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的发病率为30%~50%,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是神经和血管病变、内分泌激素改变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近年来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学水平,本文将其进行综述。

标签: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分子学改变

1 NOSTRIN

NOSTRIN又称之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运输转导物(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 traffic inducer,NOSTRIN)是由Zimmermann等[1]在2002年发现一种新型蛋白质。Zimmermann进一步研究发现,NOSTRIN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运输、活性及其功能有调控作用。权伟合等通过real time 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糖尿病ED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进行NOSTRIN 、eNOS表达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NOSTRIN表达显著升高,eNOS表达明显降低。理论上推测,NOSTRIN升高可能是eNOS表达降低的机制之一。

2 核因子-kB

核因子-kB(NF-E2-related nuclear factor 2,NF-kB)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中,是一种具有多种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与炎症反应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NF-kB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和血管病变关系密切[2]。而血管及神经性病变是导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推测NF-kB可能与糖尿病性ED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是一种含有37个氨基酸的生物活性多肽,CGRP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及血管周围也广泛存在。具有强大的扩张周围血管、保护缺血心肌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韦安阳等[3]实验用MTT法在细胞水平初步证实了不同浓度的CGRP对糖尿病性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orpus cavcrnosum smooth muscle cells,CCSM)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并随其浓度增加而升高;并且CGRP对糖尿病性CCSM增殖的抑制作用较正常CCSM 更显著。

4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神经营养因子NT(neurotrophin,NT)家族中最主要成员之一。神经功能在阴茎勃起中起着”扳机”作用,糖尿病

糖尿病男性患者如何恢复性功能

糖尿病男性患者如何恢复性功能 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主要包括性欲减退、性感高潮消失、勃起功能障碍(原称阳痿)、早泄、逆向射精或者不射精等。这些异常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严重影响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数据显示,在患糖尿病人群人中,大约有80-90%的患者伴随着程度不一的性功能下降都是糖尿病造成的。 专家表示,造成这些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精神性、器官性及药物原因都有可能引起糖尿病人勃起障碍。糖尿病人受疾病困扰,大多情绪忧郁,会造成精神性勃起障碍。如果病情控制不好,血糖很高,容易疲倦无力,再加上精神压力,会导致性欲减低而发生勃起障碍;久患糖尿病者,因控制勃起的自律神经功能衰退或血管硬化使流向阴茎的血流不足,都有可能造成勃起障碍。 糖尿病病情严重时,性行为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塞、血压上升而促发脑出血,或眼压上升而出现眼出血。但对于病情不是很严重的糖尿病病人来说,只要调节好心脏功能、血压或眼压,减少性行为的激烈程度,就不必减少或杜绝正常的性生活。 针对男性糖尿病病人性功能减退的治疗措施。纵观传统的糖尿病康复由于把治疗的重点放在血糖的改变上,对此缺乏有效解决方案,无法人体进行整体康复调理,使众多患者备受折磨困扰。为了攻克糖尿病这一世界性难题,针对传统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弊端,中国林学会杜仲研究会理事长张康健,经过数十年潜心研究,率先采用荣获国家专利的生物提取技术,从纯天然植物中成功提取了天然活性成分,研制成功的杜仲桑叶黄金组合(https://www.doczj.com/doc/329916890.html,/zt/jiangtang/),使广大糖尿病患者在安全控制血糖的同时,防止和消除并发症,恢复性机能。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_裴男才

论文 34Skamarock W C, Klemo J B, Dudhia J, et al. A Description of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Version 3. Technical Note, NCAR/TN-475+STR, 2008. 125 35Hong S Y, Lim J O J. The WRF single-moment 6-class microphysics scheme (WSM6). J Korean Meteorol Soc, 2006, 42: 129–151 36Kain J. The kain-Fritsch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An update. J Appl Meteorol, 2004, 43: 170–181 37Hong S Y, Noh Y, Dudhia J. A new vertical diffusion package with an explict treatment of entrainment processes. Mon Weather Rev, 2006, 134: 2318–2341 38Collins W D, Rasch P J, Boville B A, et al. The formulation and atmospheric simulation of the Commum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 (CAM3). J Clim, 2006, 19: 2144–2161 39Chen F, Dudhia J. Coupling and advanced land surface–hydrology model with the Penn State-NCAR MM5 modeling system. Part I: Model implementation and sensitivity. Mon Weather Rev, 2001, 129: 569–585 40Kanamitsu M, Ebisuzaki W, Woollen J, et al. NCEP-DOE AMIP-II reanalysis (R-2). Bull Am Meteorol Soc, 2002, 83: 1631–1643 41Xu Y, Gao X, Shen Y, et al. A daily temperature dataset over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lidating a RCM simulation. Adv Atmos Sci, 2009, 26: 763–772 42Yuan Y, Yang H, Zhou W, et al. Influences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 following year. Int J Climatol, 2008, 28: 1849–1859 ·动 态·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探索群落构建机制的生态和进化过程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一大中心任务. 在局部森林群落水平上, 运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讨群落构建规则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组葛学军研究员等人采用植物条形码通用的3个片段(rbcL, matK和psbA-trnH), 利用植物DNA条形码和Phylomatic方法构建了鼎湖山20 hm2森林大样地183种木本植物(隶属于24目52科110属)的群落系统发育关系, 并结合大样地5种生境类型分析了该群落的构建方式. 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均发现, 山谷(valley)和低坡(low slope)生境为系统发育聚集分布格局(phylogenetically clustered), 表明近缘物种共存于这些低海拔生境, 生境过滤(environmental filtering)可能起主导作用; 而且, 两者均表明, 高坡(high slope)和山脊(ridge top)生境为系统发育扩散分布(phylogenetically over-dispersed), 说明远缘物种共存于这些高海拔生境, 竞争排 斥(competitive exclusion)可能起主导作用. 然而, 对于高 谷(high gully)生境, Phylomatic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 扩散分布, 而条形码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随机分布 (phylogenetically random), 表明与系统发育有关的作用可 能在这种生境类型下不起作用或者作用不明显. 生境随机 化检测结果发现, 495对物种-生境组合(5种生境类型×95 个常见物种)中有52对存在显著物种-生境关联, 表明在物 种水平上非随机生境关联可能在局部群落构建时起到重要 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 PLoS ONE上(doi: 10.1371/journal.pone.0021273). 裴男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1909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的发病率为30%~50%,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是神经和血管病变、内分泌激素改变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近年来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学水平,本文将其进行综述。 标签: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分子学改变 1 NOSTRIN NOSTRIN又称之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运输转导物(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 traffic inducer,NOSTRIN)是由Zimmermann等[1]在2002年发现一种新型蛋白质。Zimmermann进一步研究发现,NOSTRIN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运输、活性及其功能有调控作用。权伟合等通过real time 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糖尿病ED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进行NOSTRIN 、eNOS表达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NOSTRIN表达显著升高,eNOS表达明显降低。理论上推测,NOSTRIN升高可能是eNOS表达降低的机制之一。 2 核因子-kB 核因子-kB(NF-E2-related nuclear factor 2,NF-kB)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中,是一种具有多种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与炎症反应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NF-kB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和血管病变关系密切[2]。而血管及神经性病变是导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推测NF-kB可能与糖尿病性ED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是一种含有37个氨基酸的生物活性多肽,CGRP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及血管周围也广泛存在。具有强大的扩张周围血管、保护缺血心肌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韦安阳等[3]实验用MTT法在细胞水平初步证实了不同浓度的CGRP对糖尿病性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orpus cavcrnosum smooth muscle cells,CCSM)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并随其浓度增加而升高;并且CGRP对糖尿病性CCSM增殖的抑制作用较正常CCSM 更显著。 4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神经营养因子NT(neurotrophin,NT)家族中最主要成员之一。神经功能在阴茎勃起中起着”扳机”作用,糖尿病

疾病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疾病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的不断进步,许多疾病便转入了基因治疗阶段,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恰好为医药领域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必将会为各种疾病的治愈提供一个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而本文则就白血病、胆管癌和肺结核三种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疾病研究进展 前言: 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检测受检者体内 DNA 或 RNA 的结构变化,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1]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其具有非常显著的优越性,既可以直接对个体基因状态进行检测,又可以对表型正常的携带者以及特定疾病的易感者作出诊断和预测。因此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广泛应用于白血病、胆管癌和肺结核等几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因此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现将其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进展[2] 1.1白血病简介 白血病是一类常见和多发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恶性疾病,形态学分型为其主要诊断方法,但对于一些形态不典型的病例易误诊,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白血病存在着某种染色体易位,而易位会产生新的融合基因。癌基因的扩增、原癌基因点突变或抑癌基因的失活等。 1.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 目前 FISH 广泛用于检测染色体重组和标记染色体,检测多种基因疾病的染色体微缺失和用于非整倍体疾病的产前诊断.其基本原理是用标记了荧光素生物素或者地高辛的单链 DNA 探针和与其互补的 DNA 退火杂交,通过检测附着在玻片上的分裂中期或间期细胞上的核 DNA 位置反映相应基因的状况适用于多种临床标本( 如血液骨髓组织印片和体液,甚至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等),具有直观、方便、敏感、可量化、方法多样和适应不同检测目的等优点,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张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0126) 摘要: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分子诊断技术进入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实验项目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定。不同的分子诊断方法具有不 同的临床应用范围,本文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 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分子诊断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高通量 狭义的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is)是基于核酸的诊断技术,通过对DNA和/或RNA的检测来实践对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但是,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物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DNA/RNA拷贝、突变等变化的检测,拓展到核酸与DNA片段、蛋白与多肽、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预后与预防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当然,分子诊断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与分子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2007启动的1000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却只用了3年[2],人类了解自然密码的速度正在跨上快速列车。检验医学以提供精密准确的数据服务于临床,而分子诊断技术正逐渐成为成为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这将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一、基于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两条同源核酸分子(DNA或RNA)可以在碱基互补的原则下形成异质双链是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化学特征,这一过程亦被称为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分子杂交是所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从最初的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到实时PCR(real time PCR),从基因芯片再到高通量的DNA测序技术,都离不开碱基互补的分子杂交反应。而且在理论上可以特异性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分子,例如核酸与核酸之间(A-G、G-C)、蛋白与蛋白之间(抗原和抗体)甚至核酸和蛋白之间(适体与多肽)的相互作用都可以视为分子杂交的不同表现模式。因此,广义的分子杂交技术是指以核酸、蛋白、糖基以及细胞、代谢物等分子的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诊断技术繁多,缺乏统一的分类方法,但是可以根据实验方法的差异分为主要的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特异性的标记探针检测检测细胞内的核酸物质,而另一类是通过探针检测从细胞内提取的核酸、蛋白等物质,前者以原位杂交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后者以生物芯片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1、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tion,FISH)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原位杂交应用特异性的探针检测细胞内的核酸需要标记分子显示杂交信号,1960s年代的检测技术是放射性核素标记,但是信号检测程序复杂并且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污染,而荧光物质标记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因此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tion,FISH)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研究领域等作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药学专业着重讨论了其在药学及中药开发发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未来的研究技术、方向和前景做了展望。 一前言 生物以能够复制自己而区别于非生物。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进行“自我更新”。进行“自我更新”体现了一种最高级和最复杂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就是生物机体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以更新本身的物质组成,而山现生长、繁殖,在这样的过程中保证了将自身的特征传给历代;同时也不断地向环境输送一些物质和释放能量。在生物机体的组成物质中,防水分外,有各种无机盐类和各种有机化合物。其中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在进行自我更新运动中,以其功能的重要性占第一位。为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产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2]。 分子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远大的,从产生基本细胞行为类型的各种分子的角度,来理解这五类行为类型:生长、分裂、分化、运动和相互作用。即分子生物学力图完整地描述细胞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联系,从而理解细胞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3]。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促使人们对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认识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在农业、畜牧、林业、微生物学等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如转基因动植物等。在医学领域,为医学诊断、治疗及新的疫苗、新药物研制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医学科学中原有的学科发生分化组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不断产生,使医学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二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4-7]:

IDH1在脑胶质瘤分子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IDH1在脑胶质瘤分子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脑胶质瘤是常见的中枢系统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 进步和医学理论的发展,有研究发现脑胶质瘤患者出现IDH1基因突变现象的频 率较高,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同时而且该基因突变对脑胶质瘤的治疗和 预后都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资料,对IDH1基因突变和脑胶质瘤分子诊 断的进展进行综述性研究,希望找到脑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诣在提高脑胶质瘤 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IDH1;脑胶质瘤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1脑胶质瘤概述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型,据临床统计,其占到颅内肿 瘤发病率的50%以上,且该病的生存率较低,仅在20%-30%左右,并有上升趋势[1]。 2008年Parsons等医师利用相对先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二十多例脑胶质瘤 患者的肿瘤细胞中的基因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2],发现约25%的患者发生异柠檬 酸脱氢酶基因点突变,在更庞大的检验中发现约15%的患者发生IDH1基因点突变,这种突变情况仅发生于胶质母细胞瘤中,属于发病早期,预后情况也较好。 2IDH1的生物学特性 IDH1全称异柠檬酸脱氢酶,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人体的蛋白酶,该 蛋白酶是一种以烟酰胺腺嘌呤而核苷酸磷酸为电子的接受体,其能够将异柠檬酸 氧化为草酰琥珀酸,进而使其脱氧形成酮戊二酸[3]。在人体中IDH1是IDH基因 编码的一个主要类型,IDH1通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其与IDH2有70%以上的 相似度,均能够在烟酰胺腺嘌呤双核苷酸磷酸盐的催化下发生反应,该反应具有 可逆性。通过大鼠研究已经证实IDH1作为IDH系列的蛋白酶在人体细胞代谢过 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细胞应对各种应激损伤中也有活跃表现。 3IDH1突变和肿瘤发生 在几年前以Bleeker为首的医师团队对约七百例的肿瘤患者的84中不同类型 的肿瘤细胞进行了IDH1突变检测,发现IDH1突变和肿瘤的发生具有特异性关系,即在脑胶质瘤中必然存在IDH1突变。在此之前有文献报道IDH1突变也可发生于 前列腺肿瘤、副神经节瘤中。Bleeker医师还发现IDH1突变中,R132H所占比例 较大,而R132C、R132G、R132L、R132S所占比例较小,此外部分脑胶质瘤患者 可见R172M、R172W变化。 4脑胶质瘤中IDH1突变和分子标记物表达的关系 早些年间,Watanabe医师通过实验证明了约有63%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 IDH1的突变与TP53突变同时出现,这与lp/19q的联合缺失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两种突变的关系,通常IDH1突变先于TP53突变发生,这可能意味着IDH1突变是脑胶质瘤发生的一个早期事件,可以作为脑胶质瘤早 期诊断的一个依据使用。 5IDH1突变在脑胶质瘤中发生和发展机制 想要利用IDH1突变来诊断脑胶质瘤首先需要清楚IDH1突变在脑胶质瘤中发 生和发展的机制,但是目前关于IDH1突变在脑胶质瘤中发生和发展的机制的研 究较少,尚未有明确的结论,通常认为IDH1在人体代谢中具有活跃作用,探究 其机制可以从IDH1突变对代谢情况的影响切入。赵医师曾在2009年发表了一篇 关于IDH1突变和脑胶质瘤发生机制的报道,从他的实验中和结论中我们得知,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收峰接近

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https://www.doczj.com/doc/329916890.html,ler M,Stone NJ,Ballantyne C,et al.Triglycerids and cadia-vascular diseas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ulation,2011,[Epub ahead of print]. 2.王淼,王薇,赵冬,等.北京地区青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10年变化趋势.心肺血管病杂志2005;24(2):65-67. 3.王桂莲,孙艺红,傅媛媛,等.北京社区居民甘油三酯异常现状分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7):443-447. https://www.doczj.com/doc/329916890.html,ler M,Cannon CP,Murphy SA,et al.PROVE-IT TIMI22 Investigators.Impact of triglyceride levels beyo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PROVE-IT TIMI 22trial.J Am Coll Cardiol2008;51(7):724-730. 5.ACCORD Study group.Effects of combination lipid therpy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N Engl J Med2010;362(18):1563-1574. 6.Tirosh A,Rudich A,Shochat T,et al.Changes in triglyceride levels and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young men.Ann Intern Med 2007;147(6):377-385. 7.Abdel-Maksoud MF,Hokanson JE.The complex role of tri-glycerid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emin Vasc Med2002;2(3):325-333. 8 12(略) (2011—11—22收稿) 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内科(266100)郭玉岩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66100)王海燕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人事科(266100)兰立强山东省诸城市辛兴卫生院内科(262218)蒋红梅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on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勃起硬度不足以插入阴道或维持时间不足以圆满完成性交,且发生频率超过50%。ED是DM的常见并发症,由DM诱发 的ED称之为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iabetes-induced e-rection dysfunction,DIED)[1]糖尿病引起的ED是渐进性的,是糖尿病后期最常见的合并症,表现为阴茎勃起硬度下降,随之出现晨勃起次数减少,手淫和性交时同样发生勃起障碍。 1糖尿病性ED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患糖尿病的男性,其ED发病率约为正常人的3倍。糖尿病男性病人约有23% 60%并发ED。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相比较,其ED的发病要早10 15年。1985年,Virag对440例ED病人分析糖尿病占54%。国内报告308例ED病人中,糖尿病为病因者36例,占11.7%。4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约为30%,40岁以上者约为50%,随着患者年龄增长,ED 发病率逐渐增加。超过50%的男性DM患者发生ED,男性DM患者并发ED是非DM男性的1.9 4.0倍,调整年龄后DM男性同非DM男性比较相对危险(RR)为1.32,与同年龄段非DM男性相比,DM男性罹患ED平均要早10 15年,DM是ED最危险的因素。发生ED的1型糖尿病(T1DM)男性较2型糖尿病(T 2 DM)男性年轻。T1DM(RR =3.0)同T 2 DM(RR=1.3)比较,其ED风险更高。DIED 一般在诊断DM10年内发生,其危险随病程的增加而增加。DIED还与年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肾脏疾病、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出现相关。 2糖尿病性E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糖尿病性ED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如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内皮细胞功能紊乱、NO-cGMP通路功能障碍、炎症、血管神经损伤、Rho/Rho-激酶通路激活、心理因素、药物影响等。(1)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来源于非酶反应,发生在糖和脂、蛋白和核酸之间,是不可逆的。AGEs与血管胶原成分共价结合,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内皮功能失调和粥样硬化。在糖尿病患者的阴茎海绵体中,AGEs可诱导自由基和活性氧生成,干扰NO-cGMP信号通路,使海绵体平滑肌的松弛反应能力降低。而且AGEs可使海绵体平滑肌中Bcl-2表达增加,导致平滑肌细胞凋亡或萎缩,平滑肌细胞含量下降和胶原纤维比例增加引起勃起组织的顺应性降低。另有报道,血液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增加是2型糖尿病性E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促使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以及二硫化物的生成,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3]。(2)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氧自由基:糖尿病ED时的内皮源性舒张异常是十分显著的病理生理现象,而这主要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到内皮细胞NO的合成、释放和NO的失活。海绵窦内皮细胞产生的NO是阴茎勃起的最重要神经递质,通过弥散方式进入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引起平滑肌松弛而诱发阴茎充血勃起;另一方面,内皮细胞也分泌内皮素(ET),调控海绵体平滑肌的收缩反应。当高血糖时,内皮细胞的糖基化、缺氧状态和自由基损害都会造成内皮损伤,抑制NO的合成,破坏了NO和ET的动态平衡。相对增加的ET 除直接造成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外,还具有化学诱导和激活吞噬细胞作用,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有学者认为,ED可能是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最早症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可靠的监测指标之一[4]。(3)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NO合成受损:阴茎中内皮细胞和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NANC)神经纤维分别在内皮型NOS(eNOS)催化下生成和释放NO,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sGC),使GTP转化成cGMP,cGMP激活PKG,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下调,最终海绵体平滑肌松弛。研究表明,糖尿病大鼠的阴茎海绵体eNOS 水平下降,糖尿病患者的阴茎海绵体中NOS活性也有所下降。对于糖尿病大鼠ED模型,有学者[5]提出两阶段假说: · 7 · 实用糖尿病杂志第8卷第1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DIABETOLOGY Vol.8No.1

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成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分子生态学》课程论文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学生夏伊静 专业生态学 班级 07级 学号 20070346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0年 10月 31日

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分子生态学的产生给整个生态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是全新的, 它一产生就引起了广大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论述了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字: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研究热点、研究进展 1、分子生态学的概念1 分子生态学由于发展时间短,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它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Burke等在《分子生态学》杂志的发刊词中对分子生态学的定义是:分子生态学是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的交叉,它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自然人工种群与其环境的关系以及转基因生物(或其产物释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潜在的生态问题。Bachman在“植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分子标记”综述中定义分子生态学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和种群生物学的新兴学科,引用了156篇论文,每一篇都谈及DNA水平的工作。文中把等位酶标记作为DNA标记的参照物,讨论了DNA标记的优点。Moritz把分子生态学定义为:用遗传物质,如线粒体DNA (mtDNA)的变化来帮助指导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在国内,2向近敏等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研究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与其分子环境的关系。我国学者黄勇平和朱湘雄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它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也是生态学分支学科之一。张德兴则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学科,从研究角度概括而说,就是运用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系统发生学和数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学、古气候学等)去研究种群、进化、生态、行为、分类、生物地理演化、生物保护等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最典型特色是运用分子遗传标记来检测研究对象的遗传变异特征,以揭示事物所隐含的演化规律。由此可见,分子生态学研究是围绕着生态现象的分子活动规律这个中心进行的。主要研究手段是用分子标记、核酸指纹图谱等分子手段研究生物进化、遗传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对环境变化的相应对策、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等问题。在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意义等方面都有别于以往用数学语言或其他语言对生态现象机理的解释,也不同于用生物学中诸如生理学、分类学等学科的语言对生态问题所作的解释。因此,分子生态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的、正在逐渐完善的生态学研究领域。 2、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与研究任务 分子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层次与领域,它主要涉及生态现象与生态规律的发生、演化

分子诊断综述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及其发展 摘要: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研究分子机器、亚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体等生物体系内蛋白质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已成为21 世纪生命科学的焦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并展望蛋白质组学的技术前景。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分离技术;鉴定技术;相互作用研究技术;翻译后修饰分析;应用;展望Proteomics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Abstract: Proteomics is the system research molecular machines, and organelles, cells, tissues, organs and whole biological systems such as protein composition and all for the activities of the law science, life science in 21st centu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teomics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imagines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proteomics technology. Key Words: Proteomics; Separation technolog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nteraction technology;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analysis; Applications. Future 蛋白质组( pro teom e) 学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 提供了关于蛋白质丰度、定位、化学修饰、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等信息【1】。随着大量生物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揭示,特别是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测定的完成,人们发现仅从基因组序列的角度根本无法完整、系统地阐明生物体的功能。要想真正揭开生命现象的奥秘,需要系统地认识基因组的产物——蛋白质组。蛋白质是生命存在和运动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重大生命活动的执行者,生理功能的产生以及病理性的变化往往由蛋白质的群体甚至整体共同完成。因此,对蛋白质群体尤其是蛋白质组的系统研究,将显著加深人们对生命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 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细胞分级分离技术、亲和层析技术等;②蛋白质组的鉴定技术, 其核心是质谱技术;③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如酵母双杂交等;④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析,如蛋白质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糖基化等。 1、蛋白质组学简介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由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和williams在1994年首次提出,研究在特定环境、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不同细胞类型或特定生长和发育阶段某个细胞或某种组织的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全景式地研究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全部蛋白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内容包括蛋白质的差异表达、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翻译后修饰、亚细胞定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网络等【2】。

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

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 朱积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最常见的勃起功能障碍病因 A.器质性ED B.心理性ED C.混合性ED ED的定义 勃起功能障碍(ED)是指男子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一般指三个月以上),每当在性刺激下,欲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或勃起不能维持足够长时间以完成满意性交称之为勃起功能障碍,即从前所谓的“阳萎”。 从这一定义出发,凡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虽能勃起但勃起不坚使阴茎难以插入阴道者可诊断为ED;另一种情况是虽能插入但难以维持足够时间达到满意性交者亦可诊断为ED。当然,后一种情况有时难以同“早泄”区分。一般,早泄多发生在青壮年、婚前性交、刚结婚、婚外性行为者,主要由心理因素导致,阴茎尚未插入或插入不到2分钟就射精可诊断为早泄。同确诊ED一样,偶然发生早泄不要轻易下早泄诊断。ED的病因 阴茎勃起是在性刺激下(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及性幻想等),通过神经介质传导,引起阴茎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随着血流量的进一步增加,阴茎白膜延伸变薄,阴茎海绵体静脉变细,回流受阻,海绵体内压增高,使阴茎坚硬勃起。这是一个复杂的血流动力学过程。任何环节故障就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ED)。故ED病因可分为器质性、心理性和混合性三类。 器质性ED:因内分泌、神经、血管、阴茎勃起组织解剖或功能异常等躯体机能障碍和药物不良反应所致ED。多与年龄、外伤、手术、慢性病、代谢功能障碍病、心血管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心理性ED:因情绪低落、精神紧张、工作压力、环境等因素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混合性ED:既有躯体机能障碍又有精神心理因素相伴,临床上最常见。因为器质性ED时间长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必然有心里压力,加重了ED程度,解除患者心理负担前,一线药物治疗难以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 1. 核酸的分子生物学。 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由于 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 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 学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于 5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该 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 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研究内容包括核酸/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核酸存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2. 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执行各种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尽管人类对蛋白质的研究比对核酸研究的历史要长得多,但由于其研究难度较大,与核酸分子生物学相比发展较慢。近年来虽然在认识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其基本规律的认识尚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3.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内、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及其它各种功能的完成均依赖于外界环境所赋予的各种指示信号。在这些外源信号的刺激下,细胞可以将这些信号转变为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例如蛋白质构象的转变、蛋白质分子的磷酸化以及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变化等,从而使其增殖、分化及分泌状态等发生改变以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信号转导研究的目标是阐明这些变化的分子机理,明确每一种信号转导与传递的途径及参与该途径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调节方式以及认识各种途径间的网络控制系统。信号转导机理的研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与上述核酸及蛋白质分子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当前分子生物学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 4.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肽类生长因子、细胞周期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等。 从基因调控的角度研究细胞癌变也已经取得不少进展。分子生物学将为人类最终征服癌症做出重要的贡献。

马浩亮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经验

马浩亮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经验 发表时间:2019-12-26T10:53:45.1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4期作者:田强董朝侠路艺(通讯作者)马浩亮 [导读] 膳食的指导、心理的调节、以及树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正确的疾病观和治疗信心对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往往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名医马浩亮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通过糖尿病基础治疗并肝脾肾三脏辨证,运用经验方及经典方剂配合饮食指导、心理调摄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马浩亮;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4-0199-02 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是以糖尿病控制不佳导致男性不能进行满意的性生活,表现为以临房时阳事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容易早泄等为特征,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糖尿病常见并发症[1]。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部分糖尿病患者甚至以勃起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而就诊[2]。但有关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并不清楚,临床也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马浩亮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二批、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中本人有幸跟随马浩亮主任医师治疗多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效果满意。因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而勃起功能障碍属于中医“阳痿”范畴,故马浩亮主任将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命名为“消渴病阳痿”。 马浩亮主任医师认为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总因血糖控制欠佳,从而导致血管、神经受损引起,而中医病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在临床中马浩亮主任对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除采纳患者的主诉及症状外并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ⅡEF-5评分标准,对于临床效果的判定除结合患者的主观症状描述外亦采用ⅡEF-5评分标准及本科室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测定进行治疗前后对比。 因肝主疏泄、条达情志,调畅气血。消渴病患者若情志不畅导致肝气不舒,气机郁结,肝之疏泄失常,则气血运行不畅,因足厥阴肝经绕阴器,阳气不能舒布经络,则会出现宗筋失养、弛纵不用,必发为阳痿。临床中由于许多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稳加之生活中因疾病的诸多不便则会产生对疾病的一种焦虑状态甚至抑郁状态,进而影响勃起功能障碍,而诸如吸烟、高血压、其他疾病、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又会出现其对性生活的理想状态的不满意,对自身心理产生负面作用,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愈发严重[3]。 消渴病患者嗜食醇酒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变生脂浊,以致肥脂、湿浊内停,久则内生湿热之邪,湿热下注阻滞宗筋经络气机,致宗筋失用则阴器受累则痿弱不用,发生勃起功能障碍。马浩亮主任在经典方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加水蛭粉自拟龙水泻肝汤,以清化湿热通络,临床效果满意。 但临床中大多患者因消渴病史较长,缠绵久病则脾肾渐亏,阴茎阳痿不用。宁夏地区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临床中脾肾两虚兼瘀型较为多见,马浩亮主任医师运用医药经典《摄生众妙方-加味坎离丸》,结合宁夏地域特色及临床经验,加水蛭粉及宁夏道地药材中宁枸杞创“枸杞坎离丸”。临床应用枸杞坎离丸治疗脾肾两虚兼瘀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后,临床效果明显。 综上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和证候可归纳为肝郁气滞、湿热下注、脾肾两虚三个方面,但依据病程的发展会有兼症出现,临床中兼瘀证、兼痰湿证较为多见。 辩证分型论治: 肝郁气滞证:症见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胸胁两肋胀满不舒、喜叹息,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法:舒肝解郁,理气振痿。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减。药用陈皮、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郁金、甘草、川芎等。 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茎痿软不能勃起,或短暂勃起而缺乏硬度,阴囊潮湿,双下肢酸软困重,脘腹胀闷,呕恶时作,舌红苔腻偏黄,脉弦数或滑数。治法:化湿清热通络。方用自拟龙水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水蛭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生地、泽泻、当归等。 脾肾两虚证:症见阴茎痿软不举或阳事早泄,夜梦遗精,眩晕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肢冷、畏寒,或五心烦热,食少纳呆、舌红少津或舌体有齿痕,脉沉细。治法:健脾益肾、通络振痿。方用自拟枸杞坎离丸加减。药用宁夏中宁枸杞、党参、茯苓、肉苁蓉、五味子、熟地黄、山药、丹皮、泽泻、山茱萸、青椒等。 兼瘀证:伴见肢体麻木或疼痛,舌质暗,舌下脉络迂曲,脉弦或沉而涩。治法:活血化瘀。中医理论认为,久病生瘀,肝郁、肾虚、湿热互结等原因均可导致血瘀,若血瘀脉络则血行不畅,阴茎难以充血则失其濡养导致痿软不用、阳事困难[4]。马浩亮主任医师临床中尤其擅长使用水蛭治疗各种瘀血阻络性疾病[5]。因水蛭效专破血通络、活血祛瘀。在临床中对于瘀滞较重者则选择逐瘀汤加减,药用乳香、没药、川芎、当归、桃仁等。 兼痰湿证:症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时作、眩晕乏力,口黏无味、痰多易汗,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治法:化痰祛湿。方用二陈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竹茹、甘草等。 马浩亮主任医师认为,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了自身糖尿病史、个人社会史、情感心理史、生理变化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应综合性分析病情、控制糖尿病的基础血糖,使得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内是治疗的基石,这样才能树立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信心取得满意效果,其次临床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多并发或伴发如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等疾病,还有许多患者有吸烟、饮酒、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对勃起功能障碍均有一定的影响,应该从临床治疗、生活方式的干预等方面综合治疗和纠正上述因素。 目前针对勃起功能障碍,西医临床治疗方法将口服药物PDE5抑制剂作为临床一线治疗药物,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目前在临床中作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常用药物其药物效果及安全性得到肯定,得到临床大量使用[6]。在临床中对于重度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小剂量使用西地那非进行诱导性治疗,促使患者树立勃起的信心,逐渐通过糖尿病基础治疗和中医辨证论治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临床中马浩亮主任医师强调此类患者的饮食调养及心理调摄。宁夏地处中西部,宁夏回族喜饮糖盖碗茶及吃羊肉及油炸食品,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使得宁夏地区糖尿病发生率逐年增高,重视并控制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是减少糖尿病并发勃起功能障碍的关键环节。在糖尿病饮食原则基础上,平素应提倡“美食、节食、减食、温食”等,切忌夜间饱食,平素暴食。饮食宜清淡并适量进食高蛋白饮食和新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