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3 课时1

第二章 3 课时1

第二章  3  课时1
第二章  3  课时1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课时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位移公式:x=v t.

2.位移在v-t图象中的表示: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t图线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矩形的面积.图1所示阴影图形的面积就等于物体在t1时间内的位移.

图1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某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为v0,在t时刻的速度为v,加速度为a.

(1)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分成几个小段,如图2所示.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的时间=对应矩形的面积.故整个过程的位移约等于各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

图2

(2)把运动过程划分为更多的小段,如图3所示,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可以更精确地表示物体在整个过程的位移.

图3

(3)把整个运动过程分得非常细,很多小矩形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梯形OABC ,如图4所示,梯形面积就代表物体在相应时间间隔内的位移.

图4

(4)v -t 图线下面梯形的面积 S =1

2

(OC +AB )·OA 把面积及各条线段换成其所代表的物理量,上式变成 x =1

2(v 0+v )t ① 又因为v =v 0+at

由①②式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 x =v 0t +1

2

at 2.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位移公式x =v 0t +1

2

at 2仅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 )

(2)初速度越大,时间越长,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一定越大.( × )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初速度、加速度、时间三个因素有关.( √ )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 )

2.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x =(4t +4t 2) m ,则质点的初速度是v 0=______ m /s ,加速度a =______ m/s 2,2 s 内的位移为________ m. 答案 4 8 24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式

1.公式的适用条件:位移公式x =v 0t +1

2

at 2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的矢量性:x =v 0t +1

2at 2为矢量公式,其中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

的正方向.一般选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1)a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 与v 0同向,a 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 与v 0反向,a 取负值.

(2)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正值,说明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3.两种特殊形式

(1)当v 0=0时,x =1

2at 2,即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x 与t 2成正比.

(2)当a =0时,x =v 0t ,即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例1 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2 m/s 2,求: (1)第5 s 末物体的速度多大? (2)前4 s 的位移多大? (3)第4 s 内的位移多大? 答案 (1)10 m/s (2)16 m (3)7 m

解析 (1)第5 s 末物体的速度由v 1=v 0+at 1 得v 1=0+2×5 m /s =10 m/s. (2)前4 s 的位移由x 1=v 0t +1

2at 2

得x 1=0+1

2

×2×42 m =16 m.

(3)物体第3 s 末的速度v 2=v 0+at 2=0+2×3 m /s =6 m/s 则第4 s 内的位移x 2=v 2t 3+12at 32=6×1 m +1

2

×2×12 m =7 m.

针对训练1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3 s 内的位移为12 m ,第5 s 内的位移为20 m ,则该质点运动过程中( ) A .初速度大小为零 B .加速度大小为4 m/s 2 C .5 s 内的位移为50 m

D .第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8 m/s 答案 B

解析 第3 s 内的位移等于前3 s 内位移与前2 s 内位移之差,即Δx 3=x 3-x 2=12 m , 代入数据得v 0×3+12a ×32-(v 0×2+1

2a ×22)=12

① 同理可得:v 0×5+12a ×52-(v 0×4+1

2a ×42)=20

联立①②解得v 0=2 m /s ,a =4 m/s 2.

故A 错误,B 正确;5 s 内的位移为x =v 0t 5+1

2at 52=60 m ,C 错误;第4 s 内的位移为Δx 4=

x 4-x 3=v 0t 4+12at 42-(v 0t 3+1

2at 32)=16 m ,

则第4 s 内的平均速度v =Δx 4t =16

1

m /s =16 m/s ,D 错误. 二、刹车问题分析

例2 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以72 km /h 的速度行驶,司机看见红色信号灯便立即踩下制动器,此后,汽车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求: (1)开始制动后,前2 s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开始制动后,前5 s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答案 (1)30 m (2)40 m

解析 汽车的初速度v 0=72 km /h =20 m/s ,末速度v =0,加速度a =-5 m/s 2;汽车运动的总时间t =v -v 0a =0-20 m/s

-5 m/s 2

=4 s.

(1)因为t 1=2 s

2×5×22) m =30 m.

(2)因为t 2=5 s>t ,所以汽车5 s 时早已停止运动 故x 2=v 0t +12at 2=(20×4-1

2

×5×42) m =40 m.

刹车类问题的处理思路

实际交通工具刹车后在摩擦力作用下可认为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小到零时,车辆就会停止.解答此类问题的思路是:

(1)先求出它们从刹车到停止的刹车时间;

(2)比较所给时间与刹车时间的关系确定运动时间,最后再利用运动学公式求解.

针对训练2 汽车以20 m /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 m/s 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37.5 m 所需时间为( ) A .3 s B .4 s C .5 s D .6 s 答案 A

解析 根据x =v 0t +1

2at 2,将v 0=20 m /s ,a =-5 m/s 2,x =37.5 m ,代入得:t 1=3 s ,t 2=5 s

但因刹车时间t 0=0-v 0

a =4 s ,所以t 2=5 s 应舍去.故只有选项A 正确.

三、逆向思维法解题

在处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为了方便解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法,将该运动对称地看做逆向的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3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 /s ,加速度大小为1 m/s 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1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 A .5.5 m /s B .5 m/s C .1 m /s D .0.5 m/s

答案 D

解析 物体减速时间t 0=v -v 0a =0-10

-1

s =10 s

该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逆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1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原运动物体停止运动前1 s 内的位移与逆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相等.由x =12a ′t 2=1

2×1×12 m

=0.5 m ,故物体停止运动前1 s 内的平均速度v =x

t

=0.5 m/s ,选项D 正确.

对于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采用逆向思维法后,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变为v =at ,x =1

2

at 2,计算更为简洁.

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 =5t -5t 2(位移以米为单位,时间以秒为单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这个物体的初速度大小是5 m/s

B .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10 m/s 2

C .这个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D .经过1 s 后,物体的速度变为零 答案 D

解析 根据x =v 0t +1

2at 2=5t -5t 2得,物体的初速度v 0=5 m /s ,加速度a =-10 m/s 2,故A 、

B 正确.物体的初速度为正值,加速度为负值,可知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故

C 正确.物体速度减为零的时间t =0-v 0a =-5

-10

s =0.5 s ,故D 错误.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秒内的位移为2 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 m/s 2 B .物体第2秒内的位移为4 m C .物体在第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8 m/s

D .物体从静止开始通过32 m 的位移需要4 s 的时间 答案 D

解析 根据x 1=12at 12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2x 1t 12=2×2

1 m /s 2=4 m/s 2,故A 错误.物体在

第2 s 内的位移x 2=12at 22-12at 12=1

2×4×(4-1)m =6 m ,故B 错误.物体在第3 s 内的位移

x 3=12at 32-12at 22=1

2×4×(9-4) m =10 m ,则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为10 m/s ,故C 错误.物体

从静止开始通过32 m 的时间t =

2x

a

=2×32

4

s =4 s ,故D 正确. 3.(逆向思维法的应用)(多选)用相同材料做成的A 、B 两木块的初速度之比为2∶3,它们以相同的加速度在同一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沿直线滑行直至停止,则它们滑行的( ) A .时间之比为1∶1 B .时间之比为2∶3 C .距离之比为4∶9 D .距离之比为2∶3

答案 BC

解析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v 0+at ,得t =v -v 0a =-v 0

a ,因为加速度相同,因此

运动时间之比就等于初速度之比,选项A 错误,B 正确;将其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公式x =1

2

at 2,知位移之比等于运动时间的平方之比,选项C 正确,D

错误.

4.(刹车问题)(2018·浙江9+1高中联盟联考)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v 0=10 m /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面有情况紧急刹车,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2,求: (1)汽车刹车后3 s 末的速度; (2)汽车刹车后6 s 内的位移.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汽车刹车共经历时间t 0=v 0a =10

2 s =5 s ,

(1)v =v 0-at =(10-2×3)m /s =4 m/s ,方向与v 0方向相同

(2)汽车刹车后6 s 内的位移x =v 0t 0-1

2

at 02=25 m ,方向与v 0方向相同.

一、选择题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

2at 2和x =v t ,关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

t 时间内的位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B .初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C .末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D .平均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答案 D

解析 由x =v t 知,t 一定时平均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选项D 正确.

2.(多选)一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向东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 =10t -t 2(m),则( ) A .质点初速度为10 m/s 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1 m/s 2 C .2 s 末的速度为6 m/s

D .在2 s 末,质点在出发点西边,距出发点24 m 答案 AC

3.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的位移为x ,则它从出发开始经过4x 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为( )

A.t 4

B.t

2 C .2t D .4t 答案 C

解析 由x =12at 2和4x =1

2

at ′2,得:t ′=2t ,故C 对.

4.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是1 m ,物体在第3 s 内的位移是( )

A .2 m

B .3 m

C .5 m

D .8 m 答案 C

解析 根据x 1=1

2at 12得物体的加速度为:

a =2x 1t 12=2×1

12 m /s 2=2 m/s 2,

则物体在第3 s 内的位移为:

x ′=12at 32-12at 22=1

2

×2×(9-4) m =5 m.

5.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其运动时间顺次分成1∶2∶3的三段,则每段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 ) A .1∶3∶5 B .1∶4∶9 C .1∶8∶27 D .1∶16∶81

答案 C

解析 根据x =1

2at 2可得:

物体通过的第一段位移为:x 1=1

2

at 2

又前3t 时间内的位移减去前t 时间内的位移就等于第二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二段位移为:x 2=12a (3t )2-12at 2=1

2a ×8t 2,又前6t 时间内的位移减去前3t 时间内的位移就等于第三段

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三段位移为:x 3=12a ×(6t )2-12a (3t )2=1

2a ×27t 2.

故每段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8∶27.

6.(多选)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火车,在第10 s 末的速度为2 m/s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前10 s 内通过的位移为10 m

B .每秒速度变化0.2 m/s

C .前10 s 内平均速度为1 m/s

D .第10 s 内的位移为2 m 答案 ABC

解析 由v =at ,得a =0.2 m/s 2,故前10 s 内的位移x =12at 2=1

2×0.2×102 m =10 m ,选项A 、

B 正确.前10 s 内平均速度v =x t =1010 m /s =1 m/s ,选项

C 正确.第10 s 内的位移x 10=1

2at 2

-1

2

a (t -1)2=1.9 m ,选项D 错误. 7.交通规则规定:在路口通行的汽车,当红灯亮起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允许继续通行.在交通高峰期,某十字路口的汽车排成笔直的长队,假设相邻两车车头最前边缘之间的距离均为6 m ,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均为2.0 m /s 2,当速度增加到8 m/s 后都做匀速运动.现在,如果最前面一辆汽车前端刚好与停车线相齐,绿灯亮起所有司机同时启动汽车,则在绿灯亮的36 s 时间内最多可以通过的汽车数为( ) A .44辆 B .45辆 C .46辆 D .47辆 答案 C

解析 汽车加速时间为:t 1=v a =8

2.0 s =4 s,36 s 时间,汽车能行驶的位移为:

x =12at 12+v (t -t 1)=1

2

×2.0×42 m +8×32 m =272 m. 所以有:n =x L =272

6≈45.3.根据题意,能有46辆汽车通过路口,故选项C 正确,选项A 、B 、

D 错误.

8.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观测,第一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 s ,整列车厢通过他历时6 s ,则这列火车的车厢有( ) A .3节 B .6节 C .9节 D .12节 答案 C

解析 设一节车厢长为L ,则L =12at 12,nL =1

2

at 22

将t 1=2 s ,t 2=6 s 代入上面两式解得:n =9,选项C 正确.

9.一辆汽车以20 m /s 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立即刹车,汽车以大小为5 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那么刹车后2 s 内与刹车后6 s 内汽车通过的位移大小之比为( )

A .1∶1

B .3∶4

C .3∶1

D .4∶3 答案 B

解析 汽车的刹车时间t 0=20

5

s =4 s ,故刹车后2 s 内及6 s 内汽车的位移大小分别为

x 1=v 0t 1+12at 12=20×2 m +1

2×(-5)×22 m =30 m ,

x 2=20×4 m +1

2×(-5)×42 m =40 m ,

x 1∶x 2=3∶4,B 正确.

10.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遇到紧急情况需刹车,刹车后的第1秒内运动了8 m ,第2秒内运动了4 m ,关于汽车的运动和刹车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8 m/s B .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是2 m/s 2 C .汽车刹车后3秒末的加速度为0 D .汽车刹车后运动的距离是16 m 答案 C

解析 由位移时间公式可知, v 0×1+1

2a ×12=8

① v 0×2+1

2

a ×22-8=4

由①②联立得v 0=10 m /s ,a =-4 m/s 2,A 、B 错误.

刹车减速到零所需时间t =0-v 0a =0-10

-4 s =2.5 s ,故刹车后3 s 末的速度为零,故C 正确.刹

车后的运动距离为x =v 0t +12at 2=10×2.5 m -1

2×4×2.52 m =12.5 m ,故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前4 s 内的位移是64 m ,求: (1)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所通过的位移大小. (2)经过后一半位移所需的时间. 答案 (1)16 m (2)(4-22) s

解析 (1)由x =12at 2,得a =2x t 2=2×6416 m /s 2=8 m/s 2,则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位移x 1=1

2at 12

=1

2×8×22 m =16 m. (2)根据x ′=1

2at ′2,得t ′=

2x ′

a

=2×32

8

=2 2 s ,经过后一半位移所需时间t ″=t -t ′=(4-22) s.

12.汽车以v 0=10 m /s 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运动,刹车后经过2 s 速度变为6 m/s ,若将

刹车过程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求:

(1)从开始刹车起,汽车在6 s 内发生的位移大小; (2)汽车停止前2 s 内通过的位移大小. 答案 (1)25 m (2)4 m

解析 (1)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a =v -v 0t =6-10

2 m /s 2=-2 m/s 2,则汽车速度减为零所需的

时间:t 0=0-v 0a =-10-2 s =5 s <6 s .则6 s 内的位移等于5 s 内的位移:x =v 0t 0+1

2at 02=10×5

m -1

2

×2×52 m =25 m.

(2)采用逆向思维,汽车在停止前2 s 内的位移:x ′=12a ′t ′2=1

2

×2×22 m =4 m.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安全教育课第2课时 【课题】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一节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第二节拆解化学品的“毒”招 【课时】第3课时 【备课时间】2019 年3月5日 【授课时间】2019 年3月13日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气、机械实训和化学安全事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伤害。 2、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化学实训的预防措施。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防护方法。 2、对自身的安全负责,及时解决在生活、生产中可能碰到的安全危机。 三、情感目标: 1、理解安全规范地使用和操作各种设备是人身安全的保障。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安全问题。

【教学重点】 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和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及防护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电气安全和化学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山东省某学校有一间化学实验室,设施简陋,没有安装进行化学实验所必的通风设备,室内的空气循环不畅通。一天,某班级的学生在该实验室做有毒学实验时,不久即有一名同学发生不良反应,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继而又有几名同学出现同样的反应。直到最后,共有15名学生中度中毒,多数学生和化学老师轻微中毒。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是有害气体中毒了。 警示: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中生不但要在生产学习、模拟仿真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更要在实训操作中强化全意识,养成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2.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3.了解胶体的性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 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1)按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不同,共有9种分散系。

(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 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 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是浊液; 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1)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2)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

()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淀粉溶液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D.豆浆 答案 A 解析A为浊液,B、D为胶体,C为溶液,答案选A。 例 2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来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 C.乳浊液D.胶体 答案 D 解析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液滴构成的,小液滴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所以雾属于胶体。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 例 3 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 .将氯化铁稀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自来水中,继续加热煮沸 B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中 D .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答案 D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课后训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一.docx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从100 mL 4 mol·L-1的KOH溶液中取出5 mL,这5 mL溶液中K+的浓度为( )。 A.2 mol·L-1 B.0.2 mol·L-1 C.4 mol·L-1 D.0.4 mol·L-1 答案C 解析这5mL溶液中K+的浓度与KOH的浓度相等,均为4mol·L-1,故选C。 2.下列溶液中,c(Cl-)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Cl-)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 B.75 mL 2 mol·L-1的NH4Cl溶液 C.150 mL 3 mol·L-1的KCl溶液 D.75 mL 1 mol·L-1的BaCl2溶液 答案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 g NaOH溶于水所得1 L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 B.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Na+的浓度为1 mol·L-1 C.从1 L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0.1 L溶液,则NaCl的浓度变为0.01 mol·L-1 D.1 L 0.2 mol·L-1的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答案A 解析40g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体积为1L,由公式得c=n n =1mol 1L =1mol·L-1,A项正 确;Na2CO3溶液的浓度为1mol·L-1,则Na+浓度为2mol·L-1,B项错误;原溶液浓度为0.1mol·L-1,则取出的0.1L溶液和剩余的0.9L溶液的浓度都为0.1mol·L-1,C项错 误;n(Na2SO4)=cV=0.2mol·L-1×1L=0.2mol,则n(Na+)=2n(Na2SO4)=2×0.2mol=0.4mol,D项错误。 4.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 ④压强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这六项中的( )。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D

第二章 3 课时1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课时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位移公式:x=v t. 2.位移在v-t图象中的表示: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t图线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矩形的面积.图1所示阴影图形的面积就等于物体在t1时间内的位移. 图1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某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为v0,在t时刻的速度为v,加速度为a. (1)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分成几个小段,如图2所示.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的时间=对应矩形的面积.故整个过程的位移约等于各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 图2 (2)把运动过程划分为更多的小段,如图3所示,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可以更精确地表示物体在整个过程的位移.

图3 (3)把整个运动过程分得非常细,很多小矩形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梯形OABC ,如图4所示,梯形面积就代表物体在相应时间间隔内的位移. 图4 (4)v -t 图线下面梯形的面积 S =1 2 (OC +AB )·OA 把面积及各条线段换成其所代表的物理量,上式变成 x =1 2(v 0+v )t ① 又因为v =v 0+at ② 由①②式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 x =v 0t +1 2 at 2.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位移公式x =v 0t +1 2 at 2仅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 ) (2)初速度越大,时间越长,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一定越大.( × )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初速度、加速度、时间三个因素有关.( √ )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 ) 2.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x =(4t +4t 2) m ,则质点的初速度是v 0=______ m /s ,加速度a =______ m/s 2,2 s 内的位移为________ m. 答案 4 8 24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 .会分析减数分裂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 3.能记住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重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难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一、染色体 1.染色体的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 2.染色体功能: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 分裂期:染色体分裂间期:染色质 4.染色体的3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数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它们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用2n 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用n 表示)。 预习交流 人的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答案: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复制一次。 4.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5.分段: (二)减数分裂过程(注意染色体行为变化) 1.分裂间期:染色体(质)复制(分子水平的变化:DNA 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常有交叉互换。 (2)中期Ⅰ: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的两侧。 (3)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第二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配合物理论简介(教师版)

第3课时配合物理论简介 一、配位键 1.概念: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孤电子对,而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即“电子对给予-接受键”。2.表示方法:配位键常用A→B表示,其中A是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叫给予体,B是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叫接受体。 如:H3O+的结构式为。 判断正误 (1)任意两个原子都能形成配位键() (2)配位键和共价键没有本质区别() (3)形成配位键的条件是一方有空轨道,一方有孤电子对() (4)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 (5)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成键原子必须有未成对电子() 答案(1)×(2)√(3)√(4)√(5)× 应用体验 1.Ag+、NH3、H2O、H+、Co3+、CO中能提供空轨道的是_________________;能提供孤电子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g+、H+、Co3+NH3、H2O、CO 2.以下微粒含配位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N2H+5②CH4 ③OH-④NH+4⑤Fe(CO)3 ⑥Fe(SCN)3 ⑦H3O+⑧[Ag(NH3)2]OH 答案①④⑤⑥⑦⑧ 解析①氢离子提供空轨道,N2H4中氮原子提供孤电子对,所以能形成配位键,N2H+5含有配位键;②甲烷中碳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氢原子满足2电子稳定结构,无空轨道,无孤电子对,CH4不含有配位键;③OH-电子式 为,无空轨道,OH-不含有配位键; ④氨气分子中氮原子含有孤电子对,氢离子提供空轨道,可以形成配位键,NH+4含有配位键;⑤Fe(CO)3中Fe原子 提供空轨道,CO提供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故正确;⑥SCN-的电子式为,铁离子提供空轨道,硫原子提供孤电子对,Fe(SCN)3含有配位键;⑦H3O+中O提供孤电子对,H+提供空轨道,二者形成配位键,H3O+含有配位键;⑧Ag+有空轨道,NH3中的氮原子提供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Ag(NH3)2]OH 含有配位键。 归纳总结 配位键与普通共价键的异同 (1)配位键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 (2)配位键与普通共价键只是在形成过程上有所不同。配位键的共用电子对由成键原子单方面提供,普通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则由成键原子双方共同提供,但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由成键原子双方共用,如NH+4的结构式可表示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5 练基础落实 1.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 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 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有些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不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2.下列有关烯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烯烃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烯烃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分子式是C4H8的烃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D.烯烃既能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下列各选项能说明分子式为C4H6的某烃是,而不是 的事实是( ) A.燃烧有浓烟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与足量溴水反应,生成物中只有2个碳原子上有溴原子 4.已知乙烯分子是平面结构,1,2-二氯乙烯(CHCl===CHCl)可形成和 两种不同的空间异构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形成类似上述两种空间异构体的是( ) ①1,2-二氯丙烯②丙烯③2-丁烯④1-丁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将溴水分别与酒精、己烯、己烷和四氯化碳四种试剂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列现象与所加试剂不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与溴水混 酒精己烯己烷四氯化碳 合的试剂 现象 练方法技巧

有关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计算 6.若要使0.5 mol甲烷完全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 A.2.5 mol B.2 mol C.1.25 mol D.0.5 mol 7.某气态烃0.5 mol能与1 mol HCl完全加成,加成后产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又可被3 mol Cl2完全取代,则此气态烃可能是( ) 守恒法确定原子数关系 8.A、B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的质量一定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2的量均相等,则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①同分异构体②同系物③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④含碳的质量分数相等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比较耗氧量的多少 9.物质的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2H6 B.C3H6 C.C4H6 D.C7H16 10.质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H4B.C2H6 C.C2H4D.C2H2 确定混合烃的组成 11.某气态烷烃和气态炔烃的混合烃2 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2.8 L、水蒸气3.2 L(同压且同在200℃下测定),该混合烃为( ) A.CH4、C2H2B.C2H6、C2H2 C.C3H8、C3H4 D.CH4、C3H4 12.两种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混合烃与9 L 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 A.CH4、C2H4B.CH4、C3H6 C.C2H4、C3H6D.C2H2、C3H6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 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 (如浓度、气体反 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 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反应开抽 化営平 1 1 建也平H [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 I“1=#$ tl * (D 0 xi r G ri ③ 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些些*叫护呃 条件 时间

实验原理CnO:- + £0=^23:- +2H + (黄色) 实验步骤1 a 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 f_6 mol-L_, 4 N 0.4 mid L 1 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 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 rlT 齐KSMIS SinLD.mSnwl'L 'FHJ.聃港* 5mL0j[Hniol L 七 (D ?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 NaOH溶液 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 NaOH溶液 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最新整理

4.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学内容 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教学目标 1.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法、探究式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导入 1.师出示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生认真快速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与地球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地球一一我们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们生存的家园 (一)议一议,读一读。

1.分组讨论交流:假如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 2.阅读感悟: (1)读了下面的材料,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P28 月球…… 火星…… “生物圈2号”外貌,宣告失败。 (2)感悟: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二)看图,说一说。 1.看图:p29 2.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①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浮。 ②…… 3.感悟:人类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二: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一)观察、查找资料与思考。 1.观察P30图片。 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 2.查找相关资料,说说这些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 3.思考:环境问题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后果? (二)阅读感悟,画一画,写一写。 1.阅读p31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一家肥料公司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

第二章 第4课时

第4课时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 [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 思考与讨论、P21图2-3,比较各类氨基酸的结构,总结氨基酸 20 的结构特点。2.分析教材P21图2-4、P22图2-5,理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阅读教材P23的第一段,结合本页图2-7,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重难点击]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2.脱水缩合过程及相关计算。3.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3.蛋白质为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奶、蛋、鱼、肉等。 4.食物中的蛋白质要经过胃液、胰液和肠液中蛋白酶和肽酶的消化最终变成氨基酸,然后主要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5.人体中蛋白质也能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人体内的蛋白质每天都在消耗分解,需要及时补充,缺少蛋白质的摄入,会导致营养不良。7.自然界的蛋白质种类繁多。不同的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同一种生物体内不同的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也不同。 课堂导入 当我们购买食品时,包装上常附有成分说明,你会发现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有时你还会看到蛋白质中含有某些氨基酸的介绍。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点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阅读教材P20~21内容,结合下面部分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各种氨基酸共有的元素是C、H、O、N,其中半胱氨酸还含有S元素。由此推知,蛋白质的结构中,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可能含有P和S元素,还可能含有Fe等微量元素,如血红蛋白。 2.观察各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会发现: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3.结合以上共同点,画出氨基酸结构的通式(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R基表示)。 答案 4.观察天冬氨酸和赖氨酸的结构,分析为什么说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答案可以看到,天冬氨酸的R基中含有羧基,赖氨酸的R基中含有氨基,因此氨基酸的R 基中也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所以说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 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 复习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为σ键和π键。 3. 说出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性质,知道了大多数原子是会构成分子。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分子的呢?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之间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共价键。 [板书]第一节共价键 [复习] 请大家回忆如何用电子式表示H2,HCl,C12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生讨论] 讨论H2,HCl,C12 的共同点。 ]板书]一.共价键的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生互动]“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3,H2Cl和Cl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此句话的含义。 [总结]共价键的饱和性: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 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分子。 [设问]我们在第一章学习了H原子1s原子轨道是球形,那么当两个氢原子形成氢分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的是如何重叠的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本,用橡皮泥做出两个S轨道,从数学的角度试试他们有几种重叠方式呢? [师生互动]请学生讲讲他们的想法。 [阅读教材]图2-1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知识结构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知识要点 1.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昆虫能产生性外激素(挥发性物质,有特殊气味)传递信息,人们可以制成引诱剂来杀灭害虫(既节约农药,又可以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5.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3.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第一碟AV22视频 蚂蚁图片 狒狒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观察 1.观察一 问: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小结: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共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教案及习题 【高中化学 选修4 步步高】

第3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温度、催化剂改变,平衡将会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论证说明温度、催化剂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构建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勒夏特列原理)。 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原理 红棕色2NO 2(g )无色N 2O 4(g ) ΔH =-56.9 kJ·mol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 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 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 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由图像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已知反应:m A(g)+n B(g)p C(g) m +n

(2)图②表示的温度变化是降低,平衡移动方向是向正反应方向。 (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3.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 (2)升高温度,v放、v吸均增大,但v吸增大程度大; 降低温度,v放、v吸均减小,但v吸减小程度大。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例1反应:A(g)+3B(g)2C(g)ΔH<0,达平衡后,将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左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 C 解析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 考点催化剂和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题点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例2取五等份NO 2,分别加入温度不同、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N2O4(g)ΔH<0。反应相同时间后,分别测定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并作出其随反应温度变化的关系图。下列示意图中,可能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

人教版选修五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烷烃与烯烃 作业

第一节脂肪烃 第一课时烷烃与烯烃 选题表 考查点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烷烃的结构与性质1,2 11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4,7,10 13 顺反异构 6 12 综合应用3,5,8,9 14 基础过关(20分钟)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 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 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 D.甲烷能够燃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因此是矿井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解析:甲烷是饱和链烃,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A正确;烷烃是饱和链烃,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B错误;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其余用H原子来补充,没有不饱和键,故烷烃是碳原子数相同时w(H)最高的烃,故分子通式为

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C正确;甲烷与氧气混合,一定范围内会发生爆炸,D正确。 2.(2018·重庆沙坪坝区期末)下列有机物的沸点最高的是( C ) A.丁烷 B.2甲基丙烷 C.2甲基丁烷 D.2,2二甲基丙烷 解析:2,2二甲基丙烷和2甲基丁烷为同分异构体,2,2二甲基丙烷沸点低,2甲基丙烷和丁烷为同分异构体,2甲基丙烷的沸点低,则沸点大小为2甲基丁烷>2,2二甲基丙烷>丁烷>2甲基丙烷,有机物的沸点最高的是2甲基丁烷。 3.(2018·北京顺义区期中)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D ) A.CH 2CH2+Br2CH2Br—CH2Br B.CH3CH2OH+3O22CO2+3H2O C.CH 2CH2+H2O CH3CH2OH D.CH4+2Cl2CH2Cl2+2HCl 解析:CH2CH2中的碳碳双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分别结合一个溴原子生成CH2Br—CH2Br,属于加成反应,A不选;CH3CH2OH和O2燃烧生成CO2和H2O,属于氧化反应,B不选;CH2CH2中的碳碳双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分别结合一个H原子和羟基生成CH3CH2OH,属于加成反应,C不选;CH4中的氢原子被Cl取代生成CH2Cl2和HCl,属于取代反应,D选。 4.豪猪烯形状宛如伏地伸刺的动物,其键线式如图。下列有关豪猪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