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唐太宗的认识

我对唐太宗的认识

我对唐太宗的认识
我对唐太宗的认识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其赫赫功业已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缺点过错也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他,那就是“功大于过”。

唐太宗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年间的文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时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末农民起义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而发生的,人民反对横征暴敛,要求轻徭薄赋;人民反对生杀任刑,要求赏善惩恶;人民反对穷兵黩武,要求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适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贞观之初。唐太宗君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君主的纳谏如流;臣下直言相谏,君主选贤任能,臣下间竭尽职守;君主执法严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奋发,见贤思齐,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作的活力,从而为贞观治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的失误。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臣下的品德优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对古今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继承,在处理军国在事之时,常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对自己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时纠正。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群体中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筹的思想见解,是贞观治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无瑕。他虽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辉灿烂的闪光点,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别是贞观后期他骄傲了,他沉湎于成功的观庆之中,沉醉于歌功颂德的喜悦之中。他由纳谏如流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由宽大仁厚变得偏执猜忌,他身上的英明灵光渐渐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变得老态龙钟、毫无生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体制自身是唐太宗发生蜕化的温床。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权独尊,至高无上。尽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种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纠正的,相反却会日益增大,并最终成为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障碍。另一方面,骄傲自满是唐太宗蜕化的催化剂。贞观前期,唐太宗经比较谦虚谨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政权的

巩固,到贞观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长了骄傲自满的因素,这种骄傲思想越到后来越严重,成为他蜕化的催化剂。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唐太宗的情绪,使他日益变得猜疑和偏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后变化,贞观前后期的政治有明显的不同,但不能说前期绝对地好,后期绝对坏。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时自身也就是一个矛盾体。虽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错误,但仍不失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执政的贞观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课外阅读】剑桥隋唐史对唐太宗的评价

【课外阅读】剑桥隋唐史对唐太宗的评价 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 (626—649年在位) 后来的太宗李世民本为高祖次子,公元600年生于今陕西省武功县。他母亲出身于一个极有权势的氏族——窦氏;她的姐姐是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的夫人。窦氏和隋、唐的皇室一样,是一个含有异族血统的氏族(其原始姓是纥豆陵氏),它在初唐时期一直非常有权势,出了两个皇后、六个王妃、八个驸马和一大批高官。太宗的母亲生长于她舅父北周武帝(他的妹妹是她的母亲)宫中,据说李渊在那里的一次射箭比赛中和她订了婚;她死于614年。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自然只是一个贵公子,不可能受到任何准备将来作帝王的特殊教育。他受的肯定是当时上流阶级的典型儒家教育,因为后来他作皇帝时表现出他深通经、史,而且是一个书法家。李氏家族具有强烈的北方民族传统,当然是佛教信徒;高祖的几个儿子都有佛教的乳名。但和大多数的汉—突厥混血贵族一样,太宗早年受的教育侧重武术,尤重骑射。当时的史书里充满了关于他的勇敢和富有军事天才的故事。他擅长骑术;装饰他陵墓的他所喜爱的六匹骏马的浮雕,现在仍然被保存着。 和他的兄弟们一样,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第一次战争考验。当他还只十几岁时就随他父亲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据传统记载,太宗仅仅15岁时就曾率领一支人马,在山西北部长城的雁门救出被东突厥包围的隋炀帝。这个故事历来被看作是太宗第一次出现于历史的记载,但恐怕不可靠。 李世民的身份在唐朝的最初年代基本上还是一个军事将领。作为一个英勇而常胜的指挥官,他的品格形成于他夺取帝位的多年的艰苦野战时期。他确实有帝王之姿,在朝廷上显得很庄严威武。他好冲动,易被激怒,当他发怒时面色紫胀,使周围的人不寒而栗。他在处理突厥事务上的成功,多半应归功于他坚强的个性和英雄的风度。 太宗认为,是人,而不是天,决定人们的命运,他采取的理性主义态度是与这一时期的传统信念背道而驰的。例如,他即位不久全国各地的官员不时奏报祥瑞和凶兆,他驳斥

比较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

比较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 关于李世民的材料:1,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由于他的勋业,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柏杨) 2,玄武门在唐代多次政变中均处于关键地位,谁能控制它,就容易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取得胜利,因此乃兵家必争之地。(陈寅恪) 3,“一日之恶”成就“三年之善”: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孟宪实) 4,天下英雄,尽入吾豰中:李世民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他拥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心腹集团,他们团结一致,投入战斗,因而制胜。(胡如雷) 5,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二人就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贵族,惯于玩弄权术。他们都在父皇的统一大业中都立下大功。两人都是次子,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王位,都成功的在东北亚建立了军事霸权,都被各族人民所热爱,一个被称为“天可汗”。一个被称作为“圣人可汗”然而不同的是,两个人得到了不同的结局,一个称 为世人尊崇的一代圣君,一个则身败名裂,成为中国声誉最差的皇帝之一。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用人方面,杨广问题很大,而李世民则遵循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的原则。 《随书》中对杨广有这样的评价“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改 评价虽有其苛刻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杨广一方面重用宇文述等奸佞小人, 另一方面又嫉贤妒能,自然无法很好治理国家,在加上他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所以 怎能不亡国呢? 6)李世民爱才。李世民有一套自己的选人标准,“打天下用人在于人和,治天下用人 在与无才不用、用尽天下才。”鼓励运用德才兼备的人,爱才,尊重人才,无论出生 贵贱,皆一视同仁。他在晚年写得《帝范》中就反复强调:国之匡辅,必有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

初二作文(写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作文

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作文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是一代文武双全的皇帝。他虽然是玄武门政变的制造者,但也开创了名噪一时的贞观时代。他一度推崇佛教,导致出现了玄奘一类的名僧。他就是当时以及是现在都是中国的代表——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乃是一代著名的军事家。破窦建得、刘武周,定河南、北京,无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奇迹。一时间声名鹊起,威望大增,人心纷纷沸腾,歌颂秦王的伟大功德。而李世民也是一代谦虚自律的臣子,在赞扬声中,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骄傲自大,这样人心都归附到秦王这边,甚至一度出现民众提出了换太子的建议。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顿时慌了手脚,和四弟李元吉计划向秦王集团发起猛攻。李世民集团毫不示弱,给予还击。后来兄弟反目成仇,屡屡发生惨案,一时人心惶惶。太子李建成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李世民。李世民忍无可忍,带领门下的武将在玄武门外发动政变,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囚禁父皇,得到军权,正式接管大唐。 李世民坚持“以人为本”的王道政策,外交内好,大力发展农业和学业,屡派使者出使西域。和房玄龄等大臣养民爱民,讨论尧舜之道,探索最终的王者之道。家家有饭吃,户户有衣穿,人人有农田。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人人皆大欢喜,出现了鼎盛

的人间。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李世民为太子之位伤透了脑筋。最后废太子李承乾,弃魏王李泰,反倒选择了温和怯懦的李治,这个选择显然是非常明智的。在人生暮年,唐太宗李世民又一次作出了伟大的选择。 贞观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版图广阔,势力强大,更重要的是有了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贤明的君主,还有房玄龄这样的大臣。这样的时代,能不叫人佩服、赞叹?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及功过

第33卷 第2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33No 22010年04月 Jo ur nal of Y ang tze U niversity(So cial Sciences) A pr.2010 收稿日期:2010 01 16 作者简介:焦兴青(1963 ),女,甘肃民勤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及功过 焦兴青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与管理系,西藏拉萨850003) 摘 要:唐太宗是杰出的政治家,其雄才大略与贞观之治密不可分。主要从贞观之治出现的历 史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唐太宗功绩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纳谏;用人 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0)02-0349-02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重视历史上经验教训的借鉴,更注重治国方略、用人,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吏治清明、文化昌盛、对外开放等良好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具有重视人才理念。深知人才是统治的关键。 能安天下者,惟有得用人才!,隋朝被推翻,士族地主受到沉重打击;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寒微地主受重用获得参与政事的机会,统治基础扩大;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大批有才干的人形成大唐智囊团,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基础。 不拘一格,惟才是举,数次颁发诏书求取人才。他用人不避仇怨、门第、民族、兼收并用, 量才受职!;用人 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 君子用人如器,各随所长。自古人君致治,难道能借才异代么?患在自己不能访求,奈何轻量当世?!;抛弃民族偏见,任用阿史那杜尔等少数民族将领。因此贞观人才济济,为唐朝强盛各显其能。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故能人尽其才,才尽其 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1] 他胸怀宽广,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封德彝、裴矩、李勣、秦叔宝、尉迟敬德等备受赏识, 房谋杜断!成为佳话,在位23年提拔20多名宰相,庶族出身的超过1/3,重视科举制度,增设科举考试科目,鼓励读书人通过科 举考试做官。 善于纳谏,是少有的贤达开明的君王。他认为安定天下,君主切不可独断专行,否则决策错误,导 致王朝灭亡。君臣如同源与水: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1] 认为君善于纳谏,臣敢于进谏,君臣达成默契,则国家兴盛,要达到这种默契,关键在于帝王能明察用人。 君正臣才敢直!,其开明是魏征成功进谏的重要因素。他接受魏征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思想,能听取臣下不同意见,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李曰: 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亦不以为忤!。他虚心纳谏,大臣才敢于进谏,魏征进谏达200余次。魏征逝后他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且殂逝,遂亡一镜矣![2](P154~157) 他警惕阿谀奉承,总告诫大臣: 君主如若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其臣下一定会谄媚他。如若君主失去国家,臣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随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全其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定要直言相告,且莫报喜不报忧。!这种居安思危意识使他有错能纠正,把决策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赏功罚罪。他规定 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1](P92~98)他以赏罚严明为管理官吏的重要手段,重视考核监督。为使赏罚有据,他重视对地方官

李世民事迹

李世民事迹 篇一:(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政治家成长故事_盛世君王李世民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在武功郡(今陕西武功)。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的长兄叫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李元霸等几个弟弟。李家是陇西人,有鲜卑人的血统。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最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能任贤纳谏,减轻人民的负担,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发展西域交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历史上被誉为“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另外,他还是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李世民少年聪颖,胸怀大志。不断的读书求学使他逐渐具备了不凡的气概和胆略。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

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因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实为唐王朝之开国皇帝。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薛仁果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将其击败。薛仁果投降后被处死。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称王称帝的很多,鹿死谁手一时还很难预料。年轻的李世民领兵出征,开始了统一之战。经过多年不停的征战,李世民终于率领唐军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着盖世无双的战功,回到长安。他的声誉、威望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引起了李建成的妒恨。为了保住太子的地位,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联合起来,一同对付李世民。而李世民既然名气“奄有四海”,也并不掩饰自己想当皇帝的欲望。两大集团之间终于发生了殊死决斗。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设下伏兵,一举诛灭了李建成集团。当年,李渊退位,李世民黄袍加身,尊为唐太宗。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平定天下,战胜政治对手太子集团而登上帝位,除了他本人卓越超群的智慧和才能之外,更在于他能够识别和使用人才。 李世民用人以德才为标准,不分新人旧人和亲疏贵贱,只要有德有才,都根据他们的实际,安置到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位置上。李世民又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主,能随时用隋亡的教训来提醒自己。他对大臣们说,如果君主做事不对,就要勇于进言促使改正。 李世民还打破当时传统的门阀观念,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度并进一步固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代表作品: 《赠萧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全文古诗如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过旧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还陕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翻译】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a/ihiminhtm。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经破薛举战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课后检测: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记一记 填一填 一、建功立业 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二、夺取王位: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 三、“贞观之治”的出现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2.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魏征;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精微点拨:“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四、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措施: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五、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涉及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堕婆登、拂菻遣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玄奘到天竺取佛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 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六、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帝范》 研一研 评价人物的常用方法 (1)历史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你认为唐太宗的晚年不愿纳谏了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答案:不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唐太宗统治时期,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故事 《唐太宗论止盗》一文出自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传当时的唐朝鸡鸣狗盗之徒 甚多,百姓家家户户都担心夜里有小偷来偷东西,为了治理这一社会问题,唐太宗李世民 与群臣商讨“止盗”的方法。 唐太宗问群臣要如何解决盗贼猖獗这个问题,有的大臣主张用严厉的刑罚来处罚被抓 住的盗贼。唐太宗认为:百姓中之所以会有人去做盗贼,是生活所迫,是因为国家不够富裕,是因为贪官污吏太多。如果我们的国家没有贪官,没有繁重的苛捐杂税,百姓人人都 有余粮,吃得饱,穿得暖,那么鸡鸣狗盗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自此,唐太宗开始自上而下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上,开始节俭以减少开支,惩治贪官,君主不骄奢淫逸,做官的清廉,百姓自然不用多交赋税来供养这些人;对下减轻百姓的赋 税及劳役,兵役,百姓生活富足,自然不用以偷盗为生。推行这些政策几年后,唐朝社会 治安秩序井然,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可见唐太宗推行的这些政策是从 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后来唐太宗常对身边的侍卫说:自己不敢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君主的欲望通常 都要百姓来承担,国以民为本,剥削百姓供养君主,国家也会随之衰弱的呀!后人将唐太 宗止盗的理论记录下来,《唐太宗论止盗》成为了历代君王拜读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唐朝民风开化,经济繁荣,一派祥和, 直到今天,我们提及他的“贞观之治”都不免感叹当时的盛况。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昌盛,与李世民爱民如子息息相关。其中唐太宗吞蝗讲的就是他爱民的一个典故。 有史料记载,贞观二年,长安城里大旱,长时间的大旱必然引发虫灾,果然不久四处 便开始闹蝗虫。李世民进入百姓的庄园看粮食的受灾情况,看到蝗虫遍地,便捉了几只放 在手心,对着手心的小虫子说道:“粮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粮食,百姓就会挨饿。百姓如果有什么罪过,应当是我这个一国之君没有做好,应该由我来承担,如果你能显灵 的话,就吃我的心吧,把粮食还给百姓!”说罢,就要吞下蝗虫,群臣阻拦,说万一吃了 生病呢!唐太宗说:“我愿意承担百姓的所有灾难,小小的疾病怕什么?”说罢不等群臣开口,就将蝗虫吞了下去。说来也算离奇,自此蝗虫不再成灾,而唐太宗吞蝗的事迹却流芳 百世。虽然这个故事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也从侧面表示了唐太宗爱民的形象。 唐太宗吞蝗事件中唐太宗对蝗虫说的那些话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将一个国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伟岸。在国家有难之际,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担忧的是民生,无怪乎当时的百姓对唐太宗如此的爱戴了!

人教版八上历史武则天、唐太宗、成吉思汗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以女性身份,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和女皇帝的名义,参与政治,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在她身前身后,她的功过是非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忧劳天下;有人说她昏庸无道,有人说她明察善断。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武则天执政约五十年之久,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一、创设了国家元首的顾问团,即所谓“北门学士”。 二、创设了意见箱,即“铜匦”。 在中央政府办公厅前,放置一个特制铜箱。箱的四面,有四个投书口,接收各阶层的四种意见:1、各种建议。2、自荐。3、鸣冤。4、军事秘密。 三、在科举制度上创立了殿试。 四、于文科之外创设武科 五、开创“南选”。 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所以强调要选拔这些地区的人才。《旧唐书。选举志》称之为“南选”。 在经济方面的贡献 特别重视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剥削的制度方面,武则天除了要求农民负担均田制的调庸之外,不曾增加苛捐杂税,也没有征收过汉代有盐税铁税。 过失有: 1。任用酷吏,滥杀无辜,甚至杀害良臣良将,无故杀害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夏州都督王方翼/燕然道行军大总管黑齿常之等,连狄仁杰也差点死于酷吏; 2。在对突厥默啜的外交中措施失当,以至于让敌人发展; 3。杀害亲生儿子,没给帝国留下一个好的继承人; 4。对卖官鬻爵放任自流,使官僚队伍急剧扩大; 5。而且还让男宠掌权,让他们去胡作非为。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但也是亡国之君,对于他,世人从来没有什么好的评价,因为他残暴,而且使隋朝灭亡。但我们还是应该客观评价他,不能否定他的历史功绩,如开凿大运河,而且隋朝的灭亡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简介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或《李靖问对》。也有更简称《问对》的。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所著。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只著录有《李靖六军镜》三卷~而没有《唐李问对》。后经宋人何远、陈师道、邹博、吴鲁等人考证~认为此书是宋人阮逸所撰。何远在《春渚纪闻》中曾提到~据苏轼说《李卫公问对》为阮逸所著~其草稿曾送与苏恂看过。此外~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声的《书录题解》、胡应麟的《四部正伪》、汪宗沂的《卫公兵法辑本序》、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等书~也都对此书作了辨伪的论证。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却疑此书为宋熙宁年间所辑录的《卫公兵法》。但细察《问对》的内容~却很少与《通典》中《卫公兵法》佚文有相似之处。另外也有人认为《问对》就是李靖原著~但也未能提出有力的证据。 阮逸~宋代建阳人~字天隐~宋仁宗天圣(公元1023一1031年)进士~景佑(公元1034—1037年)初任杭州知州。通音律~康定(公元1040—1041年)年间~上《钟律制议》并图三卷。皇佑(公元1049—1053年)中~更铸太常钟磬~上召逸与近臣太常议密阁~遂典乐事~迁屯田员外郎。著有《阮逸野言》一卷~《宋史〃艺文志》将其列入兵书类。此外还著有《易签》、《王制井田图》等书。 《问对》即属假托~阮逸虽非名将~都无损于该书的军事学术价值。相反~该书自问世以来~曾得到不少的赞誉~在军事学术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神宗在临熙(公元1068—1085年)年间下令从《通曲》中辑录《李靖兵法》未成~而把《问对》列入《武经七书》~立于宫学~也决不是偶然的。 《问对》一书~完全没有抄袭或套用散见于《通典》、《太平御览》中的《卫公兵法》佚文~而是独立思考~自成体系。正如清人汪宗沂在《卫公兵法辑本序》

七下历史评价唐太宗

1唐太宗的施政特点? 4形成唐太宗施政特点的历史原因? 2贞观时期各方面的成就? 3贞观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唐太宗个人之间的关系? 5贞观之治对当时的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6唐太宗对后世历史的影响? 1、施政特点:“以民为本”、“存百姓” 4、形成唐太宗施政特点的历史原因: 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2、贞观成就: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 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3、贞观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唐太宗个人之间的关系: 这与唐太宗个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密切相关,他 (1)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2)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3)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4)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5、贞观之治对当时的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总结范文]李世民简介

[总结范文]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简介 学习总结(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用心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最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

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学习总结(二):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方法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用心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

谈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中的领导决策

浅谈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中的领导决策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与作为贞观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的领导决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符合国情的治国总方针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唐代地主阶级,都亲身经历了隋王朝由盛到衰,溃于一旦的过程,他们亲眼目睹在反抗隋王朝暴政中人心向背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因而在深为震惧之余,十分重视汲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与其臣下谈论隋亡的教训,仅记载于《贞观政要》之中的就有近50处。唐太宗曾深有感慨地得出隋亡的教训是:“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蕺。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属,殒于匹夫之手。”显然,李世民已从隋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关键是要以隋的暴政为戒,要注重人心向背。因此,他不但在教戒太子时反复多次以水比喻人民,以舟比喻君子,强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谓惧!”而且对臣下一再强调“先存百姓”的重要性。李世民以隋亡为教训,深怀忧惧,面对“百姓凋残,敝于兵革,田亩荒废,饥馑荐臻”的现实,以“安人宁国”为总方针,一方面采取一系列与民休

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慎动兵戈的让步与改革的政策;一方面则擢用贤能,求谏纳谏,重视法制,整饬吏治,力戒奢靡,使朝野上下形成一种以隋亡为戒的勤谨为政,清廉自律的风气。 二、高超的用人艺术 由于官吏是执行国家职能和政策的工具,所以,唐太宗一贯重视人才问题。登基之前,在他手下就有著名的十八学士常与他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成了他的智囊团。贞观元年,唐太宗初登大宝,便对大臣们说:“正主御邪臣,不能治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治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在任用官员时,他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任,扬长避短。房玄龄长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李世民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珠联璧合,同心辅政,人称“房谋杜断”;魏征敢于进谏,被封为谏议大夫,李世民将其视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孔颖达精通经学;姚思廉擅长文史;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温彦博“敷奏详明,出纳惟允”;戴胄“处繁理剧,众务必举”;王“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都是一时之俊杰。李世民均让其各自发挥特长,各尽所能。 2.不计旧怨,真诚相待。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劝李建成尽早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魏征召来,当众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俩的关系,周围人都为魏征捏了把汗,但魏征神情自若并说太子若早听他的话,就不会

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是杨妃吗

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是杨妃吗?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隋炀帝杨广的女儿究竟有多少个,不过从各处零散的史料可以得知,杨广唯一明确有封号的女儿是长女南阳公主,而在杨广被弑后跟随嫡母萧皇后去了突厥的至少有3个女儿,杨广下江都前留在长安的又有数女,其中一位因为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得以在史书中留下一笔记载。 而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史书中对其的记载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且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守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了,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一个被赏给了贺若弼;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德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德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应当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

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谋略

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谋略 一代帝王李世民,贞观之治留美名..... --- 诸葛道熹 马君:“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与作为贞观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的领导谋略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符合国情的治国总方针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唐代地主阶级,都亲身经历了隋王朝由盛到衰,溃于一旦的过程,他 们亲眼目睹在反抗隋王朝暴政中人心向背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因而在深为震惧之余,十分重视汲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与其臣下谈论隋亡的教训,仅记载于《贞观政要》之中的就有近50处。唐太宗曾深有感慨地得出隋亡的教训是:“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蕺。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属,殒于匹夫之手。” 显然,李世民已从隋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关键是要以隋的暴政为戒,要注重人心向背。因此,他不但在教戒太子时反复多次以水比喻人民,以舟比喻君子,强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谓惧! ”而且对臣下一再强调“先存百姓”的重要性。李世民以隋亡为教训,深怀忧惧,以“安人宁国”为总方针,一方面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慎动兵戈的让 步与改革的政策;一方面则擢用贤能,求谏纳谏,重视法制,整饬吏治,力戒奢靡,使朝野上下形成一种以隋亡为戒的勤谨为政,清廉自律的风气。 二、切合时弊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继隋而起的唐王朝,百废待兴。唐太宗继位后,顺应历史的发展,为满足地主阶级的需要进行了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 政治上,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立三省制。三省制即中书省负责全国军政大事,代皇帝起草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如发现不妥,可以不批或驳回,是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皇帝诏令和政策的执行,是执行机构。实质上是将以前封建王朝的丞相之权,分隶于相互制约的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而总于皇帝。三个机构相互监督,检讨政事,以便于皇帝的控制,从而防止草率从事或政出多门的弊端。例如,按唐制18岁丁男要服兵役。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最荒唐的隐情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最荒唐的隐情一次偶然的金星昼现为何让见过大世面的唐太宗必欲置人于死地呢? 其实早在一年前,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的六月一日与三日,太白金星曾两次于白昼出现,而这次金星的出现却让尚为秦王的李世民濒临生死抉择。 红潮网摘编自《广州日报》2012-04-04第B4版,作者:汪瑶,原题:金星昼现促使李世民发动政变 金星又称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在古代它是一颗让人恐惧的行星,当它出现在不该出现的轨道或时间点上,解释星相的官员便认为灾祸将降临人间。 据《旧唐书·李君羡传》载,贞观初年,刚夺得皇帝宝座的李世民听到太史令奏报“太白频见昼”这一可怕消息。太史令解释道这次金星昼现预示着“女主昌”,加上京城谣言“当有女武王者”,这颇让李世民心惊肉跳。李世民联想一个与“武”有关联的“女人”将要造他的反。会是武则天吗?虽然我们知道这种偶然的天相往往会被后来的史家有意附会,但在当时李世民是绝对不会把它与武则天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很简单,贞观初年,武则天还未出生,大约17年后她才会出现在李世民的世界里。但是总要有人对此天相负责吧,于是在经过一番“人肉搜索”后,李君羡便被锁定。李君羡是李世民的从龙之臣,曾被封为武连郡公,又做过左武卫将军,而且据李世民回忆,李君羡曾在一次宫廷宴会上自爆小名为“五娘子”。综上所述,李君羡最终“被谋反”,迅速人间蒸发,死得莫名其妙。 荒唐:用政治解读天文现象

一次偶然的金星昼现为何让见过大世面的唐太宗必欲置人于死地呢? 其实早在一年前,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的六月一日与三日,太白金星曾两次于白昼出现,而这次金星的出现却让尚为秦王的李世民濒临生死抉择。 据《旧唐书·天文志》载,武德九年六月三日,当金星再次于白昼划过长空时,太史令傅奕立马向李渊密奏,称“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思索半晌,还是将这份密奏转交给李世民。在迷信天相与谶言交织的时代,李世民自然知道父亲此举的寓意与分量。李世民没有选择自杀来澄清嫌疑,而是在六月四日直接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并逼迫父亲退位。 由于在史料上难以找到太史令傅奕与太子李建成集团有任何瓜葛的证据,可见李世民是颇为相信这一天相背后蕴含的政治意义,这次金星昼现也成为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直接动机。 《旧唐书·李君羡传》称,武则天天授二年,李君羡家属向女皇称冤,武则天为李君羡平反。显然武则天也和李世民一样深信这一天相的“合理”暗示,并庆幸有人替自己挡过一灾厄了。 古人迷信宇宙中的天体与人事有密切的联系,可见有多么雷人了。

我对唐太宗的认识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其赫赫功业已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缺点过错也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他,那就是“功大于过”。 唐太宗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年间的文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时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末农民起义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而发生的,人民反对横征暴敛,要求轻徭薄赋;人民反对生杀任刑,要求赏善惩恶;人民反对穷兵黩武,要求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适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贞观之初。唐太宗君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君主的纳谏如流;臣下直言相谏,君主选贤任能,臣下间竭尽职守;君主执法严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奋发,见贤思齐,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作的活力,从而为贞观治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的失误。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臣下的品德优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对古今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继承,在处理军国在事之时,常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对自己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时纠正。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群体中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筹的思想见解,是贞观治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无瑕。他虽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辉灿烂的闪光点,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别是贞观后期他骄傲了,他沉湎于成功的观庆之中,沉醉于歌功颂德的喜悦之中。他由纳谏如流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由宽大仁厚变得偏执猜忌,他身上的英明灵光渐渐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变得老态龙钟、毫无生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体制自身是唐太宗发生蜕化的温床。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权独尊,至高无上。尽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种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纠正的,相反却会日益增大,并最终成为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障碍。另一方面,骄傲自满是唐太宗蜕化的催化剂。贞观前期,唐太宗经比较谦虚谨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政权的

读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作文400字

读《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作文400字 在我国古代历史风流人物众多,而大有作为的皇帝确是居指可数的如: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赢政,心胸宽广的汉高祖刘邦,一代天骄的元世祖铁木真,布衣天子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最长的清圣祖康熙等等各个朝代的明君。但在这众多大名鼎鼎的皇帝当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还是贞观天子唐太宗李世民。 自从李渊兴兵起义,率领众将打天下以来,李世民是屡出奇谋,百战百胜,同时为人又心胸宽广,乐于助人,深得百姓拥护。可以说李渊的天下大多数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他的才能,与人缘让他的哥哥李建成感到十分恐慌生怕自己的太子地位坐不稳,便连和其弟李元吉共同对抗李世民,他们千方百计的谋害李世民,都没能成功,都被他的手下巧妙化解,但纸里包不住火,他们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反尔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我国明君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 通过这本书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做人要心胸宽广,有远大志向,乐于助人,并要心好,德好,人好等,只要你掌握了这些道理,你就一定能成功,

一定能有所作为。 在我国古代历史风流人物众多,而大有作为的皇帝确是居指可数的如: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赢政,心胸宽广的汉高祖刘邦,一代天骄的元世祖铁木真,布衣天子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最长的清圣祖康熙等等各个朝代的明君。但在这众多大名鼎鼎的皇帝当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还是贞观天子唐太宗李世民。 自从李渊兴兵起义,率领众将打天下以来,李世民是屡出奇谋,百战百胜,同时为人又心胸宽广,乐于助人,深得百姓拥护。可以说李渊的天下大多数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他的才能,与人缘让他的哥哥李建成感到十分恐慌生怕自己的太子地位坐不稳,便连和其弟李元吉共同对抗李世民,他们千方百计的谋害李世民,都没能成功,都被他的手下巧妙化解,但纸里包不住火,他们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反尔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我国明君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 通过这本书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做人要心胸宽广,有远大志向,乐于助人,并要心好,德好,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