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过程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过程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过程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6~27页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10、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小数乘法等内容打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会计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要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

对学生来说难点在乘的顺序问题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

从编者的视角,点子图为学生探究多样的算法提供了素材,利于学生理解算理。然而,这一工具是否为学生所喜爱呢?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借用点子图帮助计算,还有一部分用横式算出答案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画点子图比较麻烦。当他们被进一步要求在点子图中画出算法时,也是无从着手,或者图与算式分离。

教学目标:

1、充分体验解决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过程和竖式形成的过程,借助数形结合直

观感受算理,能正确计算。

2、感悟蕴含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

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体会乘法竖式的简洁有效。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能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有序的思考,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复习旧知,理解乘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一个点子,你看到了什么?生:点子,圆圈

师:这可是一个神奇的点子哦!神奇在哪儿呢?大家点它看看,点(变出一个苹果),再点(变出一个气球),继续点(变出一个笑脸)。

师:看来,这个点子可以代表任何东西。

2. 接着课件出示一行,师问:这一行有多少个?(课件出示23个)

接着出示一张点子图(23×12)

师:如何在点子图中表示出5×4 想一想,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每行4个,有这样的5行,就是5 个4

生:也可以每行5个,有这样的4行,就是4个5

(教师结合课件展示圈的过程)

3.小结:是的,( 4×5的意思就是4个5或者5 个4)

4. 在点子图中表示23×10 想一想,在你的头脑中画一画

5. 根据图写算式

如果老师这样画(在点子图中圈出23×12),可以用哪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23×12,因为是每行23个,有这样的12行,所以用23×12来表示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首次借助点子图作为学习工具觉得陌生。对于一个新事物,如果不是来自学习本身的需求,学生是不会选择用它来帮助自己解决间题的。其次,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点子图要发挥的是辅助工具的作用,而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放手让学生自主使用点子图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不会主动利用点子图探究计算方法,主要是缺乏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基于以上认识,课始整体呈现点子图,引导学生用点子图解释乘法算式的意义,既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点子图,也可以唤起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这几个小环节,有利于学生从计算的本源思考,探究计算方法。

二、数形结合,明晰计算的算理

1.选择生活情境,理解算式的意义

(1)23×12 除了可以表示老师画的图,还可以解决下面哪个问题?

问题一:王老师买来语文书23本,数学书12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问题二:每套书有23 本,王老师买了12 套,一共买了几本?

(2)学生说明理由。

(3)教师结合课件逐个出示:在这里一个点子就代表一本书,每行23个点子是指每套

书有23 本,一共买了几本呢?

设计意图:从选择情境到出示点子,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使学生在情境、点子图和乘法算式之间建立通道,为学生从乘法意义出发探究算法埋下伏笔。

2、迁移旧知,尝试计算。

师:你会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计算23 x 12吗?

学生口算:我先算23 x 10=230,再算23x2=46,230+46=276(板书)

师:那这样算对吗?我们能不能在这张图上(点子图)找到他计算的道理呢?

生:他是这么算的,先算10套书有多少本,再算2套书有多少本,再把10套书的本数与2套书的本数加起来就等于276本。(教师课件同步呈现)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知识一般都有所了解,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计算,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引导学生感受“拆分”的解决策略,渗透转化思想。

3.根据点子图,探索多样的算法

(1)师:显然,把12套书分成10套和2套能够计算出结果,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呢?请大家利用点子图“圈一圈、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探究其他算法

课件出示学习建议:

①把你的想法试着用彩笔表示在点子图上。

②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算法

(3)反馈:学生利用点子图解释自己的算法

预设:

方法1:我把12分成2份,上面是10个23,下面是2个23,10个23是230,2个23是46,合起来是276

方法2:把12分成2份,分成9和3,8和4

方法3:也可以把12拆成4x 3,3个23是69,4个69是276

方法4:把12拆成6 x 2,6个23是138,那么有2个138,就是138+138=276或者138 x2=276 方法5:把23拆成20和3,20个12是240,3个12是36,合起来是276

(课件出示这5中方法)

(4)对比算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种算法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生:它们都要先“分”。

师:为什么要“分,’?

生:因为不分的话比较难算。

师:那分开以后,你觉得呢?

生:比较好算。

师:为什么好算?

生:因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好算。

生2:这样分就可以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

师:对,这就是“转化”的方法,化未知为已知。在数学中“转化”是一种非常重

要的思想方法。(板书:先分后合转化)

设计意图: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自然地发现各种算法之间都有一种共同的联系,即“先分后合”的方法。教师适时跟进,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分”,在学生感悟到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来学习新知的同时,画龙点睛,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感悟做到水到渠成。

(5)优化算法。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比较,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生:我觉得把它变成连乘的形式比较简便。

师:把它分成6份和6份,是吧?

生:是。

师:(指着点子图)假如今天这里不是12套,是13套书,每套11本,那你还能把

它分成连乘的形式吗?

生:(沉思)不能。

师:看来这种方法有时行、有时不行。

生:我喜欢第一种。

师:(课件出示)是这种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这样就把不是乘整十数的算式变成乘整十数了。

师:乘整十数,感觉怎么样?还有哪种和这种方法类似?

生:我觉得很好算。方法5和方法1类似

学生都表示赞同。

设计意图:经历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种算法,发现各种算法的优劣,体会“连乘”方法的局限性,感悟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在这个类比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还发展了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

4、明晰算理。

师:既然用拆分法能够计算它们的结果,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只能用拆分法来计算呢?

生1:不是。

生2: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师: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

生:会。

师:(指着口算方法)那请你们试着把这个口算过程写出来,好吗?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 x 12。教师巡视,学生板演。

师:让我们先看看这位同学的算法。

学生作品第一种:

23 23 230

× 10 × 2 + 46

230 46 276

师:他是怎么算的?

生:他第一步先算10套书有多少本,第二步算2套书有多少本,然后再把它们

加起来。

学生作品第二种:

23

x 12

46

+ 230

276

(1)师:他把三个竖式合在了一起,用一个竖式来表示。谁能说说他分几步来完成,是怎么算的?

生:第一步先用个位的2乘23,结果是46;第二步用十位的1乘23,结果是230,第三步合起来是276

师:那么大家有什么疑问吗?(若生没有,教师提问)46是怎么得到的?它表示几个几? 生:46是23x2得到的,(师板书:23x2的积)表示2个23

师:(指着点子图)在点子图中找一找求的是哪个部分?是求几套书的本数?

生:是求2套书的本数。

师:(指着第二步)那这一步又是怎么算的?它又表示几个几?

生:它是23 x 10的积,(师板书:23 x10的积)表示10个23

师:你能在点子图中找出它是哪个部分吗?求几套书的本数?

生:是求10套书的本数。

师:(指着第三步)这是怎么来的?它是求几套书的本数?

生:这是把积相加46+20=276,(师板书:积相加)求出12套书有276本。

(2)比较第二种、第三种方法,解释230末位0省略的原因。

学生作品第三种:

23

x 12

46

23

276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没有什么不同?

生:第三种方法没写加号,23后面没有0

师:那行不行呢?

生: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表示的总是几个十,所以230末位的0可以省略,直接把积 的末位写在十位。

师:那么这里的23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23个十

师:说一说这个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生:因为是十位上的1乘3,表示3个十,所以写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由最初借助知识经验,口算列出三步横式求得结果,到三步竖式到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竖式,最后到规范的简化竖式。这里让学生明白知识间的联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感悟计算中每一步简化的优越性,同时在交流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欣赏别人的长处。

三、借助点子图,寻求算法的联系

1.回顾计算的过程。

(1)师:看来啊,我们用一个竖式就可以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结合课件演示。 先写:23乘12,相同数位要对齐

(2)师:乘的时候,其实就是把12分成10和2(课件将点子图分成2份),通常情况下,我们先乘个位,课件遮住十位上的1 ,先算23 x2,也就是先算出2套书有多少本 (注意:课件先出示点子图上的算式,再出示竖式上的这一步)

再算出这10行的(遮住个位上的2)23乘十位上的1,得23个十,0可以省略不写,2写在百位,3写在十位,一定要把数位对齐。

最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

(3)师:请同学们再认真比较笔算、口算、点子图,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计算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是啊,在数学上很多时候道理都是相通的,只不过它们的形式不一样。

设计意图:借助点子图,使数和形有机结合,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变得有形可依。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七清晰的三步有序过程,使他们 对竖式每一步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一种计算程序,而是活生生的直观再现,进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算法的真正掌握。

四、运用迁移,自主解决问题

1、每套书有 43本,王老师买了 21 套,一共买了几本?

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能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23 x2=46

23 x10=230

46+230=276 23x12= 23 x 12 46 23

276

师:想一想,之前学习加法时,我们是如何验算的,那么这道乘法,你会验算吗?

小组讨论,小结:只要调换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2、每套书有32本,王老师买了30 套,一共买了几本?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学生的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完整的计算,第二种让因数末尾的0不参与计算,计算完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师:观察这两种算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第二种,比较简便

如果学生想不到第二种,则由老师进行引导,借助之前学习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简便的笔算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更多的探索和运用新知识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五、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计算小能手:23 x 13

独立计算、展示汇报。

师:你能用“先算……再算……然后……”汇报一下你的计算过程吗?

生:先算23 x 3=69,再算23 x 10=230,然后69+230=290

2小小啄木鸟。

3.一打袜子12双,李阿姨批发了32打袜子,带了350元,够吗?

设计意图:在这组练习中,注重处理好技能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相结合的关系。第1题巩固算法,引导学生在进一步明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第2题辫析计算,有助于学生巩固计算的算法,知道笔算乘法的易错点。第3题初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提升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是想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显得抽象、理论,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有困难。很多教师也反映,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突出,这成了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一、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具备知识性 课堂教学一般是40分钟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有情境的 导入,新知识的讲授,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以及简要的课堂小结,这每个过程都离不开一个中心,那就是知识性,在每个环节都不可以疏忽它,它的存在才不至于偏离本节课堂主要讲的内容,因此要授课的知识点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末。 例如,在讲对称轴的一节公开课中,刚开始上课时,老师应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对称的风筝。老师就问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有什么想法呢?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老师,谁 最先发明的风筝。这个问题显然与今天要讲的内容不相符,老师就给学生们讲自己也不清楚,因此布置了任务让学生们放学了回家搜索是谁最早发明的风筝。然后教师又问还有其他学生有其他想法吗?另一位同学答道:老师,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这个问题也脱离了要讲的主要内容,因此,老师又解释道现在你们的知识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到你们上高中大学学习了物理和数学知识,你们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他的引导提问方式出现了问题,导师学生的发现与新知的讲授(即对称轴)没有联系。因此,老师赶紧转变发问:同学们,从几何图形上看,这些风筝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很快

就有同学回答他们左右对折可以重叠。这样,就引入了对称轴的相关教学,从而老师才能顺利进行教学。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师在刚开始发问时由于提出问题出现失误,导师学生偏离了即将讲授的新知,最终导致教学过程中浪费了至少5分钟的时间。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知识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刚开始的教学情境引入,还是新知的讲授过程。如果哪个过程偏离了新知识,那么课堂都是美中不足的,以上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具备思维性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数学课堂要具有思维性,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们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让学生们对问题的不同讨论碰撞火花,相互探讨,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千奇百怪的思绪,但是教师不应遏制学生的想法,应顺着他们的思考和推理,让学生们最终自己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案有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长期下来,还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成为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讲授《位置的确定》时,教师一般采取的是在多媒体上展示网格图,然后在上面相应的标出一些点,让学生们回答这些点该如何表达,在这些题上,学生是纯粹的根据老师的对应方法直接给出点的表示,而不知道为什么用数对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有问学生怎么样表示这个点,而没有为

高二通用技术 《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的第二部分。它作为《简单结构的设计》的设计实践阶段,要确定一个具体的对象进行结构设计,这既是对前两节结构及其稳固性的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的深入,同时还需要贯穿《技术与设计1》中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确定设计并制作锅盖架,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与设计的过程和方法相联系,将所学的有关结构的基本知识运用到方案的制定和权衡筛选中,从而进一步熟悉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设计图纸制作出模型或原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已经了解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等理论知识。在本节第一部分的学习,对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又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如果没有设计实践的载体,学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不会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不太可能自觉地去经历设计过程。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一方面要选择结构简单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加强设计目的的明确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历设计过程,运用结构的有关知识进行设计分析、多方案的构思、比较权衡和最优方案的制定,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结构设计项目的选择上,本着“源于生活,相对简单,又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原则,确定选用锅盖架作为设计对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典型案例分析来启发学生,计划在第一个课时内由学生交流讨论动手完成设计工作,再安排三个课时动手操作来制作原型或模型,最后安排一个课时进行作品交流评价,使学生亲历设计到制作的过程并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全面熟悉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进行锅盖架的结构设计,并能绘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变青蛙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变青蛙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准备: 1、在自然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解放回答。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解放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1、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提问:⑴从小蝌蚪到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 ⑵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⑶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⑷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幼儿解放发言。 2、教师以幼儿用书中蝌蚪的生长过程图统整概念。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例外?运动方式有什么例外? 2、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并统整概念。 四、观察例外蛙类1、观察例外的蛙类后,提问: ⑴蟾蜍长得好像青蛙,有没有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颜色较深、皮肤有疙瘩)⑵树蛙和青蛙哪里不一样?(居住环境例外、脚趾没有蹼有吸盘)2、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再总结说明幼儿的讨论。 活动反思: 能说出青蛙的生长变化,能排列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根据观察幼儿用书上的内容,能说出两种例外蛙类的外形特征。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设计教学过程

环节六:设计教学过程 活动1:了解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1:阅读材料——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并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目前,有许多关于教与学的说法,比如,“教师主导说”、“学生主体说”、“主导主体说”、“双主体说”,他们都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孤立地割裂成两个单位,并把他们对立起来,让一方围绕着另一方转。这样,教与学双方在教学中实际上只是发生了一方的主动性行为和一方对另一方的规定,而不是双方都发挥主动性的交互作用和相互规定。而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互动生成”的,不是单纯的“教”或单纯的“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征,对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过程、形式、媒体的使用等多种要素进行整体化的安排,形成特定教学结构流程的过程。

设计教学结构流程是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将教学基本程序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展开,合理设计形成教学结构流程,它直观、简明、清晰、明确揭示了教学的具体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 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1.从封闭性设计向开放性设计转换 在广度上的开放,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包括正确的、错误的信息都有生成的可能,要使它们可以成为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在深度上的开放,即教学需要形成学生思维的互动,使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成为生生、师生互动的共享资源。 也就是说,教学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生的认识从错误到正确、思维从混沌到清晰的真实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结果。 2.从确定性设计向可能性设计转换 即对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可能产生不同的状态进行“可能性”的分析,建立课堂“可能性”预测的意识。具体地说,不仅要预设学生在课堂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论,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存在的困难等。而且还要预设应对各种可能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从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拼一拼,移一移,折一折,减一减等形式的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论分

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

第40课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教案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1 条目式教案示例 学校:小学;班级:二年级一班;科目:英语;教师:;时间:1998年3月18日上午第2节。 一、课题名称:what is he/she doing?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 1.应用进行时形式的动词作基本句子结构的简单句型; 2.朗读进行时形式的句子读音清楚、语调适当; 3.用所学的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 三、教学内容: l.复习几个动词; 2.学习 what is he/she doing中的动词替换练习; 3.就what is he/she doing进行问答对话。 四、重点难点:动词进行时形式的正确读音;就what is he/she doing 进行问答对话。 五、课的类型:综合课。 六、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活动作业法。 七、教材教具准备:课本、练习册、图片、词卡、图卡、句式卡。 八、教学时间:35分钟。 九、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5分钟):利用词卡贴上黑/白板,组织学生朗读重温 已学习过的进行时形式的动词。 (二)教学新课(25分钟): 1.问答教学(6分钟)。出示10幅图卡并将它们贴在黑/白板上,以 what is he/she doing?作为问句形式,教导学生回答he is ing or she is ing。先由老师问、学生答,答对后由教师或学生将正确的句式卡贴到相应的图 卡右方,然后学生之间互相练习。完成后,组织全班学生阅读这些句子一次。 2.“戏剧式”演习对话(5分钟)。分别抽派数位学生自由做其中一个进 行时形式的动作,老师再以 what is he/she doing?这问句,请其余学生自由 举手回答问题。 3.问答对话教学(6分钟)。出示数幅图片,并把图片贴在黑/白板上, 以 is he ing?或is she ing?作为问句形式,教导学生回答yes,he’s /she’s_ing.或no,he/she isn’t ing.先由老师问,学生答,再请 个别学生答,然后组织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反复练习。 4.“情景式教学”(6分钟)。分别抽两位学生上台在黑/白板上画出一 个人物正在进行某个动作,然后以what is he doing?提问全班学生,学生可 自由举手作答;作答后以is heing?句式问及作画同学,而作画同学应视情况 回答yes,he’s ing.或no,he isn’t ing. (三)小结(2分钟):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归纳出 what is he/she doing? is he/she doing?问题句式及其he/she is ing.yes,he/she is ing.no,he/she isn’t ____ing等回答句式。

程序的选择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的选择结构 教案编写教师:付虹杨 实际授课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授课日期:

Then End if Else The n Then Else Else End if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格式2:又叫块If I f 条件Then Else 2> End I 语句组1> 语句组说明: 新课讲授 (1)条件可以是算术表达式、关系表达式或逻辑表达式等。表达式都会 得到两种可能:非真即假,True或False。 (2)格式2中的if与end if 必须成对出现,缺一不可。 (3)在书写时,格式1中的<语句组>可以有多条语句,如 果有多条语句则必须写在一行,而且语句之间用冒号“:” 分隔开。格式2中的<语句组>中的多条语句,则需分行书写。 (4)将If、Else和End If 语句左对齐,而<语句组1>和<语 句组2>向右缩进若干空格,以使程序结构更加清楚,便 于阅读和查错。 4、条件语句的执行过程 当条件成立时,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组1, 否则执行语句组2 选择结构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5、下面我们共同运用选择结构来解决问题:例1、选择题 将鼠标价钱大竞猜的程序补充完整。 Dim a As Si ngle a=I nputBox(“请输入您猜的价钱”) ____ a=20_Print"猜对了"__Print “猜错了” 学生边看课 件,边听教师 讲解选择结构 的基本格式。 注意事项,及 程序的执行过 程。 学生运用选择 结构将鼠标价 钱大竞猜程序 补充完整。 进一步理解 选择结构的 用法、格式、 功能。 让学生熟练 掌握双分支 选择结构的 两种基本格 式及相互转 换。

小学数学教学七步骤

小学数学教学七步骤 小学数学教学“七步骤 随着新改的进一步实施,新标对教育的要求愈愈精确,它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真正的引导着,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十几年的数学教学历程我逐步形成了一种四环七步的教学模式,我觉得这对上好一节扎实有效的数学很有帮助。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如下: 情景导入(1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2明确目标3自主探究4合作交流汇报展示6点拨升华)——当堂检测(7质疑问难)——全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的每一环节的具体教学说明如下: 一情景导入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应该是学生能经历的、熟悉的、身边的事例。我们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引出知识。要再现学生的生活现实或片断,从学生的生活现实中引入学习,这就是创设情境。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这节知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让学生回顾在超市买东西的情景,问他

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很自然的回答就是“价格”,紧接着问他们关注过哪些商品的价格,他们就很快说出很多,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很普通的问话让学生很快知道这节要学的内容,而且知道这节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的学习分五个步骤: 2 明确目标每节教师都要依据标、教材、教参、学情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这节可要学会什么,该怎么做。在上例中,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1 结合情景体会小数的意义(要探究操作的),2 能认读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要独立学会的),3学会用小数描述有关现象(要实践活动的)。 3自主探究明确目标之后,学生就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动手摆拼,可以是学习本,也可以是实验研究。在上例中,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解决目标2,目标1需要通过操作实践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设计doc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设计 一、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概念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是教学设计方案的组成部分和图示。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是近几年教科研活动中经常应用的一种课堂教学过程图示,具有设计科学、应用方便、美观明了等特点。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流程设计,也称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二、关于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设计的说明 1、流程图。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为取得预期效果,事先必须做好计划,并采用图的形式将活动内容、进程、结构排列出来,使实践活动有所遵循,收到预期效果。流程图是线性的动态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全部进程的时间、内容。 2、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将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内容、结构、层次用图形固定下来,依此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图称为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也称教学流程图、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目前正处于宣传、推广、应用阶段,很多教学研究、评比活动要求附流程图。 三、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结构 1、图本身的结构是完整的。开头(组织者、单位)、主体(执行者---师生------工作过程、内容)、结尾(对各进程的归纳---流程各环节的意义)。这种图称只是流程,为操作流程图。 2、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设计。设计要依据教学设计方案,因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不同使流程图的形式多样,各有千秋。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施教前在头脑中描绘的教学情景、过程、效果的蓝图,也称为教案。但是,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施教方案设计,又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案。因为,它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及环境、媒体,要考虑教学资源。所以,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大纲),在深入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 3、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内容构成。 ■落实教学目标的环节、方法 ■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 ■教师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结构完整、节奏适中,保持知识的连续性,特别要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研究活动,体现“教育创新”的思想。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要充分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意义,不能因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研究学习任务、协作方式的特点;要积极贯彻“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资源、媒体的运用。音像教材、教学挂图、CAI课件、标本、学具、网络资源等,各具自身的优点和功能,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取代所有媒体。技术、设备、资源、环境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一切教学媒体的选择都应以实际需要为第一原则。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要反映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教学结构,是时间和空间的展示。 1、设计的原则■教学性、■说明性、■规范性、■艺术性

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_作文

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今年夏天六七月份的时候,天气炎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去池塘抓蝌蚪,我们抓到的蝌蚪有的很小,可能才刚刚出生,有的已经长出了后腿,还有的甚至都长出了四肢。 到底是青蛙还是癞蛤蟆? 每次我抓蝌蚪的时候,都会想到一个问题,这些蝌蚪长大后会变成青蛙还是癞蛤蟆呢?妈妈说:颜色较浅,尾巴较长的是能变成青蛙的蝌蚪。颜色深黑,尾巴较短的是会变成癞蛤蟆的蝌蚪。癞蛤蟆学名叫蟾蜍,它的幼体多在清明前后出现,而青蛙的幼体会在5、6月时出现。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我抓到的蝌蚪,它们的身体呈淡棕色,略显透明,尾巴又粗又长,应该是会变成青蛙的。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们都是深黑色且短尾巴的,这可是癞蛤蟆的宝宝哦,这些小蝌蚪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找到的却是青蛙妈妈,它们其实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妈妈! 小蝌蚪的尾巴哪去了? 我养的小蝌蚪一天一天长大,我发现它们中较小的蝌蚪尾巴慢慢增长且上下变宽,变得像一条鱼一样,有些较大的蝌蚪已经长出了健壮的后腿,逐渐又长出了短短的前腿,尾巴开始越缩越短,尾巴尖变成黑色,小眼睛慢慢变大,变得越来越像一只青蛙了,但它们的尾巴哪儿去了呢?正常来说,尾巴应该越长越长,可是蝌蚪的尾巴却会越来越短,这真是太奇怪了,这个问题连妈妈也回答不了。 我和妈妈一起查找资料,原来:小蝌蚪体内有一种溶解酶,

这溶解酶有两个功能,一是溶解体外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二是溶解体内多余的废物,当蝌蚪长出四肢,可以用四肢游泳时,它们的尾巴就没有用了,成了多余的废物,所以它们就用溶解酶一点一点的把自己的尾巴溶解掉了。 游泳健将居然会溺水而死? 我的小蝌蚪在鱼缸里终于渐渐变成接近小青蛙的样子了,可没多久我发现其中两只莫名其妙地死掉了。难道是淹死的吗?要知道青蛙可是赫赫有名的游泳健将啊!我们学习蛙泳不都是向青蛙学习吗? 我在网上查了查,原来蝌蚪使用鳃呼吸的,而青蛙却是用肺呼吸的,需要经常到水面上来呼吸和晒太阳,长时间在水里真的会溺水而死!太让我吃惊了。但青蛙也不能在岸上待太久,否则会因皮肤干裂而死。真是太难伺候了! 我赶紧把剩下的几只已经长前腿的蝌蚪放到一个横着放的塑料瓶里养着,上面还切开一个透空气的方口,里面放了少量的水和几块鹅卵石,它们立刻就都跳到了石头上。 蝌蚪居然会吃青蛙的尸体? 当我要把死掉的青蛙捞出来处理掉时,惊奇地发现有一只大个的蝌蚪趴在水底,正在咬刚刚溺水而死的青蛙的肚子。我非常惊讶!蝌蚪居然会吃青蛙的尸体?原来蝌蚪是杂食性动物,的确会吃同类的尸体!这太残忍了! 我亲眼目睹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发现了好多青蛙与蝌蚪的奥秘,这真是太奇妙啦! 北京中关村二小五年级8班:魏来

简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模板

简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探明这个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要素与结构、实施程序与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我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1)全面性。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2)适度性。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

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1)教的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过程流程图 一、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概念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是教学设计方案的组成部分和图示。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是近几年教科研活动中经常应用的一种课堂教学过程图示,具有设计科学、应用方便、美观明了等特点。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流程设计,也称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二、关于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设计的说明 1、流程图。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为取得预期效果,事先必须做好计划,并采用图的形式将活动内容、进程、结构排列出来,使实践活动有所遵循,收到预期效果。流程图是线性的动态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全部进程的时间、内容。 2、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将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内容、结构、层次用图形固定下来,依此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图称为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也称教学流程图、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目前正处于宣传、推广、应用阶段,很多教学研究、评比活动要求附流程图。 三、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结构 1、图本身的结构是完整的。开头(组织者、单位)、主体(执行者---师生------工作过程、内容)、结尾(对各进程的归纳---流程各环节的意义)。这种图称只是流程,为操作流程图。 2、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设计。设计要依据教学设计方案,因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不同使流程图的形式多样,各有千秋。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施教前在头脑中描绘的教学情景、过程、效果的蓝图,也称为教案。但是,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施教方案设计,又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案。因为,它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及环境、媒体,要考虑教学资源。所以,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大纲),在深入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 3、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内容构成。 ■落实教学目标的环节、方法 ■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 ■教师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结构完整、节奏适中,保持知识的连续性,特别要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研究活动,体现“教育创新”的思想。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要充分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意义,不能因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研究学习任务、协作方式的特点;要积极贯彻“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资源、媒体的运用。音像教材、教学挂图、CAI课件、标本、学具、网络资源等,各具自身的优点和功能,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取代所有媒体。技术、设备、资源、环境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一切教学媒体的选择都应以实际需要为第一原则。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要反映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教学结构,是时间和空间的展示。 1、设计的原则■教学性、■说明性、■规范性、■艺术性 2、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作用 教学作用。与教案有相同作用,可以用于教学。因为,图所表示的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材料:长方体、正方体积木) 1、昨晚,老师去拜访了一位同学,他现在是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近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正准备上网宣传。他委托我在同学们中搞一个调研,问问你们想从网上了解这种产品的哪些信息呢? (制作材料,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大小规格等) 2、小组长从1号材料袋中取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让小组学生采集有关数据,并分别口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代表汇报,并说说是怎样的?根据的是什么?

复习课课堂教学流程

复习课课堂教学流程 很多教师经常抱怨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我们也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习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教师与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习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习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习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习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在复习教学中长期这样做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 复习,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为了恢复或强化头脑里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这种重复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单纯的补缺补差,而是通过复习,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数学复习课应该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我们要精心设 计教学内容与环节,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把复习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再认识过程,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进一步掌握、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教学流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学习、保持和再现.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过的知识必须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以便以后的提取和应用.如果学习之后不复习,那么,所学知识将随时间的变化自动逐渐向原有的观念还原.这样遗忘就会出现,记忆就不再保持,从而可能导致永久性遗忘.复习就是通过再学习,把被遗忘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把过去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补上,防止还原过程的出现.数学复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的继续深化和提高。 二、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因为复习课内容多、综合性强、难度大,所以课前预习对复习课来说尤为重要,在预习过程中,要围绕本节课的有关概念,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以便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活动。其主要步骤为: ①教师精心准备预习提纲

高中数学 2.2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必修3

2.2算法的基本结构与设计 ——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流程图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理解掌握前两种,能设计简单的流程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和探索,抽象出算法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算法实例,体会构造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程序框图表达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的算法 【教学难点】规范程序框图的表示以及条件结构算法的框图 【教学过程】 例1:现在有甲、乙两个瓶子。甲瓶子装的是酱油,乙瓶子装的是醋。现在让你设计一种方法,把甲、乙瓶子中装的东西进行交换。即让甲瓶子装醋,乙瓶子装酱油。你将会如何设计? 算法如下:1。准备一个空瓶子丙。 2。把甲瓶子中的酱油倒进丙中。 3。把乙瓶子中的醋倒进甲中。 4。把丙瓶子中的酱油再倒进乙中。 以上这就是这件事情的一种算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算法”,它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核心。算法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述,但是用语言来表述有时会出现歧义,并且语言表述算法不够简练。因此我们就有了另一种表示算法的方法——流程图。 流程图是一种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流程图的基本符号 起止框 输入输出框 处理框 判断框 连接点 循环框 用箭头连接图形符号 注释框 以上的算法用流程图 表示就可以表示如下:

一.规范程序框图的表示: ①使用标准的框图符号. ②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流程线要规范. ③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框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 ④一种判断是“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 另一种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⑤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二、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 例如:图1 例2:对任意三个实数x 、y 、z 求出最大值。写出算法。 算法:1。输入三个数x,y,y 。 2。将x 和y 进行比较大小。 3。如果x 比y 大,就用x 和z 进行比较大小;如果y 比x 大,就用y 和z 进行比较大小 4。进行x 与z (y 与z )大小的比较。即可以得出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 三、选择结构 根据条件判断,决定不同流向。 以上的算法用流程图表示就可以表示如下: 例3:设y 为年份,按照历法的规定,如果y 为闰年,难么或者y 能被4 整除不能被100整除,或者y 能被400整除。 分析:对于给定的年份y ,要确定它是否为闰年,需要进行判断,判断的结果决定后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小学数学教学12步 1.抓住课堂 2.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所谓的高质量是指高精度和高速度。 3.认真思考,多问问题 4.总结比较,梳理你的思绪 (1)知识点的归纳与比较。在你学习完每一章之后,你应该对这 一章的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者在你的脑海中仔细阅读,以理清它 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相似和混淆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分类和比较,有 时可以用联想法加以区分。 (2)课题的总结比较。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一个是错误的 问题,另一个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对于常见的作业或考试错误,请 写下所选的内容,并在笔记的一侧写上红色的笔。在考试之前,只需 要读红笔的内容。还有一些非常聪明或困难的问题需要记录,并且 使用红笔来注释本主题的所有方法和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 以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规律,也可以用红笔写下这些规律。最后,它们将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5.课外实践的选择 课余时间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当课外锻炼越来越少和更好的时候,也是如此。每种类型的问题都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只要 每天问两三道问题,日子里,你就会打开很多想法。 6.学会主动预习 例如,当自学例子时,我们应该弄清楚例子的内容是什么,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了什么,如何在书中回答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回

答,是否有新的解决方案和解决它们的步骤是什么。把握这些重要 问题,三思而后行,学会运用现有知识自主探索新知识。 有些家长感到头疼的是他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好的预习。 7.听课不要仅仅是听,重要的是要思考 虽然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记忆量很好,但由于问题涉及知识的广泛性,许多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问题指的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矩形的图形、正方形、长方体、立方体;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励;孩子们在课堂上用 老师的思想,依靠老师的指导,思考解决问题的想法;答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 一般说来,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总结问题解决的规律。在解决每一项练习后,我们应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 (1)主题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 (2)解决方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图形? (3)如何观察、联想和转换话题? (4)用什么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5)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关键步骤是什么? 9.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为学生设置疑问,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多思考,此时学生应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使广义思维更好地发展。 10.充分发挥错题本的作用 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记忆错误手册”,在平时的作业、单元测试或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记录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本环节设计与本课新授内容有关的练习。 二、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应该是学生能经历的、熟悉的、身边的事例。我们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引出知识。要再现学生的生活现实或片断,从学生的生活现实中引入学习,这就是创设情境。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这节知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让学生回顾在超市买东西的情景,问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很自然的回答就是“价格”,紧接着问他们关注过哪些商品的价格,他们就很快说出很多,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很普通的问话让学生很快知道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而且知道这节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探究新知 明确目标每节课教师都要依据课标、教材、教参、学情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这节可课要学会什么,该怎么做。在上例中,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1 结合情景体会小数的意义(要探究操作的),2 能认读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要独立学会的),3学会用小数描述有关现象(要实践活动的)。 3自主探究明确目标之后,学生就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动手摆拼,可以是学习课本,也可以是实验研究。在上例中,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解决目标2,目标1需要通过操作实践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4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有了困惑教师不必要急于去讲,,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汇报随机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在上例中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对此,我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我用钉子板围成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要求学生用“米”作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长宽,这时学生犯难了: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这是就会有同学很快说出用十分之三米和十分之二米表示,大家也认可这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我立即引出小数,让学生明确平均分成十分每份也是0.1米,三份就是0.3米,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从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可见,在探究活动最困难的地方,可以安排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5汇报展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之后,就应该有一个成果展示的环节,学生把自己的或小组的成果向大家汇报,看探究的结果是否跟大家一致,大家互相交流和补充,使答案更趋完整。学生通过汇报与交流,证实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由同学的补充丰富了自己的观点,有时是通过汇报展示发现自己的错误,改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也锻炼了自己的发言能力。 6 点拨升华学生把探究的结果汇报给了大家,跟大家进行了交流的同时要用充满真心的激励肯定学生的成绩。要引导学生对做过的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归纳要掌握的新知识,强化要掌握的新方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习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及时的把学生总结出来的面积公式板书出来,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识记。 四、当堂检测 检测一般要做两类题,一类是和例题同类型的习题,叫做基本题。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另一类习题是由例题延伸而来的,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是稍有难度的习题。学生把这两类习题做好了,对新知识的掌握也就基本牢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