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附件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一.建立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疾病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结合上级医院诊疗情况,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和定期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

医疗效果进行评估。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稳定患者病情,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提供诊疗服务或转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临床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代表服务团队与患者签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签约服务内容,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服务。

四.明确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为病情稳定的患者提供服务。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诊断→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

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专病档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治疗.体检.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平台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二)二级及以上医院服务流程。为病情危重的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服务。

初诊患者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给予患者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基层就诊→定期派专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巡诊.出诊,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平台与下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患者专科医生确诊病情稳定全科医生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日常管理病情监测专科医生双向转诊病情较重住院诊疗继续观察诊疗病情不稳定患者到所在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院符合转诊条件病情变化图1:二级及以上医院分级诊疗服

务流程患者病史采集填写项目调查表个体化健康评估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健康评估等,有条件的开展并发症筛查或转诊至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并发症筛查和诊断。

评估并发症,制定.评估诊疗方案和诊疗质量等执行日常治疗方案健康教育.日常随访等知情同意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日常管理病情监测专科医生双向转诊签约图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得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她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她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她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她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 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他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作者: ————————————————————————————————日期: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女患,62岁,晨起出现讲话不清,右侧肢体无力,2日后病情渐加重。血压148/80mmHg,意识清,Broca失语,右侧偏瘫。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 A.脑栓塞 B.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C.短暂脑缺血发作 D.脑出血 E.腔隙性梗死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失写 B.眩晕 C.构音障碍 D.复视 E.交叉瘫 3.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 B.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C.失语 D.同侧单眼失明 E.对侧偏瘫

4.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眩晕 B.耳鸣和耳聋 C.跌倒发作 D.吞咽困难 E.复视 5.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A.局灶性癫痫发作 B.脑栓塞 C.癔病发作 D.颈内动脉系统TIA E.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6.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脊髓前动脉 D.小脑下前动脉 E.大脑前动脉 7.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 A.大脑前动脉 B.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C.基底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椎基底动脉 8.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

13脑血管疾病(A1型题)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出现一侧眼睑下垂时,其动脉瘤的部位可能在 A.大脑中动脉 B.前交通动脉 C.后交通动脉 D.基底动脉 E.眼动脉 参考答案:C : 2.脑血栓形成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条动脉 A.大脑前动脉 B.颈内动脉 C.大脑中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椎基底动脉 参考答案:C 3.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 A.头痛、呕吐 、 B.脑膜刺激征 C.腰穿时发现血性脑脊液 D.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E.偏瘫 参考答案:C 4.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是 A.头痛、呕吐严重 B.常有抽搐发作 C.脑膜刺激征明显 ; D.意识障碍多见,头痛不明显 E.常伴眼底视网膜出血 参考答案:D 5.脑梗死溶栓治疗一般应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进行 小时 小时 小时 天 天 ~

6.青壮年脑栓塞,栓子来源最多者是 A.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 B.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C.心肌梗死 D.心脏粘液瘤 E.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伴房颤 参考答案:A 《 7.脑栓塞的临床表现中,下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起病多急骤 B.年龄多较轻 C.多有脑膜刺激征 D.常见局限性抽搐、偏瘫、失语 E.多有风湿性心脏病 参考答案:C 8.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的主要鉴别是 A.年龄 — B.昏迷程度 C.有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D.血压高低 E.起病缓急 参考答案:C 9.关于脑出血,最确切的诊断依据是 岁以上发病 B.均有偏瘫 C.脑脊液血性 ; D.突然偏瘫、头部CT见底节附近高密度影 E.均有脑膜刺激征 参考答案:D 10.鉴别起病几小时的卒中病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的确切方法是 A.有无高血压 B.有无昏迷 C.脑脊液检查 检查 E.脑电图检查 {

6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病例分析

6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10-22T09:54:19.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廖启伟 [导读] 总结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廖启伟 (东莞市大朗医院神经外科 523770) 【摘要】目的总结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相应的体征和指标做统计与分析。结果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占总患病人数的88.7%和11.3%;87.3%的脑出血发生在大脑半球,其中基底节出血占41.8%;该病病死率为8.1%;50-70岁之间患者共42例,占67.7%;22.5%、8.1%和8.1%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史;59.6%的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而8.1%的患者死亡。83.9%的患者在入院后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分别有59.7%、45.2%和38.7%的患者在入院后检查发现有高血压、心率失常或高尿酸血症。结论对于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常为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出血最常见。高龄、高血压病史是该病可能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常有意识障碍、心率失常和高尿酸血症。 【关键词】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病例分析 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源于脑实质内血管在基础病变的基础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而发生急性、自发性的非外伤引起的出血,可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其发病急骤,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是高血压病死亡的主要原因[2]。本文主要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可能的高危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在住院3d内通过CT确诊为脑出血患者,其中,有37例为男性患者,有2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8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3岁,患者在住院两个星期后,病情稳定,无恶化现象。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依据自身病情采取内科治疗或开颅手术治疗。内科治疗以调整血压,降低颅内压,补充水及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和防治并发症为主。外科治疗在头颅CT片指引下,选择出血量最大部位为穿刺点,头皮局麻、颅钻钻孔后,使用血肿穿刺针刺入血肿内,用注射器缓慢抽吸。如有因凝血情况而一次无法抽吸完全的患者,可向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使血块溶解后6小时再行抽吸,直到将血肿基本排空为止[3]。 1.3 分析指标 记录患者出血部位,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之前的疾病史,分析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疾病的特点,及可能的病因。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采集静脉血3-5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酶比色法检测血中尿酸含量。血尿酸含量 > 420μmol/L则诊断患者合并有高尿酸血症。 2 结果 2.1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情状况 62例出血性脑血管患者主要病变在基底节23例,大脑叶17例,丘脑8例,蛛网膜下腔7例,小脑5例,脑干2例,分别占总患病人数的37.1%、27.4%、12.9%、11.3%、8.1%和3.2%。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病例占88.7%,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1.3%。在脑出血病例中,87.3%发生于大脑半球,12.7%位于小脑与脑干;处于脑出血急性期者34例,恢复期28例。治疗中发生死亡患者5例,病死率为8.1%。 50岁以下患者8例,50-60岁患者17例,60岁以上患者25例,70岁以上患者12例,分别占12.9%,27.4%,40.3%和19.4%;50-70岁患者占67.7%,这见该病长发于50-70岁的人群中。 患者既往病史中有高血压者14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5例,分别占22.5%、8.1%和8.1%。而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各种并发症有37例,占59.6%.其中呼吸障碍2例(均死亡),心率失常27例(早搏13例,心动过缓9例,阵发性房速2例,室速、房室传导阻滞、房颤各1例,分别占21.0%,14.5%,3.2%和1.6%,其中有3例死亡)及感染性疾病8例,占12.9%。 患者在入院时神志清楚者仅10例,占16.1%,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生,其中浅昏迷15例,深昏迷19例,意识模糊18例,分别占总患病人数的24.2%,30.6%和29.0%;患者经检查发现高血压37例,占59.7%,合并脑疝者7例,占11.3%;经生化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尿酸水平普遍较高,更有24例患者尿酸水平超过正常值,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占总患病人数的38.7%。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居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大幅上升趋势[4]。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患者的生命及生存质量构成了较大的威胁,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本病的死亡率,改善疾病预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为脑出血,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比例相对较小。脑出血中大脑半球部位发生出血的比例较大,而小脑及脑干出血比例较小。这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位置的一些特征。所有患者总急性期入院者占54.8%,而处于恢复期入院的患者达45.2%,而病死率高达8.1%,这说明该病发生急骤,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所以很容易延误就诊的时间,同时也说明该病病死率极高,如不及时诊断并给与对症治疗则易发生死亡等严重后果。50-70岁之间的患者有42例,占总人数的67.7%,再考虑到70岁以上的人口占整个人群的比重不高,所以我们认为50岁以上的患者是本病的高发人群。 发生意识障碍的患者并不在少数,所以意识障碍是本并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发生意识障碍的原因可能是脑部出血导致脑组织的相对供血量减少,也有可能是因为脑部出血后形成的血块挤压脑组织。然而意识障碍的发生优惠引发其他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59.6%的并发症发生率中,心率失常发生率占43.5%,说明心率失常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而呼吸障碍并非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但是本研究中发生呼吸障碍并发症的患者均治疗失败,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一旦有患者发生意识障碍且合并有呼吸障碍,应及时合理治疗,切不可麻痹大意。 在患者的既往病史调查中有14人患有高血压,而在入院后的体检中发现有37例有高血压,这在一方面说明高血压是出血病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同时也说明有很多患者并未意识到其患有高血压病的情况。这对今后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的健康教育是一个提醒:50岁以

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脑血管病均起病急剧,多在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症状达高峰,呈完全性卒中。部分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可于数日内进行性加重,称进展性卒中。临床表现常因病变为缺血性或出血性,受累动脉部位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异。 症状和体征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的症状体征有所不同。 ①缺血性卒中,脑血栓形成多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发病,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历史,发病当时多意识清楚。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首发症状常为偏瘫(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减退,上肢症状往往重于下肢。若病变在主侧半球(含言语中枢的半球),则常有失语(不能理解别人的言语,或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等)。若病变范围较大,也可出现昏迷及完全偏瘫。检查时可见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下肢瘫。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首发症状常为眩晕、恶心、呕吐,不敢睁眼和变换体位,严重者四肢瘫痪甚至昏迷。检查时常可见眼球震颤、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四肢亦可出现程度不等的中枢性瘫痪。 若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则上述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TIA可反复发作,部分病人最终导致完全性卒中。 ②出血性卒中,因血液骤然破入脑实质或颅腔,颅内压力骤然升高,因而出现一系列急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脑内出血中最常见者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部位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常波及内囊区域,形成脑内血肿。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因血肿的部位及大小而异。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则嗜睡,重则昏迷。双眼球常向病灶侧偏斜(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若主侧半球受累,可伴有失语。病灶对侧可见中枢性面、舌瘫及上下肢瘫,对侧半身感觉减退。若病人合作,尚可发现病灶对侧同向性偏盲(如为左侧内囊血肿则双眼右侧视野缺损),以上称为内囊出血的“三偏”征。若血肿位于内囊外侧,则血液常破入蛛网膜下腔,意识障碍常较轻,偏瘫常不完全,偏盲常不存在。若血肿位于内囊内侧,常侵及丘脑,血液易破入侧脑室。病情常骤然恶化,血压急剧上升,体温骤然升高达39℃以上,呼吸节律失调,意识障碍加深。双瞳孔缩小,双眼球正中位,四肢伸直,呈强直性阵挛,或去大脑强直,预后凶险。 血肿若位于脑桥,轻则出现同侧面肌瘫及对侧上下肢瘫;重则深昏迷,高热,双瞳孔缩小,四肢呈去大脑强直发作,预后极差。 血肿若位于小脑半球,轻则出现眩晕、呕吐,病灶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运动协同不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