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主要内容】

?经济学解读中国的维度:总量、结构、微观行为、制度

?选择、决策、效率与均衡:有趣的案例

?合作的有效性:从“耕者有其田”到共济合作

?“偷懒”的经济学释义:“人民公社”何以无效

?土地承包制下的生产函数与农户行为

?农户的双重不确定性与有效组织

?流动性的“农民工社会”

?重工业主导型发展道路与国家托拉斯体制的选择

?企业的代理成本问题

?计划者、市场、“上帝之手”:资源配置的效率解释

?产权定分的意义

?中国两层次市场化之路

?无限责任的政府及今后的走向

?规则与秩序:社会成本问题的经济伦理学分析

?发展的烦恼

?经济和谐的微观基础

?基本公共品配置的福利效应

?中国改革之路的得与失

第一讲我们为何需要用经济学来解读中国?

讨论一:

人类的重大难题之一: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问题

经济学的终极使命: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

资源稀缺,因此必须有效配置

谁都需要资源,因此必须合理配置

中国是资源严重稀缺的人口大国,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更显重要。

讨论二

人有自利倾向,中国人也不例外。自利未必有害,损人而利己才真正有害。

经济学希望以有效的机制设计来达到两种状态:给善行者以最大化收益;给恶行者以最大化成本。

于是经济学研究机制的有效设计、福利分配、成本担当、中国当下的市场乱象……

讨论三

人追求快乐,中国人也不例外

经济学如何满足人的快乐?财富愈多愈快乐吗?

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得与失

第二-四讲当代中国社会的四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1919------1949救亡多于启蒙、解构多于建构的社会转型

背景:

1.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事实上已经开放了,然而国家民生败落了。

2.兴洋务,图实业,中国升腾起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然而,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弹指之间灰飞烟灭,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破灭了。

3.失败是制度性的。制度必须变革,否则,开放只会加速国家的衰亡。于是便有康梁变法。

4.西潮东渐,儒学还能治国吗?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艰难的过渡与选择

民国政府三大使命:工业化、文化重建、共和制民主

孙中山和民国政府的三大遗憾

第二次转型:1949--1978: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

背景1:民国政府留下的经济残局:国有资产名存实亡、重工业缺位、民生凋敝

背景2:中共面临的三大任务:工业化、国家治理、文化建构

经济领域社会集体主义的两大败笔:

1.生产领域的农村公社制

2.资源配置领域的国家托拉斯制

第三次转型:1978—2003:以经济市场化和非平衡发展为指向的社会转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逻辑起点:

1.农村:从土地入手,体制外突破,绕开制度壁垒,农民自主解决吃粮问题,稳定农

村。

2.企业:体制外放开:非公经济逐步自发成长;集体企业私有化、股份化

体制内激活:国企内部承包,改经营权,但不该所有权

3.中央与地方分权

结论之一:中国道路是独特的,不可重复;因为不可重复,才更具有世界意义;

结论之二:非平衡发展是不得已的选择

【问题与讨论】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社会转型的背景和逻辑

2.如何评价改革前30年的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社会的四次转型(续)

【背景】

背景一:60年经济增长中的数量与结构

背景二:6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单向流动

背景三:基本公共品短缺与配置不均

基本卫生服务的城乡差别

39%的城市户籍人口拥有80%左右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61%的农村户籍人口享用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

城乡人均享有医疗卫生资源7.8:1

So.不要简单地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发达国家也看病难看病贵。而应该关注:1.谁

看病相对更难?2.谁看病相对更贵?

这是基本民生领域的?°结构性困境?±

背景四:经济市场化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

1.功利主义兴起,社会价值哲学迷失;

2.地方主义与社会平衡的执政理念的冲突;

3.商业伦理与儒学伦理的冲突;

4.私人品充分供给而基本公共品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

5.公权力过多介入资源配置,使公权力被私利严重侵蚀。

6.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普通劳动被边缘化,导致社会基本价值的偏移。

7.社会管理不适应经济市场化的需要,导致社会运行成本上升。

【第四次转型的价值走向】

1.全面改善微观基础

2.全面缓解结构性冲突

3.全面建构社会管理体系

4.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文明基本价值走向的民主政治体系。

【第四次转型的实质】

政府主导型的商业社会走向和谐、动态稳定的公民社会。

【第四次转型的难点】

1、社会契约中的权利均衡与重新配置

(1)权利可分为两组:公权和私权。

公权是受公众委托之权。“公务员”就是由公权的这种属性派生出来的。私权是个人和组织赖以存在和交往的必要条件,有时表现为人权,有时则表现为物权。公权运行的效率取决于公权行使者对公众的责任强度;私权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私权拥有者的社会责任强度。

(2)征税者与纳税者之关系,本质上是公权与私权之关系。公权的公正性和税赋的公平性,是改善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之关系的政治基础。两者恪守社会职责,才有公平公正可言。

(3)“蓝藻”、“毒牛奶”、“富士康现象”:是泛例还是特例

基于市场合约的解释

基于一般社会合约的解释

2、全面缓解社会冲突

(1.)城乡三元社会的冲突:

农村社会、城市社会、流动着的农民工社会

中国为何远离“刘易斯均衡”

中国农民两次为工业化作贡献:产品比价剪刀差、要素比价剪刀差

(2.)地区差别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冲突

(3.)社会稳定目标与要素定价机制的冲突

【问题与讨论】

1.中国改革以来非平衡发展的路径与评价

2.企业“失信”的表现及其经济学解释

3.困扰中国稳定持续发展的社会冲突

第五讲中国当前的社会成本问题

5.1权利的界定为何是重要的

【关于“百人逐兔”的追问】

1.无主之兔何以百人逐之?

2.百人逐之,利得几何?

3.兔之被擒,何以处之?

一曰一人独有,余皆枉之

二曰百人均而分之,遂不足食而弃之

二曰数人共之,余皆枉之

三曰一人独占,余皆不允,乃争而战之

四曰拍卖寻购,数人分利。

4. 有主之兔,众何以善为?人鄙何以不争?

5. 此言何以警世: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理论推演】

1、谈判成本与交易费用

2、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

3、权利界定对内生交易费用的影响

4、当下中国为何社会运行成本上升

5、中国国企为何推行产权改革

6、私企为何快速发展

7、如何进一步改善权利结构

【案例:养牛者与麦农的故事】

某夜,养牛者不慎,牛私奔偷食麦农的麦,麦农稍怒牵牛还牛主,牛主抱歉。

第二夜,牛又私奔偷食原麦农的麦,麦农大怒,仍牵牛还牛主,牛主又连连抱歉。

第三夜,牛再私奔偷食原麦

注意下面的情形……

5.2【界分产权的意义】

1、以恒产稳定预期(孟子)(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恒产影响预期)

2、便于财产交易,达成利益均衡

3、提高交易效率,降低内生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外生交易费用与销售行为有关

内生交易费用与机制设计有关

5.3信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信用的含义】

儒学伦理如何治国

五常:仁、义、礼、智、信

信为“五常”之末,实为行为底限

子曰:人而无信则不知其可也!

中国民间生活中的世俗表达

“圈子”内部的跨期隐性互惠

【失信的个别成本】

商业伦理如何修身、兴企、治市

修身:自私不可损人

博弈论的逻辑

兴企:企业必须赢利

治市:企业必须长期赢利

推论:信用是恒久的财富

马克思假说:W---G, 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完不成这次惊险的跳跃,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自己。

近期的案例:1.彩色馒头----摔坏的不是馒头2.瘦肉精火腿----摔坏的不是火腿3.陈陷月饼

【信用的一般定义】

信用是行为主体对自我承诺的自觉承兑,是个人和社会对承诺者的默认。

信任其实是一种后验性的行为和评价

案例与讨论: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实质与启示

最近的美债危机为何引起世界性资本市场大幅下跌

启示1:商业信用的持续性需要实体经济基础的支撑

2:商业信用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只有为实体经济服务才是必要的,才可靠。

3:信用是行为主体的“社会资本”,是软实力,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如此。

【失信的社会成本】

信息成本。负外部性导致的效率损失。公共部门恢复信用(公信力)的成本。

社会治理成本

第六讲中国为何选择经济市场化之路

市场怪相之一:毒豆芽

【困惑与追问】

?市场因残酷而公平,我们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资源配置机制替代市场吗?

?市场经济乱象不断,这是市场经济必然的产物吗?

?传统社会微波不惊的氛围已经消散,旧时代温情脉脉的面纱已经被撕得粉碎,我们人类真

的需要这样的生存状态吗?

?中国,一个传统的东方国家,其文化哲学的基础是重义轻利,为何也选择了市场经济呢?

【国企破产第一案】

1986年8月25日,辽宁省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后,原厂长石永阶(左一)抽着闷烟,看着工人们领取救济金证。

1986年8月3日,连续亏损多年的沈阳防爆器械厂被宣告破产,70多名职工也随之成为新中国国有企业第一批下岗人。

“破产?社会主义企业还会破产?!”人们不解,不信。然而这却是事实!

破产方案宣布后,70名职工几乎不约而同地向厂长石永阶家奔去……

厂长夫人吓懵了,但很快便明白了一切……

厂长进门,眼前的一切让他内疚,痛苦,他似乎并不愤怒……

?一个企业的破产,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

【被误读了的经典】

?关于人类社会形态,马克思到底说了什么

1857-1858手稿:

自然社会----商品社会----自由社会

此岸----------彼岸

所谓“卡夫丁峡谷”,是跨过去还是走过去?

被误读了的社会形态理论

对手稿社会形态思想的推论:商品社会是跳不过去的。当然,走法可以有所不同。

马克思确实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被忽视了的恩格斯的贡献】

?恩格斯对1893年俄国社会形态的判断:

如果俄国当时的斯拉夫土地公有制能够成为走向未来社会的桥梁,就必须:

1.俄国人能够接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成就,然而……

或者2.俄国人能够清楚地知道当下的俄国与未来社会是何种关系,然而……

或者3.欧洲发生全面革命,然而……

【俄国社会形态的演化为何出现后来的如此反复】

?所以,我的推论:

恩格斯的结论很清楚,商品社会跳不过去。

怎样看待俄国“十月革命”

1.为何成功

2.列宁为何推出“新经济政策”

3.苏共为何解体,苏联为何走向市场化

【中国的经济市场化选择】

?社会形态理论基础

集权计划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命题: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分析:是突破,也是回归经典

?资源配置的三种机制:经济学的解释

1.自然(上帝?)配置

2.计划者配置

3.市场配置

【在困境和争论中寻求共识】

1978-1984:

问题:

1.短缺

2.体制低效率

3.自我封闭

4.政治创伤

5.如何评价文革和党在过去30年的执政方针

6.中国的经济体制向何处去

结论:

1.用实践来检验是非

2.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解放思想。

3.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所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商品经济体制。

?1985-1992年春

问题:

1.如何从计划定价到市场定价?

2.腐败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吗?

3.第一次旨在治理通胀的宏观调控何以无效?

4.“政治风波”意味着什么,改革是左转、右转、停滞、后退?

结论:

1.”双轨过渡“

2.”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调控市场,

3.改革不能停,不能退,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

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注意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届二中全会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

运行机制初步形成,改革和发展连续几年的徘徊不前的状态结束了,社会各

界在改革问题上的认识第二次基本统一起来。

【问题与讨论】

?1.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2.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逻辑过程

?3.对“双轨过渡”的评价

第七讲中国农业组织变迁7.1 【问题与讨论】

? 1.公社制为什么会解体

? 2.怎样看待近年来学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之争

? 3.减负与增收,谁更重要

? 4.农业组织创新要解决什么问题

图1:耕者有其田,农民为获得土地而欢呼

图2:耕者无其田,农民为公社化而欢呼

图3:集体行动:快乐的低效率

图4:配额制,一种短缺信号

图5:干旱,一个国家的焦虑

7.2 【农业组织形态转换过程】

7.2.1 从土地私有化到公社制

土地私有化的历史背景

合作制:

互助组:1950-1953

初级社:1954-1956

高级社:1956-1957

公社制:1958-1983

7.2.2 承包制:一种自发秩序

?1956年的试验

?1961年的试验

?1977、1978:四川、安徽的试验

?1978年以后的承包制

第八讲农村需要组织创新

8.1农村社会最基本的制度性冲突

农业市场化与小生产方式的冲突

农业面临的双重不确定性:

自然的不确定性

市场的不确定性

产前、产中、产后的不确定性

案例:谁为农户提供可靠的公共服务

结论:组织是一种生产要素

8.2 农村社会整体转型:背景与经验

?背景之一:1983年后生产效率与农户货币收入的不一致性

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

多增产少增收:一个重要的制度信号。

邓小平的提法及其来历。

后续的几个“一号文件”

“定心丸”为何不足以定心。

从谷贱伤农到橘贱伤农、果贱伤农、猪贱伤农。

背景之二:城市农民工社会的出现

民工潮的出现与扩大:经济学如何解释

当前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

1.公司+农户:农户土地入股分红

农户进入公司:farmer

农户离开土地进城务工:peasant-worker

2.出口导向+企业+行政村+农户例证:黄岩“梦迪草艺”

3.市场+农户+公共组织例证:山东的市场化规模农业

4.市场+农户+公共组织+科技服务

5.农业协会:一种分工与专业化组织对农协的制度解释日本与韩国的经验

8.3 新农村“新”在何处

?生产领域的改进

?生活方式的改进

?乡村规划与文明的整体改进

?基层民主制度的建构

8.4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建设主体是谁:农民

?以工补农是否可行

?家庭承包制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如何衔接

?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如何解决

?如何造就新农村的建设主体

【问题与讨论】

?近年来关于我国农业组织创新问题的讨论

?人民公社与承包制的效率分析

第九讲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

阅读文献

?石磊,1995,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

【9.1、关于产业划分】

1.中国的传统分类

五部门分类:工、农、商、服务、交通运输

2. 联合国标准分类:标准化纵向统计分类

3.三次产业分类:一产、二产、三产

配第—克拉克定理:等量劳动在不同产业有不同收入。

产业顺序:一产、二产、三产

什么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高度化

4.马克思分类:两大生产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

5.现代通行的分类:三次产业分类+联合国标准分类

6.工业内部分类:重工业、轻纺工业

7.重工业内部分类:重加工工业、重基础工业

【9.2、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初步形成(1950-1963)】

?重工业主导型发展的产业结构

为何选择重工业主导型发展道路

1.民国后期重工业的失败

2.156项重点工程的影响

3.后发展大国的特殊性

补充:4、经济背后的政治和政治背后的经济。(伊朗的石油多到可以决定世

界石油价格的升降;美国攻打利比亚和叙利亚是为了石油)大跃进、大推进:为何都不成功:跨越是一次性的,而中国的发展应是持续的。

罗丹-罗森斯坦的“东南欧实验”

“大跃进”与中共“庐山会议”

体制分析: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所有制……

【9.3、结构调整】

?第一次调整:1963-1965

背景:经济.政治

调整的重点:调整结构,巩固基础,充实供给能力,提高国民经济综合能力

效果评价:

结构:农业工业整体状况明显改善

经济基础:积重难返,有所改进

粮食供给能力有所改进

国民经济综合水平低

第二次调整:1968-1971

?第三次调整:1978-1981

?第四次调整:1985-1986

?第五次调整:1988.9-1992年春

?第六次调整:1993年中后期-1996

?第七次调整:2003-

【9.4社会计划体制下为何只能是“救火式调整”】

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与重工业自我循环

软预算约束

三种资源配置方式

自然配置:一次性配置(我们应靠山不吃山,傍水不吃水)

计划者配置:软预算约束(二战苏联更多在军事领域中证明他的优势军队

军事装备的生产)

市场配置:多次配置

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起火----救火---再起火---再救火……

救火式调整为何归于无效(前几次调整都是救火式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9.5分权的结构效应】

?财政状况的全面改进

?地方主义的兴起

?结构性问题的加剧:分权的代价

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

城乡差距拉大

阶层收入差距加大

人与自然的冲突加剧

增长与发展的差距加大

【9.6新的调整:重点难点与悖论】

?城乡结构调整

?地区结构调整

?增长与发展之关系的调整

?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调整

?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第十讲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得与失

【10.1两层次市场和两类产品】

两层次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什么是要素市场:

资本、劳动力、土地、管理、专利、知识产权

低层次市场(如食物)和高层次市场

【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吗?】

两类产品:私人品与公共品

私人品:市场化生产与配置,市场定价,弹性供给和弹性需求

公共品:公共部门提供,非市场定价,或政府向私人部门购买再公平地分配。

一般公共品和基本公共品

基本公共品配置的基本原则:公平、均匀

公平、均匀在中国的具体含义

案例:联合利华和垄断性国企

联合利华为何被罚

联合利华有无涨价权

垄断性国企有无自主涨价权{{中石化、中石油、电企、煤企等垄断性国企}}

【两层次市场的不对称及其后果】

两层次市场的进入条件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进入条件:技术壁垒、知识壁垒、制度壁垒

两层次市场的风险差异:

产品市场:道德风险、品质风险(产品有后验性,且后验性周期悬殊,比如广谱药物要慎用)、伦理风险(孟子说:义,利之和也;即要互相尊重彼此的利益。

亚当斯密说:每个人都可以利己,但不要损人,利益最终要靠专业化分工

来谋取。)

要素市场:道德风险、要素过度使用和不适当使用、侵权、产业竞争力下降、国家软实力受损(更多问题出在要素市场上)

【私人品和公共品供给失衡及其后果】

私人品为何充分供给

非均衡的改革与发展

分工与专业化

资本的逻辑

私有制的贡献

公共品供给为何难以充分

公共品供给为何难以均匀

【经济市场化失于何处】

1.功利主义兴起,却没有形成与之对应的利益均衡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

2.地方主义与社会平衡的执政理念的冲突;

3.商业伦理尚未真正形成,儒学伦理却已基本解体,社会出现伦理真空;

4.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冲突;

5.私人品充分供给,但基本公共品严重短缺且配置失衡。

6.政府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7.收入分配体系中普通劳动被边缘化,导致社会基本价值的偏移,党的民本原则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受到严重损伤。

8。新媒体迅速发展,社会公开化程度大幅提高,但公共部门工作上的缺陷有可能因此被无边界地放大,增加了公共部门的运行成本和公信力危机。

【近期的观点:“中等收入陷阱”与“结构性陷阱” 】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说中国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实是伪命题,是部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自言自语 当前和今后中长期,我国值得关注和努力避免的是“结构性陷阱”。注意阅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这是一个水平较高的报告。

中国并未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是陷入了结构性陷阱。

什么是“结构性陷阱”?

【公共领域的难题】

基本公共品需求不断增加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基本公共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

基础教育

基本住房

基本社会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

环境保护

基本就业

【医疗服务城乡差别及人均水平】

※39%的城市户籍人口拥有80 %的医疗卫生资源

※61%的农村户籍人口拥有20%的医疗卫生资源

※城乡人均享有医疗卫生资源约7:1

【环境污染:农村不能承受之重】

※水体污染: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癌症高发

※养殖污染:1头牛生活污水=22人生活污水

※耕地污染:1.5亿亩,1200万吨,200亿元

※治理缺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行政管理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1978-2008)】

【改革的逻辑顺序】

改革的三个环节: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

社会管理体制为何先于政治体制?——谨防进一步的乱局

经济之乱尚可控可治。社会之乱,轻则威胁公信,重可乱政失民心。 中共得天下,因为得民心;由此推想,执政党失民心将何等可怕! 蒋介石1975年在弥留之际曾反思:我在大陆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搞“土改”。 唐代魏征曾向唐太宗进言: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结论:经济改革之后,社会改革优先,政改暂缓

【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

1 .继续改革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和改善多元化社会管理主体;

2 .继续改善社会治理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设施网格化管理;

3 .继续加强社会稳定源头防控体系建设,研究网络化时代舆论信息传播的规律,适应社会公开化趋势,加强党的宣传舆情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效性; 4. 梳理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加强重点领域管理,建立社会矛盾调处综治体系; 5 .创新社会联动机制,建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

4%

6%8%10%12%14%16%18%20%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