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建材评价通用技术标准

绿色建材评价通用技术标准

绿色建材评价通用技术标准
绿色建材评价通用技术标准

绿色建材评价通用技术标准Technical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二0一五年八月

前言

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5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沪建交[2014]966号文),标准编制组在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5绿色预拌砂浆评价;6 绿色砌体材料评价;7 绿色陶瓷砖评价;8 绿色卫生陶瓷评价;9 绿色建筑外墙水性涂料评价。

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应用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宛平南路75号,邮编:20003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参编单位: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3.1 基本要求 (3)

3.2 等级划分 (3)

3.3 评价指标体系 (4)

3.4 评价方法 (5)

4 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 (9)

4.1 评价指标体系 (9)

4.2 评价方法 (10)

5 绿色预拌砂浆评价 (14)

5.1 评价指标体系 (14)

5.2 评价方法 (15)

6 绿色砌体材料评价 (19)

6.1 评价指标体系 (19)

6.2 评价方法 (20)

7 绿色陶瓷砖评价 (24)

7.1 评价指标体系 (24)

7.2 评价方法 (25)

8 绿色卫生陶瓷评价 (28)

8.1 评价指标体系 (28)

8.2 评价方法 (29)

9 绿色建筑外墙水性涂料评价 (32)

9.1 评价指标体系 (32)

9.2 评价方法 (33)

1.0.1 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本市绿色建材评价与标识工作,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支撑绿色建筑选材,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上海地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使用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砌体材料、陶瓷砖、卫生陶瓷和建筑外墙水性涂料产品的绿色评价与标识工作。

1.0.3 评价绿色建材时,应统筹考虑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内,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可循环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评价绿色建材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本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2.0.1 绿色建材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本质更安全、使用更便利,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2 全生命周期 life cycle

建筑材料从原材料的采集到建筑材料的自身报废回收所包含的4个阶段:生产制造、施工安装、使用应用、回收再利用。

2.0.3 环境产品声明 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EPD)

以生命周期评价为方法论基础,提供基于实际生产过程的、经过第三方独立验证的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数据报告。

2.0.4 预拌混凝土 ready-mixed concrete

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并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2.0.5 预拌砂浆 ready-mixed mortar

专业生产厂生产的湿拌砂浆或干混砂浆。

2.0.6 砌体材料 masonry materials

由烧结或非烧结生产工艺制成的实(空)心或多孔直角六面体的用于建筑墙体的块材。

2.0.7 报废混凝土 scrap concrete

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检验过程中收集下来,已经无法直接调制后降低设计等级使用的剩余混凝土拌合物和硬化体。

2.0.8 陶瓷砖 ceramic brick

由粘土和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经成形、高温烧成等生产工艺制成的实心或空心板状建筑用陶瓷制品。

2.0.9 卫生陶瓷 sanitary ceramics

由粘土或其他无机物质经混炼、成型、高温烧制而成的用作卫生设施的陶瓷制品。

2.0.10 建筑外墙水性涂料 water based coatings for building exterior wall

以水为溶剂或以水为分散介质的用于建筑外墙的涂料。

3 基本规定

3.1 基本要求

3.1.1 绿色建材的评价是以单类的建筑材料产品为对象。评价单类建筑材料产品时,凡涉及与企业相关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以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厂区的评价结果为准。

3.1.2 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材料产品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安全、便利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提交相应的报告和证明文件。

3.1.3 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和证明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

3.2 等级划分

3.2.1 绿色建材评价指标体系由控制项、评分项和加分项三大类指标组成。绿色建材评价总分由评分项得分和加分项得分组成,评分项满分为100分,加分项满分为5分。总分应按按照式3.2.1-1和式3.2.1-2计算。

Q总 = Q评 + Q加(3.2.1-1)

Q评 =Σw i Q i(3.2.1-2)式中:

Q总——总分;

Q评——评分项得分;

Q加——加分项得分;

w i——评分项各指标权重;

Q i——评分项各指标得分。

3.2.2 绿色建材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沪绿A级、沪绿AA级、沪绿AAA级3个等级,3个等级绿色建材均应满足所有控制项要求。3个等级按表3.2.2划分。

表3.2.2 绿色建材等级划分

3.3 评价指标体系

3.3.1 绿色建材评价控制项指标应在产品的基本性能、环境影响和安全健康方面,依据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提出下限要求,并可禁止使用对产品品质或环境有较大不利影响的落后原材料或生产工艺。具体指标设置应包含以下内容:

1 产品质量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2 产品使用安全性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3 产品生产过程中环保相关的基本要求;

4 与产品安全生产相关的基本要求;

5 其他必要的要求。

3.3.2 绿色建材评价的评分项指标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应包含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五大类指标。二级指标应围绕绿色建材的内涵与绿色建筑的需求选取,并应涵盖其全生命周期。指标选取应相对独立,具有先进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具体建筑材料产品的评分项二级指标可结合产品自身特性,从表3.3.2中选取,必要时也可另行设立指标。

表3.3.2 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指标体系

3.3.4 绿色建材评价评分项指标应按照重要性程度合理设置的原则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各指标权重的总和为1。一级评分项指标权重应按照表3.3.4给出的范围进行设置,二级评分项指标权重应结合各建筑材料产品特性进行设置。

表3.3.4 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指标体系

3.3.5 绿色建材评价时,应进行加分项评价。加分项应包含以下两方面指标:

1 体现建筑材料产品突出创新性、生产工艺明显先进性且性能显著优异性的指标;

2 体现生产过程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且明显环境影响水平的指标。

3.4 评价方法

Ⅰ控制项评价

3.4.1 绿色建材评价的控制项指标应按照一票否决制原则进行评价。评价采取资料审查结合现场核查的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或型式检验周期内的国家质监抽检结果,判定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及本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使用安全性(放射性、有害物质限量等)检测报告结果,判定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及本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3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生产期间企业厂区的环保监测报告结果,

判定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及本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 根据企业提供的安全生产相关证明材料,结合现场核查结果,判定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及本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5 根据企业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判定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及本市现行相关规定。

Ⅱ评分项评价

3.4.2 绿色建材评分项评价应以每一个二级评价指标为独立的评价单元,满分为100分。评价方法应符合以下基本规定:

1 对于定性的评价指标,可设置指标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并根据评价对象满足条件与否来判定其是得100分或0分;

2 对于定量的评价指标,可设置三至四个区间范围,并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指标值来判定其应得分值;

3 对于部分不能用一个得分条件交待清楚的评价指标,可设置多个得分条件(各条件的总分为100分)来分别进行说明,该指标的最终得分为各条件得分的总和。

3.4.3 绿色建材节能类二级评分项指标的评价采取资料审查结合现场核查的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 核查评价对象近一年的原材料采购凭证/合同、生产台账和生产记录,计算其原材料本地化和低能耗运输比例,并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2 核查评价企业的能源消耗账单以及同一时期的产品总产量的统计数据,或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能源审计报告,计算单位产品的生产能耗,并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3 核算评价企业近三年的单位产品生产能耗,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4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颁发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3.4.4 绿色建材减排类二级评分项指标的评价采取资料审查结合现场核查的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生产期间企业厂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结果,并核查相应的减排措施实际运行情况,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2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生产期间企业厂界噪声排放监测报告结果,

并核查相应的减排措施实际运行情况,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3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生产期间企业厂区的污水排放监测报告结果,并核查相应的减排措施实际运行情况,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4 核查评价企业近一年的固体废弃物排放以及同一时期的产品总产量的统计数据,并结合相应的减排措施实际运行情况,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5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颁发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6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认证、环境产品声明报告,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3.4.5 绿色建材安全类二级评分项指标的评价采取资料审查结合现场核查的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结果,以基本性能指标检测值与设计要求(或标准规定)值的比值为依据,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2 核查评价企业近一年的产品关键质量指标的测试记录,随机抽取不少于10个测试值计算离散系数或标准偏差,并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3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结果,以耐久/耐候性能指标检测值与设计要求(或标准规定)值的比值为依据,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4 根据企业提供的安全生产相关证明材料,结合现场核查结果,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5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6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颁发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3.4.6 绿色建材便利类二级评分项指标的评价采取资料审查结合现场核查的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 根据企业提供的产品施工便利相关证明材料,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2 根据企业提供的产品经济性和适用性相关证明材料,由专家来评定应得分数。

3.4.7 绿色建材可循环类二级评分项指标的评价采取资料审查结合现场核查的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 根据企业提供的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固体废弃物掺量检查报告结果,按照指标

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2 根据企业提供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及消纳数量统计结果,并结合相应的消纳措施实际运行情况,按照指标得分条件进行评分。

Ⅲ加分项评价

3.4.8 绿色建材评价的加分项指标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具体要求如下:

1 根据企业提供的产品创新性、生产工艺先进性且性能显著优异性相关证明材料,由专家按照实践经验进行评分;

2 根据企业提供的产品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且环境影响水平相关证明材料,由专家按照实践经验进行评分。

4 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控制项指标应在产品的基本性能、环境影响和安全健康方面,依据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提出下限要求,并可禁止使用对产品品质或环境有较大不利影响的落后原材料或生产工艺。具体指标设置见表4.1.1。

表4.1.1 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控制项指标要求

4.1.2 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的评分项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表4.1.2 绿色预拌混凝土评分项指标及权重

4.1.3 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的加分项应包含以下两方面指标:

1 体现预拌混凝土产品突出创新性、生产工艺明显先进性且性能显著优异性的指标;

2 体现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且明显环境影响水平的指标。

4.2 评价方法

Ⅰ控制项评价

4.2.1 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的控制项指标应按照一票否决制原则进行评价。评价采取资料审查结合现场核查的方式,逐一判定每一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Ⅱ评分项评价

4.2.2 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能耗。评分规则如下:

单位产品生产能耗不大于0.31kg ce/m3,得100分;不大于0.49 kg ce/m3,得60分;不大于0.63 kg ce/m3,得20分。

4.2.3 降低原材料运输能耗。评分为以下两条得分之和,但总分不超过100分:

1 累计运输半径不大于500km的原材料重量比例不小于60%但小于70%,得40分;不小于70%但小于80%,得60分;不小于80%但小于90%,得80分;不小于90%,得100分;

2 500km以外的原材料采用铁路、轮船运输的重量比例不小于70%但小于80%,得20分;不小于80%但小于90%,得40分;不小于90%,得60分。

4.2.4 近三年单位产品生产能耗水平持续改进。总分为100分,由专家进行评分。

4.2.5 通过《能源管理体系》GB/T 23331的认证并有效运行,得100分。

4.2.6 减少厂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评分规则如下:

无组织废气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规定的二级,得60分;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规定的一级,得100分。

4.2.7 减少厂区噪声排放。评分规则如下:

厂界噪声排放比《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规定的限值低5%,得60分;比《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规定的限值低10%,得100分。

4.2.8 加强污水、雨水的回收利用,提高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厂区污水排放。评分规则如下:

1 建有贯通全厂区的排水沟槽,可实现对车辆外表及内腔冲洗水、厂区场地冲洗水、雨水的回收,得30分;

2 建有5级及以上的污水沉淀池,得30分;建有2级及以上的污水沉淀池,得15分;

3 实现污水零排放,得40分。

4.2.9 减少固废排放,并对已产生固废进行有效处置。评分规则如下:

1 将废品率控制在3%以内,得40分;

2 设有固定的固废堆放点,得30分;

3 设有砂石分离机,并对分离后的砂石加以回收利用,得30分。

4.2.10 通过《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认证并有效运行,得100分。

4.2.11 通过产品认证或提交环境产品声明(EPD )报告。评分为以下两条得分之和:

1 通过产品认证或评价,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2 提交环境产品声明(EPD )报告,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4.2.12 在满足设计和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提高预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注重节材利废。评分规则如下:

实测强度等级比设计大2个等级,得40分;实测强度等级比设计大1个等级,得60分;实测强度等级与设计强度等级一致,得100分。

4.2.13 降低预拌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连续10个批次产品的抗压强度(MPa )的标准偏差评分规则如下:

不大于该等级混凝土强度标准差上限值评max σ但大于0.7max σ,得40分;不大于0.7max σ但大于0.5max σ,得60分;不大于0.5max σ但大于0.3max σ,得80分;不大于0.3max σ,得100分。

4.2.14在满足设计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预拌混凝土长期服役性能,提高混凝土使用寿命。评分规则如下:

1 混凝土设计电通量与实测电通量不小于1.1,得20分;不小于1.2,得30分;不小于1.5,得50分;

2 混凝土设计碳化值与实测碳化值不小于1.1,得20分;不小于1.2,得30分;不小于1.5,得50分。

4.2.15 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评分规则如下:

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符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规定的2级,得60分;符合1级,得100分。

4.2.16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 14001的认证并有效运行,得100分。

4.2.17 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8001的认证并有效运行,得100分。

4.2.18 提高预拌混凝土的施工便利性。评分规则如下:

施工方式为泵送且为自密实,得100分。

4.2.19 提高预拌混凝土的适用性与经济性。评分为以下两条之和:

1 与应用区域政策、标准规范、环境等相匹配,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2 与应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配套等相匹配,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4.2.20 合理提高预拌混凝土产品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比例。评分规则如下:

不小于30%但小于50%,得60分;不小于50%但小于70%,得80分;不小于70%,得100分。

4.2.21 合理提高报废混凝土的综合利用比例。评分规则如下:

不小于50%但小于70%,得60分;不小于70%但小于90%,得80分;不小于90%,得100分。

4.2.22 提高生产过程产生的工业废水回收利用比例。评分规则如下:

回收利用比例达到100%,得100分。

Ⅲ加分项评价

4.2.23 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设备,且环境影响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总分2分,由专家评分。

4.2.24 预拌混凝土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且性能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总分3分,由专家评分。

5 绿色预拌砂浆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

5.1.1 绿色预拌砂浆评价控制项指标应在产品的基本性能、环境影响和安全健康方面,依据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提出下限要求,并可禁止使用对产品品质或环境有较大不利影响的落后原材料或生产工艺。具体指标设置见表5.1.1。

表5.1.1 绿色预拌砂浆评价控制项指标要求

5.1.2 绿色预拌砂浆评价的评分项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应符合表5.1.2的规定。

表5.1.2 绿色预拌砂浆评分项指标及权重

5.1.3 绿色预拌砂浆评价的加分项应包含以下两方面指标:

1 体现预拌砂浆产品突出创新性、生产工艺明显先进性且性能显著优异性的指标;

2 体现预拌砂浆生产过程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且明显环境影响水平的指标。

5.2 评价方法

Ⅰ控制项评价

5.2.1 绿色预拌砂浆评价的控制项指标应按照一票否决制原则进行评价。评价采取资料审查结合现场核查的方式,逐一判定每一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Ⅱ评分项评价

5.2.2 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能耗。评分规则如下:

表5.2.2 生产能耗指标评分规则

注:E为单位产品的生产能耗。

5.2.3 降低原材料运输能耗。评分为以下两条得分之和,但总分不超过100分:

1 累计运输半径不大于500km的原材料重量比例不小于60%但小于70%,得40分;不小于70%但小于80%,得60分;不小于80%但小于90%,得80分;不小于90%,得100分;

2 500km以外的原材料采用铁路、轮船运输的重量比例不小于70%但小于80%,得20

分;不小于80%但小于90%,得40分;不小于90%,得60分。

5.2.4 近三年单位产品生产能耗水平持续改进。总分为100分,由专家进行评分。

5.2.5 通过《能源管理体系》GB/T 23331的认证并有效运行,得100分。

5.2.6 减少厂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评分规则如下:

无组织废气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规定的二级,得60分;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规定的一级,得100分。

5.2.7 减少厂区噪声排放。评分规则如下:

厂界噪声排放比《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规定的限值低5%,得60分;比《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规定的限值低10%,得100分。

5.2.8 提高普通砂浆散装率和降低特种砂浆袋装率。评分规则如下:

对于普通预拌砂浆:砂浆年度散装率低于70%,得0分,达到70%,得60分,达到80%,得80分,达到90%,得100分;

对于特种预拌砂浆:小包装砂浆袋装产品所占比例不大于90%,得40分,不大于80%,得60分,不大于70%,得80分,不大于60%,得100分。

5.2.9 通过《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认证并有效运行,得100分。

5.2.10 通过产品认证或提交环境产品声明(EPD)报告。评分为以下两条得分之和:

1 通过产品认证或评价,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2 提交环境产品声明(EPD)报告,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5.2.11 在满足设计和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提高预拌砂浆的强度,且注重节材利废。评分规则如下:

普通砂浆和抹灰石膏的抗压强度实测值与设计值的比值小于1.15,得0分,不小于2.0,得30分,不小于1.5但小于2.0,得60分,不小于1.15但小于1.5,得100分;

特种砂浆(不含抹灰石膏)的原始拉伸粘结强度与浸水拉伸粘结强度的实测值与设计值的比值小于1.0,得0分,不小于1.0但小于1.2,得50分,不小于1.2,得100分。

5.2.12 降低预拌砂浆抗压强度离散系数。评分规则如下:

连续10个批次产品强度的离散系数大于30%,得0分;不大于30%但大于25%,得40分;不大于25%但大于15%,得60分;不大于15%,得100分。

5.2.13在满足设计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预拌砂浆的使用寿命。评分规则如下:

提高普通砂浆的抗冻性能,抗压强度损失率的设计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小于1.0,得0分,不小于1.0但小于1.5,得50分,大于1.5但不大于2.0,得75分,大于2.0,得100分;

提高特种砂浆的耐久性能,特种砂浆的耐冻融拉伸粘结强度和(或)耐温拉伸粘结强度实测值与设计值的比值小于1.0,得0分,不小于1.0但小于1.2,得50分,不小于1.2,得100分;

提高抹灰石膏的软化系数,软化系数小于0.3,得0分,不小于0.3小于0.5,得50分,不小于0.5,得100分。

5.2.14 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评分规则如下:

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符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规定的2级,得60分;符合1级,得100分。

5.2.15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 14001的认证并有效运行,得100分。

5.2.16 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8001的认证并有效运行,得100分。

5.2.17 提高预拌砂浆的施工便利性。评分规则如下:

普通砂浆和抹灰石膏的实测保水率与设计保水率比值小于1.00,得0分,不小于1.00但小于1.05,得60分,不小于1.05但小于1.10,得80分,不小于1.10,得100分;

外墙外保温系统用粘结砂浆和外墙外保温系统用抹面砂浆的可操作时间不小于2h,面砖粘结砂浆的抗滑移不小于0.5mm,得100分。

5.2.18 提高预拌砂浆的适用性与经济性。评分为以下两条之和:

1 与应用区域政策、标准规范、环境等相匹配,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2 与应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配套等相匹配,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5.2.19 合理提高预拌砂浆产品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比例。评分规则如下:

不小于30%但小于50%,得60分;不小于50%但小于70%,得80分;不小于70%,得100分。

5.2.20 提高生产过程产生的灰料回收利用比例。配备自动回灰设备,可操作性强,回收利用合理,总分100分,由专家评分。

Ⅲ加分项评价

5.2.21 预拌砂浆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设备,且环境影响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总分2分,由专家评分。

5.2.22 预拌砂浆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且性能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总分3分,由专家评分。

6 绿色砌体材料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

6.1.1 绿色砌体材料评价控制项指标应在产品的基本性能、环境影响和安全健康方面,依据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提出下限要求,并可禁止使用对产品品质或环境有较大不利影响的落后原材料或生产工艺。具体指标设置见表6.1.1。

表6.1.1 绿色砌体材料评价控制项指标要求

6.1.2 绿色砌体材料评价的评分项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应符合表6.1.2的规定.

表6.1.2 绿色砌体材料评分项指标及权重

技术成熟度

技术成熟度 目录 [隐藏]?1 什么是技术成熟度 ?2 技术成熟度的起源 ?3 技术成熟度在国外的应用[1]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技术成熟度 技术成熟度是指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工艺流程、配套资源、技术生命周期等方面所具有的产业化实用程度。 技术成熟度的起源 技术成熟度,其概念源于2O世纪7O年代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O世纪9O年代趋于成熟,是指技术相对于某个具体系统或项目而言所处的发展状态,反映了技术对于项目预期目标的满足程度。技术成熟度评价,是确定装备研制关键技术,并对其成熟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一套系统化标准、方法和工具。[1] 起初技术成熟度分为7级,199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起草并发布《TRL白皮书》,将其改为9个等级。2002年被美国国防部纳入武器采办条例中,并在2005年正式确定为九个等级:①基本原理被发现和阐述;②形成技术概念或应用方案阶段;③应用分析与实验室研究,关键功能实验室验证阶段;④实验室原理样机组件或实验板在实验环境中验证;⑤完整的实验室样机,组件或实验板在相关环境中验证;⑥模拟环境下的系统演示;⑦真实环境下的系统演示;⑧定型试验;⑨运行与评估。技术成熟度的九个等级中涉及科学与技术知识成果、实验、模拟与工程化、产品化等问题,一般认为第五个等级以后的成果具备一定的实用性,适合于进一步开发应用与转化,但产品化之后的市场化与产业化问题在技术成熟度等级中并不涉及。 技术成熟度在国外的应用[1] 1.应用技术成熟度对重大项目转阶段审查 NASA非常重视在重大航天项目中开展TRL评价。在工程的初步设计评审阶段,NASA就开始对关键技术进行TRL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最佳实践的成熟度等级进行对比,从而减少工程的技术风险。2005年,美国国会立法要求NASA进入重大系统开发合同的技术应达到TRL6级。美国国防部强调只有成熟的技术才能应用于正式采办中,美军各军兵种目前已普遍将TRL应用于具体采办工作中。依据国防部采办文件DoDI5000.02指示、2011版《国防部技术成熟度评价指南》和2013版《国防采办指南》,TRL评价要求进一步被规范:里程碑A(进入技术开发阶段)之前达到TRL4级(建议性要求);里程碑B(进入工程与制造开发阶段)之前达到TRL6级(建议性要求,此前为强制性要求);里程碑C(进入生产与部署阶段)之前达到TRL7级(强制性要求)。 2.应用技术成熟度对国防项目进行评价 美国审计署(GAO)每年向国会报告重大国防项目的进展情况,技术成熟度是评价国防项目的三个准则之一。自2003年开始,GAO将技术成熟度评价作为重要的审计工具。通过技术成熟度的审查,发现那些技术成熟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典型的例子是联合打击战斗机(JSF)项目,该项目于1996年开始启动并进入方案探索与关键技术开发阶段,原计划2001年转入工程研制与制造阶段。GA0在2000年通过TRL分析,提出八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19-2011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还有,本次使用最多的是“生态影响评价”,并未使用大家习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个词并不规范,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并不被学界所认可。 另外,这里对导则使用了“标准”的说法,个人感觉不妥。其实“导则”与“标准”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导则,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性的原则或规则。标准的法律地位相对技术导则或技术规范而言更为高级。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一般使用GB编号,且经国家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同意发布。 本导则HJ19-2011与原导则HJ/T19-1997明显不同的变化之一:是对评价等级的规定。本导则判断评价等级主要由两个方面来决定: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工程占地范围。而且给出了一个占地范围表格。相对于原导则,可操作性明显增强。这是广大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者多年的实践总结,是新导则的显著进步。 注意这个占地范围,是包括水域的。而且是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均需要考虑。当然,如果临时占地是设置在永久占地范围的,那就可以直接通过永久占地来判断(而不是需要叠加的,呵呵)。 另外,导则给出了其他几个特殊情况: (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

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3年11月正式出版了由欧洲宇航局/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A/ESTEC)组织编写的《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标准,编号为 ISO 16290,对国际航天领域的技术成熟度活动进行了规范。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份国际 性的技术成熟度标准,是技术成熟度方法在世界各国科研管理中推广应用的重大事件,标志 着技术成熟度思想与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一、ISO TRL标准编制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提出技术成熟度等级(TRL)的概念以来,经过多年发展,NASA于1995年颁布了白皮书,规范了航天项目的TRL定义及描述。这一科研管理工具迅速被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接受,并逐步推广至美国国防部(DoD)国防采办项目和能源部(DoE)重大项目管理当中。 2000年后,技术成熟度思想与方法在世界各国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以英国国防部(UK MOD)、法国宇航局(CNES)、欧洲宇航局(ESA)、日本宇航局(JAXA)等为代表的诸多机构积极在各自领域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然而,由于世界各国在国防科研管理、工程实践上的差异,以及对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认知的不同,各国解决技术成熟度适用性问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此,NASA、ESA、CNES、JAXA等萌生了通过制定ISO标准来统一规范的设想,经过充分酝酿,成立了由ESA/ESTEC牵头的技术成熟度标准编制组,负责整个标准的编制工作。编制组成员包括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和乌克兰等7个国家约30名代表。 自2010年5月11日,编制组在伦敦的英国标准协会召开首次工作会,统一了成熟技术度相关术语的定义后,又相继召开了5轮技术研讨会;2012年10月向ISO提交了标准草案;在依据ISO 标准出版流程广泛征求意见后,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发布。 二、ISO TRL标准内容概述 标准主要包括四部分:适用范围、术语定义、TRL定义、TRL说明,着重描述术语解释和TRL 定义,并辅以注释和举例说明。 (一)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航天系统的硬件产品,其他领域参照使用。TRL的定义约定了达到各级技术成熟度等级所需的条件,为实现精准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提供了标准。 (二)术语定义 该部分针对原理样机、单元的关键功能、单元的关键部件、单元、单元功能、功能性能需求、实验室环境、成熟技术、任务运行、模型、运行环境、使用性能需求、性能、性能需求、过程、相关环境、可重复的过程、需求、技术、验证、确认等21个术语进行了定义。 (三)TRL定义 该部分包括概述和正文两部分。概述部分,首先界定了TRL9的状态,又解释了技术成熟度评价中的具体对象(单元)的选取问题,最后就技术成熟度评价中易引起误解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说明,如:技术成熟度评价的作用及局限性、技术成熟度评价的相对性和时效性、单元的TRL不能高于其子单元的TRL等。 正文部分,分别针对TRL1~9级的定义进行了详细描述,并辅以举例说明。例如,关于TRL1(基本原理被发现和报道),就分为描述和举例说明两个部分。 1、TRL1描述 对与技术相关的,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并开始转向应用研究与发展。通过学术研究,发现基本的科学原理,并发表论文进行报道。总体上说,已经识别出技术潜在的应用方向,但性能需求尚未确定。 2、举例说明 下列就是TRL1的例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要求与培训内容简介 1.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2. 考试内容(2013版大纲) 2.1 环境标准体系 2.1.1 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2.1.2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总则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求。 (2)工程分析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熟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内容。 (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的内容;了解筛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要求;了解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的要求。 (6)公众参与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了解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出来要求。 (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熟悉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社会论证的要求。 (8)环境管理与监测 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9)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 (10)污染物总量控制 了解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原则;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的要求。 (11)方案比较 熟悉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了解不同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要求。 (1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的总体要求。 2.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保温材料(墙体和屋面) (征求意见稿)

2015年4月 目录 1总则 (4) 2术语 (4) 3基本规定 (4) 4控制项 (6) 5评分项 (7) 5.1节能 (7) 5.2减排 (9) 5.3安全 (9) 5.4便利 (9) 5.5可循环 (10)

6加分项 (10)

1总则 1.0.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我国绿色保温材料评价与标识工作,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支撑绿色建筑选材,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建筑用墙体和屋面用保温材料的绿色建材评价。 1.0.3绿色保温材料评价时在符合本导则的要求和各地域特征的同时,还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墙体保温材料 附着在建筑墙体外侧、内侧或中间用于提高墙体保温性能的建筑保温产品。 2.0.2屋面保温材料 附着在建筑屋面外侧、内侧或中间用于提高屋面保温性能的建筑保温产品。 3基本规定 3.0.1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控制项、评分项和加分项。控制项为进行绿色保温材料评价必须满足的指标,参评产品及其企业必须全部满足控制项要求。评分项总分为100分,加分项总分为5分。总得分按照式3.0.1-1和式3.0.1-2计算。权重见表 3.0.1。 Q 总=Q 评+ Q 加(3.0.1-1) Q 评=^w i Q i ( 3.0.1-2)式中: Q总 ------- 总分; Q评 ------- 评分项得分; Q加 ------- 加分项得分; w i ――评分项各指标权重; Q i ---- 评分项各指标得分。

表3.0.1评分项各指标权重

绿色建材性能认定技术要求

附件 重庆市绿色建材性能认定技术要求 1预拌混凝土 1.1 预拌混凝土的绿色建材性能认定指标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产品性能和人体健康保护两项指标,性能认定技术要求见表1。 1.2 预拌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人体健康保护指标应符合《重庆市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导则—预拌混凝土》的有关规定。 表1 预拌混凝土性能认定技术要求

2建筑砌块(砖) 2.1建筑砌块(砖)的绿色建材性能认定指标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产品性能和人体健康保护两项指标,性能认定技术要求见表2。 2.2 建筑砌块(砖)按照生产工艺分为烧结砌块(砖)、非烧结砌块(砖)和复合保温砌块(砖),其基本性能应满足以下规定: 1 烧结砌块(砖)基本性能应满足《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T13544、《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T 13545、《烧结保温砖和保温砌块》GB/T 26538等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非烧结类砌块(砖)基本性能应满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11968、《蒸压粉煤灰砖》JC/T 239、《蒸压灰砂砖》GB 11945、《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块》GB/T 8239、《承重混凝土多孔砖》GB 25779、《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 15229、《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JG/T 504等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复合保温砌块(砖)基本性能应满足《复合保温砖和复合保温砌块》GB/T 29060、《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JG/T 407等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其使用的绝热材料基本性能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规定。 2.3 建筑砌块(砖)的人体健康保护指标应符合《重庆市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导则—建筑砌块(砖)》的有关规定。 表2 建筑砌块(砖)性能认定技术要求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 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是由国家环境保 护局1993年发布并于1994年4月1日起实施的。2021年由环境保护 部修订并发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自修订后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废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2.1-2021)规定了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适用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 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篇二】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 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接受环境影响 评价委托后,首先是研究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在研究相关技 术文件和其他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实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展开初 步的环境状况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结合初步工程分析结果和环境现 状资料,能够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秦,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 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订工作方案。

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做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实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展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之后根据污染源强和环境现状资料实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展开公众意见调查。若建设项目需要实行多个厂址的比选,则需要对各个厂址分别实行预测和评价,并从环境保护角度推荐厂址方案;如果对原选厂址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则需要对新选厂址重新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其主要工作是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要求以及公众的意愿,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最终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 【篇三】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展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依法评价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相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注重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预拌混凝土 (征求意见稿) 2015年4月

目录 1 总则 (3) 2 术语 (3) 3 基本规定 (3) 4 控制项 (4) 5 评分项 (5) 5.1 节能 (5) 5.2 减排 (5) 5.3 安全 (5) 5.4 便利 (6) 5.5 可循环 (6) 6 加分项 (7)

1 总则 1.0.1 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我国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与标识工作,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支撑绿色建筑选材,制定本通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预拌混凝土的绿色建材评价。 1.0.3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时在符合本导则的要求和各地域特征的同时,还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预拌混凝土 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并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 3 基本规定 3.0.1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控制项、评分项和加分项。控制项为进行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必须满足的指标,参评产品及其企业必须全部满足控制项要求。评分项总分为100分,加分项总分为5分。总得分按照式3.0.1-1和式3.0.1-2计算。权重见表3.0.1。 Q总= Q评+ Q加(3.0.1-1) Q评=Σw i Q i(3.0.1-2)式中: Q总——总分; Q评——评分项得分; Q加——加分项得分; w i——评分项各指标权重; Q i——评分项各指标得分。

表3.0.1 评分项各指标权重 3.0.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获得分值或不得分。 3.0.3绿色预拌混凝土由低到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三个等级都应满足本导则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评分项和加分项的总得分确定等级。三个等级划分见表3.0.3。 4 控制项 4.0.1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符合表4.0.1的要求。

GJB7688-2012装备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 解析

GJB7688-2012装备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解析主编单位: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标准化研究中心、总装装备论证研究中心、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航空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空军装备研究院装备总体论证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航天工程咨询中心 GJB 7688-2012《装备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规定了装备技术成熟度的等级划分及定义。适用于装备技术成熟度评价。该标准适用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开发研究项目等,但不适用于基础研究项目。因为基础研究属于科学研究范畴,不属于技术研究范畴。此外,按技术的通常分类,该标准适用于生成“产品(含软件产品)”或“系统”的技术,但不适用于生成“工艺”的技术。这里的“工艺”包含了制造工艺、科研和试验方法。对于制造工艺,宜采用制造成熟度等级(manufacturing readiness levels,MRL)或类似的概念。 技术成熟度是技术满足预期的装备应用目标的程度。技术成熟度等级是用于衡量技术成熟程度的尺度。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为九个等级: (1)提出基本原理并正式报告 (2)提出概念和应用设想 (3)完成概念和应用设想的可行性验证 (4)以原理样品或部件为载体完成实验室环境验证 (5)以模型样品或部件为载体完成相关环境验证 (6)以系统或分系统原型为载体完成相关环境验证 (7)以系统原型为载体完成典型使用环境验证 (8)以实际系统为载体完成使用环境验证 (9)实际系统成功完成使用任务 在技术成熟度等级定义的基础上,设置等级条件作为判定等级的依据。GJB 7688-2012附录A给出了等级条件的参考内容。在衡量装备技术的成熟度时,除了了解技术的设计和验证情况,可能还需要了解制造和管理方面的情况。因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65

[模拟]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65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在确定建设项目生态影响性质时,应尤其注意( )。 A.不可逆影响 B.潜在影响 C.累积影响 D.项目施工与运行诱发的生态体系功能变化问题 参考答案:D 第2题: 下列所述各方法中,不属于风险识别工作所采用的方法的是( )。 A.检查表法 B.评分法 C.事故树法 D.概率评价法 参考答案:C 第3题: 与水文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 )进行。 A.只在一个时期内进行 B.必须分期执行 C.分期执行时必须是连续的两个时期 D.根据丰水期、枯水期等的不同而不同 参考答案:A 第4题: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规定场址选择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场界距居民集中区( )以外。 A.500m B.600m C.800m

D.1000m 参考答案:A 第5题: 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 )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 A.为零 B.大于1 C.不为零 D.大于或等于1 参考答案:C 第6题: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列出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模式,其中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 )形式发布。 A.通知 B.公告 C.报纸 D.互联网 参考答案:D 第7题: 一般情况下,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应在( )进行。 A.枯水期 B.平水期 C.丰水期 D.根据污染现状而定 参考答案:A 第8题: 我国现行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不同类别噪声标准昼间标准级差为( )dB。

A.3 B.5 C.10 D.不等 参考答案:B 第9题: 现行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对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进行评价时,按本标准所列的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若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应采取的做法是( )。 A.从优不从劣 B.从劣不从优 C.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决定 D.其他 参考答案:A 第10题: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之一是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 )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A.生态环境影响 B.环境影响 C.区域经济影响 D.环境功能影响 参考答案:B 第11题: 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Ⅱ类水的氨氮标准限值为( )。 A.≤0.15mg/L B.≤0.5mg/L C.≤1.0mg/L D.≤1.5mg/L 参考答案:B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

此资料是本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照网校讲义及教材整理出来的,全面而精简,重点突出。学友们可以结合此资料复习,节约大量时间来复习实务,本次上传只是一部分,完整版共68页。需要的同学请QQ3970480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第一章环境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己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 ?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二类区。 ?标准分级;一类区适适一级浓度标准;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值 ?功能区分类:Ⅰ、Ⅱ、Ⅲ、Ⅳ、Ⅴ类。?标准分级:五类。 ?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 ?功能区分类:0—4类。?标准分级:五类。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

绿色建材评价通用技术标准

绿色建材评价通用技术标准Technical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二0一五年八月

前言 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5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沪建交[2014]966号文),标准编制组在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5绿色预拌砂浆评价;6 绿色砌体材料评价;7 绿色陶瓷砖评价;8 绿色卫生陶瓷评价;9 绿色建筑外墙水性涂料评价。 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应用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宛平南路75号,邮编:20003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参编单位: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3.1 基本要求 (3) 3.2 等级划分 (3) 3.3 评价指标体系 (4) 3.4 评价方法 (5) 4 绿色预拌混凝土评价 (9) 4.1 评价指标体系 (9) 4.2 评价方法 (10) 5 绿色预拌砂浆评价 (14) 5.1 评价指标体系 (14) 5.2 评价方法 (15) 6 绿色砌体材料评价 (19) 6.1 评价指标体系 (19) 6.2 评价方法 (20) 7 绿色陶瓷砖评价 (24) 7.1 评价指标体系 (24) 7.2 评价方法 (25) 8 绿色卫生陶瓷评价 (28) 8.1 评价指标体系 (28) 8.2 评价方法 (29) 9 绿色建筑外墙水性涂料评价 (32) 9.1 评价指标体系 (32) 9.2 评价方法 (3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1-9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 引用标准 HJ/T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部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3.2 在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如需进行多个厂址的优选,则应对各个厂址分别进行预测和评价。 3.3 如通过评价对厂选厂址给出否定结论时,对新选厂址的评价应按3.1的规定重新进行。 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4.1 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以下列因素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4.1.1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有: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4.1.2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4.1.3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4.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概要 4.2.1 环境影响的评价项目 根据环境的组成特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可进一步分解成对下列不同环境要素(或称评价项目)的评价,即: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土壤与生态、人群健康状况、文物与“珍贵”景观以及日照、热、放射性、电磁波、振动等。 建设项目对上述各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统称为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简称单项影响评价)。 4.2.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4.2.2.1 按照4.1中的划分依据,可将上述各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例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依此类推。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各单项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可参阅相应的导则。

ISO16290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标准

ISO 16290《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标准浅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3年11月正式出版了由欧洲宇航局/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A/ESTEC)组织编写的《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标准,编号为ISO 16290,对国际航天领域的技术成熟度活动进行了规范。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份国际性的技术成熟度标准,是技术成熟度方法在世界各国科研管理中推广应用的重大事件,标志着技术成熟度思想与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一、ISO TRL标准编制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提出技术成熟度等级(TRL)的概念以来,经过多年发展,NASA于1995年颁布了白皮书,规范了航天项目的TRL定义及描述。这一科研管理工具迅速被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接受,并逐步推广至美国国防部(DoD)国防采办项目和能源部(DoE)重大项目管理当中。 2000年后,技术成熟度思想与方法在世界各国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以英国国防部(UK MOD)、法国宇航局(CNES)、欧洲宇航局(ESA)、日本宇航局(JAXA)等为代表的诸多机构积极在各自领域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然而,由于世界各国在国防科研管理、工程实践上的差异,以及对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认知的不同,各国解决技术成熟度适用性问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此,NASA、ESA、CNES、JAXA等萌生了通过制定ISO标准来统一规范的设想,经过充分酝酿,成立了由ESA/ESTEC牵头的技术成熟度标准编制组,负责整个标准的编制工作。编制组成员包括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和乌克兰等7个国家约30名代表。 自2010年5月11日,编制组在伦敦的英国标准协会召开首次工作会,统一了成熟技术度相关术语的定义后,又相继召开了5轮技术研讨会;2012年10月向ISO提交了标准草案;在依据ISO标准出版流程广泛征求意见后,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发布。 二、ISO TRL标准内容概述 标准主要包括四部分:适用范围、术语定义、TRL定义、TRL说明,着重描述术语解释和TRL定义,并辅以注释和举例说明。 (一)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技术导则与标准_0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技术导则与标准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 A.依法评价 B.早期介入 C.科学评价 D.突出重点 2、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工作内容中,不属于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工作内容的是() A.工程分析 B.环境现状监测 C.环境影响预测 D.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可不考虑() A.评价工作等级 B.环境保护目标 C.环境制约因素 D.评价标准

4、根据《建设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中污染源源强核算内容不包括() A.有组织排放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B.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C.事故状况下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D.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不包括() A.区域污染源调查 B.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C.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D.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大气污染源中,属于体源的是() A.锅炉烟囱 B.化学品储罐 C.车间屋顶天窗 D.城市道路机动车排放源

7、某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源距离一类环境空气质最功能区 2.1km,经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最大地而质量浓度占标率最大值为 5.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评价工作等级应为一级 B.评价工作等级应为三级 C.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从简 D.评价工作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改、扩建项日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计算最终排放量 B.现有工程在大于75%生产负荷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量 C.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算其正常、非正常排放量 D.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新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通过设计资料确定 B.新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直接引用同类项目资料

20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卷85分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85.0分,用时1160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在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评价,确定各区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 A.容纳SO2 B.容纳NO2 C.容纳COD D.容纳污染物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2.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一般应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规划的环境影响可能达到的地域范围;二是自然地理单元、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等的完整性;三是()或已有的管理区界。 A.河流界线 B.道路界线 C.行政边界 D.海洋岸线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3.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在()年开始实施的。 A.2001 B.2002 C.2003 D.2004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5.《环评法》第七条规定,()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A.土地利用

B.地级市 C.直辖市 D.省会城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通过对规划可能涉及内容的分析,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 A.对规划区域进行现场踏勘 B.收集有关基础数据 C.初步调查环境敏感区域的有关情况 D.识别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 E.分析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 2.环境影响评价在()、()、()和()层次的应用称为战略环境评价。A.法律 B.政策 C.规划 D.计划 E.项目 用户答案:[BCDE] 得分:8.00 3.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指规划的范围或者领域相对一般指规划的范围或者领域相对较窄,内容比较专的规划,包括()、()、()、()、()、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和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A.工业 B.农业 C.畜牧业 D.林业 E.能源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 4.战略环评必须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具体是指:战略决策通过指导、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所涉及的复杂系统;和()。 A.战略决策的空间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子系统也存在不确定性; B.社会、经济的条件不确定性; C.大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D.外部政策的不确定性;

最新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准试题

窗体顶端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准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第1题 4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dB。 A. 70,55 B. 65 ,55 C. 70 ,60 D. 60 ' 50 正确答案:A, 第2题 据《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某文化娱乐设施拟建在物流中心内,则该文化娱乐设施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dB o A. 55 ' 45 B. 50 , 40 C. 60 , 50 D. 65, 55 正确答案:D, 第3题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规定,TSP和PM110日平均值监测数据,每日至少的采样时间为()h o A. 18 B. 15 C. 12 D. 5 正确答案:C, 第4题 根据《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m以下,否则须提高防渗设计标准。

A. 1 B. 3 C. 5 D. 6 正确答案:B, 第5题 预测点的贡献值和背景值按能量叠加方法计算得到的声级为( )。 A.贡献值 B.背景值 C.预测值 D.最大预测值 正确答案:C, 第6题 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应将()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A.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 B.工程预测的运行近期时段 C.工程预测的运行中期时段 D.工程预测的运行远期时段 正确答案:A, 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以下允许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釆样的污染物是()。 A.总汞 B.总铜 C.总镍 D.总银 正确答案:B, 第8题 据《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某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测量值为65.4 dB (A),背景噪声值为57.1 dB (A),则噪声测量值修正后为( )。 A. 62.4dB (A) B. 64dB (A) C. 63.4 dB (A) D. 64.4 dB (A) 正确答案:D, 第9题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TSP的二级标准的1h平均浓度限值是() mg/m3。 A. 0.50 B. 0.30 C. 0.20 D.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D, 第10题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必须监测的项目是()° A.二氧化硫 B.挥发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在()年开始实施的。 A.2001 B.2002 C.2003 D.2004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2.影响战略环评与战略决策有效融合的关键取决于开展战略环评的()和实施机制。 A.地点 B.时机 C.承担单位 D.审批单位 用户答案:[B] 得分:8.00 3.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B] 4.《环评法》第七条规定,()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A.土地利用 B.地级市 C.直辖市 D.省会城市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5.《环评法》规定,对于(),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的篇章或者说明。 A.指导性规划 B.综合性规划 C.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

D.规划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环境影响评价在()、()、()和()层次的应用称为战略环境评价。 A.法律 B.政策 C.规划 D.计划 E.项目 用户答案:[ABCD] 2.战略环评可划分为()、()和()。 A.战略性方法 B.参与性方法 C.描述性方法(Descriptive) D.规划性方法 E.分析性方法 用户答案:[BCE] 得分:8.00 3.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指规划的范围或者领域相对较窄,内容比较专的规划,包括()、()、()、()、()、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和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A.工业 B.农业 C.畜牧业 D.林业 E.能源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 4.战略环评的核心目标是将环境影响量化,识别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预测其影响的()和(),并且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A.范围 B.规模 C.大小 D.强度 E.面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