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_补手术慢性疼痛影响的实验研究

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_补手术慢性疼痛影响的实验研究

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_补手术慢性疼痛影响的实验研究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室护理疾病查房 查房目标: 1.掌握腹股沟区的解剖知识。 2.掌握“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洗手护士配合要点。 3.掌握“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4.掌握“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中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重点分析内容: 1.与手术病人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2.腹股沟区的解剖知识。 3.“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洗手护士配合。 4.“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巡回护士配合。 5.“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中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拟提的问题: 1.腹股沟疝的解剖要点? 2.腹股沟疝的分型有哪些? 3.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手术方法有哪些? 4.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护士长:各位同事,下午好!今天,我们进行一例“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配合进行护理查房,目的是提高该类手术护理配合质量,保证手术顺利、安全,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下面请巡回护士、洗手护士分别进行发言。

巡回护士:汇报病史资料患者刘德一,男性,65岁。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高血压病。患者在1年前发现右腹股沟部有一可复性小包块,约2×2CM大小,未予治疗,后包块渐增大,且延及到阴囊部,出现频繁,在站立或行走时出现,平卧或压之可消失,无呕吐及不可还纳等症状出现。现求诊我院,门诊以“右腹股沟斜疝”入院。 入院查体:T 36.4℃,P84次/分,R20次/分,Bp150/90mmHg,面色正常,营养一般,体型偏瘦,检查配合,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扣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浮肿。右下腹有一椭圆形肿块,压痛明显,波动度好。肠鸣音正常,无气过水声,无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白细胞8.4x109/L,血红蛋白146g/L,血小板122x109/L,血型B型Rh阳性。拟于2014-3-21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侧腹股沟斜疝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担心,对术中疼痛、术后愈合及术后复发等较担心。 洗手护士: 术前访视已向患者介绍手术护士、手术室环境、交代术前注意事项,及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简明扼要的介绍了麻醉及手术的基本过程,特殊要求。通过访视及对疾病的了解并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的交流,对患者的术中护理提出问题及护理措施。 1.焦虑、恐惧,知识的缺乏 患者比较紧张,焦虑,主要是对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及术后是否会复发有所顾虑,在术前访视时针对其顾虑进行疏导解释,告知病人手术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术中有特殊情况可以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麻醉后的感觉是局部痛觉消失,在手术开始之前,要反复测试麻醉效果,麻醉效果确切后方可以手术;术后可选择使用镇痛泵;以术后恢复良好的病人为例鼓励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将患者接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与患者多交谈,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心理压力。经上述心理干预后患者心理压力有所缓解。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

李金斯坦无张力疝修补术具体步骤

对于疝修补术,目前进展很快,传统的巴西尼、麦克威方法目前在国际上不再流行,由于复发率高、术后疼痛等缺点。无张力补片修补最为流行,对于腹腔镜修补方法,目前研究认为与开放手术相比无明显优势。无张力修补分李金斯坦无张力修补及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国外多数行李金斯坦无张力修补术。现在结合自己的经验及Lichtenstein Tension-Free Hernioplasty的创始人之一Parviz K. Amid教授的经验,具体如下: 1、麻醉:局麻或硬膜外麻醉。 2、切口:本人见到多数医生取的切口位置较高。应当取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中点上1.5-2cm 处到耻骨结节为切口,长约5-6cm。注意,要很好的知道耻骨结节的位置,因为精索就在此通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切口的中下端可遇到较粗的腹壁浅血管,应该结扎或电凝止血,否则容易出血。 3、剪开腹外斜肌腱膜,注意不要损伤其下面的神经(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分离上、下叶腹外斜肌腱膜,下叶分离到腹股沟韧带返折处,上叶分离到见到腹内斜肌腱膜处,这样广泛分离有2种益处,一是可以看到髂腹下神经,避免损伤或以后缝扎到该神经,第二是可以置入足够宽的补片。 4、游离精索:在工作中发现许多人游离精索不能很好的掌握要领,以至于游离精索时解剖不清。要知道,精索就象一只“老鼠”趴在腹横筋膜上,腹横筋膜是一腹股沟底的重要结构,腹壁下血管就在内环处的腹横筋膜下可以看到,不损伤腹横筋膜就可以避免损伤该血管。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医生,游离精索时把提睾肌留在腹横筋膜上或破坏腹横筋膜等等。精索在经过耻骨结节时,其周围无重要结构。游离精索应该从耻骨结节上的精索开始游离,用左手拇指和示指在耻骨结节处牵提精索,用右手示指在精索与耻骨结节之间分离,游离开耻骨结节处的精索后,用牵引带牵开提拉精索,用电凝分离精索与腹横筋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完全游离精索(从耻骨结节至内环处)。有的认为常规游离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但是多数认为只要显露即可,显露后就在以后的修补中,有目的的避免损伤或结扎到。 5、游离疝囊:以前教科书或手术学上都是切除提睾肌,现在不再这样。因为切除提睾肌使睾丸下降较低,同时使精索血管,输精管、神经等直接与补片接触引起术后慢性腹股沟及睾丸疼痛。一般在内环处纵行切开提睾肌,在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如果疝囊较小,在内环处附近也容易找到疝囊,否则如果不再内环附近寻找,则不易找到疝囊。找到疝囊后,完全游离疝囊,一般中、小疝囊不必打开。游离疝囊多数喜欢用纱布游离,但是这样容易出血或损伤精索结构。用电凝游离疝囊较好,这样不容易引起术后出血。游离疝囊时注意不要损伤精索的血管、输精管、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游离精索要超过内环处。如果精索内有较大的脂肪留(limpoma,来源与腹膜外脂肪)时可以切除。还纳疝囊与腹腔,不要高位结扎,高位结扎后容易出现疼痛。研究认为不高位结扎疝囊术后疝复发与结扎一样,疝囊结扎与否不是引起复发的因素。如果疝囊大进入阴囊,则在腹股沟管中部横断,近端结扎,远端疝囊不玻璃,远端疝囊前壁切开,防止术后积液。如果完全游离远端疝囊容易引起缺血性睾丸炎。 6、放置补片:这是重要一步。补片大小要合适,国外一般用8x16cm的,国内有7x16cm的,美外公司的有这种补片(聚丙烯补片),医院卖900元左右。补片不能太小,因为聚丙烯补片补上后会有约20%的收缩。只要腹股沟区游离充分,补片放置是没问题的。补片下端要缝合在腹直肌鞘在耻骨的止点处,不要缝合骨膜,因为缝合骨膜可引起骨膜炎,术后出现疼痛不适等,并且要求补片越过耻骨2cm,以防以后疝复发。然后补片下缘与腹股沟韧带连续缝合,最后一针缝合到内环处的腹股沟韧带,不要超过内环,因为超过内环的缝合是没有必要的,同时可能损伤股神经。缝线最好用不吸收的单股缝线,如普利灵缝线。缝合好补片下缘后,剪开补片到内环处,使其成为两个尾端,上面一个尾端应该较宽,占2/3,下面占1/3。血管钳夹住补片上尾端,使其越过精索与下尾端交叉,同时向下牵引精索,用力向上牵开腹外斜肌腱膜的上叶,用可吸收缝线或不可吸收缝线把补片上缘缝合2-3针,1-2针缝合与腹内斜肌,一针缝合与腹直肌鞘,注意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及术后的护理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及术后的护理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疝的治疗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发明以前,世界医学界的疝手术主要是缝合法,简单地说,就是把缺损的部位拉到一起缝起来。这种手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把这种缝合法称为传统疝修补术。它在疝的治疗上的确曾经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在10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人们发现,这种手术有很多弊端。 一是疼痛,因为手术要把缺损周边的肌肉强行缝起来,因此术中、术后都有疼痛感。有些病人术后甚至直不起腰来; 另外,这种缝合手术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要卧床三天,住院起码要三周,术后三个月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这种手术还有一个更大的弊端:复发率高。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因为年老体衰,术后一段时间后,如腹压增高,比如大便、咳嗽、提重东西等,缝合部位因经受不了这样的压力,缝合处又裂开而复发。 无张力疝修补术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应用人工生物材料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从而解决了困扰疝外科多年的张力问题,使传统术式的

近期疼痛和远期复发两大难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采用部分可吸收立体三维网片修补装置,此装置由: (1)一个底层片在腹膜与膜横筋膜间进行有效的后部修复; (2)一个类似塞子的连接层,位于疝环中; (3)一个表层片在腹壁表面修复,该装置在腹部为平状,人体感觉舒适没有异物感,只需少量缝合即可防止补片的移动,可减少因缝合造成的神经损伤,更加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和疝的病理生理。 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的护理: 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与传统手术的主要不同点之一是手术后下地时间。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后的病人,在麻醉对病人的影响消除以后可以立即开始恢复日常生活,除非病人疝周围缺损严重进行了较复杂的手术操作。绝大多数病人在手术后4~6小时后开始恢复日常生活,复发疝手术的病人应稍晚于原发疝手术的病人。一般在术后24小时后恢复日常生活。手术72小时后,如病人没有特殊情况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如负重、爬山、跑步等较激烈的活动应在手术3周以后进行。所以,根据术中情况告诉病人下地的具体时间。由于本组病人合并各种内科伴发病,各实质性脏器功能的失代偿情况不同,术后下地时间也需考虑伴发病情况等因素。护士及家人根据上述要点,在经治医师的指导下,鼓励病人早期下地。尤其对接受过传统疝修补术后复发的病人,对于下床活动有一定的心理负担,更应加强护理,并给以具体的帮助。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的对比分析(63例)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的对比分析(63例) 发表时间:2012-10-25T10:12:56.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8期供稿作者:郑家朋[导读] 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国外报道0.5%,国内小于1%,本组无复发。 郑家朋(江苏省赣榆县班庄中心卫生院 222132)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299-02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行Bassini法疝修补术60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63例,术后随访记录6-48个月,行无张力疝修补为治疗组,行Bassini 法疝修补术为对照组。治疗组中男性60例,女性3例,年龄22-79岁,平均55岁,斜疝60例其中复发性斜疝3例。治疗组多为老年性患者,其中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13例占15.29%;对照组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18-78岁,平均45岁,对照组中年龄较轻及中年人较多,老年患者5例,多因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有一定手术禁忌症,故老龄患者较少。 2.修补材料:采用圣宝罗药业公司提供Mesh. perFix.plug产品,包括一个锥形伞状双层充填环和一个成型平片补片。 3.手术方法:除5例采用局麻外,其余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行Bassini法疝修补术,治疗组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按传统方法找到疝囊游离疝囊,将疝囊完全游离至疝囊颈部(即术中见到腹膜外脂肪),小疝囊不作切开,直接将疝囊经内环口翻入腹腔,疝囊较大时则行疝囊横断近端分离结扎后送入腹腔。将锥形补片充填疝环内,外瓣边缘与腹横筋膜平行周边缝合固定,游离并提起精索,在其后方平铺网状补片覆盖整个腹股沟管后壁四周固定,注意其上方环状缺损切勿缝合过紧卡压精索(外方与腹股沟韧带缝合,下方与耻骨区腱膜组织缝合),最后缝合外层组织至皮肤。 4.术后处理: 治疗组术后切口常规沙袋压迫4-24小时,术后1天下床活动,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对照组术后切口常规沙袋压迫4-24小时,术后5天下床活动,常规应用抗生素3-8天。 二.结果 治疗组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35-60min,切口疼痛时间1-3天,切口疼痛明显轻于张力疝修补术,少数耐受差患者肌注镇痛剂或口服止痛片即可,3例合并前列腺增生症的老年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尿潴留,予留置导尿管2天后自行排尿,全部病例8-10天伤口愈合后出院,无一例伤口感染,本组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心肺脑并发症,随访6-48个月无一例复发。对照组手术过程基本顺利,手术时间40-100min,切口疼痛时间1-8天,50%患者感觉腹股沟区有牵扯样疼痛,平均下床时间5-10天,5例予留置导尿,全部病例8-12天伤口愈合后出院,无伤口感染,随访6-48个月,6例术后复发均再次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三.讨论 1.腹外疝是普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以腹股沟疝发病率最高,目前对成人腹股沟疝的成因主要有以下观点: (1)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完全;(2)腹股沟区腹横筋膜中胶原组织受损;(3)腹股沟区结缔组织病理学变化;(4)胶原蛋白代谢易常等。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手术修补是首选治疗方案,而手术方式也经历了从高张力修补到低张力修补,以及现在流行的无张力修补术的演变。由于修补材料的新发展和对腹股沟局部解剖的新认识,至8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专家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使疝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2.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方法的特点:是将腹股沟管周围不同组织高张力缝合来修补腹壁的薄弱或缺损。其不足之处表现在:(1)手术把不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不同组织相互缝合,术后张力高,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区紧张性疼痛,牵扯感较强。(2)术后恢复正常活动、劳动时间较长。(3)复发率较高,可达10-15%。(4)优点是费用较低。 3.无张力疝修补术适应症及优点:它适宜各种腹外疝修补,尤其适宜:(1)中老年患者。(2)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老年腹股沟疝。(3)复发疝,另外有文献报道也适宜巨大疝、切口疝、滑疝、复合疝等,对此笔者体会不多,但其不适宜儿童疝,对于嵌顿时间长、绞窄性疝及局部组织有明显水肿者,也不适宜此手术。 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无张力疝修补术有以下优点:(1)无需腹壁松弛,不受麻醉限制,连硬外、局麻均可完成手术,使部分患者在门诊完成手术成为可能。(2)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切口较小,局部损伤少。(3)应用人工合成材料替代“张力性”的缝合,术后患者无牵扯样疼痛,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术后恢复快,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术式。(4)手术适应症较宽,对老年患者、双侧疝、复发疝的治疗更为适合,有严重内科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前列腺增生、慢性便秘、肝硬化腹水等传统性疝修补是禁忌症,而无张力疝修补能顺利完成手术。(5)由于此手术是人工材料植入,防治术后感染是至关重要的,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6)缺点在于:由于材料较贵,患者实际支付住院费用较传统术式高1-2倍,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开发出价廉物美的材料,会让更多的患者乐意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7)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国外报道0.5%,国内小于1%,本组无复发。所以对手术进一步降低复发率,除与疝的类型、患者年龄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外,规范操作技术也很重要,应有训练有素的医师主刀完成手术。参考文献 [1]吴在德等.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黎介寿.吴孟超等.普通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及 原因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154侧次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随访117例,随访时间4~43个月。并发阴囊水肿12例,尿潴留5例,切口积液5例,腹股沟区异物感、隐痛不适6例,复发1例,斜疝修补术后同侧出现直疝1例。结论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复发率低、康复时间短的优点,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的首选术式之一。但该手术仍有一定并发症发生。我院外科自2001年7月~2006年12月,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meshandplugtension—free herniarepair)治疗腹股沟疝149例154侧次,30例出现并发症。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49例均为腹股沟疝患者。其中,男116例,女33例;年龄43~84岁,平均67.3岁。其中单侧斜疝99例,双侧斜疝5例;单侧直疝23例,双侧直疝1例;单侧斜疝急性嵌顿2例;复发性斜疝11例;复发性直疝2例;复合疝3例;复合疝+直疝1例;滑动性疝2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增生(一期)、老年性支气管疾病者37例。除嵌顿疝外,术前准备均包括常规改善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等症状。 1.2修补材料 均采用美国泰科公司定型产品,疝环充填式材料包括1个网状锥形充填物(perfixplug)和1个适于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成型网状平补片(mesh)。 1.3手术操作 除一例脊柱畸形患者采用插管全麻外,其余148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取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斜切口,长约4~6cm,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后纵形切开提睾肌,游离并提起精索,寻找疝囊将疝囊游离至疝囊颈部,可见到腹膜外脂肪。疝囊较小时可不予以切开直接还纳回腹腔,疝囊较大时可从中间离断,远端疝囊止血后旷置,近端距疝囊颈2-3cm结扎后还纳,若为直疝则适当切开基底部腹横筋膜,同法处理疝囊。置入合适的疝环充填物,修剪至外瓣与疝环平齐,不可吸收缝线固定疝环与充填物的外瓣4~6针。将成型网状平补片裁剪至合适大小,平整覆盖在精索后方腹外斜肌深面,补片预留孔穴刚好让精索

浅析腹股沟斜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术后护理体会 杨会新

浅析腹股沟斜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术后护理体会杨会新 发表时间:2018-01-18T14:44:16.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4期作者:杨会新 [导读] 针对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腹股沟斜疝患者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性护理对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术后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该院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术后接受针对性护理)、对照组(30例,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出院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及并发症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疝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总评分为(55.7±7.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3±5.6)分(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3.3%(P<0.05)。随访期6个月发现,观察组复发率为3.3%,也显著低于对照组20.0% (P<0.05)。结论针对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腹股沟斜疝患者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疝复发率及并发症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无张力疝修补术;针对性护理;观察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argeted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oblique inguinal hernia treated by tension free herniorrhaphy.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selected in January 2015 June 2016,the hospital received 60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herniorrhaphy treatment,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30 cases,received postoperative nursing)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surgery after receiving routine nursing). After discharge,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recurrence rate of hernia was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6 months of follow-up.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nursing qua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55.7 + 7.4) score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48.3 + 5.6)(P<0.05). In addition,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33.3%(P<0.05)). After 6 months of follow-up,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3%,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0%(P<0.05)). Conclusion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after tension free hernia repair is helpful to promot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improve nursing quality,reduce hernia recurrence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guinal oblique hernia;tension free herniorrhaphy;pertinent nursing;observation 腹股沟疝属普外科多发病,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正常人群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其中,腹股沟斜疝患者数约占腹股沟疝总患者数的95%[1]。手术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因其并发症率低、复发率低等特点,已经取代传统疝修补术成为腹股沟斜疝的首选治疗方法。相关报道指出,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1月内的疝复发率<2%,但术后3~4个月的疝复发率可达到10%~25%[3-4]。可见,如何减低无张力修补术后疝复发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护理问题。该研究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该院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运用针对性护理,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與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60例。纳入条件:经视诊、触诊及咳嗽冲击试验检查,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及表现符合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断标准;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右侧腹股沟斜疝;所选患者均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及住院护理。排除拒绝参与试验者;出院后随访时间不足6个月及合并恶性肿瘤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术后给予针对性护理,该组男26例,女4例;年龄43~73岁,平均(55.8±4.7)岁;病程0.5~18.0年,平均(2.1±0.7)年;合并糖尿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对照组30例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该组男27例,女3例;年龄42~74岁,平均(55.6±3.8)岁;病程0.4~15.0年,平均(2.0±0.5)年;合并糖尿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具体手术步骤包括:实施麻醉,作腹股沟斜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暴露疝囊,置入补片,缝合精索孔的远端裂口完成人工内环,复位精索等[5],并在术后分别按照如下要求给予护理。 (1)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基础护理、术后观察、通风消毒、清洁病房等内容。 (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如下针对性护理措施。①强化术后观察、访视。术后48 h,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精神状态、排尿、大便情况;应注意保暖、保证排尿及大便通畅[6-7]。②针对性切口护理。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患者切口容易出现疼痛、出血甚至感染情况;首先,应对护士进行护理技巧及要点的培训,要求护士每日至少对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及清洁1次;其次,应加强患者宣教,嘱患者翻身时应注意保护切口,指导患者如何控制咳嗽力度、如何有效排痰,以免肺部感染及震裂切口[8];术后12~24 h内对患者切口实施沙袋压迫止血,并密切观察患者切口状态,保证敷料始终处于干燥、清洁状态;③针对性饮食护理。术后6~12 h内患者可摄入流质、半流质食物,术后24 h可进普食;护士应充分尊重患者饮食习惯,在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基础上,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以促进患者康复。④针对性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沟通,采取倾听法、转移法等干预方法缓解患者压力及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及治疗依从度[10];在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嘱患者在出现便秘、切口不适等情况下,应及时返院复查。 1.3 评价指标 (1)护理质量评分:参照围术期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在出院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其护理质量情况,问卷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及并发症预防(20分)、病房维护及管理(20分)、护理操作及技巧(20分),优秀:51~60分;良好:40~50分;尚可:35~39分;未达标:<35分,评分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好。 (2)并发症率: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尿潴留、切口疼痛、出血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事件,并发症应参照患者主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09T14:17:26.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李勇姜世平[导读] 出现阴囊水肿病例经托高阴囊等处理后均在术后一周内消失。 李勇姜世平(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625400)【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033-02 【摘要】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154侧次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随访117例,随访时间4~43个月。并发阴囊水肿12例,尿潴留5例,切口积液5例,腹股沟区异物感、隐痛不适6例,复发1例,斜疝修补术后同侧出现直疝1例。结论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方法。【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复发率低、康复时间短的优点,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的首选术式之一。但该手术仍有一定并发症发生。我院外科自2001年7月~2006年12月,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mesh and plug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治疗腹股沟疝149例154侧次,30例出现并发症。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9例均为腹股沟疝患者。其中,男116例,女33例;年龄43~84岁,平均67.3岁。其中单侧斜疝99例,双侧斜疝5例;单侧直疝23例,双侧直疝1例;单侧斜疝急性嵌顿2例;复发性斜疝11例;复发性直疝2例;复合疝3例;复合疝+直疝1例;滑动性疝2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增生(一期)、老年性支气管疾病者37例。除嵌顿疝外,术前准备均包括常规改善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等症状。 1.2 修补材料 均采用美国泰科公司定型产品,疝环充填式材料包括1个网状锥形充填物(perfix plug)和1个适于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成型网状平补片(mesh)。 1.3 手术操作 除一例脊柱畸形患者采用插管全麻外,其余148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取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斜切口,长约4~6cm,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后纵形切开提睾肌,游离并提起精索,寻找疝囊将疝囊游离至疝囊颈部,可见到腹膜外脂肪。疝囊较小时可不予以切开直接还纳回腹腔,疝囊较大时可从中间离断,远端疝囊止血后旷置,近端距疝囊颈2-3cm结扎后还纳,若为直疝则适当切开基底部腹横筋膜,同法处理疝囊。置入合适的疝环充填物,修剪至外瓣与疝环平齐,不可吸收缝线固定疝环与充填物的外瓣4~6针。将成型网状平补片裁剪至合适大小,平整覆盖在精索后方腹外斜肌深面,补片预留孔穴刚好让精索通过,平片四周及缺口处应缝合固定4~6针,精索前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和皮肤。 2 结果 本组149例全部痊愈,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0~75min,平均45.6 min。住院5~11d,平均7.2天。术后疼痛轻,术后下床活动时间6~24h,平均7.6h,2周后均恢复日常生活、工作。有7例早期使用止痛剂,占4.7%。术后应用抗菌药物108例,占72.4%,时间为3~5d。近期并发阴囊水肿12例,尿潴留5例,切口积液5例,经托高阴囊、留置导尿、穿刺抽吸压迫等处理后恢复。术后腹股沟区异物感、隐痛不适6例,经理疗后缓解。随访117例,32例失访,随访率为78.5%,随访时间4~23个月,随访期间无排异反应,1例复发,1例斜疝修补术后同侧出现直疝,均经再次手术治愈。 3 讨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符合人体解剖,创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与传统手术比较优点明显,但要做到术后并发症少也并非易事。本组149例病人术后并发阴囊水肿12例,尿潴留5例,切口积液5例,腹股沟区异物感、隐痛不适6例,复发1例,斜疝修补术后同侧出现直疝1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13%(30/149)。其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分析如下: 3.1 阴囊水肿 本组出现阴囊水肿较多,共12例,发生率为8.05%,较文献报道略高。我们分析可能因素有:(1)网状充填物与内环边缘缝合过紧或平片中央孔修剪过小致使精索受压水肿。(2)较大疝囊远端旷置时未作囊壁外翻处理引起积液。(3)精索游离时损伤回流静脉。后期经术中注意保护精索血管,外翻旷置疝囊,放置补片及缝合过程中尽量避免精索受压等处理后,发生率有所下降。出现阴囊水肿病例经托高阴囊等处理后均在术后一周内消失。 3.2 腹股沟区异物感、隐痛不适 本组术后疼痛较轻,早期有7例使用非甾体类止痛剂或强痛定。术后随访中出现腹股沟区异物感、隐痛不适6例,占4.03%。我们分析出现这一并发症的原因可能与聚丙烯网片本身对周围组织和神经产生压迫有关[1],尤其是网塞及平片在固定时缝扎或直接刺激髂腹股沟神经及髂腹下神经有关,同时与置入充填物过大也有密切关系。有一例异物感与患者消瘦,置入锥形充填网塞未妥善固定而向皮下突出有关。上述病例均经理疗及局部封闭注射治疗后缓解。因而我们强调在手术过程中切开分离腹外斜肌腱膜以及固定网片时必须注意保护神经 [2],避免受压,同时在置入锥形充填网塞时不宜过大,需视内环口大小作适当修剪。 3.3 尿潴留及切口积液 本组出现尿潴留及切口积液共10例,占6.73%。术后尿潴留5例均发生于术前已有轻度前列腺增生患者,估计与麻醉后膀胱逼尿肌无力及使用阿托品等有关,均经留置尿管后恢复。切口积液5例,1例为脂肪液化。估计与创面渗液、渗血、感染有关,本组切口积液患者经使用抗生素、穿刺抽液等治疗后痊愈,未出现脓肿形成及感染被迫拆除补片情况。严格无菌操作、仔细解剖分离,彻底止血及避免不必要的广泛剥离是预防术后切口积液的主要措施。 3.4 疝复发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护理配合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配合 1术前准备 1·1心理护理术前一日访视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及成功性,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因素,并嘱患者家属 带好购置疝补片的费用。 1·2 皮肤准备术前一日常规皮肤准备,特别要注意老年患 者脐孔内的污物,一定要清除干净。 1·.3 物品准备除常规的剖腹包、阑尾包、中单、手术衣等,还需备8号普通导尿管1根,3-0、5-0可吸收缝线各一根,电刀。 2 手术过程及配合 2·.1 患者麻醉与体位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两腿膝关节上2寸处置约束带1根,防止患者术中两腿移动。 2·.2 手术过程及配合

2·3. 消毒铺巾用无刺激的碘伏常规消毒皮肤切口周围皮肤约5cm×10cm后常规铺巾,如系男性患者,阴囊下及两股之间置一治疗巾做的布球。 2·3切口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2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至耻骨结节,长约4~6cm,有时可略下延过耻骨结节。2·4 手术及配合(1)用电刀切开皮下脂肪及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其范围应以能够满意放置上层补片为准。(2)完整分离疝囊的顶部、体部和颈部,并经内环分离出腹膜前间隙。(3)用食指将疝囊或疝囊颈通过内环回纳入腹腔,并在食指与腹膜之间置入一块4英寸见方的干纱布。(4)用食指自内向外分离出腹膜前间歇,使之“腹膜前间歇化”。(5)此时巡回护士将疝补片打开给洗手护士,用海绵钳将疝补片上层补片自连接部对折夹住传递给医生,并收回置入于“腹膜前间歇化”的4英寸见方的干纱布。(6)将夹疝补片的海绵钳头部对准脐的方向将补片置入腹膜前间歇,补片的连接部必须放置于精索的内侧,只有这样,下层补片才能在腹膜前间歇内完全展开。此时可用食指置入腹膜前间隙,以帮助展开补片。(7)仍然用海绵钳将上层补片自连接部对折夹住,并将上

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临床护理

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5-10-08T15:35:22.3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作者:侯晓琨 [导读]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肛肠外科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起来,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因其美容效果明显、安全、微创、恢复快等优点得到推广。 侯晓琨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肛肠外科山东东营 257034)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67例行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并注意与腹腔镜技术相关的并发症观察及处理。结果: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 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256-01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起来,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因其美容效果明显、安全、微创、恢复快等优点得到推广。2013年9月~2015年3月我院进行的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3年9月~2015年3月在我院肛肠外科进行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共67例,其中腹股沟斜疝45例,腹股沟直疝22例;年龄42 岁~81岁,平均68岁。 1.2 手术方式? 自患者脐下缘切口0.5cm,刺入气腹针建立CO2气腹,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置入带有多个操作孔道的穿刺管,通过操作孔道引入手术器械和照明设备以完成手术操作,手术标本经脐孔取出。 1.3 术后结果? 本组6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4~6d,平均5.2d。术后恢复快,6h后进食,术后第1天能下床活动。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皮下气肿,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胀,出院前均自行消退。出院后67例随访3~15个月,无1例出现复发及远期并发症。 2.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认为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彻底,操作复杂,影响疗效,术前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介绍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点、安全性以及目前该手术的疗效,结合本院既往该手术患者的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其对该手术的信心。 2.1.2术前准备? 皮肤准备脐部是腹腔镜手术的重要切口部位,由于脐部的位置特殊,容易造成污垢残留,因此脐部要彻底清洁,可先用棉签蘸液体石蜡5 min,然后用清水反复清洗,再用碘伏棉签消毒两次。减少术后脐部切口渗血、渗液、红肿现象发生[1]。清洁脐部时注意动作轻柔,用力适当,以免造成患者皮肤破损而影响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术后常规护理? 全麻术后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呼吸,监测生命体征至其清醒。术后中流量给氧4h~6h,防止高碳酸血症发生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有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后有发生高碳酸血症的危险[2],从而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导致酸碱平衡失调、肺部并发症增多等,虽然其发生率不高,但后果较重,仍需引起重视。 2.2.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2.2.1皮下气肿表现为局部皮下组织有捻发音。由于穿刺鞘与腹壁组织之间易出现细小缝隙,如手术时间较长,气腹压力较高,较易出现此并发症。轻度皮下气肿对患者影响不大,一般术后2~3d即可消失。本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皮下气肿,均于出院前自行消退。 2.2.2.2内脏损伤一般发生率较低。常表现为腹腔内感染、出血、膈肌损伤后的呼吸困难。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全身状况,若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应考率有内出血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本组病例无此并发症的发生。2.2.2.3疝囊残留余气表现为患侧阴囊积气、积液而肿大。主要因为内环口缝合后缚结前未能同时将气体从疝囊完全挤出,如残留气体不多,2~3d后可吸收。如患侧阴囊积气过多而肿大严重,则需要报告医生行放气处理[3]。 2.2.3饮食指导患者术后6 h后可进流质饮食,术后第一天可进半流质,宜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促进愈合。术后3天避免摄入牛奶、豆浆及过甜等产气食物,防止术后肠胀气。 3.小结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复发率低、损伤小、疼痛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不易损伤神经等优点,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饮食活动的指导,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杨俏梅,徐鑫芬,林莉莉等.两种脐型不同清洁方法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切口渗血渗液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28-29. [2] 张红艳,赵黎丽,王俊晖.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对全麻患者呼吸及循环的影响[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7,10(5):441-442. [3] 龚昭,张本福,周程等.腹腔镜手术出现高碳酸血症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2):128.

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的疝修补术的比较

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的疝修补术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3-11-05T16:24:58.950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肖祖成 [导读] 腹外疝主要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肖祖成 (重庆市江津区石蟆中心卫生院 408000)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两种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的疝修补术208 例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和短期内复发率的情况。结果与传统疝修补术组相比,无张力性修补术组手术时间长,住院费用高,但术后开始活动时间早,总住院时间短,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疝,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外科,病例对照研究 腹外疝主要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性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随着疝修补材料日益完善,无张力性修补术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疝修补术,已成为治疗腹外疝的主要方法。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2009 年1 月到2013 年6 月我院收治208例腹外疝患者分别采用不同修补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现对比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收集2009 年1 月到2013 年6 月我院收治腹外疝患者208 例。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55 例(其中Lichtenstein 术48 例;Rutkow 术7 例),男性41 例,女性14 例;平均年龄58.5 岁;单侧疝49 例(斜疝38 例,直疝6 例,复发疝5 例),双侧疝6 例(直疝2 例,斜疝4 例,其中复合疝1 例)。接受传统的疝修补术153 例(Ferguson 法11 例;Halsted 法21 例;McVay 法12 例;Bassini 法109 例),男性124 例,女性 29 例;平均年龄54.8 岁;单侧疝139 例(斜疝102 例,直疝11 例,股疝12 例,复发疝14 例),双侧疝14 例(直疝3 例,斜疝11 例,其中复合疝2 例)。 2、手术方法:无张力疝修补术:首选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平卧位,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和疝囊外的覆盖组织。将疝囊内容物送回腹腔后结扎疝囊颈部,将补片放置腹股沟后壁处,用7 号丝线缝合固定。最后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传统疝修补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平卧位,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和疝囊外的覆盖组织。将疝囊内容物送回腹腔后高位结扎并切断疝囊颈部。修补腹横筋膜,并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处。最后依次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等。 3、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第二天疼痛分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2 周内恢复非限制性活动;术后并发症(阴囊水肿、阴囊血肿、尿潴留、切口感染、精索静脉曲张);住院费用;术后复发。 4、随访: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随访表,采用门诊和电话的方式随访,每季度一次。 5、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 6、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术后无张力性修补术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2 个月(3-24 个月),术后传统疝修补术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5 个月(3-28 个月)。结果显示,与传统疝修补术组相比,无张力性修补术组手术时间长,住院费用高,但术后开始活动时间早,总住院时间短,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短,详见下表。术后并发症:无张力疝修补术组4 例(7.2%),包括阴囊血肿1 例、尿潴留2 例、切口感染1 例;传统疝修补术组 23 例(15%),包括阴囊水肿1 例、阴囊血肿3 例、尿潴留15 例、切口感染1 例、精索静脉曲张3 例。复发病例:无张力疝修补术组1 例(1.8%);传统疝修补术组17 例 (11.1%)。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并发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比较 7、讨论: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为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 95%)。目前治疗腹外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修补。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严重便秘、腹水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或者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应先予以处理,以避免和减少术后复发。传统的疝修补术主要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壁,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处。从而导致将不同结构的解剖层次,强行缝合在一起,引起较大张力,也不利于愈合,另外因未修补腹横筋膜而易复发。自美国Lichtenstein 医师于1986 年提出无张力疝修补的概念以来,此术式逐渐被广大外科医师接受认同,并逐渐占疝手术的主导地位。它是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网片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且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不会出现体内的排异反应,用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缝合后无张力。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并发症主要有囊水肿、阴囊血肿、尿潴留、切口感染、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神经损伤等。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并发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次无张力疝修补组有1 例复发患者,原因可能有:①.疝环口过大,网塞过小;网塞固定不妥;②.补片未挡住所有腹壁的薄弱处。②.患者有COPD 和前列腺增生等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基础疾病。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且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华,王捷,陈双,等.门诊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附132 例报告).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3,3(2):114-115. [2]志义,陈少云.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比较.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2):78. [3]朱健,顾钧.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比较.临床外科杂志,2005,13(2):91-93. [4]阮应东、汪全新、李克剑、刘红玲、李保勤。成人腹股沟复发疝无张力修补术136 例体会。腹部外科,2009,3:149-15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