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有较好的积累,对传统诗词有较大的兴趣,特别是今年盛极一时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更激起了学生阅

读古诗词的兴趣。本文写于1945年,是作者钱钟书先生在上海向外国人做

的一次介绍中国诗的学术演讲。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是基于作家作品的学习,而这篇文章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从宏观角度介绍中国诗的整体特点,

语言精妙丰富,观点明确且有说服力,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诗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阅读经典的诗作甚至文学作品有引导作用。

《教学大纲》中对分析鉴赏等方面有要求,而此篇文章可以很好锻炼学

生分析与理解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鉴赏文章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概括本文所阐述的中国诗的特点

2、立足文本,通过品读文中的语句,深入探究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3、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中语言,特别是作者运用的比喻句。

2、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并思考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研读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前置作业:

一、请将这一首英国小诗翻译成汉语,能表达出诗的情趣,。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二、请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并简析原因。

三、通读全文,梳理全文脉络,填写思维导图中空白处,明确本文阐述的中国诗的特点。

四、细读课文,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或两个中国诗的特点,谈谈理由及自己最感兴趣的特点

最困惑的语句

理由:

感悟:

课文导入:

从前置性作业中关于学生对英文诗的古典版本翻译入手,引导学生比较古典翻译版与英文原版之间的差别得出古典诗词的特点(押韵、短小、有意蕴等),本文作者钱钟书先生就是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阐述古典诗词的特点,由此引入课文的阅读和分析。

课堂探究:

一、完成思维导图,把握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二、小组合作分析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中国诗的特点,品味令同学困惑的

语言,深入探究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国诗的特点集中在:形式和语言两个特点。从这两个特点入手,通过品味学生困惑的语句,来深入探究并理解作者观点。

学生的困惑语句:

1、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明确)鞋子和脚的关系就如同诗体和诗心,诗体与诗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诗歌世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樱桃核和二寸象牙的雕刻者,雅致精巧,引出悠远意味。

由此比喻修辞入手,比较其他比喻句(以《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

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为例)分析钱钟书先生的语言特点(喻体新奇,一喻多义,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由此关注钱钟书先生的语言,深入理解他的观点。

2、?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明确)“影射”的话与说出的话,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相似(学生的联系)。不说的悲伤,才更震颤人心,更让人无法自拔。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

3、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明确)诗歌就好比母体,暗示性的意蕴就是未出世的孩子,诗歌背后的深意就像这个孩子一样来源于文本但又不同于文本,这是新的生命,是通过想象获得的新的体验,可以带来惊喜。

(关注喻体新奇,内涵丰富的语言特点)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明确)良心——是一种心灵对话,是一种词气安和的表现,麦克风和无线电——是现代文明的代表,而中国的古典诗歌恰恰包含的是中国人对传统自然纯朴的崇尚,这些表述能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对中国诗的赞美的态度。

(关注喻体新奇,内涵丰富的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这两个中国诗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钱钟书先生对古典诗词是怀揣着一份赞赏与向往之心的,在他的分析中我们也确实体会了不少古诗词的魅力。

三、理解作者所说的:“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的含义。

根据学生困惑的语句,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即:诗歌是人情感与意志的表达,理想与追求的传递,是人类情感的共鸣,所以中国诗与外国诗都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媒介,也是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确实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学生困惑的语句的理解

1、?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低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明确)中国诗与外国诗是并峙的,也是互补的,是交融的。作为诗来讲,

都是情感与意志的表达,理想与追求的传递,它唤起人类情感的共鸣。所以

文中这样说“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2、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

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明确)“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割裂文化交融性,随意宣传优劣文化思想。

批评“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肯定文化的交融性。

四、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1、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演讲让我们了解了文化间的关联,我们对待文化应该

以包容的态度来思考评价。

2、钱钟书先生比较文学的立场让我们想到思维方式的高屋建瓴,眼光的开

阔。

3、如今社会迅猛发展,我们步履匆匆,难免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什么

能让我们平和而从容?读了这篇演讲,我想我们都不难发现拥有安和词气的古典诗词(古典文化)可以还我们一个平静安详的世界,意蕴深远又让我们去思考去沉淀,还我们一个从容的心态。

人生处处有智慧,我们的古典诗词就是开启智慧人生的钥匙。

作业

需要一生来完成:

捧诗书,品滋味,悟世事,探本心

板书:

谈中国诗

比较

语言新奇特点

(比喻)丰富

课后反思:

本课在文章脉络及中国诗特点方面表达清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度不大,思维导图的填写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脉络及作者观点,整体阅读效果不错。品读语句中,学生课前的疑问在课上小组讨论及各小组交流中基本得到了解决,有的学生表达清楚,有理有据,分析十分精当,能看出学生对语言理解的能力比较强,表达能力很好。而且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用比较的方式解决一些问题。当然,在课堂中有些同学也会出现把握不准的问题,但经过指导可以有所改进。课堂中学生的配合很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较好。教师的引导语、评价语还可以再提高。

总之,学生在这堂课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教师也受益匪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钱钟书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比较差,本文又有许多诗歌在里面,学生理解起来更难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 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剖析文本内容。 3、鉴赏文章语言。 4、引导学生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抓段落的关键句入手,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引导学生鉴赏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 3、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中外诗歌的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可见他们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和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板书)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其夫人杨绛曾说其名由“抓周”而取。 他一辈子“钟情于书”。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很多中外著名人士评价他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三、剖析文本内容 1、学生大声诵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 2、学生准确筛选相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教师点拨。(分组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3、教师归纳小结:钱钟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的散文以思想和睿智见长,《谈中国诗》可用一个“通”字来概括,一是通古今,一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板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髙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 【导语】《谈中国诗》被编排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髙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当属文艺学论文学习单元.厘淸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髙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泄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髙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泄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岀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髙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脳”,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髙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彎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附,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髙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四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莺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稱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需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四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岀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而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蟹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朿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徳、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四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人教版-语文-高三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4

人教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先生,江苏无锡人,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长篇小说《围城》大家都熟悉。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

谈中国诗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必修 10 谈中国诗 钱钟书 教案 A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理清本文思路,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本文思路,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主要是暗示性),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作者、作品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二、整体把握 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1

《谈中国诗》教案doc

课时编号: 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表现为“总—分—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 2、学会对比论证。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学方法】 自读、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印象、对诗人的评价等均可作为导入的素材。 2、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钱钟书夫妇简介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 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2.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4.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点: 1.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 通过比喻把握段落构成,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1.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并试图通过比喻把握文章主体内容。 2.。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教学构想: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 2. 从局部文句开始挖掘,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3. 通过文句分析,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钱钟书著名的母鸡和鸡蛋的比喻。“围城”名称的由来。“婚姻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事业大抵如此。”投影相关的比喻句例。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前人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理,为文章增添情致与趣味。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富于人生哲理,并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

10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0 *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谈中国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篇文章,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3.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4.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一、故事导入 (多媒体展示钱钟书与长城)同学们,你们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吗?(学生回答)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有关钱钟书的故事: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到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来到中国想要约见钱老。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那么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

《谈中国诗》市竞赛课一等奖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提炼并概括中国诗歌的特征。 2、通过比较,了解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筛选信息,梳理文章思路结构,把握中国诗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中外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图片,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那位意气风发、英俊儒雅的学者是谁吗?对,他就是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 1939年,钱钟书先生来到当时的国立师范学院,任外文系主任。后来,先生以国师作为三闾大学的原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围城》。先生的这尊铜像及国师旧址现在就位于涟源一中校园内,欢迎同学们有机会来涟源一中探寻国师遗迹,领略先生风采。钱钟书先生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过目不忘。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被誉为玩转中西方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2、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中国诗》,领略先生的风采。 3、明确学习目标。 请大家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文本探究 (一)明确谈诗立场 1、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①,钱钟书先生是在给什么人做演讲? 明确:美国人 2、先生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来立场谈中国诗的?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我们从第一自然段中来找答案。 3、明确:比较文学 钱钟书先生是站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以“比较文学”的立场来谈中国诗的。(二)抓关键句,筛选中国诗的基本特征 1、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在谈中国诗的特点? 明确:2—7自然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7自然段,划出关键句,筛选出中国诗与外国诗的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掌握站在不同的力场、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多浮于表面。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2.高中生具有一定思辨力,但是全局观念稍弱,希望通过对课文中钱先生缜密思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思辨技巧,以指导将来的议论文写作。 重点难点 重点: 1.阅读文章,根据文章批驳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诗歌的态度的写作背景,理解写作思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鉴赏钱先生的写作风格,论证方法及思辨力。 难点: 1.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语言风格,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诗歌分享 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预读课文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钱钟书其人其书,重点介绍在文学史上颇具地位的《围城》 (2)理解这篇文章的文风及主要内容,能抓住作者的一些主要观点。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2)理清该文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诗性情感。 (2)学会如何去欣赏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中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传达情感时所使用的手法。 2.重点句子的品评与分析,如何根据这些句子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观点。 三、教学方法: 1.讨论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 2.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地对更多的中外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谈中国诗》被编排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当属文艺学论文学习单元。厘清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心中 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定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高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课文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 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 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 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及重要的诗词名句;了解作者阐明的中国诗的特点,把握文章说理的层次。 2.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3.学习作者对待中国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反对诗歌研究中的本位思想。把握作者阐述中国诗的特点。学习和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钱钟书着名的母鸡和鸡蛋的比喻。“围城”名称的由来。“婚姻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事业大抵如此。”投影相关的比喻句例。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前人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理,为文章增添情致与趣味。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

富于人生哲理,并且保有了钱钟书先生这样一位学者型作家的一贯风格:深刻而不失尖刻,温和而不失批判意味,幽默而不流于油滑,显示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病态进行善意的批判,促人深思的责任感。 二、走近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着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着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着名的经、史、子等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了解背景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学情分析 通过对《咬文嚼字》和《说“木叶”》的学习,学生对文艺和随笔这种文章样式已经初步了解了,但是本文欧化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且思辨深刻的语句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我将这一课的难点放在了精要语句的理解上。 3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难点: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作家有“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的美誉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因为钟情于书,所以取名钟书。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成绩。治学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师的《谈中国诗》。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1935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1953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活动3【活动】整体感知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五教案:10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以诗为证”,书法也写诗,绘画更要题诗。我们从小就会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那么,中国诗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它又有什么样的特点?西方的诗是否和中国诗有着同样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看看饮誉世界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是如何看待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二、展示学习目标 (ppt2) 1、通过筛选信息,熟知中国诗的特点。 2、重点品味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钱钟书先生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用最凝练的语言分析了中国诗的特点。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够表明这些特点的相关语句。(ppt3) 学生速读勾画,教师指导。 2、请同学们结合所画出的语句相互交流,归纳中国诗的特点。(发展、篇幅、韵味、风格、内容)。(ppt3)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学生展示,教师完成板书。 (板书)发展早熟 篇幅短小 韵味富于暗示 风格清淡安和 内容无甚差异 3、教师总结: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在中国诗与西洋诗的中西比较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中国诗的特点,最后,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四、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仔细体味这几个特点,中国诗的这些特点中,大家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一个?(ppt4) 学生回答提出:早熟富于暗示 2、解析中国诗早熟的特点 学生找出课本中对早熟的阐述。 教师总结:中国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 教师举例解释“如《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小雅·采薇》,《楚辞》中 的《离骚》。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成熟的抒情诗出现的异常之早,所以说中国诗是早熟的。 五、合作探究 探究诗歌的暗示性 1、教师说出文中对暗示性的阐述并加以解释。 2、请同学们在下列例子中任选一两个,从暗示性的角度小组讨论赏析。( ppt5) 学生分享赏析的内容,教师点评补充。 ⑴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⑵内容有所包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⑶诗意不了了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①内容上的暗示,三个问题:“师往何处去了?”“师在何处采药?” “采药有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区分,尊师究竟在何处?” ②情感上的暗示:诗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起伏变化。 ③意象的暗示:“苍松”,“白云”象征着隐者风骨高洁,是位真 隐士。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篇文章,编入了高中语文教材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

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

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人兽鬼》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