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广播电视部门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广播电视部门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广播电视部门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广播电视部门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广播电视部门体制改革的思考为应对入世后的国际竞争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继湖南、上海、北京等地组建广电集团之后,12月6日,中国最大的新闻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随着我国广播电视部门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必须要求广播电视运行机制的变革。所以,在加快集团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广播电视的运行机制。

一、我国广播电视业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起,国家对包括广播电视部门在内的大多数事业单位的拨款逐渐减少,直至让这些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这意味着广播电视将靠经营收入、靠市场去生存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仍然是行政事业体制与市场化运作双轨运行。在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环境之间存在着错位问题,并因此经常相互冲突。如同改革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广播电视全行业普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这种传统的行政事业型运行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又不利于调动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一是体制不顺。尽管近些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各级

广播电视部门并没有突破体制障碍,还是集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于一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改革的深入,自身的体制缺陷越来越突出。由于体制不顺,宏观政策环境与事业的发展需求也不配套。大部分广播电视部门目前仍执行的是全额预算管理体制,收入、支出、分配受到很大的限制。不用说与国外媒体竞争,就是与国内异质媒体竞争也存在先天不足。

二是实力不强。全国有电视台200多家。在数量上,我国比欧美12个发达国家电视台的总量还要多。但我们的大多数电视台规模小,而且条块分割、地域分割,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

三是管理落后。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导致小农经济的管理方式。粗放的管理与现代化传媒的运作要求之间存在突出矛盾。节目生产成本高、浪费大、效益差。许多电台、电视台缺少现代管理所必需的运行机制,既无法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臵和优化组合,又不利于专业制作水平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许多广播电视部门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一方面广播电视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资源又严重地浪费。

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天上(卫视)地下(有线电视)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媒体的

竞争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升竞争力、发展广播电视生产力是我国广播电视部门面临的迫切任务。广播电视的集团化是迎接挑战的组织上的准备,也是体制上的创新,而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则是集团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广播电视产业经营概述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要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发展内在要求”。就广播电视行业而言,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发展广播电视的生产力,把广播电视做强做大,更好地负担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目的就是更快、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的“两个效益”。

(一)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及产业经营特点

同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一样,广播电视既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又有一般的产业属性。

1、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双重属性

广播电视是一个特殊行业,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政治属

性,又有经济属性。这两个属性是相互统一的,互为促进的。以往,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政治属性,比较注重发挥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因为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但是,面对国内媒体的激烈竞争和西方媒体的挑战,我们还应当而且必须正确认识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广播电视的行业特点和产业性质已经越来越明显。

大众文化传播角度划分,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特点分类,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从社会经济层面划分,广播电视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可见,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是十分明显的。

正是由于广播电视是特殊的产业,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追求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即追求“两个效益”。因此,双重属性体现在功能上广播电视既有喉舌功能,又有产业功能;体现在社会形态上既是意识形态,又是经济形态。广播电视同时又是高新科技应用程度高、科技含量大、投入产出都较大的部门,是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工具。鉴于此,学者把广播电视定义为宣传经营型产业、科技信息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广

播电视不仅是信息内容提供商,还是信息平台运营商和技术服务提供商。

2、广播电视的产业经营内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播电视部门的广告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事业发展资金由依靠政府投入转为主要依靠创收解决。一些地区,如北京、上海、湖南等省级电视台不仅有了相当的经济规模,而且向相关产业延伸,有的甚至形成了广播电视产业的雏形。上海“东方明珠”、湖南的“电广传媒”的成功经营一直是股市的亮点,都诠释了产业经营是广播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产业以采集、加工、传输、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一是体现在它所生产的各类信息进入市场,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二是体现在其资产规模、服务范围与社会、经济效益;三是体现在其高科技含量及其在国家信息化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产业的经营问题,是就资源的配臵手段而言的的。从宏观的角度看,是市场化运作的问题;从微观的角度看,同时也是企业化经营问题。从狭义讲,广播电视经营的盈利方式是,

将广播电视信息这一特殊商品,传播给受众,通过听众、观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消费使其进入市场,通过信息的收听率、收视率引导广告的投入,从而产生经营利润。或者说,通过经营节目来经营广告,更具体地说通过节目来吸引听众、观众,通过吸引受众来 愀娴耐度搿5比唬 阋褰玻 悴サ缡硬 稻 褂薪谀恐谱鳌⒔谀肯 邸⒂邢叩缡油 缫约捌渌 ?

广播电视的市场营销特点是,尽量扩大覆盖面,尽量扩大收听收视面(包括节目的高收听率、高收视率),以及尽量扩大与广告客户的多方面联系,尽量扩大各类广告业务,尽量开拓相关产业及扩大业务覆盖范围,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二)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向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经济活动中,广播电视的媒介角色越来越突出,市场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一是广播电视的中介作用越来越大。听广播、看电视已经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广播电视接受工具的普及,收音机、电视机拥有量和听众、观众每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时间都居世界第一。利用广播特别是电视推销产品和服务、

打造品牌和企业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二是广播特别是电视广告市场潜力巨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广告收入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据央视调查中心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国的电视广告投放额达到462亿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中国入世后对国际商品和服务的全面开放,我国广告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广告额将会有一个大的增长。国际媒介调查机构都对我国的广告市场前景持乐观估计。这也是国际传媒巨头急于进入中国的首要原因。

三是广播电视产业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经营、节目制作、节目销售市场等等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有线电视用户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一。按国际资本市场统计,每一个有线电视用户相当于拥有800美元的资本,我国目前的有线电视资本总额已达到6000多亿元,而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随着频道的急剧扩张,电视节目需求迅速增长。我国电视节目的交易额近些年也有了非常大的增长。上海、四川电视节,北京电视周,汇集的世界各国的电视媒体和节目公司进行交易,已经成为巨大的节目市场。

除此,广播电视有线传输网络运营也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有线电视收视费已达到100亿元左右,占有线电视收入的20%多。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数据业务等增值业务等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广播电视产业雏形正在形成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广播电视规律的内在要求,因此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际上广播电视部门也在自觉不自觉按照产业运行规律操作,并且不乏成功范例。中央电视台2000年广告收入已经达到了60个亿,在世界电视百强排名列51位。就经济规模而言,非国内一般企业可比。上海、北京、湖南、山东、浙江、黑龙江等省市广告收入都达到数亿元,有的发达省市电台的广告收入也突破一亿元。不论是在产业经营经验上,还是在资产规模上,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都具有一定基础,经济实力大增,节目生产能力大增,社会影响力大增。

电视节目社会化生产也有了一定突破。一些电视台的节目生产、特别是电视剧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

基础。一批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公司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我国节目交易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主体,为我国广播电视全行业的产业经营打下了基础。

三、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对策

从全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趋势看,未来一两年内我国将组建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广播电视集团。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的过程实际是一个通过对广播电视资源进行合理配臵的过程。在目前条件下就是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的产业经营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实现对宣传功能的有力支撑,迅速壮大我国广播电视的整体实力。

(一)确定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范畴

广播电视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意识形态特点比较突出。在实施产业经营过程中要首先处理好宣传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关系,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政治性、公益性与产业属性相统一的成功运作。为此,要明确哪些属于喉舌性质和舆论导向功能范畴,哪些是产业经营范畴,对不同范畴的业务进行适当分离。因此要将具有商品属性的节目和具有经营功能的广告经营、节目制作与流通、网络经营等各种业务分离出来,做到新闻宣传业务与经营

业务相分离,一手抓宣传,一手抓经营,两大系统相对独立运行。新闻宣传业务要确保舆论导向,确保广播电视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经营业务确保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明确广播电视产业的经营定位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广播电视的核心业务和基本业务。所谓核心业务,是指广播电视传播业务,即电台、电视台节目的制作播出业务。所谓广播电视基本业务,既包括广播电视传播业务,也包括了广告经营、各类节目,如广播剧、电视剧、纪录片、娱乐节目等等的制作以及市场营销、有线电视网络经营、互联网站经营、广播电视报刊经营、音像出版等相关业务。这些基本业务形成了广播电视产业的“生态链”,即基本产业结构。

其次,节目为本。在广播电视各个产业中心确立节目的核心地位。广播电视的竞争实际上是传播力的竞争,即内容的竞争。面对越来越多的频道、面对眼花缭乱的巨量信息,受众的最终选择是十分有限的。没有收听率、收视率,就等于没有了用户。没了用户,所有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也失去了意义;没有了用户,自然就失去了广告的投放价值,因而也失去了媒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决定未来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具有根本性影响

因素。因此,广播电视产业经营核心,是节目内容的经营,是节目的收听率、收视率的经营。节目为本是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永恒追求。其他经营活动应当围绕节目进行,并最终为节目的经营提供支持。

第三,结构为先。确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广播电视部门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广告经营。近些年,由于市场变化、政策调整,广告经营也随之出现波动。比如,2001年对医药等广告的限制政策,使全国广播电视部门的收入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这是我们单一的广告经营结构所致。

多元经营是现代经济一种新的方式。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有效地均衡市场风险,可以争取赢得更多的市场机遇。放手电视产业如果形成多种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多元经营),开发一系列相关的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经济支柱”,就等于形成一支能抗击大风大浪的联合舰队,即使广告市场出问题,也完全可以依靠其他产业收入支撑广播电视主业的运行。

如何开发广播电视相关产业,形成科学的多元产业格局,关键是对广播电视资源的认识和开发。作为信息产业,广播电视

拥有丰富的资源,如频道资源、信息资源、节目资源、广告资源、人才资源、技术网络资源以及社会公信力资源等等。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服务于社会,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丰厚的资源有待于我们通过产业经营去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广播电视优势所在。在经营好广播电视传播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应当向相关产业延伸,如,通过建立节目制作和销售公司,开发节目生产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开发宽带互动电视、互动广播,开展各类数据通讯业务;利用频率、频道的副讯道开发图文电视、图文广播,利用网络开展远程通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视会议等等。总之应利用广播电视的一切资源开辟广播电视经营的全新领域,形成广播电视业各项支柱性产业。在利用自身资源的同时,还应跨媒体经营,形成多媒体新闻产业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广播电视多元经营应围绕主体业务,在经济实力和经营经验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不应远离基本业务去开发“第三产业”,特别进入房地产、商业、酒店业等这些竞争激烈而自身优势又发挥不出来的产业时应当十分慎重。

(三)推进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化大生产

在大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必须提高广播电视节目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水平,提高

广播电视劳动生产率。这既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之一,也是集团化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多而散、小而全、自给自足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造成了有限的广播电视资源的严重浪费,制约了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参与国际媒体竞争的主要障碍之一。

实施专业分工协作,实施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生产要素的最佳配臵和最佳效益,将从根本上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效益,扭转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低水平运行的状况。为此,要合理配臵频道及一切资源,实现以广播电视资源为单元的专业分工和以资源利用为纽带的专业协会。作为广播电视主体的电台特别是电视台在节目生产上应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电视台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把主要力量放在新闻及强势节目上,并以此确定哪些部门脱离电视台母体,组建节目制作公司,实现部分节目的制播分离,特别一些娱乐性、服务性节目要放到市场去经营。只有做到相当比例节目的制播分离,才能达到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才能培育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节目制作和销售公司,并通过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形成一批符合社会化生产需要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和市场经营主体。

(四)实施广播电视产业的集约管理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要求广播电视生产管理方式必须与之相适应。要彻底改变粗放的管理方式,借鉴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真正实施企业化管理。为此,通过资本运营,实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迅速升值;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数字化及现代化水平;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提高资源配臵的科学化程度;通过体制创新,如组建广播电视集团,提高广播电视部门运作效率、提高广播电视的生产能力。

实施集约管理,必须进行一系列管理改革,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如以绩效考核为目标的节目质量、经营效果的量化反馈评估体系;以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的成本核算、投入产出和收入分配管理体系;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节目收听率、收视率为目标的产业策划和开发管理体系。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 概述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观点,认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媒介的控制和影响,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媒介的控制者。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是人的思想和意志的载体,是控制广播电视使用权、所有权的特定群体的意志的延伸。广播电视的性质决定于社会制度,是广播电视体制形成的关键因素。社会制度不同,广播电视的性质就不同,广播电视的体制也必然不同。广播电视体制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广播电视活动直接或间接起 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组织制度。广播电视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在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加上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在所有权、管理经营、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体制上的差异。类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学者将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公有公营型、民有民营型、国有国营型和公商并营型。1、公有公营型公有公营型主张广电不应用于商业目的,而应完全服务于社会公益。同时,广电的经营管理、业务政策与节目内容,须接受全体国民之代表的监督与管理。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是典型的公营体制媒介。BBC是以国会拨款,收取

纳税人“执照费”为经费来源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这种体制决定了其不易受商业力量操纵,能够独立且中立地服务于英国人民。“反商主义”深深地植根于BBC的文化中,远离商业利益成为BBC的一个重要特征。加之BBC受到发展初期“瑞思主义”所强调的“引导公众品位”的文化影响,使它长期以来一直行走在“公正性、公众性、公益性”的形象之路上。在这样一种体制及文化氛围下,BBC的形象诉求表现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最值得信任的广播组织和节目制作人,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新闻、教育和娱乐等服务来满足所有英国观众的需求。”公有公营型的广播电视体制可以保持节目内容的平衡,担负社会的教育责任,服务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还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此外,还可以免于资本家之控制;可以消除广告商的影响,以免广电节目迎合低级趣味。但也有一定的局限:经费来源全赖、或大部分依赖广电的执照费,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广电观众的经济;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未免失之死板,从而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观众的收视兴趣;唯我独尊,缺乏进取精神;言论和消息来源的单一化。2、民有民营型民有民营制,是传统的所谓最自由的一种广电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广电事业向民间开放,允许民间自由经营、自由转让。除负责频道的分配、秩序的维持外,政府对于广电传播不加任何干预。广电以赢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也严重地制约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全面展开,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主要问题 当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不能并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体制不顺,监管制约不力。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导致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有些事业单位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职能萎缩,编制闲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另一方面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得不到调剂,特别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领域编制资源得不到动态调整,使得编制资源不能全面发挥其应有作用,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这

些问题根源在于编制管理法津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但具体到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还是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无操作标准和依据,只是根据当前的工作情况所谓的“量体裁衣”,致使主管部门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时上下联系、左右攀比;有些事业单位设立以达标为要挟,以审批资金为“诱饵”,造成机构设置重复、职能交叉。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二)缺乏法人资格,阻碍自身发展。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的资格,其任务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办公地点不明确,人员混用,财务不分,行政机关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靠财政“吃饭”、政府“喂奶”、主管部门“输血”生存。致使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弱化、萎缩,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自身发展的步伐。 (三)政事、事企不分,工作效率不高。一是有些事业单位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致的行政管理事务,甚至还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更大的行政权力。一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执行着由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本身拥有执法权力,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的供养,却仍然从事经营活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有些事业单位占用着国家资源,享受着财政扶持,却未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服务,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浅谈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涌现,中国广播电视界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这就是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体制改革。从社会群众到业内编辑记者,从中央电视台到县级电视台,关于体制改革的问题仍然是当前讨论最热烈、最火爆的话题。 应当说现在的广播电视的体制是中国当时社会的体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必然结果。但是到了今天,科技飞速发展、民众素质提高、市场逐步发育,政府简政放权,整个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那么,在现在的条件下,电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传播需求和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出现了一些弊端。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已不容乐观。 (一)小型分散 从普遍的情况来看,省级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要稍强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个别地(市)级电视台也能够继续维持下去,而大量的地、县电视台甚至西部的部分省级电视台基本上没法正常维持生存。加之相互封闭与市场割据,大多处于一种自给自不足的状态,没有能力自己制作像样的电视节目,也没有过多资金购买节目,所以个别电视台廉价购进的播出带比大街上录像厅播的带子质量还要差,盗版现象也屡禁不止。 (二)资源浪费 一级政府一群电视台,在省会城市,至少有四家(多的达到10多家)以上的电视台在竞争,形成了复杂而拥挤的格局。几乎所有的台又都有一种心态,把自己的频道办成综合频道,作为电视台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所有的节目都要作,所有的节目都要播,都用抢夺同一资源维持虚假的繁荣,因此就造成了雷同性较强的资源浪费。 (三)管理混乱 目前一般电视台的管理可以说基本上是原始的、粗放的。相当部分电视台内部没有现代管理必需的科学的专业分工,内设机构、节目设置以及各部门内部职能配置都是小而全的模式。同时,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不讲求电视资本的计划投入、准确投入、有效投入和投入回收,多数仍采用收、支流水帐方式记帐,存在严重的浪费。产品质量检评仍是沿用经验标准和相对标准,没有科学的、系统的质量评鉴体系,缺乏客观的、理性的、量化的因素。 (四)恶性竞争 由于市场小,生产和播出的单位太多,对有限资源的恶性竞争就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二、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我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我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我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我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我市事业单位的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考和建议目前,绝大部分分事业单位由国家机关举办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资产举办,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会服务活动,这就决定了事事业单位有政府办,即主要要由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门直接举办,有政府管,即即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经营活活动均由其主管的政府直接接控制,有政府养,即经费费开支均由国家财政拨付。 。 这种国家所有、国家经营营和国家管理的模式,导致致了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一体体化,事业单位基本上成为为准行政组织。 一、我市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截止底,我市共有事业单单位 470 户,核定人员编编制 9013人,实有 8 9 913 人,其中: 财政拨款款事业单位 410 户,职工工7831 人,分别占事业业单位的%,%;自收自支支事业单位 57 户,职工 9 995 人,分别占事业单位位的%和%;企业化管理事事业单位 3 户,职工 10 2 2 名,分别占事业单位的 6 6和。 我市事业单位位大多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建设、广电、房产产等社会服务领域,大致分分为三类: 1 / 10

一是行政执法管管理类,二是生产、经营、、服务类,三是社会公益类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业单位产权主体单一,管理理机制不活,缺乏自我发展展的内在动力,缺乏市场竞竞争力,同时事业单位结构构布局不合理、发展与需求求脱节、用人机制僵化、部部分事业单位功能萎缩等问问题日渐凸现,这些问题的的存在严重阻碍着社会事业业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位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目目标取向改革的必要性 1、政府兴办的事业单位规规模大,增长快,财政负担担重。 据统计,底,全市 4 470 户事业机构中,财政政拨款事业单位就有 41 0 0 户,职工 7831 人,分分别占事业单位的%,% 。 。 事业单位人员的快速增长长尤其是吃皇粮的人员员增长过快,使得事业单位位的人头费居高不下,财政政不堪重负。 2、社会效效益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总总体上仍然由财政供给,且且与行政管理部门的隶属关关系没有根本上改变,因而而一方面,政府对事业单位位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导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不不完善、影响活力和效益的的情况仍然存在。 在政府财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事业单单位得不到足够的发展事业业的经费,仅有的一点事业业经费也主要为了养人,事事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96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 1.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 分)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A.0.47 B.0.48 C.0.49 D.0.5 2. (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 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 B.2, C.3, D.3, 3.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4. D.十六大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 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5.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 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T|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 江泽民理论 7.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 河 A. 四 * B.五 "O c.六 D.七 8.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 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 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 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个。 A.51 ;27

B. 51 ;28 C. 61; 27 D. 61; 28 10.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 1928 * B.1929 C. 1930 D. 1931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 建立大能源部 C. 建立国土建设部 “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 B.建设责任政府 “ C.建设法制政府 |7 D. 建设廉洁政府 13.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版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案

实验室检测站转企改制方案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改制指导思想、目标及领导小组2第二部分事业单位改制各方简介 (4) 第三部分改制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 (4) 第四部分改制后的公司组织机构 (5) 第六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安置方案 (8)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结合实验室检测站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制定检测站转企改制工作方案。 第一部分转企改制指导思想、目标及领导小组 一、转企改制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根据检测站的实际情况,围绕发展生产力,重塑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检测站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控制工程质量的作用,严格执行了检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进程,严把了材料关,维护好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检测站的发展和壮大。 坚持从检测站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职工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和谐有序发展。

在本次转企改制中,坚持建立党的领导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确保党对检测机构的领导;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产权明晰。投入企业的各类资产,将通过法律手段,依照有关程序,明确界定资产的产权关系,确保出资人权益。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妥善处理好人员安置问题,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转企改制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检测站转企改制为“实验室检测站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公司”(简称:天源检测公司。公司名暂定,以工商注册登记核准为准),出资人为王浩,原检测站的事业法人资格予以注销。实验室检测站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公司将秉承原检测站的优良作风与 传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扎扎实实地做好检测工作,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和资源建设,向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中型检测企业发展。 三、转企改制领导小组 为确保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按时完成,我站成立了转企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检测站站长赵传同志担任,副组长由检测站质量负责人马兴同志担任,其他成员有张达三位同志。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好转企改制方案的制定、职工安置、清产核资、注册登记等相关工作,研究解决转企改制中遇到的问题,协调有关事宜。

企业战略方案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文档资源★★★ 内容提要 事业单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业单位,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 改革后的中国事业单位,其性质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盈利组织。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 正文: 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一样,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已深入进行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今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显得非常迫切。但中国事业单位性质模糊、职能混杂,分布广泛、涉域交叉、利益关系复杂、责任边界不清等特点,使得对它的改革又极为艰难。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必要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理清思路,形成共识。 事业单位的地位 中国事业单位形成及演进至现状的原因极为复杂,但大体上说两个方面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基于提高政府效率和减少财政负担的目的,必须尽量减少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但同时又必须提供不断增长和日益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这是导致中国事业单位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的主要原因。二是基于解决经费短缺窘况和保障既有利益的目的,必须创造性地开展业务活动,但同时又必须保持现有的体制构架。这是导致中国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职能繁杂、行为混乱的主要原因。 迄今为止,中国全部事业单位130多万个,其中独立核算事业单位95.2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一般地说,可以把现有中国事业单位分为如下三类:一是直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为政府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监管、资质认证、质检、鉴证及机关后勤服务等类的活动;二是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服务相关的活动。三是承担着中介沟通职能、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咨询、协调一类的活动。但是,从实际运作看,其性质则极为复杂。譬如,有的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完全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样的行政管理活动,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大得多的行政权力;有的挂着事业单位的牌子,却直接从事着如企业一样的经营活动;有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却实际上拥有由主管部门直接和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有些单位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供养,却仍然变相地从事着收费性经营活动;等等。 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占着国家资源、受着财政支持,却没能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的职责,反而利用事业单位性质上非政非企又亦政亦企的模糊空间,最大限度地运用、享受着政府部门与企业两者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又最大限度地游离于政府部门所受的行政约束和企业所承受的市场压力之外。其结果是扰乱了经济运行规则,破坏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事业单位甚至成为了腐败现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渠道。 这就有一个在改革中对事业单位地位重新确认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未来改革的进程中,事业单位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答案无疑应当是肯定的。第一,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确存在那些既不适宜于政府部门直接从事,也不适宜于企业直接经营的事务,处理这些事务为事业单位的存在提供了根据。第二,在某些情况下,作为除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事业单位在处理许多经济社会事务时具有比政府和企业更便利、更富效率的优势;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作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者”,事业单位在协调和沟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的事业单位承载了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篇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

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

关于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理解“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高效”。 高效课堂的问题,研究及论述很多。 基本描述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要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其它描述有: 1.高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2.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的理解是:“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间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是最接近于理想课堂的教学形式。它是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组织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实现课堂高效,要做到: 1、“清”。思路清、方法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清清楚楚一条线体现学科味”。 2、“新”。内容新颖,方法创新,吸引人,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3、“活”。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4、“实”。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 5、“奇”。出其不意,与众不同,设计有效环节。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常态模式 不管我们运用、创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但都是立足于高校课堂的基本模式的。我们看一下“高校课堂的常态模式”: 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进行自学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思考建议】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所有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它涉及的面广,触及到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稍有不慎就会激发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近年来,各级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使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得到不断加强,资源配置有效优化,职能关系逐步理顺,重点领域有所突破,管理方式明显改进,但仍然存在着职能混淆、机构混叠、类型混杂、管理混乱、人员混用等问题。现就如何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妥地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目标,有几点思考。 一要坚持基本方针,把握正确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十九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党政群所属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加大从事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推进事企分开。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理顺同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主要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优化职能和人员结构,同机关统筹管理。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因此,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行职能归位,基本要求是去行政化、去企业化、强公益性。只有坚持这个基本方针不动摇,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要坚持分类指导,注意方法步骤。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强统筹谋划,针对行政类、经营类等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指导,按要求研究拟订相关改革方案,不断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推向深入。一是适时推进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清理行政职能。能取消的取消,能转移的转移,能下放的下放。今后不再将新的行政职能交给事业单位承担。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按照控编减编要求核减事业编制,逐步压缩规模。同一部门有多个职责相同相近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要进行整合。分步推进实施改革。先行推进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主要行使行政许可、行政裁决等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重点行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承担行政执行等职能,主要行使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改革。二是逐步推动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意见。总的考虑,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事业单位基本上都要转制改企,原则上成熟一个改一个,逐步达到改革目标和要求。三是尽快完成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对符合生产经营条件的、可进一步推动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纳入经营服务类单位或直接转企改制;对仍承担部分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剥离其经营性业务后,纳入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四是加快完成未分类事业单位改革。对暂未分类的事业单位,将根据不同类型,分别推进其分类和改革工作。 三要坚持系统推进,完善配套政策。要建立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科学合理,使不同类别事业单位都能发挥各自的优越性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一是国家层面,建议结合形势发展,对现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等进一步进行修订完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法治化进程,研究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二是省级层面,要在《国务院办公厅关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我国政府及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在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之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研究进行分析与梳理,有利于我们明确要求,厘清思路,选准路径,更好地实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发展趋势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 Key words:Administration Restructuring Service oriented government Honest government Developing trend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同时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外在、内在必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发展正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化体制变迁、适应世界行政生态环境变化、造就优秀国家公务员、适应WTO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 1.2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必要性分析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内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政府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划分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价值取向的需要、政府行政改革发展和行政现代化的需要。 2大部门制改革的内容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国办发[2011]37号之6)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 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确保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制定本规定。 一、财务、资产关系变更 1.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下简称转制单位),应当制定转制方案,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2.转制单位与原主管部门脱钩的,由财政部门履行财务监管职责,其国有资产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 3.转制单位财务隶属关系需要划转的,由划出方的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商划入方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确定;涉及预算指标划转的,按照有关预算管理程序办理。 二、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和工商登记 4.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由主管部门或转制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其中,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企业清查核资工作规程》(国资

评价发〔2003〕7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5.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要在转制方案批准后6个月内完成。资产清查结果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6.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核批复。其中,对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的有关规定审核皮肤;对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的通知)(国资评价〔2003〕74号)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其中涉及资产损失的,按照《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国企〔2003〕233号)确认。 7.完成资产清查后,转制单位要按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负债重新分类建账,并由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 8.转制单位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及进行产权转让等,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令第14号)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报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 9.转制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等手续。 三、财政、税收政策 10.转制单位完成转制后,在过渡期内,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