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

问题: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前苏联

D.中国[由https://www.doczj.com/doc/317861010.html,整理]

答案:C

【相关阅读】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 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之六,作者:李鸣生) (2011-04-30 14:17:24) 2011年04月30日 东方红1 号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 李鸣生 第二十一章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 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 国际航班客运机起飞时,是早上。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但就是没有雨, 没有太阳。飞机越升越高,离国土越来越远。气温开始由热变冷,空间豁然开 阔起来。 50 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克里姆林宫这颗闪闪的“红星”,犹如一轮鲜活的太阳,无时不向世界辐射出诱人的光芒。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中国,自然应该向“老大哥”学习。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 年10 月16日。这天,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 智一行5 人,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 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不给面子,会留上一手,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代表团团长便是赵九章。 此刻,坐在机舱右排窗前的赵九章,显得温和而又沉稳。他就那么 随便往座位上一坐,既没言语,也无动作,大学者的风度便一目了然。想去苏 联取经学习放卫星,已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胸中不免鼓 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可在这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悄悄压 迫着他的心。

“581”卫星组成立快两个月了,虽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 一跃进口号的鼓动下,各处都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纷纷开始放卫星,并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卫星、火箭和构造模型。但是,到底怎么放卫星和放什么样的卫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仔细考虑和来不及考虑, 大跃进的形势也不允许去做更周到更仔细的考虑,而只能凭着一种热情,一种 忠诚,一种新奇和神秘,关起门来搞设计。因此,为了探索一条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的道路,为了学习和了解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企望得到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和支持,根据中苏科学技术协定, 中国科学院决定派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考察。 昨晚,科学院领导张劲夫等,特意来看望了即将赴苏的几位科学家,并一再嘱咐说:“这次去苏联学习考察人造卫星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情况,一定要想法多考察些地方,多学些成功的经验,回国后,要在这次考察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中国人造卫星的具体方案!”是的,苏联毕竟有了多年探索的历史,毕竟有了两颗人造卫星成功的经验,此行倘若能达到预想之目的,中国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步伐必然会大大加快,而且成功的把握也会大得多。但如此重任,这次能顺利完成吗?想到此,赵九章的心底泛起一丝淡淡的隐忧。他掏出 工作日记本,随手翻开,认真查看起来。 第二十二章航天专家赵九章 赵九章生于1907 年,浙江吴兴县人。1933 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便留学德国,并于1938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1939 年 回国后,他担任了西南联大教授。1944 年,曾开拓了中国近代气象学的著名 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重担搁在了 他的肩上。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出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并于1955 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同时,还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理事 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竺可桢先生在1945年4月5日对赵九章出任气象研究所所长曾经有 过这样一段评价:“九章到所10个月,对所里行政大事改进和研究指导有方,且物理为气象之基本训练,日后进步非从物理着手不行,故赵代所长主持,将 来希望自无限量。” 赵九章果然不负众望。这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球物理学家、气 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后来在发展中国气象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 方面,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 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人造地球卫星同步练习(I)卷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人造地球卫星同步练习(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7题;共15分) 1. (3分)影响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 (1分)1957年10月4日,________制造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3. (1分)在灿烂的星河中,已经增添了________多颗人造卫星。 4. (3分)我国在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5. (4分)在太空各种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具有________、通信、________、侦察、________、资源勘测和________等各种用途。 6. (1分)地球的引力导致卫星围绕地球做________。 7. (2分)同步卫星就是卫星的运动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________,都是________小时旋转一周。 二、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8. (2分)你在家里能看到精彩电视节目,是通过()传送过来的。 A . 宇宙探测器 B . 人造卫星 C . 航天飞行器

9. (2分)人造地球卫星飞行的动力是()。 A . 燃烧燃料 B . 地球的引力 C . 太空中的风力 10. (2分)关于地球同步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在空中静止不动 B . 运动速度比地球快很多 C . 跟地球的速度相同 三、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1. (2分)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12. (2分)1970年4月24日,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3. (5分)同步卫星从地面上看,它好像静止在空中不动,请用相对运动的原理解释。 14. (5分)用乒乓球和棉线模拟人造卫星的运动时得出什么结论? 15. (5分)人造卫星的用途有哪些?

六年级科学下册 人造卫星与飞船第二

人造卫星与飞船第二课时 1.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召开了科学讨论会,学习了书上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人造卫星分哪几种?各有什么用途? (2)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共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2.继续研究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1)谈话:上次要求大家回家继续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下面老师来了解一下大家搜集的情况。 (2)提问:你们又搜集了哪些资料? (3)先来看看邮票中有关卫星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搜集了哪些有关卫星的邮票?邮票上面讲的是什么内容? (4)将邮票展示给大家观察。 (5)小结。 (6)提问: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卫星的图片? (7)谈话:观察xx的图片。 (8)提问:图中是什么卫星,它有什么特点? (9)小结:有关卫星的图片很多,图片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书上的两幅图片分别是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3.了解不同的xx的不同用途。 (1)谈话:同学们看教材上的四幅图片,说出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教师提问:同是卫星传输的信息图片,我们看到的图片为什么完全不同?

(3)学生猜测,形成假设 可能是卫星的种类不同,或者是卫星的功能不同等等。 (4)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 (5)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6)教师小结 不同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书中的几幅图分别是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所拍摄的照片。 4.总结我们知道的人造卫星和用途。 (1)提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道了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1(2)谈话:请大家将自己所知道的填写在课本的54页。每总结出一条,就给自己评一个“优”。 看谁得的优多。 (3)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巡视。 (4)学生汇报 (5)小结: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 5.了解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1)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宇宙飞船?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谈话:说说你所知道的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课后练习中译英

U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Confucianism)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古代的"圣人"(sage)。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论语》(The Analects)一书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着作,对后来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孔子的很多思想,尤其是其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视。 Confucius wa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Chinese history. He wa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and was respectfully referred to as an ancient "sage". His words and life story were recorded in The Analects. An enduring classic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The Analects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inkers, writers, and statesmen that came after Confucius. Without studying this book, one could hardly truly understand the thousands-of-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ch of Confucius' thought, especially his thought on educa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 Confucian thought not only retains the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but it also wins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U2 每年农历(Chinese lunar calendar)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夜晚,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共庆中秋佳节。中秋节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远在他乡的游子,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节的习俗很多,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自2008年起,中秋节成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August 15 of every year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is day is the middle of autumn, so it is called Mid-Autumn. One of the important Mid-Autumn Festival activities is to enjoy the moon. On that night, people gather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looking up at the bright moon and eating moon cakes. The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 People living far away from home will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missing their hometowns and families at this festival. There are many custom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all expressing people's love and hope for a happy life. Since 2008, the Mid-Autumn Festival has become an official national holiday in China. U3 中国航天业开创于1956年。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工程(manned spaceflight program)。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2007年发射了"嫦娥一号",即第一颗绕月球飞行(lunar-orbiting)的人造卫星。2013年,第五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号"发射成功,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China's space industry was launched in 1956. Over the past decades, China's space industry has created one miracle after another. In 1970 China launched its first man-made earth satellite, ranking China the fifth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independently develop and launch man-made earth satellites. In 1992 China began to carry out the manned spaceflight program. In 2003 China launched Shenzhou-5, a manned spaceship. The successful launch made China the third country to launch manned spaceships. In 2007Chang'e-1, the first lunar-orbiting man-made satellite, was sent to space. In 2013Shenzhou-10, the fifth manned spaceship, was launched successfully, laying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 及卫星的分类知识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其发射的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 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人造卫星和卫星中的追击问题

1.宇宙中两个星球可以组成双星,它们只在相互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球心连线的某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双星间的距离在不断缓慢增加,设双星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双星相互间的万有引力增大B.双星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变 C.双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增大D.双星做圆周运动的速度增大 2.两个靠近的天体称为双星,它们以两者连线上某点O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质量分别为m1、m2,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角速度相同. B.线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C.向心力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D.轨道半径与质量成反比. 3 两个靠得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这两颗星必定以一定角速度绕二者连线上的某一点转动才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吸引在一起,已知两颗星的质量分别为M、m,相距为L,试求:(1)两颗星转动中心的位置;(2)这两颗星转动的周期。 4.两颗靠得很近的天体成为双星,它们都绕着两者连线上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因而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而吸引在一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之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B.它们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与其半径成反比 C.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正比 D.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反比 5.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运动,若飞船想与前面的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轨道空间站,可采取的方法是 A.飞船加速直到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B.飞船从原轨道减速至一个较低轨道,再加速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C.飞船加速至一个较高轨道再减速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D.无论飞船采取何种措施,均不能与空间站对接 6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上,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如图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

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有它独具的优越条件。它本身无需动力就可以在大气外层空间长时间运行,能在几百公里到几万公里高度的大范围内活动,飞越地球上的绝大部分地区,甚至全球飞行,执行航天任务。这是大气层内任何飞行器都无法比拟的。自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问世后,世界各国都把 发展航天事业放在重要地位。迄今,有20多个国家先后共发射了400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 各种应用卫星不仅成了人类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文化娱乐所不可缺少的设备,而且现在它已进入到能大量创造财富的实用阶段。如美国制造一颗气象卫星成本只有几千万美元,而每年可收益10~20亿美元;用2.5亿美元设置3颗资源卫星,每年可收益14亿美元。还有各种军事卫星,在军事活动中也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一、通信卫星 现在,人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世界各地生动的场景和激动人心的体育比赛场面,已习以为常。确实,这是通信卫星的功劳才让观众大饱眼福,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 现代无线电通信有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几种波段。其中超短波(波长10~1米)和微波(波长1米以下)传输的信息量大,稳定可靠,适合于远距离通信,但是只能在“视距”范围内直线传播。发射站OH架设的天线越高,传播的范围越远,但超过OA的距离处就无法收到,需要一个转播站O′H′来转播。如果把转播站放到卫星上去,则传播距离就大得多。通信卫星上装有天线、转发器等无线电传输设备。地面发射站发出的微波信号,通过通信卫星接收、放大后,再远距离发回地面。

但是卫星不停地绕地面运行,只有地面上看到卫星时才能接收信号,因此,对某一地点来说就不能随时都能通信。这就要求通信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才能稳定通信。如果把卫星发射到离地面35800公里高度,那么它绕地球运行一周,正好等于地球的一天,与地球自转的速度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就是静止的。这个轨道就是同步轨道。一颗通信卫星在这个高度上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赤道上空等距安排三颗同步通信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成一组国际通信卫星,当然还需要配备专门的地面接收和发射站。下图即为我国的WD-6六米卫星通信地面站。 同时,通信卫星要对地面站接收和发射信号,就要控制卫星的姿态, 使无线始终对着地球。最新的V号国际通信卫星有12000条电话线路,

人造卫星与飞船 鄂教版 六年级科学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人造卫星与飞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 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 (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 (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 教师巡视。 (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 (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 (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课本资料。 (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 (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5)提问:这段资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与刚才大家的讨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6)小结。按照卫星的用途,可以将卫星分为三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人造卫星的作用(精)

人造卫星的作用 1,科学勘察与试验 2,军事防卫 3,信号传输 发射成功一颗人造星,实际上就相当于人类在太空设立了一个实验室或通讯、情报站。地面上的人类通过遥控这颗人造卫星来完成宇宙观测、广播通讯等项工作。从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已经拥有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种类的人造卫星。 通信卫星用于电话、电报、电视、广播、数据传送等业务;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气象观测工作;地球资源卫星用于寻找地下矿藏、调查水文资料等方面工作;导航卫星主要用于交通导航服务;侦察卫星主要用于侦察敌情、探测火灾等方面工作。其他各种卫星,依据研究设计的不同,各有不同用途。 按航天器在轨道上的功能来进行分类,就人造地球卫星而言,可分为观测站、中继站、基准站和轨道武器四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各种不同用途的航天器。 (1 观测站 卫星处在轨道上,对地球来说,它站得高,看得远(视场大,用它来观察地球是非常有利 的。此外,由于卫星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不受大气的各种干扰和影响,所以用它来进行天文观测也比地面天文观测站更加有利。 (2 中继站

中继站是一种在轨道上对信息进行放大和转发的卫星。具体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传输地面上相隔很远的地点之间的电话、电报、电视和数据;另一类用于传输卫星与地面之间的电视和数据。 (3 基准站 这种卫星是轨道上的测量基准点,所以要求它测轨非常准确。 (4 轨道武器 这是一种积极进攻的航天器,具有空间防御和空间攻击的职能。 人造卫星将在沙尘暴预报、警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哪里有沙尘暴,台风将要侵袭何处,这些灾害性天气的行踪今后完全可被中国的“千里眼”锁定。昨天,国防科工委、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举行了风云一号D星和海洋一号A星交付协议签字仪式,这标志着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已经结束,而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也宣告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风云一号D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将是密切监视沙尘暴、台风的一举一动。据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从卫星传回的图像和数据,专家们将对沙尘暴的源头、动向、路径、危害范围等做全面科学的分析研究,风云一号D星将在明年的沙尘暴预报、警报中显示出其重要性。 海洋一号A星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它的监视范围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以及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

一年级下册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1.苏联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约173千克,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 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

人造卫星对人类的影响

人造卫星对人类的影响 在我们头顶上方的太空深处,数百颗人造卫星正在忙忙碌碌地传送着各种信息数据。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科学家开始研制人造卫星以来,这些在地球引力场的作用下沿着各自轨道运行“人间奇迹”已经使这个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造卫星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开始,它借助即时通信手段“缩小”了我们这个巨大的、迅速变化的世界。它们可以从高空对我们进行暗中监视,它们使我们可以与地球另一端的朋友和亲属通话,它们还可以对不断变化的天气模式和正在加勒比海上空形成的飓风进行监测。 它们可以帮助地质勘探人员发生石油和珍贵的矿藏,在一瞬间将最新消息传遍全球,并将千百万的寻呼机信息传送给国会议员、毒品贩子、医生和大企业的首脑人物。 它们还使我们的电视机里充斥着大量的体育节目、电影和无数无聊的访谈节目,甚至还可以从数以千计的加油站将信用卡信息传递到中央计算机以备核查。 过去,人造卫星的发射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如今每个月都有5颗人造卫星被送入太空,而天文学家们则抱怨说,现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多到了防碍天文望远镜观测视线的程度。 虽然目前人造卫星的价格仍然十分昂贵,但是生产人造卫星和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所需的运载火箭的成本却在稳步下降。此外人们对于人造卫星的需要似乎是无法满足的。未来10年内,还将有数千颗人造卫星被送人太空。 人造卫星目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它们的潜能。它们将会拥有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它们会通过一些十年前我们只有在梦中才会想到的方式介入我们的生活。 从遥远的北极到澳大利亚的荒漠地带,没有人可以逃避人造卫星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人造卫星不但会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而且还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发射成功一颗人造星,实际上就相当于人类在太空设立了一个实验室或通讯、情报站。地面上的人类通过遥控这颗人造卫星来完成宇宙观测、广播通讯等项工作。 从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已经拥有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种类的人造卫星。 通信卫星用于电话、电报、电视、广播、数据传送等业务;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气象观测工作;地球资源卫星用于寻找地下矿藏、调查水文资料等方面工作;导航卫星主要用于交通导航服务;侦察卫星主要用于侦察敌情、探测火灾等方面工作。其他各种卫星,依据研究设计的不同,各有不同用途。 人造卫星,照字面解释,就是“人造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因它绕着地球转,如同护卫着地球,而人造卫星就是人造且绕着地球转的东西。牛顿的万有引力说月球不会掉下来也不会飞离地球是因为向心力等于离心力,简单地说地球上空的物体只要绕地球的飞行速度够快,就不会掉下来,但也不能太快,太快了又会飞离地球,所以说月球绕地球的速度是“刚刚好”。几亿年来,月球就忠心耿耿地环绕着地球。从另一个角度看来,九大行星(包括地球)几亿年来也是忠心地绕着太阳转,即不掉到太阳去也不飞离太阳系,而这也是因为这些行星绕太阳的速度“刚刚好”。后来的科学家从此得到灵感,如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 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 (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 (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

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教师巡视。 (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 (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 (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课本资料。 (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 (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人造卫星的分类及主要用途

人造卫星的分类及主要用途 自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设想在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当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成为一颗人造卫星,300多年过去后,他的这一理论得到了证实,在地球上方发射了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 一、人造卫星的分类。 1、按用途分:科学探测和研究的科学卫星,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等;试验卫星,包括进行航天新技术试验或者是为应用类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应用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 2、按轨道的高低分: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地轨道7大类。 3、按运行轨道划分: 顺行轨道:顺行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卫星地面较近,高度仅为数百公里,故又将其称为近地轨道。我国用长征一、二号、风暴一号两种运载火箭发射的8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神州号试验飞船,都是用顺行轨道。 逆行轨道:逆行轨道的特征是轨道倾角大于90度。欲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行,运载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发射。不仅无法利用地球自转的部分速度,而且还要付出额外能量克服地球自转。因此,除了太阳同步轨道外,一般都不利用这类轨道。 赤道轨道:赤道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为0度,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这种轨道有无数条,但其中的一条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世界上主要的通信卫星都分布在这条轨道上。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先后发射了1颗试验卫星、5颗东方红二号系列通信卫星、2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了1颗实践四号探测卫星、2两颗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1颗中星22号通信卫星都在这一轨道上。 极地轨道:就卫星轨道类型来说,还有一种轨道倾角为90度的极地轨道。它是因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南北两极而得名。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我国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以1箭双星的方式6次从太原起飞,把12颗美国铱星送入太空,就属于这种发射方式。

人造卫星

太空千里眼抗震显身手 ——人造卫星 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载人航天,什么是航天器,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航天器应该就是人造卫星了。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其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那么,什么是人造卫星呢?人造卫星有哪些特征,又有 哪些用途呢?让我们一起携手,从了解卫星开始。 卫星分天然卫星和人造卫星。天然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转的星球,而行星又环绕着恒星运转。就比如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恒星,地球及其它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月亮、土卫一、天卫一等星球则环绕着地球及其它行星运转,这些星球就叫做行星的天然卫星。 人造卫星按用途来讲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科学卫星,一个是实验卫星,第三个是应用卫星。人造地球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和轨道高度约为 36000 卡通人造卫星(https://www.doczj.com/doc/317861010.html, ) 卫星的分类 太阳系(https://www.doczj.com/doc/317861010.html, )

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在绕地球转时,受离心力的作用。因为月球绕地球的运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刚好与地球的引力相当,使得月球既无法挣脱地球的引力,也不会被地球“吸过去”。而关于月亮是不是地球唯一的天然 卫星,或者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地球的卫星,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争议。2002年10月,科学家曾发现一颗命名为“2002 AA29”的小行星,其直径大约60米,因受地球和太阳的共同作用力而与地球运行的轨道非常接近。科学家预计600年后这颗小行星才有可能像月球一样围绕地球飞行,成为一颗遥远的“准卫星”。另外,2003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准卫星”,一颗环绕太阳飞行并围绕地球旋转的小行星。科学家将其命名为:“2003 YN107”。这就意味着,地球可能并非只有一个真正的天然卫星。 人造卫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简称。用运载火箭发射到高空并使其沿着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行器。卫星的外貌千姿百态,有球形、多面形、圆柱形、棱柱形,还有像哑铃、皇冠、蝴蝶和大鹏等形状的。人造地球卫星具有对地球进行全方位观测的能力,其 最大特点是居高临下,俯视面大。一颗运行在赤道上空轨道的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 1.63 ——小知识 天然卫星 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https://www.doczj.com/doc/317861010.html, )

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目前能够独立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国家和地区: 苏联(1957)、 美国(1958)、 法国(1965)、 日本(1970)、 中国(1970)、 英国(1971)、 印度(1980)、 以色列(1988)、 俄罗斯(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 乌克兰(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 伊朗(2009), 朝鲜(1998,2009两次发射西方均不承认成功,2012年获得成功且得到美日韩承认) 巴西(巴西在1997、1999和2003年进行了3次发射尝试,但均未成功) 韩国(进行过2次“罗老号”试验,均未成功,且火箭第一部分为俄罗斯制造)。 *目前拥有战争核力量的国家: 国际社会承认的:美国、苏联(现为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 国际社会公认但不承认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鲜 准有核、有研制能力的国家:德国、日本。。。。。。(一定要防止核扩散啊) *目前向外天体发射过探测器的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印度

*目前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 *目前能够独立实施载人航天的国家: 俄罗斯,美国,中国 *目前进行过载人登月的国家: 美国(1969年-1972年,一共6次登月) *目前进行过载人登火星的国家: 这个真没有 截止到2008年底,有38个国家的宇航员先后飞上太空,从时间上看,中国的航天员排在国家序列的第35位,距离前苏联和美国首次进入太空的时间相隔42年,可谓姗姗来迟。但是,如果从宇航员乘坐的宇宙飞船是否是本国研制的这一点来看,中国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三,毕竟,当今世界除了俄罗斯和美国,只有中国具备独立的载人航天能力,其他国家的宇航员都是借助俄罗斯和美国(大部分由前苏联/俄罗斯承担)的运载工具(飞船和航天飞机)才得以上天。这倒不是说除此三国外,其他国家和组织一概不具备研发载人航天的实力,比如对于欧空局而言,研制类似“神舟”系列水平的飞船在技术上并无任何重大障碍,只是受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种种制约罢了,毕竟,花费巨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其费效比并不突出,有较强的国家形象工程的味道,对大国很重要,但对中小国家则不那么急需。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起前苏联开始实行颇具政治色彩的Intercosmos计划,从社会主义同盟国家选拔宇航员,接受训练后再乘坐苏联飞船进入太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来自越南的范遵居然成为了全亚洲、乃至第三世界国家远征太空的第一人,在航天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范遵1947年生于越南太平省,1965年加入北越空军,1972年他在河内上空击落了美军的B—52轰炸机,成为击落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