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 雷火灸操作流程

16 雷火灸操作流程

16    雷火灸操作流程
16    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

一、定义: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雷火灸的药物组成: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

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壮,如大火炮形状,外有灸具。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五、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六、操作过程:

雷火灸(悬浮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艾条灸操作规范

艾条灸操作规范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之艾条灸 人民医院 三、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 → ↓ ← ↓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doc

文件编号TCMTSOP 01.10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中医诊疗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文件 批准实施日期20061027 修订者吴荣华文件分发部门 审定者熊宁宁医生办公室,护理部,科技处,医务处版本02 版本日期20061020 复审本规程 2 年复审 1 次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 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 3 cm 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 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 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 5 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 3 cm 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 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 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 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01.10-1

雷火炙的作用与禁忌【医学养生常识】

雷火炙的作用与禁忌 文章导读 雷火灸是以经络学为主要原理,通过现代医学的一些方法,配以纯中药制剂, 进行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主要采用一些穴位治疗,通过热效应来来激发疏通经络,使 药物能够达到相应的一些身体的穴位,从而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利窍,疏通经络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 雷火灸的9大功效作用 1.雀啄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对灸处,采用像鸡啄米、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的方法。多 用于泄邪气时,在患部和腧穴上使用。 2.小回旋法: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小回旋转,此种方法可采用顺时针 方向旋转,多用于泻法;若采用反时针方法,多用于补法。 3.螺旋形灸法: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逐渐由小而大,可旋至碗口大,反复使用由 小而大的操作方法,按顺时针螺旋形方法旋转,多用于泻法;若按反时针方向进行螺旋形 反复旋转,多用于补法。 4.横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移动方向,左右摆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5.纵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上下移动火头,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 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6.斜向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条火头斜形移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 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在治疗鼻炎多种疾病时常用。例如:印堂穴移至鼻翼的两侧 迎香穴,必须采用斜向灸法。 7.拉辣式灸法:医者用左手三指平压躯干软组织,向中心线外侧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 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在躯干部医者平压肢体软组织向远端 移动,也必须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每个方 位每次拉动距离不少于10cm,拉动次数为3-5遍为佳。是雷火灸自创新的手法。

艾条灸(新标准)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科室被考核人主考教师考核日期 项目分值技术操作要求 评分等级 A B C D 仪表 2 仪表端庄、戴表 2 1 0 0 核对 2 核对医嘱 2 1 0 0 评估7 临床症状、既往史、是否妊娠、出血性疾病 4 3 2 1 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3 2 1 0 告知 4 解释作用、操作方法、局部感受,取得患者配合 4 3 2 0 用物准备6 洗手,戴口罩 2 1 0 0 备齐并检查用物 4 3 2 0 环境与 患者准备7 病室整洁、光线明亮,避免对流风 2 1 0 0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 1 0 0 暴露施灸部位皮肤,注意保暖,保护隐私 3 2 1 0 操作过程58 核对医嘱 2 1 0 0 确定施灸部位 4 3 2 0 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艾条与皮 肤距离符合要求 5 3 0 0 选择三种手法,方法正确15 10 5 0 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8 4 0 0 观察施灸部位皮肤,询问患者感受,以病人温热感 受调整施灸距离 4 3 2 1 灸后艾条放入小口瓶中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 5 4 3 0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4 2 0 0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患者感受 4 2 0 0 告知相关注意事项,酌情开窗通风 5 4 3 0 洗手,再次核对 2 1 0 0 操作后处置8 用物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医医疗技 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处理 4 3 2 0 洗手 2 0 0 0 记录 2 1 0 0 评价 6 流程合理、技术熟练、局部皮肤无损伤、询问患者 感受 6 4 2 0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 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数字标号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50例患者,对实验组患者应用雷火灸治疗和盐酸氢考酮治疗两种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应用盐酸氢考酮治疗方式,并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實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实验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火灸治疗和盐酸氢考酮治疗两种方式在中重度癌性疼痛中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两种方式的联合应用效果更加显著,由此可见,雷火灸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标签: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治疗效果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并且中期患者和晚期患者的疼痛感要相对强烈,这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现阶段临床医学中治疗癌性疼痛的常见方式是药物治疗,而盐酸氢考酮属于药效强度较大的镇痛片,尽管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但是长期服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恶心、头晕、便秘等[1]。为此,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0例,分析了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数字标号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5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患者和女患者的比例为25:25,肺癌患者有15例,乳腺癌患者有5例,胃癌患者有10例,肝癌患者有10例,肠癌患者有10例;对照组男患者和女患者的比例为26:24,肺癌患者有16例,乳腺癌患者有4例,胃癌患者有9例,肝癌患者有9例,肠癌患者有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 1.2 实验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应用雷火灸治疗和盐酸氢考酮治疗两种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应用盐酸氢考酮治疗方式,具体如下。 1.2.1 雷火灸治疗方式 雷火灸治疗方式的应用需要准备以下医学设备和用具:雷火灸药条、恒温炙具、毛巾、酒精灯、打火设备、点火架。医护人员在进行雷火灸治疗时,需要现将药条点燃并放置在点火架上,随后以雷火灸治疗的摆阵规则为准,将药条放置在恒温炙具中准备应用,并将毛巾覆盖在在恒温炙具上,避免药条药效的发挥。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大纲纲要大纲.doc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 (或加入中药 )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 ,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 变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雷火灸课程教材

雷火灸课程教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雷火灸疗法 雷火灸疗法是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本疗法始于《本草纲目》。《针灸大成》认为此法“治闪挫骨间痹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雷火针”灸疗法与“太乙针”灸疗法一样,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作引经药,使其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的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温经通络,流畅气血,祛寒除湿的目的。 第一节概述赵氏雷火灸发展史 一、灸的起源 “灸”就是烧灼的意思。灸疗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进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我国人民在远古的时候,掌握了用火的方法,人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中,可能偶尔不慎被火烧灼,而减轻了某些病痛;或烤灼腹部,缓解了腹部的寒痛及胀满等症状,于是大家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疾病,这样就产生了灸疗。《灵枢·官能》中有“针所不及,灸之所宜”,就说明了灸的疗效作用。最初的用灸材料当然是很简单,比如用树枝等等。 二、灸的发展 在中国的古代,由于灸在治疗疾病中的显着作用,以及用灸材料的方便易寻,灸疗在当时是非常的盛行,用灸的材料以及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用灸的材料发展到一是用某些刺激性中草药物,二是专用燃烧的艾叶或使用了其它的一些药物作为燃烧的材料。从治疗技术的发展来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灸法,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灸疗的专着《曹氏灸方》(已佚),宋代庄绰有《膏肓腧穴灸法》、闻人耆有《备急灸方》、西方子有《明堂灸经》,在明代叶广祚有《采艾编》,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等历史上有影响的灸疗专着。此外,其它的中医文献中有关灸疗的记载是多不胜数。在宋代还出现了专门施灸的医师。从灸的种类来看,分为了火热灸与非火热灸;我们这里只谈火热灸。火热灸中又有悬灸与实按灸,在明代出现的“雷火神针”就是实按灸。它多用于治疗风湿寒痹、闪挫肿痛疾病。它的治疗方法是点燃后用绵纸垫着进行熨灸。这种治疗方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当然,太乙神针也是其中之一)。可见在历史上灸疗是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赵氏雷火灸的创新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 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木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二、拔罐

艾条灸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之艾条灸 人民医院 三、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 ↓ → ↓ 评估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艾条施 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 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 风等

16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 一、定义: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雷火灸的药物组成: 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 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 壮,如大火炮形状,外有灸具。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

辐射力很强,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01.10-1

灸法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目的 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法)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烧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3-7壮。至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一、定义: 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制成的条柱,长度约在10厘米,直径约有1元硬币大小。点燃后悬灸穴位,有点类似熏蒸。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

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四、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五、操作过程: 用特殊的材料配制而成的雷火灸条形状:火炮粗壮,易燃烧。独有的特点为:燃烧时火力猛、药力峻、渗透力强、灸疗面广。采用灸疗的基本手法:泻灸、补灸、平补平泻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 1.泻法:灸火旺(速吹灰),对穴位有较强的刺激。距离皮肤1 厘米。用雀啄灸、旋转灸手法。单数灸(雀啄灸、旋转灸:1、3、5、7、9次数)。 2.补法:温火灸(任其自行燃烧)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距离皮肤3厘米。用上下灸、左右灸手法。双数灸(上下灸、左右灸:2、4、6、8、10次数)。 3.平补平泻:距离皮肤2厘米。补、泻手法交叉使用。 4.灸疗方式:①棒式悬灸:治疗时,将药棒的顶端点燃,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②旋转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均匀地上下、左右移动或旋转。③啄式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部穴位(或部位),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一前一后均匀,缓慢地移动

(完整word版)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 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docx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一、定义: 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制成的条柱,长度约在10厘米,直径约有1元硬币大小。点燃后悬灸穴位,有点类似熏蒸。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四、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五、操作过程: 用特殊的材料配制而成的雷火灸条形状:火炮粗壮,易燃烧。独有的特点为:燃烧时火力猛、药力峻、渗透力强、灸疗面广。采用灸疗的基本手法:泻灸、补灸、平补平泻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 1.泻法:灸火旺(速吹灰),对穴位有较强的刺激。距离皮肤1 厘米。用雀啄灸、旋转灸手法。单数灸(雀啄灸、旋转灸:1、3、5、7、9次数)。 2.补法:温火灸(任其自行燃烧)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距离皮肤3厘米。用上下灸、左右灸手法。双数灸(上下灸、左右灸:2、4、6、8、10次数)。 3.平补平泻:距离皮肤2厘米。补、泻手法交叉使用。 4.灸疗方式:①棒式悬灸:治疗时,将药棒的顶端点燃,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②旋转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均匀地上下、左右移动或旋转。③啄式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部穴位(或部位),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一前一后均匀,缓慢地移动 六、注意事项: 。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灸法操作规程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 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 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 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 厘米薄,直径约2cm 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 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 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 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中医护理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戈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得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方法 1、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3厘米高进行熏烤。以病人肩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一般每处灸5~15分钟。 2、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瑞,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 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一般可灸2~5分钟。 3、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旋转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七)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护理及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安排好病人体位,以防文火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注意观察施灸部位的情况,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 应注意,防止烧伤。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雷火灸的主要手法

雷火灸的手法 一、主要手法 1.雀啄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对灸处,采用像鸡啄米、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的方法。 多用于泄邪气时,在患部和腧穴上使用。 2.小回旋法: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小回旋转,此种方法可采用顺时针方向旋转,多用于泻法;若采用反时针方法,多用于补法。 3.螺旋形灸法: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逐渐由小而大,可旋至碗口大,反复使用由小而大的操作方法,按顺时针螺旋形方法旋转,多用于泻法;若按反时针方向进行螺旋形反复旋转,多用于补法。 4.横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移动方向,左右摆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5.纵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上下移动火头,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 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6.斜向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条火头斜形移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 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在治疗鼻炎多种疾病时常用。例如:印堂穴移至鼻翼的两侧迎香穴,必须采用斜向灸法。 7.拉辣式灸法:医者用左手三指平压躯干软组织,向中心线外侧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在躯干部医者平压肢体软组织向远端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每个方位每次拉动距离不少于10cm,拉动次数为3-5遍为佳。是雷火灸自创新的手法。 8.泻法:以上的补法超过了半小时,药量增大,渗透加深,就会起到泻法的作用,尤其是超过1小时的温灸法就会变成泻法。 9.摆阵法:用温灸斗:一孔式、两孔式等,根据病情可以摆横阵、竖阵、斜阵、平行阵、丁字阵等。 二、雷火灸的得气、补法与泻法 雷火灸的得气、补泻手法的操作与灸感程度、施灸时间、用药量与距离体表的程度、肌体呈现的红晕来区分。 1.得气:分补法的得气与泻法的得气。 (1)补法得气:距离皮肤3-5cm,施灸时间在5-10分钟,皮肤慢慢地呈现淡红色红晕或肌肉软组织呈现柔软,皮肤温度增加,此为补法得气。 (2)泻法得气:距离皮肤1-2cm,悬灸时间在0.5-1分钟,皮肤再现红晕皮温急剧增加,患者有刺痛感呈现,此为泻法得气。得气后为一壮,必须用手触摸被灸处皮肤,降低皮温后再从新反复施灸。 2.补法:距离皮肤3-5cm,施灸时间在20分钟左右,皮肤始终感觉能承受的温热度,热度又渐向学问组织渗透,缓吹灰,自然地燃烧,为补法。 3.泻法: (1)距离皮肤1cm: A.用雀啄法:固定小旋转法施灸(顺时针),速吹灰,保持火头火红;有雀啄法5、7、 9、11次为一壮(分年龄与患者承受能力决定用几次数业壮),速吹灰,保持火头 红火。 B.固定小旋转灸法:用旋转7、9、11次为一壮(分年龄与承受力决定用几次为一壮, 以降低皮肤的温度,便于再次施灸,反复各灸5、7、9、壮),灸至皮肤发红,学问组织发热为度。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灸法操作规程 灸法就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与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与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得目得。护理上常用得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得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得目得。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得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得大蒜泥敷于穴位皮

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得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