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传染病的隔离期

常见传染病的隔离期

常见传染病的隔离期

常见传染病的隔离期

(完整版)幼儿园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

幼儿园传染病隔离措施 (一)、消毒隔离: 1、有专用保健室、观察室,保健用品专用。 2、幼儿园内的餐具、毛巾、玩具、便器和室内空气等必须按"消毒隔离工作常规"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3、幼儿园内的儿童活动室、卧室、厕所、营养室、隔离室、观察室,应采用含氯消毒剂每日一次预防性消毒。 4、幼儿园发生传染病或在医学观察期间,应根据不同病种及时严格地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消毒方法按"消毒隔离常规"要求进行。 5、幼儿一人一巾一杯一餐具,一用一消毒,大便便盆亦一用一消毒。 6、幼儿园的环境、物体表面、空气等消毒均应符合卫生标准。 (二)、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1、幼儿及工作人员患传染病立即隔离治疗,所在班级彻底消毒,患者待隔离期满痊愈后,经医生证明后方可回园。 2、采取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等综合措施。 3、控制传染源 (1)、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病人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采取有效措施隔离病人,及时登记上报。病源携带者亦应及时隔离并治疗。 (2)、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及适当管理,在观察期内不并班、

不升班、不收新生、不转园。 4、切断传播途径 (1)、配合防疫部门对托幼机构的环境及各种物品进行终末消毒或随时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2、)针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饮食卫生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消灭蚊子等媒介昆虫以预防虫媒传染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或进行空气消毒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等。 5、保护易感儿童 (1)、掌握易感儿名单,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晨间检查及全日观察,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 (2)、合理安排幼儿生活,提供平衡膳食,加强户外锻炼,提高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晨光幼儿园 2016年12月

学校传染病隔离时间表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病名 潜伏期(天) 隔离期接触者检疫期及处理一般最短~最长 病毒性肝炎甲型30天15~45天发病日起21天 检疫45天,每周查ALT,观 察期间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乙型60~90天28~180天 急性期隔离至HBsAg阴 转,恢复期不阴转者按病原 携带者处理 检疫45天,观察期间可注射乙 肝疫苗及HBIG。疑诊乙肝的托 幼和饮食行业人暂停原工作 戊型40天10~75天发病日起3周检疫期60天 脊髓灰质炎5~14天3~35天自发病日起消化道隔离40 天,第1周同时呼吸道隔离 医学观察20天,观察期间可用 减毒活疫苗快速预防免疫 细菌性痢疾1~3天数小时~7天至症状后7天或大便培养 2~3次阴性 医学观察7天,饮食行业人员大 便培养1次阴性解除隔离 阿米巴痢疾7~14天2天~1年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粪查 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包 囊阴性 饮食工作者溶组织阿米巴滋养 体或包囊者应调离工作 流行性感冒1~3天数小时~4天退热后48小时解除隔离医学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早期隔离 麻疹8~12天6~21天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出 疹后10天 易感者医学观察21天。接触者 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风疹18天14~21天出疹后5天解除隔离一般不检疫,对孕妇尤其孕3个月内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水痘14~16天10~21天至全部痂皮脱落或不少于 病后21天 医学观察21天,免疫力低者可 用丙种球蛋白 流行性腮腺炎14~21天8~30天至腮腺完全消肿且发病后 21天 一般不检疫,幼儿园及部队密切 接触者医学观察30天 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2~3天1~10天 至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 于发病后7天 医学观察7天,可作咽培养,密 切接触的儿童服磺胺或利福平 预防 白喉2~4天1~7天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咽培 养(间隔2天,第1次于第 14病日)阴性或症状消失 后14天 医学观察7天 猩红热2~5天1~12天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连续 3次阴性或发病后14天 医学观察7~12天,可作咽培 养 百日咳7~10天2~23天至痉咳后30天或发病后40 天 医学观察21天,儿童可用红霉 素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7~14天4~21天防蚊设备室内隔离至体温 正常 不需检疫 急性出血性结膜 炎 2~3天14小时~6天隔离至症状消失不需检疫 手足口病3~5天2~10天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 失后1周,且不少于发病后 14天 医学观察10天 伤寒体温正常后的第15天解除 隔离,或症状消失后5天、 10天各做粪便培养,连续 两次阴性,才能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15天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整理)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 病名病人隔离期限接触者应隔离/观察期限依据 麻疹 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伴呼吸道并 发症隔离至出疹后10天。 易感者医学观察21 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感冒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或隔离时 间不少于1 周。 接触者进行观察,不需隔离, 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 件结束后一周。 传染病学(第七版) 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 消失48 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 议,患者可正常上课或上班。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 情处置指南(2012 年版) 甲型H1N1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 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 至体温正常后2天 列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对其 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 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 四川省甲型H1N1流 感预防控制实施细 则 患者发病后至少需在家中隔离观 察7天,或至流感症状消失后24 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 儿童有可能超过7天。 医学观察期限为7天,指与 病例或其分泌物等最后一次 接触之日算起顺延至第7天 结束。 甲型H1N1流感轻症 患者居家隔离治疗 管理方案(试行版) 甲型H1N1流感病例 密切接触者居家医 学观察管理方案(试 行)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 例,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 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 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 构相关证明。住院患者须出具出 院证据。 原则上不医学观察学校甲型H1 N1流感 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病人隔离同上。另:学校有停课标准。 H7N9禽流感隔离治疗,无人间传播证据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 暴露或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 护的接触后7天。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 流行性腮腺 炎隔离患者直至腮肿消退,至少隔 离14 天,最长隔离期不超过病 后21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5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甲型病毒性 肝炎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21 天。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45 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脊髓灰质炎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 20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细菌性痢疾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或大便培 养2-3次阴性。 接触者观察7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隔离患者症状消失后3 天,不少 于病后7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少7 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 传染病学(第七版) 百日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30天或发病 后40天解除隔离 接触者观察21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阿米巴性 痢疾症状消失后连续3 次粪检未发 现滋养体或包囊,可解除隔离。 传染病学(第七版) 猩红热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连续 3 次阴性(自治疗之日起不少于 7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 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白喉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咽培养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4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带菌者隔离7天并治疗。 伤寒病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 天医学观察至少15天(从停止传染病学(第七版)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学生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甲流感: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0天。 2、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3、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

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

. 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 染 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 一、传染病病室消毒隔离要求 1(传染病人应按不同病种分室收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志,设专用隔离衣、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 2(传染病区内有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 3(传染病区使用的票证、检查单、病人用物及其它用物均要消毒后才能送出病区。4(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空针、输液器等应集中送焚烧处理。 5(注射、输血、输液器具使用后,要先浸泡消毒,再送供应室处理。 6(各类病人在各自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严格探视和陪伴制度。 二、各种污染对象的常规消毒方法 1(地面、墙壁、门窗: 对有细菌繁殖体和病毒污染,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300ml/㎡,水泥墙、石灰墙、木板墙为100ml/㎡,对上述各种墙壁喷洒的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50-300 ml/㎡,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对上述各种方式的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 0分钟。 2.空气: 房屋经密闭后,对细菌繁殖体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 33 ),对细菌芽脆的污染每立方米用溶液337ml (lg/ m)20ml (3g/m,放置1 / 4 . 陶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熏蒸2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32%过氧乙3 30-60分钟。酸溶液(8g/m)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 3.衣服、被褥分钟,或用被细菌繁殖体和病毒污染时,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不耐热分钟;250-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或用的毛巾、毛毯、被子、化纤尼龙制品等,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消毒时,将要7 ml(lg/m):过氧乙酸消毒衣物悬挂室内,密闭门窗,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5% 对细菌芽胞的污染也可采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4.有效氯消毒剂溶20000mg/L可加漂白粉50g或对稀薄的排泄物,每1000mg/L1.5g或次氯酸钙加入漂白粉5g2小时;对无粪的尿液,每1000 ml液,搅匀放置小时。对成形粪便不宜直接使2100ml混匀,放置或10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有效氯消毒或50000mg/L漂白粉乳液(含有效氯5%)用含氯消毒干粉消毒。可用20% 2小时。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剂溶液2: 餐具5.过氧乙酸溶0.5%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 0分钟。也可用首选煮沸消毒15-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液浸泡30 6.食物分钟,病人的剩余饭过氧乙酸消毒溶液浸泡10瓜果、蔬菜类可用0. 2-0. 5%有效氯消毒剂溶5000 mg/L分钟,或用20%漂白粉乳剂,或菜再食用,要煮沸30 2液浸泡消毒小时后处理。 7.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30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漂白粉澄清液或可用2%0.5% 容器,以使内外都达到消毒目的。2 / 4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54748

传染病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院工作人员要着装整齐,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等。接触传染病病人要带口罩。 二、空气消毒: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一次,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三、各种表面消毒: 1、地面和墙面:无明显污染地面用自来水湿式拖地1~2次/日,被病菌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1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结核病人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0.2%过氧乙酸喷洒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烈性传染病病原污染后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于30分钟后清理干净。 2、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无污染时以清洁湿抹布抹洗,1次/日。被病原菌、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理。 3、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每天用清洁水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被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理。 4、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一次,被污染时立即更换。床垫、枕心、毛毯、棉被在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用照射强度不低于70uw/cm2的紫外线灯照射至少30分钟。照射时用屏风隔离以免伤害同室病人;也可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消毒。 四、为特殊传染病人检查、治疗、护理前,要带手套,每接触一个病

人要更换一付手套。操作结束后按规定程序脱下手套,流水洗手。 五、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的消毒灭菌:先以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清洗凉干。耐高温的进行高压灭菌,不耐高温的再次浸泡在1000~2000mg/L的消毒剂中30~45分钟,清洗干燥密闭保存备用。 六、消毒用碘酊、碘伏及酒精注明浓度,酒精每天更换,碘伏碘酒使用时间不超过3天。瓶子加盖,并每周灭菌二次。 七、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发现霍乱等甲、乙类传染病及时网络报告,并转传染病房隔离治疗。 八、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出院,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之日起,住院隔离治疗不得少于七天。带病菌按病人隔离治疗五琦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九、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五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粪检,每日一次,连续二次阴性后,可解除医学观察。

常见传染病处理、隔离时间

太 平 洋 小 学 传染病防控及处理规定 1、日常防控中每班一周至少保证用“8.4消毒液”拖地一次,班主任指导用药,以免误伤学生。 2、学校发生一例传染病,学校恢复晨检机制,每班每天上报到校人数。如学生没到校,班主任与家长及时联系,了解情况。 3、班级发生传染病作如下处理措施。 ① 第一时间隔离生病学生,送至门房,通知家长,报告保健老师。 ② 第一时间清除生病学生的书包、书本、桌椅。桌椅进行彻底 8.4消毒,不允许其他学生接触生病学生的任何东西,以免重复感染。 ③ 发病班级要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和8.4消毒。内容包括:所有桌椅里外、地面、长期不动的储物柜、角柜也要移动清扫、消毒。(垃圾桶、撮箕、 扫帚建议处理掉换新的)。 ④ 及时对本班学生进行个人卫生和预防传染病教育。 ⑤ 生病学生痊愈后,家长必须电话联络班主任。班主任根据传染病隔离时间规定来决定该生是否到校。如果学生有痊愈证明,隔离期满可通知学生到校,在门房等待保健老师复查,批准后方可进班,不能让学生直接进班。 太平洋小学 2017.1.5 病种 潜伏期 突发疫情报告及停班(关园)条件 预防接种 返校(园)条件

手足口病2-7天 一个班一周(7天)内2 例,该班停课10天;一 个单位一周(7天)内10 例,或3个班各2例, 停园10天 无症状消失后一周 水痘10-24天一个班一周(7天)内3 例,发病所在班级停课7 天,一个学校一周(7天) 内5例,发病所有 班级停课7天 对密切接触者 及高危人群开 展接种 痂皮完全结痂,无新疹出 现,但是不得少于发 病后14天。 流行 性腮腺炎8-30天 一个班一周(7天)内3 例,发病所在班级停课7 天,一个学校一周(7天) 内5例,发病所有 班级停课7天 对密切接触者 及高危人群开 展接种 腮腺肿退后一周,但不得 少于发病后14天。 麻疹6-21天发现1例,立即报告;一 个班一周(7天)内2例, 发病所在班级停课7天, 一个学校一周(7 天)内2例,发病所有班 级停课7天 对密切接触者 及高危人群开 展接种 出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 状时应延长至10天。 流行性感冒数小时-4 天 一个班一周(7天)内10 例,该班停课7天;一个 学校一周(7天)内15 例,发病所有班级停课 7天 对密切接触者 及高危人群开 展接种 发病后7天 风疹14-21天一个班一周(7天)内3 例,发病所在班级停课7 天,一个学校一周(7天) 内5例,发病所有 班级停课7天 对密切接触者 及高危人群开 展接种 出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 状时应延长至10天。 红眼病1-3天 一个班一周(7天)内10 例,该班停课7天;一个 学校一周(7天)内15 例,发病所有班级停课 7天 无症状消失后 传染病症状及返校条件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及防范措施59352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及防范措施 一、病区环境 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隔离区的划分: 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清洁区:即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方,如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治疗室、库房、值班室等。 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人间接轻度污染的地方,如医护办公室、走廊、化验室等。 污染区:指被病人或排泄物、用物等直接污染的地方,如病室、外走廊、病人卫生间(厕所、浴室、洗脸间)地面等。 隔离设备 隔离标记(严格隔离:黄色标记图案;接触隔离:橙色标记图案;呼吸道隔离:蓝色标记图案;结核菌隔离:灰色标记图案;肠道隔离:棕色标记图案;引流物—分泌物隔离:绿色标记图案;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记图案)。 隔离衣、衣架。 设福尔马林熏箱、消毒一般用物。 洗手方法、避污纸等。

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在肝炎病房走廊内放一盆0.05%含氯消毒液泡手,每日更换一次,并挂有隔离衣,每日更换一次。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治疗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季空气培养一次,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 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治疗室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二、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三、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尤其是接触污染物品,以及更换床单,收污染被服,打扫卫生,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浸泡双手并彻底清洗。勤剪指甲。严格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 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相对固定,必要时专用,如体温计,可用含有效氯0.5%~1%的消毒剂浸泡。如不经消毒处理,不可给他人应用。 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先消毒,再送洗。 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

传染病消毒隔离技术方案

传染病消毒隔离技术方案 一、消毒隔离原则 (一)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一是熟悉科学的消毒原理,家庭成员间交流传播消毒知识。二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相互督促,相互检查。三是制订家庭防病预案,把住病从口入关,尤其注意勤洗手、会洗手。 (二)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对接诊的门诊、病房等场所以及相关用品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引导住院病人、陪护人员勤洗手、勤换衣、勤洗澡等做好个人疾病预防,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三)托幼、学校等机构要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餐桌、楼层扶梯等)、游乐设施、食饮具、寝具及书本等要做重点清洁消毒。清洁消毒后的物品尽可能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晾晒。 (四)家庭消毒。一是家里没有病人,本地没有发生流行,对于居住的环境、居室里的空气,以及使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处理,没有必要每天进行消毒。二是家里虽然没有病人,但本地已经有疫情,家庭成员有可能把病毒带回家,此时需要进行预防性消毒,例如用消毒剂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常开窗通风等,采取适当消毒措施。三是病家消毒。本地流行时,家庭已经有病人,或者有病人进入家庭,按疫点消毒要求处理,由专业人员实施。 (五)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疫点疫区现场消毒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及时有效地的进行,应避免盲目消毒,防止过度消毒,尽可能采取无害化处理,能采取物理方法达到消毒效果的不必采用化学方法。 二、疫点消毒隔离处理原则 (一)疫点的随时消毒(填写附录1) 1、对病人应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与“六消毒”。“三分开”是指:①分住室(条件不具备可用布帘隔开,至少要分床);②分饮食;③分生活用具(包括餐具、洗漱用具、便盆、痰罐等)。“六消毒”是指:①消毒排泄物(粪便); ②消毒生活用具;③消毒双手;④消毒衣服、被单;⑤消毒患者居室;⑥消毒生活污水、污物。 2、除做好病人的随时消毒外,应做好病人陪伴和护理人员的卫生防护,护理病人后,应消毒双手。 (二)疫点的终末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制剂时,须戴防护眼镜。 2. 消毒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疫点、疫区,迅速对疫情消毒、隔离做出初步评估。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docx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三、无菌器械容器、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 四、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 五、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六、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备用,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 七、有严重感染手术病人,放单独病房,病室在事先进行消毒。 八、出院病人的单元,必须做好终末处理,床、椅、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死亡病人的被褥应更换.用具应消毒。 九、传染病人按常规隔离,儿科门诊应设预检,疑似传染病,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 十、传染病人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外出,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十一、传染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十二、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 十三、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戴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隔离伤口用物立即消毒处理。 十四、治疗换药室,每天通风换气,清洁、用消毒液拖地,紫外线照射,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十五、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注射器盒及盐水棉球和纱布缸每天更换。 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十六、治疗室的抹布、拖把等用具应专用。 十七、换药车上用物定期更换和灭菌,每周总灭菌一次。换药用具应先消毒处理,再进行清洗、灭菌。 有效氯 20%的含氯消毒剂各浓度配比及使用方法 配比浓度消毒对象消毒方法作用时间备注 浸泡消毒后用自来水 含有效氯(1)餐具用后彻底清洗去污冲洗去除残留消毒 30min 250mg/L 后剂,存放在清洁密闭 容器内备用。 (1:800) (2)扫床抹布湿扫后 浸泡消毒后清洗干 30min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医院)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医院) 篇一 一、病区环境: (一)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1、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2、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3、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二)隔离区的划分: 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1、清洁区:即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方,如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治疗室、库房、值班室等。 2、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人间接轻度污染的地方,如医护办公室、走廊、化验室等。 3、污染区:指被病人或排泄物、用物等直接污染的地方,如病室、外走廊、病人卫生间(厕所、浴室、洗脸间)地面等。 (三)隔离设备 1、隔离标记(严格隔离:黄色标记图案;接触隔离:橙色标记图案;呼吸道隔离:蓝色标记图案;结核菌隔离:灰色标记图案;肠道隔离:棕色标记图案;引流物—分泌物隔离:绿色标记图案;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记图案)。

2、隔离衣、衣架。 3、设福尔马林熏箱、消毒一般用物。 4、洗手方法、避污纸等。 (四)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在肝炎病房走廊内放一盆0.05%含氯消毒液泡手,每日更换一次,并挂有隔离衣,每日更换一次。 (五)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治疗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季空气培养一次,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 (六)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治疗室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二、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1、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2、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3、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三、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尤其是接触污染物品,以及更换床单,收污染被服,打扫卫生,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浸泡双手并彻底清洗。勤剪指甲。严格无菌操作。 2、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知识培训

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知识培训 一、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它是由于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而造成人与人、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流行性;疾病发展具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和慢性期等规律性;有免疫性。 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整体中的某个人)。各种传染病病原体都以一定的方式,经过一定的部位而侵入机体组织,不同类的传染病它们的病原体从机体内排出的途径、排出的方式和进入机体的部位均不同。 二、消毒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也未发现传染病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它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称为预防性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称为疫源地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法(机械消毒法有一定的除菌作用。常用的有冲洗、擦抹、刷除等。为加强除菌效果,常在清除操作中使用表面活性剂。机械清除物体表面微生物,可结合日常卫生清扫工作进行。清扫时,为防止微生物随尘土飞扬,以湿性清扫法为宜。通风是对空气

中微生物进行稀释、消除。自然通风是一种最为简便、经济的空气消毒方法。 室内空气受到污染,打开门窗通风,即使在无风时,1-2 小时也可达到无害化。):如冲洗、过滤、通风和抖动等; 2、阳光紫外线消毒法:一般是将需要消毒的物品如衣服、被褥等曝晒于阳光下; 3、焚烧消毒法(凡价值不高而又可燃烧的物品用火焚烧是最彻底的消毒方法): 用于无用的衣物、纸张、垃圾、受污染的杂草及尸体的处理。病人呕吐物污染的局部地面,可铺上草、锯末等进行焚烧消毒; 4、煮沸消毒法:将煮不坏的被污染物品放入锅内,加水浸没物品,烧开后煮 15-30分钟,可杀灭大多数的病原体; 5、空气消毒机消毒和紫外线灯消毒。 紫外线照射对细菌、病毒、真菌、芽胞、衣原体等均具有杀灭作用,其杀灭微 生物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光化学转变作用诱发微生物遗传物质(DNA或RNA)的突变, 使微生物DNA失去转化能力而死亡。由于紫外线消毒作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微生物因素(如微生物类型、数量、悬浮类型、生长周期、修复过程等)、有机物质、温度、湿度、波长、消毒对象等因素,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灯管表面应经常(一般每2周左右1次)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 与油垢,以减少对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2.紫外线肉眼不可见,灯管放射出的兰色光线并不代表紫外线强度。有条件者 应定期测量灯管的输出强度;没有条件的可逐日记录使用时间,以便判断是否达到 使用期限。 3.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空气中不应有灰尘或水雾,温度保持在 20~C以上,相对湿度不宜超过40-60%。 4.不透紫外线表面(如纸、布等),只有直接照射的一面才能达到消毒目的,因 而

学校与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标准

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标准 疾病种类病名临床表现潜伏期传染期休假建议停课标准停课时间 流感发热(≥ 38℃)、头痛、鼻塞、流1-7 天成人病后3-5 天, 症状消失后 2天 (1 周) 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 7天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乏力( 1-3 天多见)幼儿可达7 天总数比例≥ 30% 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 6-21天,平均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 麻疹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出疹前后 4 天出疹后 5天21天 10天左右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 Koplik 氏斑)、皮肤斑丘疹 头脸部、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斑出疹前 5 天(一般 至全部水疱干燥结痂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水痘疹、丘疹、疱疹、结痂),发热、12-21 天1-2 天)至所有水疱21天 (2 周)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乏力结痂期间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 14-25天,平均出现症状前 7 天至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流行性腮腺炎腺肿胀、疼痛,发热、头痛、乏力、发病后9 天25 天 18天发病后 9天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食欲不振 呼吸道传染病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流行性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1-7天,一般症状消失后 3 天(一般 发病后 7 天内或经卫计和教育部门7 天脑脊髓膜炎颈项强直、畏光2-3天不少于发病后7 天) 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风疹发热 1-2 天后,全身皮肤出现淡红14-21天,平均出疹前 7 天至后 4 出疹次日起计7 天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 21天色充血性斑丘疹18天天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持续性发热、咳嗽、痰中带血、疲 尚未明确,感 痰中检测出结核杆遵结核病收治医院的 结核病染后,终身潜————倦、消瘦、盗汗菌阳性者医嘱 伏 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1-7天,一般发病前 1 天至发病 自治疗之日起计不少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 猩红热高峰期传染性最7 天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2-3天于 7 天总数比例≥ 30% 强,一般为 7 天 手足口病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臀部 2-10天,平均发病后一周内传染直至所有疱疹变干,一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 (疱疹性咽峡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发热、咳或经卫计和教育部门10天 3-5天性最强般需要 2周 炎)嗽、食欲不振等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消化道诺如病毒腹泻(次数≥ 3 次 / 天),伴性状改 12-72小时,平发病至无症状后3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 变(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症状消失后 3 天 3 天 传染病感染性腹泻均 24-48 小时天总数比例≥ 30%便),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痢疾起病急,畏寒、寒战伴高热、腹痛、 数小时 -7 天,发病期间传染性最至症状消失,至少粪便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 腹泻和里急后重,每日排便10-207天 (细菌性)一般 1-4 天强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行风险评估后判定次,呈脓血便或黏液便 蚊媒传播传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4-21天,多为 发热期具传染性隔离至体温正常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 30天 病10-14天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其他急性出血性眼红、泪水增多、不正常分泌,伴 一般 1-2 天发病后至少 4 天 至眼睛无异常分泌物,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 2天结膜炎眼睛痕痒一般 10天总数比例≥ 30%

(完整版)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

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 第一节传染病消毒隔离防护的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它是由于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而造成人与人、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①有病原体;②有传染性;③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流行性;④疾病发展具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和慢性期等规律性;⑤有免疫性。 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整体中的某个人)。各种传染病病原体都以一定的方式,经过一定的部位而侵入机体组织,不同类的传染病它们的病原体从机体内排出的途径、排出的方式和进入机体的部位均不同。 二、消毒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也未发现传染病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它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称为预防性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称为疫源地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法(机械消毒法有一定的除菌作用。常用的有冲洗、擦抹、刷

除等。为加强除菌效果,常在清除操作中使用表面活性剂。机械清除物体表面微生物,可结合日常卫生清扫工作进行。清扫时,为防止微生物随尘土飞扬,以湿性清扫法为宜。通风是对空气中微生物进行稀释、消除。自然通风是一种最为简便、经济的空气消毒方法。室内空气受到污染,打开门窗通风,即使在无风时,1-2 小时也可达到无害化。):如冲洗、过滤、通风和抖动等; 2、阳光紫外线消毒法:一般是将需要消毒的物品如衣服、被褥等曝晒于阳光下; 3、焚烧消毒法(凡价值不高而又可燃烧的物品用火焚烧是最彻底的消毒方法):用于无用的衣物、纸张、垃圾、受污染的杂草及尸体的处理。病人呕吐物污染的局部地面,可铺上草、锯末等进行焚烧消毒; 4、煮沸消毒法:将煮不坏的被污染物品放入锅内,加水浸没物品,烧开后煮15-30分钟,可杀灭大多数的病原体; 5、空气消毒机消毒和紫外线灯消毒。 紫外线照射对细菌、病毒、真菌、芽胞、衣原体等均具有杀灭作用,其杀灭微生物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光化学转变作用诱发微生物遗传物质(DNA或RNA)的突变,使微生物DNA失去转化能力而死亡。由于紫外线消毒作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微生物因素(如微生物类型、数量、悬浮类型、生长周期、修复过程等)、有机物质、温度、湿度、波长、消毒对象等因素,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灯管表面应经常(一般每2周左右1次)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与油垢,以减少对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2.紫外线肉眼不可见,灯管放射出的兰色光线并不代表紫外线强度。有条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院工作人员要着装整齐,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会议室、宿舍等。接触传染病病人要带口罩。 二、空气消毒: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一次,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三、各种表面消毒: 1、地面和墙面:无明显地面用自来水湿式拖1-2次/日,被病菌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漆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结核病人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0.2%过氧乙酸喷洒表面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烈性传染病病原污染后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于30分钟后清理干净。 2、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无污染时以清洁湿抹布抹洗,1次/日。被病原菌、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理。 3、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每天用清洁水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 4、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一次,被污染时立即更换。床垫、枕心、毛毯、棉袄在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用照射强度不低于70UM/CM2的紫外线灯照射至少30分钟。照射时用屏风隔离以免伤害同室病人;也可用床单臭氧消毒器消毒。 四、为特殊传染病人检查、治疗、护理前,要带手套,每接触一个病人要更换一付手套。操作结束后按规定程序脱下手套,流水洗手。

五、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的消毒灭菌:先以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清洗凉干。耐高温进行高压灭菌,不耐高温的再次浸泡在1000-2000MG/L的消毒剂中30-45分钟,清洗干燥密闭保存备用。 六、消毒用碘酊、碘伏及酒精注明浓度,酒精每天更换,碘伏碘酒使用时间不超过3天。瓶子加盖,并每周灭菌二次。 七、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发现霍乱等甲、乙类传染病及时网络报告,并转科、转院隔离治疗。 八、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出院,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之日起,住院隔离治疗不得少于七天。带病菌按病人隔离治疗五天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九、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五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粪检,每日一次,连续阴性后,可解除医学观察。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最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 病名病人隔离期限 接触者应隔离/观察期限 依据 麻疹 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伴呼吸道 并发症隔离至出疹后10天。 易感者医学观察21 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感冒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或隔离 时间不少于1 周。 接触者进行观察,不需隔 离,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 续到事件结束后一周。 传染病学(第七版) 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 状消失48 小时后或根据医生 建议,患者可正常上课或上班。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 情处置指南(2012 年版) 甲型H1N1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 7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 离直至体温正常后2天 列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对 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 据病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 离) 四川省甲型H1N1 流感预防控制实施 细则 患者发病后至少需在家中隔离 观察7天,或至流感症状消失 后24 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 医学观察期限为7天,指 与病例或其分泌物等最后 一次接触之日算起顺延至 甲型H1N1流感轻 症患者居家隔离治 疗管理方案(试行

者为准;儿童有可能超过7天。第7天结束。版) 甲型H1N1流感病 例密切接触者居家 医学观察管理方案 (试行)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住院患者须出具出院证据。原则上不医学观察学校甲型H1 N1流 感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病人隔离同上。另:学校有停课标准。 H7N9禽流感隔离治疗,无人间传播证据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 次暴露或与病例发生无有 效防护的接触后7天。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 病名病人隔离期限接触者应隔离/观察期限依据 麻疹隔离至出疹后5 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疹后10天。易感者医学观察21 天。传染病学(第七版)流行性感冒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且隔离时间不少于1 周。接触者进行观察,不需隔离,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件结束后一周。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患者直至腮肿消退,至少隔离14 天,最长隔离期不超过病后21 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0 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甲型病毒性肝炎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21 天。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45 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脊髓灰质炎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0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细菌性痢疾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或大便培养2-3次阴性。接触者观察7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隔离患者症状消失后3 天,不少于病后7 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少7 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传染病学(第七版) 百日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30天或发病后40天解除隔离接触者观察21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阿米巴性痢疾症状消失后连续3 次粪检未发现滋养体或包囊,可解除隔离。传染病学(第七版) 猩红热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连续3 次阴性或发病后7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12 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白喉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咽培养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4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伤寒病临床症状消失后5 天起大便培养2 次阴性或症状消失后 15 天可解除隔离。医学观察至少23天(从停止接触起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症状消失且隔离期不少于7天。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WS217- 2008)风疹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手足口病隔离时间不少于10 天,直到退热,口足的溃疡及水泡结痂。《重庆市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精选WORD文档!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