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具有鲜明的文体美的艺术特质。其一,美在“情”:它灵巧洒脱、风流别致、文采斐然。散文艺术生命的最大活力在于感情的浓厚,它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万变不离其情,以抒发主体情感和内心体验为依归。其二,美在“散”:它特性自由潇洒,表现为题材广泛,纵横时空,包罗万象;笔法任意挥洒,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综合艺术手法,又独具特色,兼容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论文的哲思和雄辩。其三,美在“神”:它主题集中,精巧布局,“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它的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其四,美在“文”:散文的艺术感染力在于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溢彩流光、耐人寻味。形象、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格”表现出语体本色。其五,美在“意”: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幽雅睿智的情趣和清新浓郁的诗意。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能力的传播、培养过程,也是进行审美教学的过程。散文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独具魅力,为教学提供充沛的审美资源。散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美的因素,通过审美形式的创造以达到思想感情的传达和审美精神的表现,从而实现审美教育最佳效果。

一、反复感知散文构思之美

散文是依据美的规律写作出来的,既不是纯实录生活,也不是纯概括生活,而是顺着作者愿望来反映生活的,美感形式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优秀散文的巧妙构思常常独树一帜,作者通过多方设计,使作品的结构或波澜起伏,或势如破竹。或平易可亲,或动人心魄,结构风格独具艺术匠心,集中表现为“形散神不散”,神韵十足。在教学中应

引导学生去发现散文作品构思的艺术美。如《春》的构思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相一致。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写作手法上,作者先写春天,接着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颇具匠心,学生从中探究揣摩,拓展了构思文章的思路。

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表现古老济南城美好的景色,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

水上景色。就各大层次看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而各大层次的内部,又同中有异,写景而兼及写人,写雪而兼及写晴,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写来笔法活脱,不失参差错落之致,学生深受熏陶。

二、深入鉴识散文意蕴之美

意蕴是作者对所写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它展现作者的精神境界,反映作者的观点、品质和审美观。散文的意蕴常常不是直接表现的,而是借物寓意,借景抒情,以形象之物表示作者之意,形象成为表达意蕴的形式。散文作品表现“意”的手法不同,意在事中,采用直叙观闻,意在情中,采用抒情言志,散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因为融入作者情感和思想,含有超自然的意蕴,这是对散文的“言内之意”的理解上升到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含蓄,意境深远,字句之外包含着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蕴。作者从小小的生命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性,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把对美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这个深层的审美过程,进而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思想倾向。

散文散而有序,全因有“情”字为线索,全文严谨有序。作者有情韵,散文有蕴味,全在于“文眼”。文眼既是全文

的主旨,又是行文的线索。散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文眼”,散文名篇佳作无不按照精心设计的文眼来谋篇布局,抓住文眼,文章的意蕴就容易理解。散文的文眼虽然不固定,但有章可循,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如《荷塘月色》文眼在篇首,以“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总领全文。《蝉》的文眼在篇末。“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意蕴无穷。

由于散文篇幅小,容量大,形式婉转,创作时采用含蓄手法,审美效应言有尽意未穷。散文结构形式讲究灵活自由,创造意境含蓄深远,有时在内容和形式上会出现一些空白和断线,留给阅读时补充、丰富和拓展。这需要调动学生各种阅读要素,激发学生阅读想像力,通过联想体验,进行鉴赏再创造,见微知著,感受不平凡,领略丰富美,把住文章的底蕴。这个过程学生进行了二次创造,得到的美感更为深刻和生动。

三、用心品味散文语言之美

散文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戏剧那样有

集中的矛盾冲突,其文体的艺术魅力更多的依靠语言的简洁和优美来体现。散文语言美在自然朴实,犹如淡妆美人,风韵自成,是自然和谐中散发出的真美。如《济南的冬天》写道:“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学生在品赏精美的语言过程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

散文语言精炼美丽,犹如“余音袅袅的琴瑟”和“曲径通幽的园林”。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第二段写景,语言非常精彩。首先,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其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的是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去感受其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语言魅力。

四、切实体验散文意境之美

文学之美,美在意境,文学审美重点在于文学意境的审美。意境是指作品中表现的境界和情调。是作者感情的融化、主题的升华。

意境是散文的灵魂,是作者感情灵动的结果。理解散文意境,可以通过把握作者感情灵动起来进行。感情灵动不同就会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散文教学是领悟意境的重要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引发感情灵动显得尤为关键。如《荔枝蜜》一文,蜜蜂酿出的蜜触发了作者感情灵动之处,从而创造出由蜜蜂联想到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创造出甜蜜生活的劳动人民,直至赞美蜜蜂高尚之意境,这是作者感情灵动之处,把握住它,深入领悟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真情就显得容易多了。

散文意境美是环境和心境统一,是景和情的统一。如《荷塘月色》描绘了荷叶、荷花、清香、月色情景优美似朦胧的梦,像漂渺的歌。作者创造这种朦胧美的意境,正因为心境如此景,“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面对荷塘月色心里涌起了几丝喜悦,但淡淡忧愁重又缠绕,因为仍然“什么也没有”,

这喜忧朦胧的心境,应和了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这是意和境的统一。如果学生能够透过字里行间,通过联想和想像,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中,欣赏到意境之美,那么我们的散文教学就获得极大成功。

指导学生赏悟散文的意境美,教师必须具有美学素养,具有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如此,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活动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赖一郎)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优美散文随笔

优美散文随笔 一则优美随笔是难以书写的,何况是三则。接下来X为大家整理了优美随笔三则,欢迎阅读! 优美随笔三则篇一 连日来的阴雨给人带来了一丝寒意,明明已是春天,却还有着冬的寒冷。于是,多了些思念,思念已逝的季节和属于那个季节的故事,幸福却又夹杂着些许悲伤。 雨,终究是停了。久违的太阳也再次升起,将光芒投射在大地上。看着那明晃晃的阳光,暖意也顿时涌入心头,温暖着那冰凉的心,于是再回首那些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似乎已不再那般心潮澎湃了。 春天,真的是一个让人很想睡觉的季节,慵懒却又惬意。突然很想去爬山,看山中的树山中的花,然后流一身的汗将所有的不快统统随汗流掉。 三月的天气,温暖、明媚,如刚涉世的少女一般清新美好。其实一直以来自己钟情

的都是秋天,虽草木开始萧条但却也是新生命开始与丰收的季节,有一丝的悲凉却又充满着希望,因为有了希望我们就会有继续下去的勇气。但直至今日却发现,春天,原来也是一个这般美好的季节! 春往夏来,秋去冬至,季节总是在不断的更替着。人生亦是如此。失去,总是难免的,然而或许正因为某些方面的失去却让我们在另一方面拥有的更多。回忆失去的东西有时是让人伤感的,但既已失去又何必再苦苦留恋不肯忘记?别忘了,回忆只是回忆,回忆没有任何力量,少了激情剩下的就只是苍白而已。常常问自己,何必将自己弄得这般苦不堪言?没有什么样的坎是我们越不过去的! 似乎做了一个很久的梦,本不想醒来。因为知道醒来后便什么也没有了。可是,是梦终会醒的,我们无法逃离只能面对。现实总是有些残酷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不是吗?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最大的考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步伐来等待,我们只能努力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可见自然美,不仅是“人化”,而且也会“化人”,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变得高尚。由洞庭阴晴变化,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就是自然美景的崇高升华了。 再说社会美。人是社会的核心。社会美的核心是人。无论是人的劳动,人的自由创造,还是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呈现着一定的社会美、劳动之美、自由创造之美、悲壮之美等等。而学生通过社会美洗涤了心灵,得到启迪,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熏陶。如《愚公移山》不仅表现人征服自然的劳动之美,更是崇高和壮美的体现,“以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精神与自然斗争。而社会美有的是以丑的形态出现,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丑恶的形象。审美就是认识丑、鞭挞丑,而人们在对丑的批判中达到灵魂的净化。科学美也是语文课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A.修身B.养性 C.求知D.养神 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 1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见于古代典籍() A.《乐记》 B.《尚书》 C.《左传》 D.《诗经》 19.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A.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人 B.遵纪守法的人 C.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D.学识渊博的人 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 A.相互对立 B.相互包容 C.相互替代 D.相互补充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13.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A.朱光潜 B.鲁迅 C.梁启超 D.蔡元培 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 A.《论审美教育》B.《谈美书简》 C.《美育与人生》D.《审美教育书简》 17.把美育目标的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 A.孔子B.孟子 C.朱熹D.柳宗元 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 A.王夫之B.叶燮

工作与生活随笔散文

工作与生活随笔散文 快乐工作享受生活: 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这样说: “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载体”。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度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大概要占据人生1/3的时间。对工作的认识最容易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而这正是人的内在美的一种表现。当一个人拥有一份工作以后,他能否快乐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总的来说,人们对于工作的理解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把工作当做工作,第二种是把工作当做职业,第三种是把工作当做使命。这三种之间的分类标准是工作的动机、对工作的认识和期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把工作当做工作的人,工作动机是获得薪水,工作是他必须完成的事情,没有其他选择,这样的人对工作也没有什么期待,对未来的展望仅仅是期待一个假期的到来,或者一个阶段的工作早点结束。把工作当做职业的人,会把薪水和晋升当做工作目标,他们认为工作是一场竞赛,必须立争上游。这样的人对工作的期待是得到更多的名望、财富和权力,他们渴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步步高升,进而实现下一个目标。而把工作当做使命的人,会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成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这样的人期待自己的工作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不会很在意升职之类的利益得失,而是渴望用更多的工作来充实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首先最能打动人的是信念。信念是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理解,是他们面对挫折、打击时,仍然在内心深处固守一份执著的勇气。有了这样的信念,才会真正明白拥有一份工作的意义,并真正地和这份工作融为一体。其次是淡定的心态。一种荣辱不惊、未来尽在掌握的优雅,直面困境,笑对冷语嫉妒,并以微笑感染身边的人,那种乐观与坚强让我们感受到冲破阴霾的阳光,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灿烂影响力。最后是宽广的襟怀。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几乎忘记体谅、忘记感动、忘记感恩,而他们却能胸襟宽广,经常为别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体谅别人,当然,他们也就能获得所有人的理解、支持和尊敬,活出了自己不一样的风采,活出了自己精彩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刘庆云 内容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是德育的必要补充;同时能开拓学生的智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潜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寓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本文就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来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同时,通过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极有利于美语的施行。 根据自己半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我总结出了关于审美教育的几种方法和途径,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要在渗透上下功夫,将美育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去。用审美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社会美,挖掘科学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美的氛围里入境、品情、悟理。在吸收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一、展示教师美,诱发审美情感。 创造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我们知道,情感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先导作用。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独特的形象感染人。试想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又怎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又有什么美育可言?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尤其要讲究语言美。标准、流畅、富有感染力而又不乏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诱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具有鲜明的文体美的艺术特质。其一,美在“情”:它灵巧洒脱、风流别致、文采斐然。散文艺术生命的最大活力在于感情的浓厚,它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万变不离其情,以抒发主体情感和内心体验为依归。其二,美在“散”:它特性自由潇洒,表现为题材广泛,纵横时空,包罗万象;笔法任意挥洒,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综合艺术手法,又独具特色,兼容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论文的哲思和雄辩。其三,美在“神”:它主题集中,精巧布局,“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它的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其四,美在“文”:散文的艺术感染力在于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溢彩流光、耐人寻味。形象、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格”表现出语体本色。其五,美在“意”: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幽雅睿智的情趣和清新浓郁的诗意。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能力的传播、培养过程,也是进行审美教学的过程。散文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独具魅力,为教学提供充沛的审美资源。散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美的因素,通过审美形式的创造以达到思想感情的传达和审美精神的表现,从而实现审美教育最佳效果。

一、反复感知散文构思之美 散文是依据美的规律写作出来的,既不是纯实录生活,也不是纯概括生活,而是顺着作者愿望来反映生活的,美感形式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优秀散文的巧妙构思常常独树一帜,作者通过多方设计,使作品的结构或波澜起伏,或势如破竹。或平易可亲,或动人心魄,结构风格独具艺术匠心,集中表现为“形散神不散”,神韵十足。在教学中应 引导学生去发现散文作品构思的艺术美。如《春》的构思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相一致。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写作手法上,作者先写春天,接着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颇具匠心,学生从中探究揣摩,拓展了构思文章的思路。 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表现古老济南城美好的景色,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

散文随笔

工作心态最重要 “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读了《为自己工作》一书,这句话至今仍然在脑海环绕。无论你在什么岗位,要想站得住脚,并有所作为,工作心态最为重要。每个人都拥有成为优秀员工的潜能,都拥有被委以重任的时机。从平凡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一方面由个人的才能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个人的进取心。这个世界仅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大开绿灯。 做事要用心。“努力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我们不能简单的为工作而工作,也不能为薪水而工作,要对自己承担的工作有责任心,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要会做事,能做事,做成事。不要对任何失败的事情找借口,问题就是问题,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因为每一个理由和借口都将让你付出代价。优秀的人才,只不过比你多干一点,比你多发现一点,比你多有心一点,就是这些用心的一点一点,组成了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 改变命运,首先要从改变思想开始!心态决定一切。一个人如果能拥有为自己工作的观念,那么命运将会给出他巨大的回报,有效地调整自我的工作心态,就会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如果你一直努力工作,一直在进步,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非常完美的人生记录,使你在企业甚至整个行业拥有一个好名声,良好的声誉将陪伴你一生。 但如果把工作当成是为领导干的,为单位干的,那你就会有很多理由和借口,心中会有太多的不平衡,工作就会马马虎虎、推诿

扯皮;工作就会消极、被动。你就会对工作牢骚满腹、消极懒惰,对出现的问题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有对工作的目的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以高昂饱满的热情、主动自发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斗志去思考工作,开展工作,才能做好工作,做成工作。 为自己工作,为了自己价值得到体现而工作,就会全心的投入工作,并在工作中自得其乐,享受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享受人生。 要勇于承担责任。多做多错,不做不错,是这样吗?其实工作表现怎样,单位领导是很清楚的。抱怨对工作本身的结果没有任何改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自己更痛苦。 努力工作不一定不失误,不努力工作肯定会失误的;出现了失误首先应敢于面对,主动去承担起责任,切不可为自己寻找借口去辩解而推卸责任。即便借口找得很好,解释得很完美,把责任推了,但自己的良心将永远承受着一份谴责。那又何苦! 只有当把工作做到别人离不开你的程度,你才有资格说你是一个合格的雇员,你才可能有一天变成主人,变成你工作的主人,变成你心灵的主人。 工作是一个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如果我们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只有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自动自发地去做事情,那结果就会完全不同。经过努力,我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贯穿的教育内容,它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可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观 当前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的一种倾向是重视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教他们如何做人,为了获得好的分数和升学率,集中于客观知识的传授面忽视共他方面的教育。这种现象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固然,我们应看到语文在实用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更应注意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的负面影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行为、思想的可塑性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更应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语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中国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美、人格美。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乃至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少年记忆”往往给人一生带来影响,是每个人最长久的记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双重性: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因而,语文教学不光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鲜活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性情的陶冶和人格个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三、贴近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里有限的篇目,而应力图使学生走近形形色色的生活,体悟不同的人生,让学生在自已身边的广阔生活天地里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和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对真、善、美生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所以,为了学生以后的生存、社会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应尽量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内容,使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大胆创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试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试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散文,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考纲中所要求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一种考查文体。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一、捕捉情感,让学生感觉美 钟嵘在他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产生的。就散文而言,它不像诗歌,有深奥的典故;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因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感受散文的美。 我们知道,优秀的散文作家,常常是从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触发情感,而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与事,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而作者这种在黑暗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超脱而终究不能超脱的情感寄托在文中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荷花、荷叶上,融合在浮起着薄薄青雾的荷塘里。我们可以透过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隐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的深邃之意。 二、进入意境,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

意境,是写景散文的命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并还原散文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意境。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三、紧扣文眼,寻找行文脉络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散文,都是作家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而且这个艺术整体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 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写作背景是暗无天日的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隐晦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知道,文章接下去虽未交代“颇不宁静”的原因,只是写作者独自一人夜游荷塘,观赏月色荷塘的幽静,写朦胧月色的宁静,等等。但作者并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一为客观环境的“宁静”,一为主观感情的“不宁静”。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

优美散文随笔100字

优美散文随笔100字 中国的散文历史悠久、意蕴深厚,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现当代散文从古代散文中汲取营养并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优美散文随笔100字,供大家欣赏。 优美散文随笔100字篇一:青春如期 而来,我们无法预测伴随青春而来的会是什么,可是我们总是用岁月去赌,赌我们的未来。 我们无谓,因为青春会让我们无所畏惧,我们怕什么。 随着青春,带来我们的叛逆,但我们无畏,因为没有战火飞扬,怎会迎来热情奔放。 青春如期,带给我们以无限的热情; 青春如期,伴随战火飞扬。 同学们,有什么好怕的呢,我们的青春总会如期而至,那么倒不如张开双臂迎接他。 优美散文随笔100字篇二:致青春

在柠檬的袭人气息中,青春已不知不觉降临,青涩又清香。青春如暮色中的繁星,扑朔迷离,如稀释了的牛奶,醇香沁人,如清凉的薄荷茶,青气芳香。我不否认青春的美好清纯,不遮蔽青春的善良天真,也不奢求青春的炫目疯狂,我只希望,我的青春有淡淡的栀子花香。 “谁的青春没有浅浅的淤青,谁的伤心能不留胎记,谁的一见钟情不刻骨铭心,谁能任性不认命?”唱着歌,还会有小小的的情绪…… 优美散文随笔100字篇三:思念朋友 朋友,我思念的朋友。 你是否还在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候,那时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我们亲如手足,我们一起奋斗,我们互帮互助,那时的我们是别人羡慕的朋友。 可是我们现在分离相隔,只能用思念等候,等候下一次的相见的时候, 朋友,我思念的朋友,思念你的时候,我的泪水不禁簌簌的流。 我想你了朋友,想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先让月亮寄托我对你的思友,等我们想见的时候我们在挥洒风流,举杯言思友。

[语文教学,小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为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将学生带入审美意境中去,让学生们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教学的每一个学科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论是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都蕴含着“美”的元素。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到有声有色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帮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 “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帮学生学会欣赏“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除散文作品外,大量的是以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这条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有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迂腐可怜的孔已己,麻木不仁的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不愿做亡国奴的韩麦尔,追求虚荣享受的路瓦裁夫人,守财奴葛朗台,悭吝鬼泼留希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点燃他们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感情火花。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高度赞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朴实的热忱的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学者形象。表现了作者深沉挚着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 艺术生来就和趣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里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就是说,不能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大教育家、美学家梁启超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趣味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最佳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不至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上,分析课文时,我用深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温情而美丽济南冬天,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济南山的可爱、秀气,济南水的温暖。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济南冬景

图:济南小山的雪景,老城、阳光,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清水,山上“青黑”的矮松,“全白”的山头,露“草色”的山坡,“镶边”的“蓝天”。然后,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昂,竟把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画得如此美妙,如此传神,有的学生还主动到黑板上去一显身手。我知道,这一课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同时,快乐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不仅在趣味中乐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 二、语言审美和科学认知的统一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做到了寓教于言,也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七年级课本中《夏》这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让学生认真诵读、品味、感悟。诵读文章时,要求同学用心感受文章语言所表现的夏天之特点,读出夏天的蓬勃生机与勃发向上的精神。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节奏。在朗读品味中,学生很快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审美心理,由此可见,美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感受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有的描绘山川大河的隽秀瑰丽,有的歌颂花草的绚丽多姿,有的歌颂人性的纯朴善良;美的景色、环境、人物、心灵、词语、意境、结构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寻找文中“美”,并鼓励学生去感知与感受。那么,学生脑海中便会感知《春》的景色美,《背影》中父亲的形象美,《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的心灵美,《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的壮美,《美丽的西双版纳》中南国异域的风情美。久而久之,一切美的色彩、美的形状、美的声音、美的味道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感官再现了出来。 二、品味美 仅仅感受到美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品味美。品味美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一)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课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优美、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准确等,无不体现出各式各样的语言美。 品味语言体现于修辞、句式、色彩等方面。从修辞方面品味,如,《蓝蓝的威尼斯》中的句子:“——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描绘出威尼斯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从句式方面品味,例如,课文《阿里山纪行》中的句子:“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里除了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外,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于音乐美。又如,该文中“即令受此巨创——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基本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节美。 (二)品味课文的结构美。

精选随笔散文

精选随笔散文 风,洒脱自如,来去匆匆。风也有它们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感受不到,但若你变成 一缕风,随着清风夹着豆麦的气息,放飞一朵朵蒲公英,或许你也能像风一样生活。一起 来看看精选随笔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主要原因是曹雪芹抒塑造出了那个 特定时代中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命运,尤其是刻画出了一群血肉丰满、灵魂逸动、活泼明 媚的的青春美少女形象。 千人千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性格特点。《红楼梦》恰到好处地展示出了人的 复杂性、多面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宝钗有宝钗的美,黛玉有黛玉的瑕疵。用一句话 概括就是各美其美,各丑其丑。 宝钗和黛玉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美。 首先,从外表看,黛玉和宝钗,是燕瘦环肥,是清新隽逸与丰韵润泽的区别。 黛玉的美重在神态,是骨子里透出的超逸脱俗、灵魂的清新四溢、形体的风流袅娜。 她“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精神 的丰盈对外折射出的是清心寡欲、无欲无求,书是她的伴侣、诗是她的精神,她追求的是 灵魂的洁净与高扬。 宝钗之美是丰腴圆润之美。宝钗是丰满的、性感的。文中多处把宝钗比作杨妃。比如 第二十七回的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把黛玉比成体纤善舞的赵飞燕,把宝钗比成丰腴性感的杨玉环。 二十八回中,宝玉看到宝钗戴的红麝串手链想仔细看一下,宝钗因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傍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若 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没福。”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 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 宝钗是丰满的、性感的,一见之下,让人产生的是肌肤之亲的渴望。 黛玉和宝钗,一清瘦一丰腴,一风流一性感,一是只可远观一是想亵玩焉。两人都美,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则截然不同。宝钗,就像近在眼前的一丛艳丽的牡丹,馨香之气扑鼻,让人不禁凑近轻嗅其香;黛玉如挂在眼前的一副意境深远的山水图,观后让人忘我遐思,产生的是隔离美和淡淡的忧伤…… 从深层来看,黛玉是性灵之美,宝钗则具有世俗之美。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美育是点亮语文课堂的有效方法,渗透美育的语文课堂更加丰盈灵动。 一、引领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中的形象美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营造美的氛围。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反复朗诵,品味语文课文中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流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触摸一词,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细读默念,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四、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一本好书能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五、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美文创作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三个步骤:一是指导观察;二是启发讨论;三是完成创造。如让学生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为题进行作文写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