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河北省就业潜力与对策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河北省就业潜力与对策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河北省就业潜力与对策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河北省就业潜力与对策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河北省就业潜力与对策分析

河北经贸大学罗迪、王朝燕、程度胜

摘要

扩大就业是促进我省经济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这一提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就业的影响尤其重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对就业结构的演进产生较大影响。

本文所用到的数据均来自2010年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将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其中通过计算1985-2009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扩张弹性及就业弹性等指标对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验证产业结构和就业人数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运用EVIEW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因果检验并通过建立ARIMA模型对产业结构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双对数模型就业趋势进行预测。

通过分析发现,河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状态中,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则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第三产业一直以来保持着快速发展的速度,是推动河北省发展的主力;河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虽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但所占比重仍是最大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并且发现第二第三产业对就业都是有拉动作用的但第一产业近年来不断对就业呈现出“排挤”的状态,此外还发现河北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不一致,就业弹性偏低等等,这势必会影响河北省以后的发展。

最后,针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投资、农业、工业等各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势必对河北省的就业潜力予以挖掘,推动河北省经

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整检验;预测

目录

一、研究背景 (1)

二数据来源及模型简介 (2)

2.1数据来源 (2)

2.2模型简介 (2)

2.2.1 协整检验 (2)

2.2.2 Granger因果检验 (2)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动的定性描述 (3)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变与现状 (3)

3.2 河北省就业人数演变与现状 (6)

四、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定量研究 (8)

4.1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人数相关性研究 (8)

4.2 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偏差研究 (9)

4.3 产业扩张弹性研究 (13)

4.4 产业结构拉动就业人数研究 (15)

4.4.1 1985-2009年河北省就业弧弹性分析 (15)

4.4.2 1985-2009年河北省就业弹性的双对数模型分析 (19)

4.5 Granger因果检验 (22)

五、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的趋势定量分析 (24)

5.1基于ARIMA模型的河北省产业结构预测分析 (24)

5.2 基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趋势预测 (26)

六、对策和建议 (27)

6.1 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27)

6.1.1利用投资对就业的有效拉动作用 (27)

6.1.2 对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给予产业政策倾斜,对于其发

展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27)

6.2三大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28)

6.2.1农业方面 (28)

6.2.2工业方面 (29)

6.2.3服务业方面 (29)

参考文献 (31)

附录 (32)

一、研究背景

扩大就业是促进河北省经济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这一提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宏观经济必须要处理好四大目标平衡问题:一是持续与适度的经济增长;二是减少失业率,增加就业;三是控制通货膨胀;四是国际收支平衡。这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就业优先”和“努力实现充分就业”非常重要:我国就业问题总量之大、矛盾之复杂,是任何国家都未曾遇到过的。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将始终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巨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格局,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调查,一个个体户平均可以带动两个人就业,一个创业的小企业可以带动13个人就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就业需求预测。随着我国目前产业的升级,生产技术的变化,新技术的采用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新兴的行业和职业大量涌现,传统行业和职业被淘汰,结构性失业的现象不可避免。

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河北省每年新成长劳动力大约在120万人,其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有75万左右,统筹考虑城乡就业,每年需在城镇安排的新成长劳动力大约在100万人。而我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大约在85万人,缺口至少15万以上。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掣肘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在经济上追赶其它东部强省的一个关键。

我国政府部门认为,只有维持高经济增长才能够促进就业,这是个错觉。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两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一个百分点,这个规律在发达国家得到验证,并且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依据。但是在我国,这个规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高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就业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反还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这应该是由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现状造成的。因此,我们认为,

应该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二数据来源及模型简介

2.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分别为1985-2009年河北省GDP 和就业人数,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这些数据均来自2010年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并以1985年为基期,消除价格因素,得到1985-2009年的实际GDP 。

2.2模型简介 2.2.1 协整检验

用时间序列建立模型的前提条件要求各序列都是平稳的,这样建立的模型才有现实的解释意义,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通常采用差分方法消除序列中含有的非平稳趋势,使得序列平稳化后建立模型,但是变化后的序列限制了所讨论经济问题的范围,并且有时变换后的序列由于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使得化为平稳序列后所建立的时间序列模型不便于解释。Engle 和Granger 提出的协整理论及其方法,为非平稳序列的建模提供了另一种途径。虽然一些经济变量的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检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1)若k 个序列1y 和23,,,k y y y 都是同阶单整序列,建立回归模型

12t 3t kt ,y +y y t t y u 23κ=ββ+β+

1,2,,t T =

模型估计的残差为

12t 3t

y y y t t u y ∧

23κ=-β-β-β (2)检查残差序列u ∧是否平稳,也就是判断序列u ∧

是否含有单位根。通常用上面介绍的ADF 检验来判断残差序列u ∧

是否是平稳的。

(3)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可以确定回归方程中的k 个变量

123(,,,)k y y y y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

123(,,,)k y y y y 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利用ADF 的协整检验方法来判断残差序列是否平稳,进而确定回归方程的

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同时还可以判断模型设定是否正确。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回归方程的设定是合理的,说明回归方程的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上述方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2.2.2 Granger 因果检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 因果关系。 如果关于所有的s>0,基于(t y ,1t y -,…)预测 t s y + 得到的均方误差,与基于(t y ,1t y -,…)和(t x ,1t x -,…)两者得到的t s y +的均方误差相同,

则 y 不是由 x Granger 引起的。对于线性函数,若有

可以得出结论:x 不能Granger 引起 y 。等价的,如果上式成立,则称 x 对于 y 是外生的。这个意思相同的第三种表达方式是 x 关于未来的 y 无线性影响信息。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动的定性描述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变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GDP 总量从1985年的396.7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7285.60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近43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由1985年的30:46:23转变为2009年的13:52:35。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迅速,第二产业稳中求进,第三产业增长缓慢。

图3.1 河北省产业产值变化图

)],,,,,|(?[)],,|(?[111

--+-+=t t t t s t t t s t x x y y y E MSE y y y E MSE

图3.2 河北省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图

第一产业。从1985-2009年第一产业的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由最初的30%下降到13%,下降幅度约为50%,可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三大产业中越来越少。下降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1990年),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下降的幅度不大。其中,1985年和1986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于国家所占比重之外,其余四年都小于国家比重,可以看出河北省这一时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变动幅度大,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1991年——1998年),这一时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22%下降到19%,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在变化过程中,个别年份的产业比重稍有回升,说明河北省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根据每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调整各产业的比重,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一时期,国家的产业比重无论是总体趋势还是单个年份,基本都是下降的,说明国家第一产业发展比较平稳,下降的幅度也大于河北省,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三阶段(1999年——2009年),这一阶段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形势与第二阶段的相似,都是在总体下降的趋势下,个别年份有小幅的回升现象。但是这一时期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百分点较之上阶段高了1个百分点,由1999年的18%下降到2009年的13%。这一阶段国家第一产业的降价幅度比河北省的大,最终下降到10%。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三大产业中处于首位,发展至今其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并且从1985~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46%上升为2009年的52%,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河北省目前的经济是以第二产业

为主导来发展的。国家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在这一时期内的总体比例一直小于河北省。虽然它的比例也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最大比重只保持在48%,低于河北省4个百分点。上升的过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1992年),这一阶段,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50%以下,大部分在45%左右游移,最大年份也只有49%。而这一时期,国家的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在43%,上下浮动很小。河北省在这一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国家的呈上升趋势。河北的下降的缓和,国家的上升的缓和。第二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阶段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比较平和,基本保持在48%~50%之间,逗留于三种比例之间。承接于上个阶段,这一时期一开始,产业比重就跃升至50%的水平,占到了三大产业总体比重的一半,这也是个分割点,是2003年之前所占比重最大的年份。而国家这一时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河北的更加平稳,保持在46%,总体的比重仍小于河北省。第三阶段(2004年——2009年),这五年为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期,并且逐年上升没有下降现象。这一时期,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都达到了50%,占到总体比重的一半。而国家第二产业比重虽然上升,但是最大比重也没超过50%,保持在48%的水平。因此,从总体上看,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状况较之国家第二产业发展状况不稳定现象严重。

第三产业。河北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原来第三位上升到第二的位置,并且上升的时间很短,只利用三年就超过第一产业,跃居第二的位置,并保持至今。但是河北省第三产比重从1985年最初始就低于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并一直没有超过国家比重。说明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与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距离。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1987年),这一阶段河北省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比重,跃居第二。这三年中,产业比重保持在30%以下,同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情况一致。第二阶段(1988年——2000年),这一阶段,河北省第三产比重发展较为曲折,上下浮动频繁,比重上升到30%,但保持在35%以下。而国家在这一阶段的最大比重达到39%,并且上升趋势明显。第三阶段(2001年——2009年),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的发展历程相似,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上下略有波动,虽有上升,但是所占比重最大也只是保持在36%的水平。而国家在这一时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突破到了40%,并保持这个比例稳定发展。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

与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差4个百分点。此时,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和第二产业比重相差19个百分点,而国家的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差才相差8个百分点。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河北省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稳定,浮动情况频繁,应该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3.2 河北省就业人数演变与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河北省各产业就业人数情况相差较大,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63%、22%、15%,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占绝大比例,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少,就业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是增幅不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产业齐头并进,相差不大。

图3.3 河北省产业就业人数变化图

图3.4 河北省就业结构变化图

第一产业由于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生产力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河北省从改革开放至今,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绝对数量居高不下。从1985年至1991年,河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直到1991年达到了就业人数的历史最高点1905.27万人。那么从1992年开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总体开始下滑,下滑到2009年的就业人数为1479.22万人。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数绝对量的变动经历了上升和下降两个趋势。而就业人数比重却是成下滑趋势的,即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整个就业人数中的比例是越来越小的,其变化趋势是:从1985年的62.74%下降到2009年的39%,下降了23个百分点。从全国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38%,在全国就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多的。虽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但从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来看,它在三大产业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仍居第一,所吸收的就业人数仍是最多的。如图3.4: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绝对量是逐步上升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部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1985~1997年,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上升期。就业人数由1985年的557.49万人上升为1997年的932万人。说明这13年中,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在第二产业就业。1998年以后的四年里,就业人数开始下滑,由940万下滑到900万。2002年就业人数有所回升,并以良好的态势稳步上升,直到2009年就业人数达到1203.36万人,但仍低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排在第二位。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99年下降,也是连续下降四年,2003年开始回升,并稳步增长。从总体上看,河北省第二产就业人数状况与国家的就业情况相似,但是在绝对数量上,河北省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远低于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有的年份就业人数相差近一倍。可以看出,河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吸纳情况与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如图3.4: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发展,就业人数在三大产业中是最少的。1985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394.58万人,在400万以下,仅占就业总人数的15.44%,是第一产业所占就业比重的1/4。而国家在这一年的就业人数为8395万人。从1986年开始,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突破400万,并稳步增长,

到1991年都保持在450万人左右。而这一阶段国家的就业人数最多达到了12378万人,是河北省就业人数的近30倍。1992~2005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很快。从1992年开始就业人数突破500万人,并且每年都会增长,并且增长迅速,人数接近1000万。而这一时期,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2300多万人,是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2.3倍。2006~200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而此时,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已经达到26000多万。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三产业的就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来看,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越来越接近。可知,河北省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逐步优化。如图3.4:

四、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定量研究

4.1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人数相关性研究

相关分析是分析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事物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相关程度如何。利用相关分析检验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证明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这是研究产业结构对就业影响的前提条件。研究二者的相关性,本文选取1985~2009年产业结构数据和就业人数数据为变量,通过相关系数r的大小判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r的取值在-1~+1之间。r>0表示两变量存在正的线性相关关系;r<0表示两变量存在负的线性相关关系。r=1表示两变量存在完全正相关;r=-1表示两变量存在完全负相关;r=0表示两个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 >0.8表示两变量之间具有将强的线性关系;r<0.3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较弱。首先,从总体上看一下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相关关系。GDP与就业人数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为:

表4.1 相关性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P值为0,说明GDP和就业人数是显著相关的。r=0.868,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即随着GDP的不断增加,就业人数也是随着不断增加的。

再者,分析各产业比重与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为:

表4.2 产业结构与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

第一产业比重与就业总人数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P值为0,说明两者之间是显著相关的。二者的相关系数r=-0.910,表明二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即随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则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说明我省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第二产业比重与就业总人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值为0.01,小于0.05,说明两者之间是显著相关的,二者的相关系数r=0.855,二者中度相关,即随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增加则就业人数也会随着增加,这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第二产业得到发展,使得新兴部门不断出现,可以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总人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值也为0,说明二者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53,二者相关度较强,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劳动力有很强的正向作用和同步变动关系,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最强。

4.2 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偏差研究

结构偏离度,是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与否的指标。通过采用结构偏离度指标对二者的偏差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河北省各个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能

力,以便调整产业发展战略。

对于结构偏离度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意见,某些学者认为它是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之差,也有的将其定义为某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差的绝对值,还有的将其定义为(某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产业的就业比重)-1。虽然计算公式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本文采取最后一种定义进行偏差分析。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更进一步的理解是,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就越合理。当结构偏离度大于零,说明该产业有能力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应该把劳动力转向该产业。当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意味着该产业人员冗余,应该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流出,转移到其他部门。

表4.3 河北省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总偏

离度产值

比重

就业比

重偏离度

产值比

就业比

偏离

产值比

就业比

偏离

1985年30.33 62.74 -0.52 46.44 21.82 1.13 23.23 15.44 0.50 1.12 1986年28.27 61 -0.54 47.47 23.13 1.05 24.26 15.87 0.53 1.04 1987年26.38 59.27 -0.55 49.04 23.97 1.05 24.58 16.76 0.47 0.96 1988年23.14 59.1 -0.61 46.11 24.58 0.88 30.75 16.32 0.88 1.15 1989年23.85 60.85 -0.61 45.56 23.6 0.93 30.57 15.55 0.97 1.29 1990年25.43 61.6 -0.59 43.23 23.01 0.88 31.34 15.39 1.04 1.33 1991年22.1 62.67 -0.65 42.9 22.7 0.89 35 14.63 1.39 1.63 1992年20.11 60.35 -0.67 44.83 23.26 0.93 35.06 16.39 1.14 1.40 1993年17.84 58.56 -0.70 50.15 24.55 1.04 32.01 16.89 0.90 1.24 1994年20.66 55.46 -0.63 48.14 25.93 0.86 31.2 18.61 0.68 0.91 1995年22.16 53.18 -0.58 46.42 27.03 0.72 31.42 19.79 0.59 0.72 1996年20.3 49.55 -0.59 48.21 28.55 0.69 31.49 21.9 0.44 0.54 1997年19.27 49.16 -0.61 48.92 28.28 0.73 31.81 22.56 0.41 0.53 1998年18.58 49.01 -0.62 48.97 27.7 0.77 32.45 23.29 0.39 0.54 1999年17.86 49.76 -0.64 48.48 26.48 0.83 33.66 23.76 0.42 0.61 2000年16.35 49.56 -0.67 49.86 26.2 0.90 33.79 24.24 0.39 0.63 2001年16.56 49.17 -0.66 48.88 26.39 0.85 34.56 24.44 0.41 0.60 2002年15.9 48.4 -0.67 48.38 27.05 0.79 35.72 24.55 0.45 0.57 2003年15.37 48.19 -0.68 49.38 27.17 0.82 35.25 24.64 0.43 0.57 2004年15.73 45.86 -0.66 50.74 28.23 0.80 33.53 25.91 0.29 0.43 2005年14.89 43.84 -0.66 51.83 29.24 0.77 33.28 26.92 0.24 0.35 2006年13.78 42.24 -0.67 52.44 29.99 0.75 33.78 27.77 0.22 0.29 2007年13.17 40.42 -0.67 52.82 30.96 0.71 34.01 28.62 0.19 0.22 2008年12.71 39.76 -0.68 54.34 32.41 0.73 32.95 28.83 0.14 0.19 2009年12.81 38.1 -0.67 51.98 31.73 0.64 35.21 29.41 0.20 0.17

图4.1 河北省就业结构偏离度

根据表4.3的显示,分析如下:

第一产业从1985年至今,它的结构偏离度都小于零,说明第一产业拥有相对过剩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需要转移。1996年以前,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跨度大(不稳定)。其中,1985年到1987年之间,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保持在0.55左右的水平(以下均以绝对值进行论述),从1988年开始,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0.55升跃到1992年的0.67。1993年结构偏离度为0.7,是吸纳就业人数能力最低的一年,大量的闲置劳动力需要转出。说明这一年是农村人口转出的最高期。从1994年到2009年,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基本保持在0.6~0.7之间,这说明第一产业每年吸纳的就业人数的能力基本持平,但是冗余的劳动力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化完毕,它需要时间的积淀、政策的调和各产业间的互相促进。因此,随着每年人口的增加,河北省第一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短期内表现的不是很明显。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增加,加之人们对好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愿固守于土地,希望进入高端行业去赚得更高的收入,因此,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吸引力逐渐降低,即使每年的GDP水平提高,他们也不愿意停留在第一产业。第三,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的现状显示,产业内各部门的配置和发展不合理,致使吸纳劳动力能力降低,应该及时调整政策,为吸纳劳动力做出贡献。图4.1能够直观的体现河北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化情况,看出河北省历年来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偏差情况。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都是大于零的,说明第二产业一直在为吸纳劳动力做贡献。1985年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最大,其余各年的偏离水平大多保持在1左右。但从总体上看,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是呈下降趋势的,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在下降。在下降的背后展示着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越来越合理的现象,因为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到2009年下降至0.64,是历年来最小的一年,体现出第二产业在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使本产业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合理化。主要是因为:第一,河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第二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配第——克拉克定律指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吸收的就业人数是成正比,即劳动力的流动是随着各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而流动的,在目前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现状下,劳动力应该是向该产业流动的,因此,第二产业每年都保持着较好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第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河北省不断的出台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使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下降趋势,发展越来越和谐。同时,促使了第三产业的优化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流动,这样势必会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降低,所以第二产业的吸纳能力出现下降趋势,二者的偏差逐渐缩小,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图4.1直观的反应了河北省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

第三产业的偏离度与第二产业相似,历年来的数据都大于零,说明其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也做出着相应的贡献。从总体的趋势上看,第三产业的偏差程度也是逐渐递减的,但与第二产业不同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第三产业并没有发挥很强的吸纳劳动力能力,偏差程度在0.5左右,直到1991年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才达到最大值,是吸收产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一年。同时,第三产业的吸纳劳动力程度比第二产业的吸纳能力弱,因此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在接收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居第一位。西方经济学家克拉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由吸收初级劳动者的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国民收入进一步增长时,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从河北省目前劳动力就业状况来看,第三产业还未成为劳动力的主要转向产业,这意味着河北产业结构发展还未达到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变的阶段,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从第三产业历年的偏差数据看,偏差程度是越来越接近于零的,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

产业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接近。图4.3能够直观的反应河北省第三产业历年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

4.3 产业扩张弹性研究

产业扩张弹性是动态的描述一个产业扩张和萎缩的程度,即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通过产业扩张弹性的计算能够得出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产业扩张弹性的公式为:

,1,1

1

,1,,,1

,1,2,3

n

n

j t j t

j j i t i t

i n

i t

j t

j Q

Q Q Q i Q Q

δ+==+=--=

÷

=∑∑∑

其中,i δ表示第i 产业由t 年到t+1年中的产业扩张弹性;

,i t

Q 表示t 年第i 产业的产值;

,1

n

j t

j Q

=∑表示t 年各产业的产值之和。

当i

δ>1时,表示i 产业增长速度大于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呈扩大趋势;当

0<i

δ<1时,表示i 产业增长速度小于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呈相对萎缩趋势;

i

δ<0时,表示i 产业呈绝对萎缩趋势。通过各产业扩张弹性的研究,从而分

析各产业的扩张和萎缩程度,发现产业变化的基本趋势。

表4.4 河北省产业扩张弹性

年份 第一产业

扩张弹性 第二产业扩张弹性 第三产业扩张弹性 年份 第一产业扩张弹性 第二产业扩张弹性 第三产业扩张弹性

1988年 0.521 0.766 1.980 2000年 0.196 1.271 1.036 1989年 1.211 0.920 0.962 2001年 1.155 0.771 1.263 1990年 1.798 0.376 1.307 2002年 0.518 -3.109 1.405 1991年 0.201 6.060 1.713 2003年 0.747 5.110 0.899 1992年 0.443 -1.683 1.010 2004年 1.126 4.976 0.734 1993年 0.538 -0.613 0.643 2005年 0.666 -1.453 0.955 1994年 1.695 4.391 0.888 2006年 -0.195 1.199 1.224 1995年 1.312 0.846 1.031 2007年 1.231 -1.557 0.965 1996年 0.521 1.220 1.013 2008年 0.721 1.178 0.831 1997年

0.598

5.165

1.079

2009年

1.111

0.389

1.965

从表4.4可知,第一产业在扩张趋势和相对萎缩趋势之间循环发展,在一两年的扩张期之后,都有几年的相对萎缩期。这说明河北省在农业产业规划政策上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第一产业仍然存在频繁的扩张期,说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规划欠佳,需要进行调整。第二产业的扩张弹性,跳跃性很大,成锯齿型发展。1991年,第二产业扩张弹性为6.06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而次年下降到-1.683,成绝对萎缩趋势,1994年又恢复到4.39,成扩张趋势,以后的发展中一直处于同样的态势,可见第二产业的发展还很不稳定。第三产业的扩张弹性值都大于零,虽然有相对萎缩的年份,但是从数值来看,大都接近于一,并且某些年份的产业扩张弹性数值大于第二产业的扩张弹性,说明第三产业的扩张趋势明显,相对萎缩现象少,和其他两大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稳定。

图4.2 产业扩张弹性图

图4.2为河北省三大产业扩张弹性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河北省三大产业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扩张和萎缩趋势变化异常,相差数值正负悬殊。这是因为河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不稳定,对第二产业这样的支柱产业在历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适时的做出正确的调整。当产业结构政策更多支持第二产业的发展时,它的发展力度就大,取得的经济效果就会好于其他两个产业。再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必将在整个产业系统中减少,这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也是河北省经济良好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说明第一产业地位的不重要。当然,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是我国也是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更高目标,这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具体体现。因此,河北省三大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体现了这种轻重缓急的过程,并力求在发展过程中使产业结

构最优化。

4.4 产业结构拉动就业人数研究

分析产业结构对就业人数的影响,论文引入了就业弹性和就业交叉弹性这两个概念。通过对两种弹性的研究,可以得知各产业对就业人数的具体吸纳情况。所谓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比,就业数量随之变动百分之多少。而就业交叉弹性是指本产业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比带动其他产业就业数量变化百分之多少。就业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当就业弹性较低时,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低,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不明显。计算弹性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假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变。

本文中选取1985年到2009年的三大产业就业人数为因变量,即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Y ,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为2Y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

3

Y 。选取三大

产业历年的GDP 总量(以1985年为基期)为自变量,即第一产业的GDP 为1X ,第二产业的GDP 为2X ,第三产业的GDP 为

3

X 。建立如下方程:

i

i X Y ln ln ln βα+=

α为常数,β为系数,对方程两边变换得到:

i

i

i i

X dX

Y dY =

β,根据就业弹性的概念,

我们可以看出β是各产业的就业点弹性。点弹性是对单个产业历年来就业弹性进行总体概括,但是它不能准确的反映年与年之间就业弹性的变动情况,往往会忽略掉一些信息,为了准确,还可以对就业弹性的时序数据即弧弹性进行了相应分析,通过公式1

1

it

it it it it Y X X Y β--?=

? 得到就业的历年弧弹性。

4.4.1 1985-2009年河北省就业弧弹性分析

下面我们利用表4.5和4.6来计算河北省各产业的弧弹性 表4.5 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长率

年份

总产值增长率(%)

第一产业产值增长

率(%)

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

(%)

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

(%)

1986年0.041-0.0290.0640.087 1987年0.1090.0340.1460.124 1988年0.139-0.0110.0710.424 1989年-0.0120.019-0.023-0.017 1990年0.0830.1540.0270.110 1991年0.1570.0250.1480.292 1992年0.1240.0230.1750.126 1993年0.1620.0310.3000.061 1994年0.0550.2220.1130.028 1995年0.1310.2130.0900.139 1996年0.1310.0370.1750.134 1997年0.1060.0500.1230.117 1998年0.0940.0550.0950.116 1999年0.0810.0390.0700.122 2000年0.1210.0260.1530.125 2001年0.0880.1030.0670.113 2002年0.1020.0580.0910.139 2003年0.1250.0880.1480.110 2004年0.1740.2020.2070.117 2005年0.1600.0310.2040.155 2006年0.1260.0270.1400.147 2007年0.1340.1790.1260.128 2008年0.1080.0620.1380.080 2009年0.0840.0920.0370.158

表4.6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

年份总就业人员增长

率(%)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

增长率(%)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长

率(%)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

长率(%)

1986年0.028-0.0010.0900.056 1987年0.0380.0080.0750.096 1988年0.0300.0270.0570.003 1989年0.0180.048-0.023-0.030 1990年0.0340.0470.0090.023 1991年0.0290.0470.015-0.022 1992年0.022-0.0160.0470.144 1993年0.021-0.0090.0780.052 1994年0.012-0.0410.0690.115 1995年0.013-0.0290.0560.078 1996年0.015-0.0540.0720.123 1997年0.007-0.001-0.0020.037 1998年0.0130.010-0.0080.046 1999年-0.0130.002-0.0570.006

2000年0.0190.0150.0080.040

2001年0.007-0.0010.0140.015

2002年0.008-0.0080.0330.012

2003年0.0100.0060.0150.014

2004年0.013-0.0360.0530.065

2005年0.015-0.0300.0510.054

2006年0.011-0.0250.0370.043

2007年0.015-0.0280.0480.046

2008年0.0170.0000.0310.024

2009年0.018-0.0010.0280.033

表4.7 河北省各年就业弹性

年份总就业弹性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第三产业就业弹性

1986年0.674 0.024 1.394 0.643 1987年0.348 0.243 0.518 0.779 1988年0.218 -2.523 0.803 0.008 1989年-1.524 2.502 0.995 1.769 1990年0.412 0.305 0.315 0.211 1991年0.183 1.839 0.098 -0.074 1992年0.175 -0.704 0.270 1.144 1993年0.129 -0.299 0.259 0.854 1994年0.223 -0.186 0.612 0.897 1995年0.099 -0.135 0.618 0.559 1996年0.113 -1.485 0.410 0.920 1997年0.069 -0.014 -0.016 0.319 1998年0.138 0.181 -0.085 0.395 1999年-0.164 0.047 -0.806 0.052 2000年0.158 0.576 0.054 0.317 2001年0.078 -0.010 0.214 0.135 2002年0.074 -0.142 0.361 0.088 2003年0.082 0.066 0.099 0.127 2004年0.077 -0.176 0.256 0.560 2005年0.093 -0.955 0.251 0.352 2006年0.091 -0.954 0.268 0.296 2007年0.114 -0.159 0.380 0.362 2008年0.153 -0.002 0.228 0.302 2009年0.214 -0.016 0.775 0.210 均值0.093 -0.082 0.345 0.468

沧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调整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1467014.html, 沧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调整分析 作者:吕媛刘孜仪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19期 摘要:在环渤海地区,沧州市是一座长期被忽视、被低估的城市。2014年3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北省各地市,尤其是处于沿海经济区的沧州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沧州要抓住机遇,正确认识自身的产业结构演进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而做出调整及优化,加快促进沧州的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沧州;产业结构;优化 一、沧州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沧州所处经济发展阶段 2014年,沧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13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0%,在2014年河北省11个地市GDP排名中名列第三位,其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北省中发展较高。2014年沧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51.9:38.0。因此,目前沧州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型。 2.沧州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根据2005年—2014年沧州三产的占比数据可知,沧州市三次产业的变动规律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目前,第一产业所产比重比较稳定,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10%以上,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动。沧州的第二产业发展与全国基本一致,除2008年奥运会所造成的2009年二产比重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年份都发展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50%以上,但相较于2005年二产比重还是有所下降。沧州的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说明沧州的第三产业发展虽与发达城市相比尚有差距,但仍有发展潜力。 二、沧州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对比分析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国际第一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地区经济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种植业所占比重将会逐步降低,而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将逐步提高。根据沧州2014年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显著特征呈现出种植业所占将近60%的比重,种植业比重偏高;而其区位商较高的畜牧业与其所占比重也不相符。除此之外,沧州位于环渤海的核心位置,属于临海经济发展区,然而其渔业发展所占比重却只占5%,区位商也只有0.4,可以看出,沧州没有充分发挥其临海的优势而大力发展渔业。由此可知,沧州目前的第一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最新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 【摘要】产业结构演变是经济增长和效率变化的结果。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总量、各产业的产出比例、资本效率和资本就业吸纳能力会发生相应变化,并且对就业产生影响。本文借助数理模型,探讨了各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增加就业和提高投资效率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出比例资本效率就业变化 、引言 自从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提出三次产业思想以来,经济学家克拉克完善和应用三次产业理论分析了产业间劳动力就业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直至第三产业就业占绝大比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钱纳里等运用该理论分析了产业间相对国民收入和要素效率的变化规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由粗放规模扩张型向集约效益提高型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本文借助数理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资本产出效率和资本吸收就业的能力对就业的效应,并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就业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相关理论 本文研究需要运用资本存量核算理论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1、三次产业的规定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2、资本存量计算理论 各期资本存量的计算涉及到基期资本存量、各期资本投入增量、投入资产价格指数和资本折旧率取值等数据。国内基期资本存量的数据借用张军、张元(2003)研究结果,并分配到各个地区中;根据蔡晓成(2009)研究,本文拟采用各地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作为各期资本投入增量;资产价格指数和折旧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关年鉴数据。各期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Kt=+k (1-m) Kt+1= +Kt(1-t+1)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计算不同产业的资本存量。 三、研究思路 为了研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演变、资本产出效率和资本吸纳就业能力等因素对就业变化的影响,构造如下数理模型。 TE= Y?琢i?茁ie ,表示三大产业就业量,其中,Y、?琢i、?茁i、e 分别表示GDP总量、第i产业产值比例、第i产业单位产出占用资本、第i产业单位资本吸收的就业量。 △TE=TEt-TEt-1= Yt?琢ti?茁tieti- Yt-1?琢(t-1)i?茁(t-1)ie(t-1)i,为方便计,将?琢(t-1)i、?茁(t-1)i、e(t-1)i分别简写为?琢t-1、?茁t-1、et-i。 △TEt=TEt-TEt-1= △Eti= [△Eyti+△E?琢ti+△E?茁ti+△Eeti] 其中,△Eyti、△E?琢ti、△E?茁ti、△E eti分别表示第i产业在第t年因为GDP第i产业产值比例、第i产业资本效率和第i产业单位资本吸收的就业量变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尤其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

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仍然较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五是资源有效配置呈合理化趋势,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产业发展已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六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对优势产业的制约得到缓解;七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城镇化水平达到23%左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征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

京津冀区域经济中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中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近些年,作为京津冀地区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河北省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北京、天津的经济全面发展状况相比,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多缺陷和隐患,如经济梯度不合理、资源未能有效配置、经济结构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缺少区域整体协调规划体制、产业结构趋同等,这些都需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来解决。 关键词:产业结构;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 一、河北省三大产业现状分析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同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一样,是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核心聚集建设之一。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河北省起到了承载、辅助的特殊作用,沿海靠山、中部平原、环绕京津地区的地理特征也构成了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特殊区位优势。200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成立,2010年8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上报国务院,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差,加强京津两地的经济扩散效应,推进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些年随着改革力度的推进,河北省经济发展迅速。 河北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同时河北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出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例有所下降,畜牧渔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对经济贡献比重在下降,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提高。第二产业接近占全省经济产出总量的1/2,比重明显高于另两大产业,由于河北省产业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形态,第二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河北省二次产业历史悠久,缺少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品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结构优化。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在改革推动下,正在由封闭式内向型向开放式外向型转变,所占生产总值比例不断增大,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运输、商业、旅游,饮食、物流等产业快速发展。 二、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分析 (一)整体缺乏总体规划 缺乏有效的总体规划主要表现在:缺乏整体合作的概念,京津冀政府没有形成有共同利益的规模化合作,由于北京、天津、河北属于三个不同的行政管辖区域,而北京作为首都、天津作为直辖市在制定各自发展计划时,经常只顾及到自身的利益,对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发展不够重视,而对各自管辖区域利益的一味追求,造成了北京与天津凭借其在区域竞争中的地理和政策优势,从周围省市获取资源,虽然京津冀的高层领导近些年来进行了多次协商会议,但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正式有效的协调机制,也未能找到合适有效的合作切入点,而且由于目前京津冀对区域经济合作进行鼓励的政策力度不大,在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等方面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产业经济学论文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系别商贸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xxx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王刚 201x年10 月04日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摘要 产业结构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河北省经济不断发展,但在全国范围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其也在不断的优化升级,但速度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GDP总量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近95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迅速,第二产业稳中求进,第三产业增长缓慢。 河北省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整体竞争力低。河北省目前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是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规模不等于质量,因此第二产业须优化提升。稳定农业,做强工业,壮大服务业成为河北省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河北省,三次产业

目录 1产业结构的概念 (4) 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4) 3 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4)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4) 3.2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变 (5) 3.3 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8) 3.4 河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9) 4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10) 致谢 (12) 参考资料 (13)

1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全民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一般通过两类指标来反映:一类是反映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配置状况和变化的指标,如三次产业就业及投资比重等;另一类则是反映各产业部门产出和效益的指标,如产业GDP及利润比重等。 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国民收入的主要生产产业由第一次产业转变为第二、第三次产业。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第一次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依次逐步上升的趋势,相应的有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类型存在由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业人口首先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大,产业结构也会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结构转变;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后,就业人口又会大量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增大,产业结构则会由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结构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主要由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引起三次产业地位变动的趋势。 3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900 (计划范本系列)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XX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xx”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XX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XX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 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XX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XX年的73.0:24.5:2.5调整为 67.2:24.7: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

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虽然从总体的经济规模来看,三个地区对京津冀地区的GDP 贡献率中河北最高、北京次之、天津最低,但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却刚好相反。从整体趋势来看,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呈增长趋势,但经济规模大小却有所不同。其中,北京最大,天津次之,河北最小。2019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16.4万元,天津市人均GDP达到9万元,而河北省的人均GDP仅为4.6万元,与北京、天津相比较多。同样,这也显示了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市依旧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在经济圈中的生产效率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天津市则展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力资源,使各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人均产出逐渐超过北京地区。而河北省虽然是经济圈中地理面积最大、资源最富饶的区域,但人均生产的效率可谓也是最低的,并且相差极为悬殊,成为巨大的经济断带。为了保证京津冀地区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必须要加快对河北地区的调整和规划,将闲置的、不合理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逐渐缩小地区之间较为悬殊的经济差距。 二、产业结构对比 从产业结构整体来看,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梯度分布。从三大产业的GDP构成来看,北京市第一产业的产值总体比较平稳,并且只占据了极少的份额。第二产业的产出份额呈现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相反,与前两个产业不同的是,

第三产业显现出了较高的发展态势。201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构成为0.3︰16.2︰83.5。第一产业的产值贡献为0.3%,不到整个城市产值的1%,第二产业的产值贡献为16.2%。而第三产业单纯一个产业就提供了整个城市产值的4/5,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在2014年发生了一定的调整,由开始的“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的梯度分布。和北京地区类似,天津市的第一产业结构也处于总体平稳,但轻微下降的趋势,在地区GDP的产出份额中只占据着极少的比例。相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则处于此消彼长、你追我赶的趋势。2019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的产值贡献为1.3%,第二产业的产值贡献为35.2%,第三产业的产值贡献占比63.5%。天津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和服务型并重的潜力城市。 对比北京、天津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不足。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结构处于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但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依旧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平均占比在10%以上。作为地域辽阔、资源丰厚、气候适宜的河北省,第一产业依旧是产业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河北省是工业和制造业大省,在全国钢铁和机电等行业的制造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第三产业处于向上增长的发展趋势,2019年第三产业的产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 12级产业经济学王文楠10011312302 摘要: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并分析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在河北省经济体系中,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小,最后对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河北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历来也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此做过大量研究探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重视劳动、资本、知识的积累及技术进步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库兹涅茨、钱纳里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提出经济结构的转变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部门,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我国的经济学者刘伟、李绍荣( 2002) 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是:“在中国经济中,最

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除建筑业外几乎全是第三产业的部门,农业和工业排在最后。”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高度发达为前提。本文运用刘伟和李绍荣提出的计量经济模型, 对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实证分析,得到结论,河北省应该改造传统的农业结构、生产方式,改革传统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结构,保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数据来源与河北省GDP、三次产业产值数据 本文从河北省统计局的统计年鉴中选取了1996年至2010年河北省的生产总值(单位是亿元,下同)、三次产业的产值、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以及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等数据,用来做回归分析。下表是1996年至2010年河北省的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产值的数据,其中,第二产业的两个重要部分——工业和建筑业的相关数据也存在下表中。 表1 1996年至2010年河北省的生产总值与 三次产业产值 年份地区生产总 值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 19:59:00作者:佚名时间:2007-11-21 一、问题的提出和已有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在3%的GDP增长率水平上,GDP增长速度每 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 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也就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依据。 但是,统计分析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就业增长 速度不足“六五”的三分之一。为什么我国在1997年以后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劳动力市场却失衡加剧,失业率逐年增加,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呢? 国内关于中国的就业问题的思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条从劳动力市 场角度讲。蔡昉、顾建平认为传统的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和分割的劳动就业市场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第二条思路从供给方面讲。岳崇明、赖小琼、胡鞍钢等人认为非正规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虽然中国的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需求有关,但是我们认为我国 的就业问题需要联系产业结构考虑,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问题,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二、中国的就业结构趋势及国际比较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 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库兹涅茨的多国统计和钱纳里的多国模型的实证研究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存在。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基于财政收入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财政收入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地方财政收入的特点,如:与GDP总量反差巨大,税种结构不合理等,并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的角度,提出以政策调控、税收优惠等手段来发展征收营业说的产业,以实现产业升级并提高河北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观点。 标签: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增值税营业税 1 产业结构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1.1 基于财政收入的相关概念界定 1.1.1 产业的界定产业作为一个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经济单位,其分类的明确阐述最早出现在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940年所著的《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中。该书对三次产业的基本划分,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2005年5月,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了重新划分,明确: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本文从研究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税收的复杂性,将产业划分为:主要缴纳增值税的产业和主要缴纳营业税的产业,前者主要包括除建筑业以外的第二产业;后者主要包括第三产业以及以缴纳营业税为主的建筑业,具体涵盖:建筑业、运输业、通信业、仓储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教育、新闻、广播,以及社会服务、娱乐、个人生活服务等行业。同时,因为增值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且地方的分成比例是1/4,而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全部纳入地方财政收入,所以,根据两者对地方收入边际贡献的不同,将主要缴纳营业税的产业划分为第一位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产业(简称为第一位产业),将主要缴纳增值税的产业划分为第二位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产业(简称为第二位产业)。 1.1.2 产业结构的界定传统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本文的产业结构主要研究缴纳增值税的各产业部门和缴纳营业税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从“量”的角度而言,是静态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各产业比例关系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数量,即产业投入对财政产出的比例关系;从“质”的角度而言,是指动态地解释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产业部门的替代规律以及产生的相应的财政收入效果。 1.2 基于以上分类的产业结构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产业结构通过税收收入影响财政收入,具体表现为:①产业结构影响地方税收结构。2008年河北省的税收中,增值税占21.66%,营业税占31.80%,两者共占税收收入的53.46%。由此看出,缴纳增值税的各产业部门和缴纳营业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直接影响了河北的税收结构。②税收结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营业税属于地方税,除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外,其余的营业税都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而增值税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且中央占大头。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角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浅析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析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析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摘要:论文分析了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总结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问题 所谓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河北地处华北东部,毗邻渤海,环绕京津,各种自然资源相对丰富,既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又有较为丰富的生态和旅游资源,而且还有如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以及曹妃甸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等港口资源,为资源的流动与利用提供了渠道。但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质量始终难以令人满意,原因是河北省产业体系主要建立在资源型工业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扩张问题非常严重等等。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1.从三次产业看,农业比较效益低,工业内部结构重,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效益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发展不足;工业中,钢铁、石化、建材3大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

值中的占比一直在50%左右,新兴产业规模明显偏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0年低于全国8.7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2.从生产力布局看,沿海和环首都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占比低,临港产业起步晚。环首都4市尽管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承接的项目大多属于传统产业,而真正利用首都技术、人才等优势催生的新兴产业项目还不多。 3.从企业看,领军企业少、规模小,且行业分布不均衡。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我省只有17家,其中,我省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的企业仅2家,超100亿元企业只有36家。从主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36家企业行业分布看,有22家属于钢铁、石化和煤炭等能源、原材料行业,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仅有4家。 4.从产品结构看,存在“三多三少”问题,普通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原材料产品多、终端消费少,配套产品多、集成产品少。 5.从增长方式看,主要是”两拼一靠”(拼资源、拼环境、靠投资),粗放发展。 6.从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和资源型工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占比低。“十五”、“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共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3%、44.2%。工业投资中,“十一五”时期原材料工业投资占比达36.8%,六大高耗能产业投资占比达31.7%,而装备制造业投资占比最高的年份也未超过30%,高技术产业占比一直在20%以下。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40多年来,全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成绩斐然。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联系紧密,都是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引致现存劳动力适时整改,继而将影响波动到就业方面。只有合理协调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民生与社会的稳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必然条件。[1]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地带,地理优势明显,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得到迅猛且持续的发展。作为中国的经济与人口大省,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保证江苏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分析二者是否实现协调发展。 2.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2.1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图 1 1978-2018年江苏省三次产业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江苏省处于长三角经济带,所有地级市均跻身全国百强,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万亿元。由图 1可得,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处于较平稳水平,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198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一产业比重,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一、三”结构转换为“二、三、一”结构。2015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比重,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三、一”结构转换为现在的“三、二、一”结构。2016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超越50%,突破江苏省总产值的一半,三、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2.2江苏省就业结构的演变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浅析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浅析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 GDP 的比重由 1980 年的40.7%下降到 2009 年的14.3%;第二产业的比重由 1980 年的 41.2%上升到 2009 年的 56.6%;第三产业的比重由 1980 年 18.1%的低起点起步后逐步攀长,到 2003 年达到 34.3%的顶点后,近年来一直在 30%左右徘徊。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1981 年的 61.5%演变为 2009 年的 5.1%;第二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1981 年的 6.9%上升到 2009 年的 64.8%,其中工业贡献率由 10.2%提高到55.1%;第三产业贡献率由 31.6%下降到 30.0%。在工业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传统优势行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据资料显示,2010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2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226.84亿元,增长14.8%,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11950.82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6452.6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2:57.7:28.1。 据河南统计局局长刘永奇介绍,在去年“十一五”期间,河南重点培育打造的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行业比上年增长22.1%,高技术产业增长15.6%,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煤炭、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5.6%,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3.4个百分点。在重点监测的全省59种主要工业品中,44种产品产量较上年有所增加,增产面达74.6%。经比较,2010年,河南省全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0%,同比加快4.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3.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3%。 “十一五”时期,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加快、四个转变,”即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紧紧围绕发挥资源优势,拉长短板,做大总量,全省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我省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但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粗放、发展水平低、质量效益差,尤其是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过于依赖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状况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一)河南产业结构层次低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 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4.3: 56.6: 29.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