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学而篇一中英文对照

论语-学而篇一中英文对照

论语-学而篇一中英文对照
论语-学而篇一中英文对照

论语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a pleasure, having learned something, to try it out at due intervals? Is it not a joy to have likeminded friends come from afar? Is it not gentlemanly not to take offence when others fail to appreciate your abilities?”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You zi said, “it is rare for a man whose character is such that he is good as a son and obedient as a young man to have the inclination to transgress against his superiors; it is unheard of for one who has no such inclination to be inclines to start a rebellion. The gentleman devotes his efforts to the roots, for one the roots are established, the way will grow therefrom, being good as a son and obedient as a young man is, perhaps the root of a man’s character.”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The master:” it is rare, indeed, for a man with cunning words and an ingratiating countenance to be benevolent.”

4、曾子曰:“吾日三省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Zengzi said, “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counts. In what I have undertaken on another’s behalf, have I failed to do my best? In my dealings with my friends have I failed to be trustworthy in what I say? Have I failed to practice repeatedly what has been passed on to me?”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Master said, “ in guiding a state of thousand chariots, approach your duties, with reverence and be trustworthy in what you say; keep expenditure under proper regulation and love your fellow men; employ the labour people in the right seasons.”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Master said, a young man should be a good son and an obedient young man abroad,

sparing of speech but trustworthy in what he says, and should love the multitude at large but cultivate the friendship of his fellow men. If, after all these activities, he has any energy to spare, let him use it to making himself cultivated.”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Zixia said,” I would grant that a man is, indeed, schooled who shows deference to men of excellence by putting on the right countenance, who exerts himself to the utmost in the service of his parents and offers his person to the service of his lord, and who, in his dealing with his friends, is trustworthy in what he says, even though he be said to be un schooled.”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原文翻译 颜渊第十二【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 兵,民信之矣。” 得已而去,于斯三 者何先?”曰: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 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 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曰:“必不 “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能够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 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 W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优选稿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论语·学而篇》(我的学习资料)

论语 学而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5)原文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5)原文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 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 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

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 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论语英译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英译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是古代文化典籍的代表著作,出现过许多译本。今天英大选取了辜鸿铭 先生的译本进行重点讨论。他的译文很大程度保留了原文的意思。接下来,小编给大 家准备了论语英译学而不思则罔,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论语英译学而不思则罔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号称“清末怪杰”,是 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 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壹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含义: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英译:A wise man will not make himself into a mere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 解析: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具有理想人格,君子论也曾多次出现在《论语》中。关于这 一点,我们在《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探讨过。 孔子对“君子不器”的解读是,君子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博学多识,具有 多方面的才干。而不是像器具一样,局限于单一的才能。后来者对它的解读很多,但 都没有脱离这层意思的根本。辜鸿铭的翻译也围绕上述解读展开。 这里要说的是译文对“器”的处理,据时间判断,原文中的“器”是指器具,当时并不 存在机器的概念。但等到翻译时,机器时代来临,器具的概念已经弱化了。所以辜鸿 铭归化和异化方式并用,将“器”译成翻译machine,而中心意思没有偏差。如果换用tool或instrument也没有错误。 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含义: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 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

论语十二章——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篇第十二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无忍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4、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5、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矣。? 6、自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7、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

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蒋。? 8、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1、樊迟从游于雩愧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辩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全年级语文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颜渊第十二 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复:返、归。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事斯语:事,从事、践行。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 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六、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明:明智、贤明。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 ————————————————————————————————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另译】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自我赏析】 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自我赏析】 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一起学《论语》12.23颜渊篇——子贡问友

一起学《论语》12.23颜渊篇——子贡问友 一起学《论语》12.23 颜渊篇——子贡问友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白话】 子贡向孔子请教交友之道。孔子说:“要直言忠告他是非对错,并用善道来引导他,若不听从就止住不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释词】 忠告:直言忠告,让他明白是非对错。对于朋友不要知而不言。饶氏:“忠告者,尽此心之诚。”

善道之:用善道来引导朋友。善,善道。道,同“导”,引导、开导。陈祥道:“忠告属言,善道属行。”按:另,“善导之”亦解作“善其言词以引导之”,亦可。 不可:不认可、不听从。 止:止住、停止,不再说。 毋:不要。蕅益大师:“自辱,则反带累朋友,所以不可。”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友也。 包咸曰:忠告,以是非告之。以善道导之,不见从则止。必言之,或见辱。 朱子曰: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止。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按:此处“善道之”解为“善其说以道之”。)

张栻曰:忠告者,有不善则告之而无隐也;善道者,以善诱掖之也。斯二者,亦足以尽友道矣。苟其不以为可,则止焉。盖友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有止之义。若强聒焉,非徒无益,反以自辱伤友道矣。 《四书辨疑》曰:朋友有过,固当尽心无隐,竭忠以告之,然其告之之际,须当心平气和,善其辞色以为言,不从则止,无得峻数,以取自辱也。 《论语正义》曰:责善,朋友之道也。然不可则宜止,不复言,所以全交,亦所以养其羞恶之心,使之自悟也。 李炳南曰:朋友地位平等,只能说以善道引导朋友,不能说以善道教导朋友,教导便不免自辱。 张伯行曰:不可则止,非必绝之也,不强以必从,徐俟其自悟以为他日忠告之地耳。

论语学而篇教案精编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 【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1.3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5、【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个人述职报告】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得感受。以下是分享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的文章,欢迎阅读!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 __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地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地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地篇名.《学而》一篇包括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b5E2R。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地人是很少见地.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地人是没有地.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地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地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地根本啊!”p1Ean。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地样子,这种人地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地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DXDiT。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地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地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RTCrp。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地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地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5PCzV。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地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jLBHr。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地去世,追念久远地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xHAQX。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地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地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地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地),但他求地方法,或许与别人地求法不同吧?”LDAYt。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地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地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地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地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地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Zzz6Z。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地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地治国方法,可宝贵地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地办法去做,有地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地.”dvzfv。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地)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

颜渊第十二

颜渊第十二 『12.0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周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了。一旦你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个仁人。践行仁德全凭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又问:“请问具体的步骤呢?”孔子回答说:“不合周礼的舞蹈不看;不合周礼的话音乐不听;不合周礼的言论不说;不合周礼的行动不做。”颜渊回答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也要努力做到这四条。” 孔子对颜渊讲的仁是对立德者讲的仁,是文化层面的仁。即“一纲四目”,一纲为“仁”,这叫核心思想;四目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具体行动指南。 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下,孔子看到了周礼的积极作用和积极方面,但是这种积极面虽然被孔子所信奉和推崇,但是时代制约的它发挥不出来作用。也就是周礼美则美矣,然难切实用,缺乏时代适应性。 『12.0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工作的时候,处理工作对待上级时,即使是芝麻大的小领导,也要好像要接待贵宾一样,时刻谨谨慎慎;役使老百姓时要像举办祭祀大典一样,严肃认真,不可愚弄百姓;自己不想干的,也别强加给别人;当官有权时不要抱怨,离职下野时也不要抱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也要努力做到这四条。” 孔子对仲弓讲的仁是对立功者讲的仁,是政治层面的仁。包括四个方面,对上级如见大宾,不可懈怠;对待下级百姓,如承大祭,不可愚弄;对待平级,不可推卸责任;对待自己,不可怨怼终日。 『12.0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仁人,他讲话可是很慢很稳重的。”“讲话慢且稳重,这就称得上仁了吗?”“要把讲出去的话全部兑现,这太难了;难道说话还不需要迟钝一些吗?” 孔子对司马牛讲的仁,是对修身者讲的仁,是有针对性地对个人讲的。司马迁记载司马牛此人“多言而燥”,话多不稳重,孔子就告诉他“其言也仞”,即说话要迟缓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为之难!”要把讲出去的话全部做到这太难了。轻诺必至寡信,这就是孔子对司马牛的告诫! 『12.0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回答他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内心坦荡,没有担忧也没有畏惧。”司马牛回答说:“不担忧,没畏惧就称得上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的时候,能够感到诸事尽心尽力了,没有愧疚,那有什么好忧惧的呢?” 『12.0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心忡忡的感叹说:“别人都是弟兄好几个,有事能照应,我却没有!”子夏听到了他的感叹,劝慰他道:“我听咱老师说过‘生死这种事是命中注定,富贵与否是老天爷决定的,这都是你干预不了的,就不要瞎操心了。’但是,如果一个君子尊重别人不失言失态,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在全天下,他将有很多兄弟姐妹。一个君子,哪里用担心没有兄弟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 五篇译文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

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是好学的呀? 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是没有了。 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颜渊第十二【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 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 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 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 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 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 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 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能够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 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 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