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您的位置:教材解析>>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教材解析


本节导论:

19世纪最后30年,当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时,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便是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因此,这时期便出现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此同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也在不断高涨。然而,这时期的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争取独立的民族革命斗争大都失败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亚洲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古巴民族独立战争。这两次反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眼看已经获得基本胜利,却被美国借口“缅因号”事件发动的美西战争所篡夺了。美国不仅打败了已经被菲、古民族独立战争所打败的西班牙老殖民主义者,而且篡夺了菲律宾、古巴民族独立战争基本胜利的果实,并绞杀了菲律宾、古巴的独立革命。为此,列宁称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为帝国主义再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同时,这三次帝国主义战争也标志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本节为本教材的最后部分,共分两大内容:(1)西方列强在19世纪的最后20余年里,进行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领土超过以往200余年,西方列强掠夺的重点是非洲;(2)亚非拉人民的反抗斗争,与以前相比,有了质的提高,大多数亚洲、拉美国家及非洲部分国家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了带有争取民族解放性质的革命运动,这些斗争的规模很大,但大多失败了,只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和巴西废奴运动取得了胜利。在本节中,着重分析亚非拉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各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革命运动的特点,重点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以及巴西革命的胜利,还有列强对非洲瓜分的情况。


学习目标:

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以及为什么这一时期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都失败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和认清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实质以及亚非拉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共性与不平衡性,并能简要对比联系掌握20世纪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亚洲诸国
重点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甲午战争的后果,欧美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西学东渐”第二次浪潮的表现,并分析康有为、梁启超二人的变法思想,将二人的思想同孙中山的思想进行比较。印度部分着重介绍国

大党及提拉克。菲律宾情况较复杂,可分独立战争和抗美战争两部分。土耳其则介绍“奥斯曼青年党”的情况。越南侧重安世农民起义和黄花探。
(二)非洲
非洲是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扩张的重点,也是人民反抗激烈的地区。但非洲资产阶级仅在少数几个国家出现,力量薄弱,因此非洲人民的斗争和亚洲人民早期斗争相似,大多由封建国王或部落酋长领导进行。非洲地域辽阔,可分为:(1)北非,埃及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战争、苏丹马赫迪起义、阿尔及利亚的卡德尔领导的反法起义;(2)撒哈拉以南非洲,这是欧洲第一次涉猎的广大内陆地区。突出介绍1884年的柏林会议,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进而介绍欧洲建立的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掠夺制度。本目最后总结了非洲人民斗争的特点,可作为重点讲解,如时间不够,可只讲授这一部分,不再分国或地区介绍一个个斗争情况。非洲斗争的特点是:(1)斗争规模更大,更有组织,有的甚至发展成全国性的卫国战争;(2)斗争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许多国家、地区人民已能采用近代先进的战术;(3)自发的宗教运动也是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了很大作用;(4)城市人民也展开了斗争。
(三)拉丁美洲
本目主要有三大内容:(1)美国借“泛美主义”侵略拉美,将英国势力挤出拉美,使拉美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2)巴西革命,这是19世纪后期世界范围仅有的一次成功的革命,巴西废除了奴隶制度和帝制,建立了共和国;(3)古巴革命,引发了美西战争,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本节主要内容:

亚洲诸国; 非洲; 拉丁美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