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2021年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2021年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1.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

【答案】错误。

(1)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天然地是社会的一个环节,受制于社会,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科学技术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拓展;人口影响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人的因素,即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3)教育还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综上所述,社会的现实要求是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确定与选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需关注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内在规律等多个因素。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答案】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在增加综合中学比例的同时,还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如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一些就业准备,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3.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错误。(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教育机构系统又包括两部分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管理规则指的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章、条例等。(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分工等关系。(3)教育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关系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教育制度比学制的范围更广,学校教育制度更具体。

总之,二者紧密联系但是不能等同。

4.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答案】以上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1)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二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

(3)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

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而,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所以此命题是正确的。

5.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上文体课。

【答案】错误。

【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以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上文体课,这只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理解,课程数量的增加不一定意味着学生的文艺和体育能力的发展。此外,素质教育还应该重视智育、德育、劳动技术教育。

6.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答案】错。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的专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教师的职业声望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仅仅由教师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因此,判定教师的社会地位应持全面的、宏观的、发展的观点,而不能仅以经济收入水平来妄下结论。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加之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劳动人事与工资制度及法制建设诸方面的不足与缺陷,造成我国教师地位偏低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7.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答案】正确。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2)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生来便具有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冲动和倾向,这为教育提供了素材和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本能要求。儿童经验的形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儿童的活动,由于儿童的活动才有可能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该理论强调发挥儿童主动作用是正确的,但把儿童的主动性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则是错误的。而且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上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倾向。因此,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8.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答案】错误。我国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重在“基础”,重在学习基础知识(这里指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领域),“基础知识”的本质在于“一是它的普遍性,二是它的实用性”。基础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人才的,而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要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总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9.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主要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人来实现。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作用。正因为教育的独特作用,才使得人类积累的文化代代相传。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做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去伪存真,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文化,这既能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更能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和批判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内在的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外在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等,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

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3)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教育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把人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受教育者具备创造和更新文化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造就与发展相关的个性与创造力,因此本题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10.师生关系是主导主体关系。

【答案】错误

【解析】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1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答案】错误。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只有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个体身心发展在各个阶段并不是匀速前进的,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状态,如人生最初的婴儿期和少年期是儿童进入成年期以前的两次加速期。这说明人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因而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此外,人的身心发展还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整体性的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12.教育制度化是任何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教育制度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人类与自然、社会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的规律使然。人在不断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制度化是人类必经的历史阶段,通过人类理智化的成果——制度,实现有序社会的理想。但制度不是万能的,人类通过制度改造社会的同时,也陷入了制度化的囚笼,并带来了人自身的制度化,从而感受到自由的危机。因此,对于教育制度化应该历史地看待。虽然制度化不可避免,但要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解决人类自身的危机。

13.课程是教学的内容。

【答案】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是教学论的基本主张,但却与课程论对课程认识有所不同。在课程论者看来,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广义的课程甚至与教育相等同,即便在狭义上,课程论者认为课程除了指向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模式。因此,这种看法只是一家之言。

1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答案】正确。

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15.美育就是素质教育。

【答案】错误。

【解析】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是为了素质教育的实现,美育和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16.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答案】正确。

【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等。

赫尔巴特特别强调:实际上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正是此题干的体现。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渗透于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