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新整理

16 猫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重点)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红绫.()怂恿

..()怅.然()

蜷.伏()惩.戒()诅.骂()虐.待()

(鲜艳)(相称)

鲜(鲜为人知)称(称号)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怅然:。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4.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至2段)二(3至14段)三(15至34段)

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三只猫,第三只

4.圈点勾画并总结作者所养的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

来历性情外形家中地位结局

第一只猫从隔壁要来的很活泼,“在

太阳光里滚

来滚去”“扑

过来又扑过

去”花白的毛,

“如带着泥

土的白雪球

似的”

很受喜爱。病死

二维码《猫》

课文朗读

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更有趣,更活

泼。 浑身黄色

很受家人的宠爱。 丢失

第三只猫 流浪猫

不活泼,忧郁,“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毛色花白,不好看。“钻到火炉底下,毛被烧脱更觉难看了”

不为大家所喜爱,若有若无。

冤死

合作探究

一、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 纸上。“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 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用心体会,细读文章,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朗读并勾画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2.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棍打死它,它是被我打上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自责与懊悔.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结构上收束全文与前文照应。

二、写法探究。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三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例: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三、主题探究。(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

(1)对于挥舞大棒、妄下断语的我 (2)对于第三只“可怜的猫” (3)对于第二只猫

(4)对于隔壁周家的丫头 (5)对于那个捉走第二只猫的过路人……

课堂小结

第一只猫:生命的新鲜与块乐 忧郁酸辛(略) 猫 第二只猫:提心吊胆 怅然 愤恨(较详)

第三只猫:若有若无 怒气冲天 刺我良心的针(详)

二维码 对比手法的作用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猫》练习题

《猫》练习题;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 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2、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 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 D.因为猫会吃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10、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1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13.如果让你来处理“猫吃鸟”事件,你会怎么办? 14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15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答案: 1、叙事散文郑振铎作家学者翻译家2、第一快乐辛酸、愤恨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知识讲解

《猫》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上)】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知识积累 1.涩.(sè):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 2.绫.(líng):一种丝织品。 3.怂恿 ..(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4.丫头:这里指女孩子。 5.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6.惩.(chéng)戒:惩罚使警戒。 7.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9.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极点。 10.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11.一缕.(lǚ) 12.蜷.(quán)伏13.衔.(xián)着 14.悲楚 考题例析 1.(2015?江苏常州中考)把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括号内。 商务印书馆今年3月付梓.( )出版了《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色彩斑lán()的植物世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jiǒng()异名称与寓意的植物zī(),并追溯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2.(2015?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别能力。4个字词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梓zǐ”出现在《范进中举》的“桑梓”;“斑斓”都跟文字旁有关;“迥”字书写时,不能在口上加两点形成错别字。“络 luó”声母是边音,不是鼻音。此题题型较为新颖,将字词的注音书写放到语境中来,体现了“字不离句”的特点。答案:zǐ斓迥姿luó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年份看数字,可以筛选出特点。根据农村和城镇的数据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第16课《猫》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 2.第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结局 教学难点: 1.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猫,是一种温顺、活泼的动物,非常讨人喜欢,你能否讲一讲你和它之间的小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故事更让我们加深了对猫的了解,(播放猫的图片)郑振铎先生和猫之间也发生了很多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你又结识了几只小猫,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只?

(15分钟左右的时间)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小组间进行合作交流 生:四只猫,写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教师: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进行交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只猫,从文章第段的“”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的猫 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只猫,我从文章第3段的“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看出,它是一只活泼有趣、顽皮可爱的猫师:齐读这几句话,注意动词“跑、跳、晒”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我从第1段“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句话中看出,它也是一只很漂亮,很活泼的猫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第二只猫,从文章第3段的“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能干的猫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从文章第1段的“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看出,它非常的活泼、顽皮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只黑猫,从文章第29段“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可以看出它身手非常敏捷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集中谈到了前面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猫,还有的同学谈到了那只作为凶手的黑猫,有没有同学喜欢第三只

初一上册语文第17课猫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语文第17课猫练习题及答案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蜷伏()怂恿() 惩戒()怅然()妄下断语() 2.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A.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B.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C.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D.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C.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5.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是()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7.文中的第三只猫被“我们”一家误解后蒙冤而死。在生活中我们也难免误解别人或被别人误解,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呢?为此,班级开展了以“消除误解,真诚沟通”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来完成以下任务。 (2)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 (3)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够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泰安中考改编)阅读从“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至文章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买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相大白 9.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变化?这一变化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10.“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1.下面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12.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

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

《猫》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猫》。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安排提出的要求,考虑到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此,我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环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逐一的为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猫》选自《郑振铎文集》,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收录的五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的佳作。本课更是通过描写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之一——猫,来启示大家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它们和人类是平等的,正是有了它们,才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因此,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们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和呵护的。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指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分别概括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以及对我的影响。 2.跳读课文,通过作者对第三只猫的亡失而产生的心里感受与前两只猫进行对比,说出文章主旨以及你得到的启示。 《猫》这篇文章描写了“我”三次的养猫经历,曲折的表达出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告诉读者: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否则就难免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的第一点:概括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以及对我的影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说出文章主旨以及得到的启示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我将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并且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将用1个课时来完成,我将分为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课堂导入(1分钟);2.预习检测(5分钟);3.自主学习(14分钟);4.合作学习(15分钟);5.反馈练习(10分钟)。 首先,进入我们的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我大概用1分钟。 我是这样导入的:如果生活中没有动物为伴,我们该失去多少欢笑;如果自然中没有动物的身影,世界将褪掉多少颜色。如果因为你的主观臆断而造成一个小生灵亡失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郑振铎的《猫》,去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家的三只小猫的。 阅读文本前,首先要扫清阅读障碍。因此,学生将进入下一个环节的:预习检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识记字音字形,我在课堂上利用5分钟的时间考察学生的预习效果。我将采用听写的形式,听写文中8—10个字词,然后让学生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以确保学生的头天的预习正确有效。 扫清阅读障碍之后,便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采用14分钟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的语句,给“我”家的三只猫建立小档案。在学生自学之前,我会提出明确要求:1.全班同学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相应语句。之后,三个大组分别填写三只猫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17《猫》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 污涩.()怂恿 ..()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 》教学设计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齐读第30、31段 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背景透视:本文郑振铎从事创作的早期作品。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已经传入中国,郑振铎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身体力行。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以热烈、真挚的情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

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课堂练习:请写一段令你内疚或难过的文字,100字左右.(你和父母顶撞过吗?你被同学误解过吗?你被老师冤枉过吗?……) 要求:(1)10分钟,最好用上伏笔手法。 (2)写好后,先自己修改,再小组互改。推荐好作文,朗读. 四、课堂总结。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猫》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猫》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nüè()待yuān()枉懒duò()鸟1óng() biàn()诉sǒng()恿安xiáng()乞gài() zhòu()骂 chàng()然叮zhǔ()suān()辛 quán()伏chéng()戒消hào()屋jǐ() (二)阅读理解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2)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3)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5)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6)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7)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8)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10)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11)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12)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1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4)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15)隔了几天,张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16)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猫1

26猫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感情基调,讨论结尾处语言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 2、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猫 二、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三、检查预习 字词辨析 怂恿(s?ng y?ng):鼓动别人去做。 蜷伏(quán):躯体伏卧。 诅骂(z?):恶毒地谩骂;咒骂。 涩(sè):不光滑。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四、介绍写作背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

16 猫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它们的生命也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是不是也该学着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与那些用血肉之躯供我们吃穿、赏玩、奴役的生灵们的相处方式呢?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chèn) 郁.闷(yù) 一缕.(lǚ) 污涩.(sè) 怂恿 ..(sǒng yǒng) 婢.女(bì)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3.作者链接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③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③篇】。 《猫》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性”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抓痒、踩印、梅花”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拿出一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角是谁?(生答:大雄和机器猫)。没错,除了大雄外就是那

只可爱而且无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猫(课件展示猫的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他养的猫。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最新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课文原文

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课文原文猫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

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课文解析

《猫》课文解析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地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品味】 第一只猫的来历。 由画线句子可知:猫生病了。 第一只猫病死了,三妹难过,“我”也感到酸辛,表明了家人对猫的感情。【段析】第一部分: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略写)。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这一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的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午饭,它总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6《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 16《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二、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垫。第二句话表示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的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对全文作了总结。 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参考答案: 论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都不如前两只猫。“我”之所以对第三只猫的死感到更难过,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了它,它受到冤屈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所以“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这一点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的。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参考答案: 1.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3.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七年级语文教案《猫》

七年级语文教案《猫》 七年级语文教案《猫》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猫》,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练习题 及答案

《猫》练习题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 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2、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 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 D.因为猫会吃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

17猫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课时安排: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县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生字词。 污涩(sè)怂恿(sǒn g yǒn g):鼓动别人去做。 婢女(bì)蜷伏(quán )惩戒(chéng)怅然(chàng):不愉快的样子。 诅骂(zǔ)红绫(líng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重点写的是哪只猫? 2、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4、三只猫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三只猫遭遇不幸后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发展变化? 第一只猫:快乐→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愉快→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厌恶→愤怒→难过、自责 第二课时 四、精读赏析。 重点品读15-------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评判一下此次案件。 学生跳读这部分后同学之间议论,合作交流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1、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作者为什么怀疑是那只丑猫?)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的不够。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不是)事实真相: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了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猫(解析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猫(解析版) 猫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销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s)了。 B.我心里也感着一缕.(liǔ)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 C.妻常常叮嘱.(shǔ)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D.我也怅.(chng)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消瘦。 B.一缕(lǚ)。 C.叮嘱(zhǔ)。 故选D。 2. 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 ,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②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

。 ③妻常常 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④它很 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A. 酸辛 预兆 叮嘱 悲愤B. 酸楚 预警 叮咛 悲楚C. 酸辛 预警 叮嘱 悲楚D. 酸楚 预兆 叮咛 悲愤【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词义的辨析与选用。①酸辛:悲伤痛苦。酸楚:苦楚;悲痛。依据词义和修饰词语一缕,本题应该选用酸辛。②预兆:为事情发生前显露出来

的迹象,预感到的或即将出现的迹象。预警:事先发出警报。根据语境应该选用预警。③叮嘱:告诉,嘱咐,吩咐。叮咛:叮嘱,告诫。依句意的表达程度应该选用叮嘱。④悲愤:形容悲痛而又愤怒。悲楚:指内心十分悲痛,悲哀痛苦。根据语境应该选用悲楚。据此,答案为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发试卷了,我考得不是很理想,在回家的路上总怕爸爸批评我,真是让人提心吊胆.....。 B.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C.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期中考试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真让他喜出望外....。 D.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所以这次期中考试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属于喜出望外的事件。故选C。 【点睛】 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 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 3、 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