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分析与研究

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分析与研究

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分析与研究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面分析福建县域科技现状、深入探讨县域科技与县域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县域经济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内各类经济的总和,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各类经济并存的综合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
一、科技进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
1、科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或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融合、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使生产力发生了飞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的主导要素,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2、科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带动、发挥农业企业及科技园区等示范带动作用,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和现代化。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投入少效益大的服务经济是实现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3、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福建是能源短缺的省份,发展高效低耗经济必须依赖科技,通过利用科技创新,制造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经济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4、从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科技投入多,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县(市),经济发展明显较好较快。福建“十强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石狮市2001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5%,福清市2004年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高达61.50%,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龙海市步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行列,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科技推动作用显著。
当前,科技发展正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以及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为山区县(市)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宝贵机遇;而科技本身正在酝酿的新一轮重大突破,也为沿海县(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党中央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将极大地促进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使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集聚,为促进县域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二、福建县域科技事业现状与发展分析
县域科技事业包含县级政府各种科学和技术活动。“十五”时期,福建科技事业获得迅速发展,科技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正在发挥出重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县域科技人员的数量占全省科技人员总数的比重小,在稳定中有所减少,说明县域科技事业的发展并没有与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步。1997年至2003年福建县级政府属科研机构在数量上略微减少,科技活动人员也呈下降趋势,但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总数却从1997年的66.45%上升为2003年的68.07%,上升了1.62个百分点。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县级政府部门科技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干部、科技活动人员也出现下降,但科技人员的内部构成基本上稳定,专业技术干部与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保持在3:4的水平上。同期,福建科技活动人员按工作性质分类的内部构成比较稳定,科技活动人员比例也没有显著波动,但是2003年生产经营活动人员比例明显下降。
2、县域科技事业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技术性收入,科技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基础保障能力有限。据统计,福建县级政府属研究与开发机构2003年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1306.7万元,其中从政府筹集的资金约占90.79%,技术型收入筹集资金占2.87%,试制产品收入和金融机构贷款分别占0.20%和0.41%,其他收入占5.74%。说明县域科技筹集的金额占全省科技筹集经费比重低,且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从企业单位得到资金来从事技术开发应用性研究较少,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能力较差,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力量的程度低。在县域科技活动的全部经费支出中,人员费用和科研业务费合计约占88%,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福建县域科技事业规模和创新基础保障能力不足。近年来福建县级政府全社会的R&D经费支出中,外部支出均很低,内部经费支出占九成以上,县域科技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较低,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
3、县级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课题总数减少,经费支出和投入人员从总体上看也呈下降趋势,但平均每个课题经费支出和投入人员则有所上升。从县级政府属科研机构的全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看,2003年试验发展占2.41%,R&D成果应用占53.42%,科技服务占42.64%,生产性活动占1.53%,表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主要用于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而试验发展的比例较低

,科技研究试验活动的规模较小,隐藏着县域科技事业的研究后发潜力不足的问题。县级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课题投入人员按活动类型分类,R&D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比例均没有太大的变化,试验发展和生产性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比例波动较大,但从总体看,两者均有上升的趋势。
4、县域科技组织机构运行不力,乡镇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地方科技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存在缺位(科技部门没有真正发挥科技主管的作用)、错位(指科技部门和部分科技人员未能发挥科技推广服务的作用而在谋他事)和虚位(指科技部门的实际工作不能及时到位)等情况。由于机构运行的效率不高,致使乡镇的科技服务体系运转也不正常,乡镇站所改革后保留或重组的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不同程度存在工作经费没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且工资待遇偏低、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不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不够以及中心功能弱化等问题。
5、科技评价体系不健全,科技工作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县级综合统计部门掌握的统计数据难以全面反映县域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农村中多种经济成份的科技活动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存在着抽样调查方法不健全,专业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带来不少指标数据搜集难、操作性较差的问题。同时,县(市)缺乏有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的科技规划,在规划的实施中也面临许多阻力。
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当前,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为主题,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民营企业和广大农村为主阵地,以各类项目为载体,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突破,优化县域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引导县域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必须突出“一个深化”,强化“两个面向”,实现“三个加大”。“一个深化”就是深化县域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型县域科技体制,

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两个面向”就是强化面向县域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两个主战场,创造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个加大”就是紧紧抓住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三个关键,加大工作力度,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取得实效。
2、增强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是坚持特色导向,实施重点突破,依靠科技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紧密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技术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坚持通过优化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和项目支持等方式,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育和成长提供有效支撑。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性强、辐射面广、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产业的发展,形成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壮大规模,形成品牌。
二是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依靠科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组织实施科技兴农工程,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实施“四优”工程(优质稻米、优质三元猪、优质油菜、优质水果),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重点抓好粮棉油大宗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水产养殖业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名优特水产品安全储运及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林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果蔬采后处理技术开发。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县域工业化。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力量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优质名牌产品。以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改造为龙头,加强高新技术的渗透嫁接,运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有条件的县(市),要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努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促进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技术比武活动,激发工人群众的小改小革和创造发明的热情。
四是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于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导的县(市),因地制宜地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大力扶持高新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迅速提高县域

经济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建立完善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体系,有效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
五是以科技园区建设为中心,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发展县域经济,还必须精心构筑产业园区,尤其是科技产业园区。近年来省内外先进地区的实践表明,园区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担负着整合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任。因此,福建县域经济要以园区发展带动外资结构优化;带动城关布局优化,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轴;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带动社会资本结构优化,促进民营经济、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者相互渗透,均衡发展;带动发展环境优化。
六是以民营企业和广大农村作为主战场,重点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在民营企业的科技工作中重点抓新技术创新,突出新产品的研制,新工艺、新设备的改进和高新技术的运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在广大农村重点抓名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与推广,以此来推进工业和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要打赢这个阵地战,应坚持按“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运作,实行“首席项目主管、首席技术主管和首席项目业主”的“三主”制度,把目标责任分解到人,做到责权利明确,运作规范,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益,从而提高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作用。
3、落实科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八大重点工程
科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项目,关键在实施,关键在落实。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农业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软科学计划、科普计划及火炬计划等不断生成、储备和实施一批关系全局、有助发展和带动性强的项目。“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动包括农业“五新”科技推广工程、农村科技产业集成建设工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农业科技园(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民营科技企业培植孵化工程、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建设。到2010年,力争福建县域综合科技投入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科技设施水平、综合科技实力(含主要人才发展情况、完成科技项目能力、推广科技成果能力、科学技术普及能力等)有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以科技支撑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的保障措施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充满活力和蕴藏巨大潜力的经济。必须看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自然资源的作用日渐削弱,资本与技术要素的作用日益重要,县域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从资源经济型向资本技术型的转换。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1、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促进县域科技事业发展,政府应在宏观调控引导、科技资源整合、营造创新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结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县域科技资源,实现县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要素的有效偶合和联动。强化县级科技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在服务内容上,突出政策服务、项目管理服务、营造环境服务;在服务方式上,注重主动服务和依法行政;在服务形式上,公开科技管理工作程序,简化科技管理上的行政手续,提高办事透明度。省直和设区市各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从智力、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县域科技事业发展。
2、增加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体系。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投入、高回报,政府应加大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环节的投入,确保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技项目补助费等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的稳定增长,提高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采取科技与金融结合争取科技贷款、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横向经济技术协作等方式吸引资金;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争取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扶持以及各级各类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建立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产业贷款的担保基金,合力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外资投入为关键”的多元化科技产业投入机制。
3、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和制定地方技术创新政策,加强政策措施的具体贯彻执行的力度,营造良好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和技术文化。要以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重点抓好以消化、吸收、革新和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创新系统,以传播科技成果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传播系统,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要功能的应用系统建设,形成既与国家创新体系相适应,又符合本地实际,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效

运行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在全力建设科技示范园区的同时,着手建立以专业乡镇和以企业科技开发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体系。
4、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县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以高科技农业企业、科技型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吸纳运用科技成果,加速成果的示范和转化。建立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民办专业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信息、中介、咨询、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开发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和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等工作,形成技工贸一条龙、技农贸一体化的科技服务网络。加快县域信息化建设,发展乡村信息网络。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从政府业务部门中选派技术人员下乡镇挂职;与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合作,交流选派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合作;聘请退休的科技人员下乡镇,开展技术服务等。
5、加强人才教育培养,强化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在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引进科技人才,壮大科技队伍。改革科技奖励政策,设立政府津贴、项目津贴,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对在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分别给予政府表彰和奖励。鼓励科技人员携带技术和成果作价入股,到县域创新创业。实施人才启动战略和科技人才培育工程,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不断学习、深造,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加快区域人才高地建设。
6、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必须认真研究和制定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产学研相结合政策、项目带动政策和山海协作智力支持政策等,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建议对现有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科技进步率、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指标纳入国家统计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为各级领导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尽快建立一套适合福建县域科技的评价体系,规范政绩

考评工作。要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大力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人物,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文明的社会氛围。人大、政协要从人大决议、地方立法、监督检查、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等方面大力推进,形成市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指挥、科委牵头、部门联动、媒体宣传的共同行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