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感器设置标准20080627

传感器设置标准20080627

传感器设置标准20080627
传感器设置标准20080627

附件:晋城煤业集团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传感器设置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近年来,晋城煤业集团为适应多巷掘进、一次采全高等生产工艺的变革,不断创新出“全风压配合短距离局部通风”、“三进两回”等新型通风方式,与之相配套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传感器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进一步规范各类传感器的设置管理,根据AQ1029-200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集团公司各子、分公司所辖生产矿井、新建和改、扩建矿井。

第2条在进行采区设计、编写采掘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对安全监控设备的种类、数量和位置,动力开关的安设地点、信号电缆和电源电缆的敷设,控制区域等明确规定,并绘制布置图。

第二章甲烷传感器设置

第3条甲烷传感器通用悬挂标准:

设在巷道内的甲烷传感器应布置在巷道的上方,并应不影响行人和行车,安装维护方便。甲烷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顶板(顶梁、屋顶)不大于300mm,距巷道侧壁(墙壁)不小于200mm。

第4条采用一条巷道回风的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1、用U型通风方式时,按图4-1-1所示设置:在上隅角设置甲烷传感器T0,工作面设置甲烷传感器T1,工作面回风巷设置甲烷传感器T2;若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甲烷传感器T1不能控制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则在进风巷设置甲烷传感器T3。

图4-1-1 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2、Y型、H型和W通风方式的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见图4-2-1、4-2-2、4-2-3所示)

图4-2-1 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图4-2-3 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第5条 采用两条巷道回风的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1、传统双回风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见图5-1-1

2、“三进两回”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见图5-2-1

3

图5-3-1 大套小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第6条设置有专用排瓦斯巷的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见图6-1:甲烷传感器T0、T1、T2的设置同图4-1-1;专用排瓦斯巷设置甲烷传感器T7;工作面混合回风风流处设置甲烷传感器T8。

第7条 低瓦斯和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被串工作面的进风巷设置甲烷传感器。

第8条 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的回风巷长度大于1000米时,必须在回风巷中部增设甲烷传感器。

第9条 采煤工作面在撤架回收过程中,应在回风系统中保留至

T

8

图6-1-1 有专用排瓦斯巷的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图6-1-2 有专用排瓦斯巷的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少一台甲烷传感器。采煤机必须设置机载式甲烷断电仪或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第10条单巷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见图10-1、10-2:在工作面混合风流处设置甲烷传感器T1;在工作面回风流中设置甲烷传感器T2;采用混合通风时还应在压风机与抽风机风流重叠段设置甲烷传感器;采用串联通风的掘进工作面,必须在被串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前设置掘进工作面进风流甲烷传感器T3。

图10-1单巷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第11条 双巷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双巷掘进甲烷传感器设置见图11-1:甲烷传感器T 1、T 2的设置同图10-1,在工作面混合回风流处设置甲烷传感器T 3;在局部通风机前3-5米处设置甲烷传感器。

第12条 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掘进巷道长度大于1000米时,必须在掘进巷道中部增设甲烷传感器。

第13条

掘进机必须设置机载式甲烷断电仪或便携式甲烷检测报

图11-1 双巷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

警仪。

第14条设在回风流中的机电硐室进风侧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见图14。

图12 在回风流中的机电硐室甲烷传感器设置

第15条瓦斯抽采泵站传感器的设置

1、地面(井下)永久瓦斯抽采泵站室内必须设置至少3台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浓度为≥0.5%CH4;抽放泵输入管路中设置甲烷传感器。

2、井下移动瓦斯抽采泵站室内必须设置至少1台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浓度为≥0.5%CH4。

3、井下移动瓦斯抽采泵站排瓦斯出口下风侧30米处设置的栅栏外侧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巷道风流瓦斯浓度超限时,实现报警、断电。报警断电值为巷道允许瓦斯浓度最大值,断瓦斯抽放泵站电源。

4、利用瓦斯时,应在输出管路中设置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浓度为≤30%CH4;不利用瓦斯、采用干式抽放瓦斯设备时,输出管路中也应设置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浓度为≤25 %CH4。

5、瓦斯抽采泵站的抽放泵输入管路中应设置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等传感器;利用瓦斯时,应在输出管路中设置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防回火安全装置上宜设置压差传感器。

第16条矿井采区及其以上的抽放管路设置监测点,安装甲烷浓度、压力、流量、温度等传感器。

第17条使用架线电机车的主要运输巷道内,装煤点处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高瓦斯矿井进风的主要运输巷道使用架线电机车时,在瓦斯涌出巷道的下风流中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矿用防爆特殊型蓄电池电机车必须设置车载式甲烷断电仪或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矿用防爆型柴油机车必须设置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第18条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总回风巷测风站应设置甲烷传感器;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及总回风巷道内临时施工的电气设备上风侧10m-15m处应设置甲烷传感器;兼做回风井的装有带式输送机的井筒内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

第19条井下煤仓、地面选煤厂煤仓上方应设置甲烷传感器;封闭的地面选煤厂机房内上方及封闭的地面煤仓下口应设置甲烷传感器;封闭的带式输送机地面走廊上方应设置甲烷传感器。

第20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或有突出威胁区的采掘工作面应安设量程>4%的甲烷传感器。

第21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或处于突出威胁区的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在超前支护范围内设置甲烷传感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或处于突出威胁区的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前设置甲烷传感器。

第22条安装在各个地点的甲烷传感器具体参数设置详见表1。

第二章其他传感器设置

第20条一氧化碳传感器设置

1、一氧化碳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顶板(顶梁、屋顶)不大于300mm,距巷道侧壁(墙壁)不小于200mm,并应安装在维护方便,不影响行人和行车的地方。

2、开采容易自燃、自燃煤层的采煤工作面必须至少设置一个一氧化碳传感器,地点可设置在上隅角或工作面回风巷,报警浓度为≥0.0024%co。

3、开采容易自燃、自燃煤层的矿井,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总回风巷应设置一氧化碳传感器,报警浓度为≥0.0024%co。

第21条温度传感器设置

1、开采容易自燃、自燃煤层及地温高的矿井采煤工作面应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报警值为30℃;

2、机电硐室内应设置温度传感器,报警值为34℃

第22条风速传感器设置

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总回风巷的测风站应设置风速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应设置在巷道前后10m内无分支风流、无拐弯、无障碍、断面无变化、能准确计算风量的地点。当风速低于或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值时,应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第23条风压传感器设置:主要通风机的风硐内应设置风压传感器。

第24条开关量传感器设置

1、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瓦斯抽放泵必须设置设备开停传感器。

2、矿井和采区主要进回风巷道中的主要风门必须设置风门开关传感器,当两道风门同时打开或一道风门长时间打开时,发出声光报警

信号。

3、被控开关的负荷侧必须设置馈电传感器。

4、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的风筒末端宜设置风筒传感器。

第25条烟雾传感器的设置:带式输送机滚筒下风侧10m-15m 处应设置烟雾传感器。

表1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传感器试题(答案)

《传感器及应用技术》期末考试试题(C套)答案 1、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是指: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2、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Transducer/Sensor)的定义: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3、传感器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测量转换电路和辅助电源三部分组成。 4、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来自自然界的物质信息都需要通过传感器进行采集才能获取。 5、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之间的差别就称为误差。 6、对测量结果评价的三个概念(1)精密度、(2)准确度、(3)精确度 7、对传感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描述--称为传感器的特性。 8、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到各种弹性敏感元件上,使物理量的变化变成应变片的应力、应变变化,从而变成电阻值变化。 9、热电阻温度计是利用金属导体或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而变化的特性进行温度测量。 10、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被测非电量的变化转换成线圈的电感变化的一种传感器。 11、压电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自发电式传感器。它以某些电介质的压电效应为基础,在外力作用下,在电介质的表面产生电荷,从而实现非电量的电测转换。 12、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一般由⑴接触电势和⑵温差电势组成。 13光电式传感器是利用光敏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的装置。 14、霍尔传感器是利用霍尔效应原理制成的传感器,主要用来测量磁场的大小。 15、电容式传感器有变面积式、变间隙式和变介质式三种。 16、当输入端加电流I,并在元件平面法线方向加磁感强度为B的磁场,那么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上将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就是霍尔效应。

压力传感器的安装方法及使用要求

●检查安装孔的尺寸 如果安装孔的尺寸不合适,传感器在安装过程中,其螺纹部分就很容易受到磨损。这不仅会影响设备的密封性能,而且使压力传感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还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只有合适的安装孔才能够避免螺纹的磨损(螺纹工业标准1/2-20 UNF 2B),通常可以采用安装孔测量仪对安装孔进行检测,以做出适当的调整。 ●保持安装孔的清洁 保持安装孔的清洁并防止熔料堵塞对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来说十分重要。在挤出机被清洁之前,所有的压力传感器都应该从机筒上拆除以避免损坏。在拆除传感器时,熔料有可能流入到安装孔中并硬化,如果这些残余的熔料没有被去除,当再次安装传感器时就可能造成其顶部受损。清洁工具包能够将这些熔料残余物去除。然而,重复的清洁过程有可能加深安装孔对传感器造成的损坏。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就应当采取措施来升高传感器在安装孔中的位置。 ●选择恰当的位置 当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太靠近生产线的上游时,未熔融的物料可能会磨损传感器的顶部;如果传感器被安装在太靠后的位置,在传感器和螺杆行程之间可能会产生熔融物料的停滞区,熔料在那里有可能产生降解,压力信号也可能传递失真;如果传感器过于深入机筒,螺杆有可能在旋转过程中触碰到传感器的顶部而造成其损坏。一般来说,传感器可以位于滤网前面的机筒上、熔体泵的前后或者模具中。 ●仔细清洁 在使用钢丝刷或者特殊化合物对挤出机机筒进行清洁前,应该将所有的传感器都拆卸下来。因为这两种清洁方式都可能会造成传感器的震动膜受损。当机筒被加热时,也应该将传感器拆卸下来并使用不会产生磨损的软布来擦拭其顶部,同时传感器的孔洞也需要用清洁的钻孔机和导套清理干净。 ●保持干燥 尽管传感器的电路设计能够经受苛刻的挤出加工环境,但是多数传感器也不能绝对防水,在潮湿的环境下也不利于正常运行。因此,需要保证挤出机机筒的水冷装置中的水不会渗漏,否则会对传感器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传感器不得不暴露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下,就要选择具有极强防水性的特殊传感器。

传感器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传感器应用》是应用电子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了解较广的知识,了解工程检测中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应用特点及测量方法. 为后续的电子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需要的前期课程有电路与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1.2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项目教学和试验操作,掌握传感器一般知识和测量方法.常用电子测量设备的测量原理及结构,简单的生产工艺和调试方法。 在理论技能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人生观,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同时进行。让学生积极向上,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1.3课程设计思路 从项目教学入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和应用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握,特别是通过试验操作使学生对测量方法及测量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分组操作。由于所招学生基础不同,来源不同,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因材施教。 2.课程目标 每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教学项目的线路连接,系统调试,数据采集,结果分析,误差分析并给出报告。通过项目的分组操作,了解电子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一般工作内容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2.1专业能力目标: 温度,压力,流量,转速的简单测量系统的调试和维护能力。 A、B级别的要求 2.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

传感器的国家标准_无眼界

传感器的国家标准 与传感器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 GB/T 14479-1993 传感器图用图形符号 GB/T 15478-1995 压力传感器性能试验方法 GB/T 15768-1995 电容式湿敏元件与湿度传感器总规范 GB/T 15865-1995 摄像机(PAL/SECAM/NTSC)测量方法第1部分:非广播单传感器摄像机GB/T 13823.17-1996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声灵敏度测试 GB/T 18459-2001 传感器主要静态性能指标计算方法 GB/T 18806-2002 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总规范 GB/T 18858.2-200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控制器-设备接口(CDI) 第2部分:执行器传感器接口(AS-i) GB/T 18901.1-2002 光纤传感器第1部分:总规范 GB/T 19801-2005 无损检测声发射检测声发射传感器的二级校准 GB/T 7665-2005 传感器通用术语 GB/T 7666-2005 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

GB/T 11349.1-2006 振动与冲击机械导纳的试验确定第1部分:基本定义与传感器 GB/T 20521-2006 半导体器件第14-1部分: 半导体传感器-总则和分类 GB/T 14048.15-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6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接近传感器和开关放大器的DC接口(NAMUR) GB/T 20522-2006 半导体器件第14-3部分: 半导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GB/T 20485.11-2006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1部分:激光干涉法振动绝对校准GB/T 20339-2006 农业拖拉机和机械固定在拖拉机上的传感器联接装置技术规范 GB/T 20485.21-2007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21部分:振动比较法校准 GB/T 20485.13-2007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3部分: 激光干涉法冲击绝对校准GB/T 13606-2007 土工试验仪器岩土工程仪器振弦式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1529-2008 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电解传感器法 GB/T 20485.1-2008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部分: 基本概念 GB/T 20485.12-2008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2部分:互易法振动绝对校准 GB/T 20485.22-2008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22部分:冲击比较法校准 GB/T 7551-2008 称重传感器

煤矿各类模拟量传感器的安装及设置要求

井下各类模拟量传感器的安装及设置要求 一、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 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应尽量靠近工作面设置,离工作面的距离不能大于10m;其报警浓度为0.8CH4,断电浓度为1.5CH4,复电浓度为 1.0 CH4,断电范围为工作面及回风巷中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 二、采煤工作面回风巷甲烷传感器的设置: 回风巷甲烷传感器应设置在瓦斯等有害气体与新鲜风流混合均匀且风流稳定的地方,在回风巷出口10m至15m范围内;其报警浓度为0.8CH4,断电浓度为0.8CH4,复电浓度为 1.0 CH4,断电范围为工作面及回风巷中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 三、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 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在巷道迎头5m范围内;其报警浓度为1.0CH4,断电浓度为1.5CH4,复电浓度为1.0 CH4,断电范围为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 四、掘进工作面回风流甲烷传感器的设置: 回风流甲烷传感器应设置在瓦斯等有害气体与新鲜风流混合均匀且风流稳定的地方,在回风巷出口10m至15m范围内;其报警浓度为1.0CH4,断电浓度为1.0CH4,复电浓度为 1.0 CH4,断电范围为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

五、掘进工作面进风流甲烷传感器的设置: 采用串联通风的掘进工作面,必须在被串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前设置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浓度为0.5CH4,断电浓度为0.5CH4,复电浓度为0.5CH4,断电范围为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 六、中央变电所甲烷传感器的设置: 设置在机电硐室进风流巷道进风处3-5m之内;其报警浓度为0.5CH4,断电浓度为0.5CH4,复电浓度为0.5CH4,断电范围为中央变电所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 七、一氧化碳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设置: 一氧化碳传感器应设在距回风流出口10m-15m范围内风流稳定、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与新鲜风流混合均匀的位置。 温度传感器应设置在距回风流出口10m-15m范围内,并不影响行人和行车,安装维护方便、风流稳定的位置。八、所有模拟量传感器都要设置在巷道上方,距巷壁不得小于200mm,距顶板不得大于300mm。

甲烷传感器安设相关规定

甲烷传感器安设相关规定 低瓦斯矿井的采煤工作面,必须在工作面设置甲烷传感器。 高瓦斯和煤(岩)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采煤工作面,必须在工作面及其回风巷设置甲烷传感器,在工作上隅角设置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岩(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的甲烷传感器不能控制其进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则必须在进风巷设置甲烷传感器。 采煤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被串工作面的进风巷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 采煤机必须设置机载式甲烷断电仪或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非长壁式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甲烷传感器垂直悬挂在巷道上风流稳定的位置,距顶板(顶梁)不得大于300mm,距巷道侧壁不得小于200mm,并应安装维护方便,不影响行人和行车。)1.低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图2-3-1) 。 瓦斯警报浓度:≥1%CH 4 瓦斯断电浓度:≥%CH 。 4 断电范围:工作及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 复电浓度:<1%CH 4 2.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图2-3-2) 瓦斯警报浓度:T1=≥1%CH4,T2=≥1%CH4。 瓦斯断电浓度:T1=≥%CH4,T2=≥1%CH4。 断电范围:T1、T2——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复电浓度:T1、T2<1%CH4。 另:在工作面上隅角设置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

3.煤(岩)与瓦斯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2-2-3) 瓦斯警报浓度:T 1=≥1%CH 4 ,T 2 =≥1%CH 4 。 瓦斯断电浓度:T 1=≥%CH 4 ,T 2 =≥1%CH 4 。 断电范围:T 1 ——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T 2 ——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复电浓度:T 1、T 2 <1%CH 4 。 若T1不能控制其入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则必须增设T3。 T3瓦斯警报浓度:≥% CH 4 。 T3瓦斯断电浓度:≥% CH 4 。 T3断电范围:工作面进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T3复电浓度:<% CH 4 。 另:在工作面上隅角设置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现场通常都是要求矿井在上隅角设置甲烷传感器)。 4.采煤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被串工作面的进风巷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图2-3-4) T瓦斯警报浓度:≥% CH 4 。 T瓦斯断电浓度:≥% CH 4 。 T断电范围:被串采煤工作面及其进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T复电浓度:<% CH 4 。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60 学分:3 制定日期:2010-11-12 第一次修订日期:2011-03-26 第二次修订日期: ... 1、课程概述 1. 1课程性质 《汽车传感器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基础课,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技能考证课程,《汽车传感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门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制图》为前导课程;该课程在后续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总成拆装实训》、《整车电路实训》、《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学习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器与电子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属于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1.3修读条件 具有高等数学和简单的工程数学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基本的物理和化学基础;具有基本的读图和识图能力,英语水平较好。前期必须已经合格修读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能正确描述传感器的作用、组成和常用术语。 ②能正确描述汽车电控系统中各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③掌握汽车电控系统中各传感器的故障现象、故障检测与故障排除的流程方法。 2.2技能目标: ①能辨别和说出汽车电器设备各部位传感器的名称和功用。 ②能将传感器实物转化成简图并分析工作过程。 ③通过简图能在实物中找出相应的零部件并分析它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④能正确拆装汽车电器的各个传感器,并有维修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传感器的定义

传感器的定义 传感器(sensor)曾被称为换能器或变送器(Transducer),近年国际上多用“Sensor”一词。按我国国家标准“传感器通用术语”中的定义:“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为有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又指出“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器件、转换器件和电子线路组成”。在有些传感器中敏感器件和转换器件是合为一体的。 在信息社会里,各行各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信号大部分是非电量的,对于这些非电量信号,即使能检测出来也难以放大、处理和传输。因此传感器通常是用于检测这些非电量信号并将其转变成便于计算机或电子仪器所接受和处理的电信号。从传感器的作用来看,实质上就是代替人的五种感觉(视、听、触、嗅、味)器官的装置(图1-1).人们把外界信息通过五官收集起来,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处理信息,得出一个“结果”,发出指令。在电子设备中完成这一过程时,电子计算机相当于大脑,传感器作为电脑的五官,就像人的眼、耳、鼻、舌、皮肤那样可以收集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送入电脑后,由电脑进行判断处理,并发出各种控制执行机构,从而满足各种社会需求。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微型计算机的功能不断提高,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微型计算机在多方面迅速普及,而且已开始进入家庭。相比之下,传感器处于较落后地位。不少传感器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现

代信息系统对其准确度、速度和价格的要求。传感器技术已成为微型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微电子加工技术、计算机芯片及外围扩展电路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物医学传感器(Biomedical Sensors)是获取人体生理和病理信息的工具,是生物医学工程学中的重要分支,对于化验、诊断、监护、控制、治疗和保健等都有重要作用。来自海洋兴业。

传感器的安装标准

一、传感器安设标准 1、回采工作面传感器安装位置:上隅角安装T0传感器;往外10米范围内安设T1传感器;在回风口10—15米处安设T2瓦斯、温度、CO传感器;当回采顺槽巷道大于1000米时,安装T中传感器。 2、开掘工作面的传感器安设位置:在风筒出口对帮距工作面迎头3-5米处,安设T1传感器,距回风口10—15米处安设T2传感器,当掘进到1000米时,安装T中传感器。 3、双巷掘进期间工作面、回风流安设甲烷传感器标准同开掘工作面的传感器安设标准相同,另外需在两工作面混合回风流中安设一台甲烷传感器。 4、开掘工作面开口5米时,可只在工作面安设T1传感器,但巷道推进到30米起必须安设T2传感器;采煤工作面推进到停采线附近,而采到T1、T2传感器相距不足50米时,可只安设T1传感器,但采掘工作面的断电功能必须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即从开始到结尾全过程具备断电功能。 5、采区回风巷安设甲烷、CO、风速传感器。 6、井下各机电硐室需安设温度传感器,报警值≥34℃。 7、甲烷、温度、CO传感器应垂直吊挂,距顶板(顶梁)不得大于300mm,距巷道侧壁不小于200mm。风速传感器应设置在巷道前后10米无分支风流、无拐弯、无障碍、断面无变

化、能准确计算风量的地点,其悬挂应采用硬连接方式固定,风速检测口应垂直于风流方向。 8、带式输送机滚筒下风侧10-15m处应设置烟雾、一氧化碳传感器。 9、开关量传感器的设置: (1)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必须设置设备开停传感器。 (2)采区主要进回风巷道中的主要风门必须设置风门传感器。当两道风门同时打开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3)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的风筒上应安设风筒传感器,风筒传感器须设置在距掘进面不超过20米处。 (4)必须通过在被控开关的负荷侧设置馈电传感器或在被控开关内取馈电状态接点信号的方式可靠监测被控开关的馈电状态。 二、职责划分 1、开掘队组负责本队施工巷道范围内(从巷道开口位置到工作面之间)的设备看管、工作面50米范围内线缆的规范吊挂及其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工作面线缆延长、回风流传感器的规范吊挂和巷道内所有传感器的标校及故障处理。 2、回采队负责本工作面两顺槽以内的设备看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传感器的规范吊挂;信息中心负责余线回撤以及回风流中的瓦斯、温度、一氧化碳等传感器的规范吊挂和巷道内所有传感器的标校及故障处理。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课程代码:1501030 建议课时数: 128 学分:8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 该课程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述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微型传感器,传感网络的通信技术、支撑技术、应用开发基础,传感器网络协议的应用开发等内容。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网络应用开发调试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基于Zigbee协议栈的无线组网项目的应用开发。该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前继课程为《嵌入式应用基础》,无后继课程。后继的SPT实训中会有些项目需用到本课程的知识。 1.2设计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催化剂。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物联网已经逐渐融入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包括传感器、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多媒体设备等数据采集和自组织网络系统;网络层包括各种网关和接入网络以及异构网融合、云计算等承载网支撑系统;应用层包括信息管理、业务分析管理、服务管理、目录管理等物联网业务中间件和物联网应用子集系统。在物联网技术中,无线传感网络是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以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被感知对象

传感器的国家标准无眼界定稿版

传感器的国家标准无眼 界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传感器的国家标准 与传感器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 GB/T 14479-1993 传感器图用图形符号 GB/T 15478-1995 压力传感器性能试验方法 GB/T 15768-1995 电容式湿敏元件与湿度传感器总规范 GB/T 15865-1995 摄像机(PAL/SECAM/NTSC)测量方法第1部分:非广播单传感器摄像机GB/T 13823.17-1996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声灵敏度测试 GB/T 18459-2001 传感器主要静态性能指标计算方法 GB/T 18806-2002 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总规范 GB/T 18858.2-200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控制器-设备接口(CDI) 第2部分:执行器传感器接口(AS-i) GB/T 18901.1-2002 光纤传感器第1部分:总规范 GB/T 19801-2005 无损检测声发射检测声发射传感器的二级校准 GB/T 7665-2005 传感器通用术语 GB/T 7666-2005 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 GB/T 11349.1-2006 振动与冲击机械导纳的试验确定第1部分:基本定义与传感器

GB/T 20521-2006 半导体器件第14-1部分: 半导体传感器-总则和分类 GB/T 14048.15-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6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接近传感器和开关放大器的DC接口(NAMUR) GB/T 20522-2006 半导体器件第14-3部分: 半导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GB/T 20485.11-2006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1部分:激光干涉法振动绝对校准GB/T 20339-2006 农业拖拉机和机械固定在拖拉机上的传感器联接装置技术规范 GB/T 20485.21-2007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21部分:振动比较法校准 GB/T 20485.13-2007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3部分: 激光干涉法冲击绝对校准GB/T 13606-2007 土工试验仪器岩土工程仪器振弦式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1529-2008 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电解传感器法 GB/T 20485.1-2008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部分: 基本概念 GB/T 20485.12-2008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2部分:互易法振动绝对校准 GB/T 20485.22-2008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22部分:冲击比较法校准 GB/T 7551-2008 称重传感器 GB 4793.2-2008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2部分:电工测量和试验用手持和手操电流传感器的特殊要求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气技术应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专业性、实践性很强,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之一。其主要包括传感器的认识、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常用传感器应用技术及实用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所选的电路具有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性能优良和实用性强等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能认识传感器,了解测量基本原理,理解各种传感器进行非电量电测的方法,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初步具备实用传感器的应用和电路制作技能,并了解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的原理及各种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它突破了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减少理论推导,重点突出应用。将学科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在内容安排上也是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已应用性教学为主,注重增强学生的能力。 、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项目或任务式教学课程进行设计,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内容以实用为主,原理分析通俗易懂。各项目中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分析和测试,融合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包含了传感器检测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突出实际应用,减少理论推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已各种测量手段为主线,传感器的应用贯穿课程整个内容,让学生在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本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理论教学和实践实验训练有机结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以构建测试电路的基本技能;了解传感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为就业打好基础;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逐步养成科学

关于传感器指标

关于岩土工程中使用的传感器指标及评定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目前岩土工程使用的传感器技术指标及其意义,引入目前在国际上通用的测量与误差的概念,以国家现有的关于测量术语的定义为准来描述传感器及其评定的方法。 【关键词】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传感器特性;传感器指标;传感器评定 0 前言: 目前,随着国内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的施工与监测越来越规范,因此,岩土工程及其建筑物对测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随着中国法制的完善,技术监督部门及行业许可证部门对各种监测(检测)仪器的考核也越来越严格。 笔者近年来参加了一些传感器标准的讨论及监督部门对传感器的检测,发现在岩土工程行业使用的传感器有很多种类型,各自的测量原理不尽相同,指标也各不相同,但有些指标已经过时,有些指标被不正确地使用,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的最终评定上产生歧义。要评价测量仪器的质量,就必须对传感器指标、误差的含义有明确地定义。因此,笔者就传感器的指标、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与其指标间的关系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有关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的概念及关系应得到确认,以避免产生歧义。这些概念及关系将引用国家规范。 1测量与误差的概念 1.1测量 在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测量被定义为: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从根本上说,测量是用一个预定的标准与一个未知量进行定量比较的过程。假如要使该过程具有普遍意义,则测量必须满足两个要求: a)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必须准确并得到公认; b)进行比较所用的方法和仪器必须是经过验证的。 1.1.1 测量结果:在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 的值。 注: 1)在给出测量结果时,应说明它是示值、未修正测量结果或已修正测量结果,还应 表明它是否为几个值的平均。 2)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述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必要时还应说明有关影响量的取 值范围。 1.1.2 重复测量的重复性条件: 相同的测量程序; 相同的观测者; 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 相同的地点; 在短时间内重复测量。 1.2关于误差的概念 在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测量]误差被定义为: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 即所谓误差就是测量值与真值之差,其逻辑表达式为:

采掘工作面传感器安装 吊挂及使用标准

采掘工作面传感器安装、吊挂及使用标准 1、甲烷传感器吊挂标准: 距顶板(顶梁)不得大于300mm ,距巷道侧壁不得小于200mm ,字面显示朝向人员较多的工作地点;掘进巷道回风流传感器吊挂应直接吊挂在网片上,钢带、等距顶板都超距离,采煤工作面上隅角距老塘侧土袋墙、切顶线或挡风帘及上帮不大于800mm ,不小于200mm ;采煤工作面距煤帮不大于10m ;掘进工作面距迎头不大于5m ;采掘工作面回风侧甲烷传感器吊挂位置:距回风口10~15m 处。 2、甲烷传感器标签: 调校时间为7天。 采煤工作面上隅角:报警浓度≥1.0%CH 4,断电浓度≥1.5%CH 4,复电浓度?1.0%CH 4 采煤工作面:报警浓度≥1.0%CH 4,断电浓度≥1.5%CH 4,复电浓度?1.0%CH 4 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报警浓度≥1.0%CH 4,断电浓度≥1.0%CH 4,复电浓度?1.0%CH 4 采用串联通风的被串采煤工作面进风巷:报警浓度≥0.5%CH 4,断电浓度≥0.5%CH 4,复电浓度?0.5%CH 4 掘进工作面:报警浓度≥1.0%CH 4,断电浓度≥1.5%CH 4,复电浓度?1.0%CH 4 掘进工作面回风流:报警浓度≥1.0%CH 4,断电浓度≥1.0%CH 4,复电浓度?1.0%CH 4

采用串联通风的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前:报警浓度≥0.5%CH 4 ,断电浓度≥ 0.5%CH 4,复电浓度?0.5%CH 4 采掘工作面回风流机电设备处:报警浓度≥1.0%CH 4,断电浓度≥1.0%CH 4 ,复 电浓度?1.0%CH 4 回风流中机电设备硐室:报警浓度≥0.5%CH 4,断电浓度≥0.5%CH 4 ,复电浓 度?0.5%CH 4 采区回风巷:报警浓度≥1.0%CH 4,断电浓度≥1.0%CH 4 ,复电浓度?1.0%CH 4 矿井一翼回风巷及总回风巷:报警浓度≥0.7%CH 4 采区回风巷、矿井一翼回风巷、总回风巷内机电设备处:报警浓度≥0.5%CH 4 , 断电浓度≥0.5%CH 4,复电浓度?0.5%CH 4 (必须能够断开该机电设备的电源) 3、回风流中机电设备处甲烷传感器安装位置:(设备为机械、电力设备) 单台设备处:甲烷传感器安装在机电设备风流上风侧10~15m处。 多台设备处:设备集中放置长度不超过20m的安装一台甲烷传感器,甲烷传感器安装在迎风侧第一台设备上风侧5~10m处;集中放置长度超过20m的,增设一台甲烷传感器,安装位置为20m第一台设备上风侧10~15m处。 4、采用串联通风的局部通风机前3~5m内必须安装甲烷传感器。(五采区、八采区) 5、设在回风流中的机电硐室距其进风口3~5m内必须安装甲烷传感器。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 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课程代码:05008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 (一)学习领域定位 “传感器技术”学习领域由岗位群的“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岗位”行动领域转化而来,是构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专业学习领域之一,其定位见表一: 表一学习领域定位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机电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1. 方法能力目标: 能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自我学习、收集和检索信息、查阅技术资料;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过程,深入了解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思考优化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改进,尝试运用技术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践问题; 学会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职业道德;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质疑意识,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社会能力目标:

传感器的分类 及特性以及选择

一、传感器的定义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二、传感器的分类 目前对传感器尚无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但比较常用的有如下三种: 1、按传感器的物理量分类,可分为位移、力、速度、温度、流量、气体成份等传感器 2、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阻、电容、电感、电压、霍尔、光电、光栅、热电偶等传感器。 3、按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可分为:输出为开关量(“1”和"0”

或“开”和“关”)的开关型传感器;输出为模拟型传感器;输出为脉冲或代码的数字型传感器。 三、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对静态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所具有相互关系。因为这时输入量和输出量都和时间无关,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可用一个不含时间变量的代数方程,或以输入量作横坐标,把与其对应的输出量作纵坐标而画出的特性曲线来描述。表征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参数有:线性度、灵敏度、分辨力和迟滞等。 四、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所谓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变化时,它的输出的特性。在实际工作中,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常用它对某些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来表示。这是因为传感器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容易用实验方法求得,并且它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与它对任意输入信号的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往往知道了前者就能推定后者。最常用的标准输入信号有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两种,所以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也常用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来表示。

照度传感器安装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照度传感器是什么 照度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表面照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它用于实现对环境光照度的测量,输出标准的电压及电流信号,具有体积小,安装方便,线性度好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环境、养殖、建筑、楼宇等的光照度测量。 二、照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照度传感器是一种采用热点效应原理,这种传感器最主要是使用了对弱光性有较高反应的探测部件,这些感应原件其实就像相机的感光矩阵一样,内部有绕线电镀式多接点热电堆,其表面涂有高吸收率的黑色涂层,热接点在感应面上,而冷结点则位于机体内,冷热接点产生温差电势。在线性范围内,输出信号与太阳辐照度成正比。透过滤光片的可见光照射到进口光敏二极管,光敏二极管根据可见光照度大小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电信号会进入传感器的处理器系统,从而输出需要得到的二进制信号。 三、照度传感器的结构分析 照度传感器选用专业光接选器件,对于可见光频段光谱吸收后转换成电信号。根据电信号的大小对应光照度的强弱。内装有滤光片,使可见光以外的光谱不能到达光接收器,内部放大电路有可调放大器,用于调制光谱接收范围,从而可实现不同光强度的测量。由于光电二极管的输出与照度(光流量/感光面积)成比例,因此可以构成照度传感器(其它光度值测量都可以采取相应办法将其变换为感光面的照度进行测量);再将光电流通过通用运放进行电流—电压转换。 四、照度传感器的技术参数 供电电压:12VDC~30VDC 感光体:带滤光片的硅蓝光伏探测器; 波长测量范围:380nm~730nm; 准确度:±7% 重复测试:±5%;

温度特性:±0.5%/℃; 测量范围:0~200000Lux 输出形式: 二线制4~20mA电流输出 三线制0~5V电压输出 液晶显示输出 232/485网络输出 使用环境: 0℃~40℃、0%RH~70%RH(带液晶); 0℃~70℃、0%RH~70%RH(不带液晶) 大气压力:80~110kPa 五、照度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1、背光调节:电视机、电脑显示器、LCD背光、手机、数码相机、MP4、PDA、GPS;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课程代码:05008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 (一)学习领域定位 “传感器技术”学习领域由岗位群的“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岗位”行动领域转化而来,是构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专业学习领域之一,其定位见表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机电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传感器分类与代码

《传感器分类与代码》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传感器分类与代码》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2013年列入国家标准委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计划号为-T-469。本标准由全国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353)归口,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起草工作。 二、背景及意义 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特定的被测信号,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记录、显示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位于物联网的感知层,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设备以一体方式呈现,是物联网中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为物联网提供系统赖以进行决策和处理所必需的原始数据。 传感器分类与代码标准是物联网的基础标准。选取合理的分类依据对物联网中各类传感器进行分类编码,有助于传感器及相关设备的管理与统计等,促进物联网传感器的生产、销售及应用等。 三、工作过程 (一)资料调研 调研相关标准及资料中关于传感器分类的现状: 1) GB/T 7665-2005 传感器通用术语:规定了传感器的产品名称和性能等特性术语,适用于传感器的生产、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其他有关领域。术语在标准中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被测量进行的。 2) GB/T 7666-2005 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规定了传感器的命名方法、代号标记方法、代号,适用于传感器的生产、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其他有关领域。在传感器的命名法中主要反映了被测量、转换原理、特征描述以及量程、精度等主要技术指标。 3) GB/T 20521-2006 半导体器件第14-1部分半导体传感器-总则和分类:描述了有关传感器规范的基本条款,这些条款适用于由半导体材料制造的传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