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

浅论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

心理学与英语教学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位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了解和深入研究。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英语教育。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它和其他学科一样,时时处处渗透着心理学。一堂高质、高量、高效的课,犹如教师在书写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中,教学环节的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的巧妙设计,教学手段的恰当使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无不体现着心理学的应用。

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善用心理学因素是广大教师一直坚持不懈进行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心理学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深有体会。笔者认为,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切实关注以下几方面心理学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并正确引导学生避免消极因素的干扰,变消极为积极,推动英语学习。

一、情感心理因素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表示:“学校学习中的许多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固有的。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对学习充满热情,乐于学习。那么,英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英语一 试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一试题 课程代码(9901) 注:1.本卷供非英语岗位考生使用; 2.考生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否则不予评分。 教育学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其代码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每小题1分,共10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D.赞可夫 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 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5.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 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 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B.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B.合作教学 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式称为 A.说服法B.榜样法 C.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D.锻炼法

心理学英语词汇

心理学英语词汇 A B 白质:White Matter 胞体:Cell Body、Soma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布洛卡区:Broca's Area C 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 刺激:Stimulus 程序学习:Programmed Learning 初级运动区:Motor Area D 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 呆小症:Cretinism 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电子:Electron 顶枕裂:External Parieto-Occipital Fissure 顶叶:Temporal Lobe 定位:Localization 定位说:Localization Theory 动机:Motive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 多巴胺:Dopamine E 额叶:Frontal Lobe F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反射:Reflex 反射弧:Reflex Arc 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副甲状腺:Parathyroid Gland 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System G 高分辨率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 割裂脑:Split-Brain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个案法:Case Method 个案研究:Case Study 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 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官能:Facult 管状神经系统:Tube Nervous System 过程:Process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

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孝英 西安市长安区第十一中学陕西西安710101 摘要: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巧妙把握教学技巧,则对提高教学成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教学技巧 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进行教学设计,则能优化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余时间,根据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和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到谈话的切入点,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在心理上先接受我,这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本人在自己从事多年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并将所掌握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作法和思考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人向成功迈进的驱动力,它可以调动人的潜能,让人保持最佳的状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消除对学习的

疑虑,树立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生当中,相当部分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对待这样的学生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应该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来培植起学生的自信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要关心,对学生的生活也要关心到位,用爱心感动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比言教更有说服力,教师的自信心会感染学生;正确运用罗森塔尔效应,不断用积极暗示鼓励学生。 实践证明,受方言影响大、语音差的学生往往很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语言水平的评价,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行为方式倾向于使可能出现的不利评价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经常有意识地回避或尽早结束交际,对自己今后的英语成就期望不高,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常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这种经常性的提醒会威胁学生自身需要的满足,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增强焦虑倾向。 开展英语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情、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情趣,健康的情感和善于交际的能力。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外部表现。因而,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离不开活动,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开展诸如分角色对话,做“捉迷藏”、“看谁反应快”、“谁是问不倒的小博士”等各种英语游戏,排演英语节目,朗诵诗歌,唱英语歌,邀请外国朋友来校或带学生到有外国人的公共

外语教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动机:是促进达到目的的动因,通常产生于某种需要。 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 3.复用:在心理学上复用指的是在记忆中再现某种材料,也就是在没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主动地再现材料。 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采纳行为主义的塑造原理,更主张人类进行的大量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 熟练反应,然后再努力模仿示范者的反应才完成的。 5.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6.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7.随意注意:是具有自觉地目的,而且要求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8.词汇检索:是人脑中存在着类似词典的内部词汇,从记忆中寻找提取这些词汇的信息。 9.智商:心理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之比。 10.图式:是皮亚杰用于人们为对付环境中各种特殊情境而发展的思维结构,构成可能有组织或有结构的行为型的认知能力。 11.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包括心智活动方式。 12.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关系。 13.语法教学的归纳法:归纳的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采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在学习者就特定结构的使用进行练习之 前,先让他们接触一定数量的实例,使从中概括出该结构的有关规则。通常进行大量练习应用 所学语法规则。 14.感觉记忆:指感知停止后瞬间即逝的记忆,是将进入的感觉信息保持到某类型被认知的系统。 15.语感:在心理学上应属于被称为理智感的情感范畴。应理解为对语言的感性反映。语言联系和关系的所有这些感性反映形式 构成巨大而复杂的感性复合体,这便是语感。 16.气质: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外倾 或内倾)。 17.命题:是句子的储存方式,也是句子记忆的基本单位,是关于一个或几个概念的判断。由一个谓语和数个中项组成。 18.同化:是按信息与现有图式一致的方式提取和解释新信息的过程。 19.调节:是改变图式使之更好地符合现实世界的过程。 20.意理识记: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识记,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 21.即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称为即时记忆广度。 22.遗忘的干扰说:这种解释认为,由于记忆痕迹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引起相应的神经抑制过程,呈现遗忘现象。一旦抑制过 程解决,记忆仍能恢复。 23.习得: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而发展语言能力。 24.词汇的习得:词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并随机取用。 25.再现:(亦称重现或回忆)指过去经历过而当时并未呈现的刺激,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 26.情感: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 27.内部言语:维戈茨基认为初始的“思想”与最后的外部表述之间有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是把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成外部扩 展性言语意义系统的一种机制。 28词素: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构成。 29引发行为:(即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发的的反应 30第一信号:巴甫洛夫把客观世界一切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刺激物称为第一信号 31第二信号:言语中的词也可以成为条件信号,作为特殊的刺激物,标志着某 一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信号。巴甫洛夫把这种信号称为第二信号 32分析性阅读:分析性阅读伴有对材料的全面分析,必要时还使用翻译,从而 推理地间接理解文字材料 33综合性阅读:是一种要求不经意翻译直接理解的阅读 34有意识记:亦称“随意识记”,指具有预定目的,按一定方法、步骤,经必要

语义学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究

语义学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究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根基。大学英语学习已经进入高级阶段,传统的英语词汇教法很多时候已经无法解决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结合语义学原理和教学实践,重点探究语义学中并置理论、结构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语义成分分析、格语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旨在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标签:语义学;词汇教学;词语搭配;格语法 中图分类号: G424.1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新的突破,教学重点开始转向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词汇问题成为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关键。传统的英语词汇教法仅仅要求学生识记单词的发音、拼写、汉语意思,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单词是孤立的,从而出现学生无法辨别近义词、词语搭配不当、英语“汉化”等现象。如何让学生正确快速的学会词汇,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和语义学理论,归纳出以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质量。 2 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2.1 并置理论 并置理论是研究英语中某些词与另一些词之间的一种相关的关系。如“mother”(母亲)这个词在语言的应用中经常与nail varnish(指甲油)、son(儿子)、father(爸爸)等词一起使用,而很少和to shave(刮胡子)连用。由此可见,并置理论不是指词汇的含义,而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这种搭配关系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的习惯用法。 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普遍出现词语搭配不当,只记住英语词汇的汉语意思,不了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潜在含义的情况。例如:grow children(应为rear children)。此外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干扰,往往按照汉语的习惯来进行词语搭配。

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过程心理特点英语教学 摘要:教师应该运用教育心理的原理,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在一线教学中,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往往会体会到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学生从一开始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心转化为逆反心理。如何防止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作为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运用教育心理的原理,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 即有的放矢的对学生的心行为精心矫正,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才能搞好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存在着哪些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呢? 1.存在矛盾心理: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也下过决心要努力学习, 由于他们缺乏毅力,一旦短期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丧失继续进取的信心,形成了想学好但怕吃苦的矛盾心理。 2.存在怕羞心理:有的同学怕读错,怕讲错,因而不愿意开口;有的学生学习上有问题,羞于向老师提问,久而久之,造成知识脱节,学习上困难重重。 3.存在畏惧心理: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困难,如果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全凭一时的热情学习,一旦遇到困难,后考试受挫,就会退阵下来,灰心丧气,便萌发放弃学习外语的念头。 4.存在自卑心理:由于学习基础差,个人的智力和非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即使努力了,也收效甚微, 成绩不能提高,有时甚至还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形成自卑心理。 5.存在逆反心理:由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心, 不尊重学生自尊心或者由于教师不能公正的处理某些事情造成学生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 计算公式,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 (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时记忆 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4.叶咩往利用认知缗陶中原有的断勰稳涞学习新的刊翊既舶9学习模式戥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5.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 A.模像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16.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17.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与内容 18.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英语词汇对教学的影响

1.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 (威尔金斯) 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without 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这句话指出了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词汇 2.( Lexis)不仅仅包括单个的词,还包括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储存的所有短语搭配,惯用话语等,这样就大大扩充了词汇的范畴。 3.著名语言学家里弗(River)也认为,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成功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就没有能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的意念。词汇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只有掌握了有效的词汇量,才能更好的用语言进行交流。 4.成丽英(探索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 通过让学生完成难度不一的学习任务,在“识记——联想记忆——感受词义——尝试运用”的过程中达到真正理解和熟练运用所学词汇。 5.陈燕(试论词源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传统的词汇教学注重发音,拼写,意义等共时层面进行教学,忽视了历时层面的学习,词的来源,对于词汇学习时相当重要的。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能根据现有信息作出合理决定。一旦我们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便理解和记忆,意义学习便发生了。通过意义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合理系统地将新知识结合进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习得并保持知识。本文以意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探讨词源教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2)词源是指关于词,短语或义项的形成过程的信息。 (3)词源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已有的内化的知识与新信息联系起来,通过反复机械的记忆与练习,使之巩固不易忘记。学生将已有的词汇作为基础,从历时的角度,探究次的意义,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来龙去脉,增进词汇知识,加深理解。 (4)意义:开拓思维方式、增加词汇量,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词汇产出水平。产出能力,是指主动的正确使用词汇的能力。 论文启示:运用词汇构成进行教学(词根,词缀,合成词) 6.胡春洞,在其《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词汇教学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1)质量并重,逐层加深。(2)立足于词汇教学系统之上,着眼于词汇教学之外。(3)集中分散,交替互补。”只有在遵循一定的词汇教学原则,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7.梁晓波(认知语言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重点论述英语语言学所关注的基本范畴词汇,词义语义理解,词语多义之间深层联系,词语隐喻义和认知语义学理论等方面对当前英语词汇教学的指示作用,文中指出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大有好处。

教育心理学作业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1(第1-3章)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二、案例分析题P74 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 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张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 3 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 2 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上方向发展。 三、论述题 1 、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朱智贤是我国最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被誉为“中国科学儿童心理学之父”。他强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整体发展。这个整体包括两个部分和四个方面:两个部分是指儿童发展的认知过程和个性品质;四个方面是指心理发展和社会和教育条件、生物性成熟、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

外语教学心理学复习

填空: 1 行为主义心理学:40年美国兴起的听说法,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刺激—反应(S-R) 2 认知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现代加工理论的影响。功能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在交际活动过程中表达意念。 3 外语教学心理学作为分科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无疑应以普通心理学一般原理为基础。 4 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位德国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人的学习心理试验。这就是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通过实验绘制的遗忘曲线。而处于对立面的格式塔心理学和较新的信息加工理论,则属于理性主义的学习理论。 5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通过对动物的研究,他还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 6 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沃森。 7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他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另一是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没有已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因而操作性行为亦称自发性行为。 8 格式塔理论:整体比它部分的总和多。他们的工作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知觉试验开始的,它的基本公式可表达为:有些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别元素的行为决定的,但部分过程本身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决定。 9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他认为行为的最初原因是由五种自变量组成的:环境刺激(S),生理内驱力 (P) ,遗传 (H),过去的训练(T),年龄(A)。 10 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特点是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认知和行

为活动,运用计算机运转程序的形式来进行理论描述。11 人类的观察学习涉及两种表征系统,一是形象的,二是言语的。 12 心理语言学家感兴趣的首先是人言语活动,亦即个人运用如何在心理上成为可能的问题。 13 语言的结构: 1)音素:语言的最小结构单位是音素,是说本族语言者能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2)词素:词素是语音最小的意义单位。3)词:词是用构成句子或话语的最小单位,必须至少由一个自由词素组成。14 语音的基本功能是交际15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后随意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是客体本身的外部特点,即新异性和这些客体对人能引起的兴趣性。16 客体对人能引起的兴趣性,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 17 后随意注意是随意注意发展的结果,虽不可经意志努力而实现,却与预先确定的目的相联系,保持着一定的监控作用,具有一种与不随意注意截然不同的性质。18 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期表现心理生活全貌的一种暂时特征。19 写作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意识和记忆在写作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0 神经系统类型可大分为四种:兴奋型、活泼型、安定型、抑制型。这种划分正好与气质说的四种类型(胆汁质:兴奋性强、反映迅速、有外向性;多血质:兴奋均衡|、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有外向性;粘液质:兴奋均衡|、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有内向性;抑郁质:弱型、孤僻、行动迟缓、有内向性)吻合。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

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由此影响课堂纪律。

教育心理学15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 )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 A. 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陈述性知识 D. 策略性知识 满分:2 分 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把强化分为 A. 正强化和负强化 B. 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 C.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D. 精神强化和物质强化 满分:2 分 3. ( )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A. 认知 B. 学习 C. 习惯 D. 教学 满分:2 分 4.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A. 知、情、意 B. 认知、情感、动作 C. 知、情、个性 D. 知、情、人格 满分:2 分 5.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 A. 长时记忆

B. 内隐记忆 C. 操作记忆 D. 形式记忆 满分:2 分 6.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 程序性知识 B. 实用的知识 C. 直观的知识 D. 可应用的知识 满分:2 分 7. ()是指在教学之前为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评价。准备性评价 通常运用所谓的“ 摸底测验”的方式来进行。 A. 准备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教学评价 满分:2 分 8. 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相互联系的四个主要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 阶段和 A. 自动化阶段 B. 熟练阶段 C. 巩固阶段 D. 稳定阶段 满分:2 分 9. ()的思想来源于普莱西发明的教学机器,但程序教学的真正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 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A. 掌握学习; B. 程序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孝英 西安市长安区第十一中学陕西西安710101 摘要: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巧妙把握教学技巧,则对提高教学成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方法 教学技巧 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进行教学设计,则能优化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余时间,根据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和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到谈话的切入点,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在心理上先接受我,这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本人在自己从事多年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并将所掌握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作法和思考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人向成功迈进的驱动力,它可以调动人的潜能,让人保持

生出现厌倦心理,我让他们做有难度的练习,迎合他们的挑战心理;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做较有把握的练习,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困生做比较容易的习题,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课余作业布置中,根据学习程度的不同而要求不同,对于学习能力欠佳的同学要求掌握课本上最基本的单词,词组,句型.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鼓励他们多进行课外阅读,以扩展知识面.也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分别采用"放开走""扶着走""抱着走"的方式.不管学习成绩高低,对于所有的同学应一视同仁,不可出现偏爱或者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而且课余应对成绩差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使他们不会掉队. 著名的艾宾浩斯保持曲线表明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它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我们应及时强化所学的新知识,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针对词汇问题,适时地进行默写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满分或高分的学生加以表扬(正强化),对于那些懒惰的或者默写比较差的学生,采取过关制度(负强化),即让他们先更正错误,再默写,直到他们都掌握.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首尾内容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所以我经常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尽量分散在首尾,记忆单词的顺序我也让学生们遵循这样的规律,效果很好.总之,我认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2019年教育文档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 摘要:歧义是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含义模糊现象,或者存在两种或多种意义解释的现象称之为语言歧义。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很大,语法又比较灵活,语言歧义现象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分析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 语义学,也可以称为“语意学”,是涉及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专用术语,以自然语言涵义为对象,以对语言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为主要内容。歧义的“歧”是指“不一致”,“义”指的是意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歧义现象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①。歧义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aplan曾说:“歧义是语言中反常的通病”②。因此,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还能有效避免语言歧义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障碍,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从语义学角度深入探讨歧义现象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词汇歧义现象分析 2.1 多义词歧义 多义词指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意义的词。在句子中,多义词的出现往往使句子产生歧义。美国语言学家G.L.Brook曾说:“一词多义是歧义的语言基础”③。把一个多义词用在特定的语境中,通常情况下它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意义在同一个句子中都能成立,那么,此句就有了歧义。例如“Are you engaged?”一句既可以理解成“你忙吗?”又可以理解成“你定婚了吗?”。 2.2 同形异义词歧义 同形异义词是指那些拼写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形异义词并不是同一个词,它不同于多义词,而是有着不同词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现象。同形异义词又可以分为:同音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及同形异义词三种形式。例如:Im More satisfied.Ask for more.这是摩尔牌香烟广告,该商标的同音同形异义词是英语中一个常用的与数量有关的形容词。 为什么我们能同时处理多个意义而不产生混乱呢?认知语义学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能够说明其原因,“家族成员中具有某种相似特征:体态、相貌、眼睛的颜色、步态和气质都有一些相似和重叠地方”④。人们凭直觉既可准确判断某人属于某一家族,又可识别其家族成员之间的细微差别。世界是由无限种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