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瑶文化旅游研究专题

花瑶文化旅游研究专题

花瑶文化旅游研究专题
花瑶文化旅游研究专题

花瑶文化旅游研究专题

第一章花瑶概况

一、花瑶的历史

溆浦的山背与隆回小沙江连片的崇山峻岭中,存在一支被中国民族史料遗忘了的瑶族分支——花瑶。妇女们身着美丽的民族服饰,先人们在山坡上开辟了大规模的层层梯田,基岩裂隙水自流灌溉,越遇天旱越神奇般地能得以丰收,养育了活化石般的民俗文化。

花瑶是瑶族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支系,人口约近两万,不足瑶族人口总数的1%,分布在湖南和广西的五六个县里,有特殊的方言、特殊的服饰、特殊的风俗甚至特殊的姓氏。花瑶女性的服饰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花瑶”因此得名。

花瑶祖先最早应可追溯到皇帝时代黄河下游及江淮流域的“九黎”部落,而后发展为尧舜禹时代长江中下游的“三苗”,夏时泗水与淮水之间的“九夷”,商周时期江汉流域的“荆蛮”、“南蛮”,秦汉时期今湖南洞庭湖、五岭地区的“长沙蛮”、“武陵蛮”。大约秦灭以后,花瑶祖先入住江西吉安府。花瑶文献《雪峰瑶族诏文》记载“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因此仇恨抄反,杀败无敌,畏逃无所。我们均与洞庭湖追过黄河,乘木浮水渡命,一万之中难救一二人。逃来江西吉安府,坐落十余代。”《奉氏族谱》亦记载“始祖奉明公原籍江西吉安府田庐,坟墓均在鹅颈坪。”

元朝末年,因花瑶先民反抗朝廷压迫,杀死统治官吏,惨遭官府驱赶杀戮,被迫逃离吉安府,向西南地区迁徙。《雪峰瑶族诏文》记载:“我们始祖各姓一下广西,二下云南,三下贵州,奉明公又转迁桂林省,改为桂林郡,嗣后又转湖南”。明朝初年,花瑶先祖分两批迁入湖南洪江,流落贵州、桂林的花瑶先民与迁入湖南洪江的花瑶先民取得了联系,随后迁来汇合。

明朝中叶,一部分花瑶人民从洪江经雪峰山、铁坡山(今湖南中方县),入溆浦黄茅园、龙潭、水东安家落户,明末又迁往隆回虎形山一带。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为瑶民圈划了地盘,花瑶终于在溆浦、隆回一带逐步稳定生活下来。

在漫长的迁徙流布过程中,在各朝统治者军事镇压和其他族群排挤的艰难生

存夹缝里,花瑶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

据对江西少数民族迁徙史研究,可以发现明代迁出的花瑶是较晚离开江西原居地的瑶族,比起大部分瑶族传说中元朝迁出湖广一带的千家峒之说,花瑶直至元朝仍生活在祖地江西,因此,花瑶的文化中保留有更多的瑶族原生态文化因素,尤其表现在语言和服饰中。迁徙过程中的痛苦经历,定居下来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花瑶独具魅力的文化的创作源泉。同时,长时期处于梅山文化的熏陶之下,深受梅山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以江西原居地瑶族传统文化为主源,师夷夏之长技,在迁徙流布过程中与其他族类交流融合吐故纳新。到达梅山地区后,又浸淫在梅山文化之中,在这多种因素的融合与创新中,他们不断改造自己,重塑自己,丰富和壮大自己,最终演变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

二、花瑶的民俗文化

湖南溆浦、隆回一带独有的地理环境,奇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花瑶独有民风民俗。寨子里疯狂而又圣洁的婚嫁习俗,繁缛热烈的诞生礼仪,神奇诡秘的原始宗教,多情撩人的山歌情歌,加上他们与生俱来对山石和古树的崇拜等,使得这崇山峻岭中的花瑶山寨,一直笼罩在神秘的氛围里。

物质文化方面,花瑶的衣、食、住、行均有特别的习俗。服饰方面,花瑶男人们着装潇洒随意,头缠黑白相间的方格头帕,倍显英俊;女人们则身穿黛蓝色对襟长衫,镶着的红布边和红布扣纯为装饰。下着素艳相融的花裹裙,腰缠五颜六色的腰带,头上再配一个后面吊有长长彩须、状似倒扣斗篷的火红头巾,把个茫茫绿野点缀得山花烂漫、如画如诗。饮食方面,花瑶有特色传统食品腊肉和糍粑,并且种植有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二的金银花。住的方面,花瑶民居有千角楼、全楼等民族建筑。出行方面,花瑶多用马匹,行走于栈道中。

民俗文化方面,花瑶的信仰中,崇拜黄瓜图腾、蛇图腾、树神、石神、瑶王。生产工作中,花瑶使用石碾、石磨、风车、水车。而古老的花瑶婚俗怪诞而又极富情致,媒人都是男子,称“媒公”。婚礼中的“拦门酒”,“打泥巴”,“打蹈”(就是顿屁股)会让人大饱眼福。节庆方面,花瑶与瑶族其他分支不同。他们不知道瑶家鼻祖“盘王”,也不知何为“盘王节”。但每年有自己的三大传统节日。即,每

年农历五月十五至十七举行的“讨念拜”,意思是月半所过的节日;七月初二至初四、初八至初十举行的“讨僚皈”意思是逃脱凶恶的菩萨。花瑶还有自己的医术,有艾叶灸、打火罐、桐油烫、按摩、刮痧等医疗方法。

艺术文化方面,语言上,花瑶的瑶家语不同于普通瑶语。手工艺上,色彩斑斓的花瑶服饰上,绣法丰富多彩,图案寓含深意,人称其穿着的是“神话”,写着的是“历史”,这都体现于服饰上的“挑花”图案上。花瑶挑花兴起于汉代,成熟于明、清时期。挑花工艺独具一格,不用描图和模具,全凭挑花女心灵手巧,循士布的经纬徒手挑制。挑花原材料为藏青、白色士布和各色丝纱线。挑花图案取材广泛,大体可分为动物、植物、历史、生活习俗四大类,多达千余种,其中动物类图案最为常见。其主要特征是采用图案中套图案的填充式挑花工艺。图案构思奇巧,造型大胆夸张,布局均衡对称,色彩黑白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刘格山看到挑花裙绣时,称其为当之无愧的“国宝”。由于花瑶没有文字,挑花便成为记载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均在花瑶挑花中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如“乘龙过海”、“盘王升殿”、“朗丘(瑶语,意即头人)御敌”等。除挑花外,花瑶的“呜哇山歌”也是承载历史文化的一大载体。

在新世纪里,边远的山区里,穿着传统服饰的花瑶女性坐在汽车里,握着手机通话,电视机早已搬进了古村老屋……同时,朴实的花瑶百姓也在继续日复一日地坚守着先人历练过的生存轨迹和生活法则,优雅地稳步向前,不时向世人昭示着自己独特、古老、神秘而极富魅力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与现代独特的结合,自然也有着不一般的吸引力。

第二章花瑶文化旅游比较

一、各地花瑶文化旅游状况

(一)隆回虎形山

隆回县地处湖南省境内的湘西南腹地,是一座充满着奇异的自然风貌、灿烂的人文景观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古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睁眼看世界的杰出的思想家魏源就诞生在这里。花瑶分布在隆回北部海拔1300米以上的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麻塘山乡,共7000余人。

隆回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奇山异石,鬼斧神工;古木参天,绿荫成林,是旅游、避暑、赏雪的绝佳胜地。隆回花瑶大托山寨的石瀑气势磅礴,是登山攀崖的最佳之地;崇木凼村的古树林海,是都市人与森林对话、听雾海松涛的绝妙之处;最近发现的瑶山峡谷长近13公里,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瀑布悬挂于此,自然天成,神韵十足,充满野性,如诗如画。

隆回的花瑶风情诱人,田园瑶寨融于山水,每家每户独占不同美景;高山观景村寨梯田,瑶家气息更添山水秀丽;花瑶古寨的篝火晚会和民俗表演让人亲身体验;魏源温泉让人神清气爽。

隆回还是全国第六大中药材生产基地,有金银花、杜仲、黄柏等900多个品种,尤以金银花种植规模大,占全国金银花总产量三分之二,由此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南国药乡”“中国金银花之乡”。

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还因独特的花瑶挑花,被湖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二)新化紫鹊界

湖南省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气势恢宏,景观奇特,文化内涵丰厚,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紫鹊界属于雪峰山中部的奉家山体系,以紫鹊界梯田为中心,共有梯田5300多公顷,紫鹊界集中连片的梯田就有1300公顷以上,从海拔500m到1200m之间,共500余级,梯田坡度一般在30度左右,陡的达到50度以上,可谓天下奇观。这

些梯田初垦于秦汉,至明初,梯田开发进入高潮,紫鹊界随处是供劳作时休息的茶亭,连海拔最高的风车巷绝顶也建有茶亭,足见当时紫鹊界梯田开发的繁荣兴旺景象。

新化梅山被认为是广西与湘南等地瑶族的起源地。然而,新化古代的瑶民因自汉代以来不断受到征伐,加上自宋元以后江西等地移民大举迁来,瑶族被逐渐同化。在紫鹊界一带,如今存有瑶民生活的遗迹,如瑶人冲、瑶人凼、瑶人峒、瑶人屋场等地名,在山中仍可找到与世隔绝的瑶人石屋遗址。

紫鹊界及周边的奉家山一带,群山环绕,30余座1000多米高的山峰,连绵起伏,溪水奔流。山顶的绿树滋润着梯田,山中的板屋点缀着梯田。由山岳、梯田、溪流、岩石、道路、板屋等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因山就势和古树环抱的木架板屋的民居,组成了紫鹊界“天人合一”的美妙自然景观。

(三)溆浦山背

溆浦和隆回仅有一山之隔,溆浦的葛竹坪镇、沿溪乡、两丫坪镇、中都一带,是花瑶聚居地。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山背村。它是葛竹坪镇一个瑶、汉杂居的高寒山寨,四个村民小组里有着360多位花瑶同胞。

花瑶梯田位于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是它的中心。梯田海拔在六十至一千四百米之间,层层梯田从海拔500米一直升展到1300多米,为我国海拔最高的梯田之一,集雄伟、壮丽、秀美于一体。山背村和洞上、夜禾田、鹿洞、天星等20多个邻村的梯田连成一片,面积可达15000余亩。梯田连绵起伏、气势恢宏,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景色不同,使之更加婀娜多姿:春天是阳光下的块块水晶,夏天是从天而泻的弯弯碧玉,秋天是纵横交错的片片金黄,冬天是千万根舞动的白色飘带。主要景点有:山杯揽胜、溢香岩、腰带岩、山背山顶、天宇峰、天宇庙、枫木坳观景台等。

山背花瑶木屋建筑美观,保留有淳朴的花瑶风情;服饰美丽,挑花精致;山背花瑶挑花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山背花瑶婚俗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来又有学者研究认为,溆浦县龙潭镇、葛竹坪镇一带很可能是瑶族起源地“千家峒”所在,如果证据充足,则山背村还能成为龙潭、葛竹坪瑶族祖地、圣地中硕果仅存的瑶家村寨。

二、山背花瑶文化旅游竞合分析

可将隆回虎形山、新化紫鹊界以及溆浦山背三处花瑶文化旅游区在基本情况和特色上横向比较,如下表——

从对比中可知,溆浦的花瑶风情和山背梯田若单独列出,皆不及隆回与新化有优势:山背花瑶与毗邻的隆回虎形山花瑶相比较,人口的数量不如虎形山集中和有规模,山背是瑶族村,虎形山是瑶族乡;在民族风情上不如虎形山浓郁,在虎形山镇上,身着瑶族服饰的村民比比皆是,而山背村相对稀少;在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上,虎形山镇旅游风格的建筑和特定有风情表演场所的瑶族村基本建成,但山背还没有开发出来。而山背的梯田论其规模和壮观程度,不及新化紫鹊界梯田,更无法同广西龙胜梯田和云南元阳梯田相比,难以以此作为主打资源。论对资源的对市场宣传,新化与隆回也都要比溆浦县早,山背花瑶梯田在旅游市场中还没有多少知名度。因此山背旅游要开发成产品,走向市场,首先面临临县同类产品的挑战。

然而,山背旅游也有其独特优势和机遇所在。

首先,山背的旅游资源单列出来虽不能与隆回、新化相比,然而,隆回却无独特的梯田风景,新化虽被称为瑶族祖地梅山所在地,却无瑶族风情,因此,山背兼有自然、人文景观,利于整合资源,打造“人文梯田景观”。

其次、溆浦旅游发展宏观大环境良好,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处于旅游发展大提速时期,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假日制度的不断完善,让国民的休闲热潮日盛。在自驾游、猎奇游兴起的背景下,山背这样的神秘区域倍增吸引力。就

客源市场而言,湖南省自90年代以来,旅游接待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一直要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旅游开发大有可为。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巨量消费潜力释放,湖南人游湖南的市场需求将迅速增强,而周边省市特别是重庆的快速发展也为原本地理区位不良的溆浦旅游提供了新的客源市场。溆浦县拥有号召力巨大的屈原文化旅游资源,其发展潜力超过新化、隆回,山背依托溆浦县旅游整体发展,将有广阔空间。

第三章山背花瑶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一、山背旅游的问题所在

山背旅游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却也有诸多的限制因素。区位、设施、开发等多种劣势,决定了山背旅游开发无法一蹴而就。

第一、从山背花瑶文化旅游的竞合分析可知,山背的花瑶风情不及隆回,梯田风光不及新化,若将山背的旅游资源单独列出,则无竞争优势。而论瑶族祖地,山背目前无法同湖南、广西交界处的千家峒相比。

第二、山背所在的地理区位并非发展旅游的黄金区位,溆浦县到大城市及省会城市距离都太远,而山背又处于溆浦县内较为偏远之地。除此之外,山背旅游通达性欠缺,山背至溆浦县及隆回虎形山的公路设施并不完善,道路路况较差。

第三、山背旅游开发程度不足,更没有市场宣传,相对于隆回、新化等地来说,已经在产品开发和品牌知名度上落后了几步。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也几乎没有,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要。

第四、山背旅游开发建设用地有局限,开发资金也短缺,所以在旅游产品和配套设施滞后的情况下,也无法立即“无中生有”。

二、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一)树立“花瑶秘境、香韵梯田”形象

在隆回无独特的梯田风景,新化虽被称为瑶族祖地梅山所在地,却无瑶族风情的情况下,山背正应取自身兼有自然、人文景观的优势,整合资源,打造“人文梯田景观”。目前,国内梯田景区皆以自然美景为发展方向,山背梯田大可避其锋芒,另辟蹊径,以民族文化辅梯田风光,以神秘意境吸引都市众人,定能有所斩获。

勇敢、智慧的花瑶人在险峰之间开拓了山背梯田,创造了神秘的梯田文明,一代代传下独特的民俗文化,山背梯田的奇绝风光和原生态的花瑶民族文化相伴而生。群山之中,远离人群的花瑶,奇幻美景梯田,都正是当下纷扰城市中忙碌

人们所向往的梦幻田园生活,花瑶文化与梯田风光叠加所形成神秘意向,定是游客所求之感受。将山背梯田的历史地位、文化底蕴、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概括为“花瑶秘境、香韵梯田”,必是对其的最好诠释,对游客的绝佳推介。

(二)打出“瑶族祖地,梅山千家峒”旗号

千家峒是瑶族人民无限向往的祖居地。相传千家峒是一块四面群山阻隔、中间碧水环流的盆谷地,只有一穿山孔道与外界相通;进得洞中,眼前豁然开朗,田土阡陌,桃李纷芳,屋舍严严,有如世外桃园。瑶族先人世代隐居在那里,过着丰衣足食、自由美好的生活,鼎盛时期达到千多户人家。大概在宋、元时期,官府发现了这片洞天,先是派人进洞收租收税,后又遣兵镇压将瑶民赶走,从此瑶民四分五裂天各一方。

究竟何处千家峒,众说纷纭无定论,其中,千家峒位于南岭山脉都庞岭附近的湖南道县、江永和广西灌县一带的说法最被人们所认可,江永还将大远瑶族乡改名为千家峒瑶族乡。

然而,有学者认为以上证据并不充分。因为第一、据《瑶族过山榜》载,瑶族迁居湘桂边界是元大德九年,也就是说此前还没有瑶族存在,则与传说中千家峒是瑶族先人多年的祖居地,到宋、元、明时期才被官府发现并侵占不符。第二、广西灌阳所称的千家峒是一个“千余亩”盆地,即使把“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全部用上,也不足以承载传说中“千余户”人口,江永的大远“千家峒”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三、传说千家峒田园肥美,物产丰富,官府发现并侵占后断然不会将其抛荒,而如今道县和灌县的韭菜岭“千家峒”“杳无人烟”,都庞岭则遍地“原始森林”。

他认为,以溆浦县龙潭镇为中心的溪流河谷连接地带,包括今溆浦县龙潭、葛竹坪、黄茅园、横板桥、大华、龙庄湾、温水七个乡镇,更可能是千家峒之所在。

第一、今天学术界一致认同生活在湖南梅山(即雪峰山)一带的“五溪蛮”、“梅山蛮”是瑶族的主要来源,而溆浦县正处在梅山一带。现在龙潭、葛竹坪虽已少有瑶族定居,但遗有许多与瑶族人居过的地名,如黄茅园镇有“瑶人冲”,龙庄湾乡有“瑶人界”;“沈家山”、“奉家山”、“沈家冲”等瑶族专有姓氏地名到处都有,葛竹坪镇就有三个“沈家湾”,除这些地名外,还有“四十八峒”小地名。

第二、据《溆浦县志》和《龙潭》记载,龙潭作为瑶族的聚居地自宋代起受

“官府”约束,元代开始与外来汉人产生矛盾,明代“官府”血醒镇压,大量瑶民出逃,这和传说千家峒被官府发现、侵占的时间和情节大体吻合。

第三、以龙潭为中心,其四面大山区现有大量瑶族聚居,而龙潭却是汉族聚居区。以龙潭为中心,瑶族分布成“环形空洞”格局,说明他们逃出龙潭后有一部分在附近的山区隐居了下来,这应该是龙潭为千家峒的又一有力佐证。

第四、龙潭人口、区域面积与千家峒相吻合。千家峒住过“千多户人家”,而根据康熙年间《溆浦县志》、《怀化地区志》及近两百年溆浦各区人口比例可推算出,龙潭一带在明万历以前的鼎盛时期居民在1000到2000户之间,这与千家峒“千多户人家”的说法完全吻合。而龙潭两镇五乡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其中有四分之一为险峻高山不可人居,按古代生产力水平,适宜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0-50人,龙潭可容纳1.2-1.5万人,正合“千多户人家”宽松居住。

第五、龙潭许多风物、文化与千家峒吻合。传说中,千家峒有“大垌田”、“德芎树”,而有文献可考证龙潭一带曾有过符合其描述的农田、古树;又传说千家峒物产丰富,龙潭历史上便盛产水稻、玉米;龙潭还有许多牌坊、祠堂、寺庙、风雨桥等古迹和许多礼仪、生活习俗及民间传说,表现出瑶族文化的特质。

第六、龙潭边境有“穿山孔道”地貌。据《洞口县志》,洞口县名的来由是发源于古佛山的河流在进入洞口地界时要经过一些穿山岩洞之故,龙潭瑶族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出逃。而龙潭边境其他一些类似于穿山孔道的奇险峡谷、隘口(如与洪江市洗马交界的龙溪隘、与洞口县交界的土岭界隘、与隆回县交界的青山界隘、以及中方县铁坡隘等)都有可能描述成“穿山孔道”。

综上所述,溆浦龙潭完全可以打出“瑶族祖地”的旗号,至少可以作为瑶族起源的大梅山地区中的重要一点。而山背则可作为此瑶族祖地硕果仅存的瑶民遗存,成为此瑶族祖地的中心点。

目前,大梅山文化旅游的一体化进程,使得山背旅游发展得以依靠瑶族祖地梅山,在此机遇下,山背应当顺势而上,打出“瑶族祖地,梅山千家峒”、“千家峒里最后的瑶族”旗号,抢占大梅山瑶族文化旅游的高点。

???湖南省旅游局副局长欧阳斌提出龙潭:“龙之故里、花瑶祖地”

(三)区域合作,共同发展

从地理区位上看,溆浦山背、隆回虎形山、新化紫鹊界三地都处湖南中部梅

山文化区内。虽然三地之间有竞争关系,然而三地也同样面对距离客源市场较远的问题;旅游开发虽有先后,对比省内外众多旅游景区却同样面对开发滞后、设施不足的共同问题。旅游资源和面对问题的类似,以及地理位置的邻近,决定了三县交界、地理毗邻的三地合作发展潜力大过了优胜劣汰的可能性,与其过度竞争,不如携手向前、一致对外。

而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共识,则使得协作区内各景区的良性互动有了政策支持。山背应当在大梅山旅游协作的框架内,积极促进同虎形山、紫鹊界在交通建设、资源开发、促销宣传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一方面借助两地旅游开发先发优势,一方面抢占花瑶梯田旅游高点。

除与隆回、新化合作发展以外,山背更要充分利用溆浦县内旅游资源依托,如邻近龙潭镇的宗祠和大华木鳌瀑布便可作为花瑶梯田的配套观光项目。

另外,在开发山背花瑶梯田旅游产品时,也要注意避免与虎形山、紫鹊界的产品雷同,要注意错位竞争,做足“人文梯田景观”“瑶族祖地”等山背独特点的文章。

(四)抓紧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设施

虽然山背旅游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但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溆浦到邵怀高速公路连接线的修讫,山背到溆浦县将只需1小时车程,而到怀化市也只需1.5小时车程。

对外交通的改善将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改善,即提高了可进入性,又给其他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了条件。山背应当抓住机会,从旅游开发和居民民生出发,修建、优化山背通往溆浦县、隆回虎形山、新化紫鹊界的公路,修建符合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修建旅游客栈、游步道、旅游标识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

(五)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双促进

一方面,充分展示花瑶文化,继续发掘山背花瑶的挑花、婚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将参观和参与花瑶挑花的过程作为一项旅游活动向游客推出,将挑花作品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向游客出售;将花瑶婚俗中的“拦门酒”、“顿屁股”、“打泥巴”、“唱山歌”、“讲笑话”等活动发展成游客参与性活动;开辟节庆活动场所,在“讨念拜”、“讨僚皈”期间举办旅游节,提高花瑶节庆知名度等。借助文化

旅游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山背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让山背的花瑶民族特色更加浓郁。

一方面,既然山背基础设施落后,就以此出发打造原生态的旅游设施,既要注重舒适度,更要注重建设项目外观同梯田景观、花瑶文化的适配性,为游客营造一种大自然、古朴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体验氛围。同时,还可以参照目前国内其他梯田景区的方法,美化梯田景观,如在梯田内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打造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四季景观。借助旅游开发,增强山背梯田的生态景观保护和美化。

同时,还可将花瑶文化和梯田景观研究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更添山背花瑶梯田的知名度及价值。

(六)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双促进

一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多元融资,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卫生环境,借旅游开发打造畲族文化与自然古村完美融合的和谐新社区。一方面,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居民增收,提高山背居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户作为旅游接待户,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还可组织村民编织制作和出售花瑶民族服饰、妇女花圆帽,成立山歌表演队等。

整合湘西文化旅游资源

整合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之我见 一、问题的提起 “骤雨不终日,暴风不终朝”这句话说明任何物象都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状态。以凤凰为龙头的湘西旅游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其巅峰期已过,目前正处于巅峰保持期。从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仍呈攀升态势甚至还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势头,但那是产业发展惯性使然,这正如每日气温的变化一样。拿气温的变化来说,从理论上讲每日气温的最高值在正午十二点钟,十二点一过气温便会下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过了十二点,气温并不会下降而是会继续升高直到十四点左右才会出现气温最高值,这是气温上升的惯性使然。实质上过了十二点,促使气温上升的热源——太阳光度已渐趋减弱,气温上升的整体态势是趋弱的。湘西的旅游业目前正是这样一种态势:表面看,客量攀升,来势喜人,然而这是一种真实的假像,实质是目前湘西旅游业的回光返照。湘西的旅游业已呈强弩之末,这是国内整个旅游行业的大势,也是符合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事物发展规律的,是事物发展的常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强弩未达“末”之前早做准备,早做谋划,以便更长时间的保持湘西旅游产业的巅峰期。那么,怎么样才能保持湘西旅游业的长盛不衰呢?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二是湘西

州自身内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内因外因的问题。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是外因,自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是内因。本文拟就影响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因做一探讨。尽管湘西旅游资源丰富,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挖掘开发,可以说能开发利用的都已开发利用了,很难再开发出新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尽管已近乎全面开发,但所得的效益还远远小于所应获得的效益,没有发挥出湘西固有的旅游资源在促进湘西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可以发挥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被科学合理地整合,各资源点都是各自为政,竞相搞粗放式开发经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不了合力。旅游资源没有整合,缺乏合力,严重地迟滞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整合湘西旅游资源以保持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旺盛势头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问题的根据 (一)湘西旅游资源概况 作者生长于农村,工作在县城,长期关注土家族、苗族文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致力于湘西旅游事业,对湘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历程颇为了解。本文所说湘西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湘西则为包扩张家界市全部和怀化市大部在内的整个武陵山区,即古巫州地,唐初著名的巫州平獠之战的古战场,也就是《凤凰厅志》所载的“唐时都督某,镇抚溪苗”的发生地。“镇抚溪苗”后的五十年出现了黄丝桥兵城,黄丝桥城就是为了固守“镇抚溪苗”的成果而构筑的,此是另一话题,在此不再赘述。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很多人已厌倦城市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现代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参与和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备受人们宠爱,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乡村旅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势在必行。

目录 一、基础篇 乡村旅游开发.pdf1 基于乡村特色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 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pdf6 乡村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及商业业态变化调查.pdf8 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9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研究.pdf11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pdf14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理与管理工具.pdf22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9 二、地方篇 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pdf32 肥西县乡村旅游开发探析.pdf36 关于海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pdf38 合肥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39 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42 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pdf45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pdf52 生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县秀水村为例.pdf54厦门岛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研究.pdf56 厦门同安造水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60

云南省弥渡县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64 三、发展篇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pdf68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pdf71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比研究.pdf74 基于顾客期望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pdf77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究古丽扎努尔阿.pdf78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析.pdf79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pdf80 浅析乡村旅游开发对策.pdf81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pdf82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pdf85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88 乡村旅游开发我国城市反哺农村的理想途径.pdf91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上.pdf93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下.pdf96 新农村建设导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99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天地造化,日月精华,孕育了神州的山河大地;广土众民,毓秀钟灵,创造出灿烂的五千年文化。 国学经典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字珠玑,内涵深厚,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其意韵之美、精炼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传!经典中包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和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为人原则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聪明智慧。国旗下讲话.诵读国学经典倡议书。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统经典的诵读活动现正在海内外蓬勃兴起,大江南北书声朗朗,长城内外热潮滚滚。太古清音喜又闻,道德昌明今胜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诵读《三字经》,与古人居;诵读《德道经》,与老子谋。为此,团委发出倡议: 一、热爱国学,亲近经典。在中学阶段系统接触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远的经典著作,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美文名篇,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熏陶、诵读、理解,从而在青年时期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文化的巅峰上,长大之后就可以领略“一览众山斜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本学期里背诵至少5篇喜爱的优秀经典诗词,写一篇读后感

二、让读经典,诵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份坚持与同学家长分享交流读经典的快乐与心得。 三、做到储蓄经典国学,培养文明行为。从自己开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远离自私,远离冷漠,让经典的忠、廉、孝、爱、义、恭、礼、智、信、让等理念在校园、家庭、社区扎根、生长、开花、结果,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同学们,积极响应我们的倡议,积极投身到经典书籍的诵读活动中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诵读经典美文,塑造金色童年,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持不懈!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2 秦皇岛市民朋友们: 中华文明,璀璨辉煌;诸子学说,字字珠玑;诗词歌赋,流芳百世。厚重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情感;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应当胸怀家国、放眼天下,更应当饮水思源、铭记根本,把民族文化作为立世创业之基,把民族精神作为开拓进取之本。 为此,秦皇岛市文明办特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亲近经典,滋补营养。秦皇岛是个出圣贤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源源不断地流淌着伯夷、叔齐“孝悌、和合、忠廉、节义”的旷世精魂。所以,我们理应潜心诵读《四书五经》《弟子规》《增广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城市旅游文化营销策略——以西安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经济贸易系 专业:市场营销 姓名:刘楠楠 学号: 0707010327 完成日期:2011年3月25日

试析城市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以西安为例 文献综述 【摘要】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成功的旅游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对这种文化的培育和树立,还需要有成功的 营销策略。因此,在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旅游文化如何开展文化 营销显得迫切而紧要。本文通过针对西安旅游文化营销的路径分析,提出相应的 营销实施具体策略。分析旅游产业在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找出西安市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产品结构等问题, 研究投资导向 问题和市场营销问题, 必须实现上述几个方面的多元创新,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 推动西安旅游文化产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文化西安营销策略 【正文】 一、目前国外理论的研究进展 在城市旅游研究方面, Stansfield (1964)首次阐述了旅游研究中不可忽视城市旅游研究至今,西方学者纷纷从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城市规划与建设等角度对城市旅游进行了探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细致,基本上已形成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局面。但国外旅游研究的高度分散与独立活动,在旅游文化研究方面,文化概念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旅游文化概念的广泛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目前仍没有形成普遍认同的定义解释。笼统地说,西方对旅游文化概念的表述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把旅游者放置在旅游文化结构框架研究之中心位置,以交际(或跨文化交际)为媒介,研究旅游过程中主客“碰撞”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突出这个概念的动态特征。在国内,旅游文化概念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界的足够重视,对课题的研究也已经作了许多工作。但从总体上说,静态的片面研究颇多,系统、动态的全面研究较少。在旅游文化概念的语言表述、构成要素、文化特点等问题上,专家学者们也难以达成共识,所以,旅游文化课题的理论体系还有待在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对旅游文化现象表征之一的城市旅游文化的专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

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 名字 引言: 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不同观点的具体剖析,阐明两者间的 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城市和旅游资源是具有相关性的。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人口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在城市的集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城市逐步成为历史烙下了一连串的印记,并随着时光的流逝,遗留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并成为我们追寻祖先足迹的极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旅游资源,是城市的孪生兄弟。不仅如此,由于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和交通便利条件的要求,古代人一般又在江河湖海之滨形成群落。这就是为什么城市普遍具有旅游资源的缘故。只是不同的城市在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各有所长,这也说明了旅游资源与城市的发展具有相关规律性,城市的发展沉淀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 例如,湖南的张家界市,就是因以张家界等武陵源世界罕见的自然风光而蜚声中外,吸引了数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1994年国务院批准更名而成立的新型旅游城市。目前该市已兴建了一级国际机场,开通了全国17条航线,并大力发展铁路、公路等交通网;兴建了国际国内直拨和移动电话网,以及水电等旅游基础设施。改造了旧城区,使张家界向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发展。该市的武陵源管理区,就完全是因武陵源旅游资源开发而新建立的崭新城市。所以,认识城市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及其在当代演变特点,对我们自觉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职能分工,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城市蕴藏的旅游资源,在当代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源。由于自然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 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国内主要模式研究 1.【"农户+农户"模式】 乡村旅游初级阶段,原真性强,发展水平低下 1.1内容: 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也称自主经营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依然存在,具有和理性。 1.2意义: 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农户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务。 投资收益: 该模式主要由农户自负盈亏,最终的受益者为农户。 1.3优势: 1.3.1文化保留最真实 1.3.2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1.3.3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1.4劣势: 1.4.1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 1.4.2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差 1.4.3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1.5解决方案: 可以让政府或者企业介入,加大对资金和管理的投入力度,规模化发展。采用合作社方式,对现有农户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 1.6案例: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

2.【个体农庄模式】 自主经营,相对独立,管理水平不够高 2.1内容: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个体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2.2意义: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 2.3投资收益: 农庄吸纳大量的农户闲散劳动力和资本,集体获利,农户增收。 2.4优势: 2.4.1农庄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 2.4.2农户可获取大量利益、土地增值、解决就业压力。 2.4.3个体经营者更好的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2.5劣势: 2.5.1由于农庄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底下,影响整个景区运营。 2.5.2农户会承担一定量的资金风险。 2.5.3规模小,竞争优势差。 2.6解决方案: 转变落后的经营生产方式,积极与政府、企业、旅行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增强农户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训。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纳相关人才。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 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4 Vol.21No.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 LI Xiao-kun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摘要】沙河市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为沙河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从分析沙河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分析制约和影响沙河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瓶颈,从而找出解决措施,为沙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河市;文化旅游 沙河地处河北省南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沙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我国近几年将发展重点向第三产业倾斜,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备受政府层的关心。 沙河市号称“中国的玻璃城”,但是这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沙河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沙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提升沙河形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沙河市总体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绵延不绝的太行山,风景优美。同时沙河市历史悠久,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隋开皇16年置沙河县,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1987年2月经国务院撤县立市,1988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沙河市旅游资源丰富,秦王湖、宋璟碑、乾隆御笔真迹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一)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 沙河市西邦太行山脉,既能欣赏到层峦叠嶂的高山,感受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又能享受绿树丛荫,小桥流水的秀丽,让人好不快活!另外,朱庄水库隆冬季节可见“鼎梅晴雪”,北国风光让你尽收眼底;秦王湖更有“三峡四沟五十景”之说,让你一饱眼福;另外,北武当山、小西天的传说更是让人想解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二)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沙河市有着14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后到隋朝时期置县,是燕赵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涌现了一大批名人,宋璟、张文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留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传承人由后人参鉴。 1.宋璟碑、梅花赋 在沙河市十里铺村内有一座梅花亭,是明正德年间修建,因唐代名相宋璟作“梅花赋”而得名。宋璟是邢州南和人,武侯垂拱三年,宋璟25岁,在沙河的东川馆舍随其叔父读书,作《梅花赋》,在序中赞梅,实以此自喻。其赋曰:“垂拱三年……”。《梅花赋》全篇共计五百六十字,以花喻人,词丽言切,备受历代文人所称道。之后,颜真卿爱慕前贤,又受宋璟之后所托撰下碑文,故宋璟碑又名为“颜鲁公碑”。宋璟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历代备受珍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看到已有残破的宋璟墓碑时,不禁感叹“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庄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虽其残不忍弃也。”南宋学者赵明诚著《金石录》首载是碑,称其为上品。 公园1750年,乾隆皇帝及其皇后大臣们巡幸河南返京时,路过十里铺,听说这里是宋璟的故乡,便“停驾驻跸”。乾隆好大喜功,又善于舞文弄墨,因读《梅花赋》羡慕前贤,故在此挥毫行书《梅花赋》,随之,又御笔《东川诗》赞颂前贤。后人将赋、诗、画刊刻于石,此之谓“乾隆御书石刻”。《梅花赋》与《东川诗》前后呼应,相得益彰。现沙河市政府为了保护这一重要历史资源,已将《梅

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14947625.html, 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刘峻良李正行孙洪达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0期 摘要:文化旅游作为旅游行业中的一个特殊内容,在旅游行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 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后的要求,辽宁地区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文化旅游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如何有效地利用、开发这些文化,在文化旅游中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就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在旅游中文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文化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整个旅游行业中对文化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文化应当在旅游行业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所以目前在旅游行业中对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各个省份在制定本地的旅游规划中,也越来越关注文化的地位。辽宁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文化旅游中拥有着先天的优势。 1 辽宁省旅游中文化资源的分类 辽宁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文化旅游方面有自身的特色,各类文资源十分丰富,总结起来辽宁省的旅游文化资源有以下几类: 一是历史资源。在辽宁省有大量的远古文化资源,比如金牛山遗址、前阳遗址、仙人洞遗址等。二是红色文化资源。比如日俄战争旧址,平顶山惨案遗址辽沈战役遗址等。三是工业文化资源。比如铁西工业园区,老龙口酒文化等。四是宗教与民俗资源。比如千山玉佛苑,崇兴寺双塔,朝鲜文化等。 总之,辽宁省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文化旅游有着独特的优势。 2 辽宁省旅游文化分析 2.1 辽宁省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 首先,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从以上的简要描述来看,辽宁省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其中以远古文化、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最具有吸引力。其次,辽宁省的交通优势。辽宁省在地理位置来说,其交通十分发达,而这正是开展文化旅游的前提条件之一。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关内的枢纽,同时靠近俄罗斯,连接亚欧大陆的要地,同时也是东北进行国内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市场。辽宁省建有五大港口,与世界14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航,而其中的大连港总吞吐量在全国排名第二;航空方面建有六大机场,且与世界各国均有航线开通。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因此它们虽然是物质、是器物,但又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关于XX高邮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内容提要:本文就XX高邮如何立足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现代工商名城、东方邮都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湖旅游名城”的区域性中等城市建设步伐,以发掘、彰显邮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遗产特质,突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探索出一条符合高邮市情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进行了调查和思考。文章对高邮城市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思路进行了概述并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提出了具体建议。加快推进独具高邮特色的运河风景、邮都风情、珠湖风光,建议重点要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利用现有本土文化,查找缺失,规划旅游产品;二是围绕城市规划建设,挖掘文化,提升旅游产品;三是借助周边城市资源,寻找合作,拓展旅游产品;四是传承历史文化资源,搜寻特色,创新旅游产品。 关键词:文化资源高邮旅游开发 Mining thoroughly advantages of city cultural resource, Advanc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regarding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aoyou,Jiangsu Content summary: This article makes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exploring a way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nsistent with Gaoyou situation, by how Gaoyou bases on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first batch of provin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