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

前言: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按照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科學、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对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模块化思想探索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准确制定培养目标,从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有三大特征:一是知识学习以实践为参照,强调学习基础的、成熟的和实用的知识;二是以能力培养为本。这里的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岗位适应、就业创业、人际关系等社会实践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三是人才培养过程注重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格。课程体系的形成取决于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以人才的核心能力为参照。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按照“平台+模块”思路,统一规划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基本专业素质培养;二是突出行业性和职业性,强化综合专业知识结构的养成,体现人才的复合型、实践性;三是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突出外向型人才培养特点。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模块划分

基于应用型“知识+能力+人格=人才”的理念,课程模块可规划为知识、能力以及人格培养三个母模块。知识模块又可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等。能力模块又可划分为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模块。人格培养模块中又可划分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模块等等。以人才培养目标母子模块为依据,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里继续划分子模块,明确各模块课程组成,从而构建教学体系。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课程体系模块式设计是以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为导向,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按照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有机联系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分解和组合的过程。其原则一般如下。

(一)模块目标一致性原则

虽然各个模块相对独立,有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子模块支撑,但每个模块都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获得某个方面的学科知识,得到某种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从而具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某方面的素质的保证。各个模块的目标及功能最终指向高度一致。

(二)模块内部层次性原则

面向IT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合作一体化模式

/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表现也更为突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办学模式的进程,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提高大学知名度的重要突进[1] 。 1国际交流合作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应用与推广普及, 信息化企业面临的IT 人才需求问题也日益凸现,尽管IT 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增长,但真正具备国际化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人才匮乏,从而造成许多信息岗位的需求缺口并长期处于虚位以待的情形。这种急需的IT 应用型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信息系统规划、管理能力以及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造成上述IT 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合作、产学合作中IT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只强调专业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重专业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经济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更重要的是脱离国际化企业应用的实际需求。中外合作领域专业分布不合理;合作办学的层次不高、模式单一;涉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多方面问题,使得国内外教学体制及学科设置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留学生及国外留学生在专业对应和学分替换上都遇到很大困难,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留学机会。 2基于CDIO 的一体化国际交流合作模式 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国际 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必然要求[2],也是加速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CDIO 代表构思(Conceive )、设计(Design )、实现(Implement )和运作(Operate ),基于CDIO 的一体化国际交流合作模式有利于专业更细致的化分,有利于更准确地确定合作目标,有利于进行合理的合作定位,有利于大规模培养国际型人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和科研能力。 面向IT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合作一体化模式与创新的主要思想为:一体化的国际合作规划与CDIO 的结合→积极的 国际合作项目的市场开拓→STP 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实施→形成符合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交换生、培训等项目拉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引进来、走出去”策略→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模式的开展→国际化大学氛围的构建,开发出国际业务与市场拓展体系、国际合作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国际合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三大体系为一体的立体化国际化大学交流合作平台。 2.1基于CDIO 理念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CDIO 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详尽定位和准确描述,积极开拓国际资源,以务实为准则,开发一体化的国际合作项目。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继续提高交流层次,创立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2.2基于STP 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 基于STP (Segment Target Positioning )构建符合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2.2.1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匹配合作院校模式 对国际合作环境的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好国际化合作院 校与专业的细分(Segment ),合作目标的确定(Target )以及合理的合作定位(Positioning )。结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国际合作院校,例如:应用型人才培养寻找应用能力强的国际院校合作,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寻找研究、实验能力强的合作院校。 2.2.2制订基于STP 的系统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STP 定位结果确定培养模式,可灵活选取采用3+1、2+2 或者2+1+1模式。根据培养模式制订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执行培养体系时充分发挥国内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2.2.3制订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突出课程国际化,分层分类,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大力加 强外语教学,加大课程中国际知识和国外文化的比重,变内向式、专业式、本土式的课程为外向式、通才式、国际式的课程,以逐步构建现代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体系[3],并打造项目从策划、实施到反馈、改进的长效机制。 2.2.4开发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 以交换生、培训等项目建立国外高校学生对我国高等院校的 认知程度,从而拉动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如留学生项目、学分互认项目等,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图1是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的多元化的国际化IT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管理信息化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3年2月第16卷第4期 Feb.,2013Vol .16,No .4 面向IT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合作一体化模式 黄川林,陈伟卫,田惠怡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 要]随着IT 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信息化企业要求IT 人才具备国际化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本文根据应用型信息化 人才需求现状与特点,研究了基于CDIO 的一体化国际交流合作模式,搭建了国际化大学交流平台,从而增强高等院校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IT ;人才培养;CDIO ;国际交流合作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4.067[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4-0108-02 [收稿日期]2012-11-10 108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探索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拟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而探索积极有益的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样就引发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虽然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但很多高新技术行业尚需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本科教育,在思想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和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业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现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区别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

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建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模式,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协作组织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土木类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与建设。 1、工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 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建设一支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以下途径:(1)教师通过考取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考取注册资格证书的教师利用兼职的形式亲詞参与工程实际,取得工程实际经验,再将其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2)从工程单位引进或聘请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我院土木工程系共有23人其中12人分别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监理师、评估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资格。近几年我院土木系引进有工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14T11:16:02.3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郭栋梁[导读] 摘要:创新努力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起来,并引入新的生产体系。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邯郸供电分公司摘要:创新努力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起来,并引入新的生产体系。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在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撑和引领。而作为应用型地方性高校应结合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布署,在推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对策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还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积极培养创业型人才。本文重点分析了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当前培养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1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创新和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教育活动;而创业教育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简单的求职者转变为职业的创造者,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两者在本质上相通,创业是在创新上建立新组织,是创业的载体和实现形式,而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与创业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的功能效用是相同的,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创业教育使创新教育融入了创新素质的要求。 “创新人才”是指:在一定的行业领域内,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并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业人才”是指: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把知识、科技创新的成果物化为一种新产品新服务,开发出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一种新工作岗位,乃至创建出一种新企业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创新创业人才”是指:指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并有较强意愿和实践能力突破市场或者组织边界,进行成功创业和商业化经营,甚至是进行颠覆性创造,创新商务模式,重塑商业生态和产业环境的各种人才。因此,创新创业人才除具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外,还要兼有生产者、管理者、发明家和社会活动家等角色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该类人才层次包括基础性人才、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高校学子应成为此类人群中的基础性人才。 2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普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各科课程的教育都处于封闭状态,加上很多高校的专业教育模式都大同小异,导致高校的教育失去特色和优势。因此,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也千篇一律,迈向社会的大学生类型大同小异,无法满足企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2.2缺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安排了大量的理论教学,比如,在大一、大二和大三都是开设的理论课程,主要为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直到大四才开设一些实践课和实习活动。这样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导致学无所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符。 2.3缺乏健全的培养机制 美国大学在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发展成熟,实行企业、政府和高校合作模式,建立了健全的培养机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课程安排,并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创业教育属于社会性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但需要利用课本知识实现,同时还需对教师教学水平、课程安排以及实践等多方面加以优化。但是,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没有达到美国的创业教育水平,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也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企业的切实需求,制约了创业型企业人才的培养。 2.4缺乏良好的创业氛围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具有较强的隐性力量,对创业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创业氛围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尚未形成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时代,本应充满创业激情,但是如果每天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那么将会使他们安于现状,创业激情逐渐被磨灭。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校园文化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和合作精神,这将会给创业型企业人才教育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3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措施 3.1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积极引荐国外优秀的创业教育方式,将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教育体系当中,进一步提升专业的创业教育水平。首先,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隔离安排课程。比如,在大一阶段,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设相关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在大二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大三和大四阶段,重点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对此,学校可设置创业基地平台以及“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建立创业教育校园氛围 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将校园文化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掀起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钻研的热潮;组织开展相应的创业专业活动,比如“挑战杯”等,实施高规格的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果;将创业文化引入校园当中,可利用宣传栏、报纸或者论坛等载体进行各类文化的宣传,使校园形成强烈的创业氛围,创业成为学生茶余饭后积极探讨的话题;构建“包容兼蓄、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尊重当代学生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强项,使其具备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将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3.3以学生为本的校内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初步设计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 作者:周凌宇余文华舒铁时间:2016-01-27 浏览:218 话题:教育学习知识经济社会实践商业计划书课程 [摘要]近年来,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尚缺乏基础的分析与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在开展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出发,进一步阐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特征、思路及技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系统 [作者简介]周凌宇(1961- ),男,浙江海宁人,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造教育及创新研究。(江苏南京2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化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zkt09300)[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80-02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其中之一便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创新教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创新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

而我国的创新教育要到大学,使得我国大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同时我国创新教育过程中实践的缺乏也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足,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足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的阶段。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的精神,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实事求是地分析人才的特征,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本位,切实构建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思索的问题。 一、系统分析 课程体系即课程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围绕特定目的而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为了明确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笔者借用系统论中的相关原理来加以阐述。主要从系统的目的性、结构与功能三方面进行探讨。 1.目的性。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并行或形成层级的子系统组成的整体,各子系统及要素共同服务于系统的目的。从研究范围上来看,课程体系是基于宏观层面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办学目标而言。首先我们要在宏观层面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下简称“创新体系”)进行目的性分析,区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差异性,区分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区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等不同教育层次及不同专业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导致 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差异等。 2.结构特征。实现创新体系的目标必须通过相应的系统结构来实现。创新体系作为系统,要求其课程体系的结构为非机械的、弹性的、开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现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三个阶段,论述如何构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职业院校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的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也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一探讨。 1.开展市场调研 1.1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问题。首先组织由骨干教师、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比其他职业院校在本专业方面的教学现状,寻找之间的差距,编写出调研报告。然后,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1.2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机电技术应用职业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召开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大量列举出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然后,对所列举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般化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 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主要分三个步骤: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围绕这些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考核是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就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岗位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 关键词:专业评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的岗位,并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指标为标准,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我们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进,贯彻基础与专长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把工程教育科学化的模式转向工程应用型教育,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的相关知识。本着“厚基础”的原则,加强了建筑结构类技术课程的教学,并按照“宽口径”的原则把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成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物业管理3个专业方向模块,各专业方向模块均安排了若干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建筑与房地产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按照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历次会议讨论形成的“基础课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TCP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 T C P) 网络工程师岗位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考试要求: 1.在教师指定路径下建立以“考试序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考试的全部文件保存在此文件夹下。答题结果填写在答题卡中,命名为“答题卡”。 2.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传到指定位置。 考试题目: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括号里。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中断响应时间指的是____。() A. 从中断处理开始到中断处理结束所用的时间 B. 从发出中断请求到中断处理结束所用的时间 C. 从发出中断请求到进入中断处理所用的时间 D. 从中断处理结束到再次中断请求的时间 2. 若指令流水线把一条指令分为取指、分析和执行三部分,且三部分的时间分别是t取值=2ns,t分析=2ns,t执行=1ns。则100条指令全部执行完毕需____ns。() A. 163 B. 183 C. 193 D. 203 3. 在单指令流多数据流计算机(SIMD)中,各处理单元必须____。() A. 以同步方式,在同一时间内执行不同的指令 B. 以同步方式,在同一时间内执行同一条指令 C. 以异步方式,在同一时间内执行不同的指令 D. 以异步方式,在同一时间内执行同一条指令 4. 软件开发中的瀑布模型典型的刻画了软件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与其最相适应的软件开发方法是____。() A. 构件化方法 B. 结构化方法 C. 面向对象方法 D. 快速原型方法 5. 系统测试是将软件系统与硬件、外设和网络等其他因素结合,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测试,系统测试内容不包括 ____。() A. 路径测试 B. 可靠性测试 C. 安装测试 D. 安全测试 6. 下列关于链路状态算法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链路状态是对路由的描述 B. 链路状态是对网络拓扑结构的描述 C. 链路状态算法本身不会产生自环路由 D. OSPF和RIP都使用链路状态算法 7. 网络系统设计过程中,物理网络设计阶段的任务是____。() A. 依据逻辑网络设计的要求,确定设备的具体物理分布和运行环境 B. 分析现有网络和新网络的各类资源分布,掌握网络所处的状态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结构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分析 1、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电影动画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一般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国际互联网,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的推出,使得计算机的各种行业以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如:机关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 2、本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智、体、技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调试、动漫平面广告制作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施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

门型人才。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3、本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与管理、计算机信息的处理、动漫及平面广告制作、计算机及网络的组装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具有如下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 (1)、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所学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①.掌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常用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及动漫设计的基础知识 ③.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23387787.html,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江琦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文章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为例,探索和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实力和质量,促进高等院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实践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同国家的高等院校之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高等院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国际间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从而有效提高教育實力和质量,促进高等院校的持续发展。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简称天河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践行教育国际化理念,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定位,科学地制定了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确定了适合学校自身情况的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和国际化办学方向,明确了国际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从管理国际化、平台模式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环境国际化五个方面着手,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制度和管理架构,搭建平台、多样化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师资,构建国际化校园环境,探索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天河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管理国际化 1.健全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首先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天河学院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院所为平台”的国际交流运行机制,树立先进的教育国际化理念,健全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制度,使国际化发展战略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学校出台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管理办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点分别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部分。……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归根到底是以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教务处根据招生实训处、培训处提供的企业用工信息和要求,结合市场调研,对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创新。首先将课程整体上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然后根据每一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由项目工作组首席教师会同有关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起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 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一般贯穿四个学期,着眼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及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例如:语文课程由基础知识、口语交际、文本理解、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五个模块组成;英语课程由生活情景口语、职业情景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三个模块组成。 专业技能模块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进行学习,是专业学习必需的、基本的职业技能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国家教育标准需要。 综合技能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分岗前技能、职业资格技能、拓展技能模块,根据考证考级(初中级)、订单培养、岗前培训或竞赛需要由学生自选模块,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在构建中我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总和职业能力。 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设计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关键。模块化项目课是根据每一个专业工作领域(岗位)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分若干个大模块,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也有几个项目整合设计为一个模块,把若干个项目根据项目大小、工作结构、技术实践逻辑关系设计为若干个模块成项目课程。同时按项目课程门类的要求,进行实训场地的建设。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可以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和职业综合技能模块。通过研究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同时采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 ……基于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经验的分析总结,我校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建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㈠课程目标的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职业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㈢课程结构的特征 在实施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时,课程结构一般按模块化设计。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职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平面设计师岗位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考试要求: 1.在教师指定路径下建立以“考试序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考试的全部文件保存在此文件夹下。其中选择题及简答题的答题结果填写在答题卡中,命名为“答题卡”;操作题命名及存盘方式见题目具体要求。 2.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传到指定位置。 考试题目: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括号里。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 A4的尺寸是____。() A. 210*297 B. 210*285 C. 297*420 D. 420*570 2. 作为普通说明书内页,选用____最经济(单色印刷)。() A. 80g 胶版纸 B. 157g铜版纸 C. 荷兰白卡 D. 白板纸 3. 下列属于CMYK色彩模式的设计文档应用范围的有____。() A. 印刷 B. 打印 C.喷绘 D.网站设计 4. VI设计主要包括____。() A. 基础部分 B. 应用部分 C. 字体设计 D. 文案攥写 5. 将设计品下到印刷厂之后,保证字体能够正确显示的选项有____。() A. 文字转成曲线 B. 附带字体 C. 告诉印刷厂用了什么字体 D. 单独把文字作到txt文件中 6. 给客户出“小样”,确定我们最终设计结果,包含的选项有____。() A. 通过电子邮件,将设计品发给客户 B. 传统打样 C. 数码打样 D. 将印刷后的设计品交给客户 7. 握手顺序是____。() A. 上级在先 B. 主人在先 C. 长者在先 D. 女士在先 8. 陪客户乘电梯时____。() A. 无人操作电梯,陪同人员先进后出 B. 有人操作电梯,陪同人员后进后出 C. 扶梯,客人先行,单向靠右 D. 无人操作电梯,陪同人员后进后出 9. 商务面包车上位是哪个位置?() A. 中前部靠近门的位置为上位 B. 中后部靠近门的位置为上位 C. 中前部远离门的位置为上位 D. 中后部远离门的位置为上位

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18-01-24T16:54:3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下作者:李帅方华[导读] 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笔者提出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相关建议。 李帅方华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建立也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提倡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笔者提出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相关建议。关键词:交叉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引言:交叉学科是指有两门或多门学科知识进行交叉渗透,或者在其母体学科边缘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群。国务院曾于2015年就提出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说明了高校要想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就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某个专业,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这对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 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相互紧密联系起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非常孤立,并没有与其他课程很好地相互结合起来,虽然有的也积极结合但是却不够深入。很多高校由专业任课教师对所设立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知识讲解,但是这些专任教师却没有很多的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所教授的内容与实践教育环节严重脱节。基于此,使得基于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就在解决该问题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比较困难 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因为资金短缺而导致难以转化。例如,某些大学生为了获取创业资金而陷入了非法的校园借贷而导致自身债务缠身,给自己和家庭都带来了许多麻烦;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无人提供相应的设备等实际问题。只有政府、企业与高校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几率。此外政府也应号召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家,给予高校创新大赛中具有潜力的创业项目以达到资金上的支持。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放眼全世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就会有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分专业创业课程以及创业实践课程几大部分组成。这个模式对我国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创业基础、创业融资以及产品发布等创业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可以很好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设立创业工作室并开设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还可以安排学生到新创的企业中进行实习,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业体验。设立创业中心,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家、投资人以及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为学生们提出更好的建议,也可以让学生们向这些比较成功的人士介绍自己的想法,从而让他们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将创新想法转换成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可以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公选课进行开.设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形成由校外专家以及校内教师进行搭建的创业训练导师团,创业专业课以及创业基础理论课的讲授可以由校内专业老师完成;而由校外创业指导专家和创业培训讲师以及优秀的企业家,进行对创业实践课程的讲授,这样做就可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双导师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以及就业形势等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业水平,此外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积极参与指导。 (二)建立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可以说,校企合作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努力构建出一个以学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机制,以此发挥行业协会的助推作用。行业协会可以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与企业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将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运营过程互相结合,从而构建出与未来职业标准相符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比如,在开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时,任课教师就可以鼓励同学们开设各类淘宝店铺,利用行业协会或企业为同学们提供一定的货源。 (三)大力建设高校创新创业科技园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是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要机构,高校科技园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向创业实践转化。可以将科技园大力打造成一个集现代医学、现代生物科技、现代电子商务以及现代农业种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科技孵化器基地。在这个基地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通过科研项目将医学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农业种植等成果转化形式,从而形成特有的科研人员联合创新、大学生联合创业等的创业模式,积极鼓励具有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创新创意转化为生产力。 (四)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立体平台 现阶段,我国政府已加大力度保障高校创意创业的资金需求。此外,还可以整合政府财政预算与社会资金进行募集,从而支持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校内自主创新创业项目,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创业指导,同时为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小额贷款。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现阶段鼓励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我国如今正处于互联网环境的飞速发展中,只有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才能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可以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不仅给传统商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为掌握丰富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创新创业者带来了更多机会。因此,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有必要实时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发掘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技能,为广大电商能够顺利融入到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