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写好案例分析

如何写好案例分析

如何写好案例分析
如何写好案例分析

如何写好案例分析

案例:一位美国教师来中国国内一所小学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他向校长提出要给这所学校的学生上一堂课。美国老师一句中文不会说,而这所小学也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因此校长甚感为难和担忧。而美国老师只请校长帮他准备了些东西,就自信地走进了课堂。只见他微笑地向学生招手问好,然后拿出一只蜗牛,学生自然地说出了这个小动物的名字。接着,美国老师请学生揭开课桌上的布,学生发现桌子上有菜叶、有虾肉和牛肉,他示意学生把蜗牛放在这些东西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观察起蜗牛对于这些事物的反应,并很快发现蜗牛在菜叶上停留下来。然后,他示意学生用手感受自己的课桌上两盆水,学生马上回答:“一盆是冷水,一盆是温水”,只见他把一只蜗牛丢进了一盆水里,学生们纷纷模仿,最终发现蜗牛在温水里有挣扎表现,而在冷水里的表现比较惬心……就这样,一堂关于蜗牛的科学课就很自然且饶有趣味地进行着……

针对这样的案例分析题,老师们首先要进行仔细地阅读,在了解了案例描述的内容之后,脑海里必然会有思考和想法生成,从今天的卷面中也反映了很多老师还是能够把握住案例其中蕴含的教育观点:其一,“口耳相传”并不是传授知识经验的唯一途径和手段;其二,学生对于蜗牛的知识经验是通过老师准备的材料和自主的探索所发现的。但是,这样的观点如何用文字进行表达,并且表达清撤、明确和独到这就需要一些技巧了。

1.构建表达逻辑

案例分析题主要考察教师的思辨能力和评价能力,而支持这些能力的就是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因此,写好分析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表达结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表达什么。针对本案例,我建议老师们采用以下的框架结构:A.案例中的角色指代分析,即:美国老师代表了一种正确的、优秀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而中国的小学校长的担忧则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B.案例描述的教学过程的分析,即要对新旧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详尽的描述概括、提拎出教学方法的内涵、价值及效果。

C.案例引发的自我思考,对本学科教学的类似思考,提出一些设想和规划。

2、注重理论提升

教育案例分析是一种专业学术探讨,那么一味地就事论事、就案例说案例,是很难彰显一个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的。因此,建议老师们要善于从案例详尽的内容中挖掘出深层次的理论内涵。例如,此案例中大家都已经想到了“学生对于蜗牛的知识经验是通过老师准备的材料和自主的探索所发现的”观点,却少有老师能用“皮亚杰认知理论” 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是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这一经典阐述加以表达。

3.注意书写格式和语言合适

阅卷人简易对同一的内容产生视觉困乏,因此大家在答题时书写务必保持清撤清撤、条理明了,而且长度事宜,这样可以让批改者能够统统而细密地看完你的答案,有利于对你的表达产生好感。另外,表达的语言也希望追求简短精炼的目标,切忌重复的、啰嗦的、口头化的表达。分析和评价是运用案例方法的关键,是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有力武器,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梯。教师在分析案例时,必须将自己置身于案例发生的情景之中,设身除地地参与案例中的角色冲突、心理冲突、经验冲突、理念冲突,这样,案例的意义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否则,案例分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其一,注重反思行为背后的动机、理念、问题解决的策略乃至认知方式(我当时是如何考虑问题的、我为什么会这样考虑问题)。人的行为受到动机的支配,受到个人的经验、理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外界相关条件的制约,其中经历—经验—理念背景,是其行为的内在原因。因而反思行为后面的理念支撑、甚至无意识行为的发生背景正是在寻找行为动机、行为意图、行为策略选择的依据的深层次原因。而其中冲突的发现、揭示和解决,可以促进教师思想和理念的提升,使相关的理论结合详尽的情景得到诠释,并使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达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共识,为新的教育理念向教师的详尽行为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其二、案例的分析要遵循一定的思路展开,多见的方法和程序有以下几个问题组成:案例反应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哪一个问题最为急迫?哪一个问题有最为关键?案例中的当事人应该去做些什么?什么时候做?如何做?为什么你这样认为?案例的当事人实际上做了些什么?产生了什么后果?有什么影响?幼儿园的其他人员(如幼儿、家长、社区领导和群众等)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你认为他们会这样看待?案例中的情形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一情形?我们做些什么才能改变这一情形,是面临的困境得到解决?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在分析案例时,找出案例中反映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进一步分析的依托,这一步做不好,以后的分析就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其三、改变、提升认知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多种行为策略的比较和选择要时刻参照案例发生的情景,注意反思行为及行为策略的情景适宜性,不要脱离详尽情景绝对化的判断行为的是非。这是因为:从理念向行为的转化过程受到许多不确定性的制约,行为不到位、预期的行为结果没有出现,问题出在哪里?在相关的各个因素中那个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相关的因素之间哪些关系是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或虚无关系的判断都与当时的情景密切相关。对失败的、反映问题比较多的案例更要注重分析行动及策略失当的根源,找出避免失败走出困境的对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