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态规划与递推

动态规划与递推

动态规划与递推
动态规划与递推

动态规划与递推——动态规划是最优化算法

动态规划的实质是分治和解决冗余,因此动态规划也是递归思想的应用之一。但是,动态规划和递归法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分为四类:判定性问题、构造性问题、计数问题和最优化问题。动态规划是解决最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而递推法在处理判定性问题和计数问题方面是一把利器。下面分别就两个例子,谈一下递推法和动态规划在这两个方面的联系。

[例13]模四最优路径问题

在下图中找出从第1点到第4点的一条路径,要求路径长度mod 4的余数最小。

这个图是一个多段图,而且是一个特殊的多段图。虽然这个图的形式比一般的多段图要简单,但是这个最优路径问题却不能用动态规划来做。因为一条从第1点到第4点的最优路径,在它走到第2点、第3点时,路径长度mod 4的余数不一定是最小,也就是说最优策略的子策略不一定最优——这个问题不满足最优化原理。

但是我们可以把它转换成判定性问题,用递推法来解决。判断从第1点到第k点的长度mod 4为s k的路径是否存在,用f k(s k)来表示,则递推公式如下:

边界条件为

这里len k,i表示从第k-1点到第k点之间的第i条边的长度,方括号表示“或(or)”运算。最后的结果就是可以使f4(s4)值为真的最小的s4值。

这个递推法的递推公式和动态规划的规划方程非常相似,我们在这里借用了动态规划的符号也就是为了更清楚地显示这一点。其实它们的思想也是非常相像的,可以说是递推法借用了动态规划的思想解决了动态规划不能解决的问题。

有的多阶段决策问题(像这一题的阶段特征就很明显),由于不能满足最优化原理等使用动态规划的先决条件,而无法应用动态规划。在这时可以将最优指标函数的值当作“状态”放到下标中去,从而变最优化问题为判定性问题,再借用动态规划的思想,用递推法来解决问题。

[例14]钉子与小球(NOI'99)

有一个三角形木板,竖直立放,上面钉着n(n+1)/2颗钉子,还有(n+1)个格子(当n=5时如下图a)。每颗钉子和周围的钉子的距离都等于d,每个格子的宽度也都等于d,且除了最左端和最右端的格子外每个格子都正对着最下面一排钉子的间隙。

让一个直径略小于d的小球中心正对着最上面的钉子在板上自由滚落,小球每碰到一个钉子都可能落向左边或右边(概率各1/2),且球的中心还会正对着下一颗将要碰上的钉子。例如图b就是小球一条可能的路径。

我们知道小球落在第i个格子中的概率为:

其中i为格子的编号,从左至右依次为0,1,...,n。

现在的问题是计算拔掉某些钉子后,小球落在编号为m的格子中的概率p m。假定最下面一排钉子不会被拔掉。例如图3是某些钉子被拔掉后小球一条可能的路径。

输入:

第1行为整数n(2<=n<=50)和m(0<=m<=n)。

以下n行依次为木板上从上至下n行钉子的信息,每行中… * ?表示钉子还在,… . ?表示钉子被拔去,注意在这n行中空格符可能出现在任何位置。

输出:

仅一行,是一个既约分数(0写成0/1),为小球落在编号为m的格子中的概率p m。

既约分数的定义:A/B是既约分数,当且仅当A、B为正整数且A和B 没有大于1的公因子。

样例输入:

5 2

*

* .

* * *

* . * *

* * * * *

样例输出:

7/16

这个题目一看就不觉让人想起一道经典的动态规划题。下面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问题。

[例15]数字三角形(IOI'94)

在下图中求从顶至低某处的一条路径,使该路径所经过的数字的总和最大,每一步只能向左下或右下走。

7

38

810

2744

45265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按走过的行数来划分阶段,以走到每一行时所在的位置来作为状态,决策就是向左下走(用0表示)或向右下走(用1表示)。

状态转移方程:

规划方程:

边界条件: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最优化问题,我们还可以把这个问题改成一个更加简单的整数统计问题:求顶点到每一点的路径总数。把这个总数用f k(x k)表示,那么递推公式就是:

在这里,虽然求和公式只有两项,但我们仍然用∑的形式表示,就是为了突出这个递推公式和上面的规划方程的相似之处。这两个公式的边界条件都是一模一样的。

再回到我们上面的“钉子与小球”问题,这是一个概率统计问题。我们继续沿用上面的思想,用f k(x k)表示小球落到第k行第x k个钉子上的概率,则递推公式如下:

这里函数Exist k(x k)表示第k行第x k个钉子是否存在,存在则取1,不存在则取0;

边界条件

可以看出这个公式较之上面的两个式子虽然略有变化,但是其基本思想还是类似的。在解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再次运用了动态规划的思想。一般说来,很多最优化问题都有着对应的计数问题;反过来,很多计数问题也有着对应的最优化问题。因此,我们在遇到这两类问题时,不妨多联系、多发展,举一反三,从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动态规划的思想。

(数学建模教材)4第四章动态规划

第四章动态规划 §1 引言 1.1 动态规划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决策过程(decision process)最优化的数学方法。20 世纪50 年代初R. E. Bellman 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multistep decision process)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性原理(principle of optimality),把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1957 年出版了他的名著《Dynamic Programming》,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著作。 动态规划问世以来,在经济管理、生产调度、工程技术和最优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最短路线、库存管理、资源分配、设备更新、排序、装载等问题,用动态规划方法比用其它方法求解更为方便。 虽然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的优化问题,但是一些与时间无关的静态规划(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只要人为地引进时间因素,把它视为多阶段决策过程,也可以用动态规划方法方便地求解。 应指出,动态规划是求解某类问题的一种方法,是考察问题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一种特殊算法(如线性规划是一种算法)。因而,它不象线性规划那样有一个标准的数学表达式和明确定义的一组规则,而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处理。因此,在学习时,除了要对基本概念和方法正确理解外,应以丰富的想象力去建立模型,用创造性的技巧去求解。 例1 最短路线问题 图1 是一个线路网,连线上的数字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或费用)。试寻求一条由A 到G距离最短(或费用最省)的路线。 图1 最短路线问题 例2 生产计划问题 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每单位(千件)的成本为1(千元),每次开工的固定成本为3 (千元),工厂每季度的最大生产能力为6(千件)。经调查,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第一、二、三、四季度分别为2,3,2,4(千件)。如果工厂在第一、二季度将全年的需求都生产出来,自然可以降低成本(少付固定成本费),但是对于第三、四季度才能上市的产品需付存储费,每季每千件的存储费为0.5(千元)。还规定年初和年末这种产品均无库存。试制定一个生产计划,即安排每个季度的产量,使一年的总费用(生产成本和存储费)最少。 1.2 决策过程的分类根据过程的时间变量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分为离散时间 决策过程(discrete-time -56-

动态规划算法原理与的应用

动态规划算法原理及其应用研究 系别:x x x 姓名:x x x 指导教员: x x x 2012年5月20日

摘要:动态规划是解决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本文介绍了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几个实例的分析,研究了利用动态规划设计算法的具体途径。关键词:动态规划多阶段决策 1.引言 规划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确定各决策变量的取值,以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大或极小。在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中,决策变量都是以集合的形式被一次性处理的;然而,有时我们也会面对决策变量需分期、分批处理的多阶段决策问题。所谓多阶段决策问题是指这样一类活动过程:它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分别对应着一组可供选取的决策集合;即构成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一次决策的决策问题。将各个阶段的决策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决策序列,称为一个策略。显然,由于各个阶段选取的决策不同,对应整个过程可以有一系列不同的策略。当过程采取某个具体策略时,相应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效果,采取不同的策略,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多阶段的决策问题,就是要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取一个最优的策略,以便得到最佳的效果。动态规划是一种求解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系统技术,可以说它横跨整个规划领域(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在多阶段决策问题中,有些问题对阶段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动态规划的“动态”二字也由此而得名。动态规划的主要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贝尔曼(Bellman)。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当时在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从事研究工作的贝尔曼首先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1957年贝尔曼发表了数篇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动态规划》。该著作成为了当时唯一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动态规划的理论源泉。在贝尔曼及其助手们致力于发展和推广这一技术的同时,其他一些学者也对动态规划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爱尔思(Aris)和梅特顿(Mitten)。爱尔思先后于1961年和1964年出版了两部关于动态规划的著作,并于1964年同尼母霍思尔(Nemhauser)、威尔德(Wild)一道创建了处理分枝、循环性多阶段决策系统的一般性理论。梅特顿提出了许多对动态规划后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基础性观点,并且对明晰动态规划路径的数

第四章 数学规划模型

第四章 数学规划模型 【教学目的】:深刻理解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方法建模的基本特点,并能熟练建立一些实际问题的数学规划模型;熟练掌握用数学软件(Matlab ,Lindo ,Lingo 等)求解优化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算法,解决数学规划问题的一般思路和 方法,线性规划模型、整数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的构建及其Matlab 与Lingo 实现。 教学难点:区分线性规划模型和非线性模型适用的实际问题,以及何时采用线性模型, 何时采用非线性模型,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的转化。 【课时安排】:10学时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实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并给与学生适当的课后思考讨论的时间,加深知识掌握的程度。安排一定课时的上机操作。 【教学内容】: 在众多实际问题中,常常要求决策(确定)一些可控制量的值,使得相关的量(目标)达到最佳(最大或最小)。这些问题就叫优化问题,通常需要建立规划模型进行求解。称这些可控制量为决策变量,相关的目标量为目标函数;一般情况下,决策变量x 的取值是受限制的,不妨记为x ∈Ω,Ω称为可行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Max(或Min)f(x), x ∈Ω 一般情况下,x 是一个多元变量,f(x)为多元函数,可行域比较复杂,一般可用一组不等式组来表示,这样规划问题的一般形式为 () x Min f x . ()0,1,2,,i st g x i m ≤= 虽然,该问题属于多元函数极值问题,但变量个数和约束条件比较多,一般不能用微分法进行解决,而通过规划方法来求解;这里讨论的不是规划问题的具体算法,主要是讨论如何将一个实际问题建立优化模型,并利用优化软件包进行求解。 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是否为线性,将规划模型分为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 4.1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LP)研究的实际问题多种多样的,它在工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优化设计与控

经典算法——动态规划教程

动态规划是对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新的算法设计方法。由于各种问题的性质不同,确定最优解的条件也互不相同,因而动态规划的没计法对不同的问题,有各具特色的表示方式。不存在一种万能的动态规划算法。但是可以通过对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进行讨论,学会这一设计方法。 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问题 ——动态规划的基本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类活动的过程,由于它的特殊性,可将过程分成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它的每一阶段都需要作出决策,从而使整个过程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因此各个阶段决策的选取不能任意确定,它依赖于当前面临的状态,又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各个阶段决策确定后,就组成一个决策序列,因而也就确定了整个过程的一条活动路线。这种把一个问题看做是一个前后关联具有链状结构的多阶段过程就称为多阶段决策过程,这种问题称为多阶段决策最优化问题。 【例题1】最短路径问题。图中给出了一个地图,地图中每个顶点代表一个城市,两个城市间的连线代表道路,连线上的数值代表道路的长度。现在,想从城市A到达城市E,怎样走路程最短,最短路程的长度是多少? 【分析】把从A到E的全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用k表示阶段变量,第1阶段有一个初始状态A,两条可供选择的支路ABl、AB2;第2阶段有两个初始状态B1、 B2,B1有三条可供选择的支路,B2有两条可供选择的支路……。用dk(x k,x k+1)表示在第k阶段由初始状态x k到下阶段的初始状态x k+1的路径距离,Fk(x k)表示从第k阶段的x k到终点E的最短距离,利用倒推方法求解A到E的最短距离。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S1:K=4,有:F4(D1)=3,F4(D2)=4,F4(D3)=3 S2: K=3,有: F3(C1)=min{d3(C1,D1)+F4(D1),d3(C1,D2)+F4(d2)}=min{8,10}=8 F3(C2)=d3(C2,D1)+f4(D1)=5+3=8 F3(C3)=d3(C3,D3)+f4(D3)=8+3=11 F3(C4)=d3(C4,D3)+f4(D3)=3+3=6

动态规划算法举例分析

动态规划算法 1. 动态规划算法介绍 基本思想是将待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先求解子问题,最后用这些子问题带到原问题,与分治算法的不同是,经分解得到的子问题往往是不是相互独立,若用分治则子问题太多。 2. 适用动态规划算法问题的特征 (1)最优子结构 设计动态规划算法的第一步骤通常是要刻画最优解的结构。当问题的最优解包含了其子问题的最优解时,称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问题的最优子结构性质提供了该问题可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的重要线索。 在动态规划算法中,问题的最优子结构性质使我们能够以自底向下的方式递归地从子问题的最优解逐步构造出整个问题的最优解。同时,它也使我们能在相对小的子问题空间中考虑问题。 (2)重叠子问题 可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的问题应具备的另一基本要素是子问题的重叠性质。在用递归算法自顶向下解此问题时,每次产生的子问题并不总是新问题,有些子问题被反复计算多次。动态规划算法正是利用了这种子问题的重叠性质,对每一个子问题只解一次,而后将其解保存在一个表格中,当再次需要解此子问题时,只有简单地用常数时间查看一下结果。通常,不同的子问题个数随输入问题的大小呈多项式增长。因此,用动态规划算法通常只需要多项式时间,从而获得较高的解题效率。 (3)备忘录方法

动态规划算法的一个变形是备忘录方法。备忘录方法也是一个表格来保存已解决的子问题的答案,在下次需要解此子问题时,只要简单地查看该子问题的解答,而不必重新计算。与动态规划算法不同的是,备忘录方法的递归方式是自顶向下的,而动态规划算法则是自底向上递归的。因此,备忘录方法的控制结构与直接递归方法的控制结构相同,区别在于备忘录方法为每个解过的子问题建立了备忘录以备需要时查看,避免了相同子问题的重复求解。 备忘录方法为每个子问题建立一个记录项,初始化时,该记录项存入一个特殊的值,表示该子问题尚未求解。在求解过程中,对每个待求的子问题,首先查看其相应的记录项。若记录项中存储的是初始化时存入的特殊值,则表示该子问题是第一次遇到,则此时计算出该子问题的解,并保存在其相应的记录项中。若记录项中存储的已不是初始化时存入的特殊值,则表示该子问题已被计算过,其相应的记录项中存储的是该子问题的解答。此时,只要从记录项中取出该子问题的解答即可。 3. 基本步骤 a 、找出最优解的性质,并刻画其结构特征。 b 、递归地定义最优值。 c 、以自底向上的方式计算出最优值。 d 、根据计算最优值时得到的信息构造一个最优解。(可省) 例1-1 [0/1背包问题] [问题描述] 用贪心算法不能保证求出最优解。在0/1背包问题中,需要对容量为c 的背包进行装载。从n 个物品中选取装入背包的物品,每件物品i 的重量为i w ,价 值为 i v 。对于可行的背包装载,背包中物品的总重量不能超过背包的容量,最佳 装载是指所装入的物品价值最高,即∑=n i i i x v 1 取得最大值。约束条件为 c x w n i i i ≤∑=1 , {}() n i x i ≤≤∈11,0。

动态规划算法及其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算法 实验二:动态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动态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算法设计的基本步骤。 2、应用动态规划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 1、问题描述 1 )背包问题 给定 N 种物品和一个背包。物品 i 的重量是 C i ,价值为 W i ;背包的容量为 V。问应如何选择装入背包中的物品,使得装入背包中物品的总价值最大?在选择装入背包的物品,对每种物品只有两个选择:装入或不装入,且不能重复装入。输入数据的第一行分别为:背包的容量 V,物品的个数 N。接下来的 N 行表示 N 个物品的重量和价值。输出为最大的总价值。 2)矩阵连乘问题 给定 n 个矩阵:A1,A2,...,An,其中 Ai 与 Ai+1 是可乘的,i=1 , 2... , n-1。确定计算矩阵连乘积的计算次序,使得依此次序计算矩阵连乘积需要的数乘次数最少。输入数据为矩阵个数和每个矩阵规模,输出结果为计算矩阵连乘积的计算次序和最少数乘次数。 3 )LCS问题 给定两个序列,求最长的公共子序列及其长度。输出为最长公共子序列及其长度。 2、数据输入:文件输入或键盘输入。 3、要求: 1)完成上述两个问题,时间为 2 次课。 2)独立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 三、实验步骤 1、理解方法思想和问题要求。 2、采用编程语言实现题目要求。 3、上机输入和调试自己所写的程序。 4、附程序主要代码: (1) #include int max(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a : b; } int knapSack(int W, int wt[], int val[], int n) { if (n == 0 || W == 0) return 0;

算法设计第四章部分作业

算法第4-7章部分答案 第四章 第4题: 想法: 求两个正整数m和n的最小公倍数,由题目给出的提示可以知道,m和n的最小公倍数等于两个数的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在第一张的事后要我们就已经用欧几里德算法求过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对于题目4,我们就可以直接引用欧几里德算法辅助求最小公倍数。 算法: 输入:两个自然数m和n 输出:m和n的最小公倍数 1.r=m%n; 1.循环直到r=0 1.1m=n; 1.2n=r; 1.3r=m%n; 2.return n 3.调用2输出(m*n)/n 程序: #include int CommFactor2(int m, int n);//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int main() { int a, b, r,s;//r表示a,b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s表示a,b的最大公倍数 cout<<"请输入两个自然数:"; cin>>a>>b; r = CommFactor2(a, b);//调用函数求最大公约数 cout<

{ m = n; n = r; r = m % n; } return n; } 第6题: 想法: 首先要建立一个大根堆,然后实现删除操作,关键是如何实现删除操作,我的想法是将要删除的元素和建立的大根堆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然后再调用建立大根堆的函数将前n-1个函数进行大根堆操作 算法: 输入:要删除的元素的下标 输出:删除后排序好的大根堆 1.构造一个大根堆堆顺序函数SiftHeap() 2.构造一个大根堆函数初始建堆函数HeapSort(),调用函数SiftHeap() 3.建立初始大根堆 4.输入要删除的元素的下标 5.将要删除的元素与最后一个一个元素交换 6.建立前n-1个元素的大根堆 程序: //想法:先将已知序列排列成一个大根堆,删除某个元素后,将最后一个元素赋值给删除节点,然后再进行堆排序(堆排序只是有序排序中的一部分) #include void HeapSort(int r[ ], int n);//建立堆以及堆中元素整体排序 void SiftHeap(int r[ ], int k, int n);//堆排序函数 int main() { int m; int r[]={47,33,35,2,18,71,26,13}; int i,n=8; HeapSort(r, n);//调用函数建立一个大根堆 for( i=0;i<8;i++) cout<>m;//输入大根堆中要删除的元素的下标 if(m<0||m>=n)

动态规划算法的应用

动态规划算法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思想,包括最优子结构性质和基于表格的最优值计算方法。 2.熟练掌握分阶段的和递推的最优子结构分析方法。 3.学会利用动态规划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 题目一:数塔问题 给定一个数塔,其存储形式为如下所示的下三角矩阵。在此数塔中,从顶部出发,在每一节点可以选择向下走还是向右走,一直走到底层。请找出一条路径,使路径上的数值和最大。 输入样例(数塔): 9 15 10 6 8 2 18 9 5 19 7 10 4 16 输出样例(最大路径和): 59 三、实验步骤 (1)需求分析 通过动态规划法解决数塔问题。从顶部出发,在每一节点可以选择向下或者向右走,一直走到底层,以找出一条数值最大的路径。 (2)概要设计 本次实验程序主要用到二维数组,以及通过动态规划法进行比较每个数的大小。主要运用两个for循环语句实现动态规划。

(3)详细设计 第一步,输入给定的二维数组并打印出相应的数组: int array[5][5]={{9}, /* */{12,15}, /* */{10,6,8}, /* */{2,18,9,5}, /* */{19,7,10,4,6}}; int i,j; for(i=0;i<5;i++) { for(j=0;j<5;j++) cout<0;j--) { for(i=0;i<=4;i++) { if(array[j][i]>array[j][i+1]) array[j-1][i]=array[j][i]+array[j-1][i]; else array[j-1][i]=array[j][i+1]+array[j-1][i]; } } 第三步,输出最大路径的值。 cout<

04第四章 动态规划

第四章 动态规划初步 第一节 问题概览 一、问题的表述 与变分法和最优控制相比,动态规划处理离散时间与不确定性问题更有优势。在本章中,我们将简介在确定性下的动态规划的初步知识。我们从下面的问题开始: {}0 (1)((0))((),(1))max t t x t V x U x t x t β∞=∞* +=+∑ (P1) .. (1)(())s t x t G x t +∈, 对所有的时间t (0)x 给定。 约束说明在()x t 时(1)x t +的值。()x t 是状态变量,(1)x t +可以看作是t 时的控制变量。所以该约束说明给定状态变量如何确定控制变量。U 是瞬时回报(实值函数),U 不独立依赖于时间。 我们是要得到最优值序列{}0 (1)t x t ∞ *=+以使得((0))V x *最大,{}0 (1)t x t ∞ *=+被称 为最优计划(plan ),((0))V x *是值函数。我们把问题P1的形式称为序贯(sequence problem )问题。显而易见,((0))V x *与初始的(0)x 相关,即不同的(0)x 会导致不同的最优值。下面是一个该问题形式的具体例子: 例1:{} (),() max (())t c t k t t U c t β∞ =∑ .. (1)(())()(1)()s t k t f k t c t k t δ+=-+- ()0k t ≥,(0)k 给定。 该例子实际上就是代表性主体(或计划者)的Ramsey 问题。该问题不是标准的P1问题的形式,但是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P1的形式: {}0 (1)((0))((())(1)(1)())max t t k t V k U f k t k t k t βδ∞=*+=-++-∑ .. (1)[0,(())(1)()]s t k t f k t k t δ+∈+- 其中,()(())(1)(1)c t f k t k t k t δ=- ++-。对应P1式中:()()x t k t =,

动态规划法求解生产与存储问题

动态规划 一·动态规划法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 动态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决策过程最优化的数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数学家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化原理,把多阶段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的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 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1957年出版的他的名著《Dynamic Proggramming》,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著作。 动态规划问世以来,在经济管理·生产调度·工程技术和最优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最短路线·库存管理·资源分配·设备更新·组合·排序·装载等问题,采用动态规划法求解比用其他方法更为简便。 二·动态规划法基本概念 一个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问题的动态规划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阶段 阶段(stage)是对整个过程的自然划分。通常根据时间顺序或是空间特征来划分阶段,对于与时间,空间无关的“静态”优化问题,可以根据其自然特征,人为的赋予“时段”概念,将静态问题动态化,以便按阶段的顺序解优化问题。阶段变量一般用k=….n.表示。

1.状态 状态(state)是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也叫系统)在过个阶段的初始状态或客观条件。它应能描述过程的特征并且具有无后效性,即当某阶段的状态给定时,这个阶段以后的过程的演变与该阶段以前各阶段的状态无关。通常还要求状态是可以直接或者是间接可以观测的。描述状态的变量称为状态变量(State Virable)用s 表示,状态变量的取值集合称为状态集合,用S表示。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称为允许状态集合(set of admissble states).用x(k)表示第k阶段的状态变量,它可以是一个数或者是一个向量。用X(k)表示第k阶段的允许状态集合。 n 个阶段的决策过程有n+1个状态变量,x(n+1)是x(n)的演变的结果。 根据演变过程的具体情况,状态变量可以是离散的或是连续的。为了计算方便有时将连续变量离散化,为了分析的方便有时又将离散的变量视为连续的。 2.决策 当一个阶段的状态确定后,可以做出各种选择从而演变到下一阶段的某个状态,这种选择手段称为决策(decision),在最优控制问题中也称为控制(control)描述决策的变量称为决策变量(decision virable)。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称为允许决策集合(set of admissble

动 态 规 划 算 法

每天一道算法题(四) (动态规划算法)01背包问题Java 实现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在wiki上的定义: dynamic programming is a method for solving a complex problem by breaking it down into a collection of simpler subproblems, solving each of those subproblems just once, and storing their solutions - ideally, using a memory-based data structure. The next time the same subproblem occurs, instead of recomputing its solution, one simply looks up the previously computed solution。 昨天接触到了动态规划的概念,研究了昨天一晚上以及今天一上午,总算对这个问题有些收获。 动态规划背后的基本思想非常简单。大致上,若要解一个给定问题,我们需要解其不同部分(即子问题),再合并子问题的解以得出原问题的解。 从空集合开始,每增加一个元素就求它的最优解,直到所有元素加进来,就得到了总的最优解。 01背包问题 01背包问题即的01即每件物品最多放1件,否则不放入。 让我真正了解动态规划概念的是mu399的博客 问题:有编号分别为a,b,c,d,e的五件物品,它们的重量分别是

2,2,6,5,4,它们的价值分别是6,3,5,4,6,现在给你个承重为10的背包,如何让背包里装入的物品具有最大的价值总和? 重新定义问题: 有承重分别为1-10的背包10个 编号分别为a,b,c,d,e的物品各一个 3. 从e物品开始依次放入1-10个背包,分别得到最大的价值总和 4. 把d物品放入依次放入存在e物品的1-10个背包,如果价值更高,替换掉e() 5. c,b,a同理。。。 1. 01背包的状态转换方程 f[i,j] = Max{f[i-1,j-Wi]+Pi( j = Wi ), f[i-1,j] } f[i,j]:在前i件物品中选择若干件放在承重为 j 的背包中,可以取得的最大价值。 Pi表示第i件物品的价值。 决策:为了背包中物品总价值最大化,第 i件物品应该放入背包中吗? 2. 以a8(行为a,列为的8的单元格)举例 f[i,j] = a8 = 15 f[i-1,j] = b8 = 9 f[i-1,j-Wi] 表示我有一个承重为6的背包(等于当前背包承重减去物品a的重量),当只有物品b,c,d,e四件可选时,这个背包能装入的最大价值

第四章算法作业

骆吉洲作业: 1. 设有n种不同面值的硬币,个个硬币的面值存于数组T[1:n]中。现在用这些硬币来找钱。各种硬币使用的各数不限。 (1)当只用面值为T[1]、T[2],…,T[i]来找出钱j时,所用的硬币的最小个数记为C(i,j),写出C(i,j)的递推式。 (2)设计一个动态规划算法以计算C(n,j),1≤j≤L,并且只使用一个规模为L的数组,并分析该算法的复杂度。 (3)设C(n,j),1≤j≤L已经计算出来,对任意钱数m(小于等于L),确定用最少硬币数找出钱m的策略。证明该问题有贪心选择性,设计解该问题的贪心算法,并分析其复杂度。 答: (1)递推式: C(i,j)={ 0 j=0 j/T[1] j>0且i=1 min 1≤k≤j/T[i] {k+C(i?1,j?k×T[i])} j>0且i≠1 (2)算法设计:根据(1)中的递推公式,计算C(i,j)时只可能会用到C(i-1,x),其中x的取值区间为[1,j-1]。不会使用x>j的元素数值。假设一个n×L阶矩阵,只需要从左往右计算,每列从上往下计算C(i,j),并使用一个规模为L的数组即可。 算法伪代码: Input:硬币面值数组T[1:n],待找钱数L Output:使用硬币的最小个数x的数组 GET-CHANGE(T,L)

1 n←length(T) 2 create array x[1:L] 3 for j←1 to L 4 d o x[j]←j/T[1] 5 for i←2 to n 6 do for j←L to 1 7 do for k←1 to j/T[i] 8 do if x[j-k*x]+k

动态规划法的基本思想

一、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 在比较基本的算法设计思想里,动态规划是比较难于理解,难于抽象的一种,但是却又十分重要。动态规划的实质是分治思想和解决冗余,因此它与分治法和贪心法类似,它们都是将问题的实例分解为更小的、相似的子问题,但是动态规划又有自己的特点。 贪心法的当前选择可能要依赖于已经作出的选择,但不依赖于还未做出的选择和子问题,因此它的特征是由顶向下,一步一步地做出贪心选择,但不足的是,如果当前选择可能要依赖子问题的解时,则难以通过局部的贪心策略达到全局最优解。相比而言,动态规划则可以处理不具有贪心实质的问题。 在用分治法解决问题时,由于子问题的数目往往是问题规模的指数函数,因此对时间的消耗太大。动态规划的思想在于,如果各个子问题不是独立的,不同的子问题的个数只是多项式量级,如果我们能够保存已经解决的子问题的答案,而在需要的时候再找出已求得的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由此而来的基本思路是,用一个表记录所有已解决的子问题的答案,不管该问题以后是否被用到,只要它被计算过,就将其结果填入表中。 比较感性的说,其实动态规划的思想是对贪心算法和分治法的一种折衷,它所解决的问题往往不具有可爱的贪心实质,但是各个子问题又不是完全零散的,这时候我们用一定的空间来换取时间,就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二、动态规划的基本步骤 动态规划算法通常用于求解具有某种最优性质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可能会有许多可行解。每一个解都对应于一个值,我们希望找到具有最优值(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那个解。设计一个动态规划算法,通常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找出最优解的性质,并刻画其结构特征。 (2)递归地定义最优值。 (3)以自底向上的方式计算出最优值。 (4)根据计算最优值时得到的信息,构造一个最优解。 其中(1)——(3)步是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步骤。在只需要求出最优值的情形,步骤(4)可以省去。若需要求出问题的一个最优解,则必须执行步骤(4)。此时,在步骤(3)中计算最优值时,通常需记录更多的信息,以便在步骤(4)中,根据所记录的信息,快速构造出一个最优解。 三、典型的动态规划举例——矩阵连乘问题 作为经典的动态规划算法举例,矩阵连乘问题很好地展现了动态规划的特点和实用价值。给定n个矩阵{A1,A2,...,An},其中Ai与Ai+1是可乘的,i=1,2,...n-1。现在要计算这n个矩阵的

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技巧

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技巧 福州第三中学毛子青 [关键词] 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优化、状态 [摘要] 动态规划是信息学竞赛中一种常用的程序设计方法,本文着重讨论了运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时时间效率的优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讨论了动态规划时间效率优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接着给出了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的决定因素,然后分别阐述了对各个决定因素的优化方法,最后总结全文。 [正文] 一、引言 动态规划是一种重要的程序设计方法,在信息学竞赛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使用动态规划方法解题,对于不少问题具有空间耗费大、时间效率高的特点,因此人们在研究动态规划解题时更多的注意空间复杂度的优化,运用各种技巧将空间需求控制在软硬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也有一部分问题在使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时,时间效率并不能满足要求,而且算法仍然存在优化的余地,这时,就需要考虑时间效率的优化。 本文讨论的是在确定使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的情况下,对原有的动态规划解法的优化,以求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使其能够适用于更大的规模。 二、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的分析 使用动态规划方法解题,对于不少问题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时间效率,关键在于它减少了“冗余”。所谓“冗余”,就是指不必要的计算或重复计算部分,算法的冗余程度是决定算法效率的关键。动态规划在将问题规模不断缩小的同时,记录已经求解过的子问题的解,充分利用求解结果,避免了反复求解同一子问题的现象,从而减少了冗余。 但是,动态规划求解问题时,仍然存在冗余。它主要包括:求解无用的子问题,对结果无意义的引用等等。 下面给出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的决定因素: 时间复杂度=状态总数*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1] 下文就将分别讨论对这三个因素的优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矛盾而统一的。有时,实现了某个因素的优化,另外两个因素也随之得到了优化;有时,实现某个因素的优化却要以增大另一因素为代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时,坚持“全局观”,实现三者的平衡。 三、动态规划时间效率的优化 3.1 减少状态总数 我们知道,动态规划的求解过程实际上就是计算所有状态值的过程,因此状态的规模直接影响到算法的时间效率。所以,减少状态总数是动态规划优化的重要部分,本节将讨论减少状态总数的一些方法。

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

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 前文主要介绍了动态规划的一些理论依据,我们将前文所说的具有明显的阶段划分和状态转移方程的动态规划称为标准动态规划,这种标准动态规划是在研究多阶段决策问题时推导出来的,具有严格的数学形式,适合用于理论上的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许多问题的阶段划分并不明显,这时如果刻意地划分阶段法反而麻烦。一般来说,只要该问题可以划分成规模更小的子问题,并且原问题的最优解中包含了子问题的最优解(即满足最优子化原理),则可以考虑用动态规划解决。 动态规划的实质是分治思想和解决冗余,因此,动态规划是一种将问题实例分解为更小的、相似的子问题,并存储子问题的解而避免计算重复的子问题,以解决最优化问题的算法策略。 由此可知,动态规划法与分治法和贪心法类似,它们都是将问题实例归纳为更小的、相似的子问题,并通过求解子问题产生一个全局最优解。其中贪心法的当前选择可能要依赖已经作出的所有选择,但不依赖于有待于做出的选择和子问题。因此贪心法自顶向下,一步一步地作出贪心选择;而分治法中的各个子问题是独立的(即不包含公共的子子问题),因此一旦递归地求出各子问题的解后,便可自下而上地将子问题的解合并成问题的解。但不足的是,如果当前选择可能要依赖子问题的解时,则难以通过局部的贪心策略达到全局最优解;如果各子问题是不独立的,则分治法要做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重复地解公共的子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是利用动态规划。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最优化问题,这类问题会有多种可能的解,每个解都有一个值,而动态规划找出其中最优(最大或最小)值的解。若存在若干个取最优值的解的话,它只取其中的一个。在求解过程中,该方法也是通过求解局部子问题的解达到全局最优解,但与分治法和贪心法不同的是,动态规划允许这些子问题不独立,(亦即各子问题可包含公共的子子问题)也允许其通过自身子问题的解作出选择,该方法对每一个子问题只解一次,并将结果保存起来,避免每次碰到时都要重复计算。 因此,动态规划法所针对的问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它所对应的子问题树中的子问题呈现大量的重复。动态规划法的关键就在于,对于重复出现的子问题,只在第一次遇到时加以求解,并把答案保存起来,让以后再遇到时直接引用,不必重新求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