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策略和困惑.

浅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策略和困惑.

浅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策略和困惑.
浅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策略和困惑.

浅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策略和困惑

吴忠高级中学孟祖灿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跃至龙门。我认为学习就是一个过程,也是一项工程,但我们注重更多的却是结果,这使得十年的苦读“浓缩”成了高中三年的回忆。而对地理的学习我认为它真正地开始于高二,在这之前的十年基本都是空白,尤其是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复习课就是上新课,所以在高二、高三这两年的时间内,地理复习基本按着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侧重于梳理和巩固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因为知识点较多,相关的知识点又分散,特别是初中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由于学生年纪尚小,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地理学科在初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很差,大部分知识都已经忘记了,所以第一轮复习只能是逐章、全面、系统地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辅以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策略主要以课本提供的知识系统为主,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进行夯实基础、查漏补缺,因此第一轮复习所用时间较长,但是在第一轮复习中,虽然学生落实了很多的知识点,可是知识点之间缺乏重组,显得比较零乱。又由于不经常进行知识的联系和延伸,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表现为思维不够严谨,不能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解题时思路狭窄,思维角度少,集中于某一两点,无法做到滴水不漏。这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抓住重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及较高的应用能力,所以第二个阶段是侧重于抓住重点、突出主干、形成网络、培养能力的第二轮复习。主要目标是:一、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加强对知识薄弱环节的突破,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重点知识点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联系;二、专题的突破,形成对不同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应遵循“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这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

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大概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专题为主要表现形式,专题复习主要就是通过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归纳,图文转换,纵向递进,横向迁移,重新编织所学知识,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中注重(1建立知识框架(2

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3总结知识规律(4拓宽知识层面(5比较知识异同(6归纳知识特征。所以专题复习必须是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最终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思路,能寻找到所需要的有用知识和恰当的方法及技能来解决问题。这符合高考命题时,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的要求。也就是选择题以组题的形式出现,综合题以某一区域作为载体进行的综合测试。专题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知识型专题和技能型专题。知识型专题主要包括(1地球与地图专题(2大气专题(3河流专题(4地质地貌专题(5地理规律和原理(6城市专题(7产业活动专题(8区位分析(9人口、资源、环境问题(10区域差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1自然灾害专题等,技能型专题包括(1空间

定位(2地理计算(3图表专题(4选择题解题技巧(5综合题解题方略(6地理探究题专题等。

专题复习不再是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而是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干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近年来地理高考由于受题量和考试时间的限制,在考查的知识面上,一是既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追求章节的高覆盖率,二是主干知识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在试卷中的测试率很高,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有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时间计算、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大气运动规律包括大气的运动、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水体运动规律包括水循环和洋流的运动、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地壳物质运动规律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和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及布局、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分析;工业地域类型及布局、城市区位理论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交通区位理论交通区位分析及其布局变化的影响,还有人口和环境问题包括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人口问题等,(人口增长、老龄化、人口流动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

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摒弃那种面面俱到只注意零散知识的的教学方式,在复习完具体知识之后教师应带领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

根据高考地理命题的基本原则:①考查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思维方法;②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如识记、理解、分析、归纳与综合等能力,其中发现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

③用学科术语阐述、论证本学科问题的能力;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⑤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原则。

我们的策略基本是:

一、教师一定要专研《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只有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失。

二、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

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限”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三、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掌握地理概念,善于记忆,善于区别

比如对自然地理来说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人文地理,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区域地理,应抓住区域定位,从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地理概念是构成地理知识的基点。在地理复习中,可通过以下方法掌握地理概念。

1.理解地理概念的含义,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例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各有什么特征?”一题中包含了三个概念,第一个是自然带的概念,第二个是气候的概念,第三个是植被的概念。学生要搞清不同的内涵,根据每个概念的含义准确地答出其特征。

2.掌握浓缩概念的方法,利于记忆。浓缩概念的方法,就是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例如,“等值线向高值区凸出说明这里的值比周围地区低”可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高、凸、低,判断等值线的凸出方向的规律可记为“凸高为低”。

3.弄清概念的层次或关系,把概念串联起来记忆。例如,地质构造分为皱褶和断层,皱褶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背斜、向斜、地垒、地堑又分别形成什么样的地貌等。

4.注意把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抓住各自的本质特征加以区别,增强记忆。例如,“地壳与岩石圈”、“时区与区时”、“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人口比例”等。

5.注意把对立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对称记忆。例如,“冷气团和暖气团”“冬季风和夏季风”“冷锋和暖锋”,要记住其一,便可推出其二,提高记忆的效率。

四、掌握读图技巧,提高读图分析能力,熟练地掌握图文互变的方法

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在复习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1.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初中教材中的地图部分只是地图的基础知识,学生要把各种地图的类型及特点、各类图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要认真领会。要精选精做一批有代表性的读图题作为例题。如读等值线图,应先明确读图步骤:一看极端值的大小,二看弯曲方向,三看疏密程度,再判断等值线的基本要素。分析统计图表时,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坐标,四读数据,五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

2.培养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把所有与图相关的知识,都落实到图上。形成“心理地图”。例如在复习长江、黄河时,把河流概况及水文特征都附在图上,边画边记忆边思考,要养成画图的习惯。

3.要学会图文转换,着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在读懂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原图之后,可通过变换图形,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要明确读图分析的思路,经常做图文变换的练习。

五、理性复习,深化能力,强调应变。

①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重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卷,试题的命制采用了大量的新素材,为考生提供新信息,为问题创设新情景,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特色日趋明显。

②加强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查考生能否将所获取的信息与相关的知识建立联系,能否准确地运用有关知识和信息,去认识和说明问题。该项能力在考试中尤其重要,也是考查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表现就是能定性的解释地理现象和说明地理问题,高一层次的是能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说明问题,更高层次是将原有的主干知识和获得的地理信息相结合加以分析运用。

理性复习就是要把握文综高考的三个“制高点”(夯实基础,为文综提供支撑点;学会分析整合,寻找解题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载体,构建学科连接点强调应变就是要合理利用教材。

六、培养认真审题习惯,确保规范组织答案

“小节决定成败,规范决定分数”。

1.精读问题

突出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考查。描述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

达的准确、简洁;而阐述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水平,这一能力明显表现就是能否使用简洁、准确的学科术语进行描述和阐释。

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每一道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的方向。要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如行为动词“指出、说明、描述、分析、阐述、比较”等。抓住关键词,首先抓住行为动词,明确考核能力层次;其次抓住宾语名词,明确考核目标;最后抓住条件状语,明确时空限定。

2.多读材料

精读背景图表、材料,要把握细节,全面提取信息,多次重复读背景资料。

3.提取背景信息,调用答题框架

读图表要先看图名,再看图例和坐标单位,后观察图表中具体事项,确保信息无遗漏。经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文字信息。要根据提取的背景信息调动知识框架。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4.规范表述

(1分点作答,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考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流名称。

(4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七、比较分析,提高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比较法是地理高考复习中最常见的方法,在整理知识、记忆知识、评讲试题时常常要运用它。学生掌握比较法时,关键确定比较项目,主要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反复运用。例如“比较日本和英国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比较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发展方向的异同”。也可以把不同章节、不同教材、不同学科、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八、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复习质量

学生在考试时失分的原因不一,有的粗心,有的概念不清,有的读图能力差,有的记忆不牢,有的回答不准确。因此,要学会查漏补缺的方法。首先,学生必须用红笔在试卷上纠正自己的错漏;其次,要分析错漏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对程度好的学生,查漏补缺主要在审题和答题的准确性方面,通过查漏补缺,能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程度中等的学生,主要补能力和技巧方面的不足;对漏缺太多的学生,不可能什么都补,主要补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最基本的读图技能。九、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凸现时代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全面素质,以多元信息为载体,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地理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复习并不是简单重复学过的内容,而应以每章为单元,或以地理要素为专题,对地理知识整理、归纳、记忆、巩固,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学生要进行概括归纳,整理编织知识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在二轮复习中,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的问题。虽然专家一再给我们强调现在是案例教学,七个洲可以讲一个或两个,几种自然灾害可以只讲一个或两个,但是我从未取真正地取舍过,因为我不敢,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观察、揣摩着学

生,揣摩着高考,我发现我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出成考题时,有 60%到 70%的学生能答上来,如果做一个变动,同样的原理不同的表现形式,大概只有 20%到 30%的学生能答上来,如果直接出一个没有讲过的区域,例如地中海气候讲的是欧洲,如果让在大洋洲上标出地中海式气候,学生就会茫然,告诉他们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是上升补偿流,如果问纳米比亚、安哥拉西海岸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学生就更茫然了,我怕失败,不是因为我输不起,而是面对高考,我的学生输不起,要说学生不好呢,绝大多数学生是积极的,努力的,他们也想把学习学好,要说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没有充分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来,我觉得还是复习留给地理的时间太少,学习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不愿意也不敢拿学生当试验品,毕竟高考联系着学生的命运和前途,也联系着学校的命运和前途。其实这个困惑又可以分成几个小的困惑,1、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如何在有限的复习过程中无限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并让他的知识体系饱满起来?3、怎样在复习的过程中正确调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能? 6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地理计算题 1、怎样求地方时地方时=已 知点的时间±两地点的经度差数 X4/1° 2、怎样求时区时区=已知点 的经度÷15(商数为时区、余数≥7、5°时进一区) 3、怎样求两地点的时区差数 时区差数=东西时区数之和(或同位于东、西时区数的东西之差) 4、怎样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中 央经线=已知时区数×15° 5、怎样求区时(标准时)区=

已知点的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1(所求的未知点在已知点的东侧用“+”;所求的未知点在西侧用“-”;“+”时所得值≥24时时将日期进一天;“-”时所得值≤0时时将日期退一天) 6、怎样求跨越日界线的区时 未知点在西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加1天 未知点在东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减1天 7、已知时间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地点的时间差数÷4 8、已知纬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两地点的纬度差数×111(㎞) 9、已知距离怎样求纬度纬度 =已知点的纬度±两地点间 10、已知经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2πR/360°×两点间的经度差数 11、已知距离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点间的距离÷2πR/360° 12、如何求任意两点间非在同一 经纬度之间的距离距离=勾股定理。

13、怎样求正午太阳高度(H) H=90°-φ±g或者H=90°-|φ﹢g| 14、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 求另一地的纬度(φ)φ=90°-Н±g 15、已知某地北极星的仰角,怎样求当地的纬度(Н)Н=北极星对于当地地平面的高度。 16、已知海拔高度怎样求温度(℃)温度=高差×0、6÷100 17、已知温度怎样求高度高度 =温差÷0、6×100 18、如何求地球自、公转的角速 度角速度=360°/т(时间)

高考地理计算题案例

高考地理计算题案例 案例1:推测本世纪地球上见到哈雷彗星的年份是( ) A.2034 B.2062 C.2056 D.2019 解析:只要知道哈雷彗星运行周期为76年以及地球上曾在1986年观测到哈雷彗星两个知识点就可以得出答案为B。 案例2:若黄赤交角(α)增加为30°,则北温带范围应跨____个纬度。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黄赤交角对热量带的影响,回归线和极圈是热带、温带、寒带的分界,回归线的度数就是黄赤交角的度数α,极圈的度数就是(90-α),温带的范围(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范围)为极圈度数减去回归线的度数,即为 90-2α,因此答案为30。 案例3:读“1992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填空回答: (1)以5岁为一段,人口所占比例最多的年龄段是____岁,约占总人口的_____%。 (2)计算图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____,说明还未达到_____%社会。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人口问题(年龄结构、性别构成)的认识,而读图能力是关键。 (1)题凭直观可看出20~25岁年龄段的最大,占总人口的比例为男性所占的7加上女性所占的约6.5%,总和为13.5%。 (2)题在图上量算繁琐一些,但一个总的尺度应把握,即

中国还不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因而60岁以上男性人口或女性人口的比例一定小于10% 案例4:读我国人口、粮食、耕地统计表,分析回答: (1)1990年与1949年相比,项目1增长了____%,项目2增长了____%,两种增长速度相比,项目1____项目2。 (2)略。 解析:该题在进行统计比较时,关键看清题目为“增长了”,而非“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因此计算时由1990年的数据减去1949年的数据,再与原有数据(即1949年)比较。答案分别为110、80、高于。 案例5:读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分析回答: (1)发达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 ____%,从1980~2019年,上升____%。这表明 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 ___%,从1980~2019年,上升___%。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 (3)从城市人口看,在_____年代内,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到2019年,两者之比约为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通过数据变化来说明两类国家城市化速度的差异,在计算方面极简单,只要把相关两个数据相减或相比。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一、认真细致地研究《考试大纲》及高考试题,注意收集高考信息,把握复习方向,使教学有的放矢。 高考信息把握正确,方法明确,针对性强,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必须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 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 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的效果。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备课里,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在 训练中。各知识点的难度要以考试说中的能力来界定。 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是:(1)继续保持稳定,突出考查支 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即主干知识,或能够再生知识的知识。 (2)强化知识体系从学科的整体意义上设立试题。(3)深化能力立意,加强探索能力的考查。(4)贴近生产生活,联系最新重大时事,拓展 地理思维空间。(5)适当降低难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6)稳中求变,积极创新。(7)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能力试题。因此认真仔 细地对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研究将对复习起着定向定位的作用。 力求在复习过程中做到:(1)所讲授的内容对路;(2)所采用的教学方 法对路;(3)所选用的材料对路;(4)训练讲评内容及方法对路。 1.紧扣教材,注重"双基" 高考试题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打好基础是搞好高三复习的关键,我们在复习中必须以说明为纲,站在高考层次上把握教材,利用教材,即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要以课本为本,但不能照 本宣科,更不能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 是在对课本内容的加工、组合和对课本的挖掘、引伸的基础上并吸 收鲜活的实际而命制的,今年结合政史科的知识比往年明显增加。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要用好教材,要沿纵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020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策略

2020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策略 2016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策略(一) 侯志坚:就职于广东省徐闻县第一中学。教授过新老教材,历经三次高考改革,连续担任过五届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教学、教研效 果显著。《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获广东省新课程改革教学论文二等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的探究》等教育教学论文市、县获一、二等奖。近年来,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广东教育》、《高中地理》、《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试题200多篇(套),其中《浅析“宇宙中 的地球”实验与探究题的设计》等发表于中等教育核心期刊《中学 地理教学参考》,《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典型例析》发表于全国 优秀期刊《地理教育》并收录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 理教与学》。主编《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高效备 考―2011年广东中考总复习》、《初中同步训练》中图版七年级下册、中图版八年级下册、《五年中考三年模拟》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参编《2009年高考复习地理――高效备考》等初高中教辅资料。 记:今天很高兴请到广东省徐闻县第一中学老师,谈谈如何把握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问题。侯老师,您好!现在我们的学生即将进 入高三二轮复习阶段,请介绍一下地理学科二轮复习的时间安排及 目标。 侯:尽管各地各学校复习内容安排不一致,但一轮复习一般3月初基本结束,开始二轮复习。时间安排一般为2个月,即到5月份 结束.一轮重知识,二轮重能力。二轮复习过程以考纲为依据,以人 地关系为主线,进行知识的横向梳理和综合,突出重点,把握主干,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复习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巩固第一轮复 习成果,加强对知识薄弱环节的突破,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重 点知识点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联系;二是专题的突破,形成对不同 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使知

高考地理考前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地理考前备考策略 1.注意初、高中知识衔接 初中知识重点首先要放在经纬网的应用上,这是确定区域的基础,是时间计算的基础,是确定方位的基础,也是生活中必备的知识。识记的经线主要是:0°、30°E、60°E、90°E、120°E、135°E、50°W、70°W、120°W;识记的纬线主要是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中国范围内的北回归线、30°N、40°N。其次,要加强等高线知识的应用性分析、要与高中必修中的地质构造、地形结合在一起。第三,要注意大江、大河的特点,要与高中的河流补给、地下水、地表水之间的关系相结合。 2.注重学习回归教材基础 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考查的热点,无论对哪一内容的复习,无论哪位老师出题,都无法脱离开教材。因此,熟悉教材是必须的,特别是到最后阶段,几乎每天都应该拿出教材阅读20分钟,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味。 3.注意解题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是试题中难度最大的,也是最具区分度的,复习备考中要逐渐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这种能力。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的识图;太阳高度角的应用;地形区、地质构造的应用;特定区域农业、工业发展分析;特别要注意培养的是在答题时不能脱离试题而

答题,有些试题如果不是教材中能够找到答案的,答案就一定隐藏在试题的题干中或图表中,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备考中的重点,平时要多训练分析此类试题。 4.注意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 试题中总会有一些备考复习中没有训练过的试题,很多学生碰到这类试题不知如何下手,不知该怎样去分析。如果在考前能够注意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精神,这类题也可以很轻松地解出。这类题解题都有步骤:首先,要分析这道题的题干--主题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其次,要读图,仔细分析图的横坐标、纵坐标以及曲线变化;第三,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结果。w.w.w.k.s.5.u.c.o.m 5.注意教材中生活化的知识 教学为生活服务是新课程改革的导向。一些重要的时事新闻在复习中一定要关注,像2019年的长寿村、毛毛雨、传统民居等试题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今年要关注的有:2019年春季南方雪灾问题;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问题;"神七"相关问题;人口迁移问题;铁路建设问题;粮食紧缺与土地流转、黄河流域发展的问题。 6.备考过程中重点把握的问题: 地理时间计算:★★★★★ 气候变暖:★★★★★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哈尔滨模拟)下图为世界某一区域,该区域在较长时期内受图中气压系统控制。读图回答1~2题。 1.若某科考队从甲到乙进行横跨半岛的地质考察,该考察线路的直线距离约为() A.280千米B.550千米 C.850千米D.1 100千米 解析:从甲到乙沿40°N纬线大致跨10个经度,其距离可借助30°N纬线上10个经度的长度来推算,10×111×cos45°

C.东北地区D.内蒙古高原 解析:第3题,从9月13日图可知,b城被淹没受影响最大;一旦堰塞湖溃坝,c城受灾严重,而a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故选B。第4题,从9月11日图可知,城镇多沿河流分布,这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城镇分布最相似。 答案:3.B 4.A (潍坊模拟)沿甲图E-F,A-B所作出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图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图回答5~6题。 5.①地比②地() A.气压高,风速大B.气压高,风速小 C.气压低,风速大D.气压低,风速小 6.②地此时的风向为() A.偏西风B.偏东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解析:第5题,从丙图上可知①地气压高于②地,从丙图曲线的倾 斜趋势可推测出①地附近的等压线比②地稀疏,故①地比②地风速小。 第6题,综合乙丙两图可知图甲区域为一高压脊控制,如图所示,②地 位于脊线上,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其风向都是偏西风。 答案:5.B 6.A (广东高考)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8.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高一地理时间计算专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一地理时间计算专题 一、地方时1、地方时只与经线(经度)有关,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2、地方时计算T求=T已知±经度差*4分钟/1度(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反之用“-”)经度每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例:已知我国最西端(73°E)为某日8点,求我国最东端(135°E)地方时为多少? 二、区时1、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2、求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数*15°3、时区范围=中央经线的度数±7.5°4、相邻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5、区时计算T求=T已知±时区差(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反之用“-”)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1、国际日期变更线180°(自西向东过180日期减一天) 2、两天分界线从0点所在经线沿地球自转方向到国际日期变更线180°为今天。从国际日期变更线180°沿地球自转方向到0点所在经线为昨天 四、北京时间北京时间采用东八区区时,也是东经1200地方时。 五、太阳光照图时间判断:1、不管是剖面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有出现赤道,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2、平分白昼的哪条经线为12时,平分黑夜的哪条经线为0时。 时间计算相关规律总结 1.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时区相同,区时相同; 2.经度相差1度,时间差4分钟,东早西迟;区时东加西减,需注意日期变更; 3.昼半球中央经线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0时或24时; 4.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5.日出时间为:夜长,日落时间=24-夜长; 6.地球上新旧日期分界线:地方时0时所在经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但注意理论日界线与实际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7.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 8.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 9.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 10.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

2019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二轮复习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安排 1、3月11日--3月17日专题一: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 2、3月18日--3月25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大气、水) 3、3月26日---4月1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整体性与差异性) 4、4月2日----4月8日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5、4月9日----4月15日专题四: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交通) 6、4月16日----4月22日专题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月23日----4月29日专题六: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8、4月30日----5月6日专题七:地理信息技术专题八:自然灾害 9、5月7日----5月13日专题九:区域地理(中国、世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2012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备课根据考纲要求,认真进行备考的二轮复习。复习中以学校所订资料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章节和阶段性复习,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注重讲评,较好地将复习与练习结合起来。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计算 (1)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的计算: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2)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3)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 (上海卷地理(十七))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问题。(9分)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

1.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_________,北京的日期是________,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_________区到东12区。(3分〉 2.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________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_______,角速度逐渐______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______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___________。(6分) 【答案】26. 6:24;6月23日;东2 27. 西略偏南;48;增大;减小;缩小;增大 【解析】综合考查太阳知识点移动、地方时、公转速度快慢、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做此题关键是判断A、B两点分别在夏至、北回归线(最北)和冬至、南回归线(最南)、地图切换时关键。

(完整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宿州二中南校区高三地理备课组 2018-1-1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二轮复习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安排 1、3月11日--3月17日专题一: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 2、3月18日--3月25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大气、水) 3、3月26日---4月1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整体性与差异性) 4、4月2日----4月8日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5、4月9日----4月15日专题四: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交通) 6、4月16日----4月22日专题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月23日----4月29日专题六: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8、4月30日----5月6日专题七:地理信息技术专题八:自然灾害 9、5月7日----5月13日专题九:区域地理(中国、世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2019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备课根据考纲要求,认真进行备考的二轮复习。复习中以学校所订资料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章节和阶段性复习,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注重讲评,较好地将复习与练习结合起来。 4、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与策略

2020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高三地理备课组 高三复习是对学生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果的强化与巩固,是完善素质,提升内涵,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重点是引导学生梳理高中知识,培养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从容应对高考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轮复习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实现学生由学科知识变成高考分数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标是重组知识、训练技能、查缺补漏、完善体系,重点是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的不足,构建应用性知识体系,并针对考纲中高考要求和高考题型重点复习,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认真、严谨、专业的审题答题能力。下面就我们地理备课组后一阶段的计划及安排做一个介绍。 一、教学计划

二、典型课型 (一)专题复习课 1、基本格式 专题复习重点在课堂,关键是提高课堂复习效益。专题复习课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梳理、知识网络构建;例题精选精讲;习题精选精练;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等几个基本环节。不同类型的专题复习课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加强对专题复习课的研究和实践是高三地理教师教学、教研的重要内容。 2、专题复习课各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教案的准备 ●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准备 专题知识通过梳理让学生形成知识树,教师应将分散在地理八本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其中应重难点清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如讲城市专题时应将必修下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作用及地域形态、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化过程及问题,选一教材中城市的功能分区及成因分析整合在一起。 ●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准备。 例题选题原则是紧扣考点,帮助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以高考题为主。课后习题选题原则是少而精,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运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课堂中突破重难点 ●追求效率,注重能力培养,力图形成学科学习能力。 地理学习能力是指一般学习能力基础上而为地理学科所独有的地理学习与初步研究的能力,如对地理学工具的灵活掌握运用,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断、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得或提取地理信息;具有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对种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高考文综试题提供越来越多的地理信息,供提取和分析,不断减少对死记硬背内容的考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一些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尤其重要。如讲城市专题时,除了建构城市知识树之外,应重点将城市区位因素对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透彻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城市为什么会兴起,为什么发展。 ●有的放矢的精讲 教师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要针对学生疑惑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讲解,要讲透重点、难点内容。如上述城市专题精讲区位因素及城市化过程。小结时注意专题的整体性,以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3)课后习题训练 必须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能批改的作业要及时批改,老师进行个别辅导或者集中讲评;不能批改的作业可以由科代表在班内分小组搜集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统一讲评。 (二)讲评课 1、基本格式 二轮复习中的讲评课主要是考后试卷评讲,其基本流程应包括:课前的充分准备;讲评过程的把握;讲评之后的反馈。 2、讲评课应注意的问题 (1)讲评前充分准备 ●及时批阅,讲究时效。试卷应在学生对试题内容和答题思路没有忘记前批改完,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在讲评试卷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讲前统计,有的放失。批阅完后,做好试卷分析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统计包括评价试题难易程度、各知识点的分布情况、考查类型(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学生答题情况(各题得分率、学生卷面情况)等。 (2)讲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题的讲评应避免从头到尾的讲评,可根据情况,对统计中普遍的错题精讲、细讲,对试卷上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分析归类,同一类题一起讲,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综合题的讲评应注意统计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对不同的错误应有不同的讲评重点。如知识不够全面、扎实时,讲评时应重点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生粗心大意,审题不慎造成失分的情况应教会学生审题、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减少失误的重要措施。 ●讲评过程的关键是知识的梳理和拓展及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如在作答等高线图中求坡度的问题时,一般在同一幅图中,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就可判断,但在不同比例尺、不同等

高考地理复习方案及备考要点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方案及备考要点 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以下是高考地理复习方案,请考生认真学习。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张星梅老师表示,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更应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

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2019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事半功倍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理计算题 1、怎样求地方时地方时=已 知点的时间±两地点的经度差数 X4/1° 2、怎样求时区时区=已知点 的经度÷15(商数为时区、余数≥7、5°时进一区) 3、怎样求两地点的时区差数 时区差数=东西时区数之和(或同位于东、西时区数的东西之差) 4、怎样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中 央经线=已知时区数×15° 5、怎样求区时(标准时)区=

已知点的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1(所求的未知点在已知点的东侧用“+”;所求的未知点在西侧用“-”;“+”时所得值≥24时时将日期进一天;“-”时所得值≤0时时将日期退一天) 6、怎样求跨越日界线的区时 未知点在西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加1天 未知点在东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减1天 7、已知时间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地点的时间差数÷4 8、已知纬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两地点的纬度差数×111(㎞) 9、已知距离怎样求纬度纬度 =已知点的纬度±两地点间 10、已知经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2πR/360°×两点间的经度差数 11、已知距离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点间的距离÷2πR/360° 12、如何求任意两点间非在同一 经纬度之间的距离距离=勾股定理。

13、怎样求正午太阳高度(H) H=90°-φ±g或者H=90°-|φ﹢g| 14、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 求另一地的纬度(φ)φ=90°-Н±g 15、已知某地北极星的仰角,怎样求当地的纬度(Н)Н=北极星对于当地地平面的高度。 16、已知海拔高度怎样求温度(℃)温度=高差×0、6÷100 17、已知温度怎样求高度高度 =温差÷0、6×100 18、如何求地球自、公转的角速 度角速度=360°/т(时间)

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7-2 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 (2013·北京)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1.D 2.A 3.D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了区域地理现象。同纬度地区,东边的地方总是比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因此甲地总是比我国同纬度其他地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但不同纬度日出早晚除了与东西位臵有关外,还与昼夜长短有关,因此甲地并非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故A 项错误;漠河地处北极圈以南,夏至日不会出现极昼现象,故B项错误;大兴安岭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水岭之一,故C项错误;松花江干流冬季有结冰现象,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初冬或初春结冰与融冰时出现凌汛现象,故D项正确。第2题,主要考查了东北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根据东北平原由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根据该区域河流流向分析,东北平原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故A项正确;东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故B项错误;东北平原地区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实行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故C项错误;东

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非商品棉基地,故D项错误。第3题,主要考查了东北地区人口迁移。受国家政策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人口迁入地区。结合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口迁移知识分析,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以及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故D 项正确。该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少,人口迁移主要以国内迁移为主,故A、B、C项错误。 (2013·安徽)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4~5题。 4.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3月12日晴朗 B.6月5日晴朗 C.3月22日多云 D.6月20日多云 5.该地可能位于() A.祁连山地 B.大兴安岭 C.南沙群岛 D.帕米尔高原

(高考地理)地理计算题分类解析

一.地理计算题分类解析 地理数据可以反映各种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状态、特征、演变规律及分布特点。运用相应的地理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分析各种数据特征,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地理计算题几乎每年都出现,在有关地理计算题的分数统计中,考生平均得分率均低于50%,最低只有20%。 在地理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学生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相当一部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如下: ⒈概念不清。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处延,搞不清如何计算。 ⒉审题失误是在地理解题中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题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⒊计算过程错误,缺少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正确使用。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较多并且难度较大的地理计算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㈠计算高度 ⒈相对高度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相对高度 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根据两地温差,可以大致计算两地相对高度。 例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图(比例 尺为二千万分之一),读图回答: 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在米以上。 解析:此题题干中说明图为“某地年平均气温 等温线图”,而且比例尺较小,说明区域范围较大。又因为 甲、乙两个封闭线圈中,甲中心温度高,说明高度低,为盆地地形;乙中心温度低,说明高度高,为山地。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两地温差即可得知两地高差。 答案1330 ⑵根据两地高程计算相对高度 例题:(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读等高线图回答: 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 A.40<H<41 B.49<H<50 C.59<H<60 D.60<H<61 解析:在等值线图中,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数值 差是比较常见的。图中Q点的高度可以确定在860~870米之间,P点的海拔高度在810~820米之间,由此不难得出两地间的最大高差应为Q点最大值870米减去P点最小值810米,结果是不大于60米。 从这类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推导以下结果:图中等高距为10米,两点之间夹着5条不同数值的等值线,两地最大高差60=(5+1)×10,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两地之间的不同等高线的条数设为n,等高距设为d,两地最大高差设为H max,则H max<(n+1)×d,同理推导出两地最小高差H min>(n-1)×d。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公式适用于推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如果问的是某地的海拔高度,则在图上直接读数。 另外,上述公式同样适于在其他等值线图推算两地之间的某地里数值的情况。 答案:C 2.坡度 坡度是指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之比,通过计算某地形区坡度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理论上,坡度大于25度不适于种植业。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高三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一、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起点低、内容细,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二轮复习应该是一轮复习的延续与深化,在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基础之上,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是二轮复习应该实现的最重要目标。 二、二轮复习专题划分的依据 (二)高考考核目标的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是高考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轮复习仍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这是由高考的要求与地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在于这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是高考考核的又一重要目标。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跳出题海】高考地理 综合题的分类分析与备考策略复习

高考地理综合题型的分类分析与备考策略 一、在简答题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有些学生害怕做简答题,对着题目,或者脑海一片空白,或者千言万语就是写不出来。原因是:脑海中没有知识可以调用,或者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就是不能有序地表达出来;在考试时,写了一大段文字,并且也能列点,但就是得不了高分。原因是:没有系统的答题思路,答题随意性强,有效答题率不高。(答题角度不到位);文字表达能力差,文字不精练简洁,用词不严谨、不规范、不科学、关键词错别字多。 二、备考策略 【策略一】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策略二】明确高考地理常见综合题答题思路。 地理特征(特点)类答题思路小结 区域特征描述:A、自然要素一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资源(状况) B、人文要素一农业、工业、交通、商业贸易、人口、城市(状况)、环境承载力和主要环境问题。 A、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模式: (1)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地形特征: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地形分布。①某区域地形特点的描述:地形类型(种类多样或单一;哪种地形为主;主要地形分布)+地势特征(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地势高低、地势起伏变化特点)+特殊。

地形特征的描述模式: 基础回归:七大洲地形地势特点:(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②某种地形区的特征描述:海拔高低+起伏变化+特殊地形地貌 例: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崎岖,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小型“坝子”。 基础回归: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3)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种类多样或单一;哪种气候为主)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气温分布、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候分布⑥气象灾害基础回归司:七大洲气候特点 例:中国主要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①某种气候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的组合(季节+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气温的季节(年际)变化+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掌握13种气候的特征) 气候特征的描述模式: (4)河流(详见前特征描述)特征: ①水系特征:源头、流向、注入海域、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湖泊)多少、河流形状类型(向心状、放射状、羽毛状、树枝状、不对称状等)、河道特征(河面宽窄、

时间计算题汇总

地理时间计算部分专题练习 1、9月10日在全球所占的围共跨经度90°,则时间为:( ) A. 10日2时 B. 11日2时 C. 10日12时 D. 11日12时 3、时间为2008年3月1日的2点,此时与处于同一日期的地区围约占全球的:( ) A. 一半 B. 三分之一 C. 四分之一 D. 五分之一 4、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 A.7日4时 B.8日8时 C.7月8时 D.8月4时 2004年3月22日到4月3日期间,可以看到多年一遇的“五星连珠”天象奇观。其中水星是最难一见的行星,观察者每天只有在日落之后的1 小时才能看到它。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中心点为极地。回答5—7题 5.图4中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五星连珠”现象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在新疆的吐鲁番(约890 E )观看五星连珠现象,应该选择的时间段(时间)是( ) A .18时10分至19时 B .16时10分至17时 C .20时10分至21时 D.21时10分至22时 7.五星连珠中,除了水星外,另外四颗星是( ) A .金星、木星、土星、天狼星 B .金星、火星、木星、海王星 C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 .金星、火星、土星、木星 (2002年)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8-10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长 5∶30 9∶09 11∶25 13∶56 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9、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10、造成四起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02年1月1日,作为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这将对世界金融的整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回 答4-5题: 11、假定世界各金融市场均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市,下午5时闭市。如果某投资者上午9时在法兰克福(东经8.50 )市场买进欧元,12小时后欧元上涨,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选择的金融市场应位于:( ) A.东京(东经139.50 ) B.(东经1140 ) C.伦敦 D.纽约(西经740 ) ① ④ ② 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