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元宵节习俗

客家元宵节习俗

客家元宵节习俗
客家元宵节习俗

客家元宵节习俗

【篇一: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

梅州是世界客乡,这里保存了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作为百节之

首的春节来说也不例外。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

习俗。

客家地区过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历的十二月二

十五到年三十,也是所谓的准备阶段。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俗

称“入年假”,也就是说过年实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从这天开始人

们不再下地干活,专门抽出时间来为过年做准备。打扫房屋擦洗桌凳,购买年货浸米踏粄。此时家家都要对房屋进行一次大扫除,制

作长竹扫把满屋打扫,家中各个房间的被褥蚊帐都要拿来洗涤干净,以便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过年吃的是少不了的。在

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糖果饼干,鸡鸭鱼肉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

色的年货。比如在这个准备阶段,客家人有俗称“煎粄”的风俗,这

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糖水混合后再放入油锅里煎

炸而成的,吃起来既香又甜,小孩特别喜欢。客家人还有自家酿酒

的习俗,家酿酒俗称“黄酒”,是用糯米加白酒发酵酿制,因呈黄色

而得名“黄酒”。这种自家酿造的酒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它的

度数不高,甜中带酸,香醇可口,到过年时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团

圆饭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人人的座位上都会摆上家酿黄酒,连

平时不让喝酒的小孩这时也有机会一饱口服。过年时腊肉是不可少的,这些食品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腊肠,腊猪肝,

腊鱼肉等等,每当看到哪家门口挂上了腊肉,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食物,过年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了,在这

个阶段人们一般会祭拜“石伯公”,这些“石伯公”一般是建在路口的,人们用丰盛的祭品向“石伯公”祈福,保佑一家人来年出入平安。有

些地方还保留了更古老的祭祀灶王的习俗。

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活动,接下来就是等大年三十的到来了。通常在

这天白天人们会选一个吉利的时辰,然后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挑上

放满“三牲”、“斋盘”的竹篮,来到祖祠祭拜祖先。这是过年非常隆

重的一项仪式,借此表达人们对先祖的缅怀之情。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

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

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

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

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

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

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

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初三早上吃“岁饭”(有

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

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

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

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

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

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

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

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

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

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篇二:传统客家礼仪、习俗集锦】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

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

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

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

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

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

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

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

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

会来庆贺。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

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

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寿诞礼仪

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

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

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

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3.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

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秤、算盘等进屋,还要带一

窝小

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财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

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春节)“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

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

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

杀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

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

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

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

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

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爱幼。

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

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

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

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

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

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

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

当天回

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

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

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

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

年时留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

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

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

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

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篇三: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定的族团和群体

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进程中构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风

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

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

其互成举国之人习以为然。①民俗就是在这类社会群体场合相互模

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续的进程中构成的。虽然说民俗是一定自然

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心理状态的产物,然而因各自的自

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形态,又会构成不同的民俗。即便在

同一文化区内,如客家文化区内,也会构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精华;客家围龙屋也被赞为客家独占的伟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风俗。客家上灯风俗流

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情势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一、客家上灯风俗

1.客家上灯简介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

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每一年,凡本姓本族有

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

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

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上灯时要办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求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圆、祝愿。此

俗在客家聚集地区,素以兴宁为最盛,其礼节也更繁,而且已有所

演化,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热灯(是上灯进程中的一项活动,不

能说是热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

全屋全村庆贺之气氛。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

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

因多种缘由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

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必须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又称祖祠,是上灯活

动的场所。老屋即祠堂,当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依照古代祖宗

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缮过的。老屋的设计很简单,呈长方形,基本

上是有一扇大门,从大门进是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厅堂,俗称下堂,从下堂进往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两边是过道,通往下一个厅堂,这

个厅堂称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墙壁的中间开设了一个壁橱,祖宗的

牌位就摆放在这里。壁橱下面还有一个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

般上堂比下堂高,以显示上堂的重要性。

2. 客家上灯风俗缘由

客家,顾名思义,即是旅居他乡的意思。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

中原汉族,是具有明显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

移民群体。

据记载,客家人自秦朝以来,有六次南迁的进程:第一次南迁是在

秦始皇时代。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份中原居民辗转迁进闽粤赣边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

义时期。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

清初时期。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都分别从这六次南迁而来。如河源,作为东江流

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

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

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

进进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自赵佗建制以来,龙川分

别容纳了六次南迁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并

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上灯是为了满足客家族团的特定

需要产生的。

首先,从客家人六次南迁的时间来看,都发生在战乱时期。客家人

为避烽火或自然灾难而南迁。烽火、自然灾难在古代经常会夺走无

数人的性命,还有可能使整个族群灭尽。客家人阔别故土,客居他乡。因此客家人的先人们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

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长流。

其次,无情的烽火、没法猜测的自然灾难,个人是没法克服的,需

要一个团结的集体共同奋战。客家人希看全族人团结在一起,共同

抵抗自然灾难与战争。客居他乡,更需要宗族团结,克服新环境下

碰到的新的窘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

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移民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客家又具有

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

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

化和对先人的眷恋。

最后,客家人性情仁慈、质朴,老实、敦厚。客家先人教育后代要

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

敦亲族,敬先人,隆师道;团结奋进,自食其力,艰苦创业。

灯是客家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希看、光明的意味。灯灯相续意味种

族繁衍的绵绵不尽。因此,为了让后代不忘记自己的先人;为了本族

的团结,共同抵抗窘境;为了让先人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和客

家人从小构成的念祖恩,尊祖的优秀品德,借灯来庆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动也因此而诞生了。每一年,将族里添丁的情况通过上灯的

情势上报给先人,让先人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

机会每一年聚到一起促进了团结,构成了一种以老屋为中心的凝聚

气力,同时还可以保存客家人独有的传统文化。

上灯的风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已无从稽考,大约是随着客家人南

迁逐步构成的一种民俗。上灯的流传族群很广,因每一个姓氏的客

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先人,所以每一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

己的一个或几个上灯活动。上灯散布的地区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粤

北地区,如河源,梅州,兴宁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灯活动,其复兴宁

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 上灯与元宵节的联系

上灯多是元宵节的派生物。元宵节自古有之,每一年正月十五举行,自古是全国上

下都举行的节日,而赏灯是元宵节的一部份。

从灯的意蕴上看,元宵节又称灯节,其外表看来,是欣赏花灯的游乐;实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上,它带给人们一种希看添丁,即

人丁兴旺。因此,以灯来寄托丁,客家上灯风俗与元宵节的赏灯有

相同的内涵。

从日期上看,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而上灯则在正月十五前后举行。

客家人自秦从中原南迁,对元宵节固然熟习。现在的客家人一般不

重视元宵节,由于上灯节一样可以赏灯,还可以同族人一起庆祝添

丁的喜悦。

从灯的制作来看,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与元宵节所制的灯有很大类似

的地方,元宵节的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一样

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结合上灯的由来与元宵节灯的意蕴,日期,制作来看,上灯节极可

能是客家先人继续了元宵节赏灯的风俗,同时又结合宗族的实际情况,将灯的意蕴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传至今。因此,上灯多是元

宵节的派生物。

二、繁琐热烈的上灯活动

每一年,春节前后,热衷于本族事务的老人,通过打听,顺次记录

从本年正月十三挂灯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挂灯前的添丁家庭,并将其

组织起来,在春节前后每一个家庭各派一个代表召开上灯祭祖的会议,分派任务。比如,上灯活动资金的准备、用处题目,上灯前后

谁负责打扫老屋,上灯当天谁负责膳食等题目,在会议中都有具体

的分工。

1. 灯的预备

会议以后,定制灯是必要的一步。客家各个地方所制灯的材料大体

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纸糊成,都能挂起来。另外,灯外糊都有福、禄、寿一类的吉祥图案的彩带。灯中安有固定

的油碟,可加油点亮照明。但是它们的外形又有所不同,有举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龙川县的灯都用举式的,而东源县及兴宁市的

灯多数用扛式的。以龙川举式的灯为例,灯一般可以看做有三层。上层经常是一个彩纸糊成的约20多厘米高,直径约

1.5米的大圆柱。圆柱的侧面一般会写上风调雨顺等寄语。圆柱底面的边框上,贴上富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约1米长的彩带。灯的第二层是比第一层稍小的、约高0.5米多边形柱,中凹两头铁场镇新和村的灯

大,其中上边大底边小,均由彩纸糊成,最底面的边框是一样贴满约0.5 米长的彩带。多边柱的上侧面,可以写上百子千孙等寄与人丁兴旺的词语。灯的第三层,是一个比第二层稍小的多边形柱,侧面会写上五谷丰收等吉语,希看来年是个好收获,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从整体来看,灯的大小可以说是遵从了3:2:1的格式,上大下小。

由于上灯这类风俗重视的是丁,而不是灯,所以对灯的制作不讲求一概相同、不可更改。不但每一个地方灯的制作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灯的制作也能够不同。只要美观,耐用(要挂到端午节),能体现上灯添丁这类活动的意蕴就是可以的。

需留意的是,在当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间,谁家最早诞下男孩,这家就被称作头灯;谁家最后诞下男孩,就被称为尾灯,他们与其他诞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称为灯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灯子就制多少盏灯;有的制两盏,两盏外形如出一辙,但头灯大,尾灯小;有的只制一盏。灯的多少都是可以变化的。

2. 资金的准备

筹集资金是上灯活动最关键的一步,资金是不是充足,直接关系到上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据客家老人先容,上灯的资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封建财主或公众资产承当;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各个添丁家庭均匀承当。固然,村民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自由捐款。据老人先容,捐款的村民每一年都很积极,有时达几千元。这些钱一般用来买香、红烛、三牲、鞭炮,条件答应还可以请乐队、请人在祖祠放电影等,目的是增加喜庆的氛围。

另外,依照会议的安排,由灯子承当上灯活动期间的一切事务,如预备上灯日的膳食,接待外来职员等。

3. 上灯的进程

上灯这天的早上,制灯人会把制好的灯放在离祖祠不远的地方,为下午接灯做好预备。这时候,在老屋的上堂,已供奉上了三牲,还有各添丁家庭送来的酒及糖果。在摆放祖宗牌位的壁橱两旁和下面

的土地神位两旁已贴上了对联。如铁场镇新和村邹氏的是这样的,

橱窗两边祖德源流芳百世,宗业兴盛子孙昌,土地神位两边工能生

白玉,便可发黄金,横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题,都是希看祖业兴荣,子孙兴盛的。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

祖屋行跪拜礼,向祖宗汇报祖里添丁的情况。跪拜礼完,三牲中的

整猪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个盘,盘里装有小量的三牲,猪被送

到老屋侧边的临时厨房,由灯子负责预备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实的、最重要的上灯活动。族

人吃过午餐后都集聚集到老屋来看热烈,也能够到祖宗牌位前烧香,行跪百礼,希看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点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点就是接灯的时刻了。据铁场镇新和村的老人先容,接灯的时间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取决当天的天气。天

气晴朗,宜四点左右接灯;阴雨天气可以早点,但都集中在三四点左右。这时候,以舞狮和锣鼓在前面带路,村中一老人提着祖宗牌位

前供奉着的小盘三牲,带领灯子及小男孩向不远处的灯进发,道路

的两旁早已摆满了鞭炮。

到了灯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满三杯酒,在地上烧好香和红烛,

并把香给每一个灯子分发一支。预备终了,老人一声令下,接灯开始,狮子舞动,锣鼓、鞭炮齐叫震耳,所有灯子向灯行跪拜礼。礼毕,头灯取灯迎回。这时候,其余灯子跟随头灯在后,老人、舞狮、锣鼓紧随其后。到了祖祠大门前,舞狮先上前拜三拜,灯这才迎进门。所有灯子随灯进进了祖祠上堂。这时候,还要在灯最上层的圆

柱的底面边框上,贴上几幅字,如添福添寿添贵子,灯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贵曰荣华,竹后结出状元郎,接着点着油灯(条件许可可以

放一个电灯泡)。然后,把早已挂在房梁上的绳索与灯顶端绑好。预

备终了,老人一声令下,灯缓缓升

起,所有灯子跪下行礼。这时候锣鼓、鞭炮再一次齐叫。

需特别留意的是,在灯进进祖祠时,女人决不能比灯或比男人先到

上堂,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年生女多。

灯挂上,上灯活动就进进尾声了。族里每家派一个代表,就在老屋

聚餐了。晚饭的食品,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灯子送来的酒等。

客家人以为,吃了这些供品,能够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饭结束,上灯活动进进最后阶段。请来的电影将在此放映;请来的礼炮、乐队将在此作最后的出色表演;买来的鞭炮将在此阶段全部放

完至此,上灯活动就算美满结束了。

从上灯活动整个活动来看,上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家独有的民俗

活动。灯的制作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这类手工艺通过上

灯活动一代传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继续。通过这类活动,让同一族

人更加团结,让族人永久记住自己的先人,永久也不要忘记先人们

跋山涉水迁移到此的艰巨历程。

三、客家上灯风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 上灯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识

前面谈到,从秦代以来,客家先人经历了六次大范围的南迁进程。

客家先人们或是躲避烽火,或是躲避自然灾难,或由于当地人口过

于稠密没法生存而南迁。从这六次南迁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客家先

人所遭受的艰巨历程,和生存的险境与不幸。但是,生存的不幸并

没有压垮客家先人。也正是由于客家先人在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

历中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窘境,锤炼出客家先人坚忍不

拔的意志、勇于开辟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正是由于他们在不

断迁徙进程中求得了生路,寻觅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

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

客家先人们以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屡次辗转迁移,使自己

的血液得以延续;自己的族群得以扩大,自己的传统品德、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客家的后代无不为有这样的先人而感到自豪,

同时,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尊敬和爱戴。客家的家谱里详载着先人在

文学、艺术、战功、政界领域中的经历和业绩,并还有对先人的诸

如仁爱,美德之类的个人性情的称赞。可以看出,客家人对先人的

深深尊敬与爱戴。祭奠先人,成为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神圣使命。客

家是一个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离乡,因此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继续。而客家先人

又以温顺、仁慈的性情和尊老的优秀品德影响后代。因而,后代以

某种方式告慰先人,成了一种当仁不让的责任。

客家上灯风俗既是一种祭祖活动,又是一种告慰先人的方式。从上

灯的预备,进程等无不体现了客家人爱戴先人,尊敬先人的优秀传统。现代的客家人,很多离开故土,在外打拼,在外定居成家到添

丁,春节可以不回故乡,但只要上灯,都会回乡参加,给祖宗行跪拜礼。这些都表现了客家人对先人的尊敬与崇拜。

上海元宵节传统习俗有什么

上海元宵节传统习俗有什么 上海元宵节的习俗1:走三桥 元宵夜,吴淞等地还有“走三桥〃风俗,妇女结伴相行,或拖儿携女,或挟持婴儿衣衫走过三座大桥,认为可实现一年保平安,求生贵子,祈祝幼儿祛病消灾等愿望。 沪地乡村亦有"卜流花〃旧习,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锅水中,谷物爆开粉碎为末,是大好征兆!据说元宵之夜少女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此时,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如玉,地上一片灯火,良辰美时,此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 上海元宵节的习俗2:挂望田灯、串马灯 上海农村农田里挂上一盏灯,称做“望田灯〃,预兆五谷丰登,讨个太平年成。吴淞一带店家挂跑马灯、鱼灯等,乡间各庙宴神,在庙门前立灯塔、架桥灯,饶有情趣。 夜里,高竹竿上挂红灯,走村儿童提彩灯,还有人玩“嘏火球,照田财〃。金山、松江地区元宵夜,有人在田间挥野火,有人把灯笼檐前挂。有人上街舞龙灯,有人出行“串马灯〃。 上海元宵节的习俗3:扛三姑娘 沪郊农家有元宵节“扛三姑娘〃“迎紫姑〃习俗。“紫姑〃俗称"坑三姑娘〃,是传说中的“厕神〃,即用一只淘米勢,勢上插一只银簪,由几个姑娘“通神〃邀请田角姑娘、场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勢或畚箕下缚一只筷,由二人扶着,让筷在木屑或糠粧上写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妇女参加。询问吉凶祸福,是一种迷信活动。 老上海元宵节食俗

老上海乡村元宵节几段尘封的剪影:上海县农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圆子,黄、绿、红三色兆丰年;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掀出潭卬,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少,以卜当年每月雨水。 川沙居民元宵爱吃谢年的“收心馄饨〃,入夜,寺庙前高悬七层至九层红灯,农人手持火把走在田头“调火龙〃,唱:“花三担,稻六石,赤米绿豆收两石〃,祝祷丰收;他们还点燃田边茅草,俗称“炭茅柴〃。 南汇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圆子,中午包馄饨,夜里,孩子们玩〃炭茅荡〃,举着火把绕着自家的田头边跑边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种的庄稼比别人好的话。宝山的桶形天灯别有情趣,点燃油灯,带着人们美好的祈愿冉冉飘向深邃的夜空……奉贤元宵夜,农家点燃天香蜡烛,祥瑞之光可兆丰年。 此地做的汤圆大不同,花包形称“花包圆〃,稻堆形称“稻堆圆〃,寓意粮棉大丰收。崇明地方糯米茧团形状巧,两头大来中间小,元宵中午,包的馄饨叫“兜财〃,下午,用筷子插上茧团,放置田头,祈求丰收,叫作“斋田头〃。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篇一: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丁薄?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篇二:民间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都北京,元宵节这一天更是热闹非凡,尤其在明清时期,一到农历正月十五,北京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来人往,看花会和赏灯会,使整个北京城洋溢在欢乐的气氛里。老北京的民俗节日气氛历来是十分浓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花会,在白天举行,地点主要在著名的街道 上或大的寺院里,以各种娱乐活动为主,包括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猜谜语及各种小吃的叫卖和民间工艺品的展卖等。其中以耍狮子的场面最热闹,所谓的耍课件下载[*]狮子也叫舞狮或狮子舞,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体育形式,遇有喜庆的日子,艺人们相聚在一起,舞狮、耍狮,表现欢乐喜庆的心理。特别是每逢民间的重大节日,更是热闹。

有关元宵节的初中作文600字【10篇】

有关元宵节的初中作文600字【10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元宵节作文600字1 新年的炮声还回响在耳边呢,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这下又可以热闹了。 今天可是把元宵吃了个够,早晨玫瑰味的,中午是桂花味的,到了晚上吃了又香又酥的花生元宵,我今天一共吃了三碗。元宵非常好吃,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我看到全家人喜气洋洋,立刻知道了,原来是家的味道!妈妈笑着问我:“什么是家的味道?”我看了看全家人甜甜地说:“就是爱的味道!”爸爸妈妈就在我脸上亲了一口,说:“是不是就是这种味道?”我笑了! 全家人吃完了元宵,爸爸从屋里拿出许多烟花来,我们一起到屋外面,爸爸放,我们看。只见“嗖嗖”的,在天空便炸开了,有的像一朵朵璀璨的大金丝菊,五彩缤纷,在夜空中美丽绽放,有的像五彩的降落伞从空中降落,还有的更壮观,像流星雨形成的瀑布,飞流直下。看着这些烟花我悄悄为自己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为了不辜负这美好的元宵之夜,爸爸又带我们去天一城看花灯,啊!灯多人更多,都是一家人有老有少,一起来看花灯。漂亮的花灯照亮了整个广场,这些花灯真漂亮,有一个是盛开的莲花,还在徐徐的转动,上面站着一位美丽的仙子。那边有一个葫芦形状的花灯,大大的葫芦亮晶晶的,我想是不是太上老君的仙丹葫芦掉到人间了呢?

还有大肥猪的花灯,燕子的花灯,真是生财猪拱门,致富燕迎春。看着这些花灯,我想到了明年的元宵节,我也要做一盏。 月亮圆圆的挂在天空中,像一盏花灯,照着欢乐的人们,大家都沉浸在团圆的幸福中。 元宵节作文600字2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正是古代诗人欧阳修用来赞美元宵节的。每到正月十点四时,我们都会吃糟羹、赏花灯、猜灯迷、看烟花。 做汤圆、品汤圆 早晨起来,我就听到了“铛铛”的声音,原来是妈妈在做汤圆,妈妈先把面揉和,放在一边,然后把芝麻糊等馅料放在旁边备用。再从面团里切出一小块一块的面团揉圆。面团里包料后,把馅料放进面团里包好后再入锅里煮。最后一步就是上汤圆开吃了! 不一会儿,一股香味就扑鼻而来,让人神魂颠倒,咬一口,里面的芝麻糊就流入口中,甜甜的,让人心旷神怡。 做糟羹,品糟羹 下午,我与妈妈去买材料。棕色芋头、多肉的贝壳、绿油油的蔬菜、一根长长的胡萝卜等这些原料,经过妈妈的这巧手,一变,三碗美味的糟羹就制作好了。一入口,我的口腔就被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吃一口又一口。可当我的馋嘴还没有满足,小胃就已经下线了,我只好罢嘴。 观烟花、赏灯笼

全国各地元宵节的食俗、习俗-最新范文

全国各地元宵节的食俗、习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

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追溯元宵节的历史,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早在西汉时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开始。而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则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节风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此风俗更是盛极一时。 三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一、观灯,猜灯谜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花灯上悬有谜语,供人猜射,流传甚广。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而山西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则是挂花灯,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 广东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二、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食物,不论南北,不过南北叫法上有区别而已。但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都是各地元宵节的重要风俗之一。 三、舞龙灯 舞龙灯,也称龙舞。在古人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古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舞龙灯也就成了一项元宵节的活动。 四、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五、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相传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六、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七、逐鼠 主要是旧时养蚕人家进行,据说人们在正月十五熬好粥,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八、送孩儿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灯”与“丁”谐音)。 九、迎紫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十、走百病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十一、偷菜 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菜。 贵州某些地方也有类似习俗。 四川元宵节的“偷”范围更广,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 此外,不少地方还有一些颇具地方色彩的活动。 放焰火,文艺踩街,是山西元宵节的必备。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捏生肖 捏生肖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生肖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到元宵夜盛在盘子里一齐点燃,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来

年大丰收。并且,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

元宵节的点灯习俗

元宵节的点灯习俗 篇一: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 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文化功能 李成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教授 摘要:本文从古代文学和元宵节民俗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祭祀、走桥、张灯、燃灯、观灯、舞灯、猜灯谜等元宵风俗事象,及其元宵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古代文学中元宵节习俗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以及其促进当代年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元宵节古代文学民俗审美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是历代文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古代作家从节日民俗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了各种载体的文学作品,并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影响着历代读者,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丰富多彩而且就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是年俗春节后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年俗文化春节后的又一个庆祝活动和情感释放狂欢的高潮。沉浸在在喜庆氛围中的人们又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亦称为元夕、上元节,因为这天的食俗是吃“元”宵,故称为元宵节,寓意和象征团园。

节日中人们喜欢张灯结彩庆祝,故又称为“灯节”。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有诗词曲赋和戏曲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对于元宵节的习俗进行了多方位的的艺术描绘,形象的反映了古代人民元宵节日的习俗和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民俗文化与古代文学的角度较为全面的考察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是具有理论价值和民俗学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元宵节习俗的发展历程 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唐欧阳询主编的卷四:“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由此可见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天神,祀神、走桥、张灯等元宵风俗事象。 晋代元宵节己有张灯现象,卷八十引晋习凿齿诗云:“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描写灯笼挂在树间,随风摇曳,即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梁简文帝中说:“何解冻嘉月,值萱荚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偕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燃。”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萱荚是传说中的一种瑞草,从每月初一开始,日长一叶,长至十五日则止。从十六日开始,日落一叶,到三十日落光。所以“值萱荚之盛开”指十五日。梁代元宵张灯的描述。梁代文学家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有、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陈后主有、隋场帝有。由这些帝王诗可知在隋代以前元宵张灯主要是皇家贵族的雅习。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大全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大全 这篇关于元宵节的资料大全,是特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欢迎查阅!元宵节的传统习俗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2、观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3、情人节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元宵节其他地方的习俗1、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2、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

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jǔ)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3、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元宵节十二个风俗习惯(1)吃元宵:始于宋代“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食俗。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核桃仁、果仁、枣泥等食物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2)赏花灯:早前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形成了元宵放灯的习俗,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而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并一直延续到今天。(3)猜灯谜:独特的民俗文化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测,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4)耍龙灯:民间娱乐活动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5)舞狮:能驱邪镇妖古人认为舞狮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节日里舞狮的习俗。在漫长的发张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6)送孩儿灯:以求添丁简称送灯,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最新范文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篇一:客家人元宵节风俗习惯 客家人元宵节风俗习惯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在客家地区,闹元宵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客家人的习惯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地方的特色。如客家人的游大龙、“古事”、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起源于中原。 客家人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圆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红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喝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市”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在元宵节更是别有一番景象,人们用游彩龙、傩舞、唱戏、放添丁炮、舞灯火等方式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梅州地方的元宵节节庆有迎锣鼓、烧“烟架”、“火龙”,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传统民俗表演。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以迎锣鼓、烧“烟架”、“火龙”而饮誉海内外。 闽西客家元宵节节庆形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等。姑田游大龙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正月十五元宵夜,两百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姑田乡间村落,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的场面热闹非凡。罗坊走古事是以宗族为单位,以族或以房为一棚古事,每棚古事挑选两名十岁左右的俊童,按戏曲装扮,化装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主角坐上顶,一名扮护将坐轿台。永定县抚市镇“走古事”中常见的故事有魁星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六国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闽西客家元宵节集中 反映了汉民族和畲、黎、瑶族等文化融合而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庆典,它具有原生性、人文性、质朴性、性,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一些个别地方才独有的元宵民俗活动,大家一起欣赏下。 魁星点斗 魁星,客家民间信奉的神明。传说他聪明智慧,才气过人,客家人把信奉魁星作为勉励后代崇尚知识、勤奋读书的传统习俗。 闽西新泉乡烧炮 闽西新泉乡有东南、西、北三个村,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购1万至10万响鞭炮,用一块门板作垫,将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悬挂在

古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句精选:

古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句精选: 1、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汴京元夕》作者:李梦阳 2、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元夕影永冰灯》作者:唐顺之 3、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诗曰》作者:姜白石 4、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作者:崔液 5、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作者:唐寅 6、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 7、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临江仙〃都城元夕》作者:毛滂

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9、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 1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灯》作者:张祜 11、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12、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台城路〃上元》作者:纳兰性德 13、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作者:卢照邻 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15、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踏莎行〃元夕》作者:毛滂

元宵节传统习俗

元宵节传统习俗 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传统作文之传统习俗三百字作文

传统习俗三百字作文 【篇一:关于风俗习惯的作文】 关于风俗习惯的作文 关于风俗习惯的作文(一)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 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 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 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 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 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 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 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 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 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 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 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 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 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关于风俗习惯的作文(二) 有关这传统的节日,有很多种说法。在此我只想说我家乡的端午节。自从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开始到离家工作几乎每个端午节都 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过的。 有很多年,我爷爷都黎明前就挑过来无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 在窗台上,夹在门把后,还夹在我们姐弟几个的耳朵上。这过节的 气氛就是在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弥漫开来。无需任何华丽的语言, 满是对儿孙健康,幸福的祝福。

元宵节的习俗大全

元宵节的习俗大全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 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 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元宵节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 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而各地的习俗也有所不同。一起 来了解吧! 方法/步骤 1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 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 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 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 北京城。 2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 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 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3安徽省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 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 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 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 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 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 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 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 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 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客家元宵节习俗

客家元宵节习俗 【篇一: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 梅州是世界客乡,这里保存了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作为百节之 首的春节来说也不例外。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 习俗。 客家地区过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历的十二月二 十五到年三十,也是所谓的准备阶段。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俗 称“入年假”,也就是说过年实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从这天开始人 们不再下地干活,专门抽出时间来为过年做准备。打扫房屋擦洗桌凳,购买年货浸米踏粄。此时家家都要对房屋进行一次大扫除,制 作长竹扫把满屋打扫,家中各个房间的被褥蚊帐都要拿来洗涤干净,以便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过年吃的是少不了的。在 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糖果饼干,鸡鸭鱼肉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 色的年货。比如在这个准备阶段,客家人有俗称“煎粄”的风俗,这 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糖水混合后再放入油锅里煎 炸而成的,吃起来既香又甜,小孩特别喜欢。客家人还有自家酿酒 的习俗,家酿酒俗称“黄酒”,是用糯米加白酒发酵酿制,因呈黄色 而得名“黄酒”。这种自家酿造的酒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它的 度数不高,甜中带酸,香醇可口,到过年时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团 圆饭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人人的座位上都会摆上家酿黄酒,连 平时不让喝酒的小孩这时也有机会一饱口服。过年时腊肉是不可少的,这些食品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腊肠,腊猪肝, 腊鱼肉等等,每当看到哪家门口挂上了腊肉,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食物,过年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了,在这 个阶段人们一般会祭拜“石伯公”,这些“石伯公”一般是建在路口的,人们用丰盛的祭品向“石伯公”祈福,保佑一家人来年出入平安。有 些地方还保留了更古老的祭祀灶王的习俗。 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活动,接下来就是等大年三十的到来了。通常在 这天白天人们会选一个吉利的时辰,然后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挑上 放满“三牲”、“斋盘”的竹篮,来到祖祠祭拜祖先。这是过年非常隆 重的一项仪式,借此表达人们对先祖的缅怀之情。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_传统文化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_传统文化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_传统文化每年的元宵节你是怎么过的呢?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这是必不可少的老三样。而除了这些其实元宵节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传统习俗等着我们去探索呢!踩高跷,这个看着都热闹。还有锣鼓喧天的舞狮子,震耳欲聋又活泼有趣。今天我就来说说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元宵节的来历篇一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

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习俗篇二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更是如今传播范围最广的,最为大众所知道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2、

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精)

梅州是世界客乡,这里保存了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作为百节之首的春节来说也不例外。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 客家地区过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五到年三十,也是所谓的准备阶段。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俗称“ 入年假” , 也就是说过年实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从这天开始人们不再下地干活,专门抽出时间来为过年做准备。打扫房屋擦洗桌凳, 购买年货浸米踏粄。此时家家都要对房屋进行一次大扫除, 制作长竹扫把满屋打扫, 家中各个房间的被褥蚊帐都要拿来洗涤干净, 以便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 过年吃的是少不了的。在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糖果饼干,鸡鸭鱼肉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年货。比如在这个准备阶段, 客家人有俗称“ 煎粄” 的风俗, 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年糕, 是用糯米粉加糖水混合后再放入油锅里煎炸而成的, 吃起来既香又甜, 小孩特别喜欢。客家人还有自家酿酒的习俗,家酿酒俗称“ 黄酒” ,是用糯米加白酒发酵酿制,因呈黄色而得名“ 黄酒” 。这种自家酿造的酒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品, 它的度数不高, 甜中带酸,香醇可口,到过年时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 人人的座位上都会摆上家酿黄酒, 连平时不让喝酒的小孩这时也有机会一饱口服。过年时腊肉是不可少的, 这些食品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腊肠,腊猪肝,腊鱼肉等等,每当看到哪家门口挂上了腊肉,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 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食物,过年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了,在这个阶段人们一般会祭拜“ 石伯公” ,这些“ 石伯公” 一般是建在路口的,人们用丰盛的祭品向“ 石伯公” 祈福,保佑一家人来年出入平安。有些地方还保留了更古老的祭祀灶王的习俗。 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活动,接下来就是等大年三十的到来了。通常在这天白天人们会选一个吉利的时辰,然后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挑上放满“ 三牲” 、“ 斋盘” 的竹篮,来到祖祠祭拜祖先。这是过年非常隆重的一项仪式,借此表达人们对先祖的缅怀之情。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关于元宵节的小知识.doc

关于元宵节的小知识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有很多关于春节的小知识,你都有了解吗? 【春节习俗】除夕到元宵的科普,涨知识 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祝祷父母延寿。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炉旁,辞旧迎新之际,共祝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拜年 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

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家人带领子女挨家挨户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成双成对。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初三老鼠嫁女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初四祭财神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行。 初五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中国民间"迎财神"的日子哦。从年初四晚上到年初五凌晨,许多人会通过燃放鞭炮来"迎财神"。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 初六送穷神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