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

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

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
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

第18 卷第3 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11 年9 月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

——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为例

文晓霞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史料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运用又是历来教科书编撰者所遵循的原则。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史料运用成为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撰的一大

特色,而四个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在这一点上都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只有深刻了解了各个版本历史

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才能在历史教学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史料教学;君主立宪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外的历史教科书均开始强调史料的运用。我

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于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在编辑历

史教科书时就开始注意增加史料的分量,于教科书每课

的版面上开辟专栏,在正文的旁边引入史料,并置于带

有装饰边的方框内。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旧版高中历史教

科书《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就引入了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奏折中的一段话,鸦片“流毒于天下,

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美国出

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

研究》,则特别将史料教学作为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

重要方法,叶小兵教授在她的《历史教育学》中也认为该

书“是以史料为核心并提供方法论指导的教材,为中学

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益的素材,解决了探究性学习

的一大难题”。[2]美国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将研讨史料的价

值和作用作为学生探究社会历史问题的途径,在教师的

引导下自主地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地获得历史

知识,形成历史认识,这种历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历史

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

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

史出,史由证来”,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在编撰时都

更加注重了历史材料的引入,力图通过教科书的史料运

用来达到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目

的。本文拟就“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为例,来说明各

个版本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并对其各自的优劣

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

学科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因此人们在认识和了

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必定要通过一定的媒介,那么

这个媒介就是史料。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

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

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3]史料根据其存

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文

字史料包括历代官员和文人所写的史书,档案文书类,

文学作品类,报刊杂志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

等;图像史料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和研究的视觉图像,

包括绘画、照片、地图等;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

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史料的运用在这种教学理

念中就显得越发重要了,而在四个版本新编的历史教科

书中这一点也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我们可将高中历史

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上说。自2001 年开始在

全国展开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由以往的以教师为本转向了以学

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样的教学理念,所

要培养的学生是有自主探究能力、历史分析能力的高素

质的新时代公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历史分析能力、材料阅读能力、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等

能力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学会“史

从论出”,即利用解读史料、分析史料进而得出结论的训

作者简介:文晓霞(1986-),女,重庆忠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练学习过程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在讲到

《辛亥革命》一课时,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评价辛亥革

命的成败。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这

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仔细

阅读该课所给出的史料,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补充与

之相关的课外史料,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

解读,最后让学生自己从史料中寻找观点、提炼观点,并

试着再次从史料出发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其次,从史料教学上说。近年来,尤其是新课改在全

国得到全面推广以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中学历史教

师的青睐。这一教学方法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

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历史意

识和一定的历史观,以此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历

史思维方式。史料教学中所运用到的史料主要来自两个

方面,一是课本,二是由教师在课外搜集。为了更加便利

教师通过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补充学生的历史

知识,扩大阅读量,在新编历史教科书中增加了大量史

料,包括原始文字材料、图片等。如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

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人民版历史教科书中的“知

识链接”、“ 资料卡片”,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链

接”和大象版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阅读”、“ 资料浏览”

都引入了大量的史料。另外每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都

附上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其中大象版历史教科书专门在

每页的页眉上呈现出与该课内容相关的各类图片。这些

都给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便利,也便于学生更加

直观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探讨历史问题。

最后,从创设历史情境上说。历史情境教学法是现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情

境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问题情境类”、“角色情境类”、

“时间情境类”和“文物情境类”,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很

多,如语言、手势、图片、文物等。[4]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最常用的一种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就是史料,以上所

说的图片、文物等也都包括其中。因此,在新编的高中历

史教科书中,就引入了大量史料用于历史情境的创设,

这也方便了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

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就引入了9 幅古代农具的图片

和一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

些史料创设一个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劳作场景,学生在

这样的历史情境中就比较容易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

展状况了。

二、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科教科书的编撰同其他科目一样,也是

呈现出了“一标多本”的现状,总共有四个版本的高中历

史教科书,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史

料运用是在新课标指导下编撰的新教科书的一大特色,

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课文内容的可信度,并培养学生学会

从史料中解读分析问题,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

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一内容为例来说明。

(一)我们来看看文字史料的运用

人教版教科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在“学思之窗”中引入了一则史料,即《权利法案》的条例。《权力法案》是本节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需要学

生理解掌握的历史知识。人教版教科书《英国君主立宪

制的建立》一课将这一重要的文献资料引入其中,目的

是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英国国王的权力是如何被这

一法律条文给限制的,这一文献又是如何保证议会权力

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君主立宪制内部权力结构的

理解,对这种政治制度本质的认识。此外,在这一文献资料旁边,编者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是“这些规定限制

了国王的哪些权力?”和“《权力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

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5]这两个问题是在引导

学生从国王权力收到限制和议会权力逐渐扩大这两个

方面入手分析史料,进而得出英国国王在《权力法案》颁

布以后,权力受到极大限制,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境

地,而议会权力则大大膨胀的结论。

人民版教科书《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共

引入了两则史料,分别在课中和课后。课中的史料出现

在“资料卡片”中,这是英国学者约翰·密尔的《代议制政

府》的一段话,其主要内容是对代议制政体的解释。代议制是本课的核心内容,这则史料恰恰在这个核心内容点

上出现,有利于学生对代议制这个比较抽象的历史事物

的理解,并增加了可信度。课后的史料出现在“材料阅读

与思考”中,引入的是王斯德的《工业文明的兴盛》中的

一段话,其主要内容是19 世纪20—30 年代,英国工人在《人民宪章》中所提出的关于普选权的要求。同时编者还在这则史料后面附上了两个思考题,分别是“既然1832 年已经进行了议会改革,为什么工人还要进行宪章

运动?你知道这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吗?据此谈一下你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和“在班级的民主选举夏,你赞同

口头表决还是秘密投票?为什么?”[6]。该史料是对这节课学习结束之后的一个材料补充,是以史料作为支撑来

深化学生对代议制的认识,而编者在史料后面附上思考

题的目的,是为了要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索方向,并要求

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出发去思考英国爆发宪章

运动的原因,进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英国代议制的本质。

岳麓版教科书《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同人民版教科书的《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样,共引入了两则

史料,分别在课中和课后。课中的史料出现在小字部分,

是《权力法案》的条文列举,并在旁边的“请思考”栏目中

设有“《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一问。[7]

这则史料同样是对本课核心内容的一个补充和说明,并

将其和《大宪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继承关系上思考

他们的内容关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是

137

通过一系列前后承袭的法律条文逐渐确立起来的。课后

的史料出现在“阅读与思考”当中,所引用的是英国著名

歌剧《劳兰斯》中的一段唱词,并在后面附上了一个思考

题“想一想,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 世纪下半叶政治生

活的什么状况?”。事实上这则史料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即在君主立宪制下的两党制。这就让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了

解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了解一种政治制度或历史

事物,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一点,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

地认识到英国的政治制度对普通人民的影响。

大象版教科书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中,史料引用在课后的“探究与思考”中,出自于钱穆的《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主要内容是我国明代翰林院的发展历

程,以及与明代内阁的关系。并在史料后面附上两个思

考题,分别是“从内阁形成的历史,你能看出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一个什么趋势吗?”和“将英国内阁制和中国明

朝内阁制进行对比,谈谈两者在形式上和本质上的异

同”[8]。该则史料的引入以及后面所列出的思考题,主要

是将中国明朝的内阁制和英国的内阁制进行比较,目的

是要让学生将中外历史相似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联

系起来。这样的思考题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

力,通过与其他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

认识和理解所讲述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对中外

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加强知识间的紧密联系,避免

历史知识的零散性。

以上是关于各个版本历史教科书在“英国的君主立

宪制”一课中史料运用的具体论述,下面将各个版本教

科书在该课中所引入史料的数量列一张表格:

表 1 各版本教材引入央料数量的统计历史史料的能力。

总之,在新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一

大特色,但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又根据自己的编撰需要呈

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我认为,正文中引入史料是非常有

必要的,便于学生在学习中吸收新知识,扩大阅读量,并

利用史料佐证教科书中的观点,养成论从史出的好习惯。在每一课课结束之后的练习中,则可根据题目需要

酌情处理史料的引用。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都是做得比较好

的,其中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及问题设置注重

对该课内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人民版历史教科

书的史料运用和问题设置注重对一个历史事物本质的

探索和挖掘,而岳麓版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和问题设

置注重的则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从多角度看问

题的思考方式。大象版历史教科书在课中是缺乏文字史

料的,只有图片史料,而在课后引入了一则文字史料。关于课后史料的引入,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用“学习延伸”代

替了其他版本教科书的“思考与探索”栏目。由此可知,虽然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有好有差,但

总的来说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科书都各有千

秋,而大象版历史教科书在这一点上就难免不尽如人意

了。

(二)再来看看图片史料

图片作为课文辅助系统的一部分,是对课文所涉及

的历史知识最直观最简洁的反应和叙述,同时也是史料

的一部分。在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图片史料

的运用也都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英

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内容为例列一张表格,以此进行

说明。

表 2 各版本教材所使用图片史料的统计

1 1

1 1

1 1 4

158

2

1 0

4

75

4

47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人民版和岳麓版的教科书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中,均于课中

引入了史料,并且人教版和岳麓版的教科书还根据史料

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思考

问题的能力。大象版教科书在课中是缺乏史料引入的,

这不得不说是编撰失误。其次,在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

版的教科书“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中,也都在课后“思考与探索”一类栏目中引入了史料,并设置了相关的

!"

# $%&

’"

()*)"

./"

#$%&

’"

01 234

56"

#$%&7

& 8"

9:;<=

10 > "

@AB/C

D#$EF

GH"

#$I$G

JK

"

#$LMN

问题,这是对学生学完整节课后的一个综合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能否灵活运用的一个训练。人教版教科书在课后缺乏史料,但与“探究学习总结”中设置了一个“学习延伸”的栏目,并且也附上了相应的思考题目,这和阅

读史料回答问题的栏目向类似,同样也起到了培养阅读1 741 +#$

,%-

#$,%-

7& ?

O() *)"

()*)P

QR7#$

%&

首先从表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在“英国的君

主立宪制”一课中,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的教科书分别都是4 幅图片,人民版教科书关于该课内容的图片是2 幅,因此仅就从数量上来说,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

的教科书比人民版教科书所引用的图片多。在历史教科

书总,图片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便于学

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图片作为史料的一种,

在创设历史情境、补充学生知识、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

的认识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点上,各个版本的的历史教科书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大量引用

于该课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这也是新版历史教科书与

旧版历史教科书的区别之一。

其次,再从为图片所搭配的文字数量上来说,人教

版教科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为图片配置的文字数量有158 个字,其次是岳麓版教科书的《英国

的制度创新》一课,共75 个字,再次是大象版教科书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共47 个字,最后是人民版教

科书的《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仅仅只有10 个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科书对图片的文字介绍是

最多的,在图文配合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如在“1741 年的英国下议院”的图片旁边,就配了129 个字的文字说明,

“英国议会中早期出现了两个不同派别——辉格党和托

利党,他们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内阁形成后,两党在英国长期轮流执政。19 世纪,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别演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20 世纪20 年代以后,自由党衰落,

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主要政党,这幅图

是1741 年的英国下议院,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侧”,[8]

这段文字介绍了英国议会中两党制的发展历程。将该幅

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看,就是对英国议会制的一个比较

全面的介绍,这就让学生对英国议会制有了一个清晰的

认识和了解。岳麓版教科书在图片和文字的配合方面也

是做得比较好的,如在“伦敦唐宁街10 号”和“英国下议院的开会场所”两幅图片下面都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便

于学生对图片的理解,进而将图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课

文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人民版和大象版教科书做得

就不及人教版和岳麓版教科书了。

最后,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

制”一课中所引入的图片内容来说。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玛丽和威廉”被三个版本的教科书运用了,关于

英国议会的大厦、开会场所等地方的图片也被三个版本

的教科书运用了,而沃尔波尔这个人物的画像则被两个

版本的教科书所引用。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光荣革命之

后重新上台的新国王和皇后以及英国议会的图片是四

个版本教科书中引用频率最高的图片,这些内容的图片

最能反映课文的核心内容,主要说明的是英国君主立宪

制建立的历程。而沃尔波尔这个人,是英国的第一任首相,被人教版和大象版历史教科书引用,其主要说明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权力分布,也是与课文内容息息相

关的。由此可知,教科书中所运用的图片都是与所要讲

述的历史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增加课

文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图片

史料也包含了许多无法用文字表述的历史信息,以一种

更加直观简洁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展示出来。

图片史料的运用在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中是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同样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

点。在以往旧版本历史教科书中也存在着引用历史图片

来增加课文的可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但新版历

史教科书与之不同的是,无论在图片数量、图片种类、图

片与文字的搭配,还是在图片的清晰度、真实性上,都大

大优于旧版历史教科书。并且新版本历史教科书中的图

片是作为史料的一部分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的,这个

时候的图片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

具被运用,更多的是作为历史观点的佐证、补充、说明被

教师和学生所运用。在四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人教

版历史教科书的图片数量不仅多,而且与其搭配的文字

详细,内容具体,所选用的图片也都是与课文核心内容

息息相关的,注重对一种历史事物发展始末的介绍;人

民版历史教科书所引用图片相对来说在四个版本中是

最少的,内容也大都是人物和建筑等;岳麓版和大象版

的历史教科书所引用图片在数量上和人教版历史教科

书旗鼓相当,但在文字搭配上略显不足,而图片所展示

的内容则更倾向于一些细节性的事物。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是当前我们所倡导的

史料教学的基础,因此,各个版本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团

队都力图在这一点上创新出彩,使得各个版本历史教科

书在这个层面上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以“英国的

君主立宪制”这一课为例,从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运

用上综合分析可以知道,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无论在文字

史料还是图片史料上都做得比较好,能够给学生和教师

提供足够的材料用于开展教学活动,并且都能引导学生

在深层次上理解所学知识。其他三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

在史料运用上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但从总体上来说

略差于人教版。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

行中,关于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也在不断深入开

展。本文撰写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在历史教学方法的探

讨上,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希望未来的准教师或已经在

教学一线的广大历史教师都能重视历史教科书中的史

料运用,能够仔细地研读它,充分地利用它,使其发挥它

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2]叶小兵. 历史教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6.

139

[3]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 66.

[4]杜芳. 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8.

[5]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7-38. [6]朱汉国、马世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121.

[7]曹大为,赵世瑜.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政治文明

历程(必修)[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9: 35-37.

[8]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 历史(必修一)[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8: 82.

Compare the Use of Historical Data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WEN Xiao-xia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Historical data is very important in both hist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used in different history textbooks are chosen by the compiler who has his own principle.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re- form ideas, the u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became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y textbook. So the four

different versions of history textbook has emerged their ow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nly through a deep under- 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versions of history textbooks’using of historical data can the compiler avoid weaknesses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and help the teachers to make full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 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history textbooks; historical data; historical teaching;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指导教师杜芳责任编辑邓一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点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06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明:要遵循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科书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史料,这些史料也集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新高考也日益重视历史“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材料题中更多地贯彻了考查能力的原则,在强调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意义 (一)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就要依赖史料。史料是指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文字资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三类,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是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当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 充分结合课本提供的史料以及一切能用的课外知识服务于课堂,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重现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师生应该认识到史料绝不限于历史教科书,史料是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同时,他们有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对以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究;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弥补教材不足,拓展思维空间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1)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第二幅是汉武帝像。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汉是如何建立的?西汉建立之初的国家制度有何特征? 自主学习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益突出重要,可以说史料已日益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史料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建议。课题组根据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史料的定义、分类、史料教学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设计。调查对象为本校的老师和部分校外历史老师及高二、高三80名文科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史料及史料教学与学习的相关知识仍相当缺乏,没有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对史料案例研究更缺乏分析研究。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下面是对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作一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1.您认为“史料”这一概念应定义为:(选项及调查结果如下。下同) A.与历史学习有关的一切资料:26% B.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35% C.人类社会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文献材料:39% 关于“史料”学界一般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教师和学生不是扩大(选择A项)便是缩小了(选择C项)“史料”这一概念的内涵。这表明,许多教师和学生至今仍不清楚“史料”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因而也就很难在实践中开展全面、完整的史料教学。 2.您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 A.史料是否真实:20% B.史料是否有趣:10% C.史料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70%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应首先考虑史料是否真实的只有20%,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只是史料本身某方面的功能——是否有趣,是否能证明某个结论。这说明在利用史料时,功心过强,值得注意。 3.您主要从哪些地方获取文献史料?(可多选) A.教学参考书:77% B.互联网:62% C.学校图书馆:45% D.其它:29%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获取史料的最主要来源为教学参考书。这一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教师宏观的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缺失。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中学特殊的条件与环境——图书及设备等的不足、升学压力等直接相关。 4.您在课堂上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主要是以讲为主的方法:40% B.指导学生进行自学:8% C.设计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进行探究:52%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附录 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二、选修课程举例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 材料一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1:12.187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孙玉良 [导读] 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本文从高中历史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历史故事的选取和使用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资料;运用;策略 引言 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这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是相符的。历史资料离我们现实生活相对久远,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依据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刻板印象。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 历史课程的学习首要任务无疑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那些枯燥的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厉害的积极性,也使得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被破坏,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在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把知识点的脉络理清楚,在学习历史事件时要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主要实践等更生动形象、更具有完整性的表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 (二)历史资料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善于想象,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课堂教学时,善于利用历史资料,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资料能够将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历史资料能够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于细节的把握更好,而且学生愿意听。史料把课本的死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事件,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时间、地点、事件的记忆,有了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学生更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历史资料的实用性较强 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利用史料的形式向学生铺展开来,不应该把事件的关联性割裂开来,造成断章取义。对于历史资料的学习,我们总要对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才能借古喻今。因此,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自然的就会用到历史资料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掌握正确的、丰富的历史资料,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扩展到最大化。在讲述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突出学习知识点、考点,使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资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贴近历史真相 认真备课特别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是教师教好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出处教师要做到有根有据,不能乱讲,要对事件做到反复查阅,尽力达到真实可靠。特别是对于一些野史的传说,也要甄别其真伪,不能因为图一时之快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不负责任,乱讲一通。 (二)基于教学目标,历史资料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切不可随性而动。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有针对性的讲解,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讲不出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这是教师教书的致命错误,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历史资料要通俗易懂 历史的学习是让大家体会到古代人类发展的历程,看到文明的进步。学习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以便启迪人的智慧,指导人们现在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资料的时候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贴近现实,使学生对历史不陌生反而亲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能理解史料其中蕴含的哲理,增强历史学习的现代意义。 三、高中历史教师正确应用历史资料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历史资料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历史资料是否合理,尤其对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动地位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资料的时候,开头一定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历史资料的情节要节奏明显,内容充实;历史资料的结尾要与开头相呼应,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历史资料的内容,正确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二)注重历史资料的讲解契机 一节历史课程有多个环节,也有很多任务要一一完成,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契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片面的将历史资料的讲解作为给学生提神醒脑的工具。历史教师一般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重难点的讲解时,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资料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也可以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讲解历史资料,巩固本节课所学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

第18 卷第3 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11 年9 月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 ——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为例 文晓霞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史料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运用又是历来教科书编撰者所遵循的原则。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史料运用成为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撰的一大 特色,而四个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在这一点上都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只有深刻了解了各个版本历史 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才能在历史教学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史料教学;君主立宪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外的历史教科书均开始强调史料的运用。我 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于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在编辑历 史教科书时就开始注意增加史料的分量,于教科书每课 的版面上开辟专栏,在正文的旁边引入史料,并置于带 有装饰边的方框内。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旧版高中历史教 科书《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就引入了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奏折中的一段话,鸦片“流毒于天下, 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美国出 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 研究》,则特别将史料教学作为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 重要方法,叶小兵教授在她的《历史教育学》中也认为该 书“是以史料为核心并提供方法论指导的教材,为中学 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益的素材,解决了探究性学习 的一大难题”。[2]美国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将研讨史料的价 值和作用作为学生探究社会历史问题的途径,在教师的 引导下自主地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地获得历史 知识,形成历史认识,这种历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历史 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 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 史出,史由证来”,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在编撰时都 更加注重了历史材料的引入,力图通过教科书的史料运 用来达到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目 的。本文拟就“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为例,来说明各 个版本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并对其各自的优劣 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 学科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因此人们在认识和了 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必定要通过一定的媒介,那么 这个媒介就是史料。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 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 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3]史料根据其存 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文 字史料包括历代官员和文人所写的史书,档案文书类, 文学作品类,报刊杂志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 等;图像史料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和研究的视觉图像, 包括绘画、照片、地图等;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 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史料的运用在这种教学理 念中就显得越发重要了,而在四个版本新编的历史教科 书中这一点也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我们可将高中历史 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上说。自2001 年开始在 全国展开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由以往的以教师为本转向了以学 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样的教学理念,所 要培养的学生是有自主探究能力、历史分析能力的高素 质的新时代公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历史分析能力、材料阅读能力、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等 能力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学会“史 从论出”,即利用解读史料、分析史料进而得出结论的训 作者简介:文晓霞(1986-),女,重庆忠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解读03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要简明精确。教师要在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不断提高对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认识的基础上,精确无误地传输这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认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精讲的前提和条件。(2)精当,指教师的内容安排与教学方式选择要精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精”选素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知识、能力要求要适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内容结合恰当。这是教师精讲的基本要求。(3)精彩,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思想品德课课堂应该是高潮迭起、起伏有致的课堂,教师要结合内容实际,精心组织,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是精讲的艺术手段。 二、新 新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僵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新”字。 “新”是指符合青少年求新求活的心理。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夯实基础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三新”:(1)提炼“新”素材。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扬弃,吸收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素材。其次应注重深入社会,关注时事,调查研究,获得客观具体而生动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变换角度、适当延伸或重新组合,让教学内容充满新意。(2)建构“新”教法。在教学中,要从书中的素材出发,创设情境,在情境表演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解字说文、自学讨论、互换角色、小论文竞赛、知识抢答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3)激活“新”课堂。课堂要常教常新,如:在例证上可以联系身边的鲜活事例、乡土新事、国内外时事等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再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以文字、画面、声音的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获得广博的知识。这种“三新”教学,符合学生求新、求活的心理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实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体现了一个“实”字。 “实”是指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做到“三实”:(1)情实。思想品德课贵在情实,胜在情实,课堂失去了真情,就失去了感召力,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课堂形象、语言风格要亲切自然,给学生一种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学生一起读、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听、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鸣。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意实。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缩影,课堂上不能只管书本,不管实际,避实就虚地讲大道理。意实的要求是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讲清道理,又要解剖社会,还要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决学生思想上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以真诚关爱和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3)话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和社会实际,从实际出发,承认实际,认识实际,实事求是,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事例、引用的数字、评述的问题、讲解的道理,一定要真实可信、准确严谨,不夸大、不缩小、不片面、不偏激,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或哗众取宠、假大空式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精”、“新”、“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精”是“新”的内容,“新”是“精”的体现,“实”是“精”和“新”的归宿和落脚点。只有把三者统一地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突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本文提出以下方法: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有效地创设问题,培养史料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和运用史料;通过史料情境,培养学生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探究和运用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的探究和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纵观这几年各地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它集中体现和贯穿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要求,那就是通过新史料和新情境的创设,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史料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和迁移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仅能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而且能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良好态度的养成,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即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 一、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 “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是史料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的种类很多,按其储存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及数字化史料。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史料的积淀越来越多,体系也越来越庞杂。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首先要遵循“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这一原则,尊重客观史实,保证史料的真实可信。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除了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外,还要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福建永春362609) 刘春治 133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摘要】史料实证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出 现了不少困难。以下通过《五四运动》教学案例,具体探讨史料实证在中学课堂 中的运用。选用学生熟悉的史料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多渠道收集、提炼经典的 各种形式的原始史料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连贯严谨地组织史料,形成证据链,训 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形成独立判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五四运动史料实证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习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学习历史,要提出问 题并整理证明问题的证据,掌握比教科书更多的史实,亲自检验历史的记录、文献、杂志、日记,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对这些历史记录 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有想象力的思考,并对当时的观点进行比较。[] 《五四运动》一课使用了42份史料,包括文字、漫画、照片、视频等。史料铺天盖地而来,却又要井然有序,让学生始终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一、选择学生们熟悉的史料入手 课堂从播放说唱节目《party propaganda rap aims to tell foreigners truth about china》及其网评导入。这段MV在各大视频网站播放近千万次,并惊动了诸多外 国媒体跟进,被美国《时代周刊》、英国BBC、英国《卫报》等多家国际知名媒 体聚焦。MV歌曲主创说唱乐队4名成员,是来自成都的90后[]。播放时,弹屏(即时评论)非常丰富。同时展示了网友的跟帖: “这才是现在青年人应有的态度,给这几个小伙点赞。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言 喷子扭曲价值观的现在,这歌简直成了一股清流”“以前可能会对这类视频不屑, 但是今天却第一次被燃哭”。[] MV、网评、弹屏等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媒体,学生立即被深深吸引。 二、精炼地运用典型的原始史料,有效地构建历史场景 在介绍五四运动背景时,教师提供两份材料,一份是漫画《贪食小犬》,一 份是当时三余夜校发布的名为《泣血警告》的传单: “猖猖猖,倭奴猖;忘忘忘,耻勿忘……丧丧丧,身可丧;亡亡亡,国不亡; 凉凉凉,血勿凉;望望望,哭泣望——三余夜校全体学生哭告”[]。 两份简洁明了的原始文献,一字一血,生动地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野心,将学生引入了当时真实的历史情景之中。学生们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了五四 运动时期,人们因受到列强侵犯而产生的愤怒和屈辱。 三、将史料串联成完整的证据链 为了说明五四运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教师展示了两个方面的史料。 首先是陈独秀在不同时期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三段不同评论。表面看来矛盾,实 际上是作者对西方列强,由希望到怀疑、由怀疑到绝望、由绝望到反抗! 其次,是苏俄的对华宣言的节录: “现在敬告中国人民:苏维埃政府已废除沙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 切秘密条约,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东北等地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 ——1918年7月25日,苏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 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 苏俄的友善立场,与西方列强对华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历史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对史料教学模式理论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1.前言 史料教学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是英国处于历史教育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成功帮助英国历史教育走出低谷。事实上,史料教学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视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究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方法的意义 2.1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并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掌握科学史观,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还要促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并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对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关注,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很显然,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善于思考的立体形象,绝非简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更为强调学生对历史的探寻。

史料教学将史料分析和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恰好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性以及纵深思维,自然有益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除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外,史料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搁置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面貌进行考察,那么他可能得到和一些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的思想见解,抑或是他能够真正深入地对某一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属于探寻和发现的过程,属于思维意识创新的过程,一旦学生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后,在他未来的人生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也很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搁置既定的、旧有的观点或方法,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认识与探索,这个过程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挥,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在闪光。 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3.1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