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洛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洛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洛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洛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洛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编制委员会

一、编写领导小组:

顾问:连维良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

组长:郭洪昌中共洛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副组长:陈幸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纪检书记

田金钢中共洛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李雪峰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

邢社军洛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成员:张玉琪洛阳市林业局局长

蒋勤洛阳市园林局局长

李跃民洛阳市发改委主任

谷树森洛阳市财政局局长

王须才洛阳市农业局局长

王长忠市水利局局长

赵震洛阳市交通局局长

李明智洛阳市环保局局长

赵建国洛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黄清旭洛阳市规划局局长

孟红兵洛阳市建委主任

张好富洛阳市公用事业局局长

魏立峰洛阳市旅游局局长

张尚君洛阳市统计局局长

卢忠实洛阳市科协主席

二、编写技术小组:

技术负责:

贾宝全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博士研究员

樊巍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员

张玉琪洛阳市林业局局长

编写成员:

邱尔发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万猛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

郄光发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博士

王旭军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成军锋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博士

仇宽彪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硕士

王联合洛阳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闫亚波洛阳市林业局工程师

许海鹏洛阳市林业局工程师

张晓航洛阳市林业局工程师

申艳梅洛阳市林业局工程师

邵安领洛阳市园林局工程师

张占国洛阳市园林局工程师

徐洛宜洛阳市水利局工程师

畅凌冰洛阳市林科所工程师

王治军洛阳市林科所工程师

尹华洛阳市林科所工程师

梁向军洛阳市园林局工程师

曹鑫洛阳市园林局助理工程师

魏玲洛阳市园林局助理工程师

前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认识到了用科学的、生态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先后出现了田园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不同的城市建设理念与模式。20世纪60年代自“城市森林”的概念在北美提出之后,便很快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响应。“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我国的城市森林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速度快。尤其是在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正式将城市林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加快了城市森林建设的步伐。自2004年在贵阳举办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与“国家森林城市”授予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5届,从而在全国掀起了森林城市建设的热潮。我国属于城市化起步较晚的国家,据研究预测,在未来30-40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可以达到70%左右,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2%左右,全国设市城市将增加到1000个左右。因此,随着这种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森林将是未来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态建设内容。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是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作为中原城市群中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洛阳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升。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9.6亿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

15.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6.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5.5亿元,年均增长3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1亿元,是2003年的2.5倍,年均增长17.6%。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3位、中部城市第4位。2007年末,洛阳的城市化率为40.1%,根据洛阳市相关规划,2010年城市化率达将到48%以上,2020年将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可以说洛阳经济与城市化进程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在在经济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洛阳市也面临的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

近年来,洛阳市在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发展目标”指导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淮河防护林林工程、公益林工程等国家项目,以及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城郊森林建设、市区绿化等重点绿化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7年与1998年相比,林业用地面积增加了78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4.5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净增1011.43万立方米。截至2007年年底,洛阳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774公顷,城市绿地率、绿化率分别为32.94%和38.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13平方米。洛阳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与洛阳城市发展现实与未来的需求相比,生态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城市林业是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城市林业发展,对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安全体系、优化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洛阳市的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洛阳现代林业建设、科学实施洛阳林业建设工程,洛阳市政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2008年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洛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洛阳市林业局组织协调,会同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规划编制。

本规划遵循国家、河南省和洛阳市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洛阳有关林业、生态、水利等相关方面的规划为依据,立足洛阳市情,以2007年为基期,2010年为近期,2015年为中期进行规划,重点明确洛阳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以“牡丹山水林城,宜居生态洛阳”为基本理念,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倡导生态文明,实现洛阳城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洛阳建设成为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国家森林城市,使林业更好地服务于洛阳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服务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进程,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结合洛阳城市发展的实际,研究提出了“牡丹山水林城,宜居生态洛阳”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

“牡丹山水林城,宜居生态洛阳”这一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观念,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响应了洛阳市加强城市生

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古老绿色文明,提升牡丹花城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内在需求;是洛阳市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河南”、“锦绣河南”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

(一)牡丹山水林城

“牡丹山水林城”展现了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洛阳形象。洛阳“居天下之中”,“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蕴育了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千年帝都文化,而且蕴育了灿烂浓郁的牡丹文化,雍容华贵的洛阳牡丹总领群芳,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洛阳也因此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牡丹圣地。洛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一座有山、有水、有林、有花的魅力之城。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洛阳市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合理布局,构筑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牡丹公园、休闲绿地、村镇片林、经济林及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等相互交织构成的林网系统;构筑由江、河、沟、渠、湖等线状与面状湿地相互交织构成的水网系统,形成林网水网连通,“山、水、林、花、城”浑然一体的生态景观,构成“林在城中建,城在山水间”的生态城市格局。再现“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清沙”的历史生态风貌,把“千年帝都”璨若星河的古迹景观和现代建筑掩映在一座郁郁葱葱、花团锦簇、风光秀丽的森林城市之中。

(二)宜居生态洛阳

“宜居生态洛阳”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画卷。森林城市建设是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集科学、艺术、文化于一身,既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因此,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全面考虑城市森林对社会、对人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城乡居民的需求。洛阳森林城市建设真正使森林城市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最大程度的满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促进郊区农民致富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需求,实现生态绿化、园林美化、森林文化的有机统一,增添洛阳的城市特色和迷人魅力,展现洛阳正将成为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璀璨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崭新形象。

三、建设原则

(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洛阳森林城市建设要根据城市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城市发展需求,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充分满足人们对森林和湿地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从洛阳森林资源对流域和城市的生态安全保障来看,应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以生态学原理进行布局和建设,建立和完善森林、湿地为主的生态安全体系,有效发挥森林和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中的作用,构筑洛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

(二)分类经营,分区施策

洛阳为河南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按照森林主导功能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渠道和发展模式,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强公益林保育,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及商品林、公益林协调发展可持续林业经营模式。同时,立足区域生态整体性和关联性特点,根据市域范围内城乡生态梯度、文化梯度、经济梯度及自然格局的变化,结合不同区县生态经济的优势、潜力和建设方向,在用地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构建等方面实施相应对策。

(三)城乡统筹,产业富民

洛阳城市森林建设应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将城乡林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和布局,促进生态与经济方面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森林、湿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满足人们对森林、湿地的多种需求,促进洛阳城乡、区域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同时,洛阳人文历史文化深厚,牡丹享誉世界,应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和生态文化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提升产业富民能力,实现洛阳森林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四)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城市林业是一项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建设中应将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全民广泛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林业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行使协调、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职能。制定科学的城市森林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依法治林;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环境氛围;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市场引导,吸引社会资源投向林业,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义务植树、纪念林、科普宣传等生态文化活动,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科教兴绿,依法治绿

加强洛阳城市绿地营建、管护技术的研究,通过科技创新有效解决制约洛阳城市森林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城市林业人才培养,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促进洛阳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加强林权制度改革、城市林业及其它有关的地方性林业政策法规修改和完善工作,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林,增强法制观念,强化造林与管护并重的意识,加强和改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巩固建设成果。

四、规划期限

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07年,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中考核检查办法的要求,在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后,共分有3年和5年两个复查期。为此,我们按照2010年、2015年2个规划期进行规划,其中2009-2010年为近期,其主要目标是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2011-2015年为中期,其主要目标是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和完善。

五、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6.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年6月)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

9.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10. 《全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纲要》

11.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2. 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14. 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城市评选标准》

15.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

16.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17. 中原城市群生态体系建设规划

18.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9. 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

20. 洛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

21. 洛阳市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及发展计划

六、总体目标

以“牡丹山水林城,宜居生态洛阳”的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通过实施森林城区、森林资源保育、绿色通道、城市河岸风光带、环城林带、工矿废弃地复绿及乡村人居林、林业产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洛阳森林城市建设。

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64%,森林总蓄积量达到3090万立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7年的10.13平方米提高到13.85平方米,森林公园面积达27762公顷,水岸绿化率达85.2%,村庄绿化达标率达8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45.12%,森林总蓄积量达到3550万立方米,人均公园绿地达15.16平方米,森林公园面积达33900公顷,水岸绿化率达95%,村庄绿化达标率达89%,继续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基本形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实现资源增长、生态优良、产业发达、文化丰富、林农增收、山青水秀的发展目标,使洛阳成为中原璀璨的一颗绿色明珠。

七、发展指标

根据洛阳社会、经济、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生态、人文方面的要求与可能,确定城市林业发展总体控制指标,其目的主要是为城市林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为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订提供宏观控制指标,引导林业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

(一)指标体系构建

洛阳城市林业发展指标的确定,要与洛阳市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要求符合,保障洛阳和区域生态安全,推进城市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弘扬特色文化,传承人文精神,为洛阳城市林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根据洛阳具体情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指标,从生态、产业和文化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与考虑,按照系统层次性原则,构建洛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二)核心指标选取原则

洛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的选取及发展指标的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依据国家森林城市指标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进行选取,同时突出洛阳的经济地位、地域特征、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体现洛阳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特色。

(2)前瞻性原则:结合洛阳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洛阳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定位与区位特征,制定对未来洛阳市生态安全提供切实保障的林业发展指标,这些指标同时也要适应洛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3)科学性原则:林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内容和类别方方面面,指标繁多,任何不切实际的指标都会影响整个林业发展乃至生态建设的步伐。指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为根本,突出科学性原则,并以此达到指标的超前性和新颖性。

(4)可行性原则:根据洛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城市林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林业发展的目标,指标的选择力求简洁易行,必须遵循实际的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原则。

(5)综合性原则:既能用不多的指标反映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同时,这些有限的指标又能反映复杂的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内容。因而,综合相关的标准,完善林业建设指标体系,突出综合性原则。

(三)核心发展指标确定

根据上述原则,选取森林覆盖率、人均生态游憩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道路绿化率、水岸绿化率、村庄绿化达标率、保护区面积比例、森林火灾受害率、森林总蓄积量、林业产业总产值、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古树名木保护率、森林公园建设、废弃工矿地植被恢复、农田林网控制率等17项指标。

在深入分析洛阳城市林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洛阳土地利用潜力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围绕洛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及洛阳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参照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实践与建设标准及洛阳相关发展规划,从水土资源承载力、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优化、林业发展、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人口变化等综合分析与考虑,确定洛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核心发展指标(表6-1)。同时,参照国内外城市林业与园林建设实践与建设标准,以洛阳市林业和园林“十一五”和相关行业建设规划的主要指标为基础,结合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分析,对这些核心指标进行了分阶段量化。

一、规划布局原则

(一)立足洛阳市域,统筹山城田水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既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原城市群”建设过程中也起着至为关键的重要作用。在国家林业发展战略重心向生态建设转移的如今,洛阳市的林业发展,也应该走生态优先之路。由于林业建设成果具有生态效益外溢特性,而林业生态建设的实施又受制于行政区划单元的制约,因此,洛阳市的林业生态建设首先必须立足于洛阳市域本身。洛阳山区面积大,黄土丘陵广布,山、川、丘陵、河流等地貌分异非常明显,城市与乡村并存,而不同的地貌类型区域与人文地理单元之间,其生态建设的历史、现状、难易程度不同,而其建设的好坏又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域内生态效益的发挥,因此,在林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持区域景观的多样性,洛阳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必须在着眼市域的基础上,山、城、田、水统筹考虑。在具体的建设布局时,应该以南、西、东山地森林、城市近郊区域的大型片林、森林公园、湿地等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依托,使之成为洛阳市森林生态体系中的核心生态斑块,以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为目标;同时在主要的交通干线和大的水系两岸构筑林水结合、林路结合的贯通性主干林带,使之成为市域内生物交流、物质还原的主体生态廊道;此外,还应加快乡级公路、支流水系、渠道和农田的林网建设,使之相互贯通,并与上述林水主体斑块、主干廊道相连,共同构筑点、线、面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的生态脉络。同时还要与城市城镇建设相结合,做好这些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可靠、持续、稳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目标搭配,将洛阳建成“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中西部地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

(二)服务城市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根据国家生态功能的定位,中原城市群建设被列入了重点开发区域。在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中除了郑州为中心城市外,洛阳被定位为唯一的副中心城市,洛阳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城市从其起源伊始,就是直接为人的生活和社会方便服务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愈来愈多的民众集中生活在城市环境当中,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伴随产生的环境污染、热岛效应、居民福祉减弱等现代都市病正在侵蚀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许多城市化开始较早的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居民“逃离城市”的逆城市化过程。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对城市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结果发现,这种逆城市化过程的出现,与城市绿色减弱乃至消失密切相关。在与城市化负面影响抗争的实践过程中,以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在改善城市环境、减弱不利影响方面具有其他措施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持久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化的发展,除了钢筋水泥等为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和普通

大众所接受。所谓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倡导在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城市的绿色生态服务功能的建设与完善。因此,“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才成为了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共识。洛阳市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增长阶段,只要审时度势,以人为本,才能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覆辙。大力打造绿色资本,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

(三)完善生态网络,强化城乡一体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不良的根本原因是植被系统不健全,森林植被的布局结构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历史悠久的现实的吻合度差这些现实状况,彭镇华教授等提出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点、线、面、体”的构建理论,即以城市为“点”,以河流、海岸及交通干线为“线”,以大面积的块状森林为“面”,以垂直空间为“体”,从而构建起我国“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布局框架。洛阳水系众多、森林植被分布集中、人类活动范围大、历史长、强度高,从现状来看,除了面状森林状况尚可之外,其余的“点、线、体”等方面尚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因此,洛阳市的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河流水系、道路、农田防护林等线状景观建设,以把处于隔离状态的各个森林、湿地的土地斑块有效地连接起来,把点与面连接起来,保证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整体性、功能性。“面”的森林建设,重点是提质增效,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森林保育,构筑洛阳市的生态安全基石。城市“点”的林业建设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城市内部园林绿化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郊区的生态建设,突破建成区与郊区的界限,突破部门利益的制约,大力发展城郊一体化的城市林业。同时,在绿化过程中,针对城市用地扩展、绿化空间受限的状况,更应该着重解决城市林地有“盖度”没有“厚度”的空间“体”绿量不足的问题,以使林地空间得到科学和充分利用。只有生态网络完善、城乡共建一体的城市森林建设实践,才能使洛阳市的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城市。

(四)遵循生态优先,突出服务功能

城市是按照人类意愿而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城市生态系统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必需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而城市中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城市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必须输送到其它生态系统中去。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建立起城市的生态还原与维护系统,以增强城市系统的自身稳定性。虽然森林植被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但对于森林城市建设而言,虽然经济效益每每被提及,但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追求才应该是重点中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植被具有减弱噪音、固碳释氧、改善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减轻空气污染、有益于市民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应该突出这些生态服务功能。科学设计、构建和布局城市森林,从而最终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日渐突出。城市居民的生态需求空前高涨,而广大农区、林区居民的致富愿望也日渐强烈。如何实现这两者的平衡,便是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的城市森林建设正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着城市居民的生态需求愿望,而乡村居民的致富愿望的满足尚处于艰难前行阶段。洛阳虽然是河南省的林业大市,但传统的林

业产业发展显然无法担当起乡村居民长远致富的重担。对于洛阳市而言,要实现山、水、林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跨越式飞跃,必须紧密围绕洛阳特色做工作。相对全国而言,洛阳市最大的城市名片就是以牡丹花卉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因此,要全面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只有大力发展依托于旅游的特色林业产业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从发展规模和方向来说,以森林旅游为核心的观光生态产业最具潜力,从目前的国内外实践来看,完全可以通过它的实施来真正实现“富山富民富行业”的目标。对于平原区与黄土丘陵区的农村而言,由于其是以种植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本身缺林少绿,其不但面临着致富的重任,还面临着改善自身生态环境的问题。因此,他们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经果林、用材林、花卉种苗基地等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主导功能来看其虽以发挥生产功能为主,但其生态功能也是城市和山区主体生态保障林的补充,既有利于缓解区域人类需求对山地森林的压力,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的宏观部署。

(六)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洛阳自古为“天下之中”,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伊洛河平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生息繁衍的腹地,“河图洛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二里头遗址是我国迄今发掘最早的宫室遗址。中国古代的四大思想流派中,道家经典创作于洛阳、儒家经典集成于洛阳、释教佛学发展于洛阳、伊洛理学渊源于洛阳。而自东向西排列于邙山和洛河之间的商都西亳、二里头夏都、汉魏古城、隋唐城与周王城等五座都成遗址,既见证了洛阳城的历史地位,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与城建史的缩影。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充分展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高超结合;种植历史悠久的牡丹花卉,更是打造了洛阳闻名全国乃至名扬全世界的洛阳名片,如今每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了洛阳发展的重要引擎。除此而外,目前洛阳市以南部山地森林公园与生态风景区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和以黄河小浪底水库为中心的湿地生态旅游等已经成为了洛阳市主打的四大旅游品牌项目。因此,以旅游为契机,将生态旅游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与文物古迹和古树名木保护相结合,通过旅游胜地的植被生态建设,将现代的科学知识与历史文化内涵挖掘结合,将其巧妙融合进游憩活动当中,以提高参与者的生态文明修养,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同时,还应该结合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开展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纪念林、文化林等多种形式生态建设方式,给自然过程注入新的活力、打上时代的烙印。

二、布局依据

(一)生态安全需求

洛阳市从大的地貌类型上看,共包括了山地、黄土丘陵与平原川地三种类型。根据2007年的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结果,全市目前全市的林地面积为792173.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2.04%,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2.82%,但从分布上来看,森林资源主要集中于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崤山等山区,这些地区要么是一些中小河流的发源地,要么是黄河、洛河和伊河等的重要汇水区,因此对于洛阳市乃至整个河南省的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广大的黄土丘陵区,一方面植被状况差,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地,外加一些人工林,而且这一区域又是农田的集中分布区,受黄土本身性质的影响,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生态安全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性生态安全的主体结构则取决于区域性的植被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而洛阳市目前也处于城市化扩张的关键时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非常突出。因此,洛阳市的森林城市生态建设,不仅仅事关洛阳市的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对于区域性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产业发展需求

就河南省而言,洛阳虽然是森林资源大市,但产业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尤其是南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的经济状况还相对落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致富愿望的矛盾还相对突出。虽然经过各级主管部门的多年努力,现在在经果林、花卉、生态旅游等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洛阳市所拥有林业产业发展空间、社会对森林产品和服务日益旺盛的巨大需求以及广大农区林区群众的致富愿望相比,林业产业还有很大的拓展潜力。因此,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林业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贡献率,也是洛阳市林业发展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就目前的林业产业状况来看,种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以林为主的林下种养殖业等人工林产业还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

(三)社会发展需求

洛阳市区虽然以工业为主,但市区以外的广大平原与山区依然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结构,林、果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少林区、农区,林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洛阳水资源丰富,林业发展对于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担负着重要使命。洛阳也是森林文化大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现有森林公园14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7个,全市5A级景区一处、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10处。2007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002.7万人,旅游收入达到了194.7亿元。目前洛阳市区人口为137.9万人,根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至2010和2020年,洛阳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将分别达到205万人和300万人的规模,全市的城镇化水平也将分别达到48%和65%。因此,挖掘、整理、弘扬丰富的森林文化,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满足社会的生态文化需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空间布局

图7-1 洛阳市域林业发展布局

洛阳市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根据其地貌差异、森林资源现状以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情况,在前述的布局原则与布局依据下,我们认为,洛阳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应该从两个尺度进行布局和建设,一是整个市域尺度,该尺度主要解决全市的生态安全构架问题。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尺度制约原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较大尺度的生态学过程直接制约着较小尺度的同一过程。只有较大尺度上的生态学与环境学问题解决了,才能够充分保障较小尺度上生态系统板斑块的正常生态学过程。因此,尽管森林城市建设是以城市为核心点的,但全市域的宏观布局因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这一尺度的布局必不可少。二是紧密结合城镇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在目前国内外林业发展最新趋势引导下,以洛阳市为中心的城市及其近郊区尺度的城市森林建设,着力解决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

(一)市域林业发展规划布局

根据上述对洛阳市域范围与林业发展主要相关要素的综合分析,提出洛阳市市域尺度的林业发展总体布局框架,即“三区三带一城九极多点”。通过努力,在全市形成“山地丘陵绿色屏障、河流两岸绿色走廊、道路水系绿色林网”相互辉映,点线面布局结构完整、林水路紧密结合的洛阳现代化大城市生态布局。

1. 三区

这里的“三区”是指由洛阳基本地貌格局所形成的三大地貌区域单元:南部山地、中部的黄土丘陵和东北部的平原川地。

南部山地区……

黄土丘陵区……

平原川地区……

2. 三带

这里的三带是指流经洛阳市域的黄河、洛河和伊河等三条大的河流,这不但是洛阳市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目前洛阳市唯一的涉及的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洛阳北界的黄河上),而且文化内涵丰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伊、洛河又是河洛文化的重要载体,“河图洛书”与其紧密相联,中国政治史、军事史和思想史中的许多理念,都可以从河洛文化中找寻到其踪迹。因此,这三条带状蓝色廊道的打造意义深远。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的成分,是地球的大动脉。它的通畅与否及其质量高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生态学中物质循环“源—流—汇”原理,三者的协调统一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其中水是连接三者的纽带。目前,以水为载体的环境问题虽然尚未出现我国大多数地区水环境问题中“源”的不足和“流”的不畅等问题,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预防、保护和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在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实践过程中,林水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设理念,也被城市森林建设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为了这三条蓝色的生命廊道的健康,今后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首先,对于黄河而言,应该结合黄河小浪底水库附近的森林公园建设,以及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通过构建河岸堤防林做好旅游背景资源的植被生态建设,一方面可为旅游产业开发创造优美的森林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植被建设,可以增加湿地环境的生境多样性,为湿地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环境。对于洛河与伊河而言,由于其河流长度大,穿越了不同的地貌与植被区域,因此应该结合其穿越地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做好水岸、库岸绿化,同时鉴于其穿洛阳市市区而过的特点,在做好河岸绿化的同时,应该做好河流城市段的美化工作,打造河岸风光带。此外,还可以在水岸沿线建设一些小型的水岸片林,作为城市郊野公园,以配合未来的洛阳水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具有生态、亲水、自然的伊河和洛河沿岸景观环境。

3. 一城

一城是指洛阳城市本身。洛阳市现在的行政区管辖范围为为6个区,分别是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涧西区、洛龙区、吉利区,总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152万。由于吉利区与洛阳市区中间还有孟津县,所以这次规划布局中对其暂不做考虑。截止2007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774公顷,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2.94%、38.25%、10.13平方米。2002年以来,通过实施“洛阳市大环境绿化规划”、“75133”工程、“绿、亮、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等,先后在城市外围丘陵、坡地、河滩、沟渠等地建成了环城生态防护林带,营造了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林和生态风景林。同时建成了龙门山森林公园、周山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小浪底森林公园等环绕城区周边的四座森林公园,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洛阳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欧洲人最向往的十大中国城市”。近年来,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洛阳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大气、水、声、生态等方面的

逆行变化趋势明显,因此,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担子依然很重。针对城市内部总体绿量不足、公共绿地空间配置不均衡等,今后应该以森林城市的发展理念,从历史文化传承、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为抓手,突出洛阳历史文化特色。首先,以历史为线索,以历史文化基地绿色背景打造为载体,进一步做好城市公共休闲绿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其次,以水为载体,以发扬光大洛阳水文化为龙头,做好市区洛河、伊河和涧河等河流市区段的水体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第三,加快环城隔离林带地区绿化建设,发展花卉盆景、苗木等城市绿化产业,大力发展采摘、休闲为主的农林复合观光产业。

4. 九极

九极是指出洛阳市城区之外、洛阳市所管辖的8县1市县城所在地。作为连接洛阳与乡镇、村等基层单位的最重要节点,这些区域的虽然人口不多、城镇规模小,但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是乡村人口重要的流向地。因此,它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具有超前性。同时,这一区域的生态建设,既是洛阳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补充,同时对于今后的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也具有良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从目前的绿化现状来看,按照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标准,除了偃师、栾川和宜阳之外,其他县都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些地区今后应该首先以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为主体,扩大城市的生态用地面积;同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克服目前城市街区、道路绿化有长度、没厚度的问题,扩展绿化带的宽度。其次,利用县城范围小、城市空间可塑性好的优势,加强街头绿地、小游园建设。再者,考虑到九极中的宜阳、伊川、新安、孟津、偃师等5极距离洛阳市很近、交通便利、生态联系紧密的现状,这5极的生态建设应该在具体规划与实施时,充分考虑洛阳周边的衔接问题,以使其建设成果能够为洛阳市民所共享,充分体现出生态效益的外溢性特点。

5. 多点

多点是指遍布全市的农村居民点。根据2005年的1:10万土地覆盖图件,全市共有农村居民点2448个,面积共计53153.94公顷,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和平原川地区。

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人居环境也与城市有太大的差距,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战略。“多点”布局的提出,主要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主要是指全市的村镇林业生态建设。要按照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新农村的要求,探索农村生态建设与致富、林区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新农村林业建设模式,发展具有生态、经济、文化多种功能的乡村林业。在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把保护好乡村原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把建设生态园林型、生态景观型等多种模式的乡村绿色家园,与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开展村镇绿化建设。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绿色富裕家园。

(二)城近郊区城市森林规划布局

根据洛阳市市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洛阳市城市规划和洛阳市“十一五”规划、“洛阳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资料,提出的洛阳市城近郊区城市森林建设布局为“一环四岸四楔多核”。

1. 一环

现代城市发展,大多数采用了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模式,结果导致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环城绿化控制带在抑制城市蔓延、解决大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空间结构的混乱、城市功能的退化等问题中起着有效的作用。在城市土地总量紧张、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许多城市都将环城绿化带建设看作成了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城市群地区,单体城市的外围环城林带建设对于防止城市之间建设用地连接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离作用。在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规划中,明确要求纳入城市群中的城市都必须要有环城隔离林带建设。作为中原城市群中最重要的节点城市,洛阳可在其周边建设环城林带。这不仅可以提升洛阳的城市品位、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而且对于建设和谐洛阳,优化洛阳城市空间,打造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规划在范围上稍作了调整,即在原环城防护林带规划范围的基图7-4 洛阳市城近郊区城市森林规划布局

础上,将原来的北邙绿色生态屏障也一并纳入了一环的范围。这样所谓的一环范围就局限在了洛阳市周边三条高速公路所形成的三角形闭合环状区域。这样其范围就包括了西南环城高速和二广高速两侧个30米的区域,以及洛阳市市区北部连霍高速以南到310国道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6.7公里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土地资源相对充足,通过带状的防护林、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坡绿化、苗木花卉基地和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形成相对稳固的绿色环状廊道,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活动,也给只有社会效益而缺少生态效益的传统生态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 四岸

这里的四岸是指洛河与伊河穿越城区段的河流两岸。洛阳是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像这样能有三条河流从城市中心或边缘穿过,而且又极赋予历史文化内涵的,在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独具特色的天赋资源,为洛阳市实施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条件。依洛河而建的洛浦公园,是沿洛河两岸建设的大型开放性公园,横跨洛阳市6个城区,全长20余公里,总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是全国目前最大的城市滨河公园,也是北方城市中绝无仅有的靓丽的水岸风景线,而公园内的绿色植被生态建设成果,则像镶嵌于洛河这条蓝色项链上的绿色镶边,二者相得益彰、大放光彩。东西延伸工程如期完工后,将使该公园整体向东延长5.03公里,同时也将在洛浦公园上游河道形成一处湿地公园。从目前的建设布局来看,虽然也结合了丝绸之路、牡丹文化等洛阳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但在洛阳独一无二的水文化发掘与打造上尚需要再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洛阳特色。城市是流动的,唯其流动才有活力,而其最重要、最有活力的流动要素则是人的流动。对于洛阳来说,沿河风光带的建设其服务对象主体是洛阳市民,但旅游城市的美誉使得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城市间、城乡间川流不息的人流要素。

相对于洛河两岸的风光带建设而言,伊河两岸的绿化建设则要滞后许多。虽然经过治理,河水清了,河岸绿了,但内涵不够。随着洛阳市城市用地北上南下扩展战略的实施,自2004年伊始,在洛河南岸规划建设了城市新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洛河穿城而过。同时城市新区的建设,也进一步拉近了城市建成区与伊河的距离,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直接抵达了伊河北岸。从再长一点的时间尺度来看,随着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壮大,洛阳市的城市扩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从目前的城市周边土地资源储备情况来看,伊河两岸无疑是最有可能成

为未来洛阳城市建设用地的地区。考虑到生态建设的周期长、见效慢、用地排序居后的特点,我们认为,伊河两岸应该成为洛阳市继洛河之后的又一城市生态亮线,从现在起,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其进行规划与设计。通过伊河两岸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河岸风景林和防护林建设,不仅使伊河堤岸得到更好的保护,河岸景观得到改善,从而也为洛阳构筑了另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居民也提供了更充足的休憩游乐的空间和观赏河岸风光的窗口。

3. 四楔

四楔是指位于洛阳城市建成区周边的周山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和龙门西山森林公园,以及位于城市新区的隋唐遗址植物园。洛阳周围有周山、邙山、龙门山等围绕,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四水汇聚洛阳,完全可以用“山环水连”来刻画。城市的灵性和美感主要依靠青山绿水来体现。城市中山体的存在,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提供了最好的展示舞台。

……

除了上述4个城市内部和周边的大型森林生态楔形组团外,在洛阳市的近外围县域周边,尚有孟津县小浪底森林公园、孟津岭南生态园、偃师虎头山森林公园、嵩县陆浑生态园、宜阳香鹿山森林公园、伊川荆山森林公园、汝阳万果山森林公园、新安翠屏山森林公园、洛宁凤翼山森林公园、栾川龙泉山森林公园等多个,总面积2380公顷。

这些城区和城市周边县市的森林公园一道构成了整个洛阳市区外围的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在调节城市气候、防风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方面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其全部都是近年来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所栽植的人工植被,在今后的建设与管护过程中,为了增加人工群落的稳定性,应该以乡土树种为主,并注意长寿树种与速生树种、针叶树种与阔叶树树种的合理配置,增强群落的自然度,在管理上除了经济林外,都应该提倡以近自然的方式经营,尽量减少后期的人工干扰。

4. 多核

多核是指遍布整个城市建成区区域内的各类各式公园绿地、街头绿地、街头小游园等。土地是进行生态建设的最根本源头资源,但在城市用地的分配过程中,由于生态用地直接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故在城市的用地矛盾冲突过程中,常常被削弱。因此,城市生态用地不足、生态用地被挤占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城市的各类生态用地资源中,以块状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但在城市的建成区内,除了自然山体植被之外,一般很难构建起大型的城市内部生态斑块。城市建成区是城市人口最稠密、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因此也是最需要生态用地、生态建设的区域,所以以公园绿地为核心的,包括街头绿地、街头小游园、城市广场等在内的绿地生态建设便成为了最后的最佳选择。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绿地500米服务半径是衡量绿地空间分布均匀程度及其最终服务市民质量高低的最佳指标。根据洛阳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分析资料,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之间存在有较多的服务死角,这在洛河北岸城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今后,一方面应该结合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工作,多规划建设一些城市公园,同时在现有的城市道路交叉口、道边空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未用土地上,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另一方面,结合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强化住宅区森林小片林、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工作,打造一批林木覆盖率高的森林住区。第二,由于洛阳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厂矿企业较多,今后应该加强这些企业周边的防护林带建设,建设厂区美化与防护一体,片、带、网相结合

的污染隔离林带。第三,在现有的城市公园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一方面多栽植高大的乔木树种,同时注意乔灌草的垂直空间配置,尽量使绿地生态空间的三维绿量最大化;另一方面,以建设近自然林为根本导向,多用乡土树种、注重树种组合的多样性,以减少后期的管护成本,最终实现近自然经营。第四,在建设城市公园的过程中,要关注林水结合与市民的保健健身需求的问题。城市森林最大的健康效益就是负氧离子的挥发,林水结合才能使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最大化。多核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既要数量,更要质量,质量的提升最为关键。

大足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为深如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2008年1月,王鸿举市长在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目标任务,明确重庆市将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特别是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到渝东南片区调研,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做出了“把林业作为全市发展战略,实施林业大发展大会战”的指示。今年6月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森林工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将林业发展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314总体部署”的重大举措,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重庆市森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大纲》部署,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大足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二、建设范围

以棠香、龙岗两个街道办事处为主,全县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三、基本情况

(一)全县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大足县位于长江北岸,重庆市西侧地处105o28ˊ至106o,北纬29o23ˊ至29o52ˊ之间,东临铜梁县,南与永川、荣昌交界,西与四川省安岳县相连,北与潼南毗邻,东西宽53公里,南北长51公里,距重庆主城区82公里,距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30公里。

2、地形地貌:大足县地处川南平行岭谷褶皱,属巴岳山余脉的浅丘带坝区,境内东南边缘为巴岳山、海拔最高869米,属低山区;西北相对高差100-200米左右的平状高丘,属深丘区;中部由西向东,馒头状孤丘广布,地表起伏和缓,以浅丘向宽谷为主,交汇长江上游支

流,沿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三条溪河平坝成片,最低海拔264米。

3、河流水系:大足县地处涪、沱两江分水岭上,境内有大小溪河293条,其中水面大于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6条,主要河流有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三条,境内流程144.8公里。

4、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春早冬暖,夏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少霜雪,雨量充沛,雾多日照少”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3 ℃,无霜期321天,年积温6366℃,年日照1316小时,年降雨量1006毫米,相对湿度为84%。

5、地质土壤:境内成土母岩有三迭纪嘉陵江组石灰岩,须家河组石英砂岩,侏罗纪自流井组暗紫色泥沙页岩,沙溪庙组紫色沙页岩、遂宁组紫色泥页岩、蓬来镇组黄紫色沙页岩及第四纪全新河流冲积母质,发育成黄壤、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等四个土类,适宜多种林木生长。

(二)社会经济

全县辖20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242个行政村,50个居民委员会,218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3万户,其中农业户数为21.3万户,城镇户数5万户;总人口9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6万人,农村劳动力40.2万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55631元,县级财政收入5585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31元。

(三)森林资源

大足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林地面积7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0.1%;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湿地公园1个。辖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植物群落以马尾松为主,次为杉木林,栎类植物;道路绿化以小叶榕,白杨树、马林光、重阳木、巨桉为主;河道绿化以竹林、垂柳为主;农田林网建设以竹类、巨桉为主。由于植被丰富,人为活动频繁,加之干旱等因素,森林火警火情时有发生,森林病虫害发生率较高。

(四)旅游资源

大足古有“海棠香国”雅号,今有“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佳名。县境内有石刻保护单位74处、1030龛窟、5万余躯石刻造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区就有5处,此外,还拥有风光秀丽的龙水糊,风景独特的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全县星罗棋布的生态观光园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重庆市重点推出的三大旅游精品之一,已通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验收,也是重庆市对外旅游开放的重要窗口。

(五)城镇绿化

大足县建城区绿化覆盖率44.6%,建城区绿地率40.8%,城镇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6.5平方米,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仍在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增加公园,游园、绿地等面积,以更好地改善人居环境的成效。其它镇乡政府所在地绿化状况多数较差,须加大绿化投入,加快绿化建设。

(六)通道绿化

全县现有未绿化通道1916公里,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濑溪河,淮远河、窟窿河等,未绿化水系398公里。近年来,虽实施了大量的生态建设,但绿化率不高,公路两边、河道两岸绿化带明显宽度不够。宝邮路绿化带更是大足的形象工程,须加大扩展两边绿化带、合理组合树种,做到生态效果与景观效果相结合,并加快公路两旁可视度范围内坡耕地绿化,全面提高公路沿线森林覆盖率,形成景观式绿色大道,展示我县生态建设第一窗口形象。

(七)旅游景区绿化

大足北山、宝顶山、南山等主要时刻景区在近几年的生态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大为提高,古树名木得以很好地保护,基本达到了景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效果。龙水湖湿地公园生态基础较好,但在影视城的兴建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已有绿化成果,加强湿地区域内绿化建设。

(八)林业建设成就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林业建设,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速丰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得以深入开展,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局面得以广泛推行。2002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22.52万亩,完成天然林资源管护2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300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1%。2007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

(九)创建森林城市的条件

我县建设森林城市虽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但优势条件也比较明显。一是近几年来认真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丰富,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二是有广阔的绿化空间,依托退耕还林政策,逐步兴起的笋竹产业和巨桉产业能使老百姓增加收入,从此调动了全民绿化的积极性;三是有各级党政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四是具有多年实施植树造林重点工程的技术保障和经验;五是有日益增强的公共财力支撑和政策倾斜。

按照森城市评价指标,森林城市建设主要包括综合指标、覆盖率、森林生态网络、森林健康、公共休闲、生态文化与乡村绿地等方面。仅就覆盖率指标而言,城市森林覆盖率应达3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绿地率应达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江河等水岸绿化率达80%以上,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据上分析,我县在城市园林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方面基本达标,但在城市森林覆盖率较国家评价指标低4个百分点,公路绿化与河道绿化率较国家评价指标尚有明显差距,这将是以后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我县森林城市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社会、经济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原则,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以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石刻艺术文化、佛教文化为底蕴,以城镇绿化、景区景点建设为基础,以公路绿化,河道绿化,农田林网、新农村绿化为重点,强化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生态理念,突出石刻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区特色,切实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色小康县”创建成果,形成融山、水、林、城为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目标,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的旅游城市新形象。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的原则。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应进行统一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城乡统筹,各部门、各乡镇密切合作,分类实施。

2、政策引导、公众参与的原则。研究制定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应发挥主导性作用。按照国家“五个统筹”的要求,协调好林业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坚持把部门办林业转变为社会办林业,大力推进业主制造林绿化,使公众都来关心、重视和支持森林城市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城市建设和积极性。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规划相应的建设内容,找准突破口,突出建设重点,形成特色。

4、生态优先、注重实效的原则。规划建设内容要以改善生态为前提,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大力构筑森林城市生态屏障,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充分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种需求,同时兼顾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发展林业产业,让业主、林农兴林致富,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5、建管并重、建改并举的原则。既注重大力植树造林,又加强森林的抚育管护和防火、防虫,严厉打击非法毁林毁绿行为,既积极建造森林,又改造现有低质低效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能。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4年,即2008年—2011年。

(四)规划目标

高标准建成森林城市,城市绿地景观质量得到大大提升,城市森林更趋自然和健康,把我县打造成为山、水、林、城、历史文化浑然一体的美丽的新型旅游城市。

全面推进阶段(2008—2011年):新造林8万亩,改造低效林1万亩,建设城市绿地0.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