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

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

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
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

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

成果完成单位:苍溪县陵江镇第一小学校

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

成果报告

成果完成单位:苍溪县陵江镇第一小学校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离堆叠翠,曲肘悠长,状元架桥溪水上,桥上走来读书郎。

陵江一小,傍桥而建,历代教者,博学笃行。

读百家书,伴圣贤友,写质朴文,养精气神。

八百沧桑,读写不废,文化基因,吾侪传承。

乘改革风,驭时代龙,纲要引领,课程先行。

吸地方势,广辟途径,开发资源,教材终成。

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经典丛书,滋养心灵。

评价激励,制度跟进,特色活动,内化外行。

历时六年,竭虑殚精,成果斐然,美誉频频。

今之校园,生文师雅,墨舞香弄,日异月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鹤山书院,远古之庠,诗书管弦转九曲,桥上走出状元郎。

——题记

一、成果来源

苍溪县是红色革命老区,同时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九子八进士”

的典故就出自我县。九子之一王樾是我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他在外为

官,年迈还乡,建桥兴庠,乡人彰其壮举,称此桥为“状元桥”,学堂为“状元学堂”。陵江一小毗邻状元桥,是在“状元学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已有800多年。学校一直将经典阅读作为学校的传统活动,先后进行了“发展儿童语言”、“注·提起步作文教学”、“读写结合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多项课题研究和多项读写教学改革。但是,我们的读写教学研究比较分散、零碎,未完全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缺乏系统性、时段性和针对性,未形成学校独有的优势。如何让我们这一传统优势形成学校特色,体现出自己的办学个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出台有《关于完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指导纲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掀起了经典阅读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研究成果普遍存在着经典阅读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调、本土资源不足等缺陷。做得比较成功的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省外的一些知名学校,虽开发出了比较系统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但它与学科教学联系不紧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以上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我校实际,从2011年起,我们着手研究具有学校特色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通过讨论明确地提出了学校读写教学特色目标,制定了“三雅”(培养儒雅教师,培育文雅学生,打造典雅校园)建设的办学愿景,响亮提出以校本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路,将经典阅读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重点开发,并向市教科所申报了“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被列

为广元市“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本成果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成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开发系统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解决经典阅读缺乏系统性、时段性的问题。

课程是开展经典阅读的重要载体。知名特色学校的发展历程,就是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我们力图在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学校实际,在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教师自主、学生转型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指导意见》,明确该课程目标,以及资源开发、教材编写、课时计划、实施建议、教学评价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初步形成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体系,解决经典阅读缺乏系统性、时段性问题,从而使该课程成为学校、教师、学生交流共享、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课程。

2、探索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学策略,解决经典阅读过程中教学随意、方法单一、与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重在落实。经典以精确化、简洁化、优美化的语言而经久不衰。小学生有其自身天性和认知能力。我们要把握这两方面的特点,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导,以学科教学为辐射,通过课内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整合的经典阅读课程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解决经典阅读教学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该课程价值,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同,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3、开发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资源,解决学校特色发展不突出的问题。

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剂。我们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开发经典阅读校本教材、建设书香校园环境文化等形式,把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外显为学校文化,把经典阅读落实到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活动建设中去,浸润、滋养师生心灵,潜移默化师生行为,实现“三雅”办学愿景,从而形成独有的读写特色。

三、认识成果主要内容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开发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它较好地弥补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缺陷,提高了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程开发中,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是对学校传统的传承和升华。

一所学校的历史是其底蕴,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其宝贵财富。任何学校的发展,就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我校50多年的读写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成果,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开发该课程的基础。我们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理清工作思路,找准了课程建设的突破点和结合点。在尊重历史和结合现代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把该课程创新升华到了新高度,实现了学校跨越发展。

2、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本质是育人。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本质都是育人,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更重要的是传承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关于完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校该课程,就是希望通过课程这个载体,去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烛照他们的现实生活,让他们获得感悟,获得认知,修身养性,培育气质,增加生存智慧、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获得终身成长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修身养正的新一代学生。

3、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

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教师的发展,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了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行动研究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搭建起相互沟通与对话的桥梁,形成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局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4、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落脚点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长期形成的独特优势,也是学校的独特文化。稳定性、独特性、发展性是其基本特点。我校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就是学校传统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是独特文化积淀与成型的过程,更是读写特色形成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长期坚持,必成特色。任何短期行

为、“打造特色”的做法所形成的特色只能昙花一现。

四、操作成果主要内容

(一)形成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指导意见

我校依据本校资源、传统与优势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发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校内人员,与校外有关专家合作,历时两年多,研制出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课程指南——《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纲要。主要就以下作说明:

1、课程性质。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经典阅读,定位是学校课程。我们根据学校的特色特点、地方资源等优势来构建综合性的校本课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博学笃行、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使之成为乐读善写、行雅德馨的散发着浓郁书香气质的人,进一步丰厚学校文化底蕴、凸显学校特色。

2、课程理念。让每个生命都闪耀人文之光。

3、课程目标。总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经典阅读来看,主要从阅读总量、阅读积累量、阅读能力、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确定了课程目标,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阅读要求。

阅读总量: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课外阅读实施建议为参照,结合我校特色,1—6年级阅读总量达到600万字。

阅读积累量:低段,选背浅易古诗词50首;中段,选背古诗词50首,美文语段30段;高段,背古诗词、美文100首(段)。

阅读能力:低段,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段,能根据主题要求进行默读、跳读、扫读,能掌握简单的勾划、批注、制作书签等阅读方法,会进行适当的摘录;高段,能熟练使用勾划、批注、制作书签等阅读方法,会收存图书,会归类整理阅读资料,能写读后感;

情感态度:能通过系列经典阅读活动,认知自身的行为习惯,认知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认知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环境应当承担的责任,语言文明、行为优雅。

(二)开发了系列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资源

1、确立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核心内容。

需要评估是整个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四原则:

经典性。什么是经典梁衡先生说:“常念为经,常读为典”。由此看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权威性、典范性、价值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永恒的精神财富。我校经典阅读内容不仅仅停留于国学上,时文、美文、诗歌、儿童文学以及民国老课本中的一些小古文,我们认为可以让学生作为经典阅读;学生优秀的习作,本地优秀文化,地方诗词、民歌、家训,也可让学生作为经典阅读。因此,本成果中的经典是指经典古诗文,国学经典(经史子集),近现代优秀散文、诗歌,

中外名着名篇,地方诗词,校本优秀习作等一切能涵养内心、丰富精神世界的读物。

科学性。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让学生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作品。

趣味性。选取幽默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情节、创意新巧的构思,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效果不言而喻。

互补性。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没有涵盖的内容,在校本课程中体现,重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定了七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古诗词。除国家教材以外的,另包括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还包括《唐诗宋词元曲》中适合学生吟诵的古诗词。低段,浅显古诗词200首;中段300首;高段260首。

地方诗词。包括杜甫、陆游等着名诗人途经苍溪而作的名作,也包括近现代本地文人所作的诗词,地方流传的民谣、民歌等。低段70首,中段60 首,高段70首。

小古文。包括简短的文言文、赋,以及文言文形式的神话、寓言等,特地选编了民国老课本中的内容。低段100篇(以学生能读、能记的民国老课本内容为主),中段100篇,高段120篇。

国学经典选编。以四书五经相关内容为主。低段,《三字经》、《弟子规》全文分册编排;中段,《千字文》全文、《增广贤文》、《围炉夜话》、《三十六计》等节选100篇;高段,《大学》、《中庸》、《孟

子》、《道德经》、《礼记》、《周易》、《论语》、《诗经》、《左传》、经典家训等选编200篇。

现代美文。主要包括各类题材的散文、诗歌、儿歌、剧本、中外文学名着节选、童话、寓言、传统美德故事等。低段,以童诗童谣儿歌为主,选编120首;中段,以现代美文、传统美德故事、现代诗、名家散文等为主,选编100篇;高段,以中外文学名着节选、剧本、名人励志故事等为主,选编180篇。

校本习作。主要是指我校教师、学生历年在各类刊物发表的优秀习作,有教师写的生活随笔、诗歌、散文,有指导学生习作的下水文,有学生的读后感、童话,有写景、描人、记事的各类文章。低段50篇(主要收录我校师生自己创作的儿歌、童谣、童话等),中段50篇,高段70篇。

日积月累。包括楹联、灯谜、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警句、俗语、经典广告语等1000多条。

2、开发出24册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材——《童年的秋千》。

为高质量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系列指导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团队,形成了教师小组开发、教师全体开发、校内外合作开发等开发形式。根据确定的课程内容和拟定的课程纲要,结合教师专业特点,采取自愿申报和协调统筹方式,给每个编写小组确定了主题,历时三年,完成了本套教材的编写。

该校本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参照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体系,按主题分单元组块,共编辑24册,每册四个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

主题与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同步。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该册共8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神奇的汉字”、“父母之爱”、“美丽的祖国”、“走近毛泽东”。根据8个单元主题,我们编写了17、18两册《童年的秋千》校本教材,17册与1-4单元主题同步,即“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四个主题;18册与5-8单元同步,即“神奇的汉字”、“父母之爱”、“美丽的祖国”、“走近毛泽东”四个主题。在校本教材17册第一单元“我爱阅读”这个板块中,我们同步选取了有关于读书的古诗词9首,有宋代陆九渊、陆游的《读书》、朱熹的《观书有感》,唐代韩愈、颜真卿、孟郊等的《劝学诗》等;有关于读书的地方诗词3首;有关于读书方法的小古文6篇;有国学《论语》、《周易》中节选的劝勉勤读好问的名句名段;有鲁迅、冰心、方舟、三毛、刘兴武等名家关于读书的现代美文,其中包括以前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如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目的是教育学生“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还编入了我校班赵丹的《我爱读书》、赵芸艺的《读书的乐趣》2篇校本习作,这些本土作品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最后在日积月累中,收录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成语、谜语、歇后语、对联、俗语,共60条。这样,学完一单元学生就同步阅读了大量有关读书的经典文章,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此体例编排,一是便于和教材结合使用,与教学联系紧密,克服了学生阅读资源缺乏。二是阅读内容更丰富,文体更广泛,克服了以往的经典阅读教材仅限于国学、蒙学等内容单一的毛病;三是课外拓展阅读更系统化,克服了以前同类教材零散、随意的选文方式,提高了师生的阅读质量;四是教材的编写与学校特色、我县区域文化联系更紧密。

3、打造了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环境资源。

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整体风貌,是校园文化的集中显现。我们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围绕办学目标,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活动和经典阅读相结合,精心布置,“文化”校园。一是在学校大门过道两旁,分别制作了以状元王樾“金榜题名”、“建桥兴庠”为主题的巨幅状元文化浮雕,让师生牢记学校的“根”。二是在教学楼楼道策划了“诗词长廊”,整理编辑成了《诗词曲赋精选》。三是打造了楼梯间读书吧。有效利用楼梯间,为学生开辟了“名着园”、“故事屋”“科普站”三个主题读书吧,供孩子们课余有书可读。四是各班建立了图书角,学生每天可以自由地借阅。教室的侧面的墙壁上则张贴了读书的名言和每学期评选出的“读书小明星”,教室后面黑板的整个版面被打造成了“经典时时见”,让学生春天感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生机;夏日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瑰丽;秋天领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冬季感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精神。五是建立了校园网站,在网站中专门开辟了经典阅读专栏,便于家长、学生阅读与交流。六是开辟了“诗意”植物园,在学校楼顶平台上栽种各种植物,并在每种植物旁边

张贴本校师生歌咏该植物的诗词。

4、构建了家庭、地方文化相融合的社会资源。

为构建全方位阅读环境,我们充分融合家庭、地方文化的经典阅读课程资源。一是长期开展家庭“四有”书屋创建活动,即:有学生专用书屋,有标准的书柜、书架和书桌,有上百本藏书,读过的书有标记。二是将家乡本土资源纳入课程资源。经常开展家乡文化一日游活动,加深学生对家乡风景文化、新农村文化、庭院文化、特色农业文化的认识。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状元故居、红军渡纪念馆、红色文化碑廊、孔子碑林、寻乐书岩、滨江诗词长廊、民俗文化博物馆,让学生通过耳闻目染,增强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和热爱之情。

(三)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运行管理机制

通过多年的实践,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1、加强组织管理。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执行情况等。

2、加强课程计划管理。学校制订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在每学期实施前递交给县校本课程课题组、县教科局审议。落实了课时计划,对不同课型确定不同课时和指导教师。专题阅读课,每周为两课时,落实在语文教师人头;阅读实践活动课,每周为一课时,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全校集中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由语文教师组织,师生全员参与;晨读课,每天为20分钟;家庭阅读,假日每天1—2小时,平时每天20—40分钟;经典阅读社区宣传活动,每月1课时,由德育处牵头安排组织;

学校大型阅读展示活动,每学年1次,基本定在“世界阅读日”展示,由教导处牵头组织实施。

3、加强校本教材管理。我们将编写的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循环教材,免费发给学生,作为学生课内外的重要读物。要求加大该教材的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拓展使用,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4、加强课程评价管理。我们建立了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评价包括学生、班级、家庭三个层级。

学生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家评。

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经典掌握的数量进行客观的评价。

小组互评:根据学生在经典阅读活动中的表现互相评价。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阅读理解的等级上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用成绩册、素质报告单等形式为每位学生的表现做简单记录,作为评价的依据。

家长评价: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是否进步,给予适当评价。

评价均采用“军衔制”。背诵一篇为1分,10分为一级,达到10分就是少尉,依次为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上将。每周级别最高的可获得“读书之星”,每月级别最高的可评为“读书小书虫”,每学期别最高的可获得“读书大王”,每年级别最高的可获得“读书小状元”。这一评比过程成为了我校学生经典阅读的“星光大道”。

每学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纳入学生档案管理。

班级评价:学校根据各班组织学生读书沙龙、经典诵读比赛、黑板报、手抄报、制作读书卡、文学创作、班级读书博客等活动开展情况,每学期评选一次“书香班级”。

家庭评价:学校根据每个家庭对亲子共读、书屋创建等活动的开展情况,每学期评选出“书香家庭”。

5、加强制度管理。为确保组织的管理活动能够持续地运行,学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审议、教学管理、校本课程评价、教师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培训、教师指导校本课程等系列制度。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纳入评优、评先、绩效考核中。

(四)探索出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把握其精髓。

1、坚持经典阅读校本课程阅读方式多样化策略。

短课诵读。有两种形式。一是每天20分钟晨读课程,晨读主要以校本教材读本中与单元主题同步的经典篇目为内容。晨读方式有学生自由读、师生同诵读、歌唱读等。二是每日一次5分钟美文欣赏。主要是每天的语文课,教师要拿出5分钟让学生推荐美文。我们从3年级起,学生每天要按学号轮转,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推荐方式由学生自己定,可以配乐读,可以配画读,可以介绍作者,也可以仿写等。如五年级二班一节语文课前,柯阳帅向大家推荐美文《爱莲说》,他先声情并茂的背诵了周敦颐的这篇文章,然后谈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对这篇文章的理

解,以及向大家推荐的理由——喜欢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在他的启发下,其余学生侃侃而谈。可以说一节美文欣赏,就是一场有关经典阅读的才艺大比拼。我们的这一短课还延伸到每天预备铃到正式上课铃打响这一时间段,值日生提前安排好诵读内容,并带领学生打着节拍吟诵。

由于长期的坚持和诵读习惯的培养,我校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大大提高。读到什么内容,就知道是什么节奏,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情不自禁地打起了节拍,那种投入和专注真的是令人欣慰。凡到我校来参观的教师看后无不惊叹,他们说这是陵江一小独有的风景。

同步拓展读。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同步使用校本教材,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这种阅读的主要环节是:课文导读25分钟(预习自读释字词,小组研读议主题,针对知识练基础,习得方法明表达);校本教材群文合读20分钟(浏览多篇说主题,关键词句品情感,整理积累背语段,迁移方法练表达)。按照这个结构去组织导读,学生学完一个单元(读课文3-4篇,读群文8-10篇),最多也就用时4个课时左右,且阅读的数量超过了课文的一倍以上。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专题是“人间真情”,我校张蓉老师执教第20课《古诗两首》中,围绕“萋萋满别情”这一主题,以“送别”为迁移主线,在校本教材《童年的秋千》十四册第二组中,选取了《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等同主题的送别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别董大》,讲一首,联一组,学生在迁移运用中了

解了以酒送别,以话送别,以目送别,以歌送别等多种送别方式,习得了“以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表达方法。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实践训练。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了校本教材,达到了融合使用的目的,发挥了校本教材的应有作用。

学科联读。非语文学科依据课程人文目标要求,在进行章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可将校本教材中一些经典内容或其他经典内容,适时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我校开发这门课程在其他课程中体现的最大特点。

案例: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用课件出示成语“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引入圆规画圆。在教学圆的直径、半径时,出示墨子的“圆,一周同长也。”在结课时,出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追求“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情怀。

家庭助读。我校明确了家庭阅读的内容,对家长和学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分段确定家庭阅读校本教材的内容。二是规定了学生假期必备内容(见附件)。三是开展“三个一”亲子共读活动,即家长与孩子一天同讲一个故事,一周共背一首古诗,一月共读一本好书。四是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比赛。在这种种方式下推动家庭经典阅读落到实处。

附:一年级寒假校本教材必背篇目

2、坚持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模式化相统一的策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程落实中,我们要求指导教师要坚持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又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形

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实践,我们探索出了经典阅读之古诗文“四四”教学模式。该模式既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又适应校本课程的阅读指导课,将课堂划分为四环节:复习---赏析---拓展---运用。具体流程和操作要点如下:

复习(四整合)——复习古诗时我们整合了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情怀的相关古诗文,以达到未入境先入情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时间5分钟左右。

赏析(四流程)——以诵读为主要赏析方式,用朗读带学生入诗境悟诗情。时间20分钟左右。

低段四流程:

试读古诗,看图释题;范读古诗,想象画面;

熟读古诗,描绘画面;背诵古诗,强化文字

中段四流程:

初读古诗,读通诗句;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熟读古诗,了解诗人;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高段四流程:

自读古诗,借注释句;熟读古诗,体会情感

诵读古诗,升华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拓展(四结合)——在拓展中关注四个结合:结合课标、结合校本教材、结合校园文化、结合学生课外阅读。时间10分钟左右。

运用(四个着眼点)—品味古诗文中绝妙佳句后创设恰当情景,合理运用诗句,化消极消化为积极积累。四个着眼点为:引(语境运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