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试卷题型顺序版)

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试卷题型顺序版)

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试卷题型顺序版)
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试卷题型顺序版)

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

一、单选或判断

教师职业道德部分

1、道德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4、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以自己所属阶级的阶级利益为判断标准的。

5、传统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和道德风尚。

6、教师道德的社会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影响更广泛、更深远。

7、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成员也具有教育价值。

8、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9、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10、内心信念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精神力量。

11、认真学习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起码要求。

12、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1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14、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15、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6、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补充和具体化。

17、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阶级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18、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教师道德体系的根本标志。

19、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占据提纲挈领的统帅地位。

20、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评价教师道德行为的最高道德准则。

21、自律是教师职业道德最有效的形式和最高境界,是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对于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最高的裁决作用。

23、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希望和想象,与幻想的区别在于其具有合理性、根据性。

24、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

25、教师的信念是教育场景中应该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

26、理想是决定事业方向、推动事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

27、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行动,排除各种障碍,克服各种苦难的毅力和能力。

28、境界是指事物达到的层次或表现的程度。

29、教师职业道德境界是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道德品质状况和自我修养的程度。

30、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理基础

3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依据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

32、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3、依法执教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

34、依法执教是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最根本的道德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法执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36、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自身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37、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一个阶级兴衰的重要标志。

38、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人类一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39、礼仪是人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和气质等内在因素的外部表现,是每个人道德的示范、交往的枢纽和文明的标志。

40、公共礼仪是指教师置身于公共场所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

41、团结协作是指建立在目标、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思想、观念和行动的统一以及感情上的和谐,团结协作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更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基础所在。

43、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44、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

45、教书育人即使教师的根本任务,又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46、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47、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4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俄,乌申斯基)

49、情感活动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骑着要要的向导作用。

50、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生中所激起的积极情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51意志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显示的心理活动。

52 锻炼意志是培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53 教师作为学生关注和模仿的对象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54 教育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发达的重要推动力。

55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取悦于全民族受教育的程度。

56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教育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催化剂和推动力。

57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标砖产生的一种情感。

58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但并非有了道德认识,就一定会有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比道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动力性作用。

59情趣是指人们生活过中的一种追求一种价值取向和一种生活品味。

60 道德品质通常也成为品德或德性,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是个人道德意识而后道德行为的总体特征。

61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

62.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63.网络道德的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64. 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把学生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品质上去引导。

65.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66.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67.道德范畴是反应人们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概念。

68.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及其现象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概念。

69.范畴反映着人们认识的发展阶段,是人们借以把握事物本质的手段。道德范畴是概括和反映道德的主

要本质,体现一定的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并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70.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需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观念。

71.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基础

72.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的反映,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制约。

73.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道德规范都是调节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

74. 从个体道德心理机制来说,教师职业道德范畴高于其他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践行,要以树立师德信念为前提。

75.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向教师道德意识形式转化,形成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

76.义务是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所负的一种责任,是对他人或社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做与自己职责,使命,任务相宜的事情。

77.义务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人确定的任务,活动方式及其必要性所做的某种有意识的表达。

78. 教书时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判)

79.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

80.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具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义务的基本要求。

81.教师职业特点的特殊性在于教书育人。

82. 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83. 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84. 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85.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

86.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活动的高度责任感。

87. 公正即公道,正义,他表示人的品德,之为人处事没有私心,不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和公平合理的原则

88. 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89.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

90.荣誉是指一定社会整体或行为当事人,以某种赞赏性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形式,对一定义务和相应具有的道德价值所表示的肯定性判断和态度。

91.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自我意识。

9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9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师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94.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

9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培养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是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

96.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职业道德关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97.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的情感体验。

98.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等。

99.将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履行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100.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教育学部分

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学科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3、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 educatio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4、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并且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5、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6、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7、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8、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9、舒尔茨推测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10、丹尼森推测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11、阿什比认为,人类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是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是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等

12、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13、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1810年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由范.海斯在威斯康大学提出

14、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15、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6、从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看,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7、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18、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同时教育目的在本质上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都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又具有客观性

19、近代,纽曼提出人文教育思想,即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训练心智、培养个人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20、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的理念。

21、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22、历史上两种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23、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高校发展的规模):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美国马丁·特罗提出毛入学率小于15% 英才教育,大于15%同时小于50% 大众教育,大于50% 普及高等教育。

24、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首先是私立),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25、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从总体上看属于英才教育阶段。

26、世界银行把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27、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28、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主张,大学要开展世俗的科学教育和发展民族文化,提倡学术自由、实行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备受重视,故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

29、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30、围绕高等教育公平和学术优秀的价值观念,各国形成了各自特色、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31、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32、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意、瑞典);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

33、分权制的一个典型特征:社会的广泛参与。

34、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995 “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35、高校的管理模式: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36、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989年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7、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构成两种不同价值观念。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38、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39、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等12个各学科门类的学位。

40、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公立和私立;据授课时间方式不同,分全日制大学以及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

41、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重点院校(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一般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

42、地区结构:指各大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①梯度结构模式②中心城市模式。

43、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4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得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45、课程分类

从分课型或综合型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从层次构成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从选课形式看,可分为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

46、隐性课程

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对学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的影响。

47、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智能教学系统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的开放式人机交流系统。

49、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事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50、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

51、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做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52、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53、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

54、教学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

55、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归根到底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运动实现的。

56、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

教育心理学部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4、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5、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6、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7、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8、唯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天赋观念”

9、经验论: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13、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14、教育心理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

15、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6、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有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

17、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18、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19、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良好的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有效的前提。

20、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2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2、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2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较与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24、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

25、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

26、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7、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28、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29、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

30、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多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3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33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

34、巴甫洛夫——条件反应;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35、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

36、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7、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38、操作性行为的研究更能解释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规律。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39、无论是阳性强化还是阴性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反应的概率。负强化——撤销惩罚,负强化与惩罚有本质区别。

41、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消极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42、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他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43、发现学习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

44、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45、学习一门学科包含这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①新知识的获得②知识的转化③评价。

46、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47、“先行组织者”就是限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新材料。

48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49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动建构。

50构建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5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只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52、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53、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54、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55、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56、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57、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58、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间接性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强。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

59、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60、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6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成败归因理论。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62、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6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64、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65、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成倒“U”曲线),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66、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67、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68、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纵向迁移就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顺向迁移

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69、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70、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71、同化指已有经验结构吸收新的成分或把新的经验成分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之中去的过程。顺应指已有经验结构不能把新的经验的成分吸收和纳入自身之中时,个体调整原有经验结构,从而形成能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

72、重组也称结构重组,是指习得的经验组成成分在新的组合中,仅仅在结合关系上(如程序或位置)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而经验的构成成分不变。

73、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74、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

75、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76、形式逻辑思维亦称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

77、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

78、教材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79、强度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组合律: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80、在教育中,学生主要运用的是联想式综合。

81、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82、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第二个环节,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过程;再认或回忆是第三个环节,是从头脑中提取和恢复知识经验的过程。

83、语义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

84、短时记忆包括两个成分:⑴直接记忆,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快⑵工作记忆

85大学期间是人生记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

86语音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研究。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88、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89、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90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91、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92、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93、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94、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95、编码和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96、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

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97、记忆术是典型的精细加工技术。

98做笔记是复杂知识精细加工的例子。

99复述策略包括划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

100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101、桑代克提出尝试-错误模型,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

102、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103、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104、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P174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P175

105、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施加喜爱的刺激,以增强良好的行为,负强化就是消除讨厌的刺激,强化其优良的行为。(也做判断)P184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也做判断)P187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作出的行为。(也做判断)P187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也做判断)P187

106、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P191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也做判断)P193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也做判断)P193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以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P194

集体规范是指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做判断)P200

107、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P209

(二)判断

1. 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 真创造和类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 发散思维是创新性的核心。

5. 再造想像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相应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像比再造想像具有更多的创造成分,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最主动、积极的因素。

6.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7.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8. 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9.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

10. 青年中期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突出的时期。

11. 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

12.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提高。

13. 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

14. 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但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P174

15.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的。P175

16.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也做单选)P175

17. 道德行为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也做单选)P176。

18. 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之为(非道德)行为。P176。

19. 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

20.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也做单选)P178-179

21.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也做单选)P179

22. 认同的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P188

23. 集体是群体的最高层次。P199

24. 集体规范只有真正被成员内化,才能发挥稳定的约束作用。P200

25. 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就是交往双方自我暴露的水平。P203

26.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P207

教学方法导论部分

1.教学方法始终应该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

统一的特点。

2.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

总称。

3.愉快教学法: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它要便厌学为好学,变苦学

为乐学,便要我学为我要学。

4.尝试教学法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尝试练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

5.成功教学法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功危机,指导学生的成功行为,使学生感到

成功的愉悦,进而升华成功目标,达到人人都主动争取成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6.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

7.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典型实力进行分析,是学生掌握科学只是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该法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造的。

8.目标教学法是依据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形成性

测试手段,落实大纲、教材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治理的教学方法。它的流程是双向信息沟通式传递,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达到课堂教学优化控制。

9.程序教学法:B.F.斯金纳倡导的。他通过动物实验距离了操作行为注意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

学法。

10.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或启示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

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里活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其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前来,提高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保加利亚教育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提出的。

11.非指导性教学法,又叫促进教学法,是美国佬卡尔.罗杰斯的首倡,建立在其人本注意教育价值观基础上。它认为教育目标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充分发展的人。其核心与关键是人际关系。

12.教学设计,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学设计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

13.教学设计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程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14.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

15.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的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6.美国教育家奥苏布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学说。所谓“先行组织者”,指在正式的学习开始之前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给学习者的一个引导性或背景性知识材料。

17.讲授法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方法。

18.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进行独立作业,并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19.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20.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1.教学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22. 班级授课发展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在17世纪,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代表,总结了16世纪兄弟会学校的经验和教学实践,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论证,(2)第二个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以“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为基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从而使班级授课制定型。(3)第三个阶段是以苏联教学论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23. 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是英国“双轨制”教育体制的具体体现。

24. 道尔顿制-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25.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或课堂教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26. 从时间和空间上看,课堂教学都是培养人才的有效,经济的形式。

27. 班级授课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28.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又称混合课),单一课是指一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是指一堂课内同事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教学任务的课。

29.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30.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1.自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32.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测试和档案袋评价。

33. 教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

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34. 个案分析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

35. 习惯上我们把媒体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类。

36.教学方法是由若干的教学方式构成的,同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而同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之中。

37.成功教学法的基本要素有三个: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

38.教学目标,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39.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并运用过谈话法这种教学方法。

40.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41. 教学组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特殊的师生互动;(2)特殊的时空安排;(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因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媒体,方法手段)。

42.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班、课、时”,(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43. 教学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教学效果。

44.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特征和以下优越性:一是扩大了教育传播的范围和规模。二是能传送活动图像,能准确地、直观地传送事物运动状态,从而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4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以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46.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

47.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方案执行的情况进行的评价。

48.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49. 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功能有两个:第一,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揭示教学活动内在的特性,增长教学知识,构建、丰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第二,改进教育实践。

50.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51. 观察法的特点:(1)适用范围广,研究课题较小;(2)直接、客观有表面性;(3)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控制条件。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部分

1、微格教学的创始人是德瓦特.爱伦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受训者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中扮演“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用类似演戏的方法来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水平。

3、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他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4、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

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

6、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

7、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

8、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

9、微格教学不能代替教育教学实习和实际的现场操作练习,而只是培养和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

10、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11、所谓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的学习课堂标准、专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式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2、电子教案是指采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设计、制作、使用与储存的一种多媒体教案。

13、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可以把教学进度计划分为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和课时教学进度计划(即教案)。

14、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15、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

16、教学目标的表述必然是外显的而不能是内隐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其表述要具有可测性。

17、课件是电子教案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课件与电子教案的区别在于:电子教案主要为教师使用,其中包含有教学步骤设计等内容,多为对整堂课的全面设计;而课件不仅教师自己可以使用,有时也供学生使用,重点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即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18、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19、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

20、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21、理解提问,是检查学生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把握程度的提问。

22、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律等重新组合的提问。

23、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类语言涵义的治理和情感过程。

24、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

25、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教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26、人与自身的对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话,相当于“自省”,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部世界的回味、认识和探究。

27、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信息往返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

28、标志强化,是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文字、符号、色彩对比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的强化。

29、活动强化,是指教师让学生承担任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的强化。

30、悬念节课,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以启发学生思考的结课方法。

31、拓展延伸结课,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作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进行结课的方法。

32、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水平学生加以区分的能力。

33、试卷信度,是指试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34、试卷效度,是指试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程度,它反映测量结果和测量目标之间的符合程度。

35、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

36、课堂对话不同于漫无目的的闲谈,它是教师和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文本”和创造“意义”的过程。

37、自我对话就是对自我的反思性理解,对自己过去所积淀的经验、历史、思想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究。

38、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39、课堂观察,是指教师运用目光,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中获得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变化的教学行为。

40、试卷设计,是对试卷做全局性的安排,主要解决试卷内容分布,试卷教学目标分布和题型分布三个问题。

41、试题的编制:(1)要符合考试大纲(2)要充分反映考试内容(3)在统一试卷中,同类试题的编写格式应规范统一。(4)试题必须具有实际意义,试题内容的表述必须用词恰当,文字精练,表意准确清楚。(5)试题应便于施测、作答,阅卷评分省时省力。

42、说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演习。

43、说课就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作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

44、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教学构想、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判断)

45、示范性说课是指让优秀教师所作的作为教师学习和借鉴范例的说课。

46、评比性说课是指以评价教师说课和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说课,也叫评价性说课或竞赛性说课。

47、检查性说课是指以检查考核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状况为主要目的的说课。

48、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来设计的,课程目标要贯穿和体现在教学教学目标中。

49、评课是指听课者对所听的课进行评价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活动。

50、评课的重点不在评价教师的授课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效果,而是要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

51、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52、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53、教学反思既要考虑教学行为本身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更要关注隐藏在行为背后的观念和教育教学情感。

54、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和支点,是教师行为的指南。

55、教师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教师成长的历史记录。

56、教师成长档案袋是一种实质性的文档。

57、教师成长是档案袋是一种学习工具。

58、作为学校,切不可根据档案袋内容硬性地给教师划分出等级,制造不和谐因素。

60、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61、学法指导,及学习方法知道,是指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准备等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62、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它被誉为“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

63、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目标、过程、效果诸方面进行自我规划、组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主动建构过程。

64、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问题教学法”,并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性教学理论。

65、适宜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程序性知识和个人化的内隐知识,而不是公共的,外显的陈述性知识。

教育法规部分

(一)判断

1.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2.法律的渊源简称法源,指法律的源泉。教育法规的渊源是指由不同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法规的表现形式,在法理学上,惯称教育“法律渊源”或教育法规“形式渊源”。

3.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4.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在教育法规中,义务性规范的数量较多。

5.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6.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才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社会关系;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现行的监狱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由教育法律规范所决定。

7.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力;国家也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8.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变更。

9.教育法规的时间效力是指教育法规何时生效、何时失效、有无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10.教育守法亦称教育法规的遵守,是教育法规实施的一个基本形式,它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自觉遵守教育法规的规定,按照教育法规的规范要求去行为。

11.与教育守法相对应的概念是教育违法,即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法规规定的、危害正常教育法律关系的过错行为。

12.教育守法的主体,应该是所有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13、3-10岁的儿童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1-18岁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18岁以上属于完全民事行为人。

14、学校起源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完善于现代社会。

15、登记注册制度适用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

16、审批制度一般适用于各级各类正规学校、独立设置的职业培训机构等,包括审核、审批和备案等环节。

17、相对于登记注册制度,审批制度更为严格。

18、我国国家举办的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20、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体现和保障。

2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专业人员。

22、教师资格作为一种国家资格,一经取得,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非法律规定不得丧失和撤销。

23、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24、基本常识(教师补充部分)

(1)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

人大——基本法律;常委会——普通法律或其他法律。基本法律的效力大于普通法律或其他法律的效力。(2)法规的分类:

行政法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地方法规:制定主体是特定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市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省会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简称“国批市”,河南唯一一个是洛阳市)。

(3)部门规章(又称行政规章)

部门规章(中央规章):制定主体是国务院各部、国务院各委、其他国家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

地方规章:制定主体是特定地方人民政府。

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市的地方人民政府(例如河南的郑州市和洛阳市人民政府)。

25、重要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共10章84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43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公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公布。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主席令第80号公布,2003年9月1日施行。

(7)《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令第88号文件公布,自1995年12月12日施行,共7章23条。

(8)《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正。

(9)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制定,经过四次修改(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

(二)单选

1.由此可见,教育法规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即调整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不是单一的。

2.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

3、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值选择,调整的过程。

4、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1)党的机关;(2)国家权力机关;(3)国家行政机关

5、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4)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6、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学校具备法人的条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7、独立设置的学校一般具有法人资格,学校的法律地位就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教育教学机构。

8、学校法人地位的确立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校作为法人或法人主体,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各种民事活动,有利于在根本上改变国家举办的学校处于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充分发挥学校自主自办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自主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其主要的任务应放在监督学校依法办学

方面,而不是放在直接办学方面。

其次,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就等于承认学校有法定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可以独立经营学校的资源并获得更多的资源,使学校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再次,学校成为法人可以使学校以法人的身份承担因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一切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等。

9、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分别实行登记注册制度和审批制度。

10、教育教学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11、学校有权按照教育教学活动的统一标准,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和任务,依据国家主管部门有关教育计划、课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规定,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权决定和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决定具体课程、专业发展,决定选用何种教材,决定具体的课时和教学进度,组织教学评比、教学研究,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核等。

12、学校有权从本校的办学条件与能力和实际编制情况出发,自主决定聘任、解聘教师和其他职工,有权制定本机构的教师和其他人员聘任办法,签订和依约解除聘任合同,有权对教职工实施奖励和处分以及其他具体管理活动。

1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14.高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均实行任期制。

15.《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16.教代会的代表是,凡本校享有公民权的正式教职工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代表名额按百分之三十左右产生。教代会应有学校各方面代表,其中教师代表不少于代表总数的70%

一般情况下,教代会每三年一届,每学期召开一次。遇有重大事项,应三分之一以上代表的要求,可以召开临时会议。

17.校务公开,就是学校将本校工作的重点、难点、教职工群众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从政策上、过程上、结果上向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开的一种制度。努力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18、教师符合的要求:一是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二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三是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等。

19、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组织有关部门认定;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校,负责认定在本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校教师资格;在未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校教师资格,按照学校行政隶属关系,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由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20、《教育法》第14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禁止);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

21、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22、教师考核的原则: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23、教师的法律责任由三方面涵义:

(1)当教师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侵害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2)当教师未能履行应尽的职责是应

当承担的法律责任。(3)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教师如何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4、教师人身被侵害的事实发生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不同情况,找违法者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要求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或要求人民法院追究刑事责任。

25、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主体应法律责任:

其一,对拖欠教师的责任主体,政府有关部门或是学校,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均有地方人米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当地政府拖欠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

其二,对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拖欠教师工资的,由上级机关限期归还挪用的经费,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26、教师违反教育法规应负法律责任的情况: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二、多选

教师职业道德部分

1、道德具有人类性、阶级性、不同步性三个特征。

2、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人们必然产生一定的道德关系、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3、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越阶级的、永恒不变的善恶标准。

4、道德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

5、传统习惯具有稳定性、群众性、持久性等特征。

6、道德的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三个方面。

7、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能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强化道德意志。

8、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一种通过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来影响、制约个体的道德行

为。

9、职业道德的特征有稳定性、具体性和适用性。

10、教师职业道德从总体上来说,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因素构成的。

11、教师职业道德包括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和严格的标准性四个方面的特征。

12、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

1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表现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增进学生的健康、挖掘学生的潜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个性。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有机整体。

15、新时期人民教师职业的总目标、总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16、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7、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性和阶级性。

18、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和裁决作用。

19、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0、教师注重个人礼仪,主要是指教师要注重个人的仪容、举止、表情、服装和佩戴等。

21、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2、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人相处的公德、人与社会相处的公德、人与自然相处的公德。

23、教师的素质一般包括品格、才能、知识和感情。

24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特定的道德特征是: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情。

25.教师知识的理想结构包括三方面:①科学和人文素养;②专业知识和技能;③教育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26.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为公正无私、有教无类、不求回报、远离功利。

27.人格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28.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表现出新的特点:(1)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2)善恶难辨(3)美丑难识。

29.网络社会的特点:?(1)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2)网络社会的交互性(3)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30.道德范畴包括义务、良心、公正、荣誉等。

31.教师道德范畴体系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32.教师良心的特点: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

33.教师良心的构成要素: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34. 教师公正的内容:坚持真理、秉公办事、奖惩分明。

35. 教师荣誉的内容:(1)光荣的角色称号(2)无私的职业特性(3)崇高的人格形象。

36.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风尚。

37.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感;磨练教师道德意志;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38.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操、磨练教师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的四个环节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过程。

39教师道德意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道德意志的自觉性。(2)教师道德意志的坚持性(3)教师道德意志的果断性(4)教师道德意志的自制性。

40.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用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4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包括:影响的深刻性;空间的广泛性;时间的持久性。

4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4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4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善恶标准、具体标准。

4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社会评价法。

4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可以掌握教师职业道德成长规律;了解教师职业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不足,特长;便于学校找出教师职业道德成长中的规律,取长补短。

教育学部分

1、中世纪大学的文科要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高等教育层次呈多样化,在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三、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 3、敏感性逐渐增强; 4、迁移性逐渐提高 四、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五、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七、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八、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八、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 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 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 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 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校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 效果有明显影响。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 指责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惩罚比忽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 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 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 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 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九、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 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 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 用。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 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 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 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 十、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 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 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十一、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 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直觉的理解 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 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 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 刻性和稳定性。 十二、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 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 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 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着发展;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 思维的元认知。 十三、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 条件: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 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 象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 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 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为此,在形象 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 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 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 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 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 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 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 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 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要 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 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 察记录。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 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 察报告。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十四、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 条件 (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只用正例 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如果 同时提供正例和反例,概念和规则的学 习将更加容易。因为反例的适当运用, 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 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 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 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 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 变化。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 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 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 理、规则。 十五、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 辑记忆能力得到显着提高;2、各种记 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 效的记忆方法。 十六、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 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 的理解度;(四)组块化编码;(五) 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 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 十七、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 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 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之前及时 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 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优于 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 单纯的重复阅读,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 与部分复习。 3、复习次数要适宜:一般说来,复习 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 之,则遗忘发生愈快。必要时可采用“过 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并不 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 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 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 来综合考虑。 一、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 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 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 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 机会应给予反馈。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 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 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 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 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 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 来。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 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 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 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 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 提出批评性意见;②鼓励 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 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 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 三、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 1、全面认识自我①通过 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 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 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 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 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 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 确立正确理想自我②努 我 四、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彩的活动③发挥学生干 五、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则2、社会交换原则3、 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 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 印象2、主动交往3、移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 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 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 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 误⑤给别人保留面子 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 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6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6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6篇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参加这次短期培训,让我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自己的任务及肩负的使命,更加坚定了我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信心。并利用此次培训所学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素质,处理好与同事以及学生们的关系,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授课教师的精彩讲解、闪光的个人魅力,使我受益匪浅。在培训过程中,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特别这一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陈旧的话题,但细细体会、琢磨他们的话语,觉得很有分量。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

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理解教师职业,提升自我素养 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

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真题(2015年第二期)

致同行: 本人参加了2015年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第二期),为了更多的后来者可以更有效的通过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试,特整理了下述资料,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下面提到的2015年第二期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职业道德修养》真题是本人考试后根据回忆整理出来的,上面的答案是本人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仅供参考,有些没有答案,希望同行自己看书进行整理。除了选择题不记得外,其它题目内容是不会错的。 第一部分:2015年岗前培训(第二期)考试的四套真题2015年第二期岗前培训考试真题《高等教育学》(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该部分内容考后记得不太清楚,在此省略。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 1、通识教育 答:通识教育又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指高等教育中“非专业性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强调完全摆脱功利和实用,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P20,P149】。 2、培养方案 答:培养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的分学期分配等内容。【P159】 3、高等教育大众化 答: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马丁.特罗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相统一的概念,它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入学人数/适龄入学人口)达到15-50%。这时,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化高等教育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P255】 三、材料分析(每小题20分,共40分) 材料一:大致内容是:耶鲁大学等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看法。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河南省2004年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试卷(A) (适用范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1.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A.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的方针、目的 D.教育体制 2.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杜威 C.斯宾塞 D.纽曼 3.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的决定性要素是() A.教育因素 B.政治制度因素 C.科学技术因素 D.经济因素 4.从高校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并列课程、核心课程 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C.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 D.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5.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为() A.国家教育部 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D.各省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 6.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A.天津中西学堂 B.南洋公学 C.京师同文馆 D.山西大学堂 7.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 A.教务处 B.团委 C.学生会 D.各教学单位 8.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理想 9.“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的哪种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A.能力 B.性格 C.作风 D.期望 10.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的是() A.逆向迁移 B.顺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11.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图片、图表、幻灯、电视录像、模型等直观的教学形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行为直观 D.言语直观 1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高后低 D.先低后高 13.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是() A.社会干扰 B.社会助长 C.社会弱化 D.社会惰化 1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为学生爱心奉献 D.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5.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为人师表 B.献身教育 C.教书育人 D.公而忘私 1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A.教书育人 B.依法执教 C.廉洁从教 D.为人师表 17.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 A.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校务委员会制 1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 A.职业认定制度 B.职业许可制度 C.职业审核制度 D.职业监督制度 19.我国教育法的渊源指的是()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记录阶段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B A.实现素质教育;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加强理论教学; D.注重实践教学 3、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B 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B.强化专业教育; C.提高审美情趣; D.提高人文素养 4、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B.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 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D.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的内容 5、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政治统帅论 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高校培养目标; D.教育工作原则 7、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核心课程; D.活动课程 8、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D A.教学目的; B.重点难点; C.导入新课; D.讲授新课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郝钦斯; B.阿德勒; C.布鲁纳; D.贝格尔 10、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B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11、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C A.确定重点难点; B.选择教学方法; C.设计教学过程; D.教学反思 1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A.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B.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 C.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13、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C A.蒋梦麟; B.竺可桢; C.蔡元培; D.胡适 14、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A.提高教学效率; B.增强教学的计划性; C.因材施教; D.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15、学校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考试; D.毕业论文(设计) 16、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C A.课堂讲授; B.习题课; C.军事训练; D.实验课 17、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B A.质的研究; B.院校研究; C.行动研究; D.叙事研究 18、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D A.柏林大学; B.哥廷根大学; C.哈勒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19、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是"流"与“源”的关系; C.是教师的职责要求; D.是有机的统一体 20、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C A.实现高校的价值回归; B.有利于引领社会反思; 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 D.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试卷

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法通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下列哪种不是我国现行的对学生的处分种 类?() A扣缴毕业证书 B 记过 C 留校察看 D 开除学籍 2.一名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以后,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所有的课程,其他课程都合 格,只有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对于该学生,学校应当采取哪种做法? A 不发任何学业证书 B 颁发结业证书 C 颁发肄业证书 D 颁发毕业证书 3.下列哪种权利救济方式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教育权法律救济方式?() A 教师和学生申诉 B 权利诉讼 C 司法调解 D 集体上访 4. 下列不是我国教育行政诉讼管辖形式的一种。 A 选择管辖 B 级别管辖 C 移动管辖 D 指定管辖 5. 按照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不属于职业培训形式的是() A 学徒培训 B 转岗培训 C 适岗培训 D 待岗培训 6. 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是() A 与公办教育相比、属于从属地位B与公办教育具有平等法律地位 C 公办教育属于行政部门、民办教育属于企业单位 D 目前还不能确定 7. 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从年开始的。 A 1961 B 1976 C 1989 D 1995 8.按照我国教育申述制度的规定,下列不是我国教育申述的管辖形式。() A 选择管辖 B 级别管辖 C 隶属管辖 D 移送管辖 9. 根据衣物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最恰当的表述是一种() A 强制国家教育 B 强制基础教育 C 强制国民教育 D 强制免费教育 10. 下列哪一个程序属于行政复议程序的一种? A 复核 B 裁判 C 备案 D 受理 二、名词解释 1.法律责任 2.教师申诉制度 3.教育法治化 4.教育法律救济、 5.学业证书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权利。 2.简述我国教育申诉制度及其基本特点。 3.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管辖及其方式。 4.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基本原则。 5.简述建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试述行政诉讼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五、案例题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1

1.不同道德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决定的。D. 内在矛盾 2奴隶社会的道德在调节范围上较之原始社会的道德()。 C. 日益扩大 3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是()。A. 敬业 4在学校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是()。D. 师生关系 5教师职业道德在没有转化为个体道德之前,是一种()。C. 他律性规范 6“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说这段话的教育家是()。A. 陶行知 7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人道主义思想()。C. 日益发展 8()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D. 道德修养 9要想人类社会沿着更加()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B. 人性化 10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B.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1教师被称之为太阳底下()。D. 最光辉的职业 12师表风范内在之源的根本就是()。A. 真善美 13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D. 教师的职业理想 14实践证明,只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B. 道德高尚 15教学的主人、学校的主人是()。C. 学生 16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 人的全面发展 17在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六个要素中,标志着道德品质形成的是()。C. 道德习惯 18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是()。C. 巴黎师范学校 19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个人利益和教师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C. 一致的 20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 ),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B. 协作 2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由中共中央于()。A. 2001年印发 2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剧的严峻事实,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实现()。C. “人性复归” 23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学校的教师是由()。A. 神父兼任的 24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而人道主义讲的是互爱,二者大相径庭。其实这种看法是()。C. 不全面的 25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是履行其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的是( )。 C. 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26教师职业幸福的()首先表现为劳动及其报酬的精神性。A. 精神性 27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由此产生的道德冲突是一种()。A. 不同角色的义务冲突 28()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的升华,是联系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D. 教学设计模式 29()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录像、动画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C. 教材多媒化30()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B. 专题网站 31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和()。C. 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2常用的图像搜索方法:基于图像分类的搜索、()、基于关键字的搜索。B. 基于图像内容的搜索 33()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如放大、缩小、旋转、倾斜、镜像、透视等。D. 图像编辑 34网络教学环境具有()、广播、遥控、监看、监听等多种特性和功能。D. 资源共享

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真题(年第二期)

致同行: 本人参加了2015年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第二期),为了更多的后来者可以更有效的通过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试,特整理了下述资料,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下面提到的2015年第二期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职业道德修养》真题是本人考试后根据回忆整理出来的,上面的答案是本人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仅供参考,有些没有答案,希望同行自己看书进行整理。除了选择题不记得外,其它题目内容是不会错的。 第一部分:2015年岗前培训(第二期)考试的四套真题 2015年第二期岗前培训考试真题《高等教育学》(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该部分内容考后记得不太清楚,在此省略。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 1、通识教育 答:通识教育又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指高等教育中“非专业性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强调完全摆脱功利和实用,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P20,P149】。 2、培养方案 答:培养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的分学期分配等内容。【P159】 3、高等教育大众化 答: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马丁.特罗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相统一的概念,它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入学人数/适龄入学人口)达到15-50%。这时,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化高等教育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P255】 三、材料分析(每小题20分,共40分) 材料一:大致内容是:耶鲁大学等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看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中世纪大学:指11~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大学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是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教育内容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第70期复习资料2016

友情提示:综合65-70期岗前培训内容!不要死记硬背,熟读一下内容,保证拿到80分!考试一定要看清题目,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3个角度回答问题。文科考试题目都是围绕这些展开。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中国的高等教育: (1)传说在虞夏之时已有了高等教育的萌芽,五代以后书院具有高等教育性质。 (2)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分为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两种。 外国的高等教育: (1)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出现高等教育,世俗与教会的高等教育学习七艺,至文艺复兴) (2)中世纪(现代大学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他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3)近代和现代(洪堡建立柏林大学。。。) 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四、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A)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D ) A.教师教学 B.教师教育 C.学生学习 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闻名代表是( C ) A.弗洛伊德 B.布鲁纳 C.马斯洛 D.布卢姆 3.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舞,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C ) A.预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 4.发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D ) A.苛勒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刚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被称( B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A )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 7.某学生具有外向、直爽、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急躁容易冲动等特点。据此,能够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 A ) A.胆汁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8.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

式的心理特征叫( C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适应 9.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由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所属学派为( C )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认知派10.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 B ) A.凝聚性 B.从众 C.社会助长作用 D.士气 l1.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 D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相关 D.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高 12.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B ) A.规范 B.舆论 C.群体气氛 D.凝聚性 13.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进展时期的心理学家是( A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4.有如此一列数字:149162536496481100,假如孤立地经历,则有18个经历单位,难度专门大,但如将它们看成1,2,3,4,5,6,7,8,9,10的平方,则有10个有规律的经历单位,提高了经历的成效,这是利用了经历编码中的哪种策略( D ) 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化 15.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阻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B ) A.定势作用 B.功能固着 C.变式 D.迁移

建筑工程技术培训资料(必看)

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1、房屋施工图可分为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三大类。 2、当详图和被索引的图样画在同一张图纸上时,下半圆内画一横线表示。 3、索引符号为细实线圆圈,圆圈内上半圆的数字表示详图编号,下半圆的数字表示被索引图样的图纸编号。 4、当详图符号用于索引剖面详图时,应在被剖切的部位绘制剖切位置线,然后再用引出线引出索引符号,引出线所在的一侧表示剖切后的投影方向。 5、详图符号用粗实形圆表示,圆内用数字注写详图编号。当详图与被索引的图样不在同一张图纸上时,在上半圆中注写详图编号,在下半圆中注写被索引图样的图纸编号。 6、室外整平地面的标高,以涂黑的三角形表示。 7、指北针宜为直径24mm的细实线圆圈,指针涂黑,端部注写“北”字,涉外工程注写“N”字。 8、总平面图常用图例。P11~16 9、常用建筑构造及配件图例。P17~22 10、常用建筑材料图例。P27~29 11、建筑剖面图的主要用途:①与建筑平、立面图配合,计算工程量;②指导各层楼板和屋面施工,门窗安装和内部装修。 12、习惯上剖面图不包括基础部分。 13、建筑详图是对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等基本图样的补充和深化。因此,详图是房屋细部施工、构配件制作和编制工程预算的重要依据。 14、结构施工图的内容包括结构设计说明、结构平面布置图、构件详图、节点详图。 15、混凝土的特点是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低。 16、钢筋混凝土结构按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现浇整体式、预制装配式以及部分装配部分现浇的装配整体式。 17、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的。 18、钢筋的作用及名称:

(1)受力筋:是构件中最主要的受力钢筋,通过结构计算确定其直径及数量。在构件中承担拉力的叫受拉筋,承担压力的叫受压筋,受力钢筋按形状分为直钢筋和弯起钢筋。 (2)箍筋:是配置在梁、柱横截面内的钢筋,其作用主要是承受横向力,同时也用来固定纵向钢筋的位置。(3)架力筋:梁中按构造要求配置在受压区一侧的钢筋。其作用是与梁内的受力筋、箍筋共同构成钢筋的空间骨架。 (4)分布筋:板中与受力筋方向垂直、按构造要求配置的钢筋,用于固定受力筋的位置,同时传递、扩散荷载以及抵抗温度收缩变形。 (5)其他钢筋:构造要求及施工安装需要而配置的钢筋,如预埋锚固筋、梁中腰筋与鸭筋、吊环等。 19、钢筋的外边缘到构件表面应具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层,称为保护层。 20、楼梯结构图作用:表示楼梯的类型、结构形式、有关尺寸及踏步、栏杆装修做法。 21、低层建筑:指1~3层的建筑; 多层建筑:指4~6层的建筑; 中高层建筑:指7~9层的建筑; 高层建筑:指10层和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以及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 超高层建筑:高度100米以上的建筑。 22、建筑物耐久等级 2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可分为4级。 24、民用建筑通常都是由基础、墙或柱、楼地层、屋顶和门窗六大部分组成。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归纳

高等教育学重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 测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 等。 2、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 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自身固有的、较稳定 的根本性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高等教 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 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 社会现象。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参照教育本质的认识,但简单 地从一般教育本质的理解来推演是无法把握其本质属性的。从 根本上说,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理解分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 对历史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认识的差异性及其现实表现的复杂 性、多样性。 4、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 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 形式。而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 把我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和要求。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四个要点:马克思主义 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分工与人的

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涵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等 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专才教育也叫专业教育,专才教育 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 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 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总之,专才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 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才教育也叫通识教育,关于通识 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 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已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二是从目的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 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三是从内容上理解,认为通 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 和态度的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①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 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②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 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③形式结构 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④地区结构 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8、高等学校职能体系及其相互关系:20世纪50年代之前,发展 科学与服务社会还只是个别或少数国家大学的职能,随着社会

建筑工程技术培训资料必看

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三大类。设备施工图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房屋施工图可分为1 线表示。画一横、当详图和被索引的图样画在同一张图纸上时,下半圆内2 。下半圆的数字表示被索引图样的图纸编号,上半圆的数字表示详图编号圆圈,圆圈内细实线、索引符号为3 引出然后再用引出线引出索引符号,应在被剖切的部位绘制剖切位置线,、当详图符号用于索引剖面详图时,4 线所在的一侧表示剖切后的投影方向。 5上表示,圆内用数字注写详图编号。当详图与被索引的图样不在同一张图纸上时,在圆粗实形、详图符号用 。下半圆中注写被索引图样的图纸编号,在半圆中注写详图编号。室外整平地面的标高,以涂黑的三角形表示、6 直径、指北针宜为7 ”字。N“字,涉外工程注写”端部注写“北圆圈,指针涂黑,细实线的24mm P11~16 总平面图常用图例。、8 P17~22、常用建筑构造及配件图例。9 P27~29、常用建筑材料图例。10 ①与建筑平、立面图配合,计算工程量;②指导各层楼板和屋面施工,门窗安装、建筑剖面图的主要用途:11 。和内部装修 。不包括基础部分、习惯上剖面图12 、建筑详图是对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等基本图样的补充和深化。因此,详图是房屋细部施工、构配件制作13 和编制工程预算的重要依据。

。节点详图、构件详图、结构平面布置图、结构设计说明结构施工图的内容包括、14 。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低、混凝土的特点是15 。部分装配部分现浇的装配整体式以及预制装配式、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按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16 确定的。标准值体抗压强度立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17 、钢筋的作用及名称:18 通过结构计算确定其直径及数量。是构件中最主要的受力钢筋,受力筋:)1(在构件中承担拉力的叫受拉筋, 承担压力的叫受压筋,受力钢筋按形状分为直钢筋和弯起钢筋。箍筋:是配置在梁、柱横截面内的钢筋,其作用主要是承受横向力,同时也用来固定纵向钢筋的位置。)2( 箍筋共同构成钢筋的空其作用是与梁内的受力筋、。梁中按构造要求配置在受压区一侧的钢筋架力筋:)3( 间骨架。 分布筋:板中与受力筋方向垂直、按构造要求配置的钢筋,用于固定受力筋的位置,同时传递、扩散荷)4( 载以及抵抗温度收缩变形。 其他钢筋:构造要求及施工安装需要而配置的钢筋,如预埋锚固筋、梁中腰筋与鸭筋、吊环等。)5( 应具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层,称为保护层。构件表面到外边缘、钢筋的19 。栏杆装修做法、有关尺寸及踏步、结构形式、表示楼梯的类型楼梯结构图作用:、20 层的建筑;1~3、低层建筑:指21 层的建筑;4~6多层建筑:指 层的建筑;7~9中高层建筑:指

2017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精华版

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2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归属上说,它是高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用来专门研究大学中的教学问题,探究大学教学规律,指导大学教学实践。从学科发展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 (以基础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 3. 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4拉特克,德国人,是的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在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学校改革奏本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5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他的《大教学论》与《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6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心里学家,他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1 ?教育性教学思想,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道德,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2.教学心理化思想。 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钟最近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 物呈现于感官、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7凯洛夫I苏联教育家,他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一理解一巩固一应用”四个阶段。他的教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8 I杜威I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在教学组织的 形式上,他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的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的主要活动代替教师的讲授。 9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他的教学理论思想主要是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0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既要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所构成的研究对象中发现问题。 11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12大学教学丰富的含义:(1)大学教学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学;(2)大学教育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3)大学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4)大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13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幵放的意识,进去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14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经历了英、德、美、苏大学传统的递变过程。 15英国大学教学传统:自由教育与心灵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自由、公平、沉着、稳健和智能”生活习惯的绅士。德国大学教学传统:研究和发展知识。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 的大学观。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德国的大学制度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初始模板。16 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一一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宋代的书院产生,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是古代学者研究学 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8、1921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教育部大学校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阖才、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使“学”与“术” 分离,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的方针,形成所谓的“教学治校”的制度。1、约翰?杜威I 是美国实用主 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2、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经验”的命题, 他认为“经验”包含两个部分:发出动作和承受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