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雨下得有多大》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27
《雨下得有多大》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2、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1、认识几种常见的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3、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2、对气象工作产生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3、愿意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学准备:塑料瓶、剪刀、尺子、透明胶带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1、导入:今天天气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你知道雨下得有多的吗?2、有什么好办法测量雨的大小吗?二、制作雨量器:1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
告诉学生测量雨的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有毫米(ml)作单位。
(板书)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3、出示课件,指明读一读。
学生对照制作步骤,进行合作。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1、简单评价做得好的小组。
2、雨量器做好了怎样使用呢?出示问题,指明读一读。
3、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齐读。
友情提醒: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
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
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4、老师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会使用雨量器了,取三只做的好的、口径不一的雨量器,教师模拟降雨。
5、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6、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么办?四、鼓励学生实际应用:1、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我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试每次的降雨量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4 单元关心天气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够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会测量降雨量。
2、科学知识: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研究长期测量与坚持的重要性;意识到废旧变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愿意接触雨水,亲近大自然。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科学课课堂上有趣的实验、多彩的探究活动,深深吸引着学生,他们都喜欢科学。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科学观察活动、研究探究活动能力有所增强,科学探究合作意识也有所增强,小组合作分工也明确了,实效性也有所提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进行雨量的测量。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判断降雨量的多少。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对雨量器的功用及制作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且在实验测量中获得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一是进行观察对比,从而学会雨量器的制作;二是实验操作,实际测量雨的大小。
【教学准备】教师方面:课件、视频资料、剪刀、小刀、水壶(带水)、水槽。
学生方面:塑料瓶、刻度条、白胶带、透明胶带、喷水瓶(自制)、水。
【教学过程】一、激趣挑战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1、展示微视频《看云识天气》(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科学,有的知识渊博,会看云识天气。
我不太相信,今天特意带来一段小视频,想挑战一下大家,敢接受挑战吗?生:敢。
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
生:看视频。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此时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位同学观看的很仔细,第一个举起了小手,你来回答。
生1:乌云密布。
生2:乌云密布,狂风怒吼,天底云暗。
师:你描述的非常生动,请坐。
师: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云?生1:积雨云。
师:你真棒,请坐。
日常生活中,大家说一说还有哪几种云?生2:卷云。
生3:高积云。
生4:高卷云。
生:......师:大家说的非常好,猜一猜哪种云会下雨?为什么?生:积雨云最有可能下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4.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4.3《雨下得有多大》一课,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雨水大小进行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雨量”的概念,并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雨水大小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科学实验方面的经验可能不足,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此外,学生可能对雨量的单位和大小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雨量”的概念。
2.培养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雨量”的概念。
2.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以及理解雨量的单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雨水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雨量测量工具,如雨量杯、尺子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水、容器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大小的雨,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雨的大小?雨下得有多大呢?”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2.呈现(5分钟)教师介绍“雨量”的概念,解释雨量的单位,如毫米、厘米等。
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雨量的大小与容器的大小有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雨量测量工具和容器,测量不同大小的雨水的雨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测量到的雨量是多少?是根据什么判断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判断依据。
3.雨下得有多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前进学校史爱东【教学目标】1.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2.能够用废旧塑料瓶自制雨量器,能够尝试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3.对判断雨的大小和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等活动充满兴趣,留心观察,了解下雨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了解天气预报中各个等级的雨量划分。
【教学难点】用废旧的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尝试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塑料瓶、胶带,剪刀、标尺、雨量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谜语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2.那么你们学过有关雨的古诗吗?如《春夜喜雨》、《春晓》。
有没有比它大的雨?3.下雨时,怎么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听雨声大小、屋檐滴水的大小、看叶子下垂的程度、看水花的大小。
)4.你认为这种方法很科学、很准确吗?5.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雨下得到底有多大呢?(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认识雨量1.谈话:研究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天气预报中的播报员是怎样播报雨的?大家认真观察。
2.知道了些什么?雨量,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或什么是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
)3.雨量的单位是什么呢?(雨量:毫米)4.谈话:我们知道了雨的大小用雨量表示,雨量是多少可以用毫米表示,那么雨量是用什么测出来的呢?5.接着出示雨量器,这个你们见过吗?同学们好好看它是什么形状的?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各有什么作用呢?6.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组成的结构图。
给学生介绍。
7.它们是专门用来测量雨量的仪器,科学家把这个仪器叫做雨量器。
8.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量雨量的办法,就是用雨量器来测量。
第二课时一、探究雨量器的制作1.先让学生说制作雨量器之前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先想想制作雨量器时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些什么?2.播放制作雨量器的步骤(强调安全及制作的细节。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雨下得有多大—苏教版
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仪器
怎样表示雨量有多少呢?
雨量器里的雨水高度就代表雨
量,如果量得的高度是17毫米,
就代表雨量是17毫米。
你知道么?
1、(下雨)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用(眼看、耳听)只能大概知道雨下得大小,要想确切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需要利用(雨量器)来测量o雨量的大小用(毫米)做单位,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制作雨量器:
(1) 沿塑料瓶的肩部剪开,取下部
O
(2) 在瓶子的侧面贴上标尺,再贴一层透明胶带。
(3) 将剪下的瓶顶部倒扣在瓶子上
思考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可以吗?
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 看的是雨水在雨量器中的高度。
简易雨量器中没刻度部分可先倒进一些水。
Ir说说天气预报中的各种降雨是如何划分的?
3、雨量的等级划分:
24小时内降雨量在:
(0.1—10毫米之间)是(小雨);(10—25毫米之间)是(中雨);(25——0毫米之间)是(大雨);(50——100毫米之间)是(暴雨);(100—200毫米之间)是(大暴雨);超过(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田田二Q ◎山下雨和人类生中I[产、生活有什;I "
么关系?°
C 狂。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雨下得有多大一、教学目标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二、教学重点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三、教学难点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四、教学准备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
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1.做个头发湿度计。
2.小组合作来完成。
3.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4.师生小结。
5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
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
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6.分小组进行测量。
小组汇报。
7.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8.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第二课时一、看云识天气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
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
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
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
三、制作雨量器1.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作单位。
(板书:毫升)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