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法交换律教案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案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案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案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岳涛利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

3.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请同学们注意故事里出现的数字,故事讲完后我们要对故事里的数字进行研究,故事导入课题

今天我就利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探讨一下加法交换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那么你们能用算式表示出改变习惯后一天吃几个苹果吗? 生:3+4 4+3

2.教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板书(3+4=4+3),你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3.学生;举手举出更多的例子。

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两个都是加法算式,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这些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4. 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的定义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5.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你会用字母表示吗?a+b=b+a

看来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

三.各小组长发题卡做练习。

四.将加法运用到数学题的验算中。

五.拓展延伸

三个数连加的算式,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吗?

三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由此推导多数连加算式仍满足加法交换律.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通过学习让大家明白“几个数连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定义。

六.布置作业

作业: p31页第1、2、3题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杨燕)

北师大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执教班级:四年级一班执教教师:向绍玉 课时:1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0~51页 本课时学习”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让学生从具体的计算中发现两个算式中的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计算结果却相同。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从一般现象上升到普通现象,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教材分析律和乘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两个规律;最后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规律。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规律的发现过程,还进一步加深了学 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顺利过渡,让学 生在对旧知的计算练习中自觉地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 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只要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适度的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知道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能根据交换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2、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枚举、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不完全归纳法的演绎

推理能力和运用较合理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策略和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法采用引导一一探究” 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充分地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让学生各抒己见。用猜想一一验证”的 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教师课件 学生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运算律”(运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 .观察算式,分别照样子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加法交换律:照怎样的样子,观察?再写。 先小组交流,再展示学生的仿写算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2)乘法交换律:观察算式,有什么想法?准备怎么办? 归纳: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板书) 2 .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案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案例 核桃沟小学刘晓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7~29页的例题,第31的“做一做”以及练习五第4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生活中数学的好奇与追求。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旅游吗?你们去旅游时一般乖坐什么交通工具?引入情境图。(让学生都参与简单说说她们旅游的情况,活跃了学生的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气氛) (2)教师出示课本27页教学情景图,请同学们看图,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提问:你们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3)根据这些信息,同学们能不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让学生都思考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2: 李叔叔7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2、探索加法交换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我们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40+56=96(千米) (2)还可以怎么列式?板书:56+40=96(千米)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今天的路程?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教师提问: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李叔叔今天的路程,那么既然这两道算式的得数一样。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他们相不相等呢?(相等)教师板书:40+56 =56+40 这是一个等式,请同学们将它读一读。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棵,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呢?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2、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6+22 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李楼小学“535-雅行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李楼小学唐喜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7—18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够用字母表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熟练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策略:对于这两个人运算定律,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相应的认知,过去“只知道这样做,不知道这样做”的依据。本节课“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也是很有帮助。“加法交换律”教学时,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符号、字母表示等。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慨括能力。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在经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学习、班级汇报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学习及验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慨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 (一)导学 1、板书课题(以教材主题图为故事情节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①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 3、出示学法指导:⑴阅读教材例1思考①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仔细观察这几种算试,你能发现什么自己举例验证一下你能用几种形式表示⑵阅读教材例2①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仔细观察这几种算试,你能发现什么自己举例验证一下你能用几种形式表示(3)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对比看一看,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自学指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算式75+15=90 师: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加法运算中的一些比较规律性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激发求知欲。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么?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骑到过什么地方? (2)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 2、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出示线段图。 (3)看着线段图再来叙述一下图中信息,说明:简单的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3、解决问题 (1)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么? (2)为什么用加法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3)还有其他做法么? (4)两种算法,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加法来解决?谁能提一个,能解决么?师板书算式。 (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

(3)从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能给这条规律命个名么?板书:加法交换律 5、验证规律。 (1)通过这几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2)汇报。 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1)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不但发现了加法交换律,还通过大量实例进行了验证,你们真了不起! (2)这个定律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呢?能不能用一些符合表示两个加数,在练习本上用这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3)汇报。 (4)语言表达与符号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在这些符号表示方式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5)A、B在这里可以表示哪些数? 7、游戏。 下面我们来根据加法交换律做个口令的游戏。师:25+65 生:等于65+25 8、完成28页做一做。 9、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算几道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300+600=()+300 ()+65=( )+35 432+168=()+() 280+()=()+() 2、判断下面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说明理由。 a+45=45+b 380+20=30+370 3X60=60X3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四、总结全课。

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加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师:学习新知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题: 35+27 43+65 2、上面这组题都属于哪种运算( 加法运算) 师:那么你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在加法35+27=62中,谁能说说35、27、62的名称 师:你真聪明! 师小结:刚才我们巩固了加法的意义,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加法还有很多的奥妙在里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去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40+56=96(千米)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56+40=96(千米)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不同的两道算式那么40+56表示什么?56+40又表示什么(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车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呢(96) 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 再仔细观察这个等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相同。 哪不不同点呢? 不同点:两个加数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板书(交换)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们能在写几个吗20+83=83+20 19+7=7+19 师:像这样的等式多不多,(多)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呢?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字母,图形,汉字都可以 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生3: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a+b=b+a 师: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这个等式就可以写成:a+b=b+a (AB是可以是哪些数呢(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同学们,我们把这个规律用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出来,那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生: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教案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岳涛利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 3.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请同学们注意故事里出现的数字,故事讲完后我们要对故事里的数字进行研究,故事导入课题 今天我就利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探讨一下加法交换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那么你们能用算式表示出改变习惯后一天吃几个苹果吗? 生:3+4 4+3 2.教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板书(3+4=4+3),你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3.学生;举手举出更多的例子。 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两个都是加法算式,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这些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4. 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的定义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5.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你会用字母表示吗?a+b=b+a 看来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 三.各小组长发题卡做练习。 四.将加法运用到数学题的验算中。 五.拓展延伸

三个数连加的算式,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吗? 三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由此推导多数连加算式仍满足加法交换律.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通过学习让大家明白“几个数连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定义。 六.布置作业 作业: p31页第1、2、3题

《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

《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 吴素华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例1 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率,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交换律。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下面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但是,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老师配合课件,讲故事)宋朝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他不得不减少猴子的食量。有

一天,他对猴子说:“早上,我给你们每只猴子三个桃子;晚上,我给你们每只猴子四个桃子。你们够吃吗?”猴子们一听,十分恼怒,都不同意。 于是,他想了想,又说:“这样吧。早上,我给你们每只猴子四个桃子;晚上,给你们每只猴子三个。这下总该够吃了吧?”猴子们一听,一个个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2、故事讲完了,你发现了什么? (不论是早上给3个桃子,晚上给4个桃子;还是早上给4个桃子,晚上给3个桃子。都一样,都是一共7个桃子。)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3+4 4+3) 4、这两道算式都等于7,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等号)(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4=4+3) 【设计理念: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没有利用书中的主题图,而是选择了更加贴近学生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5、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反映了同样的道理,看多媒体课件教学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1)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2)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3)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弄清了题意,我们再来思考一下: 这道题该怎样列式?有几种不同的列式? (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论)

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师:学习新知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题: 35+27 43+65 2、上面这组题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 师:那么你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在加法35+27=62中,谁能说说35、27、62的名称 师:你真聪明! 师小结:刚才我们巩固了加法的意义,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加法还有很多的奥妙在里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去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40+56=96(千米)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56+40=96(千米)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不同的两道算式那么40+56表示什么56+40又表示什么(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车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呢(96) 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 再仔细观察这个等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相同。 哪不不同点呢 不同点:两个加数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板书(交换)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们能在写几个吗20+83=83+20 19+7=7+19 师:像这样的等式多不多,(多)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呢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字母,图形,汉字都可以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生3: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a+b=b +a 师: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这个等式就可以写成:a+b=b+a (AB是可以是哪些数呢(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同学们,我们把这个规律用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出来,那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生: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那么这个规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写成:a+b=b+a 三、专题练习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个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从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2.创设问题情景。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给它命名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微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微课教案尚无数据 学习内容: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 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在学习中的运用。 学习重点:掌握加法交换律。 学习方法:不完全归纳法。 设计者:牛店镇宝泉小学李松峰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感受方法 1、叙述目标 2、感受方法 ()()=()+(),必须填入相同的数,你知道填什么数吗?在数学上,只要找到1个反例,就能说明一个结论是不成立的,这叫不完全归纳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小明家到公园1KM,从公园到学校2KM1、小明上学需走多少千米?1+2=3(千米)2、小明放学回家需走多少千米?2+1=3(千米)1+2=2+1 三、运用新知,建立模型 1+2=2+1这样的式子还有那些?请把你写出来的和全班分享一下,好吗?3+9=9+311+2=2+11543+4=4+5434100+3100=3100+4100等这些算式能写完吗?那么这些式子有什么特征?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四、回顾反思,验证结论

难道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吗?我们怎么检验一下,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找反例,好办法 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五、录课后的反思: 取得的成就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严重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均与调和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 3、反思探索过程,体验胜利情感。 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用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街子学区果什滩小学杨守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列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

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 学情分析 《加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师生观看动画片:朝三暮四) 师:动画片看完了,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生:大笑。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我发现猴子们其实每天吃到的栗子是一样多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案例

核桃沟小学刘晓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7~29页的例题,第31的“做一做”以及练习五第4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生活中数学的好奇与追求。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旅游吗你们去旅游时一般乖坐什么交通工具引入情境图。(让学生都参与简单说说她们旅游的情况,活跃了学生的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气氛) (2)教师出示课本27页教学情景图,请同学们看图,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提问:你们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3)根据这些信息,同学们能不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让学生都思考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2: 李叔叔7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2、探索加法交换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我们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40+56=96(千米) (2)还可以怎么列式板书:56+40=96(千米)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今天的路程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教师提问: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李叔叔今天的路程,那么既然这两道算式的得数一样。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他们相不相等呢(相等)教师板书:40+56 =56+40 这是一个等式,请同学们将它读一读。

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 京东学校李莲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 4+3=7(个) 3+4=4+3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加法中的类似问题,板书部分课题:加法 2、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问: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师:根据刚才的朝三暮四故事和李叔叔的骑车问题,你有什么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观察列举出的等式,发现规律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2)给发现的规律命名。 (3)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自由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并小结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1)师: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2)独立思考、操作。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3)汇报交流并小结:用字母表示更简洁明了地表示出:任意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8+17=17 + 28) 【评析:使用新教材后,许多教师对数量关系的运用弱化了,不少老师在这里就算式论算式,就运算论运算,出了力,却效果差,此处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板书:加法) 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评析:多媒体课件有效而不花哨,通过图片、数据的移动,对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起了很好的意会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随机生成算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类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为抽象出加法交换律奠定基础。】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评析:第一次观察交流,是让学生初次感受算式的特点,并能仿写出来;第二次看和说,有助于学生用语言和符号来归纳出算式的特点。看和说都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学生相互间的说,打破了课堂中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增加了表述的时空。学生用符号和文字表示算式后,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3+4=7(个)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4+3=3+4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

《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师: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师根据回答板书: 5+3=3+5 7+13=13+7 156+65=65+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等号两边加数相同。 生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你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述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生:a+b=b+a 师: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

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加法交换律案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 曾玲芬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例1 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率,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 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交换律。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下面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但是,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老师配合课件,讲故事)宋朝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他不得不减少猴子的食量。有一天,他对猴子说:“早上,我给你们每只猴子三个桃子;晚上,我给你们每只猴子四个桃子。你们够吃吗?”猴子们一听,十分恼怒,都不同意。于是,他想了想,又说:“这样吧。早上,我给你们每只猴子四个桃子; 晚上,给你们每只猴子三个。这下总该够吃了吧?”猴子们一听,一个个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2、故事讲完了,你发现了什么? (不论是早上给3个桃子,晚上给4个桃子;还是早上给4个桃子,晚上给3个桃子。都一样,都是一共7个桃子。)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3+4 4+3)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规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2、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枚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自由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以上等式反映的规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 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