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

狗叫声、鸟叫声、雷声、闹铃声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

出示课题:听听声音。

学生听声音、辨声音。

选生活中的4种声音,有些是动物发出的、有些是自然界的声音、有些是人发出来的,学生听声音并辨声音,为后面描述声音做好了铺垫。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有些动物是通过喉咙发出声音;闹铃是闹锤敲打发音盖发出声音;轰隆隆的雷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给声音分类

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

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喇叭声:很响,比较刺耳

音乐声:悦耳动听

市场里的说话声:刺耳、比较嘈杂

描述声音的词汇

(1)声音高或低是指声音的音调,如尖锐的声音听起来高,粗的声音听起来就低沉。

(2)声音强或弱是指声音的响度,也就是我们主观上感觉到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

(3)悦耳或动听是指比较优美、让人愉悦的声音。如安静的音乐等。

(4)刺耳或难听是指尖锐、杂乱,使人听着不舒服的声音。

(5)嘈杂或噪声是指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急驰而过的车辆、汽车的鸣笛、人们的喧闹等声音都属于噪声。

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12种声音,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师引导学生记录:

(说明:①“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②对于声音的强弱(响、轻)学生听不出来,教师可以把音量放大和缩小,让学生辨别;③听12种声音时,建议教师把每一种声音的音量都调到一样。)

探索二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可以利用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为什么能听到却看不到?如何让刺耳的声音变得悦耳?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

探索三听音乐辩高低

师播放小星星的乐曲: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辨一辨它们的高低顺序:

声音概括: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播放视频《看得见的声音》

生(预设):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是动物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是自然界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学生听声音,并记录。

交流问题,产生对声音学习的兴趣

生听乐曲,识音符,辨高低,交流

观看视频

通过给声音分类,学生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可以知道用什么词汇才描述听到的声音。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各种思考,声音的来源是什么?不同的声音有哪些不同的热点?这些思考会带领学生对声音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能够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后记】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老师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刚才的影片中有哪些声音?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1)家里人说话的声音

(2)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3)电话铃声

(4)门窗打开的声音

(5)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6)树上鸟儿的声音

(7)邻居大声交谈的声音..

(8)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

(9)歌声、肚子咕叫声、

(10)拍手声、跺脚声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带领学生回顾周围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搜寻各种声音的乐趣中。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方法: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

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科学词汇: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探索二: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播放视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材料: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方法:

拨动、拍打、敲击都能够使钢尺发出声音;

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的猜测。

先研究物体怎样能够发出声音,再研究如果不这样物体能不能发出声音,正好客观地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之前的猜测,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科学研讨

探索一: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探索二: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根据所学内容解释声音产生的实例。

4.拓展提高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中国成年男性的声带一般在 18~24 m,平均长度为20 mm左右,成年女性的声带一般在14-18 m,平均长度为15 mm左右,因此男性的声音通常比女性的声音低。

拓宽新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的解释。

【教学后记】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学生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分析: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

也变得越来越弱。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索二:比较耳朵贴在桌面和不贴在桌面听到声音的不同

实验方法:

(1)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说面另一端抓挠桌面的声音。

(2)坐直,将耳朵离开桌面,同桌继续用手轻轻抓挠桌面,比较这两种情况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现象: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要比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清晰。

实验分析:

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递过来的,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当耳朵离开桌面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耳朵贴在桌面听着清晰。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桌面(固体)传播,桌面(固体)传播能力要比空气强。

探索三: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实验材料: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2)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观察是否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现象:

(1)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荡起水波,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

(2)将耳朵贴在水糟边时会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从水中传来。

实验分析:

(1)音叉接触水面荡起水波,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的同时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会从中心(声源)处以波的形式逐渐向四周传播。从这个现象可以想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形式。

(2)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因此当耳朵贴在水槽边时可以听到水中音叉振动的声音。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教师点拨: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如鼓声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空气;音叉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水和水槽。

研讨二: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否则即使他们面对面讲话,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通过对本节课的实验,总结声音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物质。

4.拓展提高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现象:

直接听或者在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松弛状态下听,都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将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拉直后听,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说话的内容。

分析:

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纸杯的振动,纸杯又将振动传递给棉线或尼龙绳,棉线或尼龙绳再将振动传到对面的纸杯,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结论: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够借助实验和详细,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教学后记】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教学难点】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感觉世界》

播放歌曲《少年》,提问:这首好听的歌曲,我们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

提问:耳朵有哪些勾结?都有什么功能?耳朵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出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朵》;

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1.外耳:包括耳郭(又名耳廓)、外耳道等。耳郭

负责收集空气里的声波。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等。鼓膜是一个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外耳与中耳以它为界。鼓膜很薄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也会产生振动。

3.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耳蜗可

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衡器官。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而听小骨就会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受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需要注意的是,听觉神经属于神经系统,不属于内耳。

探索二:探究耳郭的作用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郭》;

实验步骤:

(1)把一张A4纸卷成圆锥状,用双面胶带黏住,做成一个“喇叭”。

(2)在一定的距离,用耳朵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仔细感受声音的大小。

(3)把"喇叭”小的一端紧靠耳朵,大的一端朝向个细微的声音,仔细感受声音的大小。

(4)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仔细感受声音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用裸耳能听到微小的声音;用自制纸喇叭听声音的时候,听的更清楚了。

实验分析:

用纸喇叭听声音时,收集声波的范围更大,因此听得就更清楚。由此推断,我们的耳郭主要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它能增强我们的听力。

实验结论: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探索三: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鼓膜》;

实验材料: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小锤、碱面等。

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放在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气球皮模拟鼓膜)。

(2)在“鼓膜"上面放少量的碱面。

(3)用音叉等能发声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鼓膜”是怎样振动的,上面的碱面是如何变化的。

(4)重复以上的步骤多次实验,仔细观察“鼓膜”的振动。

播放实验视频《模拟鼓膜的振动》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用小锤敲击音叉,把音叉靠近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时,会看到气球皮上的碱面跳起来。音叉距离气球皮的远近和敲击音叉力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碱面跳动的高度。

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播到“鼓膜”时,会使“鼓膜”产生振动,当声音的大小和远近不同时,“鼓膜”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从而推测出人耳鼓膜的振动状态。

实验结论: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证明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中,常常会利用一些方法来放大我们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即媒介的思想。如在本实验中,利用细沙或碎纸屑或碱面等的跳动来放大气球皮的振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气球皮的振动幅度很小,难以直接观察到,但是在气球皮上放一些细沙或碎纸屑或碱面,通过它的跳动就可以间接地观察到气球皮的振动。因此,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中,我们要开动脑筋,用类似的方法解决实验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对人耳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1.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师点拨:

(1)耳郭能收集声音。

(2)鼓膜是分隔外耳和中耳的一层膜,鼓膜能将声音转化为振动。

(3)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

(4)耳蜗可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2.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鼓膜的作用是接收空气的振动(即声波的刺激)。当外界有声波(空气振动),鼓膜也振动,鼓膜借助连接它的听小骨,将振动传递给内耳,内耳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产生听觉。

研讨二:耳郭的作用

1.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师点拨:

耳郭与纸喇叭在结构上都是由大到小的,纸喇叭

外部越大,聚集到的声音越清晰。

2.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能够随着声音产生振动,听诊器的听筒和耳郭的作用一样能聚集声音,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拉长变大的耳郭”。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以及实验,总结人耳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复述人耳是如何让我们听到声音的。

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这里主要掌握外耳的耳郭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的鼓膜可以产生振动,通过听小骨向内耳传递声波信号,内耳中的耳蜗可以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听觉神经,进而让大脑感知。抓住这几处关键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耳的结构及其对应的功能,从而知道人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失聪的概念:

听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良的人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了损伤,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人们把这种状况叫作失聪。

突然遇到巨大响声时应该怎么办?

如果突然遇到很响的声音(如放鞭炮),可以采用堵上耳朵或张大嘴巴这两种做法来保护鼓莫。堵住耳朵是为了阻止声波由外耳道进入耳朵;张大嘴巴可以使人体的咽鼓管张开,平衡鼓膜两侧声波引起的空气振动,这两种做法都可以保护鼓膜。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耳朵的结构,通过模型探究,了解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教学后记】

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教学难点】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非洲鼓·逆战》

非洲鼓表演时鼓手在鼓面上拍打就能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符,敲击非洲数,我们发现,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因为用力的大小不同,鼓面产生的振动情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音乐课上,我们将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观看视频

猜测答案

通过观看视频好,同学们会发现用力的大小不同,非洲鼓发出的声音强弱就不同。分析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一把钢尺

实验步骤:

(1)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10厘来,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3)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二: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四个钉子、一块木板、一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在一块木板上钉4个钉子,将橡皮筋均匀地围在钉子之间。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三: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

(1)将碎纸屑均匀地洒在鼓面上。

(2)轻轻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3)用力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

用力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分析: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弱时,碎纸眉只能轻微地跳动,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小;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强时,碎纸屑会被弹起很高,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我们可以打开一个音频的应用播放音乐,声音越强,显示声波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研讨二: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1.我们轻轻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小;重重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大。

2.我们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3.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吊个乒乓球,乒乓球挨着旁边的音叉,当我们敲击音叉时,会发现乒乓球也跟着摆。当我们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乒乓球的摆动幅度也变大。乒乓球的摆动幅度相当于振动幅度,说明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强度就越大。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思考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研讨环节,能够回忆思考今天的实验内容,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

4.拓展提高科学零记录

音量:

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

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教学后记】

6.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2.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教学难点】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月光奏鸣曲》钢琴演奏》

钢琴能弹奏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生活中一般来说,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要高,大人比小孩的声音要低一些。

声音的高低简称音高。

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猜测答案

通过观看视频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高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步骤:

(1)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铝片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反复实验3次,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琴片越长,声音越低;琴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分析:

同样材料由于大小不同,当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的时候,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有高低的不同,铝片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琴片的长短。

探索二: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实验步骤:

(1)用相同的力度去吹奏口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反复实验3次,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高低不同的声音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实验现象:

簧片越长,声音越低;簧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分析:

口琴的发声部分是固定在簧板上的簧片,当用相同的力度吹奏口琴的时候,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有高低的不同,口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簧片的长短。

探索三:钢尺实验

1.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的关系。

实验猜想:

随着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音高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伸出越长,音高越

________;伸出越短,音高越________。(填“低”或“高”)

播放视频《声音传播的特性》

实验步骤:

(1)根据钢尺的长度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5~6厘米、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

(2)将钢尺露出桌面5~6厘米,用硬皮书盖住余下部分,并用力压住。

(3)用力拨动钢尺,反复3~4次,仔细倾听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然后记录下来。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振动用快、较快、较慢、慢来描述。

(4)把钢尺依次伸出桌面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重复以上实验过程。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声音的高低就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发出的声音低;钢尺仲出桌面的长度短,发出的声音高。

实验分析:

(1)通过对记录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的频率有关。钢尺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钢尺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2)声音高低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实验结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2.音高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单位:赫兹。

我们可以用柱形图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

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分析:

通过对“音高变化柱形图”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音高与钢尺伸出桌面长度的关系。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实验结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观察铝片琴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猜想答案

观看视频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记录实验数据

认真听讲学习。

通过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铝片琴,研究铝片琴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通过用相同的力度吹口琴,研究口琴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探究不断的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会怎样改变。

柱形图是我们科学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便于我们分析数据,它可以直观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从而让我们我出数据之间的规律。这给我们的观察和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数据能力。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音高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钢尺声音的高低与钢尺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

研讨二: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研讨三:推测声音高低变化,并说明理由?

图一为不同粗细、长短的音叉

图二为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钢管

图三维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编钟

经过逐敲击,我们发现粗、长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细、短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

因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振动频率)有关,物体越细、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思考生活中的实例。

最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声音 1、声音有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活动的声音两类,同时声音有(强弱)、(高低) 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3、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耳的结构: 外耳:耳郭和外耳道。(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 会产 生振动。 内耳:(耳蜗)等。 5、(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6、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7、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 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8、 传播途径: 闹铃声——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玻璃罩外的空气——耳朵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当里面的空气逐渐变少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慢慢 变弱(轻);当没有空气后,虽然能看到闹铃在动,但我们听不到声音。 耳朵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廓:收集声音 耳道:传递声音到中耳 中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9、模拟鼓膜的振动试验结论: “鼓膜”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条件不同,引起 “鼓膜”的振动也不同。发声(强),“鼓膜”振动的幅度(大);发声(弱),“鼓膜”振动的幅度(小)。距离(近),“鼓膜”振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振动的幅度(小)。 10、探索钢尺的音量变化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1、尺子的音高变化 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解读

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 新教材培训研讨会资料四北 京四 esph

目一一录 一二小学科学教材(3~6年级)修订报告(1) 二二相关文献(9) esph 三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框架(科学知识目标)(16) 四二3~6年级上册各单元概述(28) 五二教材前期试教资料(53)

一二小学科学教材(3~6年级) 修订报告 继一二二年级教材送审之后,根据教育部‘小学科学教材修订送审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我们对本版3~6年级的科学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三 通知中明确,这次修订的目的是使教材的质量得到提升,具体要求是加强整体设计,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三遵照这一目的和要求,我们此次修订的重点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调整现行教材的框架结构和相关内容,提升和改进教学活动的原有设计三esph 一二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的调整 (一)调整情况 2017年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在内容标准部分进行了学段划分,突出了大概念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学习进阶理论在设计中的地位三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们编写的教材已经采取了以概念为核心的框架结构,但如何将大单元的结构方式与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更完美地融合,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三我们首先将现行3~6年级本版教材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4个领域的207项学段目标逐一核对,结果显示,两者的吻合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也发现了与学段目标不够吻合的部分,例如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13.1-3目标现行教材是在高年段实现的,为此我们采取了在三年级下册增设 太阳二地球和月球 单元的措施三对个别学段目标的错位,我们进行了单元的拆解或合并,例如 新的生命 分别植入 植物的生长变化 和 动物的一生 , 温度和水的变化 与 溶解 合并为 水 ,呼吸和消化器官的教学集中在了一个单元三至于现行教材中存在个别超出学段目标的部分,则做了删除处理,例如 沉与浮 单元,不再进行浮力的比较,而是指向工程与技术,更名为 船的研究 , 我们的身体 单元主题更明确为 健康生活 三 经过这样的调整,我们达到了如下效果: ?将原3~6年级32个单元减少为28个(3二4年级每册3个单元共计24学时, 5二6年级每册4个单元共计28学时),降低了教材难度,减少了课程容量三?对大部分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原有设计的提升和改进,使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延续性又提高了质量三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教案大全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教案大全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021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7《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

1.7 《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知道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如蒲公英随风飞向远方;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从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联想到其传播方式,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要观察油菜种子,在捏油菜果荚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 第二,观察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将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 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电扇、卷尺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果实和种子、放大镜、尺子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 观察记录表 教学评价 评价依据: 1.观察记录表 2.测试结果 3.梳理概念的泡泡图或表格 4.课堂表现及交流水平 教学后记 一、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综合题 1.科学探究题。 如图电路中的小灯泡不亮,请你检测一下是什么地方出故障了。根据出现故障的原因,说说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加以解决。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最新(新教材)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 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2020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声音的强与弱 6.声音的高与低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的小乐器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5.运动与摩擦力 6.运动的小车 7.设计制作小车(一) 8.设计制作小车(二)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 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 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 溪水声溪水撞击物体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马蹄撞击地面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敲门声手指撞击门比较响(比较刺耳) 笛子声嘴巴吹,手指按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三、探索 活动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知识总结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一声带。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2吹奏竖笛发出声音,是竖笛里的空气在振动。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 液体> 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1-3慢慢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我们听到的闹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最新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26分每空2分) 1、测量降水量多少的仪器是(雨量器)。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液体外,还能溶解(气体)。 3、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中的肥皂溶解的快。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通常叫做(天气日历)。 5、人们常常根据的(阴。 6、(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 7、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中雨或(雪)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每小题2分) 1、24小时的雨量小于10毫米的属于小雨。(V ) 2、风向通常米用八个方位来记录。(V ) 3、降雨概率40%--60%为下雨的可能性很大。(X) 4、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指的就是下雨。(X ) 5、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V) 6、经溶解的物质还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X 7、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V 8黑压压的乌云实际上就是卷云。(X 9、积云高于层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V 10、通过加热的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里的溶解。(V ) 三、选择题。(24分每题2分) 1、在我们记录风力的时候,数字“ 1”表示(B 2、27C读作(C )A、摄氏二十七度 B、二十七度 C、二十七摄氏度 3、下列哪种方法在嘴里溶解方糖最快?(D A. 含在嘴里不动B .用舍翻动搅拌C .把糖块咬碎D .咬碎并搅拌 4、.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 使杯底的盐溶解( B )。 A. 不断搅拌 B.往杯中加水 C.使杯中的水蒸发 5、利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分离盐水中的盐和水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 B. 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 C. 蒸发皿中的食盐颗粒十分细小 D. 加热完后立即用手把蒸发皿放到桌面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xx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3.电教材料:光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师: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生:想听。 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生:这个现象说明了气体能传播声音。 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生一:能。 生二:不能。 师: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 活动一:游戏——打土电话 师:这是老师自制的一个土电话,你们说这个土电话能通话吗? 生:能。 师:谁愿意上来和老师试一试。(老师通过土电话小声地让学生做一些有趣的表情和动作。)学生哄笑 师:你为什么做出这样有趣的表情和动作 生:是老师打电话让我这样做的。

2021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4《茎和叶》教案

第1单元第4课《茎和叶》(2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 1. 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2. 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 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2. 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 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凤仙花的茎叶、红色素水、烧杯、单面刀片;黑色纸、燕尾夹;塑料袋、细线;课件。

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一、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综合题 1.用毛皮轻轻摩擦气球时,接着带电的气球接触荧光灯管任意一端的触点时,灯管即刻被点亮(如图所示),只是发光不到一秒钟,且灯光暗淡。

(1)在用毛皮摩擦气球时,负电荷从毛皮转移到了气球上,使气球带________(填“正电”或“负电’’)。 (2)灯管被点亮,说明灯管内的灯丝________(填“有”或“无")电流通过。 (3)灯管发光不到一秒钟,且灯光暗淡的原因是. 【答案】(1)负电 (2)有 (3)电荷数量少,电流较小 【解析】【解答】负电荷从毛皮转移到了气球,气球就带负电;灯管被点亮就说明灯丝中有电流经过;灯管发光不到一秒钟,且灯光暗淡的原因是电荷数量少,电流较小。 【分析】根据电路的特点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解决本题。 2.一个连接着两个小灯泡的电路出故障了,请你推测一下出故障可能的原因。(至少两点以上) 【答案】(1)小灯泡的灯丝断了;(2)电池没电了;(3)导线中间的金属丝断了;(4)电池盒出故障了。(合理即可)

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尺、皮筋、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用:锣、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水、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声音 (1)谈话:今天我想考考大家的耳朵。 课件出示要求: 你听到了几种声音? 分别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 (2)反馈 (3)合作指导:如果要一个同学一下子来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确有难度。要是请一个小组来回答,那这个小组的成员就可以分工合作,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2.再猜声音 谈话:下面再请大家猜两种声音。 小结揭题:大家的听觉非常灵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有风声、雨声、歌声、笑声,还有鸟叫、虫鸣等等,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出示课题) 二、实验感知 1.使物体发出声音 (1)猜想: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使锣发出声音 谈话:让我们从能发出声音的物体中来找找线索。(出示锣)这是什么?(板书:锣)谁能上来使它发出声音? 教师评价

(3)实验:研究皮筋、尺子是怎样发声的? A.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能使锣发出声音了,现在我们换几种材料。(出示塑料尺)这是什么?(出示皮筋)这是什么?皮筋和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你们能分别使它们发出声音吗? B.课件出示要求: 要求记录: 使皮筋、尺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分别听到了怎样的声音?能模仿这种声音吗? C.开始实验 D.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使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皮筋和尺子发声时的情况 A.指出正确方法:刚才的小组用了很多方法使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了,我有一个 疑问,这些声音真的只是皮筋或尺子单独发出来的吗?比如……所以我觉 得把皮筋拉紧再拨比较符合皮筋单独发出声音。而尺子则是把它压在桌 上,再去拨伸在桌外的部分。 B.教师示范:我也想试一下,大家要竖起耳朵仔细听,看看我能不能使皮筋发出 声音。先把皮筋拉紧,然后用手指拨皮筋,听到声音了吗?大家已经非常 安静了,可还是听不到,那我就要借助一个帮手(话筒),来让大家听清 楚。你看到了什么?(皮筋在快速来回地运动)我们再来看尺子,我把木 块当桌子。尺子发出声音的时候也是快速来回地动。 C.小结:科学上,我们把尺子和皮筋这样做来回、快速的运动的运动叫振动。(板书:振动)我们发现,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它们在发声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振动。(2)观察锣发声时的情况 A.谈话:那刚才的锣发出声音的时候是否也会振动呢?(师敲锣)你们能看出来吗?你有办法让我们知道锣发出声音时在振动吗? B.提示:我给大家找了一些小帮手(展示米,把米放到锣上)请一生敲锣。 C.反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D.小结:锣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 (3)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A.认识音叉:(出示音叉)这是什么?(板书:音叉) B.使音叉发出声音:现在我手上有3个可以用来击打音叉的物体:铁棒、橡皮锤和布槌。我先用铁棒敲音叉,听到声音了吗?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我再用橡皮锤敲音叉,听到声音了吗?这是什么

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

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电 第一课时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的: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声音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P5)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 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

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 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 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 小会 其镇听钟 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 真 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 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 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小学科学教材目录(新教科版)

小学教育 小学 {content 骑大象的蚂蚁整理编辑 小学科学教材目录(新教科版) 三上三下四上四下 植物我看到了什么 植 物 的 生 长 变 化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溶 解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校园的树木种植我们的植物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点亮小灯泡 大树和小草我们先看到了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简单电路 观察水生植物种子变成了幼苗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能力 电路出故障了 植物的叶茎越长越高溶解的快与慢导体与绝缘体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开花了,结果了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做个小开关 植物的共同特点我们的大丰收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动物寻访小动物动 物 的 生 命 周 期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声 音 听听声音 新 的 生 命 油菜花开了 蜗牛(一)蚕的生长变化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花 蜗牛(二)蚕变了新模样声音的变化花、果实和种子蚯蚓蛹变成了什么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蚂蚁蚕的生命周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种子的萌发 金鱼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动物的卵 动物的共同特点我们的生命周期保护我们的听力动物的繁殖活动 我们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温 度 温度和温度计天 气 我们关心天气食 物 一天的食物谁更硬一些测量水的温度天气日历食物中的营养

周围的材料比较柔韧性与 水 的 变 化 水结冰了温度与气温营养要均衡 它们吸水吗冰融化了风向和风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水珠从哪里来降水量的测量面包发霉了 砖和陶瓷水和水蒸气云的观测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的三态变化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水和空气水 磁 铁 我们知道的磁铁 我 们 的 声 音 身体的结构 岩 石 和 矿 物 各种各样的岩石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磁铁有磁性骨骼、关节和肌肉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谁流得更快一些磁铁的两极跳动起来会怎样(一)岩石的组成 比较水的多少磁极的相互作用跳动起来会怎样(二)观察、描述矿物(一)我们周围的空气磁力大小会变化吗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观察、描述矿物(二)空气占据空间吗指南针口腔里的变化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空气有重量吗做一个指南针呵护我们的身体岩石、矿物和我们五上五下六上六下 生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一) 沉 和 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工 具 和 机 械 使用工具 微 小 世 界 放大镜 种子发芽实验(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杠杆的科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放大镜下的晶体 蚯蚓的选择做一艘小船轮轴的秘密怎样放得更大 食物链和食物网浮力定滑轮和动滑轮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一) 做一个生态瓶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 浮力吗 滑轮组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二) 改变生态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斜面的作用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三) 维护生态平衡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微小世界和我们 光光和影 热 热起来了形 状 与 结 构 抵抗弯曲物 质 的 变 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阳光下的影子给冷水加热开关与抗弯曲能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光是怎样传播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拱形的力量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 变化 光的反射空气的热胀冷缩找拱形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 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2、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听听声音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3、听一听周围的声音

4、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已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发岀声音。 3、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4、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6、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者消失。说明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会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发生振动。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能在水里传播。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玩“土电话”的时候,声音能够通过线绳传播。“土电话”运用的是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7、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 8、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 太空中没有空气等物质,是真空的,而声音需要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才能传播,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9、声音的传播记录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新教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情况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预计一学期共需30课时。 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 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其中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