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名词解释

1、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

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3、维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4、讲述法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5、叙述法叙述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其史实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叙述一般以叙事为主,所以也称为叙述式讲授。

6、描述法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逼真的历史场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在必要时还要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形象进行

描述。其特征是生动、形象、逼真。

7、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8、图表示意教学法简称图示法,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字母、数字、表格、符号等表示历史事实或历史概念,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9、谈话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10、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换意见,从而达到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提问技能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

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12、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双边互动、学生多边交流及教学模式等的转化技能。教师用对学生不同刺激方式变化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

意,并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

13、演示技能演示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向学生展示直接教具和示范实验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已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感性认

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14、导入技能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

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技能就是指导入的技术、能

力。

15、结束技能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利于下次教学的改进。

16、组织技能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引导学习,严格纪律,保持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关节点,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7、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中学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根据政府颁发的课程计划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具体展现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学历史教科书构成了中学历史教学基本和主要的知识结构,既是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凭据,也是学生从事历史学习活动的主要工具。

18、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为中学历史教师备课、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教学用书,主要包括教师教学用书、中学历史教学手册、中学历史教学辞典、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学历史教材分析、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说明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教案选等。它是中学历史教师备课、教学的必要工具,同时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有促进作用。

、问答

1、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课程功能的改革。《纲要》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正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变化。《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在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针对课程内容的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在课程评价方面,《纲要》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对课程管理,《纲要》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常规教案的结构内容包括那些?内容应包括授课班及授课时间、课题、课时、课型(讲授新课或复习课或活动课)、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的环节、步骤、时间分配等)作业处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后反思)等。

3、中学历史教材重点、难点确定的方法。

(一)从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1 、从贯彻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课标)

2 、从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确定重点、难点

3 、从认识课题和课题重心确定重点、难点

4 、根据课前提示、课后练习确定重点、难点

5 、参考教学参考书确定重点、难点

(二)从学生实际确定重点、难点

1 、教学中的知识难点

2 、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超越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内

容;属于学生尚未掌握的自然科学。

(三)考虑形势的需要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4、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深入浅出的处理原则

1、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讲、详讲。强干弱枝。

2、鲜明生动的直观教具

3、高度概括的板书,归纳突出。

4、反复强调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实行多层次的要求

(三)讲深讲透、弄懂记牢的原则

1、围绕重点、难点补充内容, 通过感性材料, 帮助理解抽象的理论。

2、围绕重点、难点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化整为零,分散讲解难点。

3、复习巩固消化重点、难点,进行前后联系、对比。

5、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第一,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第二,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依据教师的本身素质

第五,依据教学设备与教学环境

6、如何进行中学历史课时备课?

(一)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

(二)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本课题的教学任务。

(三)进行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教师不能拿着教科书照本宣科,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学生年龄特征等,把教学内容编排得更系统、更生动,适当调整一下教材内容,作一些补充和精简。

(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五)划分课型

(六)拟定讲授提纲,精心设计板书内容(七)编写教案

(八)讲授的准备,熟悉教案、准备和练习演示直观教具、试讲、心理素质的准备等。(九)写好教学后记

7、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区别

1、历史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2、历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

4、历史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8、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是指构成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各部分。

1、历史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

历史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2、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

目标。

3、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则明显不同。

4、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课

程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9、我国2003 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

本结构、内容及其特点

基本结构: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内容及特点:第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

课程。

第二,课程目标方面,提出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高中历史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

I、历史U、历史川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重要的学

习专题;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这些课程内容的编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体裁,而是专题史的体裁,学习的主题更为明确。

10、《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1、提出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4、倡导教学方法的更新

5、为历史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6、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11、历史教科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资源

2、历史教科书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

3、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4、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依据和工具

12、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与功能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是指从教科书的前封到教科书的后封之间包括的所有构成部分。教科书的功能是指教科书的各构成部分及整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般地,把教科书分为课文系统部分和课文辅助系统两大部分。

1、课文系统部分。它是构成历史教科书的主题部分,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构成。

2、课文辅助系统部分。它和课文系统部分一起,共同构成了历史教科书的整体。它从

属于课文系统,受其体制结构、具体内容的制约。其主要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学习课文系统内容的基本方法,帮助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13、教师如何使用中学历史教科书

、对历史教科书要有整体、深入的把握。包括:

1、历史教师应了解所选用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2、要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要研究历史教科书的重点、难点、以

历史教科书为依托,搞好教案设计。

14、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与原则

特点:

1、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尽可能具备直观性特点。

2、由于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科学性,加之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加之教育教学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必须重视教师主导性特点与学生主体性特点的有机结合。

3 、历史知识是系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原则:

1、多层次、多方位联系的教学原则

2 、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原则

3 、开放式教学原则

15、板书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符合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意图等

2、实用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操作等

3、直观性原则:设计醒目、直观,内容清晰、思路简洁,具有很强的提示性和启 示

性。

4、启发性原则:有利于知识归纳、内容串连、启发联想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

积极性。

5、针对性原则: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突出重点、教给方法,同时注意预防 错

误,防微杜渐。

6、艺术性原则:要以实真的科学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 染、

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7、灵活性原则:板书需要因势变通,具有布局上和内容上的灵活性。

8、计划性原则:板书内容的顺序要事先进行周密的考虑,做到胸有成竹,先后有 序,

切忌信手拈来,乱涂乱画。

9、概括性原则:紧扣教材,切中要点,理清思路,掌握关键,板书小结要归纳原 理规

律,开阔思路。

16、提问技能的作用与要领

2 、启发思维,主动学习; 4 、深入思考,探究规律 、难易程度适中;

3 、问题要有启发性

4 、提问过程要有停顿以督促思考;

5 、提问要抓

住时机并随机应变

17、导入技能的分类与应用原则

分类: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经验导入,其他的还有:课程导入、单元导入。

应用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 、相关性原则 3 、启发性原则 4 、趣味性原则

5、时效性原则

18、微格教学的主要步骤

1、训练前的学习与研究,这是极为重要的步骤。

2、确定培训技能和提供示范,便于教师掌握和学习。

3、 编写教案:a 、学生学什么? b 、目标是什么? c 、教学程序是什么?

d 、为达到教学目标和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 手段,以及使用哪些教学技能;

e 、如何评价?

4、 微格教学实践 : a 、组成微型课堂; b 、设计角色扮演

5、 反馈与评价:a 、重放录像,找出不足;b 、自我分析;c 、讨论评价

6、 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意见,进行修改教 案作用: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3 、信息反馈,教学交流; 要

领: 1、主题得当明确; 2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复试《历史教学论》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复试《历史教学论》考试大纲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历史课程论15﹪ 历史教学论30﹪ 历史教师论20﹪ 历史教学评价15﹪ 历史教学资源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第一章、历史课程论 (1)历史课程的沿革 (2)现代历史课程的理念 (3)历史课程的目标 (4)历史课程的结构 第二章、历史教学论 (1)历史教学基本理论 (2)历史教学组织形式 (3)历史教学方法 (4)历史课堂教学技能 (5)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第三章、历史教师论 (1)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2)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3)历史教师的备课 (4)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 第四章、历史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2)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 (3)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第五章、历史教学资源 (1)历史教学资源概述 (2)历史课程标准

(3)历史教材 (4)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性质、特点、方法、任务、要求。 2、了解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3、运用历史教学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三、参考书目 朱汉国、郑林主编:《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复试科目: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与[04010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方向复试科目《中学历史教材研究》相同)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加试科目:中外通史 (与[0602]中国史专业方向加试科目《中外通史》相同)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加试科目:史学论文写作 (与[0602]中国史、[0603]世界史专业方向加试科目《史学论文写作》相同)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00467(简答题部分★66) 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16、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方法是“课程审议”,即主体“课程集体”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得出的。 19、课程审议三种艺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方式。 20、施瓦布“实践的艺术”包括“观察”和“问题形成”。“折中”是针对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择、修改、超越。 21、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是主体,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其兴趣和需要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 22、实践性课程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教师与学生得到尊重。 23、70年代课程开发由“怎样有效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解放兴趣”。 2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基础。2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拉特克。特点: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既依赖儿童心理又依赖学科知识的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6、夸美纽斯是捷克·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论》是标志,与拉特克同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确立者。 27、法国卢梭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者。《爱弥儿》是柏拉图《理想国》后西方最完整主张自然教育和尊重儿童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28、瑞士裴斯泰洛齐创造性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主张:适应自然、自我发展、直观、教学心理学化。 29、教学论发展时代代表有赫尔巴特、杜威。德国赫尔巴特主张:观念心理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教学的“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 30、杜威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哲学命题。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即着眼于儿童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历史学考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要理清知识点,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只有系统化的学习与理解,才能使记忆更加深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史部分的知识点,供2018考研的考生们参考! 安史之乱 (一)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关系变化,阶级矛盾上升 2.府兵制度瓦解 均田农民逃避兵役,府兵兵源枯竭 招募兵产生: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 军事布防格局变化:内重外轻——外重内轻(枝强干弱,尾大不掉局面形成) 3.节度使权力膨胀 节度使:唐初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唐睿宗景云二年(710),改称节度使,最初设于边州地区,安使乱后,内地亦设此职,辖区范围自十余州或二、三州不等。 4. 统治集团腐败,社会危机加深 小结:均田土地关系变化导致府兵制瓦解,而府兵制瓦解又导致节度使权力的膨胀,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军事格局的形成,再加上朝廷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必然给地方节度使篡夺中央政权造成可乘之机,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

性质: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少数胡族将领为争夺李唐最高皇权而发起的叛乱,封建王朝内部地方和中央争劝夺利的一场内战。 (三)、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1)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人口流亡,中原农耕生产陷入停顿 (2)对外民族斗争退出守势 763年,吐蕃军队一度攻占长安。 对外民族斗争由主动变被动,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 白居易《新乐府?西凉枝》:“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被动挨打,领土不断被吞食压缩。 (3)形成地方藩镇割据 藩镇:是由节度使极其军队在安使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地方行政军事尸体。 藩镇割据:由节度使发展而来的地方军阀和中央政权相对抗闹独立的一种军人割据。 (4) 造成中央宦官专权 宦官参与军事,执掌兵权:出任监军,监督控制将帅;地方设监军院,宦官人员常驻地方;出任神策军护军中尉最高军职,掌典禁军。

《历史.必修1》读书笔记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即将实习的教育硕士,阅读现行高中教材显得非常必要。尽管课程紧张,作业积压,笔者仍然抽空阅读了人教07版《历史.必修1》。该书较旧教材进步不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匆匆阅读,笔者有了一些感触。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书的主要内容 《历史.必修1》实质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分8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如中国古代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西方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第二,重大的政治事件,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第三,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重要政治人物,如美国的华盛顿和中国的孙中山;第四,重要的历史现象,如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当代世界的多级化趋势 2.政治史的意义 政治史是传统史学最为重要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传统史学就是一部政治史。基于此,梁启超就批评到,“所谓二十四史,二十四姓之家谱也”。近代以来,史学界逐步开阔研究视野,扩大研究范围。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史等也发展起来,在这些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政治史仍然是史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政治活动在人类活动的重要地位和史学的“资治”功能,使得史学研究不可能回避政治史。 通过《历史.必修1》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人类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学生还可以初步地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3.政治史的学习方法 根据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激兴趣、提质量——略谈初中历史教学法

激兴趣、提质量——略谈初中历史教学法 发表时间:2013-01-22T11:03:25.950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尚春明 [导读]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内蒙古莫旗西瓦尔图中学尚春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调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的重要法宝。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人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一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刘胡兰,受到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该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个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只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分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发明纸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以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的很大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我告诉学生:“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历史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这时很重要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目的。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目标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其功能是什么?课程与教学有哪些基本取向?如何制定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分别表示教育领域的目标问题的不同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总体方向,他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美国学者麦克唐纳具体描述了教育目标的五种功能:第一,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第二,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第三,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第四,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第五,作为评价的基础。 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为课程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第四,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本节包括课程目标取向包括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四种。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它是基于经验、哲学观萝莉官、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来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具有一般性、模糊性、规范性,可以运用于所有的教育实践。如中国历史上《大学》所规定的教育宗旨,西方柏拉图“有德行的生活”、苏格拉底追求的幸福,古罗马昆体良“大演说家”等等。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属于“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的“国家主义”性格,教育只被视为上层建筑因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普遍性目标”是基于普遍主义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运用于所有的教育情景,但这样一种教育目标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受日常经验所局限;目标的逻辑上不够彻底和完整;目标的涵义上不够清晰和确定。 二、“行为目标”取向 (一)“行为目标”取向概况 它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成熟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其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其历史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人物:(1)博比特。博比特认为20世纪已经入科学的世纪,科学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1918年编著《课程》,1924年编著《怎样编制课程》,用活动分析法对人类职业和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10个领域800多个目标;(2)泰勒。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发展了博比特的行为目标理念,认为课程目标应该对应的对社会生活、学生、学科进行研究,并要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3)20世纪50/6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应用生物学中的“分类学”把行为目标发展到新的阶段。 (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基本内容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自己整理好的打印版

xx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xx“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xx(概念)分析。 第一章 xx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xx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xx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xx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xx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xxxx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大全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大全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寒假里,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薄薄的一本书,却让我受益匪浅。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了解了现在祖国富强繁荣背后的艰辛,知道了我们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平日里,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还有好吃的零食,还有电视电脑,好玩的玩具等,我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哪里知道,多少年前的人们,对于这一切,都是奢望。他们没吃没穿,生活困苦,还有战争的威胁,每天心惊胆战的挣扎着生活着。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带领人们最后走出了那种困窘的生活。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共产党人,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经过了多少次战斗,牺牲了多少人,以坚强的毅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带领苦难的人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终于站起来了,普通的劳苦大众终于有了依靠。但是,经济困难的考验仍然存在。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不怕苦,不怕难,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科学详细的制定了各种政策法案,领导人们一步一步向前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美好了。1979年,邓小平爷爷南巡讲话,更加鼓足了人们的干劲儿,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XX年,党的十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她带领中国人精神抖擞的走入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也深深的受到了震动。革命时期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祖国的劳动模范和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都让我既感动又佩服。虽然现在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但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沿着党指示的方向,继续努力奋斗。作为我们学生,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党,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学习,学好知识技术,将来才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00775历史教育学 《新编历史教学论》 绪论 一、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二、历史教学论的课程内容 1、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这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2、中学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 3、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 4、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5、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6、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怎样学好历史教学论 1、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2、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3、总之,除了听教师授课、看各种教学杂志外,还应通过见习、社会调查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通过试讲,参加中学历史教学实习,逐步掌握历史教学的各种方法。 第一章历史课程论 第一节历史课程的沿革 一、什么是历史课程 1、课程的定义: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课程的定义有三种观点: A:课程是知识: 这是一种产生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开始,这种观点对西方的课程产生了很大影响。特点在于:课程

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学习者的,并且基本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B:课程是经验: 是在对前一观点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强调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课程。其特点是: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C:课程是活动: 这是一种更新的观点,它认为课程作为知识、经验也有局限性。其基本思想是: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特点有: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要素的关系。 2、当前,我国学者对“课程”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A: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 B:课程是家乡的目标或计划; C:课程就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D: 课程是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1 3、当前课程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B: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C:从单一强调教材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要素的整合; D: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E: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F: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 从整体上看,课程的重心由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和教师教了些什么,转向更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 4、什么是历史课程:历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浙大建筑学考研笔记讲解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作者: 点击:437 发表时间:2011-4-6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讲课:常青 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课程大纲 (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 ⑶方法:“分析” ●<> (《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

历史读后感完整版

历史读后感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读后确实感觉酣畅淋漓,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我读后的感觉,那就是“爽”。一提到历史想必大家都会联想到枯燥乏味,而本书的作者当今明月却一改常规,取而代之的是调侃幽默风趣,让读者欲罢不能。 本书文风严谨而又不乏幽默,而作者穿插的一些尤其是恰到好处,我除了佩服作者那丰厚的史学知识,更是感叹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一个非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写出共计七册总计861285字史学巨着,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而本书在新浪博客连载三个月逾百万点量,创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因此我也常感叹到“奇人也”! 书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的小说,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朱元璋农民起义,经过艰苦战斗,打败陈友谅,凭借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登上王位,又杀掉胡惟庸,重权独揽;朱棣被逼造反,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无奈朱祁镇亲信宦官王振,断送了“宣统之治”的太平圣景;嘉靖万历爷孙更是深居简出,不理朝政,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四起;谁知明朝气数已尽,任凭勤劳努力的崇祯如何力挽狂澜,也无法挽救颓势,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 徐阶严嵩的政权夺势,尔虞我诈;的力挽狂澜,刚正不阿;张居正变法的百废待兴,改革反腐;的英勇拼杀,抗击倭寇;昇的巧用兵法,评定内乱;的老谋深算和李自成皇太极的最终进攻…… 作者详细地剖析了每个人的、特征,让历史又一次精彩了起来,对于这个我曾不太熟悉的朝代,我在短短数日间便了如指掌。这里面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https://www.doczj.com/doc/323454032.html,)。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

中学历史教学论讲义

中学历史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定义: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历史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对象: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 内容:探究性教学:1、探究历史教学原理(为什么教和学);2、探究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什么学什么。3、探究历史教学模式(怎么教、怎样学);4、探究历史教学的评价(教的如何,学的如何)。 专题式教材,贯通古今中外,一定要充实学科知识,这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以马列主义,毛思,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学科性质 一认为:应用教育科学范畴;二认为:理论教育科学的范畴(都应属于应用教育的范畴,是综合科学)。 四、研究现状 五、学习的意义和要求p12-16:要提高认识;态度端正(按老师要认真去做);充分的理论功底;注重实践(观摩、操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和历史学: 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 2、地位: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按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并为高一级院校培养、输送人才,坚持社会主义与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服务。 3、作用:(1)、是现实中学教育目标的一门基础科学: 工具类课程:语文、英语、数学 知识类课程:历史、物理、化学 技术类课程:计算机、体育、音乐。。 政治类课程:法律、哲学、思想政治 (2)、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课程。(3)、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宝库。 二、制定任务的依据:p63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3、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教学目标:课改的“三维目标”p71(1)、知识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2)、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目标,内涵上强调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注入式—探究式;接受式—发现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3、维格教学 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4、讲述法 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5、叙述法 叙述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其史实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叙述一般以叙事为主,所以也称为叙述式讲授。 6、描述法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逼真的历史场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在必要时还要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形象进行描述。其特征是生动、形象、逼真。 7、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8、图表示意教学法 简称图示法,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字母、数字、表格、符号等表示历史事实或历史概念,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9、谈话法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10、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换意见,从而达到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12、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双边互动、学生多边交流及教学模式等的转化技能。教师用对学生不同刺激方式变化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 13、演示技能 演示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向学生展示直接教具和示范实验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已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14、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技能就是指导入的技术、能力。 15、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利于下次教学的改进。 16、组织技能 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引导学习,严格纪律,保持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关节点,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重庆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据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目与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 201英语一 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 204英语二 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 211翻译硕士英语 参见有关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考试大纲 240自命题俄语 《大学俄语简明教程》张宝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41自命题法语 《法语》(1-3册),马晓宏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242自命题日语 1.《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册前10课),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世纪日本语教程》(自学用),清华大学外语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3自命题英语 任选一套大学英语教材

301数学一 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 302数学二 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 303数学三 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 333教育综合 1.《教育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版 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 3.《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版 4.《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网络技术部分)张高亮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谭华山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管理学》(第四版),杨文士,人民大学出版社。 348文博综合 1.《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版)张之恒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354汉语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