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改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改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改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改

1.绪论

1.1 理论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全球价值链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价值链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竞争力评估方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引用了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和Gereffi等相关学者提出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现今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通过纵向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分工、升级以及经济租金分配。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指一个国家在生产一种产品或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这个产品或商品的机会成本则该国家在此种产品或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它对文化产品的出口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清晰认识到我国各类文化产品出口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更好的调整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

(3)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指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文化产品在销售中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消费者在遇见他们所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很难产生购买兴趣。所以文化折扣应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被列入文化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中。

(4)实证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收集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进行研究。从而找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的特征、规律及优劣势。

1.1.2研究意义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品附加价值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现今,世界文化产业技术水平呈雁阵式,而我国文化产业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都不高,文化产业发展仍旧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尤其是全球价值链宏观视角下,研究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和各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可以以宏观角度分析我国文化产品的优劣势,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有效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出口规模,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历来观点多认为我国出口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较晚。尽管我国过半文化产品早已嵌入全球价值链,但却少有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即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我国迫切需要结合实际的文化产品出口结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应协同发展,我国制造业的高效率生产和人力优势是我国文化产品发展的一大优势,同时,文化产品的发展会反作用于我国制造业,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及相关观点阐述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全球化视角制定战略,对比其他国家,汲取经验,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出口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这在我国经济的转型关键期显得极为重要。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的作用空间较为宽广。

正是基于我国这种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国内学者才会着重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多为我国对外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比如朱文静,朱婷(2012)利用产品相似性指数与市场相似性指数判断了我国文化贸易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认为我国文化产品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开发上相差不大,但产品附加值过低,市场份额不重,仍处于价值链低端。其独特的量化方法值得借鉴学习。

文化贸易的研究主要从国际贸易理论在文化贸易中的适用性、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各国文化贸易政策的比较以及保护与开放问题的探讨等角度进行。比如顾江等(2009)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比较优势,然而技术手段上相对落后,在内容上前期创作和后期衍生品开发相对不足,在人才要素上的结构失衡,前端策划和创作设计人才缺口很大,在资金要素上处于“饥渴”状态。这种利用比较优势分析文化产品现状的方式有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而在价值链视角下对文化产品出口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有靳静,李薇(2010)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研究市场需求、市场营销、衍生品开发、资金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文化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现有的国内文献,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是从贸易结构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学者研究方向多是由小及大,如由电影、艺术品的贸易来研究文化产品的特点与发展,或者是对我国的文化产品竞争力进行研究。本文将基于现有文献,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等理论,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研究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结构,分析我国各类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分工,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国外对价值链理论,价值链分工与攀升,比较优势理论等都有较为系统的研究。约翰等(1997)研究了亚洲的跨国生产网络的类型和其决定因素。他们发现,决定亚洲生产网络类型的是领导厂商的母国治理结构、领导企业的结构和海外生产动机。东道国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对生产网络的影响很小。因为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大环境下,东道国很难控制外国投资的种类和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这证明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是正确且必要的。但东道国对产品的出口仍具有间接作用,麦肯锡的分析表明一国文化产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度超过90%。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到我国经济水平与贸易规模的相互作用关系。

2.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

2.1全球价值链概念界定

价值链是判定竞争优势并试图维持或增加竞争优势的一种工具。其概念源于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价值链是指最终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有同一企业内部和不同企业之间通过分工生产而联系起来,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同期,Kogut认为价值链是通过加工组装把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产出物结合成最终商品,再通过营销而进入消费环节的价值循环过程。波特更侧重企业内部,即微观角度的价值链分析。Kogut则突破了企业限制,Kogut的定义更符合本文观点。Gereffi (1994)在波特价值链理论基础上,提出“全球商品价值链”概念,其含义是全球不同企业在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等行为组成的价值链中开展合作,这些行为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不同企业,最终产品生产分布在不同企业的各种中间行为。Gereffi(1994)认为“全球商品链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跨国界进行,而且是从事全球经营决策的企业(跨国公司),使国际生产与贸易变得日益一体化”。可见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的主导。

在上述理论、概念基础上,联合国工业组织(UNIO)界定了全球价值链概念。“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企业网络,它涉及从原材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运输储存、成品的生产和销售,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全过程”。这也是本文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界定。从联合国对全球价值链定义看,它突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价值链环节的联系,着重体现了国际分工的性质。由此可见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地位。

2.2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内容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源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将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生产环节,尤其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附加值较低的组装环节转移到劳动要素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只在国内保留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生产、研发和销售环节。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国际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步过渡到同一产品内某个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即全球价值链分工。这种分工改变了原有的最终产品的国际分工形式,使中间产品成为了贸易的主要形式。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参与价值链分工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本国丰富劳动力资源,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这种方式使得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被动地位。如图1所示,价值链不同环节的附加值高低不同,而我国文化产品多处于组装、生产等低附加值环节。

附加值研发生产组装销售售后

图2.1 价值链各环节增值示意

张剑等(2007)将全球价值链进一步分解为三大环节:技术环节(研发),生产环节(生产、组装),营销环节(销售、售后)。本文的价值链分工即采用这种划分方式。即使我国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依然会为我国带来好处。因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会使我国高科技产品及低技能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获得大发展,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份额上升。外商带来资本、技术和高端人才等资源,使中国可以参与价值链中技术环节的国际分工。同时,随着我国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加深,价值链分工会更为专业化,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使成本下降。这两点会带来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出口增长,以及全球价值链的攀升。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攀升,受要素禀赋局限,我国以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加工制造(生产)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这样获得的利润不多。因此,我国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需要向两端攀升,这是增加利润的关键所在。卡普林斯基(2000)及黄永明等(2006)认为发展中国家沿着全球价值链攀升通常要经历如下四个阶段:一是进口产品的组装(OEA);二是原始设备制造(OEM),即为跨国公司生产(设计指示来自负责营销和品牌的外国公司);三是自行设计制造(ODM),即自行设计出产品后,以外国公司品牌进行销售;四是自主品牌制造(OBM),即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

2.3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应用

我国的对外文化产品结构以及国际竞争力显示,我国在文化产品中以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交易为主,这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优势所在。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全球产业会越发呈垂直型,我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会逐渐加深,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价值链分工与攀升部分有助于我们看到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中的

分工,使我国更好的分担国际文化产业的业务,理清我国文化产品与其他国家文化产品的互补性程度,从而可以找到国际文化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如图2所示,文化产品的OEA 到OEM到ODM再到OBM的全球价值链攀升路线不可能主动实现,尤其是处于全球价值链两端的发达国家会对攀升产生向下的阻力,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产品竞争会对我国产生横向阻力,我国需改进外生经济变量来突破外界阻力,全球实现价值链攀升。

附加值

0 技术生产营销

ODM OEA OEM OBM

图2 价值链攀升示意图

同时,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的前提是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所以,我国需先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加深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从内部改变,以实现文化产品结构优化和价值链主动攀升。

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3.1文化产品与文化产品概念界定

本文的文化产品概念包括核心文化产品,外围文化产品与相关文化产品。而在实证研究部分,为方便数据统计计算,则采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数据库中的Creative Economy,用创意经济的贸易数据作为文化产品的代表,其中创意商品贸易即为文化产品贸易,文化产品即包括工艺品、设计、新媒体、出版和视觉艺术等五种。

3.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文化产品贸易规模及出口结构分析

3.2.1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文化产品规模分析

我国文化产品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从1995年起,中国就是一个文化产品大国。同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并列为世界文化产品5强。2008年我国文化产品核心内容的对外贸易额为59.4亿美元;2009年为67.8亿美元;2010年增长为135.1亿美元;到2011年贸易额再增长为186.9亿美元,增幅为38.3%;2012年达到217.3亿美元;2013年251.3亿美元。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如果前些年的文化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是政策红利所带动的话,从2014年开始,以“市场发展需求”的出口将成为主导。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下称《报告》)释放了这一信息。《报告》显示,剔除2012年文化产业重新分类引起的统计口径不一的影响,文化产品的出口规模从2010年的135.1亿美元增长至

2013年的251.3亿美元,即使自2013年来增幅减缓,相对于其他行业,也是快速发展。表1表示2007-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份额,可见我国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虽然落后,但一直在匀速发展。

表1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份额表

年份全部商品出口额(亿美元)文化产品出口额(亿美元)文化产品占比(%)2007 12200.6 71.8 0.59

2008 14306.9 101.6 0.71

2009 12016.5 67.8 0.56

2010 15777.6 135.1 0.86

2011 18983.9 186.9 0.98

2012 20498.3 217.3 1.06

2013 22106.8 251.3 1.1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4

而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一直以来中国都承接了大部分制造业,文化产品的国际分工也越加明确。这导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总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附加值较少,价格远远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以相关文化产品为主,相关文化产品多为产品制造,而中国制造业的出口附加值比重由2002年的31.82%到2007年的33.53%,出口附加值在持续攀升。由此可见,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中获取的贸易利益在不断增加。但33%左右的附加值比重,也说明我国大部分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的近2/3是依靠国际市场实现的,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收益较少,且与国内文化产业关联不够紧密。由此可以推断,我国多数文化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贸易方式以OEA、OEM为主。

3.2.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鼓励支持下,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状况有很大的改善,近几年出口额增速较快。纵观我国的文化产品的出口额,从2007年的71.8亿美元到2013年的251.3亿美元,增长将近四倍,可见文化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核心文化产品,外围文化产品和相关文化产品三方面分析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

如图3所示,我国垂直专业化出口比重在2000年就已达到0.17,而美国与日本均不足0.1。这说明我国出口产品中进口投入品比重很高,嵌入价值链程度很深,我国出口产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比率很高。这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利润的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其出口附加值的高低。由出口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可以看出我国各类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数据来源:The OECD Input-Output Database edition 2006-STI Working paper

图3 2000年8国VS出口比重

核心文化产品方面,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多集中在香港等地,内地核心文化产品竞争力较低,但发展较快。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3)

表3 核心文化产品前十五位出口市场(2012年)

位次国别(地区) 出口金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 占比(%)

1 美国75.35 17.8 29.1

2 日本19.37 168.8 7.5

3 德国18.05 6.0 7.0

4 中国香港14.69 13.3 5.7

5 英国12.10 5.

6 4.7

6 荷兰10.83 42.5 4.2

7 韩国8.83 304.5 3.4

8 新加坡 5.73 280.8 2.2

9 阿联酋 5.62 43.4 2.2

10 澳大利亚 4.90 30.8 1.9

11 马来西亚 4.45 176.5 1.7

12 巴西 4.30 60.5 1.7

13 加拿大 4.28 28.8 1.7

14 法国 3.35 29.2 1.3

15 西班牙 3.34 43.7 1.3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3)

2011年前,我国内地核心文化产品出口过少,占我国文化产品总出口额不足4%且增长较缓。2011年后,涨幅大幅提高,2012年我国内地核心文化产品占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超过5%,表明我国内地核心文化产品出口的份额在逐渐提高。

核心文化产品包括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文艺表演,博物馆等,产品多是需要自主创新的。我国内地核心文化产品出口较少,而核心文化产品为文化最直观载体,更侧重于品牌效应,即价值链营销环节。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过少,侧面反映了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多为OEA和OEM,而ODM和OBM较少,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多处于生产环节。同时我国在主要文化产品出口方面。由表4可见,图书,报纸,期刊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而电子出版物,激光唱盘等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表4 我国内地主要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统计

万美元产品种类2009 2010 2011 2012 图书,报纸,期刊3437.7 3711 3905.5 4124.6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汇总)61.1 47.2 1502.4 2087.3 电子出版物0.56 0.2 0 0.1

激光唱盘7.1 4.2 0.25 0.77 高密度数码激光视盘8.39 21.1 34.3 47.9

数据来源: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9,2010,2011,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表5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以非绘画的视觉艺术品,新型媒介等为主,软件文化商品出口能力不足。电影,图书,绘画,摄影等核心文化产品出口中的主要产品却少有出口。表明我国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也没有很好的艺术创新,具有文字符号和文化内涵的印刷品以及独特的带有明显本国标志的文化遗产和电影的出口量极小。我国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环节上处于极不发达的位置,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效应,我国核心文化产品的出口额极小。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我国文化遗产,摄影及电影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均超过了100%,这表明我国在逐渐重视文化保护与推广,我国核心文化产品的出口也在快速增长。

表5 按商品类别分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情况(2012年)

项目出口额(亿美元)增长率(%)

合计259.0038.5

文化遗产0.04 印刷品28.48 251.4 7.0

图书17.83 7.0 报纸和期刊0.22 8.7 其他印刷品10.42 6.9 声像制品0.68 -66.2 视觉艺术品142.14 52.4 绘画 2.53 18.4

其他视觉艺术品139.61 53.2

视听媒介72.54 42.5

摄影0.02 106.6

电影0.001 287.1

新型媒介72.51 42.5

其他15.11 6.7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3)

由于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布不均,主要利润会分布在价值链的两端,即技术环节与营销环节。而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多处于中间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即“微笑曲线”中的低端。这使得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不高。同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从产业间分工细化进化为产品内细化分工的今天,可以推断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多为跨国公司的中间产品。

在外围文化产品方面,相比核心文化产品,其出口额较大,一般占文化产品出口额的20%左右,是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的三倍以上,但远比相关文化产品所占的比重小。

以旅行社服务为例,我国旅行社服务出口的市场占有率从2003年的0.0324升至2013年的0.0547,长期位于世界第五位。然而我国旅行社服务人数却远高于其市场占有率。我国外围文化产品从业人员是相关文化产品的3/4,而所占出口份额却不到相关文化产品的1/3,可见我国外围文化产品利润不高。我国外围文化产品中的旅行社服务项目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阶段,附加值较低。

而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休闲健身娱乐,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本都是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由此可推测我国外围文化产品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以OEA和OEM为主。

相关文化产品方面,核心文化产品与外围文化产品占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较小,而相关文化产品出口占据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70%以上。说明中国仍以相关文化产品出口为主,核心文化产品与外围文化产品出口为辅。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主要源于中国相关文化产品庞大的出口量,也就是说,中国本身的文化内容与文化硬件相比出口较少。相关文化产品的出口多处于价值链生产环节。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文化产业中的玩具部分,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玩具价格总额占世界玩具市场价格总额的比重均在10%左右,而我国出口的玩具数量占全球玩具市场的60%左右,这说明我国出口的玩具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是比较低的,加工贸易占到了出口玩具贸易的64%以上。而自2009年起,由于发达国家的制裁,加工贸易开始走下坡路,2010年占出口玩具贸易的51%,2011年为46%,2012年为42%,而我国玩具出口额却在持续增长。厂家利用我国人力的比较优势,联合国外玩具企业,开始自主设计研发玩具产品,这为我国其他文化产品行业的价值链攀升提供了经验。

3.2.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市场分析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地集中在发达地区,2006年占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66.7%,2010年略有下降为62.2%。且多出口到欧洲,美洲等地。出口到亚洲的文化产品数量稳步上升,2010年已占到总出口额的1/4。2011年我国文化商品出口377.9亿美元,其中美国以133.38亿美元成为我国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市场,占到总出口额的35.3%。排名前五的出口市场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香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这五大市场占出口总额的64.68%。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统计年鉴(2012)

图4 2011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国市场占比

由图4可看出,我国文化产品输出地过于集中,国际化的程度偏低。这主要由于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它决定着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在各个国家的分布。我国具有劳动力低廉,劳动效率高等要素特征,所以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中来自别国的中间产品的比重较大。而中间产品需要运回各跨国公司本部,跨国公司母公司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文化产品输出地较为集中。我国相关、外围与核心文化产品多处于价值链生产环节。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囊括了全球国际文化贸易量的2/3以上。当前,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西方七大国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公司垄断。以音乐产业为例,2005年世界音乐市场继续被大的公司所主导,最近的估计认为环球占有世界音乐市场销售的23.5%,EMI占有13.4%,索尼占有13.2%,华纳占有12.7%,BMG占有11.9%,其余独立公司占有25.3%。可见在文化产品跨国生产网络中,美国文化产品极具口碑,本国知名跨国母公司较多,跨国公司产生了大部分的利润。由此可以预测其产品多处于营销环节,主要负责产品销售与售后及少量产品研发。日本文化产品在世界上知名度较高且科技发达,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其GDP的20%左右,随着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在国际著名电影节上屡屡获奖,再加上日本原创的动画形象如“皮卡丘”、“HelloKitty”等风靡全球,使得日本动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日本的文化产业出口逐渐形成了以动漫产品为核心带动游戏、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商品等形成的产业链出口的态势。同时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有所欠缺,由要素禀赋决定价值链地位可以推断,日本文化产品出口多在营销及技术两个高附加值环节上。德国及英国垂直专业化出口比重高出中国近1/3,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极高,是传媒等技术的主要输出国。中国,印度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处于价值链生产环节。而香港是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中转站。可见全球文化产品价值链主要是由德国、英国等国家输入中国,再由中国输出给美、日等国或输出给德、

英、日等国进行技术再加工。我国对美、日等国主要出口会集中在跨国公司具有极高品牌效应的中间产品上,而对德、英等国出口会有部分集中在需二次组装的产品上,香港市场则主要是出口其他市场的过渡。

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实证研究4.1实证研究

4.1.1研究方法

鉴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统计体系还没有形成,数据比较零散,我们选择采用出口相似度的方法,利用国际统计数据,通过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文化产品出口强国进行比较,测算出我国文化产业与这些国家文化产品的互补程度,估计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上的位置所在。出口相似性指数反映国家间出口商品结构的相似程度,主要有产品相似指数与市场相似指数。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贸易关系既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市场上。对贸易关系的分析必须把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够全面和深入。

4.1.2产品相似性指数

产品相似性指数用来衡量任意两个或两组国家在第三国( 地) 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在此采用的是Glick 和Rose(1998)修正后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如果i 国和j 国出口到第三国( 地) 市场的商品的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 若完全不相似,则该指数为0。

公式(1) 中,S P( ij,k) 表示i国和j 国出口到k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X 代表出口额,它的上标m 代表第m种出口商品,两个下标依次代表出口国( i国或j国) 和出口目的地( k国) ,X m ik/Xik代表i国出口到k国的第m 种商品占i国出口到k国所有商品总额的份额。

4.1.3市场相似指数

市场相似指数用来衡量任意两个或两组国家出口市场分布的相似程度,在此同样采取Glick 和Rose(1998) 修正后的市场相似性指数,其计算方法是:

公式(2)中,该指数是i国和j国出口到k市场贸易额的加权平均数。该指数取值范围是[0,100],如果i国和j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如果i国和j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分布完全不相同,则该指数为0。指数值越大表示竞争性越强。如果这两个指数随时间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差异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国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反之,指数下降意味着两国在第三国市场上的专业分工程度正在上升,两个国家的商品贸易关系是互补的。

4.1.4数据来源

本文各国的文化产品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数据库中的Creative Economy,用创意经济的贸易数据作为文化产品的代表,其中创意商品贸易即为文化产品贸易。

4.2结论与分析

4.2.1我国文化产品相似性指数

根据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可比性以及可能的实践意义,我们选择美国,法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等地区作为比较对象,参照公式(1) ,计算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creative goods) 结构相似度,如图5所示。

数据来源于UNCTAD

图5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相似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与我国文化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最为接近且稳定的是我国的香港地区,香港作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中转站,特别是在针对中国内地出口贸易争端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下,香港更是我国内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转换器,它与我国内地文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相似度达到90%以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我国与美国的文化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较小。与美国相比,我国在电影、出版方面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远远地落后于美国,特别是在电影方面,以2002到2010年9年的均值为例,美国年均出口是中国的264倍,而我国在新媒体和绘画方面与美国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我国的优势仅在于传统的文化商品以及设计上,包括玩具设计、地毯等工艺品上。这一结果与美国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灵活的融资渠道等不无关系。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没有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文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投入风险就增大,资金回报率也得不到保障。这样就很难形成文化品牌。

而日本的文化产业虽然受到日本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发展不快,但也已逐渐成为日

本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电影,音乐以及游戏都在国际上有很大知名度。在日本文化产品发展过程中,除了法律法规政策的重要作用之外。还有几点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一是日本的文化产业项目都是进入市场操作的,企业是文化产品出口的载体。在演出界,电影界,出版界,广告界等地拥有至少一家成熟的知名文化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日本的文化行业协会很多,且作用突出,延伸了很多政府职能; 三是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专门建立并专款支持“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相对来说我国的文化企业更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倾斜,市场程度较低,政府管理更宽泛更严谨,这对于文化创意的产生以及中小文化企业的成长都有很大的约束。

4.2.2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市场相似性比较

我们选择中国,中国香港地区,日本和美国作为比较对象,分析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五位出口市场的分布情况,其分布状况如表6-9所示。

数据来源:UNCTAD 数据库中2009—2013年creative goods指标

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作为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各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其相对成熟的国内市场,对于文化创意商品的需求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所难以达到的。

而中国近5年中在日本,中国香港等主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有所下降。这表明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存在问题,这证明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价值链阶段攀升的必要性。

而从日本市场的文化产品出口状况中可以看出文化折扣因素的影响。文化的融合在文化商品的消费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的出口市场中,亚洲市场所占份额极大。

同时,在中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出口市场中,地缘性表现突出,基本上与文化折扣的影响同步。各个国家或地区分列市场前三位的国家变化不大,特别是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前五大市场的国别变化很小,市场分散程度较为稳定。同时也说明我国在开拓新市场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市场的开发方面,中国有1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地区是12个,日本和美国是13个。这说明我国文化产品在市场开发方面与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差距不大。

4.2.3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相似性指数

本文选择了工艺品、设计、新媒体、出版和视觉艺术等五种文化创意产品,考察中国与美国,日本,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市场相似性指数。而国际市场则分为美洲市场,欧洲市场,亚洲市场,澳洲市场,非洲市场,参照公式(2) ,计算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市场相似度,见表10。在计算过程中,原UNCTAD数据库统计指标中的视觉艺术没有进入分析范畴。

在工艺品贸易中,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相似性指数最高,和日本之间的市场相似性更低些,近年来也就30%左右,中日之间的工艺品贸易互补性更多些,而日本的工艺品与设计产业较为发达,此类产品是文化主要载体,营销环节附加值大,日本主要处于OBM阶段,我国工艺品贸易与美国相似度较高,贸易额不少但少有知名品牌。在设计贸易中,我国与几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性更强些,市场的相似性都在60%以上,但我国自主设计品牌较少,设计贸易情况与工艺品贸易趋同。在新媒体贸易中我国与美国、日本的市场相似度很高,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市场相似度也很高,但总体出口额不大,利润不高。在出版物贸易中,与美国的市场相似度最高,相似性指数达到9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很强,尤其是在亚洲市场,五年间一直在90%以上,我国的出版物贸易在亚洲市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出口份额与所得利润不均,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市场相似性指数较高,有70%以上的共同市场分布,与日本共同市场分布则不高,一般维持在50%左右。

4.2.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分析

在UNCTAD 数据库2002—2013年creative services中“个人、文化与创意服务”指标中,进入分析范畴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德国、中国等29个国家,29个国家总值超过国际出口总额的98%以上,基本上能够代表整个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市场总体情况。如表11所示,在统计中,美国所占国际文化产品出口份额一直超过3.8%,英国超过1%,法国等超过0.5%,韩国等超过0.1%,而中国所占份额不足0.1%。

表11 文化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表

美国(>3)

英国(1-3)

法国,加拿大,土耳其(0.5-1)

德国,韩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0.1-0.5)

中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阿根廷等(0-0.1)

数据来源:UNCTAD数据库中2002—2013年creative services中“个人、文化与创意服务”指标结合我国出口相似度、市场相似度、市场分布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就文化产品出口来说,我国五种文化创意产品均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即价值链的生产环节,与文化产

业发达国家差异很大,但由于外商引进等因素,我国文化产品在工艺品等贸易中也不乏处于技术环节的产品。就产品结构相似性来说,我国与美国的相似度较小,可以有意形成互补优势。同时我国的出口市场比较集中,部分市场所占出口份额过大,在这方面韩国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通过利用文化相似的优势使其影视作品得到亚洲观众的认可,并在影视作品中展示韩国的名胜古迹,美食,医学整容等,从而延伸出“韩流”消费价值链。

上文提到,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多处于生产环节,即(OEA)与(OEM)阶段,少部分处于技术环节,但营销环节的产品凤毛麟角。我国在市场开发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在人力等方面相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价值链攀升中,横向地,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阻力对比结果是不会向左的;其次,如果发达国家直接施加强大的阻力于我国,强力打压我国产业发展,将不利用发达国家内跨国公司的价值链的平衡,所以发达国家与我国的阻力对比结果是不会明显向下的。因此,我国不必过于关注他国政策与发展情况,应该注意保持在人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注重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保护,这样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地位的攀升几乎是必然结果。

5.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改进建议

5.1政府政策—-国际合作与反哺机制建立

我国想改进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必然要进行价值链攀升。价值链的主动攀升,需要外生经济变量的改进。

目前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扶持政策只是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的外在因素,我国的产品仍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间环节,即低端。而对于提升我国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文化企业能够提供符合国外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产品及宣传方式。国家应多鼓励中外企业的合作,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出得消费者的认可的产品,也可以更好的宣传。与外企合作,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因文化折扣给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更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使我国文化产品尽快攀升至技术环节。

同时,我国及地方政府应重视文化产业外部效益的反哺机制建立。比如韩国影视产品的出口为其带来的不仅是影视作品本身的版权收入,更多地体现在“韩流”文化消费者对韩国旅游、玩具、游戏等相关产业的热捧。“韩流”文化的广泛传播使韩国各类文化产品迅速攀升至营销环节(OBM)。文化产品要想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所提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融资难。所以,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建立起外部效益的反哺机制不失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少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仿照“韩流文化”将中国文化有较融入文化产品中,是建立反哺机制的好方法。

5.2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优势提升

由全球价值链攀升理论可以看出,我国想进行价值链攀升,必然要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个方向的阻力。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增加出口附加值,需要我国具备足够强大的出口竞争优势。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劳动力低廉且劳动效率高,可以在价格上形成比较优势。这是我国文化产品在生产环节的出口优势。随着我国文化产品在生产环节产生利润的积累,企业应注重对职工素质的培养,同时保证更好的职工福利,防止培养的人才流失。职工素质的提高,相关人才的产生会带来技术创新,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向技术环节攀升。同时,相关人才会制定更好的企业发展路线,帮助企业形成品牌,这对文化产品在营销环节的攀升也是助力。我国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会带来附加值的上升,增加出口额与利润,企业将一部分利润再用于培养员工,形成良性循环。其过程如图6所示。

图6 劳动力优势提升示意图

其次,政府不断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2005年底,文化部外联局为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产品理论研究,“国家对外文化产品理论研究基地”落户中国传媒大学。政府坚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支持,对于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建立相关基地的政策可以加快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集群发展带来的成本下降等好处,会增加出口利润,促进价值链攀升。

最后,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国拥有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且优秀的文化遗产,使得我国的儒家思想在周边国家有广泛的认同感,也对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有不小吸引力。在周边国家,我们可以有效的消弭文化折扣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我们的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激发消费者购买欲,如我国茶文化在欧洲的盛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于文化传播,容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在营销环节的攀升。而形成品牌效应的产品,也会反作用与历史文化,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的知名度。其提升过程如图7所示。这种方式有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日本动漫中包含的日式风情使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受到追捧,而日本动漫的风靡也使日本文化在海外得到了推广。所以,我国企业应将文化产品与本国文化相结合,做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图7 历史文化优势提升示意图

5.3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劣势改进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发展,企业需要提升内部控制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速度。基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调研和剖析,本文提出了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措施,为从业人员提供合理建议的同时,让企业获得更好发展。关键词价值链视角企业内部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在我国企业当前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已经意识 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推进企业的内部改 革,让内部控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然而在该过程中还 是存在一些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业务流程控制不足。价值链中的各类企业需要被有效 连接并融合,以带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而在该过程中,企业的业务流程需要具备较高的连续性, 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按照自身特点和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设计 良好的业务流程,然而在当前的一些企业运行中,管理的

重点放置于内部监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把控,造成对业务流程控制不足现象。 (2)信息化建设不足。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然而在很多企业发展中,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或者信息化系统不能覆盖企业运行中的各个部分,无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甚至会导致企业不同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工作中产生冲突。 (3)监督机制存在漏洞。在推性企业的内部管理时,最终目的为及时发现企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及时修正各类问题让企业获得更好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然而在当前的很多企业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或在发现问题时无对应的处理问题措施,无法提升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效率。 二、价值链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一)改变内部控制思想和目标 在当前的一些企业运行和发展中,依旧采用会计内部审计模式,这种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内部控制要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或价值链环节具有超越国家范围进行分布的倾向。全球价值链的核心汽车企业总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具潜力的集群产地,而专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环节,在最终产品品牌上及其直接控制的最终组装环节和关键部件具有较大的支配力。从本地产业集群的角度看,能够提供各种专业化支持服务、能够不断吸引专业人才和关联企业、能够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具有高度灵活性信息流的集群,在汽车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上才会处于战略地位。产业集群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逐渐增加,以转移价值链上某个劳动密集环节,产业集群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技术开发、生产加工和营销网络的规模优势,通过集聚效应形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深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国际分工转换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重理,对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政策 1 理论概念 1.1全球化 究竟何谓“全球化”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不过,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讨论和定义全球化,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越,这就意味着国与国之间边界的削弱甚至消失。 1.2价值链及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引入的,他把它当作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工具。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它始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终于最终产品的消费。迈克尔·波特所指的价值链概念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价值增值链条,反映企业价值增值环节和增值过程。认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竞争优势,并引入价值链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波特所论述的价值链更多的指企业内部价值链。价值链分析还包括产业价值链,即把企业放在整个产业当中来考察其行为确定其竞争优势。 所谓产业价值链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意义和对等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互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合作模式。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精品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

价值链视角下的现金流管理课后测试

价值链视角下的现金流管理课后测试 单选题 ?1、下列关于企业链式管理,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多级化发展,专业精细化延伸。 B立足于全局达到资源、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 C科技、金融等将不断打破空间链赋能实体经济。 D集成管理、趋于协调将会派生无限可能。 正确答案:B ?2、企业存货积压、物流不畅等现象的原因是(10 分) A资源配置结构混乱 B运营资金短缺 C投融不符合企业现状 D银主关系紧张 正确答案:B 多选题 ?1、企业价值链系统构成包括(10分) A供应商价值链 B企业价值链 C销售渠道价值链 D顾客价值链 正确答案:A B C D ?2、基于价值链的现金管理中,成本包括诸多的业务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括(10分) A生产作业 B技术开发 C发货后勤 D市场营销 正确答案:A C D ?3、挖掘企业利润库需要分析的内容包括(10 分) A利润库的分布 B利润库的威胁 C边界利润 D协调和检查

正确答案:A B C D ?4、直播平台的赢利点有哪些(10 分) A植入商业广告 B专属付费服务 C流量变现渠道 D企业运营工具 正确答案:A B C D ?5、利润点平移步骤包括(10 分) A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B寻找内部的平移机会 C价值链上的纵横平移 D建立全新的交易模式 正确答案:B C D ?6、企业高速发展与现金流抗压测试中,需要关注哪些内容(10 分)A现金流量势 B企业债权人 C企业经营者 D现金流 E企业所有者 正确答案:A B C D E ?7、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分析中,运营资金短缺造成的后果是(10 分)A赊销严重 B盲目跨界 C疯狂投资 D退单率较高 正确答案:A D 判断题 ?1、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10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

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 1对1培训及咨询、百度文库官方认证机构、提供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管理思维提升之旅! (备注:具体案例,会根据客户行业和要求做调整) 知识改变命运、为明天事业腾飞蓄能上海蓝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目前开班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苏州、香格里拉、荔波,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可以提供开具培训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让用户合理利用国家鼓励培训各种优惠的政策。报名学习蓝草咨询的培训等学员可以申请免费成为“蓝草club”会员,会员可以免费参加(某些活动只收取成本费用)蓝草club定期不定期举办活动,如联谊会、读书会、品鉴会等。报名学习蓝草咨询培训的学员可以自愿参加蓝草企业“蓝草朋友圈”,分享来自全国各地、多行业多领域的多方面资源,感受朋友们的成功快乐。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国内知名大学颁发的证书和国际培训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一.市场营销岗位及营销新知识系列课程 《狼性销售团队建立与激励》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2014-4-11 随着全球生产链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值中往往包含着从其他许多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贸易统计由于“多次重复”计算将错误地估计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近年来,世贸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致力于国际贸易数据统计新的工具平台的研发与建设,围绕全球价值链,从贸易增加值和贸易成本等多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这些工具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也可能为广泛的政策决策领域带来新的视角。 一、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构成了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与此同时,产品的生产呈现出3个特征:(1)产品的生产必须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工序;(2)产品生产跨越国界,两个或者多个国家为产品价值形成提供生产服务;(3)至少一个国家在工序生产中运用了国外进口投入品,并且一部分生产出的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必须出口到其他国家。由此,现代贸易的内容由以前的最终产品贸易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以完成产品生产为贸易目的的“工序”贸易(Tasks Trading),而不像传统货物贸易以实现产品价值为目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可以分散到全球不同的国家,一件产品的生产可能需要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的反复加工和进出口,这种多次跨越国界的行为按照传统的统计方法被多次重复统计在国际贸易数据中。有专家指出,“多重计算”扭曲了关于贸易对增长和就业的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歪曲了双边贸易平衡的结构和规模。由于“增加值”是指某部门出口产品中使用到的进口原材料、半成品等进口成份,在经过该国国内产业间循环后形成的价值增加。因此,从“增加值”角度关注国际贸易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 二、使用新的工具平台测算贸易的重要作用 1.增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能正确解读贸易流,有助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制定更好的贸易政策 根据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增加值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很多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可以用其所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来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初级部门和食品类产品出口总额中的国外含量相对较低,但在机械、电子和纺织等行业中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机械行业为例,其出口总额中国外增加值含量达40%。墨西哥在电子和运输设备领域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普遍的电子行业,其国外增加值含量占比超过了60%,反映了下游价值链的专业化;而在运输设备行业,进口中间投入品的60%以上用以了出口。韩国出口总额中外国增加值含量以及进口产品中用于出口的比例,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均处于较高水平,这部分反映了在“亚洲工厂”中韩国的高集约化程度以及韩国在资源加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浅谈

企业经营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8期(总第460期) 1?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概念 价值链成本管理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由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伊始,再到顾客的手中,这一整条活动所构成的,就是价值链,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所谓价值链成本,例如生产产品前所进行的研发投入、生产中资源的耗用以及售后服务开展、经销路径的开拓,再加之和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维持费用等,其是支撑价值链上各作业活动的有效进行而消耗的各类资源。 价值链成本管理得益于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理论,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运用价值链联盟中核心公司的有效竞争战略作为公司的导向,用成本动因分析法以及价值链分析法等,对搜集而来的价值链成本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运用,接着,凭借作业成本法等成本管理方法来对企业价值链实行优化,维持各环节成本费用的持续可降性,以促进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态势。2?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迫切性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视角不只停留在单方面环节的成本费用,亦强调企业着眼于整体来进行成本控制。站在企业内部来说,价值链成本管理明确各个部门之间而非互相独立,更要注重各部门间的双向交流;站在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从采购上来得到价格优势,在成本数量上得益,而更要在上游供应链的关系管理上和求教竞争对手上下功夫,利用信息的共享性对自己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提升其利用率。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企业面对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状况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亦追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功能大打折扣,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成本降低为第一目的的,特别强调让企业凭借减少产品成本(包含采购成本)来增加企业自身利润,所以比较轻易地引起产品制造者和供应者、经销商之间在“果实”分配上不易调和的矛盾,进而使价值链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最终可能演变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2)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囊括的范围较为狭窄,站在空间范围的角度来看,它局限在企业的内部,几乎没有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考虑在内,此外,如果从时间上来审视,其易忽视投产前存在的设计研发等相关成本,而主要考虑产品投产后的成本问题。 (3)传统的成本管理对成本动因的分析较为片面和简单,其仅将单一的驱动因素作为产品的动因,但在实际上,成本产生的驱动因素是相对较广泛的,既有作业层面上的,又有战略上的。3?价值链视角下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总体设计3.1?优化的目标 在传统成本管理理论下,它割裂了成本管理的整体性,过多地注重于局部。而恰恰相反的是,其不只是财务部的工作,而涉及地各个部门,如果一线工人没有参加过一次企业成本控制的设定、执行、监督以及优化,仅非主动地去执行企业所制定的各规章和制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般来说,主要都会聚焦于企业成本管理的长期性和战略性以及对整体价值链管理理念的深入理解上和售后服务投入的力度把握上。 3.2?优化的内容 本文从企业内部、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和横向竞争者的不同角度来对价值链成本进行优化阐述。 (1)企业内部方面 企业内部的优化主要表现在研发成本的优化、生产成本的优化、采购、物流及售后服务优化等几个方面。 (2)企业上游供应商方面 供应商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供应商选择方式优化和合作关系的优化两个方面。 (3)下游客户方面 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帮助客户创造价值这两方面能力的提升优化下游客户的主要表现。 (4)横向竞争者方面 竞争对手方面主要于企业战略方向、核心技术以及人才引用机制等进行优化。 3.3?优化的方法 优化的方法侧重于进一步提升公司与成本管理方法间的默契性,具体的方法有标准成本控制、相对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等等一系列方法,价值链管理体系中最为合宜的方法即为凭借动因分析来获得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支持。 3.4?优化的流程 流程的优化须以信息沟通作为纽带来获得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经销商之间的结合,因为利用作业成本法作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法要具备非常充足的成本费用信息支撑。与此同时,要全面监控信息流,在发觉实际值与目标值出现偏差时,立即做出反应,积极反馈与进行合理修正。 3.5?优化的考核与评价 优化的考核与评价是对优化的各级责任中心执行结果意见的反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优化的过程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任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优化目标的制定、执行和考评是周而复始、接连不断来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浅谈 郑?蕊,孙?楠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 要]文章首先对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而后从三个方面浅析了企业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迫切性,接着,对如何站在价值链视角下优化企业成本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向企业提出了些许存在共性的一般建议。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管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4 [作者简介]郑蕊(1986—),女,山东曲阜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孙楠(1993—),女,陕西咸阳人,就读于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级会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150-

价值链分析与战略成本管理

价值链分析与战略成本管理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就构成了价值链。一个企业价值链和它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如何扩大价值链的增值,是每个企业所致力追求的。他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的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着买方的价值链。在波特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将价值链这一概念进行推广并根据其中的有机联系进行了适当的分类,将价值链划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三类进行研究。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 (一)波特关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论述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的集合。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不同企业的价值活动划分与构成不同,价值链的具体结构也不同。许多企业都意识到:应该把以企业内部各个业务活动,构造成能够增加价值增值的业务流程。这个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就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它的基本特点是:(1)由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内部业务过程组成;(2)这些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3)企业内部运作过程的构造中,业务活动的取舍以是否能够实现或支持整条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作为标准。 波特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九种,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见图3所示: 图3 1、内部后勤:包括与原材料的验收、储存、整理及存货控制的相关的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doczj.com/doc/3f2760076.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论框架研究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 论框架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不尽完善,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本文吸收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基本理念,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尝试给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间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继承与扩展。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与产业间分工理论的本质差异在于:贸易对象从以商品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产品为主,分工对象从最终品(成品)转变为中间品(价值链环节)。长期以来,”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用于解释商品贸易。而”服务”通常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产出的经济活动,”无形性”是其基本特征(江小涓,2008)。但现实中,服务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体,即使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拥有完备的全球生产体系(Low,2013;Miroudot,2012)。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挑战了以”实物要素”为核心特征的传统贸易理论。

江小涓(2008)指出,尽管”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来源不同(前者一般为技术差异,后者是生产要素比率差异),但它们都导致了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进而促使贸易发生,这才是理论的”核”,并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Bhagwati,1984;Falvey&Gemmell,1996)。江小涓(2008)进一步提出,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即把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拆分”为要素集合的贸易,那么它们的核心基础是一样的,因此立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最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大增强了传统服务的可分割性,区域合作的日益深入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这些都从”技术”层面促进了服务业分工的日益深入。2.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扩展。”比较优势理论”同时适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但其长期以来都是针对最终品,在中间品逐步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现载体后,比较优势理论还适用么?Jones和Kierzkowski(1990)认为比较优势仍是全球生产分工的基础,而且适合服务业。曹明福和李树民(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获取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核心来源之一。卢锋(2004)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不同生产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形成比较优势和贸易收益,促进分工行为的产生。本文同样认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价值链视角下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的.doc

价值链视角下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的 一、基于价值链视角管理会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问题 在价值链中,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对生产环节的缩减,使得生产成本相应的提高,同时针对价值链所产生的问题也会出现,企业在和顾客之间的合作时,在节省生产环节的情况下,产生质量相对应地减少,这种利用成本作业的方法,对市场的秩序有一定的危害。 2.企业的竞争范围不明 目前,企业的运营方向过于繁杂,企业无法正确的定位自身的价值,在市场的环境中,对于竞争的范围不是很明确,也就在竞争对手方面无法明确,企业在实现经济产能提升时,由于缺少竞争目标,在市场的活动中行动过于模糊,无法通过依靠价值链来提高利润率。也就使得企业发展中遇到阻碍。 3.空间维度不足 传统的管理会计的构建需要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资源为保障,过度的依赖导致企业在管理会计的活动中体制的构建出现了一定的困难。管理会计体制的不全面使得企业活动的空间维度不足,系统在强化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对价值链资源的整合产生阻碍。 二、价值链视角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对策 1.明确企业竞争范围 企业竞争的价值链范围进行确立,首先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分析,把产业链看成一个整体,估算其整体的利率价值,然后对产业价值链进行有效的分解,以多个不同的情况,对其所占有

的资源进行分析,确定单个产业价值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利润率,根据有关的数据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方案来对企业在生产前后的调整,更好的对投资的缩减,产业链的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在生产过程是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保持彼此的协调性,促进更快的发展,使得企业价值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明确企业竞争范围,并能够让企业在上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能够发挥企业的独有的优势,在结合自身情况下,使其能够对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竞争目标的确立,有效整合企业各部门的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朝同一个方向迈进,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2.准确定位价值链管理有关环节 基于价值链视角分析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在一些相关内容上应该包括市场、顾客、产品等。在市场与顾客的关系上,主要的核心在于将顾客摆在首位,以市场的作用调节,增加顾客的数量,在如何吸引顾客上下文章,对顾客价值的提高有一个精准的定位,使得价值链管理工作在进行过程中更加的高效和有条理。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充分的利用服务的外包和增值服务,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商业关联,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手。在客户的信息方面应该多加了解,客户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和潜在客户的调查都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统计,在进行价值链管理的准确定位,确定企业运营中所要面对的竞争性客户和能够占到的市场份额。定位价值链管理有关环节,精准的内部流程能够更好的使得企业和员工成长,在保证顾客需求的同时,对价值链的基本运营状态进行分析,确定有效而可行的方案,推动企业机制的正常进行。如企业组织相关的调查组对市场及价值链的应用进行调查和探讨,把握对市场经济整体的走向,在结合自身情况下,更好的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及其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定义: 斯特恩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如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如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 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Humphrey and Schmitz认为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网络式、准等级式、等级式。 (一)美国价值链 美国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鲜明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控制价值链,控制着中间环节和当地生产商。该价值链的特点是较强的产品和流程升级,较弱的功能升级生产商在产品和流程升级方面投入最多的资本。这与采购商的期望是相符的,他们希望生产者首先在生产制造方面能做得更好。 (二)欧洲价值链 欧洲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柔和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更注重质量,愿意为高质量付出较高的价格,因而与生产商的关系更加密切。生产商对这一市场及采购商的依赖度、销售集中度均低于美国价值链的生产商。欧洲价值链采购商对生产商的议价实力小于美国价值链,但相对于巴西生产商有更强的控制力和选择性。 (三)巴西价值链(以巴西的西诺斯谷为例) 巴西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是市场型,尽管通过中介(销售代表)销售,但销售代表从本质上与贸易相关,除了为鞋类生产者寻找采购商之外,他们与其他活动没有任何联系。有时他们能通过促进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间接信息交换来帮助生产商。销售代表由生产商雇佣,同时,主要的战略行为(设计,品牌,市场)是生产商实施的而不是采购商。 Gereffi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不同管理方式,强调了准层级形式的重要性,把价值链分为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在前者中购买者在协调中起了主要作用,而后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通过Brenta所在的两条价值链来分析:(1)主要是在意大利的全球顶级品牌奢侈品市场参与运作;(2)另一条是在导向高质量的德国独立零售的鞋类购买群价值链中参与运作。顶级品牌链证实了Gereffi 的指向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的趋势观点,并且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生产者的参与所带来的影响并非是功能升级而是降级的。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扩张,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开始在美国出现,它就是模块化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