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地质地貌

陕西地质地貌

陕西地质地貌
陕西地质地貌

地貌

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

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

(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低洼处常积水形成海子。滩地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夏季水草丰盛。较大滩地可达100 km2,如神木的尔林兔滩地,东西长25km,南北宽5km。榆林的马合、巴拉素、补浪河、圆大滩、吧吓采当,神木的大保当、窝兔采当、长胜采当等滩地,也都在50km2以上。这一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土地盐渍化严重。

(三)风沙河谷:主要包括鱼河堡以上榆溪河、无定河、芦河等分布在风沙区的较大河谷阶地。其突出特点是风沙侵袭显著。无定河鱼河堡至巴图湾之间,宽谷与峡谷相间出现,宽谷段谷宽700-1500m,谷底宽平,一、二级低阶地分布广泛,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河宽水浅,多河汊及沙滩,河床不稳。高阶地为风沙覆盖。榆溪河鱼河堡至榆林之间保存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m,最宽可达800-1000m;二级阶地高出河床7-15m,左岸分布较多,最宽可达300-500m;三级阶地高出河床25-40m,多为古冲积沙层组成,其下为中生界砂岩,其上有现代风积沙覆盖。阶面宽阔,尤以右岸最为突出,宽者可超过1km。秃尾河在公草湾至马家滩之间,河谷平直宽阔,谷底宽300-700m,个别地段达1000m以上,河谷横剖面呈明显的U形,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1-3m,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这一地区河谷两侧地下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是在第三纪末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基础上,历经第四纪以来多次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形破碎、沟壑发育。延安以北为黄土梁峁区,沟壑纵横,地面非常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延安以南的西、南缘分布有岛状基岩低中山。南部

为中低山夹黄土塬,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局部地方病流行,塬面平坦适宜农作物生长。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七种地貌类型。

(一)沙盖黄土梁:主要分布在横山县东部,榆林至神木间长城以南邻近地区。它是被沙丘沙地半覆盖的黄土梁地。梁地低缓,多东-西、西北-东南延伸,为古代河流、盆地、低地的分水梁地。由于风沙侵袭,流沙覆盖,目前流水侵蚀已非常微弱。梁地大小不一,相对高度由几米至四、五十米、宽几十米至百米,长可达几百米至几公里。

(二)黄土梁峁:主要分布在延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梁峁顶面高程800-1800m,切割深度100-400m,主要河流有洛河、延河、无定河、清涧河、佳芦河、秃尾河、窟野河、孤山川、皇甫川等。由古生界灰岩和煤系地层(仅出露在府谷一带)、中生界砂岩和煤系地层、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红土及第四系黄土组成,黄土层一般厚50-70m,流水侵蚀、滑坡、崩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三)黄土残塬:主要分布在定边县白于山西南及宜川-延长一带。白于山西南塬梁面海拔1600-1700m,黄土层深厚,达100-200m以上,地面受流水切割,较破碎。沟壑发育,塬面较小,其中较大者有姬塬、刘峁塬、罗庞塬、杨塬等。长十几公里,宽1-5km,塬梁面2-5°,边缘8-15 °,沟谷深200-250m,多呈V形,沟谷坡25-75°,现代流水的沟谷侵蚀及边坡重力侵蚀严重。在较大沟谷上游常有宽缓的墹地分布。宜川-延长一带的塬面海拔1300m左右,黄土层较薄,一般小于100 m,土壤侵蚀强烈,冲沟发育,塬面窄、短。

(四)黄土梁塬墹地: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北侧,塬梁面海拔1500-1600m,相对切割深度100-200m,梁缓墹宽,梁墹相间。主要墹地有四十里长墹、席麻湾墹、龙洲墹、杨山墹、鹰窝墹等。墹地底部宽平,由冲积、风积黄土状土、细粉沙组成,是农业基地。有的墹地受近期流水侵蚀,遭到破坏,俗称"破墹"。

(五)黄土塬: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南部。黄土塬是在第四纪以前山间盆地古地形基础上,被黄土覆盖的面积较大的高台地,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谷分割后存留下来的部分。黄土塬顶面平坦,侵蚀微弱。周围被深切沟谷环绕,在流水及边坡重力侵蚀作用下,塬边参差不齐。黄土塬在数平方公里以上,是良好的农业耕作区。由于沟谷的蚕食切割程度不同,黄土塬地貌特征迥异,可分为黄土塬、黄土残塬和黄土梁塬三类。

(六)河谷阶地:无定河、大理河、清涧河、延河、洛河等较大河流中游地段,一般河谷开阔,阶地发育。谷底宽多达300-500m以上,有的可达1000-2000m。地面平坦,多由冲积沙土组成,地下水位较高,水丰土肥,是陕北地区的耕作业基地。依据河谷宽度,可分为宽谷阶地(谷底宽度大于1000m)、一般河谷阶地(宽度小于1000m)两个类型。

1、宽谷阶地:主要指无定河鱼河堡至四十里铺之间、延河延安-姚店段、洛河甘泉-富县段的谷地。谷底一般宽1000m以上。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4-10m,由冲积粘质砂土组成。阶地连续分布,往往长达10-20km,凸岸宽度一般在500-1000m以上。阶面平坦,很难观察出倾斜,只在一些较大支沟沟口,因洪积物迭加,或阶地后缘因坡积物覆盖,才能看出阶地向河床倾斜。二级阶地呈条块状零星残存,高出河床20-25m,其上为河流冲积的粉质粘土。

2、一般河谷阶地:主要包括大理河、淮宁河、清涧河、延河上游延安-安塞段、洛河上游的吴旗段。一般谷宽300-500m,局部宽600-1000m。各谷地一般由一、二级阶地组成。其中一级阶地较普遍。高出河床不足10m,由河流冲积沙土及粉细砂组成,阶面平坦。其宽度不等,多连续分布。

(七)基岩低中山:由陕北南部的子午岭、黄龙山、崂山、北山组成,海拔1400-1800m。主要由中生界和古生界砂页岩组成,植被覆盖率高,有地方病发生。

三、关中断陷盆地

关中断陷盆地,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为一西狭东阔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渭河横贯

其中。盆地两侧地形向渭河倾斜,由洪积倾斜平原、黄土台塬、冲积平原组成,呈阶梯状地貌景观。

(一)冲积平原:位于盆地中部,系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眉县以西,渭河河谷狭窄,发育有四至五级阶地。以东河谷变宽,发育有三级阶地。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宽广平坦,连续分布,三级以上阶地多断续分布。二级阶地以上各级阶地均为黄土覆盖。渭河北岸,泾河以东的泾、石、洛冲洪积三角洲平原,宽达10-24km。渭洛两河之间为在阶地基础上形成的沙丘地。

(二)黄土台塬:可分为两级黄土台塬。一级黄土台塬是在下更新世湖盆基础上形成的,黄土厚100余米,塬面高程540-880m,高出冲积平原40-170m,分布于渭河北岸及西安、渭南、潼关等地。塬面上有洼地,塬周斜坡陡峭,冲沟发育。当斜坡下部有隔水的软弱土(岩)出露时,斜坡稳定性差。二级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在宝鸡、乾县、蓝田、白水、澄城等地,高600-1000m,高出一级黄土台塬或高阶地50-150m。二级黄土台塬是在第三纪末准平原或山前洪积扇上形成的,黄土厚度一般小于100m,沟壑发育,地形破碎。如蓝田横岭塬呈丘陵状地貌形态,沟谷切深逾200m,大多切入第三纪地层,侵蚀强烈。

(三)洪积平原:分布于秦岭和北山山前,由多期洪积扇组成。由于所处地质环境和物质来源不同,组成岩性亦异。秦岭山前以粗粒为主,北山山前则以细粒物质为主,且多被黄土覆盖。

关中断陷盆地基底构造复杂,具有南深北浅、东深西浅的特点。

四、陕南秦巴山地

陕南秦巴山地由陇山余脉、秦岭和巴山组成,为中生代末以来全面隆起的褶皱山地。以中山地貌为主体,高峰林立,断陷盆地星散于群山之中,汉江谷地贯穿于秦岭、巴山之间。

(一)高山:主要分布在秦岭主峰太白山-鳌山一带,海拔3000-3767m,高出渭河平原2800m左右,由燕山期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组成。

(二)高中山:主要分布在秦岭主脊玉皇山-终南山-华山、紫柏山-摩天岭-羊山及大巴山化龙山一带,海拔2000-3000m。其特点是山坡陡峻,山顶突兀、尖削,多齿状和刃状山脊。切割深度500-1200m,沟谷深邃。组成山体的岩石有片麻岩、花岗岩、变质砂岩、石灰岩和片岩等。现代地质作用以风化、重力崩塌和剥蚀侵蚀为主。亚高山已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人类活动较少,仅在大巴山可见零星散居者。植被一般保存较好。

(三)中山:主要分布于略阳、佛坪-宁陕、镇安-山阳-商州-丹凤、宁强-镇巴-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等地,海拔600-1800m。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较小,局部有陡峭孤峰,切割深度500-1000m,组成地层主要为:古老变质岩系(片岩、板岩、千枚岩等)、花岗岩、石灰岩等。外营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季节冻融作用也较为普遍。中山适宜小麦、玉米、土豆、四季豆等农作物的生长。随着农耕范围的扩大,天然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活动已成为推动现代地貌发展演变的重要地质营力,水土流失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四)低山丘陵:主要分布于汉中、安康、商(州)丹(凤)和西乡盆地边缘,海拔170-1000m,绝大部分在800m以下。组成岩石是古生界片岩、千枚岩、板岩、花岗岩、砂岩及石灰岩。山势低缓破碎,深切河曲发育,切割深度一般不超过400m,山坡较平缓。山坡、山脊上一般堆积有厚1-8m的残坡积层。滑坡、泥石流广泛发育,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较强。低山丘陵地区土质较好,人类活动频繁。目前低山丘陵基本被开垦,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是秦巴山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五)盆地:是指经断陷作用与堆积作用所形成,由宽阔的阶地、坝子,以及丘陵、河谷等构成的地貌单元。本区主要有汉中盆地、西乡盆地、安康盆地和商丹盆地。

盆地内普遍分布有一到四级阶地:

一级阶地高出河床4-15m,阶地宽100-3500m。前缘以陡坎与漫滩或河床相接,由砂土、

粉砂土及砂卵石组成。土壤肥沃,耕垦率甚高,主要城镇均位于此阶地上。

二级阶地高出河床20-40m,前缘陡坎高10m以上,阶地宽100-3000m,汉中以北可达5km。由于流水切割,阶地面已不太完整,多呈片状分布。主要地层为上更新统冲积粉土、粉砂及砂砾。

三级阶地高出河床40-70m,在有些河段(如月河)高出河床60-110m。在汉中汉江北岸连续分布,南岸断续分布,一般宽1-3km;在汉中湑水河至河东店之间宽达5-7km。地层岩性为更新统红色粘土、粉砂及砂砾层,粘土中含钙核。

四级阶地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高出河床80-120m。大都由粘土充填的砂砾石组成,局部盖有薄层粉质粘土。由于长期受侵蚀破坏,已成孤丘或残梁零星分布。

地质构造

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秦巴断块隆起,系由走向东西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深大断裂,且具长期活动性,产状、性质变化大等特点。因差异升降形成汉中-西乡、安康断陷盆地,和北北东向斜列的石门、洛南、商丹、山阳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断裂活动明显,沟谷深切,地形破碎,动力地质作用强烈。

介绍陕西的地理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北山和秦岭从北到南把陕西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

有许多全国著名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陕南和关中重要的水源地,具有调解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具有中温带气候特色。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降水南多北少,即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终南山海拔2604米,太白山海拔3767米,华山海拔2160米。巴山位于本省最南部,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北高原】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来的高原面。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

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洛川原是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宜川、彬县、长武一带,因沟谷蚕食,形成了破碎塬。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从定边至窟野河,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12~120公里,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坏后就地起沙的结果,也和强风从内蒙古伊克昭盟搬运沙粒有关。冬、春季多强劲的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移动。沙丘之间或低洼地方,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滩地。滩地中部平坦,夏季水草茂盛,为重点农牧业基地。

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于山、子午岭、崂山、黄龙山等。六盘山余脉,向南延伸到陇县和宝鸡西部,称为陇山,向东的一支延伸到千阳、凤翔、岐山、永寿,与北山相连。"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注入黄河和渭河。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较宽的川地,是黄土高原的"米粮川"。

【关中盆地】

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陕南山地】

关中以南的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秦岭、巴山的西部有汉中盆地,东部为安康盆地。主要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区。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

陕境秦岭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一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太白山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秦岭以太白山为主峰,由西分为三支,由北而南山势渐低,至汉中盆地边缘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东山势逐渐递减,在商洛地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分开,间以红色断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级阶地。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了条件。

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预山。大巴山北侧诸水注入汉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坝子中有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镇较为集中。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和镇坪等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岩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

著名的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目录 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二、三大地貌单元 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 四、丰富多样的植被 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 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 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 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二、三大地貌单元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 800~1300 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 325~8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 1200~20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6% 。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风沙区分布着连绵起伏的沙丘,在沙丘之间和洼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

教学内容:地质、地貌 【教材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第1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第2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初中地理》(第1册)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第 3册)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和地貌 1.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 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组成岩石的矿物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最主要的8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氧最多占一半, 硅其次占1/4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含矿产的岩石就是矿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 大理岩 (2)岩石及其成因 概念: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 石组成

(3)地壳物质的循环: 2.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l)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 地,外力作用把高山 削低凹地填平,两者 同时进行,一般内力 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 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①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 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 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 洋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 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 海陆变迁 ②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陕西简介参考资料

2、陕西省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自然状况:陕西境内山原起伏,地形复杂。基本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由北向南形成3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南部是秦巴山区。陕北黄土高源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海拔1000-3000米。巴山位于本省最南部,海拔1500-2000米。目前探明储量的有91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58种;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五位,产量居第四位。钼精矿产量居全国的1/2。煤炭探明储量1618亿吨,是陕西第一大矿种。正在开发的陕西北神府煤田,储量1340亿吨。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是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煤田。陕北世界级整装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3500亿立方米。秦岭以北属黄河水系,以南属长江水系。黄河水系境内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长江水系境内主要有汉江、丹江、嘉陵江。汉江是全省最大的河流,年流量占全省总流量一半以上。全省年泾流量426亿立方米,水利大典蕴藏量达1400多万千瓦。陕西有野生脊椎动物75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7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类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等12种。陕西森林面积59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森林覆盖率28.8%。有野生植物3300余种;珍稀植物37种;药用植物近800种。丰富的沙棘、绞股蓝等保健药材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生漆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红枣、核桃仁、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散布在陕西境内的72座帝王陵,成为再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佐证。黄帝陵、兵马俑、法门寺、西安碑林、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古城墙等十大景观堪称"中国之最"。秦始皇陵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45个,总面积99.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为7个。10个地级市空气环境质量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2.37,较上年下降9.2%。酸雨发生频率为9.1%,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6条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2.26。与2004年相比,主要污染浓度都有所下降。渭河、延河、无定河、汉江、嘉陵江、丹江水环境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4.49、1.02、0.61、0.328、0.314、0.305。全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6分贝,与上年基本持平。 历史文化:陕西历史悠久,陕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华民族的直接发祥地之一,从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到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再到西安蓝田的华胥古国、女娲氏、神农氏,富饶厚重的三秦大地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从黄帝铸鼎,到西周定都沣镐(今西安),从秦统一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她犹如镶嵌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08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陕西境内第一大河为汉江,较主要的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红碱淖。 [编辑本段]【三分大秦】 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人种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由于陕西省超过1/3的面积和人口均位于秦岭以南,因此陕西省是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跨越南北的省份。 塞外文化——陕北红色圣地·塞外明珠陕北位于北山山脉以北。 陕北南部是黄土高原地区,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地区。位于“北山”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境内以黄土高原、平原为主,亦有少量山地,地貌形态南北迥然不同,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北部属黄土高原南缘的一部分,其中东北部为土石山地。北山以南为泾渭冲积平原,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依地貌和高度可分为黄土台原和河流阶地与河漫滩。 一、地貌类型 (一)平原 境内由渭、泾等河流作用所形成的堆积平原(不包括黄土台原),按其成因、形成过程以及形态特征,分为泾渭河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洪积扇裙等类型。 1、泾渭河冲积平原 主要是渭河冲积物以及泾河、清峪河、冶峪河和漆水河等河流冲积物所组成的平原,大部分布在渭河北岸和泾河下游东部,基本连成一片,范围较大,但在渭河北岸呈带状分布,泾河以东呈片状。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河漫滩及各级阶地等。 2、河谷平原 属渭河、泾河的一些较大支流如沣河、马栏河、漆水河、冶峪河等,以及泾河上游切穿黄土高原、黄土台原或冲积平原而形成的具有平坦较宽广的河谷阶地、河漫滩的地貌形态。 3、洪积扇裙和洪积扇 在北山南麓一带,从三原嵯峨山一直延伸到乾县石牛山,分布着东西向的带状冲积扇,其宽度不一,西宽东窄。洪积扇分属4个不同的洪积时代,即晚中更新世早期、晚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这是由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南缘在第四纪一直处在上升运动之中,故又使老洪积扇被切割,新洪积扇又在老洪积扇之下出现,但它们之间的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埋藏型洪积扇裙,也有迭置洪积扇裙。组成物质为含泥的砂砾卵石及含砂砾质粘土及次生黄土状土,全新世以前的洪积扇的上部,多为风成黄土或亚粘土、亚砂土层所覆盖。 一些范围较小,尚未形成洪积平原的现代洪积扇、冲积堆等个体形态,在境内为数众多,常附加在平原、台原、阶地等地貌形态之上。 (二)黄土台原 1、黄土台原 黄土台原为关中渭河两侧或山前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本市的黄土台原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以北、北山以南的范围内,泾河以西面积最大,是黄土台原的主体。 黄土高原以南正处在渭河北岸的断阶部位,而断块式断凸自北而南陷落,断凸上覆厚层黄土后形成阶状台面,阶状台面南低北高。黄土台原地势较高,海拔高度450~800米,平均高出平原200~300米,台原与平原往往以陡坎相接,成为境内地形的第二阶梯。 黄土台原的组成物质,下部多为第三系或第四系早期的洪积、冲积、湖积物,上部为第四系风成黄土或冲积黄土。台原表面一般比较平坦、完整,坡度一般在5°以下,很少超过10°,台原边坡冲沟发育,滑坡、崩塌、泻溜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里的台原间有河谷切割,其上有洼地、岗梁分布,各级台地以陡坎相接,相对高差50~150米。本市黄土台原依原面高程、倾斜程度、物质组成以及下伏地层,可分为两级。低者为一级台原,位置偏南;高者为二级台原,位处一级台原之北。

陕西的土壤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 学生用) (学生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 论 总 论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经过近些年来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特别是为适应新世纪地理教育发展,在山东省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结合我校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长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现初步形成了以陕西省和山东泰安地区为主的2个自然地理实习基地,以及与综合自然地理实习相配套的烟台一带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地貌短途实习基地的野外实践教学格局。陕西地理野外实习。该部分属于长途野外实习的内容。主要介绍陕西省省情,陕西自然地理概况、实习路线和主要考察地点。目的在于经过由北至南横跨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的地理分布及其区域差异性,加深学生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证。烟台地理野外实习。主要介绍烟台周边地区(百里以内,如蓬莱、昆嵛山,校园内等)的地质地貌、土壤、植物种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习,以课堂知识印证和野外工作方法训练为主,目的在于为长途集中实习打下基础。 我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上,各级部门都十分重视,实习投入力度亦不断加大,为顺利地完成实习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强化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野外实习教学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实习效果,需

陕西地型地貌

【陕西地型地貌】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 至500公里。北山和秦岭从北到南把陕西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全国著名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陕南和关中重要的水源地,具有调解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具有中温带气候特色。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降水南多北少,即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

陕西省土壤资料

陕西土壤 学校:首都师范大学 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学号:1120900025 姓名:齐文华 时间:2014年6月

1.概况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为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古都西安,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33万(2010年),下辖西安1副省级市、宝鸡等9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2.土壤分类及面积 2.1分类原则: 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系统,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原则及分类系统,结合陕西省土壤资源的实际状况和土壤分类的经验,在县、地两级土壤分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评比、归并,汇总而成。陕西省土壤分类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土壤分类必须把成土条件、成土 过程和土壤属性结合起来,并以士壤自身性态为主要依据; ②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视为一个整体,纳入统一的分类系统中;③土壤分类要体现科学性,生产性和群众性。 2.2具体分类 陕西省土壤分类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系统进行的,全省共划分9个土纲,22个土类,49个亚类,134个土属,403个土种。如图1、表 1: 图1 陕西省土壤图

表1 陕西省土壤土壤分类系统表

3.土壤的基本性质 3.1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系指土壤中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的状况和性质,其中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水分和热量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不仅对植物根系生长及植株发育而且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及生物特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管理及土壤改良,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3.1.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的相对比例或粗细状况。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个稳定的自然属性,它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性,是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陕西省各类土壤,由于成土过程不同,同时在同一土类中又由于成土母质的不同,因此不同土壤其质地多不相同。陕西省的土壤质地以砂砾质壤士的面积最大,共有6884万亩,占全省总土壤面积的23.03%;壤土的面积为6153万余亩,粘壤土为6276.5万余亩,(包括粉砂粘壤土),分别占全省总土壤面积的20.59%及20.99%,还有,砂砾质壤粘土约3424万亩,占11.46%,其他如砂土、砂壤土、壤粘土及砂砾质粘壤土,面积较小,占全省总面 积的百分数均在10%以下,详见表2。

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

制约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有, 一是场地的稳定性考虑地震~ 火山及地震效应作用在城市 建设规划时选择稳定性条件好的场地; 二是地基稳定性评价研究建筑物地基岩土体的质量及空间分 布主要是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问题; 三是地形地貌条件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现代地貌是地球内外地质 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基土层分布~ 外力地质作用< 现象> 的类型和强度都取决于地貌条件; 四是 自然资源情况水是城市生存~ 发展最基本和必要的保证[4] 如矿产资源~ 景观资源和水陆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诞生和繁荣了我国的钢城马鞍山\ 铜都铜陵市\ 煤城淮南和淮北市\ 石油城玉门和大庆市\ 风景旅 游城市黄山\ 港口城市天津\ 青岛和美国的新奥尔良市等O 城市地质研究包括城市选址\ 规划和建设所遇 到的工程地质环境问题9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反馈作用而产生的问题当今时代9随着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9城市化建设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环境地质问题9例如由 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和建筑物开裂9深埋地下污染源因迁徙弥散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而直 接威胁着城市水资源[ ]O 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导致大面积植被破坏而引起水文地质条件恶化9此外9废 物堆放\ 路基工程\ 基坑工程\ 地下洞室及结构工程等还涉及边坡与围岩稳定性问题以及对周围地质环 境的影响等[6-7]O 目前9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突出表现在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 地下水污染与污染 源迁移问题\ 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与沉降及其治理问题[S]\ 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安全性问题\ 高层建 筑基坑开挖问题\ 打入式桩和强夯问题\ 桩基与土体共同作用及深基坑抗震问题等几方面O 1. 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9我国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9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水灾害问题9由于 防洪体系不健全9许多城市在遭受暴雨\ 台风袭击后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灾难; 二是水资源短缺 问题9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大气降水时间上分布不均匀9如降水量年际的差异和一年中各季节的变化 大9常常造成旱涝灾害9并且诱发其它的自然灾害或地质灾害O 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9且年际\ 年 内的变化大9蓄调能力弱9因此水资源更紧缺9我国干旱\ 半干旱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0 水环境污染~ 水质恶化使部分水资源失去了可利用价值更加剧了用水矛盾0 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各大中城市都存在着水量不足的情况0 例如深圳市现有人口258. 53 万人按人 均0. 25m3/c 计算深圳年需水量6. 6 亿m3 但深圳目前供水能力仅为2. 3 亿m3 ; 且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方

陕西地质概况

陕西省地质环境概况 时间: 2005-3-17 地貌 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 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 (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低洼处常积水形成海子。滩地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夏季水草丰盛。较大滩地可达100 km2,如神木的尔林兔滩地,东西长25km,南北宽5km。榆林的马合、巴拉素、补浪河、圆大滩、吧吓采当,神木的大保当、窝兔采当、长胜采当等滩地,也都在50km2以上。这一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土地盐渍化严重。 (三)风沙河谷:主要包括鱼河堡以上榆溪河、无定河、芦河等分布在风沙区的较大河谷阶地。其突出特点是风沙侵袭显著。无定河鱼河堡至巴图湾之间,宽谷与峡谷相间出现,宽谷段谷宽700—1500m,谷底宽平,一、二级低阶地分布广泛,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河宽水浅,多河汊及沙滩,河床不稳。高阶地为风沙覆盖。榆溪河鱼河堡至榆林之间保存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m,最宽可达800—1000m;二级阶地高出河床7—15m,左岸分布较多,最宽可达300—500m;三级阶地高出河床25—40m,多为古冲积沙层组成,其下为中生界砂岩,其上有现代风积沙覆盖。阶面宽阔,尤以右岸最为突出,宽者可超过1km。秃尾河在公草湾至马家滩之间,河谷平直宽阔,谷底宽300—700m,个别地段达1000m以上,河谷横剖面呈明显的U形,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1—3m,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这一地区河谷两侧地下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是在第三纪末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基础上,历经第四纪以来多次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形破碎、沟壑发育。延安以北为黄土梁峁区,沟壑纵横,地面非常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延安以南的西、南缘分布有岛状基岩低中山。南部为中低山夹黄土塬,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局部地方病流行,塬面平坦适宜农作物生长。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七种地貌类型。

地质地貌专题练习

地质地貌知识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一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 2.若在乙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是() A.火山爆发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 3.图中岩石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是() A.砂岩B.砾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4—5题。 4.表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是()A.a图B.b图 C.c图D.d图 5.C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6.对图a地貌景观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地地貌景观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该地貌景观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C.湖南张家界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D.我国云贵高原上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图1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8.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9.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 A.冻土和冰川 B.地质基础不稳固C·沼泽、软土 D.流沙和水土流失读图10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0~11题。

10.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读图,回答15—16题: 12.右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13.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 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⑤D.③④⑤ 右图为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15、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16、岩石①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有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7—19题。 17.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 18.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如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该图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19.下列物质中属于地壳中的矿物的是( ) A.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标本 B.各种水泥制品 C.由赤铁矿和黄铁矿组成的混合物 D.金刚石、石英 20.下列事物是地质作用的结果的是( )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B.荷兰的围海造田 C.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D.大寨的梯田

各城市地质情况简介剖析

各城市地质情况简介 1、乌鲁木齐 1.1、地形地貌 市区南为柴窝堡断陷盆地, 北为准噶尔盆地, 城区处于妖魔山、东山等低山丘陵所环抱的山间盆地之中。乌鲁木齐河从南向北纵贯市区, 两岸阶地及山前坡洪积、冲洪积倾斜平原已成为或将成为城建区。 1.2、工程地质 1.2.1 工程地质划分 1.2.2 工程地质评价 I低山丘陵区有的地区基岩裸露, 有的地区被不同成因的第四系堆积物覆盖。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上升, 后又被侵蚀切割, 地形起伏不平, 地下水贫乏。对干早多震的乌鲁木齐来讲, 其小区烈度可高于基本烈度, 且城市供水困难, 交通不便,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II河谷平原区岩性主要为冲积、冲洪积和坡洪积所形成的粗颗粒沉积, 即砂卵砾石、细园砾及碎石土等。物理力学性质好, 地下水水质好不具侵蚀性。尽管有些地区地下水埋深小于米, 但无细粒砂土层, 不存在震动液化问题。地形平坦, 交通方便。当有同级地震发生时, 小区烈度将低于低山丘陵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黄上丘陵亚区除具备该一级区的不足外, 低山丘陵区所划分的四个亚区中。I 3

还因黄土本身大孔隙性、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和力学强度低的弱点, 工程地质 条件则更差。 I 2 冰水台地亚区:尽管其岩性为砂卵砾石、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但因受后期侵蚀破坏,而形成沟梁相间地形, 于城市建设不利。 I 4 山前坡残积准平原亚区:其岩性主要为坡残积碎石土, 力学强度较高, 地形较平缓,市区扩大, 可向该区发展。 I 1 基岩低山丘陵亚区可将基岩作为建筑物地基, 力学强度高, 且地下水埋藏深, 可建高层建筑。但缺少平坦地形, 且高陡地形处, 地震时小区烈度高。 Ⅱ 1 河谷冲积平原亚区:其岩性为细圆砾, 属中密一密实的, 据规范, 其允许承载力, 中密者可达30一50T/m2, 密实者可达50一70T/m2。该区第四系覆盖层厚仅10一20m,在同级地震和同震中距的情况下, 小区烈度低于覆盖层厚度大 的Ⅱ 2 亚区。 Ⅱ 3 山前坡洪积平原亚区其岩性为细粒土砾及碎石土, 力学强度低于砂卵砾 石层, 且还具有一定的压缩性, 工程地质条件劣于Ⅱ 1, Ⅱ 2 两亚区。 Ⅱ 2 冲洪积平原亚区:岩性亦为细园砾及砂卵砾石层, 只是沉积厚度大于20 米至数百米,在同级地震作用下, 且震中距相同时, 小区烈度高于Ⅱ 1 亚区。 2、兰州 1.1、地形地貌 兰州城市坐落于黄河谷地,南部为皋兰山等黄土丘陵,海拔1700-2500m,高出城区180-1000m,北部位黄土丘陵及低中山,海拔1700m。 1.2、工程地质 城市土体可划分为一般土和特殊土,城市建设主要涉及碎砾土、砂土、粉土及黏土等。 碎砾土分布于高漫滩和各级阶地的下部,厚度约为10m,兰州盆地中部厚度200-300m以上;砂性土分布零星、厚度变化大,多层沉积,粘性土以粉土为主。黄土及黄土状土是本区域最发育的土类。 3、呼和浩特 3.1、地形地貌 呼和浩特市北是阴山山脉,最北部为武川盆地,南部黄河,在地貌上位于内

陕西地质地貌

地貌 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 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 (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低洼处常积水形成海子。滩地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夏季水草丰盛。较大滩地可达100 km2,如神木的尔林兔滩地,东西长25km,南北宽5km。榆林的马合、巴拉素、补浪河、圆大滩、吧吓采当,神木的大保当、窝兔采当、长胜采当等滩地,也都在50km2以上。这一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土地盐渍化严重。 (三)风沙河谷:主要包括鱼河堡以上榆溪河、无定河、芦河等分布在风沙区的较大河谷阶地。其突出特点是风沙侵袭显著。无定河鱼河堡至巴图湾之间,宽谷与峡谷相间出现,宽谷段谷宽700-1500m,谷底宽平,一、二级低阶地分布广泛,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河宽水浅,多河汊及沙滩,河床不稳。高阶地为风沙覆盖。榆溪河鱼河堡至榆林之间保存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m,最宽可达800-1000m;二级阶地高出河床7-15m,左岸分布较多,最宽可达300-500m;三级阶地高出河床25-40m,多为古冲积沙层组成,其下为中生界砂岩,其上有现代风积沙覆盖。阶面宽阔,尤以右岸最为突出,宽者可超过1km。秃尾河在公草湾至马家滩之间,河谷平直宽阔,谷底宽300-700m,个别地段达1000m以上,河谷横剖面呈明显的U形,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1-3m,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这一地区河谷两侧地下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是在第三纪末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基础上,历经第四纪以来多次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形破碎、沟壑发育。延安以北为黄土梁峁区,沟壑纵横,地面非常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延安以南的西、南缘分布有岛状基岩低中山。南部

地形地质作用与地貌专题

专题 地质作用与地貌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岩石类型及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按照岩石成因可以分为: 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而成,在地表以下凝结(花岗岩)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又叫火成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由化学沉积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化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例1:(2011·大纲全国卷)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变质岩 知识点二:地质作用与地貌 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 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 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 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 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 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 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 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美洲、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 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 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板块相撞(消亡边 界)地区 运动结果

陕西基本概况

陕西基本概况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总面积为 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 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 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 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其总特点是: 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 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 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 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 32.7℃,极端最高气温 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 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72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男性 1939.6万人,占 51.42%;女性人口 1832.4万人,占 48.58%,性别比为 105.8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全年出生人口

高中地理 地形地貌专题复习(含答案)

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 ℃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1~3题。 1.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 A.500米以下B.1500~2000米 C.2500~3000米D.3500~4000米 2.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冻融堆积B.冻融侵蚀 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 3.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 ) A.南坡沟谷 B.北坡沟谷 C.南坡高地 D.北坡高地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山前地带,有一奇特地貌区,当地人称其为龙脊谷。龙脊谷的核心地貌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这里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高差约5~10米,走向为东北—西南,出露的岩层近似于垂直地面,其中的垄状如龙脊。下图为游客拍摄的龙脊谷照片。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 )

A.起伏和缓 B.陡峭高峻 C.低洼积水 D.平坦广阔 5.当地的岩层之所以近似于垂直地面,是因为( ) A.岩层性质差异 B.岩块断裂上升 C.岩浆向上喷发 D.岩层挤压隆起 冰帽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下图为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附近丘陵地貌(a~d)剖面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丘陵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堆积 C.冰川堆积 D.风化作用 7.丘陵地貌a~d( ) A.厚度由大到小 B.组成颗粒物由大到小 C.坡度由小到大 D.形成年代由新到老 8.冰帽附近丘陵地貌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 A.气候变暖B.气候变冷 C.气候变湿D.气候变干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挪威,位于欧洲的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是北欧四国中海岸线最长、港口最多的一个国家。挪威的海岸线长度足足有2.1万公里,比海

陕西省地质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东径105029′至111015′、北纬3l0 40′至39035′之间。南、北分别与四川、内蒙古两接壤,东、西分别与山西、河南、湖北及甘肃、宁夏等毗邻。全省面积195800km2。 陕西地形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南部为陕南秦岭巴山山地(简称陕南秦巴山地),中部为关中盆地。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陕北黄土高原南界“北山”,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拔为900—1 500m。高原北部为毛乌素沙漠;中南部在原、粱、峁及淘壑等黄土地形背景上,有白干山、子午岭、黄龙山等,海拔1400—1800m;高原西南绿的陇山为六盘山余脉,东与“北山”相连,南抵渭河峡谷与秦岭山脉相峙,海拔1200—2400m。“北山”泛指陕北黄十高原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山丘,如岐山、钻天山等,海拔1200—165lm。高原内较大的河流有无定河、廷河,洛河、径河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及渭河。黄河由北而南流经陕北黄土高原与晋西高原山地之间,是黄河中游的峡谷急流地段,其中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及龙门峡。 关中盆地东西长约360km,南北宽约30—60km,俗称…八百里秦川”。渭河横贯盆地,东入黄河,河槽地势低缓,海拔322—600m。渭河南、北两侧地势,由一、二级河流阶地到高出渭河200—500m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原,呈不对称阶梯状增高。 陕南秦巴山地的地势结构为两山夹一川。陕境的秦岭走向近东西,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北陡南缓,巍峨壮丽.海拔1500—3000m。主脉分布于北部,海拔2000m以上的山峰连绵矗立,构成中、高山地形,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太白山海拔3767m,为秦岭主峰;华山海拔2083m,素以“断崖千尺,雄伟非凡”著称。由太白山往西分南岐山、凤岭和紫柏山三支南下;太白山至洋县间山峦叠嶂,俗称“九岭十八坡”;太白山往东至商洛山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南分成蟒岭、流岭、鹘岭一新开岭等支脉。秦岭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较大者为黑河、沣峪、灞河等;南坡诸水源远流长,除嘉陵江由北而南直入长江外,其余褒河、湑水河、子午河、旬河、金钱河、丹江诸水均南人汉江;分隔秦岭主脉和小秦岭的洛河由西而东注入黄河。川、陕间的大巴山、米仓山呈西北—东南走向,一般海拔1500—2000m,长约三百余公里,最高峰化龙山海拔2917m。大巴山、米仓山北坡有牧马河、任河、坝河诸水依势北入汉江。汉江横贯秦岭、巴山之间,源于紫柏山和米仓山西端。勉县武侯镇至洋县龙亭铺之间为汉中盆地,长约100km,宽5—25km,海拔500—600m。龙亭铺以东汉江穿凿基岩形成洋县一石泉大峡谷,著名的黄金峡即在大峡谷的西段。向东过安康入湖北境内,于汉口注入长江。 陕西的地貌景观,无疑是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运动的综合反映。 陕西为内陆省,南北狭长,兼有我国南、北气候带的特征。陕北北部属温带;陕北南部,关中盆地、秦岭南坡海拔1000m左右以北地区属暖温带;南部其余地区属凉亚热带。总体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干燥,夏炎热多雨;秋凉较湿润,冬干寒。全省年平均气温5.9—15.7℃。一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5—10.2℃,极端最低气温一32.7℃;七月平均气温最高,除高山区外为20.0—27.7℃,极端最高气温达41.0—43.4℃。全省年降水量340— 1210mm,南多北少。六至九月为雨季,十一月至来年三月为干季,四至五月和十月为干湿过渡季节。 本省有多种植被类型,可划分为草原地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及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地带等三个植被地带和若干植被亚地带。草原地带位于陕北长城沿线以北,属内蒙鄂尔多斯草原的南部.以沙生植物为主。落叶阔叶林地带位于长城沿线以南至关中盆地,属于华北植物区系的两段。其中,陕北为黄土高原森林草原亚地带,主要植被为旱生灌木及草本植物,乔木有油松、侧柏等,农作物以谷物为主;关中盆地为栽培落叶阔叶林亚地带,主要栽培植物为杨、柳、果木等,农作物以谷物、棉花为主,为陕西的主要农业基地,陕南秦巴地区属中国南、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区,为含常绿阏叶树的落叶阏叶林地带。其中秦岭北坡由上而下具有高山灌丛草甸带、针叶林带、桦木林带及松栎林带等垂直分带现象;秦岭南坡及巴山北坡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地带,主要植被类型为含常绿乔灌木的松栎混交林;汉江谷地及其两岸属常绿阔叶林亚地带,汉中、安康,西乡等盆地盛产稻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