些事情?

生15:妻子嫁过来,然后6年后死了。

师:还有吗?

生16: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师:“无聊”是什么意思?

生16:无聊,古今异义,没有依靠。

师:你能感受到归有光的无依无靠吗?

生16:能。32岁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但是母亲、祖母、妻子都不在了,而自己也卧病在床,而且是久卧病,身边一点依靠也没有。

师:当一个32岁的男人无依无靠,最后靠什么活下去?

生16:信念。

师:是的,信念,继续考,一定要成功。

生17:靠的是回忆,回忆曾经的美好。

师:和谁的曾经美好?

生17:妻子。

师:何以见得他们曾经美好?

生17: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师:你能感觉到这里面的温馨吗?(生默然)

生17:我觉得归有光的妻子问的学的都是与读书、修身养性有关的,所以与其说是个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不如说是一个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所以归有光才会在自己久卧病无聊的时侯想起和妻子曾经的美好,才会重新修葺项脊轩。

师:是的,回忆越是美好,现实越是悲惨。归有光对妻子有思念,更有……能不能再挖深一点?

生18:愧疚。

师:请你展开说明。

生18:妻子嫁过来的时候,归有光家族已经没落,家庭贫困,夫妻之间聚少离多。归有光也没有完成功名,不能给妻子更好的依靠,但妻子没有任何抱怨,归有光感到很愧疚。这种愧疚,尤其是在归有光自己无依无靠的情况下越发沉重。

师:是的,这么一个温婉贤淑、志同道合的妻子,对久病无聊的归有光来说多么重要。可是,妻子也不在了。这段文字里,归有光不言悲而悲自在。不同的是,由于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32岁的归有光不再像18岁的归有光,痛哭流涕,而是平稳深沉:后5年、其后6年、其后2年,略略而过,文字里你看不到他在哭,但他的悲、他的泣、他的号,都在心里。内心里撕心裂肺的痛只剩下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就这一句“亭亭如盖矣”,饱含着物是人非的沧桑,带着归有光多么深重的痛!请把这一句有感情地诵读。

(生读)

(师总结)振兴家族的使命,45年的用心苦读,连考8次的不成功,母亲、祖母、妻子3位亲人的逝去,都是归有光内心里化不开的悲!归有光的眼在流泪,归有光的心,在流血。最后,让我们在一段文字里结束本课!

(投影:配乐诵读)

从枇杷树上滚落的雨珠,一叶叶,一声声,仿佛穿透时空,穿越生死,滴在了归有光的思念中。也许就是在这份思念里,归有光才补写了这最后的篇章。只是完整的《项脊轩志》,缝合不起那份残缺的情,补缀不全那份遗落的爱,但弥漫在项脊轩的那卷书香,却似乎一直在归有光的心中飘散着。覆盖着项脊轩的雨丝,也覆盖着妻子当年手植的这棵枇杷树。

十三年后,已走出故园的归有光,却走不出项脊轩。在那些僻居荒江的日子里,项脊轩的影子也许就像这棵年年攀高的枇杷树,茂盛地生长在他的心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