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的一生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贝多芬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作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

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2012-02-17 9:48 卞祖善中国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 提要: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著名的作曲家。他主要的代表作就是九部交响乐。贝多芬的音乐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但又有所创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写给王室贵族,而是写给全社会,写给全人类的。尤其是第九交响乐《欢乐颂》更使贝多芬交响乐创作在艺术上和人文关怀精神上达到了极致。所以第九交响乐是贝多芬交响乐创作的一个总结,也是音乐史上古典交响乐的一个顶峰。可以说,贝多芬的交响乐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华章,他将永远鼓舞人类向着光明、向着幸福前进。 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贝多芬交响乐,这个话题我想从一本专著讲起。这本专著就是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榜里的前10名是这样一些人物:第一名穆罕默德、第二名牛顿、第三名耶稣基督、第四名释迦牟尼、第五名孔子、第六名保罗、第七名蔡伦、第八名谷登堡,他是德国活字印刷的发明家、第九名哥伦布、第十名爱因斯坦。共有八个中国人进入了这个排行榜,除了孔子、蔡伦以外,还有秦始皇、成吉思汗、隋文帝、

老子、毛泽东、孟子。其中第45位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贝多芬。评论中第一句话这样说“最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这位作者在用词方面是非常严谨的。我们现在已经把这个“最”字用烂了,总是说“最伟大的什么什么之一”,其实那就不是最伟大了。最伟大就是唯一的,不应该有“之一之二”这种说法。贝多芬是最伟大的作曲家,而他主要的代表作就是他的九部交响乐。 一、维也纳古典乐派 在讲贝多芬之前,必须要简略的介绍一下维也纳古典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从1750年开始形成的。其中的三位杰出代表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海顿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其实在他之前有一位奥地利作曲家摩恩,于1740年首创了古典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这样一个套曲。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称海顿是“交响乐之父”呢?是因为他写的多,写的好。他一共写了107首交响曲,其中有编号的交响曲是104首,早期的交响曲还有3首。通过海顿的交响乐创作,交响乐的乐队编制完善了,而且交响乐的艺术表现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贝多芬作品《欢乐颂》五线谱

欢乐颂钢琴谱欢乐颂钢琴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1=F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 欢乐颂中文德文歌词 O Freunde, nicht diese T?ne!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Sondern lasst uns angenehmere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Freude, sch?ner G?tterfunken, 欢乐,欢乐,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Tochter aus Elysium, 灿烂光芒照大地!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我们怀着火样热情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 来到你的圣殿里!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你的威力能把人类

Was die Mode streng geteilt; 重新团结在一起,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在你的温柔翅膀之下Wo dein sanfter Flügel weilt. 一切人类成兄弟。Wem der grosse Wurf gelungen, 谁能作个忠实朋友,Eines Freundes Freund zu sein, 献出高贵友谊, Wer ein holdes Weib errungen,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Mische seinen Jubel ein! 就和大家来欢聚。 Ja, wer auch nur eines Seele 真心诚意相亲相爱 Sein nennt auf dem Erdenrund! 才能找到知己! Und wer's nie gekonnt, der stehle 假如没有这种心意Weinend sich aus diesem Bund! 只好让他去哭泣。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扼住命运的咽喉 --《命运交响曲》欣赏 摘要:当命运向人们发出狂虐的咆哮之时,是选择逃避,还是进行无畏的抗争,音乐巨匠贝多芬通过他的经典作品《命运交响曲》为我们诠释了他对抗争的赞美。《命运交响曲》以宏大的气势,昂扬有力的节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不懈斗争,他对命运的不屈服,他对生命的热爱。本篇文章即尝试走进这一音乐巨作,领略其艺术魅力。关键字:命运交响曲精神,乐曲全章赏析,对命运的斗争。贝 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 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 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和斗争上升为欢乐和胜利。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乐曲的开头个4个FF音符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 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澎湃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禁不住为之震动!那“当当当当”的敲门声仿佛敲在我的心门。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个狰狞的死神,在肆无忌惮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缓缓地掐住了人们的喉咙,仿佛快要窒息了。一点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总体上,第一章节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

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而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他似乎放弃了与死神的对抗,无奈的接受了事实。人,最终还是对抗不了命运的安排。他甘心放弃挣扎,对命运的捉弄无可奈何。但是,它仍然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转调的非常频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到了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奋人心的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他不能向命运低头!他不能屈服于命运!他要战斗,战胜命运!他不是命运的奴隶!到了这里命运已被他战胜了!这时候命运的威吓声,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音乐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但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从他的交响曲中,我们不难读到,人的胜利是靠与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而恰恰,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贝多芬又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他迫不及待的想去建立功勋。这仿佛就像一位英雄试图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想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古典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

古典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风格作曲家中的三巨头。的确,他们三位带给了我们那个年代最伟大的音乐。舒伯特的名字有时候会加入其中,不过基于以下理由笔者在这里就不对他展开讨论了:舒伯特创作的几乎都是新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而非古典风格,直到他短暂人生中的最后几年。他留下了一些杰出的大型作品,但数量上远不及上述三位。 在重点指出三位作曲家的差异之前,但笔者想首先简言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以往或之后的音乐风格相比,曲式在古典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运用奏鸣曲式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特征。奏鸣曲式在当时十分普及,它渗透进了每种体裁的音乐中,甚至包括歌剧和宗教音乐。这三位作曲家各自创作了一些奏鸣曲式同其他曲式杂糅的作品。回旋曲式和变奏曲式就经常与奏鸣曲式混搭。 简言之,奏鸣曲式的开头简单而调性稳定,越超中段发展则越为紧张,而在结束部分,乐曲会回归简单和舒缓。高潮总是出现在中间段落。你通常在这个部分发现乐曲最为复杂的结构、跨度最大的音调转换和最激越的节奏。 海顿并不是奏鸣曲式的创始人,却是其中的行家里手。他对曲式的把握十分精准,同时又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

挥。在奏鸣曲式的乐章中,他将假再现应用在发展部临近结尾的地方。这种方法可以捉弄听众,让他们误以为再现部已经开始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乐曲依然在发展部不稳定的和声中继续推进。当然,像假再现部这样的桥段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简明扼要。在短暂捉弄听众之后,音乐将进入真正的再现部。 除了假再现部之外,海顿还喜欢利用出人意料的急转给听众带来惊喜。突如其来的曲调变化,始料未及的节奏及和声变换,一段将乐曲引向与预期完全不同的乐句……海顿的袖子里藏着好些逗人的包袱。他是一个能给听众带来惊喜天才,即使依然是在奏鸣曲式的范畴内。他的音乐充满了个人气质和异乎寻常的想法。他不断尝试令听众吃惊的新方法。他喜欢用突然而始料未及的停顿或延长音毫无征兆的打破乐曲原有的进程,使听众惊愕。他喜欢紧凑的使用相隔甚远的音调,突然毫无预兆的从一个音跳到另一个很远的音上。而莫扎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的将一个较远的音呈现给听众,以使他们有所准备。 海顿喜欢在主题中以简单的动机为跳板演进为千变万化的乐思,贯穿整个乐章。他许多的乐章都是单一主题的。实际上,一位法国的评论家写道,海顿只需要一个主题即可创作一篇交响乐章,而小众作曲家则需要若干个。莫扎特当然不是“小众作家”。然而他喜欢在一个乐章里使用多个主

贝多芬作品列表

贝多芬全部作品目录 作品, 贝多芬, 目录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一) 一: 作品类型作品名原名作品编号创作时间调式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 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 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第五交响曲 (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第八交响曲 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第十交响曲 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莱奥诺拉 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序曲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 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 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雅典的废墟 The ruins of Athens Op.113 舞曲 12首小步舞曲 12Menuette WoO.7 1795 舞曲 12首德国舞曲 12 Dertsche Tanze WoO.8 1795 舞曲 12首对舞曲 12 Kontratanze WoO.14 1800-1802 舞曲 6首兰德勒舞曲 6 Landlerische Tanze WoO.15 1802 D大调 舞曲 11首维也纳舞曲 11 Wienertanze WoO.17 1818-1820 舞曲庆贺小步舞曲 Grarulations Menuett WoO.3 1822 进行曲为乐队而作的进行曲(6首) Marsh for Orchetra WoO.18-22,24,29 1809-1810 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1 Op.15 1796 C大调 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2 Op.19 1794-1795 降B大调 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3 Op.37 1800 C小调 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4 Op.58 1805-1806 G大调 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5 Op.78 降E大调

莫扎特梵高贝多芬以及其他几位都是梅毒患者看来我们和大师之间差了一段梅毒的距离

莫扎特、梵高、贝多芬以及其他几位都是梅毒患者,看来我们和大师之间差了一段梅毒的距离! 梅毒这家伙虽说学名只有一个,爱称倒是不少。法国人叫它“那不勒斯病”,德国人和波兰人叫它“法国病”,俄罗斯人叫它“波兰病”,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叫它“基督徒病”,印度人叫他“葡萄牙病”,岭南以北的中国人叫他“广东疮”,日本人则叫它“中国疮”。总之,梅毒甚至比爱情跑的还快,仅次于流言。 梅毒通过性进行传播,当时大英帝国还没有开发出杜蕾斯,文人骚客们既管不住自己的“枪”又缺乏贴身保护,自然喜当梅毒爹。中招后尚不自知,又进一步无序传播。因此,梅毒很快从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性病上升到了逼格满满的社会病、文化病。而得病的人也是越来越大牌,越来越有范儿,好像没点知识文化地位逼格你都不好意思得这个病。梅毒患者1号:梵高一生蹉跎,颜值超低,穷困潦倒,感情不顺的梵高,有着滚烫的情感与灵魂。当这样的欲望遭到了人间的放逐,被心爱的人厌恶促使梵高自然而然的就选择了妓女。《梵高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农民在土地上耕耘。妓女在肉体上耕耘,这是一个主题……”1888年,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的小城阿尔,在这里他与命运同样纠结的高更共用一个叫做拉舍尔的妓女。后来,梵高把自己割下来的耳朵送给

了妓女拉舍尔。我实在想象不到拉舍尔收到这一只耳朵时是何种感受,难道不想让他立马狗带?在当地居民不解甚至是惶恐的眼神下,梵高被迫离开阿尔,前往圣雷米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你以为他只是单纯的精神疾病?错!罪魁祸首都是梅毒,因为病毒会造成精神层面的刺激。最终梵高于1890年7月27日在圣雷米的一个小河边开枪自杀。梅毒患者2号:高更很多人知道高更是因为毛姆的那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而我知道他,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基友。曾有人说高更和梵高是同性恋人,事实与否,我们也无从知晓。现在甚至有人考证说梵高的耳朵根本就不是自己割的,而是高更割的。 在梵高死后不到一年,高更到达了塔希提岛,并且在那里度过了放浪形骸、欲仙欲死的几年。在塔希提岛,有一种当地风俗,女孩以与远方客人共眠为荣。(说实话,这种风俗真的不是有心之人故意挑唆出来的吗)因而,高更几乎每天都要换个土著女孩与他啪啪啪。 压抑会变态,放纵会变坏——高更被塔希提岛上的原住民传染了梅毒。毫无疑问高更最后没有死于自杀而是在1903年死于梅毒。梅毒患者3号:马奈印象派大师马奈(不是莫奈),生活给他过成了一部八点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马奈爱上了自己父亲的情妇苏珊娜。于是乎,苏珊娜这个小婊砸半推半就投怀送抱,暗地里和高更搅和到了一起。1852年苏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一) 一: 作品类型作品名原名作品编号创作时间调式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第七交响曲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第八交响曲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第十交响曲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战争交响曲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莱奥诺拉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艾格蒙特Egmond 1809 序曲科里奥兰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斯蒂芬国王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向大厦献礼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介绍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丰富。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发展突然被打断。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和巴赫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巴赫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终年57岁。 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终年39岁)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 “巴赫”这个名字一般是指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1685-1750,终年65岁。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人生都是跌宕起伏,但是只有莫扎特几乎一生大多数时候都穷困潦倒,贝多芬其实不缺钱,只是晚年时候比较穷,肖邦那个时候祖国波兰战火不断自己颠沛流离。 莫扎特在室内乐、交响曲、协奏曲和歌剧几个方面全方位出击,将他对社会的理解融入到他和谐美丽的音乐之中,他是以自己的痛苦融化为温柔的音符来抚慰这个世界。 贝多芬则是以他横空出世的交响乐震响着这个世界,将器乐的理解发挥到那个时代的极致,是直面人生且挥舞着时代的大旗。 莫扎特的音乐是一派天籁,贝多芬的音乐是一片浪潮。 莫扎特的音乐能够让我心们中粗糙坚硬的东西变得柔软,贝多芬的音乐能够让我们心中的柔弱淡薄的东西变得强硬。 莫扎特的音乐把痛苦点石成金化为美好的境界,贝多芬的音乐是把痛苦碾碎成药营养着人生升华为崇高的境界。 莫扎特的音乐是含有抚摸性质的,贝多芬的音乐是具有破坏力量的。 莫扎特给我们以信心,贝多芬给我们以勇气。 贝多芬站在遥远的前方,莫扎特就站在我们跟前 莫扎特、贝多芬的小步舞曲都是欢快的。莫扎特大部分都是欢快甜美的,只有少数如《安魂曲》和《第40交响曲》有些伤感。 莫扎特是第一个拜托宫廷的自由音乐家~~ 自由就意味着漂泊~~

《重现贝多芬》影视艺术赏析

影视艺术概论《重现贝多芬》的影视艺术鉴赏

摘要:在本电影中,音乐与电影中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既可以抒情,又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人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而通过研究电影本身这样一个画面与音乐共存的载体,也能看出音乐与叙事的关系。本文从《复制贝多芬》入手,分析电影音乐是怎样在影片中参与,烘托和强化叙事的。值得一提的是,《复制贝多芬》通篇采用贝多芬的作品作为电影音乐,本文也将着重分析这些作品在电影中的作用。 关键词:复制贝多芬音乐电影音乐与镜头艺术性 一.电影概述 1824年,音乐大师贝多芬(Ed Harris饰)正在赶制自己的新作《第九交响曲》,在乐章完成的最后阶段,他的御用抄谱员施莱默突然病入膏肓,将要不久于人世。为了让贝多芬的杰作如期上演,施莱默向维也纳音乐学院求助,希望能有位高才生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不久,23岁的才女安娜(Diane Kruger饰)出现在施莱默的面前,施莱默告诫安娜,贝多芬是个暴君,和他一起工组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并将没抄写完的乐谱交给了安娜。安娜乐于为这位脾气暴躁的狂人抄写乐谱,而作为音乐天才,安娜也不安于抄谱员的工作,她要让贝多芬品评自己的作品。当安娜将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交给贝多芬时,还告诉他替他修改了错误。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贝多芬对安娜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逐渐转变成信任和依赖。虽然贝多芬在人前风光无限,但生活中也有难言之隐。他非常宠爱侄子卡尔(Joe Anderson 饰),期望他能出落成优秀的钢琴家,但卡尔偏偏好逸恶劳、嗜赌成性,甚至窃取叔叔的钱财。关键时刻,安娜总能在贝多芬的身边给予抚慰和帮助,贝多芬开始离不开安娜,甚至与安娜的男友马丁(Matthew Goode饰)争风吃醋。他毫不留情的嘲笑安娜的作曲,又跑到修道院下跪去求得安娜的宽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娜陪在他身边,如贝多芬所说,他们灵魂相通。 二.影视分析 开篇是安娜·霍兹乘马车去探望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乡村和街道,孩童,田野,农民,羊群,马匹,同车的婴儿,被风吹走的帽子……背景音乐是贝多芬《降B大调大赋格曲》①,紧凑而挣扎的旋律,锯条一样拉动的小提琴,充满跳跃的运动感镜头音乐配合地完美,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阴郁,紧张,积蓄待发。正像贝多芬所说:暴风雨就要来了。《大赋格曲》是贝多芬晚年充满了现代意识的作品,如影片中说,表现的是耳聋后的贝多芬听到的所谓“上帝的声音”。而这首曲子曲子在当时因其革命性而饱受诟病,如片中大公在听完后毫不客气的说“贝多芬,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聋”。而现在,《大赋格曲》因其中革命性的现代音乐萌芽而被音乐界一致认为是贝多芬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饱受赞誉。天才注定不被世人理解。 影片倒序至1824年的维也纳,喧闹的街道,安娜独自一人走在前往施莱蒙公司的路上。这里巧妙地插入了《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几个小节。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第四钢琴协奏曲》低沉的弦乐部分一直被当做粗鲁的贝多芬的象征来使用。粗声弦乐被安娜的敲门声打断,至此,贝多芬和安娜的人生都开始了重要的改变…… 《在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前奏的紧凑旋律中,安娜的抄写工作开始了。如果说弦乐声部象征粗野的贝多芬,那温柔的钢琴声部就是安娜的化身。片中有一段安娜与施莱蒙谈论贝多芬的风格的情节。施莱蒙先弹奏了贝多芬早期的作品《致爱丽丝》说“这才是贝多芬”,接着抱怨“他本来很浪漫,后来变了。镜头转换,第二天,贝多芬指挥乐队排练《第九交响曲》,另一边,在《C小调第五号钢琴奏鸣曲》轻快,忙碌的背景下,安娜开始打扫贝多芬脏乱不堪的家。善良的姑娘,她一心一意地崇拜着这位大师并维护着他。 为了寻求灵感,贝多芬独自到考林堡森林散步。舒缓的大提琴响起,静谧的自然抚慰了他焦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评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评析 评析引言 在欧洲音乐史上,有一个天才,他就是贝多芬。他用心灵的力量感染着无数的人,艺术是心灵的写照,音乐更是心灵的显相,只有把心灵投入到整个音乐里才可能登峰造极,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音乐是大自然开辟之初的一息,至此万物纷繁不止,音乐家用心灵来谱写整个世界,亦用音乐来演绎整个世界。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悲凉的,只有能感知音乐的世界里生命才是多彩的。交响乐是最能展现功力的音乐形式,这需要整个乐团的和谐共鸣,也需要每个人的无间配合,在交响乐里没有个人主义,所有的演奏都是相互依存的。天籁与人籁的和谐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和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在生命里最低沉的时刻所创作的,在这里他融入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也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整个乐曲激扬高亢、回旋不止,把所有与之共鸣的人都笼罩在一种不可名状的意境里。 创作背景: 十八世纪初受“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自由”,一直是贝多芬心目中不可颠覆的信念!他曾在自己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的创作誓言。而他也正是遵循着这一誓言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篇章,从而实现了他“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成熟。当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但生活的磨练使他越来越坚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 内容评析: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 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和斗争上升为欢乐和胜利。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乐曲的开头个4个FF音符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全曲四个乐章。结构精炼、简洁, 一气呵成, 是十分完整的统一体。“命运”

谈谈我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体会

谈谈我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体会 我最先接触到贝多芬的是他的一句话。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初次接触到这句话感觉很震撼。后来出于好奇便仔细的搜查了贝多芬的资料,最后得知他还有一部与此句话相对应的作品——《命运交响曲》。就这样我接触到了这部作品,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次接触便深深的被吸引了。也不知不觉的对贝多芬了解了不少。 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 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和斗争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 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这种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

有那么一口似的。 到了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奋人心的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到了这里命运已被我战胜了!这时候命运的威吓声,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音乐再次响起,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 一次又一次的接触这首曲子,渐渐地它让我倍觉汗颜,它让我知道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

莫扎特与古典音乐

莫扎特与古典音乐 一、人物简介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艺术生涯 (一)初露锋芒(1762~1773)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S.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和贝多芬风格之比较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和贝多芬之比较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 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逝世于1791年。享年35岁。他的父亲是一名宫廷乐师,在萨尔茨堡宫廷大主教乐团做小提琴手,他母亲也爱好音乐,会拉大提琴,小提琴。自幼受到父母的熏陶,小莫扎特表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他四岁跟随父亲学钢琴,五岁开始作曲,六岁由父亲带领到慕尼黑,维也纳等地巡回演出,并取得成功。 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的波恩。逝世于1827年。父亲是一名宫廷歌手。贝多芬也是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音乐。而且8岁即登台演出。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命运》,《英雄》钢琴区《月光》《悲怆》被尊为“乐圣”。 莫扎特,贝多芬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正值欧洲社会大变革,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欧洲社会的变迁都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当时正值欧洲启蒙运动的兴盛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思维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博爱”、“平等”、“人权”、“理性”等新兴口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十九世纪下半期各项科技发明不断涌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蒸汽机,纺纱机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社会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的欧洲,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增强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已经不满足原

有的艺术形式,而开始追求更高雅的艺术氛围,这也就从客观上促进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诞生和发展。音乐家们利用较从前更有利的物质条件,得以创作出更加顺应社会发展和听众思维需求的独具特色的新音乐派别。 1730——1820年是欧洲主流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主导时期。当时的“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乐圣”贝多芬是这一乐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是在维也纳度过自己的创作成熟时期。维也纳乐派在音乐风格上有以下特点: 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 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作品中透出对自由,博爱的赞美。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 曲式结构分明。 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 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 法,使古典主义音乐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莫扎特作为古典音乐三杰之一,其音乐作品理所当然的有以上几个特点。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莫扎特的音乐风格这表现为优雅,欢快,愉悦。虽然莫扎特的交响曲有时具有一些悲剧性因素,但更多的是抒情歌唱,灵动活泼,调皮嬉戏。这和贝多芬的风格有所

贝多芬作品列表

贝多芬作品列表(按编号) 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作品的编号是由他作品的出版商编制的。因此,编号是按照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写作的顺序排列。比如,1792年创作的木管八重奏为作品103号,而作品102 和104号分别创作于1815年和1817年。编号135号以前的作品为贝多芬在世时所出版。其他则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作品1 no 1 (1795) 钢琴三重奏No. 1 降 E 大调 作品1 no 2 (1795) 钢琴三重奏No. 2 G 大调 作品1 no 3 (1795) 钢琴三重奏No. 3 C 小调 作品2 no 1 (1796) 钢琴奏鸣曲No. 1 F 小调 作品2 no 2 (1796) 钢琴奏鸣曲No. 2 A 大调 作品2 no 3 (1796) 钢琴奏鸣曲No. 3 C 大调 作品3 (1794) 弦乐三重奏No. 1 降 E 大调 作品4 (1795) 弦乐五重奏降E 大调 作品5 no 1 (1796)奏鸣曲钢琴和大提琴No. 1 F 大调 作品5 no 2 (1796)奏鸣曲钢琴和大提琴No. 2 G 小调 作品6 (1797) 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 作品7 (1797) 钢琴奏鸣曲No. 4 降 E 大调 作品8 (1797) 弦乐三重奏(小夜曲)No. 1 D 大调 作品9 no 1 (1798) 弦乐三重奏No. 2 G 大调 作品9 no 2 (1798) 弦乐三重奏No. 3 D 大调 作品9 no 3 (1798) 弦乐三重奏No. 4 C 小调 作品10 no 1 (1798) 钢琴奏鸣曲No. 5 C 小调 作品10 no 2 (1798) 钢琴奏鸣曲No. 6 F 大调 作品10 no 3 (1798) 钢琴奏鸣曲No. 7 D 大调 作品11 (1798) 钢琴三重奏No. 4 降B 大调 作品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1 D 大调 作品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2 A 大调 作品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3 降E 大调 作品13 (1799) 钢琴奏鸣曲No. 8 C 小调"悲怆" 作品14 no 1 (1799) 钢琴奏鸣曲No. 9 E 大调 作品14 no 2 (1799) 钢琴奏鸣曲No. 10 G 大调 作品15 (1795) 钢琴协奏曲No. 1 C 大调 作品16 (1796)五重奏钢琴和管乐器 作品17 (1800) 圆号奏鸣曲F 大调 作品18 no 1 (1800) 弦乐四重奏No. 1 F 大调 作品18 no 2 (1800) 弦乐四重奏No. 2 G 大调 作品18 no 3 (1800) 弦乐四重奏No. 3 D 大调 作品18 no 4 (1800) 弦乐四重奏No. 4 C 小调

新整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第1篇: 这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是贝多芬应对严酷的命运绝不屈服的顽强精神和勇猛的斗志。贝多芬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隐忍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十一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出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感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能感受到期望的力量,这就是人士的动力。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片段1)。经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片段

2)。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片段3)。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的信心和勇气(片段4)。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片段5),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片段6),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片段7),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第2篇: 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语: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

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

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着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着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