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卫视娱乐节目追风现象分析—以相亲类节目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312011年第08期媒体观察NEWS RESEARCH了预热、铺垫。
栏目还邀请著名网络评论员针对栏目开播后的内容期待撰写了评论文章,该文章也在不少博客中被转载,进一步增强了栏目的影响力。
开通短信平台、QQ群,全方位扩展社交触角此外,短信平台也是当前很多电视栏目与观众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这方面《法观天下》也是没有落下。
栏目与集团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很快落实了合作方案,在节目开播前开通了短信平台,准备接受观众的报料以及反馈,并派员工前往客服中心对客服进行了相关培训,让客服更加了解栏目的节目形式以及所针对的观众诉求领域。
在节目播出时,电视画面播出短信平台的号码,并让主持人口播提示观众注意。
在栏目开播后,栏目还注册了观众QQ群,欢迎热心观众加入QQ群讨论新闻,对栏目提出建议、意见,和栏目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做到了栏目与观众之间的无缝隙连接。
从网络主页到微博,从短信平台再到QQ群,《法观天下》始终走在社交媒体的最前沿,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多方面地扩展社交媒体渠道。
在网络日益发达,影响力日益巨大的今天,利用都市频道雄厚的节目制作能力作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栏目,努力开创传统媒体新的发展局面。
(作者贾建慧: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都市频道)【摘 要】相亲类节目从开播以来,就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经过对不良信息传播的规范之后,以更加贴近生活的面貌出现在观众的视野。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观众的角度分析相亲类节目受欢迎的心理因素,即满足了观众的社会需要;节目带给观众心理上的惊喜感;节目引起观众心理共鸣从而产生移情。
以力求为相亲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条思考的途径。
【关键词】观众;相亲类节目;心理因素相亲类节目高收视率的受众心理因素分析——以《非诚勿扰》为例□ 赵晓妮相亲类节目自上世纪90年代末时隔10余年后再次得到观众青睐有其社会原因,比如胡小武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角度阐述了这类节目出现的社会条件。
①在节目播出的前期,因为某些嘉宾的自我炒作、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当行为和不正确观点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对观众的爱情观、人生观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非诚勿扰》节目热播原因的分析在江苏卫视 2013 年跨年演唱会上,主持人孟非宣布,《非诚勿扰》节目在2012 年全国卫视所有栏目中获得收视率第一。
一个地方台的相亲交友节目何以能在全国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久播不衰,连续创下收视率冠军,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华人的眼球,其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与思考。
一、剩男剩女现象使相亲交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本应忙着谈婚论嫁的都市男女却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个人婚恋问题。
生存的压力在不断挤占他们私人空间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眼界历练得越来越高,加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被剩或主动要剩的男女逐渐增多。
“剩男剩女”已不再是新鲜的网络词汇,而是逐渐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近几年来,各大媒体组织相亲会,年迈的父母替子女相亲的事例频现各大媒体的头条。
从 2010 年起,沉寂了几年的相亲交友类节目在重新定位包装后,适应时代需要卷土重来。
一方面,为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一方面,给关注此问题的适婚男女的父母亲友们一个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的渠道。
同时,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以电视节目这种更直接更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节目内容展示了广阔真实的社会生活。
首先,每期男女嘉宾的遴选实行差异化策略:年龄跨度从 20 岁到 40 岁不等,地域跨度从大陆到台港澳甚至到国外,职业从私营业主、外企职员到科学家、艺术家乃至政府官员,嘉宾个性更是千差万别。
这种多样化、差异性在节目中相遇时就形成了多种思想的激荡,不同婚恋观的碰撞,多样社会文化的彰显,形成节目的一个亮点。
差异化也拓宽了受众群体,不仅是适龄男女,其他年龄段的观众也希望从节目当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看到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人生道路、人生选择。
其次,台上的男女嘉宾以 80 后为主,他们率真的个性、犀利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人的爱情诉求,展示了广阔、真实的社会生活。
浅析当今电视相亲节目何以火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娱乐节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其实,电视相亲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上个世纪末,风靡全国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掀开了电视相亲的红盖头,但是由于这些节目的形式固定和观众的审美疲劳相继淡出了银屏,近年来电视相亲节目又“重出江湖”,《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电视相亲节目再度走红,在国内掀起了电视相亲热。
根据央视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统计,《非诚勿扰》这个电视相亲节目已经成为收视率仅次于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节目,即使这个节目存在的不少的质疑声,但是它的收视率却在不停的攀升。
下面就以《非诚勿扰》为例来分析电视相亲节目火爆的原因。
笔者认为电视相亲节目之所以如此的火爆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节目嘉宾,二是观众,三是节目本身,四是社会这个大环境,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节目嘉宾:唇枪舌战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可以说是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的代表,在节目中我们看到24位容貌上佳、身材一流的女嘉宾在台上一字排开,个个都高高在上,而台下的男嘉宾却一个个小心翼翼,胆颤惊惊,就怕说错话被全场灭灯,这些貌美的“剩女”挑起男嘉宾来是一个比一个的恶毒,“请问你有房有车吗?”、“你的月薪是多少”、“你的出行工具是什么”…这样关于工作、收入的问题往往只能通过第一关和第二关,而达不到条件的只能被女嘉宾们灭灯,被她们挑剔的话语淹没。
在节目的现场男女嘉宾对话大胆火辣,一场场的PK,“毒舌”频频出现,女嘉宾说话从来不给男嘉宾留余地,这场相亲会就像是一场女生批斗男生的批斗会。
“富二代”与“拜金女”的对战让节目气氛达到了高潮,忠实的观众并没有他们之间的唇枪舌战有什么问题,反而我们更喜欢看女嘉宾是用什么言语扼杀男嘉宾的,节目将观众的焦点都聚集到了男女嘉宾的唇枪舌战的话语上,观众对男女嘉宾是不是能够牵手成功已经没那么的关心,虽然男女嘉宾之间的唇枪舌战将节目推向了风口浪尖,但是也成为了节目中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尽管很多人都批判节目中出现的“拜金主义”、批判女嘉宾的“势力”与“毒舌”,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富有争议的话题将节目一度推向了顶点,成为网络,电视,报纸的头条新闻。
要求:任选一种当前的热门社会现象,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原因,做出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法如火如荼的卫视“相亲”大战摘要: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贵州卫视的《相亲相爱》、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上海卫视的《相约星期六》、安微卫视的《缘来是你》、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辽宁卫视的《超级乐八点》...大家不陌生吧!特别是家里的爸爸妈妈最为喜欢,总是会早早的等在电视剧前守候着,颇有当年我们看动画片的兴奋劲儿。
这一类“相亲”大战,使得某些顽固不化的家长变得开明了,这一类“相亲”大战也“火”了节目和嘉宾以及公共话题。
但是,是什么导致了近10档名目各异的相亲类节目如火如荼,甚至“泛滥”到让许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呢?关键词:卫视“相亲”大战、如火如荼、观众、“审美疲劳”、社会问题、急需处理卫视“相亲”大战,涉及话题很多,电视台的“一窝蜂”、“同质化”现象、“收视率”效应,不客气地说,这些还只是最直观的问题。
当下更重要的是,“相亲”这类原本服务性的节目变身成今日的真人秀娱乐,成为个性张扬、搏位出名的平台,成了各种价值观包括“把无耻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这种低俗价值观放大的公共空间。
这些节目散发出浓烈的铜臭味,这股铜臭味,正是中国相亲类节目火爆的原因。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原因,它们的火火在以下几点原因。
1.火在价值观颠倒中国人见面就问工资多少、股票长没、房子几套,自然诞生这样非宝马不嫁的纯作秀节目。
很多女孩上了节目就说要红遍全球,火成主持一姐,实在不行,就脱衣露肉大做节目外文章,上节目要嫁人,反而不是主要诉求了。
本来一个征婚节目,变成价值观颠倒和价值观PK的节目,自然要火。
而且这种价值观颠倒,已经屡试不爽可以获得“眼球成功”。
电视相亲节目,除了早期的发简历播报个人介绍的外,从国外学来的这种形式的PK相亲,价值观颠倒得越厉害,就越有观众。
2.火在心理安慰经常有人在非诚勿扰节目完后第二天,到微博、博客、BBS甚至饭局上讨论头一天的男嘉宾被女嘉宾灭灯的效果。
对电视相亲类娱乐节目精神扭曲之批判——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作者:杜冉乐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刊名:东京文学英文刊名:DONGJING WENXUE年,卷(期):2010,(9)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4条)1.尼古拉阿伯克龙比.张水喜电视与社会 20072.皮埃尔.布尔迪厄.许钧关于电视 20003.欧阳宏生.阎伟快乐有度过犹不及--对当前"电视娱乐化"问题的再思考 2010(2)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1999相似文献(6条)1.学位论文邵嘉蕾析影视媒介“泛娱乐化”——影视媒介“同质”“媚俗”“拜金”“恶搞”“幼稚化”“明星化”等六大现象分析2007伴随着媒介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媒介手段日趋成熟,媒介文化日益丰富。
但从媒介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内容来看,却显示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本文试以影视媒介为例,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总结我国目前以影视媒介为首的媒介文化所存在的六大问题,并将这“同质化”“明星化”“媚俗化”“幼稚化”“拜金主义”“恶搞”等六大问题主要归纳为“泛娱乐化”。
为了便于讨论,笔者将它们用“泛娱乐化”来总体概括、总体阐述。
本文简述了些问题的现状与特点,分别从历史阶段、技术手段、时代背景、文化语境、经济法则等五个社会历史环境分析“泛娱乐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此基础上,针对媒介文化的传播特性,从传播者与受众两者关系的改变以及由两者关系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不同媒介观念、认识与追求入手分析,论述传播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受众至上”的矫枉过正,对受众口味的一味迎合与满足,对经济利益的极致追求,对媒介传播者能动引导责任的忽视,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关键。
在这个基础上,笔者从社会责任、国家干预、艺术创作等三个层面提出完善媒介建设、应对“泛娱乐化”的方法,并以目前影视媒介所出现的优秀影视作品个案为范例,通过具体个案研究,从实际操作层面来探讨如何创作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来有针对性的解决目前影视媒介不合理的现状。
关于相亲节目的影响与看法的调研分析此次社会调查,我们选择了当前民众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
而论“热”,现在各大电视台的相亲节目可谓一热。
自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一档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以来,各种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一股相亲热侵袭了中国的广大民众。
而《非诚勿扰》的意义绝不是简单的相亲,它是很清晰的向世人展示了两个社会问题:①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婚姻导向②针对这些主流的民众,反映了关于房政,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
《非诚勿扰》不仅捧红了江苏卫视,也捧红了一些参加它们节目的女嘉宾。
她们的出名不是因为她们的美丽或是才华,而是源于她们犀利的言语。
如曾在《非诚勿扰》节目上大发“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对于她,曾引起大众的一阵轰动,每个人都褒贬不一。
这其实反映了女嘉宾的价值观和婚姻导向,而对于这种直白的表达价值观和婚姻导向的做法,在我们的此次调查中,有35%的人认为“名利心太重,惹人讨厌”,8%的人认为“很真实,就应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13%的人认为“只是为了炒作而已”。
由此统计结果可知,民众大多数还是支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
当然,价值观无绝对的正确与否,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一种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许多人一辈子匆忙奔波,最后一事无成,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或者说是他们的价值观是混乱的,不确定的,他们几乎没有思考过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也不清楚人生的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
他们随大流,东风大了跟东风,西风强了随西风,忙忙碌碌,最终也没忙出个所以然来。
这在现代社会上就比较明显了。
很多女生的择偶条件标准是“有房有车有贷款”,最近还掀起了一股“高富帅”之风,因为高标准,导致了剩女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剩男就增多了。
中国也就进入了“剩男剩女”的时代,这是极不利于中国国情的发展的。
专论当代电视综艺的长盛之道——以《非诚勿扰》为例许春燕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曾面对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诸如女嘉宾整顿、“限娱令”、乐嘉退出、其它新兴综艺节目的冲击等。
但是《非诚勿扰》坚持对社会焦虑的敏锐捕捉,不断变换节目策略,打败一个又一个蜂拥而上的劲敌,成为真正“笑到最后的人”。
借由《非诚勿扰》节节攀升的收视率,其节目的种种元素——从主持人到嘉宾、从音乐到舞台美术等等都被作为成功元素大加赞扬。
一、独特视角:焦虑宣泄弗洛伊德早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对焦虑的问题进行探讨,他将焦虑与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联系在一起,认为:“焦虑与性生活的某些历程或力比多应用的某些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
”①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焦虑来源于本能无意识与意识的对抗,本能无意识的快乐原则与意识的理性原则形成背离,人的本能冲动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形成了焦虑。
(一)浓缩的焦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剩男剩女、买房结婚、同性恋、婆媳关系等是适婚男女所面临的普遍焦虑。
弗洛伊德曾解释,焦虑的无对象性是这种情绪广泛而普遍存在的理论基础,个体不能明确说出让其紧张和忧虑的具体对象,因此,为了使焦虑合理化,个体往往借助“润饰”作用,把焦虑情绪附着与具体的事物之上。
②相亲节目的出现,缓解了社会焦虑。
在《非诚勿扰》中,以马诺为代表的女嘉宾有着鲜明、独特的标识符号,集合成一个充满焦虑的“仿社会”。
社会焦虑通过女嘉宾的“观点展示”形成劲爆的话题,目的是让女嘉宾成为“众矢之的”,借助电视这一大众媒介,成为社会焦虑宣泄的具体对象。
截至目前,对于《非诚勿扰》研究的文献数量众多。
诸多批判性文章纷纷指责《非诚勿扰》以低俗话题博取眼球。
然而,笔者以为,《非诚勿扰》的成功机制恰恰是完美捕获了社会焦虑,并巧妙将话题与具体对象结合,形成良好的焦虑宣泄机制。
(二)仪式的退场费斯克曾站在受众的立场上提出“参与—摆脱”的策略,尽管这是一种解读策略,但《非诚勿扰》对其在宣泄机制中的运用也十分合理。
省级卫视娱乐节目追风现象分析—以相亲类节目为例内容摘要:2010年上半年,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以仅次于《新闻联播》的高收视率引爆电视屏幕,一时间各省级卫视纷纷效仿,形成了相亲节目的热潮。
随着竞争的加剧,炒作、作假、节目低俗化、选题极富争议等负面问题层次,国家广电总局下令部分相亲类节目停播整顿。
一场省级卫视间的“追风”现象慢慢降温。
本文就此事件分析了省级卫视间长期存在的“追风”“模仿”现象,分析了其原因,并给出改善建议。
我国省级卫视自1980年西藏、云南和贵州三个省级卫视的频道率先上星以来,20年时间内早已形成“一省一星”的局面,而华娱卫视、凤凰卫视等境外媒体的相继落地也使我国的电视界更加繁荣,观众的选择更加多样。
但近年来的收视率之争,使省级卫视之间的追风现象日益严重,由最开始的仅为节目形态相似,直至赤裸裸的照搬,而追风的领域从娱乐节目、选秀、电视剧到相亲节目,一旦某节目收视率攀升后,大批量节目就跟风而至,形成千台一面的节目狂潮。
2009年底至2010年初,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接连开播了两档相亲类节目,《我们约会吧》和《非诚勿扰》异军突起,以高收视率压倒选秀节目,引爆了又一场省级卫视的相继“追风”狂潮。
一、省级卫视娱乐节目追风现象我国省级卫视之间相互“追风”的现象由来以及,且呈现愈演愈烈的局面。
2004年湖南卫视模仿《美国偶像》创办超级女星,成为国内选秀节目的先驱它以新鲜的视觉冲击,独特表现形式在2005年达到鼎盛,也引发了其他省级卫视的“追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第一次心动》、《《红楼梦中人》等纷纷涌现荧屏,但由于节目形式相同,无新意呈现恶性竞争,在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选手直播中为“出位”跪地向评委求婚,深圳卫视《超级情感对对碰》为刺激收视率请网络争议人物“芙蓉姐姐”做嘉宾,其出言表现不妥,造成恶劣影响,广东卫视《美丽新约》直播整容血腥画面等事件后,广电总局下令部分节目停播整顿,并对选秀节目进行整顿,出台了包括选秀节目退出黄金时段、不允许选秀节目再进行短信投票等相关规定。
选秀节目的追风热度逐渐下降。
而2010年度再次引爆的相亲节目追风热,也完全“复制”了选秀风潮。
与英国真人秀《take me out》相似,《非诚勿扰》以24位单身女生选择一名男生的全新互动形式,引爆了相亲类节目的收视狂潮,其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
自《非诚勿扰》热播后,“拜金女”马诺、“摸一下要20万”的朱真芳、爆出不雅照的女选手闫凤娇一直话题不断,但其高收视率却吸引其他省级卫视纷纷跻身相亲节目中,浙江卫视推出《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推出《百里挑一》,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贵州卫视的《相亲相爱》、安徽卫视《缘来是你》等近十档相亲节目纷纷涌现,并将《非诚勿扰》中相亲难度、出位言论等进一步发挥。
导致电视天天有相亲。
在此情况下,国家广电总局近日正式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对“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顿。
对情感类节目则提出要求:严防情感类节目造假,严防出现恶意冲突,严防有意制造冲突,防止出现第三者话题等。
“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二、追风之弊(一)同质化严重,观众“审美疲劳”省级卫视间相互“追风”,某一新类型节目获得观众认可后,其他各卫视会迅速推出相类似的节目,结果造成某一段时间内,电视屏幕同质化节目泛滥,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非诚勿扰》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漂亮而言辞出位的女单身女生、身份背景各异的男嘉宾、两个光头主持人、充满争议的话题都让《非诚勿扰》得到了高度的关注。
当该节目得到观众接受后,各省级卫视也纷纷出招模仿。
浙江卫视的迎风连播13天相亲类节目《为爱向前冲》,将女生人数减为8位,将环节改为“爱要大声说”、“爱就不放手”、“解码男主角”。
在话题方面,入赘、婚前性行为、丁克等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贯穿节目始终。
出现了“自诩才华胜过张爱玲,美貌赛过范冰冰,主持赛过陈鲁豫”的祖德妹,炫富的“富家女盛凌云”,丁克一族“灭绝师太”刘珊珊。
更将《非诚勿扰》中的话题女生马诺请上节目。
其他卫视均“旧瓶装新酒”推出了各自的相亲节目。
有的卫视甚至要求主持人模仿《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剔光头主持。
(二)竞争失序,社会责任缺失同样的节目形式,使得原本集中的观众群开始分散,为了保证收视率,各家卫视从男女选手、话题选择上大作功夫。
鼓励选手出位表现、在节目中提出争议的话题、言论,要求嘉宾点评犀利,增加嘉宾与选手之间的矛盾冲突,炒作节目选手提高节目收视率。
原本以“交友”为目的的相亲节目变成了一个秀场,男女选手上节目的目的变成了出名,造假、做作的表现使节目尺度越来越大,直至低速。
这样的无序竞争,使媒体应负担的社会责任缺失,媒体本应给观众带来的健康、积极的娱乐节目,却因为争取收视率而愈发的低俗化。
(三)缩短节目的“生命期”一种全新的节目形式,无论是模仿自国外媒体,还是自主创新,都是对电视荧屏的丰富。
如早年的选秀节目,现在的相亲节目,它使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节目当中,互动性增强,更加贴近观众,得到了观众的喜爱。
但因为“追风”现象的出现,新节目在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被迅速模仿,导致千台一面,短期内同质节目泛滥使得观众出现视觉疲劳。
缩短了新节目的“生命期”,而由于恶性竞争导致的低俗化,也使得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对新节目形式进行停播、管制。
最终导致新节目形式的整体覆灭,销声匿迹。
三、追风现象产生的原因省级卫视节目“追风”现象的产生从外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都存在原因。
(一)强大的竞争压力从外部环境而言,省级卫视承担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经营方面,制播分离后,各省电视台均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对市场化的竞争,各电视台都需要转型,以适应这种挑战。
广告作为电视台的主营收入受到落地情况、收视率等因素的影响,而省级卫视作为上星卫视,落地面积广,承担的广告任务量更重。
同时高额的落地费也使省级卫视的压力更重。
媒体竞争方面,省级卫视要面对资源强大的中央电视台、其它的省级卫视、境外落地媒体的竞争,而多媒体的出现,使得网络也成功分流了部分观众的注意力,如果能够在多重的竞争中抓住观众的收视成为各省级卫视的难题。
(二)有限的节目资源作为省级卫视,一方面作为当地唯一上星的频道,既要保证节目与本地紧密相连,具有地方特色。
另一方面,省级卫视以全国观众为潜在收视群体,节目特色应满足潜在受众的需求。
这就为省级卫视的节目限定了一定的空间。
而在网络盛行,各大媒体纷纷求新求异的今天,在有限的空间内,对节目进行创新,突破传统的节目形式,更是难上加难。
(三)束之高阁的定位我国目前共有30多个省级卫视频道,为摆脱节目同质化现象,突出自身特色,各台纷纷确定自己的特色定位。
如湖南卫视努力实现以娱乐为主线“快乐中国”的理想;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以“海峡品牌”凸显福建特殊的区位优势;安徽卫视定位于“电视剧大卖场”以“剧”行天下;江苏卫视定位于“情感频道”以“情”动天下;海南卫视以“旅游”为特色“游”天下;广东卫视打造财富,以“富”天下;广西卫视融合了女性、家庭、民族、时尚四大要素,确立了“女性特色”的定位;四川卫视开设“七大故事会”确立“中国特色故事频道”。
专业的定位可以使省级卫视突出自身的特色,从而培养高忠诚度的观众,这也是未来省级卫视发展的趋势。
但是,虽然有了明确的频道定位,但各卫视节目与频道定位之间的结合度仍有待提高,有时迫于生存压力,为争夺更大的广告份额,仍在黄金时间尽量多地播出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而体现本频道特征的专业化对象性节目不是无暇顾及就是束之高阁,成为了摆设。
导致省级卫视“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的雷同面孔,使得原本属于自己频道特色的定位渐行渐远。
四、解决建议为改变省级卫视“追风”现象,解决节目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具实践性的节目定位省级卫视虽然没有中央电视台的实力雄厚,没有海外落地媒体自由,但是作为该省的上星卫视,却具有很强的地方优势。
省级卫视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将本地文化浓缩提炼,形成独特的频道定位,将节目与定位相结合,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将频道的定位深入人心,培养忠实的收视群体,提高频道的竞争力。
如海南卫视将旅游作为频道定位,改名旅游频道,就是将本地特色与频道定位相结合,使海南卫视率先变身专业频道。
(二)加大创新投入,与网络结盟,延伸触角现代传媒业已经进入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专注的做好内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省级卫视之间追风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因为对节目内容、形式的创新不足,只能模仿获得较高认可度的节目,最终导致同类节目泛滥。
因此加大创新投入,在资源、资金等各方面对节目创新进行支持,力求开拓新的节目形式,引导受众关注的潮流,才能在同类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网络作为当前受众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关注新闻、购物、聊天、看视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电视媒体与网络的结盟仅限于建立门户网站,提供视频点播。
省级卫视具有强大的节目资源,如果开发与网络结合的新方式,延伸省级卫视的触角,这将被更多的受众所认可、接收。
(三)提高“避追风”意识,建立绿色收视评估系统虽然省级卫视均拥有自己的频道定位,但是在外部竞争强大,而其他卫视节目收视率上升的情况之下,往往自动放弃了原有的频道定位。
因此,省级卫视应提升自己“避追风”的意识,坚持媒体应担负的社会职责,不为追求短期收视率的上升而放弃具有长期利益的频道定位。
同时,业界也应建立绿色收视评估系统,规范媒体行为,避免今后省级卫视“追风”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1】潘界泉《湖南卫视的频道定位对省级卫视的启示》【2】《媒介生态理论视野下对省级卫视生存困境的解读》;《新闻窗》【3】刘会召《省级卫视的分化与断裂》【4】余海吕萌《省级卫视文化品牌提升策略研究_以安徽卫视品牌建设为例》【5】姜智彬徐轶丰《要么放手作秀_要么真诚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