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他书法艺术欣赏

他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是直观的抽象艺术。对它的创作虽有法,但没有定法;对它的欣赏虽有约定成俗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鉴评标准。因此,研究书法欣赏有一定难度,也可能出现个人爱好带来的偏见。

一、书法艺术美的鉴赏标准

历史上虽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统一的鉴评标准,但影响比较大且被认可的,大体有如下几种提法:?(一)“天然”与“功夫”

“天然”与“功夫”的品评标准,是南朝?齐王僧虔最早提出来的。他说:“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从“时议者”用语分析,“天然”与“功夫”应是当时鉴评书品被认可的标准。后来,南宋?梁庾肩吾在鉴评张芝、锺繇、王羲之书时,也用了“天然”和“功夫”的标准。他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功夫过之。”所谓“功夫”,主要是指书家驾驭书法艺术的技能,也包含其学养等文化底蕴。“天然”如何界定?唐窦臮在《述书赋》中品评萧确书时表述为:“婆娑蹒跚,绰约文质。禀庭训而微过,任天然而自逸。”其兄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对“天然”诠释为:“鸳鸿出水,更好容仪。”然而,这种解释犹如雾里看花,使人对其内涵仍模糊不清。按《辞源》的诠释再加上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表述,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辞源》对“天然”的解读是“天赋、自然”,并说“天”的一层含义是“凡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而孙过庭论述王羲之等先贤书法艺术的自然美时,最后两句话是“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唐代诗仙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一首诗中,也提到“天然”。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天然美,乃是毫无雕饰之痕的自然美。

(二)“神采”与“形质”。?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还提到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鉴赏标准。所谓“形质”,就是形体。但王氏没有用“体”字,却用了个“质”字。这个“质”用得颇有讲究。“质”,既是指构成形体的点画,又包含点、画的质地。“形质”是物质的、可见的;“神采”是精神的,诸如神韵、风采等,是从“形质”中脱化出来的,欣赏者虽触摸不到,但能够感悟到。所以,这一组鉴赏标准,揭示了书法艺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之后,至今人们还在沿用这个标准。形质虽是书法艺术展示美的基础,然而产生感染力使观赏者引起共鸣的却是神采。这也是鉴赏中“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哲理所在。?(三)“韵”与“意”。

最先隐约地喻示以“韵”衡量书法艺术美的是初唐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中,对81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了鉴评,提出“逸品”和与诗“雅”、“颂”相比较的概念(诗《大序》说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用诗和音乐比喻书法的超众脱俗,喻示的应该是作品的“韵”。而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则是北宋黄庭坚。他说:“凡书画当观韵。”“若有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又说:“论人物要有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怎么理解“韵”?!其本义是指诗赋词曲及和谐的音律,或者形容标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风度。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一书中对“韵”的诠释是:不俗、潇洒、有余意,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他认为“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天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清刘熙载则认为脱尽俗气方是韵。他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脱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韵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润肺清心,余意无尽的美感。?“意”与“韵”的内涵有相融之处,但在审美概念上是不相同的。把“意”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始于晋代,盛于宋代。苏轼是“尚意”书风坚定的倡导者。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扬风子,更放似言法华。”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黄庭坚称赞苏东坡书“无一点俗气,……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意”是书者思想、性情的表露,也可引申为意味、意境等。宋人尚意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唐代尚法,讲求法度森严。法的过度运用,已对书法艺术美产生了负面影响,“尚意”可以说是对“尚法”的叛逆。二是苏、黄、米、蔡四大家

书、诗、画集于一身。诗、画是最讲“意”的,何况诗、书、画又是相通的,把“意”引进书法艺术的创作与鉴赏,既在情理之中,也符合书法的艺术表现特点。

从历代诸贤对书法艺术鉴评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说法不一,但都是围绕形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表述的,而强调的是精神层面。我认为,这样的品鉴原则,符合视觉艺术欣赏的通律。视觉艺术,就其本体来讲是物质的,但传递的信息、追求的价值是非物质的。如对雕塑的欣赏,是通过造型去感受它的美的内涵,而不是停留在作品所用的材质和造型本身;再如,现在从国内到国外,几乎年年都举办大型选美活动,参选者如云。论相貌,个个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眉清目秀。但最后必定是线条典雅、神采出众、气质超群者胜出。气质和线条构成的美就是“韵”,通常叫风韵。这些都揭示了“外美”与“内美”的关系。只有娇好的外形而缺乏内涵的美,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美。?秉承传统,放眼现代,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应以具有生命力的形体作为基础,把神采、韵律、意境作为基本标准。神采的主要特征是精神、气质、风采;韵律的主要特征是有舞蹈的节奏感和音乐的旋律感;意境的主要特征是自然天趣,内涵深邃,回味无穷。正如著名美学理论家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二、书法艺术美的构成要素?书法艺术美是以形体为基础的,其构成要素有四:线条、结体、水墨、章法。?(一)线条。一幅书法艺术作品,是由众多的汉字组成的,而每个字则是由形态不同的点、画组合的。因此,线条质地优劣对书法艺术品位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书法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这种见解似乎不够全面,但就线条在书法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讲,则无可非议。优质的线条,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胜骨力、富灵动、有节奏。骨力的特征是立体感、力量感强。立体感,是书者中锋用笔和宣纸特有的渗化功能形成的一种线条形态,欣赏者能感到它在平面上是“站立”的,而不是“平躺”的,在二维空间出现了三维的视觉效果;线条的力感则是内含而不可外扬的,它是书者依靠自身的功力,通过笔墨运动赋予线条的。力感表现的是线条的生命力和神采,是书法艺术创作中最难通过的一道关口。历史上因线条力感强被赞美者不乏其人,然最突出的应为王羲之和颜真卿。如称王书“力屈万夫,”喻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灵动的特征是活脱、空灵、变化多端,生机勃勃;节奏则是线条在运动中显示出的快慢徐疾、转折回旋、俯仰起伏、轻重曲直等形态交映变化,产生出的一种犹如伴随着音乐舞蹈的旋律感。

(二)结体。如果说线条决定着书法艺术生命的活力,结体则决定其形态、风姿。字的结体,属于形式美的范畴。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对比照应。因此,按常规,书法结体应当平正、匀称、参差、统一等。然而,如果在创作中,固守这些条条框框,字的造型和章法“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是书,”更谈不上艺术了。因此,必须按照形随势生的原则和对立统一规律进行变法,在平正中求险绝,在参差中求跌宕,在对称中求夸张,增强艺术含量和视觉效果。正如明人项穆所说:“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三)水墨。清朱和羹说:“要知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笔与墨,是书法艺术成象显形的基石。笔的运动,产生书法艺术的生灵,水墨的功用恰在于显露其艺术生灵的轨迹。墨法贵在变化,美在生动。“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千变万化,云腾雾罩,给书法艺术增添了诸多神秘、幽深的意境和韵律。然而,现在有的书家不重视水墨的运用,一黑到底,没有变化,使作品丧失了韵味和情趣。虽说自古以来就讲,墨分五色(浓、淡、枯、润、焦),但这“五色”毕竟是从黑色中派生出来的,而不像中国画中的红、兰、绿、黄、紫那种鲜明的色彩。因此,在一色中显示出多种类、多层次的色调,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独有的,也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难点之一。只有变化无穷的墨法,才能有神韵俱佳的书法艺术作品。通常讲,淡墨伤神,浓墨滞笔。然而明代的董其昌首开淡墨之先河,在用墨上被品评为“明洁隽朗,温敦淡荡,气韵深厚,自成一格。”到清代,又出了“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明代之前,湿墨是书家不愿涉猎的“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