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政府规制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政府规制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政府规制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政府规制

《传媒经济学》期中作业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政府规制

一、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原因

(一)内因

1.传媒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据2002 年公布的《全球娱乐及传媒业展望:2002—2006》的数据,传媒业收入将达到11706 亿美元,这个数字几近于我国2003 年国内生产总值(13720 亿美元)。资本的逐利性决定跨国传媒集团不会放弃传媒产业,它们在世界各地南征北战,以期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

2.传媒市场要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以美国传媒市场为例,美国传媒市场盘踞着众多的传媒大亨,传媒市场竞争激烈,并达到饱和的程度,传媒集团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这些传媒集团迫切寻找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以拓展自己的业务。相比北美、欧洲等开放较早的传媒市场,由于政府控制的原因,中国传媒市场基本上以本地传媒为主,外资传媒几乎空白,饱和度相对较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逐步开放传媒市场,从资本的回报率来看,外资传媒更青睐处于市场导入期的中国传媒市场。

(二)外因

1.政治因素

传媒属于长期投资产业,前期投入资本数目巨大,回报周期长,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外资无法把握投资回收的确定性,市场风险大,在巨大的资金投入面前,往往会采取观望的态度。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发展,这是外资敢于在中国投资的基础。

外资投资中国传媒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政治因素是中国传媒政策的逐渐松动。中国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国传媒市场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加入WTO 的现实要求,中国将逐渐放开传媒市场,从而为外资进入中国传媒市场创造了可能。

2.经济环境因素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市场最重要的目的是使投资利润最大化,因此它在做出入华决策时,必须评估中国社会的经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电视、音响、电脑等逐渐普及,居民对影视音像等文化信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传媒市场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自然吸引外资传媒的纷至沓来。

其次,传媒业具有相对垄断性,表现之一为通过竞争,垄断一定的传媒市场,并拥有数量庞大的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品牌忠诚度的受众;表现之二是由于相关政策的制约而形成政策性垄断。中国入世之后,逐步开放传媒市场,外资传媒入华成为可能。中国传媒市场处于产品市场周期的导入期,此时在中国开垦传媒产业,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竞争对手较少,意味着高额的媒介市场回报,也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

第三,传媒产业存在着两个市场,传媒公司在出售内容产品获得第一次收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广告的销售获得第二次收入。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有效需求不足,买方市场开始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传媒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告和信息服务的发展空间日益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广告的需求也将逐步增加。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性质、人们共享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生活

方式、人口状况、风俗习惯、教育程度等等。中华民族有着5000 年历史文化,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形成了一套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外资传媒带来的传媒产品,如好莱坞大片体现西方的政治文化、商业规范、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使用的是西方的文字,从这方面看,外资传媒要打开中国市场有一定困难。

但是,中国目前正处入社会转型时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全球化的现实,中国人正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双重影响。实际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人们对信息和娱乐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很多中国人很熟悉西方的一些传媒产品。这让外资看到了中国传媒市场的商机。

4.技术因素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另一个有利条件是中国传媒业刚刚起步,中国国内传媒业技术设备落后、经营理念陈旧、资金缺乏、规模普遍都不大、竞争力不强;另外,众多媒体的存在,造成内容缺乏,节目的重复无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因而媒体迫切寻找新的内容来获得发展。

另一方面,外资传媒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和在世界各地市场的厮杀,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由于本身资本的雄厚,外资传媒有资本购买最先进的技术产品。另外,跨国外资集团往往生产、销售一条龙,拥有大量的节目资源。因此外资传媒进入中国传媒市场与本地传媒竞争,在技术、经营管理、节目资源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

当然,因为传媒产业与意识形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处于政治利益考虑,中国政府肯定不会让外资传媒在中国传媒市场上畅行无阻,外资要突破中国政府的规制注定要费一番功夫。特别是入世初期,中国政府关于外资传媒入华的法律还不健全,外资传媒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面临的义务和成本,造成盈利目标的不确定性。

二、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政府规制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包括资本进入、技术进入、人才进入,其中最主要的是与本地传媒集团合资进入中国传媒市场。

对中国政府来说,外资入华主要是一种环境威胁,如何减少内部弱点同时规避外资入华带来的外部威胁是中国政府制定传媒业规制的立足点。传媒业规制具体包括准入监管、内容规制、地方行政部门的约束三个方面。

(一)准入监管

准入监管就是对进入的外资实行严格的准入,包括准予入华外资传媒的严格选择、媒体业态的严格准入、外资资本规模的控制。

1.入华外资传媒的严格选择

入世以来,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入华外资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一般来讲,在准入的外资传媒上,中国政府的政策偏向于实力雄厚、与中国政府关系友好的外资传媒。已经入华的维亚康姆、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贝塔斯曼无一不是世界排名靠前,与中国政府关系密切的跨国传媒集团。

2.媒体业态的严格准入

媒体业态指电视、广播、互联网、电影、报刊、广告等领域。不同的业态,意识形态色彩、与国民生活重要程度不同,因此我国政府对不同业态的准入限制也不同。

首先,传媒核心领域严格准入,甚至禁止进入。中办发【2001】17 号文件指出: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和许可制度,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不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2002 年 3 月11 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在重新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禁止外商投资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005年8 月5 日公布的《关于文化领域引

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又一次明确列出了禁止外资涉足的领域。

在诸多媒体业态中,电视属于控制最严的业态之一,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政策明确允许外资在中国大陆设立电视频道、广播电台。目前我国传媒市场上存在的凤凰卫视、华娱卫视、阳光卫视等外资电视传媒都属于境外媒体,拥有的只是在中国大陆的落地权。

我国对境外电视媒体实行严格管理限制:首先,有限范围的落地,即广电总局只允许三星级宾馆、涉外公寓和确有工作需要的单位接收广电总局批准落地的加密电视频道;其次,加密电视频道在以上区域落地的推广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代理执行;再次,境外电视媒体不能在中国有收益,即资金收转必须在境外进行,但汇进汇出往往增加成本,因此要委托国内的公司代为收取。

其次,传媒非核心领域,灵活准予外资进入。中宣部、广电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在2001 年8 月出台了有关中国传媒融资的17 号文件,其中规定:发行、印刷、电影集团经批准,可以吸收外资。2003 年 5 月 1 日,新闻出版总署和原外经贸部联合下发的《外资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书报刊零售市场正式对外开放。2003 年9 月,广电总局下发了《外资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允许外资参股与境内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

2004 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先后发布施行了《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境外机构设立驻华广播电视办事机构管理规》、《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等行政规定,为当前境外媒体与本土企业的合作提供政策依据与指导规范。2005 年 2 月25 日, 国家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发出《关于实施<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有关事宜的通知》, 允许外资入股国内广播电视制作产业,正式在法规上明确了外国可以与国内广播电视单位( 国有、民营) 来组建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公司。从上面的法规文件中可知:我国政府对电影、广告、影像制品、电视节目制作等传媒产业的下游领域限制较少。

3.资本规模的限制

中国政府对传媒产业下游领域的开放,为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是下游领域的开放也是有条件的:首先在传媒产业下游领域开放的初期,外资进入的形式一般只能是合资,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允许外资比重的增加。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在传媒方面的基本承诺,在分销服务、视听服务方面允许一定外资资本进入,但一般不允许外资控股;电影院服务,外资比例不超过49%。

2003年9月,广电总局下发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允许外资参股与境内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

2005 年2 月25 日, 国家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发出《关于实施<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有关事宜的通知》, 允许外资入股国内广播电视制作产业,但是节目制作公司的外方只能占到49%, 中方必须绝对控股, 法人由中方来担任。

上面这些政策文件当中,有一点基本相似,即中外合资,由中方掌握控股权。合资而不独资的好处是国内资本在合资传媒单位中拥有否决的权利,一旦国内资本掌握控股权,更有利于中国政府掌握外资在华发展的势态。我国政府对外资传媒规模的限制表现之二是对某一外资传媒集团整体规模的限制。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规定, 目前每家外资传媒公司只能在中国建立一家合资公司。资本规模的限制,有利于保护不足以与国际传媒集团抗衡的国内传媒,牢固把握媒体的主流话语权,避免意识形态渗透。

(二)内容规制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市场以后,中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界定外资传播内容的范围,并对这些内容实行严格的审查。

1.限制传播内容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施行的《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中第十二条关于落地中国的境外电视的禁播内容中,禁止播出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社会稳定、违反中国法律等内容,禁止播出危害中国社会公德,诋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2005 年8 月,《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明确了国家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非公有资本投资的产业,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科技、体育、娱乐方面的节目制作。

2.严格审查内容

为了审查境外卫星电视的内容,《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要求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对所代理的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进行监督,如果违反了本规定,情节轻微的,由广电总局给予警告,要求其陈述情况和纠正;情节严重的,暂停其特定内容传送,暂停或取消有关频道落地资格。

(三)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约束

在国外,外资进入的基本程序是“大执照”管“小执照”,只要获得政府准许进入,签订协议,则可一路通顺地办理各种经营手续。但是在中国许多地区则不同,外商获得外资委同意兴办外商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后,在办理各种经营许可中还要受主管部门(如娱乐、影视、音像制品、发行、出版、演出等管理部门)的制约,因此外商可能因为某一环节断送此前一切努力。

世界出版业巨头贝塔斯曼把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落脚点最终选择在上海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贝塔斯曼最初选择北京作为进入中国的地点,但是合作意向长久未能得到回应。随后贝塔斯曼将目光转向东北,但是接触之后.感觉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对未来是否能够获得独立的经营权感到担忧。几经考虑之后,贝塔斯曼把它入华的前站放在了上海。

严格的准入监管和内容规制,再加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约束,成为外资传媒入华的三道坎。特别是在中国入世初期,中国政府偏向采取从紧的规制策略,极大地约束了外资在中国传媒市场上的发展。

三、外资进入对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据有关数据分析:中国传媒业对外开放应该是一个合作双赢的格局。一方面:外部投资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收益;另一方面:外资进入传媒业势必引起传媒体制的改变,体制的改变,将大大提高传媒集团内部投资的努力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其管理理念与世界接轨,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传媒集团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传媒行业从1998 年起就已步入了上升轨道,目前已成为国家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我国本土传媒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造成我国传媒集团资本不足,产业化、集团化不够,竞争力不强等现实。外资的进入可以弥补国内媒体资本的不足,激活一些传媒单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保持活力,最终促进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

其一,我国传媒整体实力不强,如果不加限制,让外资自由进入中国传媒市场,那么本国媒体势必不能承受住大规模的外资竞争、兼并、收购。在跨国传媒巨头面前,中国传媒集团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显著差距,因此从本国传媒安全考虑,中国政府不能放任中国传媒与外资传媒巨头自由竞争。

其二,传媒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传媒在承担产业功能的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舆论引导功能和宣传功能。媒介的生存与发展首先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国家有关的传媒规制决定的。国家在传媒产业有关所有制成分、市场覆盖范围和规模、技术标准、

产业供应链格局、内容规范、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保障等多个方面有严格规定。传媒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与工具,充当着稳定社会的角色。而外资传媒带来的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要带上文化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完全开放传媒市场,在跨国传媒巨头的目前,我国传媒资本市场势必不能稳定,党报党刊也会受到冲击,由此威胁到党和政府对舆论工具的控制,造成某些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

中国政府规制研究

中国政府规制研究 【摘要】:对教育的管理职能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等教育实施政府规制有着正当的法理基础。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其属性要求学校必须拥有办学自主权,如果政府过多干预,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效果。中国目前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府规制过于严格,某种程度上侵犯到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种过度规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民办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应有别于对公办高等教育的管理,不应把民办教育公办化管理。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府规制法律体系不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有些规定没有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平等地位难以实现,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根本区别仅仅是投资主体的不同,政府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上要保证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平等地位。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政府是决定民办高校能否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政府提供的公平政策和良好的制度、法律环境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造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规制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利益驱动的影响。政府规制机构有自身的私利,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导致规制的越位和缺位。有利可图的规制事项大家都抢着做,无利可图则互相推诿。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膨胀是中国政府规制错位的深层次原因。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政府长期以来规制手段单一,简单地采取直接行政管理的方式造成规

制越位;政府规制需要成本,政府财政投入过少造成规制缺位。政府规制的目的应有两个方面,规范管理和鼓励扶持。中国的规制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只讲规范管理,鼓励扶持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中国政府规制采取的是传统的简单的“禁止”、“审批”、”处罚”等命令控制式的直接行政管理手段,与现代意义上的政府规制差距甚大。现代意义上的政府规制不仅仅意味着“管理”,更意味着“服务”;不仅仅采用强制措施,也包含激励、资助、扶持等软性措施,采取激励的方式间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达到政府想要的效果,而不是直接行政干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规制应借鉴美国、同本,减少强制性的直接管理方式,采取财政资助、税收优惠、信息服务等激励性的方式。针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思路是政府规制的简化和优化。政府规制的简化即放松规制,建设有限政府,发展社会自治能力。简化的关键是依法控制政府权力,把本来应由社会承担的事物归还给社会,政府规制的边界只在平衡市场的失灵,以及那些市场不愿管、不能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放权给市场和社会。所谓“优化”是指改变政府规制“越位”、“缺位”、“错位”并存的尴尬局面,制定科学的规制政策。放松规制是为了更有效地规制,绝不是取消规制,也不意味着在任何方面都要放松规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规制的优化。中国的政府规制改革需要对现行的规制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在不同的领域分别采取放松规制、加强规制以及重新规制。【关键词】:政府规制民办高等教育服务型政府宪政

中西方非政府组织比较

中西方非政府组织比较 摘要:面临我国强大的公民社会领域的崛起和公民自治意识的觉醒,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阻碍了民主化发展的进程。迫切需要科学的非政府组织理论指导,通过比较中西方的发展差异,积极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政府组织理论体系,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 关键词:中西方非政府组织比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民的自治意识逐渐觉醒,民主化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各种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并广泛参与社会各领域的活动,试图通过政治参与影响公共决策过程,日益成为一支重要的公众参与力量,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和制约,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民主作用难以发挥,不利于我国的民主建设。通过比较中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差异中看到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不足,我们应积极吸收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验教训,指导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1、比较中西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上社会组织参与联合国活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已经申请到了联合国理事会的咨商地位,它们不仅对联合国决议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全球事物的各个方面都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扮演着政府部门和企业都无法替代的拾遗补缺和社会监督的双重职能。当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追求和平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无法摆脱世界的整体的和平和发展,而全球所有新生事物的演变发展无不会在开放的中国有所反映。社会组织问题也不例外。在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社会组织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的集权政治体系提出重大的挑战。通过比较中西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的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不足之处,积极借鉴国外有关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指导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建设进程。 2、中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差异 2.1中西方非政府组织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公民自治思想由来已久,早期韦伯、洛克、托克维尔、黑格尔等关于国家与社会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都奠定了公民社会发展和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基督教提倡的人文关怀和献身精神深刻的影响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在理论思想的指引,基层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股第三方力量,代表广泛的基层民众的利益,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西方的公民社会不断成熟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福利国家危机,凸显政府对公共需求的软弱无力,政府失灵的影响不断扩大,迫切需要除市场力量外的社会力量的帮助,弥补不足,公民社会有了更大空间的发展,资产阶级造就了颇具规模的

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作者:作者:陶 涛 时间:2007-09-30 浏览次数:0 次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概念应运而生。作为国际关系的 新兴行为体,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颇为独 特。 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全球治理进程 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行为体之一,非政府组织积极推动跨国社会运动的发展,纠正全球化 的负面影响,并活跃在多边外交场合,努力成为全球议题的制定者、弱小国家和弱势群体的代 言人。 一、非政府组织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行为体之一。当今国际社会多种行为体在全球各个领域 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采取合作行动共同应对全球问题,构成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全球 治理网络。非政府组织与主权国家和政府间组织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并与后者一起成为全球 治理体系的重要行为体。随着形势的发展,非政府组织涉及全球治理事务的范围日趋广泛,目 前它的活动不仅限于参与环境保护、人道救助、非核化运动等,还扩展到安全、裁军、外交等 传统国际政治领域。 二、非政府组织是跨国社会运动的推动者。全球治理以全球公民社会为基础,而跨国社会 运动是全球公民社会的主要活动方式,非政府组织成为跨国社会运动的积极推动者。20世纪它 倡导的跨国社会运动以维护和平为主要目标,长期研究和跟踪军控问题。1997年1000多个非政 府组织所组成的“国际禁止地雷运动”成功促使122个国家签署了禁止使用对人地雷的国际公 约。近年来,非政府组织认识到,借助跨国社会运动、推动公民社会与各国政府进行对话与合 作是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环节。非政府组织的跨国社会运动规模扩大,并向组织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初各国非政府组织自发举办世界社会论坛,定期就全球性问题交流看法和提出建议。 三、非政府组织成为全球化运动的纠偏者。全球化的发展催生了全球治理的观念,而纠正 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非政府组织因大力揭露全球化的种种弊端和负 面影响,一度被认为是反全球化的组织者和代言人。其实多数非政府组织并不完全否定全球化 本身,而是主张对全球化进行民主管理和适当调控,促使全球化成为公平与民主、可持续发展 和各国都受益的进程。世界社会论坛就反对新自由主义或帝国主义的全球化,主张改变现行的 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全球化进程,提出了“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口号。 四、非政府组织是多边外交场合的不速之客。多边外交是实现全球治理的主要方式,非政 府组织频繁出现在多边外交场合,积极介入和影响全球治理决策进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 展大会期间, 170多个国家的近2 万个非政府组织同在巴西平行举办“92’全球论坛”唱对台 戏;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部长级会议因非政府组织的抗议无果而终。在联合国、世界贸易 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八国集团、世界经济论坛等多边外交场合,非政府组织 往往“如影随形”、“不请自来”,提出议题、施加压力和影响决策,一定程度打破了国家和

政府规制的要素研究

政府规制的要素研究 摘要:政府规制理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对其研究呈现多元趋势。本文从规制的构成要素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规制主体、规制对象、规制依据、规制形式以及规制内容,其中,规制主体和规制依据(法律制度)是研究重点。 abstract: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relatively perfect and the research to it shows multiple trends. this artic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from the regulation of the elements, including regulation subject,regulation object, regulation on the basis of form and content of regulation. wherein, we are focus on the regulation subject and regulation basis (legal system) . 关键词:规制;要素;主体;依据 key words: regulation;elements;subject;basis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325-05 0 引言 如果以1887年美国州际商务委员会(icc)的成立为标志,规制机构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存在了了100多年,政府规制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政府开始直接对经济进行合法的干预。今天,政府规制已经进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渗透着政府的影子,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生活在一个没有政府规制的世界中。

国内非政府组织研究综述

国内非政府组织研究综述 行管0901 张蓬勃1091390108 摘要:现代社会文明应该是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三大社会层面共同发展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学者通过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性质、价值及存在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并对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 一、非政府组织的界定 和其他领域一样,对非政府组织定义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观点,而且非政府组织作为方兴未艾的事物,国内外各个阶层主体都有自己的看法,客观上也加大了定义的难度。 有学者认为,非政府组织一般是指“非政府、非营利,为了民间公益事业,在开发、人权、环境、难民救济等领域活动的组织”(1)。 徐崇温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即市场部门)之外的,以非营利为目的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涵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扶贫、环保、弱势群体保护等许多方面…..非政府

组织最初是指得到联合国承认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后来发达国家中以促进第三世界发展为目的的组织、发展中国家中以促进第三世界发展为目的的组织、发展中国家中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组织也被包括进去。” (2)陈晓春教授则将非政府组织界定为“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提供准公共产品的独立部门” (3)金家厚则给出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定位取向:作为社会主体,功能上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发展时序上代表着社会领域的改革;作为社会管理过程,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发挥组织沟通协调参与决策等作用;作为社会管理监督系统,为民众监督提供有效渠道。 (4)还有的学者按照内涵和外延将非政府组织界定为广义、狭义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三种定义(5)。归纳而言,国内比较流行直接界定法,主要是从法律维度上、“结构—运作”上、从形成发展的目的与功能上、与资金来源上界定。 二、非政府组织的性质 对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学界的观点比较一致,主要体现在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盈利性的、自主管理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自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等方面。 姚福喜总结了非政府组织的七大特征:1 .组织性(formal organization),指合法注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 2 .民间性(nongovernmental),又

公共治理与非政府组织2019尔雅答案

1.1 公共治理与非政府组织 1 非典期间,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公共治理措施?()B ?A、发放口罩 ?B、禁止人员流动、到北京人员进行隔离等 ?C、公布疫情 ?D、招募医师 2 非典期间,公共治理的主体有哪些?()ABC ?A、政府 ?B、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公益机构 3

公共治理是指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管理共同事物方式的总和。()√ 1.2 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 1 《官场病:帕金森定律》的作者是谁?()B ?A、柯南道尔 ?B、帕金森 ?C、亚当斯密 ?D、曼昆 2 非政府组织是()的需要。ABCD ?A、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B、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C、完善社会自律机制的有效手段 ?D、是增强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3 我国六十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包括?()ABCD ?A、农业现代化

?B、工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技现代化 4 帕金森定律说明政府机构往往演变得臃肿低效,故非政府组织是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1.3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1 狭义的社会组织不包括()。C ?A、社会团体 ?B、民办非企业单位 ?C、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D、基金会 2 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我们称之为()。B ?A、免税组织

?B、基金会 ?C、民间组织 ?D、社会团体 3 志愿组织有哪些类别?()ABD ?A、组织志愿性 ?B、服务志愿性 ?C、有偿服务性 ?D、活动志愿性 4 社会团体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5 慈善组织与公益组织的区别在于,慈善组织解决人的基本生存,公益组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1.4 非政府组织的特性与分类 1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相关问题(doc 7页)

更多资料请访问.(.....)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问题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问题及政策取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迅猛发展,整个90年代跨国并购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2%,大大超过 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15.1%的平均增长速度;90年代中后期,跨国并购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70%-90%左右;尽管2l世纪初跨国并购投资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份额。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吸收外资离不开利用跨国并购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自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第一起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案例——香港中策公司收购山西太原橡胶厂以来,外资并购的发展并不顺畅。据统计,到2001年,中国吸收的FDI中外资并购额仅占4.96%。自2003年以来,外 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加。 虽然外资并购这种国际上主要的外商投资方式在中国刚刚起步,但外商投资实践中出现的变化,已让许多中国人焦虑不安。 一、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问题 (一)最大的负面效应——市场垄断的威胁

外资控股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就在于它可能导致的垄断,跨国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控股并购我国企业后,凭借其雄厚实力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我国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将可能垄断或图谋垄断国内一些产业。 外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行业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2.28%上升到现在的35%以上。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感光材料行业,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3.75亿美元,实行全行业并购,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2003年10月柯达又斥巨资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全面控制国内数码冲印市场。在移动通讯行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三家企业1999年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基本控制了国内大中城市的饮料市场,国内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的啤酒厂合资率已经达到70%。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便可能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如果外资并购造成垄断,外商不仅控制国内市场,制定垄断价格和瓜分市场策略,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容易制约内资企业成长和技术进步,制约国内幼稚产业发展。 (二)挑战中国的相关政策 我国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了禁止外商设立独资企业和外商控股的产业内容,但可操作性不高,目前并没有单独制定外资并购的产业政策,而是把外资并购的产业政策与其他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等同视之,对于哪些领域允许外资并购、哪些领域鼓励外资并购、哪些领域禁止外资并购,主要靠部门内部掌握,缺乏全国统一、透明、公开、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这使并购的信息搜集难度加大、谈判困难、并购交易成本上升。为了有效推动国有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获得最大利益,必须确定明确的外商并购的产业导向。 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发展动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产业,都应是允许跨国并购的领域:第一,不涉及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二,我国缺乏国际竞争优势、而且产业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利用跨国并购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也要有动态的思维。过去一直被许多国家认为是属于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如电信、交通、运输、电力、公共设施等,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了开放的领域,成了跨国并购的主战场。在电子、制药、航空、新技术等国际化程度高且我国目前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可以大胆参与跨国并购。

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几种途径

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几种途径 本报记者胡佐宏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外合资,到今天的跨国收购,许多国外化妆品品牌通过上述这些途径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编者注:本文中的中国市场,特指中国内地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些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对于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来说,要想成功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现状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途径。进入有间接进入、直接进入、特许经营等途径,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进入的途径也就不同。 途径一:合资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外资企业如果不首先取得中方的支持,在国内市场上往往举步艰难,因此,当时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途径就是合资。通过合资伙伴,了解国内行业形势、法律法规,降低进入国内市场的难度。从1981年德国威娜与天津第一日用化学厂成立首家合资美发企业起,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多数采取合资的形式,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合资的鼎盛期。 由于国外品牌拥有资金、技术、市场操作的经验,再加上合资的中方企业为其铺路搭桥,使得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迅猛,所向披靡,短短几年时间就“攻占”了大部分中国市场。例如1988年宝洁在广州成立合资公司后,就以迅猛的发展优势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日化市场,将一些中国日化老品牌打个措手不

及,很多最终被迫淡出市场。 不过,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透明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已经进入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放弃合资,转而采取独资或者控股的形式,独自享用中国市场利益。 途径二:OEM/ODM 在没有加入WTO前,按照中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外资企业是不允许单纯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它们必须在中国投资建厂,然后才允许其产品在中国进行销售,而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必须在国内生产才能在国内销售”这一硬性规定取消,国外品牌就可以更本质地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比如考虑是OEM/ODM还是直接进口。但基于制造成本、交通便利、研究和开发时间、地理特征、生产/卫生许可证等其他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外化妆品品牌通常选择OEM/ODM的途径进入中国市场。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资源丰富,许多生产原料都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这样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即便是在中国生产分灌包装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其成本也是非常低。”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国外品牌首选OEM/ODM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催生了国内OEM/ODM的兴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盘踞了大大小小几千家OEM/ODM企业,为国外品牌进行OEM/ODM生产。 正是因为看中国庞大的OEM/ODM市场,欧洲最大的化妆品OEM生产商——英国仕华露飞((Swallowfield)于2004年在上海设立办事处,首次将业务扩展到中国。目前,在国内OEM企业里生产产品的国际品牌中,既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品牌,也有市场知名度很高的大品牌。

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学术界称非政府组织为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1952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将非政府组织定义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被看作非政府组织。世界银行则将非政府组织定义为:从事解困济贫,推进穷人利益,保护环境,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或从事社区发展的私人组织"指任何独立于政府部门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指以价值为取向的组织,全部或部分地依赖于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 中国学者赵黎青认为非政府组织应有7个基本点: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公益性。 二、欧洲-以英国为例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截至2002年底,有近20万家民间公益组织,其中在英国慈善委员会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共18.6万家,它们的总资产额约达700亿英镑;专职人员的总就业规模达50万人,占全英就业人口总量的约百分之三。据统计,2004年美国符合税法要求的免税非营利性组织共1397263个,其中公共慈善组织822817个,私人基金会102881个。 1、中世纪非政府组织的萌芽 早在一世纪初基督教就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起初只在城市里组织小社团,后遂渐在罗马帝国西都地方建立较大组织,这就是最早非政府组织的雏型。 英国近代以前的民间慈善组织和同时期的其它国家大同小异,数量少,规模小,类型单一,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形式为社区互助组织和行会"这就是处于萌芽时期的社团的早期形态"。事实上,近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状况没有为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提供多大的空间,原因是小共同体式的社会结构和教会在提供公益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英国的民间慈善组织成长了起来"。 专业:应用化学 姓名:赵宏 学号:2011051780 成绩:

看外国品牌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几种途径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外合资,到今天的跨国收购,许多国外化妆品品牌通过上述这些途径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编者注:本文中的中国市场,特指中国内地市场)。随著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些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对于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来说,要想成功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现状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途径。进入有间接进入、直接进入、特许经营等途径,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进入的途径也就不同。 途径一:合资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外资企业如果不首先取得中方的支持,在国内市场上往往举步艰难,因此,当时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途径就是合资。通过合资伙伴,了解国内行业形势、法律法规,降低进入国内市场的难度。从1981年德国威娜与天津第一日用化学厂成立首家合资美发企业起,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多数采取合资的形式,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合资的鼎盛期。 由于国外品牌拥有资金、技术、市场操作的经验,再加上合资的中方企业为其铺路搭桥,使得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迅猛,所向披靡,短短几年时间就“攻占”了大部分中国市场。例如1988年宝洁在广州成立合资公司后,就以迅猛的发展优势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日化市场,将一些中国日化老品牌打个措手不及,很多最终被迫淡出市场。 不过,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透明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已经进入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放弃合资,转而采取独资或者控股的形式,独自享用中国市场利益。 途径二:OEM/ODM 在没有加入WTO前,按照中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外资企业是不允许单纯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它们必须在中国投资建厂,然后才允许其产品在中国进行销售,而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必须在国内生产才能在国内销售”这一硬性规定取消,国外品牌就可以更本质地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比如考虑是OEM/ODM还是直接进口。但基于制造成本、交通便利、研究和开发时间、地理特征、生产/卫生许可证等其他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外化妆品品牌通常选择OEM/ODM的途径进入中国市场。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资源丰富,许多生产原料都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这样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即便是在中国生产分灌包装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其成本也是非常低。”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国外品牌首选OEM/ODM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催生了国内OEM/ODM的兴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盘踞了大大小小几千家OEM/ODM企业,为国外品牌进行OEM/ODM生产。

中国食品安全及政府规制研究

中国食品安全及政府规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何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本文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首先描述了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然后分析了食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有助于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总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一种综合的机制,既要在政府规制方面有所作为,又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规制;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 一、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在中国大陆,近几年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将食品安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公众深切的担忧。2010~2011年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多人对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满意,九成多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近七成人对食品安全现状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膨化及油炸食品是最不放心的食品种类,而吃到病死牲畜肉则是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然而在香港,2012年6月21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大陆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同样,在澳门,据此前澳门方面检测,内地供澳门食品合格率达100%。官方数据显示,多年来,内地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然而大陆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背景下,合格率只有水分极大的“90%左右”。 当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我们该去反思为什么同样是大陆生产的食品,在两处却有截然不同的现象?当食品安全一次次挑战了公众的底线,以致使消费者开始变得麻木之时,麻木竟变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有时我们不该仅仅抱怨与责备企业诚信道德的缺失,至少我们能从供港澳食品中看到未来食品安全的希望。我们从不期望食品百分之百安全,但我们需要有一种保证食品安全的综合机制,从社会各个角度与方面,及时发现并杜绝潜在的隐患,让我们一日三餐吃的踏实放心。但究竟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屡见不鲜?为什么我们的机制无法保证我们食品的安全?如何改善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不再谈“吃”色变?笔者试图对比与港澳食品监管体制异同,从政府规制、非政府组织与公众参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应对未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 二、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措施 (一)政府规制 1.政府规制含义 政府规制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

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5-141-02 摘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际关系的外延不断扩大,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新生力量不断参与到跨国活动中,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其法律人格尚处于不确定状态。鉴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性事务中作用日益重要,有必要从国际法角度对其国际法主体资格加以探析。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国际法法律地位主体资格 非政府组织作为这种新生力量的典型代表,20世纪60年代末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跨国性的人权保护、环境保护、劳工问题、发展问题、疾病防治等领域都十分活跃,逐渐成为与政府和国际政府组织及个体相抗衡的第三力量。据2003年的《国际组织年鉴》统计,国际组织总数达5万多个,其中非政府组织接近45000个,再加上国内非政府组织,全球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以数十万计。面对此现象及其意义,有人将其称为全球社团革命、全球市民社会的崛起①,视其为20世纪伟大的社会创新。 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非政府组织又被称为非营利部门、第三部门,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该组织的不同性质。虽然如今已有很多非政府组织,但至今仍未有一个严格、科学的定义。归纳起来,学界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可分为三类:1.国际协会联盟在《国际组织年鉴》中严格地限定了非政府组织的必备条件:第一,宗旨具有国际性质并意图在至少三个国家开展活动;第二,有完全投票权的个人和(或)集体成员应来自至少三个国家;第三,成员有权依照该组织基本文件定期选举执行机关及其官员,有固定的总部并规定了该组织活动的连续性,官员通常应来自不同成员国;第四,很大一部分的预算应来自至少三个国家,并且不以赢利为目的。2.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1952年第288(x)号决议中为非政府组织定义为:任何不是依据政府间协议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均应称为非政府组织。1996年经社理事会通过一份新的决议,在《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咨询关系决议》中,把非政府组织范围扩大至包括国家的、地方的、区域的层面②。3.美国学者杰克勒·斯克杰斯勒贝克对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做了非常广泛的界定,他认为一个组织只要其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且至少有一个成员不是政府官员,这样的组织即可认为是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这使得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扩大到除政府组织之外的任何组织,不仅包括一些政府间组织的专门组织,还包括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各种犯罪集团等③。 笔者认为,国际协会联盟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过于狭隘;杰克勒·斯克杰斯勒贝克的观点则过于宽泛;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定义突出了非政府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的根本特征,比较恰当。此外,王铁崖先生的观点也较中肯:与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各国的民间团体、联盟或个人,为了促进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人道主义及其他人类活动领域的国际合作而建立的一种非官方的国际联合体④。所以,笔者认为,非政府组织是各国的民间团体、联盟或个人,为了促进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人道主义及其他人类活动领域的国际合作而以非政府间协议建立起来的一种非官方的国际联合体。 二、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关系密切。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交通、通讯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国家间的依赖不断加深,粮食短缺、爱滋病等关系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面对此情形,作为正统管理者的主权国家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国际非政府组织迅速产生和发展,无论在数量、分布和多样性上,还是内部组织管理、参与国际活动能力及地位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非政府组织不仅通过参与《世界继承公约》等条约的准备工作促进国际法产生和发展,而且积极监督主权国家履行其在人权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国际条约义务,推动并监督国际法的有效实施。其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

全球危机治理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全球危机治理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 用 李丹 【英文标题】The Position and Roles of INGO in Managing Global Crises 【作者简介】李丹,厦门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内容提要】全球危机的多发、频发、突发、重发给人类带来了广泛危害性、持续威胁性、巨大破坏性和深重灾难性,对此国家力量无力全面应对,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也能力有限。国际非政府组织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危机治理中具有机制、服务、理念、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能够在危机前预防、危机时决策、危机中救援及危机后重建等各个环节发挥独特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弥补国家、国际组织及区域集团等行为主体在危机治理中的缺陷、疏漏与不足。 The rising number of frequent, emergent, and recurrent global crises have brought about wide range of harm, continuous threat, devastating destruction and grave disasters to man kind. The superiority of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functioning mechanism, rendering services, and offering ideas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face of global crises is determined by their characters and roles. They are able to play a different rol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risis, such as the roles of issuing precaution before the crisis, making decisions at the outbreak of the crisis, operating rescue during the crisis, and organizing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crisis. In this wa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can compensate for the improper behaviors or restrictions of the country,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regional groups in question who are supposed to take a leading role.

国外中小企业开始凯觎中国市场

汽车导报 中国商报/2004年/12月/10日/第T00版/ 日前,德国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北京代表处正式成立。作为德国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乔治玛林过去10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良好合作,为中国能源、汽车和铁路等行业提供各种优质钢材。乔治玛林的行动表明,国外中小企业也开始加强在华投入,以开拓更为广阔的中国市场。 国外中小企业开始凯觎中国市场 本报记者陈雄亮 12月6日,德国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代表处成立仪式,来自商务部、外交部、北京市委、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等部门的嘉宾及100余名中外记者共计300余人出席了仪式。更值得一提的是,来华访问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下机伊始0便直奔仪式现场助阵壮威。 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是德国中小企业中的领头羊,但与大众、奔驰、宝马、博世等跨国巨头相比,它的进入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规模上都不足引起业界的/震动0,但是,乔治玛林的进入至少向大家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在继跨国企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之后,一批国外中小企业也开始伺机进入中国市场拓展业务,正如约尔根#葛斯曼博士表示:/我们认为,中国市场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遇,我们想利用这一点。0 中小企业投资热情看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市场日益成为各国企业竞相追捧的目标,不仅是跨国企业巨头,一些中小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同样充满了热情,到中国来投资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 以德国为例,当中国人对西门子、奔驰、大众等德国跨国集团耳熟能详时,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企业也希望能够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众多机会中,与跨国大集团一样分享诱人的蛋糕。这种趋势与早先德国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犹豫不决迥然不同。 德国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此次的进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成立仪式上,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CEO约尔根#葛斯曼博士表示,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过去10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良好合作,为中国能源、汽车和铁路等行业提供各种优质钢材,此次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旨在进一步了解和开拓广阔的中国市场,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作为欧洲领先的钢材供应商,德国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旗下在德国和奥地利共有40家公司,该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原材料(包括废料)收集加工到最后制成各种成品钢材的完整产业链,在钢材生产等多个经营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集团公司共有约8000名员工,年销售额达15亿欧元。 乔治玛林的进入发出了一个信号:随着中德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展开,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德国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去年向一直没有同中国开展业务关系的600家德国中小企业发出的问卷调查显示,包括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药品、化学、纺织品和汽车零配件等行业的德国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

中国非政府组织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日益增加,被看作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的新兴组织。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非政府组织(NGO)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银行则把任何民间组织,只要它的目的是援贫济困,维护穷人利益,保护环境,提供基本社会服务或促进社区发展,都称为非政府组织。 就业,经济与志愿服务的贡献是衡量非政府部门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1.中国非政府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但是初具规模。截止2004年底,中国各类民间组织28.9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5.3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多个,基金会936个。主要种类有:扶贫、支教、社会(社区)、三农、环保、医疗卫生及行业协会等。2002年,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总支出大约为865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704%。中国非政府部门的支出规模占GDP的比重不仅远远地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非政府组织相比较下少于发达国家,这也与中国对非政府组织成立的要求很高有关,并且只对少部分非政府组织全额免税,这无异于阻碍了中国非政府主组织的发展。 2.就业规模 根据调查报告估算,2002年中国非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了275万全职就业机会,占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0.36%,相当于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7.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非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促进了就业。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非政府部门提供的工作岗位所占全国工作岗位的比重很小,没有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存进就业的作用,中国非政府部门在提供就业方面还有极大的潜力可挖。如果中国非政府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占经济活动的比重达到36国平均水平4.4%的话(20实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中心的推动下,全球450多位学者联合起来在数是个个国家开展了非政府部门的国际比较项目),那么中国的非政府部门将能够提供3316万就业岗位。不仅可以吸纳政府部门转移出来的人员也可以吸纳大量农村人员,促进中国的城市化。 3.近年来,中国社会对于非营利性质的志愿者活动热情越来越高,这在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在后表现的很明显。中国非政府部门的志愿者所占的全职就业量占整个政府部门全职就业量的3.13%,远远低于36国的平均水平38.4%。这反映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严重缺乏志愿者,也反映了中国的志愿服务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 二.解决方案 1.政府适当降低对非政府组织成立的要求,当非政府组织增多时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社会捐款,调动更多的资源。政府要给更多的具有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减免税收以促进其发展。尽管公众对于非营利机构的作用越来越了解,我们仍需加大宣传力度,使它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

(完整版)公共治理与非政府组织2019尔雅答案

~~~~~~~~~~~~~~~~~~~~~~~~~~~~~~~~~~~~~~~~~~~~~~~~~~~~~~~~~~~~~~~~~~~~~~~~~~ 1.1 公共治理与非政府组织 1 非典期间,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公共治理措施?()B ?A、发放口罩 ?B、禁止人员流动、到北京人员进行隔离等 ?C、公布疫情 ?D、招募医师 2 非典期间,公共治理的主体有哪些?()ABC ?A、政府 ?B、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公益机构 3

公共治理是指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管理共同事物方式的总和。()√ 1.2 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 1 《官场病:帕金森定律》的作者是谁?()B ?A、柯南道尔 ?B、帕金森 ?C、亚当斯密 ?D、曼昆 2 非政府组织是()的需要。ABCD ?A、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B、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C、完善社会自律机制的有效手段 ?D、是增强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3 我国六十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包括?()ABCD ?A、农业现代化

?B、工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技现代化 4 帕金森定律说明政府机构往往演变得臃肿低效,故非政府组织是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1.3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1 狭义的社会组织不包括()。C ?A、社会团体 ?B、民办非企业单位 ?C、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D、基金会 2 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我们称之为()。B ?A、免税组织

?B、基金会 ?C、民间组织 ?D、社会团体 3 志愿组织有哪些类别?()ABD ?A、组织志愿性 ?B、服务志愿性 ?C、有偿服务性 ?D、活动志愿性 4 社会团体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5 慈善组织与公益组织的区别在于,慈善组织解决人的基本生存,公益组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1.4 非政府组织的特性与分类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